从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看跨文化语用原则

从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看跨文化语用原则
从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看跨文化语用原则

从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看跨文化语用原则

[摘要] 礼貌原则是中西方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着力介绍了以利奇为代表的西方礼貌原则,并介绍了汉语的礼貌原则,由此探讨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并进一步指出合作原则可以看成是跨文化语用的最高原则。

[关键词] 礼貌原则;差异;跨文化语用;合作原则

跨文化语用学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而且发展得很快的一个新的语用学分支。这一领域的学术成果在语言教学、文化对比研究以及跨文化言语交际中被普遍认可。其中,礼貌原则的研究是近几十年来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对跨文化语用学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利奇的礼貌原则

英语著名语言学家利奇为了弥补格赖斯会话合作原则的不足而提出了礼貌原则。利奇认为,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虽可解释话语意义与言外之意之间的关系,但不能充分解释为什么人们既要遵守合作原则又要违背合作原则的语言现象,所以利奇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了他的会话交际礼貌原则。他的礼貌原则分为六个准则:(1)策略准则(得体准则);(2)慷慨准则;(3)赞扬准则;(4)谦虚准则;(5)赞同准则;(6)同情准则。利奇的礼貌原则是以英语国家文化或西方文化为背景提出来的,这些理论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普遍性,越来越受

语用学中礼貌和面子观的中西方差异_0

语用学中礼貌和面子观的中西方差异 长期以来,礼貌和面子观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关于面子观和礼貌的探讨体现出多层面、多角度的特点,但主要集中在对面子观与礼貌研究的综述和总结,或者礼貌和面子观在语用策略上的体现等方面,在语用学礼貌原则的中西方差异上的比较还不完善。本文从Leech的“礼貌原则”和Brown及Levinson的“面子理论”入手,指出其不适用于汉语文化的地方,并进一步分析其原因,以加深对礼貌原则的理解,减少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策略使用上的失误。 标签:礼貌;面子;消极面子;礼貌策略;价值观 一、礼貌的界定 在众多关于礼貌的各种文献中,围绕“礼貌”一词进行的研究主要有五个方面,具体如下: (1)礼貌是人们在交际中的一种现实目的(Politeness as a real-world goal)。该观点认为人们在说话过程中运用礼貌原则的目的就是取悦他人。 (2)礼貌是一种敬重(Politeness as the deference)。 (3)礼貌是一种语体(Politeness as register)。语体是指“与社交语境有关的系统化变体”(Lyons 1977),或者指在一定场合下人们说话或写作时的语言变化(Halliday 1978)。 (4)礼貌是一种话语表层现象(Politeness as an utterance level phenomenon)。该观点认为礼貌是一种表层语法编码,其主要是离开语言运用的实际环境去研究礼貌问题。 (5)礼貌是一种语用现象(Politeness as a pragmatic phenomenon)。该观点在语用学界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Thomas 1995)。 总之,在语用学领域,人们关心的不是说话人是否对他人友善,而是他说了什么,以及他的话语对听话人产生了什么影响。把礼貌看成敬重、语体,是一种社会语言学现象,不属于语用学的范围,而把礼貌看成一种话语表层现象,就是脱离了语境去谈礼貌,这是一种超理想化的理论,因为语言形式是和语境、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的(范盈盈2010)。 面子是指个人在公众面前表现出来的自我形象,即每个人都拥有的,并希望得到他人认可的情感需求和社会需求,礼貌就是用来表示自己认可他人“面子”需求的方式,所以谈论面子也是在礼貌的大前提下来谈的。 二、利奇的礼貌原则上的中西方差异

礼貌原则及其在言语交际中的实际运用

礼貌原则及其在言语交际中的实际运用 陶胜 (湘潭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湘潭) 【摘要】 人们在言语交际中不仅要遵循合作原则,同时也要遵循礼貌原则,这样才能达到相互的友好交流。本文阐述了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的六准则并通过实例分析了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实际运用。 【关键词】 礼貌原则 言语交际 准则 运用 成功的会话需要交际双方的合作,即双方必须遵守一些基本的原则。美国语言学家H.P.Grice于1975年提出了言语交际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 p le):说话时交际双方要相互合作,要遵守合作原则的四大准则———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但是,人们在实际交际中往往不遵守这些准则,甚至故意违反这些准则。在对合作原则之下的各准则普遍性提出质疑的同时,B r own,Levins on和Leech等学者经过进一步研究,提出了语言使用的礼貌问题。Leech指出,出于礼貌,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让听话人去意会说话人的真正意图。Leech提出了言语交际中要遵守的礼貌原则,意以此来拯救合作原则,圆满地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在言语交际中要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礼貌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准绳。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语言活动也同样受到这条准绳的约束。大多数情况,人们说话交际是由人们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一种语言行为必定是一种社会行为。在交际中我们必须考虑社会所能接受的各种因素,使用恰当的语言,运用合适的礼貌原则,促成有效的言语交际。 1 Leech礼貌原则的六准则 在社会交际活动中,人们必须遵守一些特定的原则,才能达到相互的友好交流。这些原则包括交际时要宽宏、谦虚、同情、得体等,英国著名语言学家Leech提出了礼貌原则的六项准则,其中每条准则都包含两条次准则。 1.1 得体准则(TactM axi m) 使他人受损最小,使他人受惠最大。 Lend me your car!(不礼貌) Could you lend me your car?(礼貌) 112 慷慨准则(Gener osity Maxi m) 使自身受惠最小,使自身受损最大。 You must come and have dinner with us.(礼貌) W e must come and have dinner with you.(不礼貌) 113 赞扬准则(App r obati on Maxi m) 尽力缩小对他人的贬损,尽力夸大对他人的赞扬。 A:Do you like these app les? B:I’ve tasted better.(含蓄礼貌地评判) 114 谦逊准则(ModestyMaxi m) 尽力缩小对自身的赞扬,尽力夸大对自身的贬损。 How stup id of me!(礼貌) How s mart of me!(不礼貌) 115 赞同准则(Agree mentM axi m) 尽力缩小自身和他人之间的分歧,尽力夸大自身和他人之间的一致。 A:That dress she is wearing is beautiful,don’t you think s o? B1:Yes,abs olutely.(礼貌) B2:I don’t think it’s beautiful at all.(不礼貌) 1.6 同情准则(Sy mpathy Maxi m) 尽力缩小自身对他人的厌恶,尽力夸大自身对他人的同情。 A:My kitten died last week. B1:So we won’t be annoyed by that nasty little ani m al any more.(不礼貌) B2:It’s most unfortunate that you l ost your pet.(礼貌) 人们在交际中一般都应遵守以上礼貌原则的各项准则,从以上各项准则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规律:说话人说话时应尽量多尊重别人,多给别人一些方便,尽可能多让自己吃一点亏,从而使交际双方都感到受尊重,同时又反过来使对方获得对自己的好感。当然,人们并非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要恪守礼貌原则,例如在紧急的情形下,或在意外事件中,在激烈争辩或紧张工作的场合,或在十分亲密友好的朋友间,礼貌原则可能会让位于话语的内容,屈居于次要地位。 参考文献 [1] Byra m.M.Cultural Studies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 on,Multilingual Matters46.MultilingualMatters L td,1989. [2] 川上郁雄.「「日本事情」教育における文化の問題」[J].「21世紀 の日本事情」創刊号, 京:くろしお出版,1999. [3] 李!奉.「転 期を迎えた日本語教育に求められるもの」[J].「日 本語教育」119号,2003.[4] 倉地 美.「対話からの1文化理解」[M].頸草 房,1992. [5] 原綾乃.「留学生と日本人学生の交流促進を目的とした ψ 教育の実践」[J].「日本語教育」117号,2003. [6] 国立国語研究所日本語教育 ψ日本語教育研究室.「1文化 接触と日本語教育」[J].「日本語学」8号,1989. [7] 细川英雄.「ことばと文化を結ぶ日本語教育」[M]. 京:凡人社, 2002. 2007年6月 双语学习?教育创新?

礼貌原则和跨文化交际

礼貌原则和跨文化交际 关于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前人做出了大量研究。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1967年提出了“合作原则”。他把说话者和听话者在会话中共同遵守的原则概括为量的守则、质的守则、关系守则和方式守则。20世纪8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利奇在格莱斯“合作原则”的基础上,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著名的“礼貌原则”,其中包括得体守则、大方守则、赞誉守则、谦虚守则、一致守则和同情守则,其核心内容为:尽量使自己吃亏,而使别人获利,以获得对方的好感,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并使自己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相辅相成地运用于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对语言的使用有很广泛的描述力,是人们在会话中尽力遵守和维持的策略。礼貌既是一种普遍现象,为各社会群体所共有,又是一种个性化的交际原则,受制于不同语言群体的不同文化背景。因此,“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灵敏性和多样性。在跨文化交际中,假如说话者与听话者的文化价值观有很大差异,甚至彼此完全不能接受,礼貌的话语可能伤害对方,从而导致交际失败。因此,在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中,双文化比双语言更加重要,因为,词只有在它们使用的文化中才有意义。中西方两种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评判规范和实现方略。汉文化重视谦逊守则,而西方文化则突出得体守则。谦逊守则要求人们尽量减少对自己的表彰,尽量贬低自己。西方文化则认为欣1 / 3

然接受对方的赞扬可以避免损害对方的面子,因而是礼貌的。因此,西方人对恭维往往表现出快乐与感谢,采取一种迎合而非否定的方式,以免显露出与恭维者不一致,令人难堪。中国人则大都习惯否认,倡导“谦虚”和“卑己尊人”,但这种做法却会给西方人带来面子威胁。汉文化中的“礼貌”植根于儒家“礼”的传统,强调“贬己尊人”和“中庸”,倡导谦虚;而西方文化深受西方自由平等思想传统的影响,强调个体和个人价值,倡导个人的自信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同的文化心理和礼貌方式影响到英汉两种语言的跨文化交际。假如把一些汉文化认为极礼貌、极客气的词语带入英语会话,如:“请光临寒舍”等,只能使以英语为母语的受话人感到莫明其妙。这样做虽然遵守了谦逊守则,但却会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此外,西方人所持有的是独立的自我观,这种自我观具有相对独立和固定的内核,因此,西方人在交际中注重个人隐私和独立,总是从个体主义立场出发,强调个人的面子。而中国人所持有的是依附性的自我观,这种自我观没有相对稳定的内核,别人和自我的关系相对不是那么清晰、清楚,自我的内核按照自我和别人的关系而定,只有当自我被放在适当的社会关系中才会有意义,才会变得完整,因此,汉文化人非常重视参与以及个体与团体的关系,注重集体荣誉感;在交际中,他们往往从集体主义文化观出发,强调群体的面子。中国文化自我观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家族血缘为尺度,在交际中遵守近亲守则。例如,中国人在交际时喜欢问人私事,或毫无保留地披露自己的私事,因为按中国的礼貌传统,2 / 3

浅谈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9174713.html, 浅谈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 作者:蔡诗萌 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14期 摘要:礼貌,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Leech (1983)在其《语用学原则》中提出了礼貌原则,用以解释在语言使用中合作原则难以解释的语言现象。 关键词:礼貌原则;六大准则;面子原则 1 引言 礼貌是人们在交流过程中和谐相处的信念和行为。礼貌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标准,也制约着语言活动。然而,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有其独特的内涵。礼貌原则是由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利奇提出的。他指出,在交流过程中,人们应该关心彼此的感情,并以含蓄的方式表达情感,而不是直接伤害对方的感情。同时,他提到了礼貌原则的六条准则。因此,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正文部分分析了利奇的礼貌原则、六条准则以及对礼貌原则的评论,最后一部分是对文章的总结。 2 利奇的礼貌原则 礼貌是一个总括性术语,用于描述人际关系因素和影响语言互动形式和功能的语言选择。在著名的英国语言学家利奇之前,没有人从修辞学的角度研究过言语交际,他开创了这个领域。他指出,一般语用学包含两大修辞原则,人际修辞和话语修辞,礼貌原则在人际修辞中起着重要作用( Leech,1983 : 15-17 )。具体来说,有六条准则,每一个都包含另外两个标准。 2.1策略准则 (1)让他人的损失最小化 例如,在西方公共场所,不难发现这样的标志“请勿在这里吸烟,谢谢”。与“严禁吸烟,违者将被罚款人民币200元”的标志相比,前者减少了对他人的伤害,并慷慨地尊重他人,体现了策略准则中尽量减少对他人伤害的原则。 (2)尽量加大他人的利益

语用的礼貌原则

语用的礼貌原则 人们用言语交际,其实就是传递信息来影响受话人,实现双方的互动,以达到自己言语的目的。在交际过程中,除了合作原则以外,保持双方的友好关系,在言语行为中渗透尊重对方、保护对方自尊心的礼貌信息,是信息交流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必须遵守社会礼貌规范。礼貌原则也是对合作原则的完善和补充。这些社会礼貌规范就是礼貌原则的内容。礼貌原则包括六条准则。 1、得体准则 得体准则指交际双方的言语要减少对别人不利的信息,尽量符合共同的习惯和心理,不要让别人感到不舒服。 例1: 在饭店里吃饭。 服务员:——溜肝尖来啦! 顾客甲:——我看看,我看看。嗯,这是健康的猪肝。如果这猪得了肝炎或肝硬化,颜色就不这样了。 例2: 服务员:——口条来了! 顾客甲:——我看看,我看看。嗯,这就是猪舌头。你看,这上边的点点,就是乳突,专门分泌唾液的。唾液你们知道吗?就是哈啦子。 上面两个例子的说法都很不得体。 2、慷慨准则 慷慨准则指交际双方的言语要减少利己的信息,尽量让对方从掩护行为和话语信息中获得有益的信息。 例1: 奥地利电影《希西公主》中,希西公主的公爹——老国王处处跟别人“打岔”,一问三不知。不管别人说什么,他都说“太棒啦!”。大家都以为他耳朵不灵。实际上他是:“听喜欢的话就不聋,听讨厌的话就聋。” 能够做到听了讨厌的话像是没听见一样,这的确是极端的“慷慨大方”。试想,和这样的人交流,一般不会有什么尴尬和不快。 3、赞誉准则

赞誉准则指在言语交际行为中要尽量避免贬低对方、而应当多赞誉对方。 否则,就会导致交流失败。 例1: 有次某影视摄制组到一所大学与高校学生交流、座谈。 剧组人员没有按时到会,千余名大学生等了一个多小时。 会议即将结束时,一位女同学站起来责问: ——你们是否觉得我们的时间不值钱? 某演员回答道: ——我觉得这位同学有点像《有话好好说》里的张秋生,把小事夸大了。 又说: ——我还觉得你像记者,记者就是这样,喜欢猜测,猜测别人心里想什么。 显然,这位演员的话违背了赞誉准则。 他的话刚说完,场内立刻大哗。 现场有多位记者甚至围追不放,一定要讨个“说法”。 4、谦虚准则 谦虚准则指在言语交际行为中要尽量保持谦虚的态度。 谦虚包括耐心听对方说话、对自己的评价要尽量保持谦虚和低调,不能夸大自己的优点、忽视或者掩盖自己的缺点。 如果违背这一准则,就会得到相反的效果。 例1: 在人才市场上,招聘单位的主考官问: ——请告诉我你的一次失败经历。 应聘者回答: ——我想不起我曾经失败过。 这样说显然既不合逻辑,而且也十分不谦虚。 例2: ——你有哪些优缺点? ——我没发现自己什么缺点,可以胜任任何工作。 这样说既不符合实际,更违背了言语行为的谦虚准则 5、赞同准则

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分析 语言学

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分析 不同文化类型中的“礼貌原则”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在礼貌用语中有充分的体现。礼貌是对比语言学中语用对比研究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在迥异的中西方文化中更是如此。中西方两种文化的礼貌原则有着较大的差异,了解这种差异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的理论研究 1.西方文化中的礼貌概念 西方“礼貌”理论中较有影响的理论框架当属Brown & Levinson的“面子论”及Leech的“礼貌原则”。两种理论对礼貌的内涵及外延作了较为系统深刻的研究,对不同文化领域的礼貌研究都有一定影响和借鉴意义。Brown&Levinson的“面子”概念建立在Gofman的定义基础上。根据Gofman的理论,面子对每一个人来说是最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对每一个交际者来说是最基本的、不容忽视的。但Brown&Levinson 的面子概念更为具体,他们认为所有理性的社会成员都具有面子。他们根据个人需要把面子分为两类: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即个人拥有行动自由、不受干涉的权利;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即个人的正面形象或“个性”包括希望这种自我形象受到赞许的愿望。面子有双层性,而且构成面子的双方面是相互矛盾的。在交往时,一方面我们需要与对方有所关联,或者关注对方,并且要向对方表示出我们的关注。面子的“关联”方面就是积极面子,Levinson把它称之为积极礼貌(Positive politeness)。“积极面子”所常用的语篇方略是:恭听对方谈话,对其表示兴趣,表示与对方有共同之处,相互以名字称呼等。如:“Agree,I have always believed that,too.”另一方面,我们要维护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向对方表示我们也尊重他们的独立需求。面子的“独立”方面就是消极面子,Levinson把它称之为消极礼貌(negative politeness)。实施消极面子的方略主要有:最低限度地推测别人的需求和兴趣,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给别人以充分选择的余地。比如向别人建议时,可能会说“I’d enjoy going out for coffee,but I imagine you are very busy.”实施消极面子的所用方略的关键是不强加于人,使对方享有充分的自由和独立。在现实生活中,交际行为大都是威胁面子的,有时威胁积极面子,比如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表示反对,抱怨或指责他人工作干得不好,有时说不敬的话或忌讳语电是对积极面子的威胁,这是因为说话者不顾及他人的社会价值。有时一些行为会威胁消极面子,比如命令、请求等,如果对方按照命令或请求去做,就等于他自己的行为自由受到了阻碍,受到了别人的强加。为了避免或减少对面子的威胁,并使正常交际进行下去,说话者要为自己和对方的面子做出一定的努力,这就是礼貌。 2.中国文化中的礼貌概念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礼貌原则的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礼貌原则的差异 摘要:语言作为文化交流的工具,被不同的民族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而礼貌用语作为跨文化交际中重要的工具,应该被学习者认识和了解。本文列举了一些中西文化背景下的礼貌行为的差异,尤其是从称呼语、问候语、致谢语、道歉、对赞扬语的应答五个方面的异同之处及产生的原因,引起注意以运用于实践,避免文化冲突。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礼貌原则;称呼语;问候语;致谢语 A Brief Talk about Different Politeness Principle of Cultural Exchange Abstract:Language as a tool for cultural exchange, has been given the different ethnic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Courtesy as a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particularly in the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by learner. This article lists some differences and causes of five aspects including addressing, greeting, acknowledgement, apology and response of the compliments,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on applying practice and avoid cultural conflicts. Key word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oliteness principle; appellation;greeting; acknowledgement;apology;response of the commendation 语言学习的范围很广,学习者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语法学习,还要注重母语与外语之间的文化差异。礼貌以言语行动所表现的谦虚恭敬,广泛体现在各种语言中,但是由于民族形成时不同的社会背景和风俗习惯的差异,导致人们对礼貌的界定有着不同的见解。礼貌原则所维护的是“面子”(face)。但中西方文化中对于“面子”的认知因历史、社会、宗教等原因不尽相同。汉文化中因儒家所倡导的“中庸”而使大家在维护面子时更注重维持个体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希望获得赞同、夸奖。而西方文化因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主张个性解放,注重个人自由,而使大家在维护面子上更偏向于个体独立,不受外界干涉。礼貌的存在是客观的,但是礼貌的内涵和意义却是因文化而异的。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同时,为了达到最好的交际效果,一定要对文化差异有所认识,以免引起误解。 一、中英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一)英语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任何交际都是为了沟通,它是交际主体共同实施完成的动作,但是任何主体之间都存在着差异。美国语言学家Grice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合作原则,他认为,只有交际双方遵守一些共同的基本原则,否则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造成双方的误解。他提出的合作原

语言学合作原则的运用

语言学合作原则的运用

合作原则、会话含义及礼貌原则在语言学中的应用 摘要:“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是美国哲学家Grice 提出的一套假想的原则,合作原则这条根本原则可以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即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但是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并不总是遵循这四条准则,其实也就是因为对合作原则下的这四条准则的违反才产生了“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但是Grice 并没有解释人们为什么要违反“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在此之后,Leech 又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作为对合作原则的补充。Leech 认为在日常会话中,人们往往因为遵守礼貌原则而违反了合作原则。但是实际上,人们并不总是因为礼貌才违反合作原则的。 关键词:合作原则;会话含义;礼貌原则 一.合作原则和它的四个准则 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是Grice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提出的,他认为,合作原则是一切成功的语言交际活动的基础,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所有参加交谈的人在他们进行交谈活动时采取的是合作的态度。 首先让我们来搞清楚什么是合作原则。它是一套设想的准则,如果在交谈过程中交谈双方都希望更好的理解对方的话语意思,就得遵循合作原则,Grice把它具体化为四条准则。 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也就是说要尽量说真话 (1)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 (2)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例1: A:你认为他适合做这个工作吗? B:当然了,完全适合。 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 A: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现时的交际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 B: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要求的更详尽。 也就是说,数量准则规定,我们向对方传递的信息只能是对方想得到的,不能多也不能少,不要说对方不想听到的。 例2:

浅析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

浅析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 摘要:本文主要从语用学的角度对语言交际中的礼貌现象进行了研讨,以旨更全面地向读者展示语用礼貌观。本文共分四部分:(1)礼原则的由来;(2)礼貌原则的解析;(3)礼貌策略;(4)礼貌原则的应用。加深对礼貌原则的理解可以有助于提升自身的语用能力。 关键词:语用学礼貌原则教学应用 一.礼貌原则的由来 (一)礼貌的界定。 在众多关于礼貌的各种文献中,围绕“礼貌”一词进行的研究主要有五个方面,具体如下: (1)礼貌是人们在交际中的一种现实目的(Politeness as areal-world goa1)。人们在说话过程中运用礼貌原则的目的就是取悦他人。 (2)礼貌是一种敬重(Politeness as the deference)。 (3)礼貌是一种语体(Politeness as the register)。语体是指“与社交语境有关的系统化变体”(Lyons,1977)。或者指在一定场合下人们说话或写作时的语言变化(Holliday,1978)。 (4)礼貌是一种话语表层现象(Politeness as an utterancelevel phenomenon)。该观点认为,礼貌是一种表层语法编码,该观点主要是离开语言运用的实际环境去研究礼貌问题。 (5)礼貌是一种语用现象(Politeness as a pragmatic phi—nominee)。该观点在语用学界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Thomas,1995)。总之.在语用学领域,人们关心的不是说话人是否真正对他人友善,而是他说了什么,以及他的话语对听话人产生了什么影响。把礼貌看成敬重、语体,是一种社会语言学现象,不属于语用学的范围,而把礼貌看成一种话语表层现象,就是脱离了语境去谈礼貌,这是一种超理想化的理论,因为语言形式是和语境、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的。(二))礼貌原则提出的必要性。 在英语语用学习领域中,提及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Theory).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eve)的会话含义学说(Convocational Implicate),即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谈话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尤其是用来解释会话结构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合作原则和四项有关质量、数量、相关、方式的次准则(Quantity,Relation,Manner)用以指导说话人和听话人如何成功地进行会话。不论他们遵循或是违背这项原则,都会产生会话含义,也就是一种特殊的非自然意义。 在合作原则中.Grieve指出谈话的双方必须怀着一个相同的愿望,且双方的话语能相互理解,共同配合。然而,谈话的一方若未能遵守“合作原则”,并非为了说谎或是出于故意,有时他可能由于礼貌或语境的需要。说了一些违反合作原则的话。当另一方觉察到对方的话没有遵守合作原则时,他就迫使自己越过对方话语的表面意义去设法领会说话人话语中的弦外之音。寻求说话人在什么地方体现着合作原则,由此产生会话含义,也就是一种特殊的非自然意义。后来学者们注意到.谈话双方不遵守合作原则有时是出于礼貌上的需要.所以在讨论合作原则的同时,应充分考虑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语言学家利奇(G.N.Leech)曾指出,礼貌原则完善了会话含义学说,解释了合作原则无法解释的现象,因此,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是互为益补的关系,用Leech的话说,礼

从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看跨文化语用原则

(北京吉利大学,北京 102202) [摘要] 礼貌原则是中西方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着力介绍了以利奇为代表的西方 礼貌原则,并介绍了汉语的礼貌原则,由此探讨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并进一步指出合作 原则可以看成是跨文化语用的最高原则。 [关键词] 礼貌原则;差异;跨文化语用;合作原则 中图分类号:H 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4-0005-02 跨文化语用学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而且发展得很快的一个新的语用学分支。这一领域的 学术成果在语言教学、文化对比研究以及跨文化言语交际中被普遍认可。其中,礼貌原则的 研究是近几十年来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对跨文化语用学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利奇的礼貌原则 英语著名语言学家利奇为了弥补格赖斯会话合作原则的不足而提出了礼貌原则。利奇认为, 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虽可解释话语意义与言外之意之间的关系,但不能充分解释为什么人 们既要遵守合作原则又要违背合作原则的语言现象,所以利奇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了他的 会话交际礼貌原则。他的礼貌原则分为六个准则:(1)策略准则(得体准则);(2)慷慨准则; (3)赞扬准则;(4)谦虚准则;(5)赞同准则;(6)同情准则。利奇的礼貌原则是以英语国 家文化或西方文化为背景提出来的,这些理论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普遍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关注和质疑。维特根斯坦(1991)在评价言语行为理论时曾说塞尔等人的会话逻辑理论都认 为美国白人的说话方式代表了人类一般的说话方式。他的这一评价其实也同样适用于礼貌原 则。利奇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在他的《语用学原则》一书中说:“本章对这一论题未论 述的另一方面是与人际修辞有关的不同语言和文化的类型研究。至今我们对不同文化间在这 一方面的了解是带有趣闻轶事性质的,比如有这样的观察:有的东方文化国家(比如说中国 和日本)比西方国家更强调‘谦虚准则’,英语国家则更强调‘得体准则’和‘讽刺准则’。” 由此看出,利奇并未对东方文化进行过详细考察,那么他由西方文化背景得出的礼貌原则对 其他文化的适应性是值得怀疑的。 利奇的谦虚准则与中国人的谦虚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在某些场合下,中国式的“谦虚”会 给西方人带来不快甚至威胁。如清朝时,李鸿章出访美国,曾在美国餐馆设宴,席上对客人 说“今天承蒙各位光临,非常荣幸,我们备有粗肴,没有什么可口东西,聊表寸心,不成敬 意,请大家包涵……”第二天报纸上刊登了这一讲话的译文,餐馆老板大为恼火,说李鸿章 污蔑了他餐馆的名声。这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礼貌原则造成的。 二、汉语的礼貌原则 由此可见,利奇的礼貌原则并不能完全有效地指导汉语的言语交际活动。所以,顾曰国(1992) 考察了汉语文化的礼貌现象并提出了一套适应于汉文化交际的礼貌原则。顾曰国认为中国现 代的礼貌导源于中国古代的“礼”,“礼”是维护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行为法则,现代的 “礼貌”虽然不同于古代的“礼”,但仍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他将制约现代中国 人的言语行为规范,称之为“礼貌准则”。具体内容如下: 1.贬己尊人准则。中国式礼貌的最大特点是“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该准则指称谓自己或与 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称谓听者或与听者有关联的事物时要“举”,要“尊”。 2.称呼准则。中国人视见面打招呼为礼貌,而打招呼就得有合适的称呼语。汉语称呼语比较 复杂,主要可归纳为职务名称、职称名称、职业名称、礼貌标记词、人名和亲属语。称呼准 则即用适切的称呼语主动与对方打招呼。 3.文雅准则。礼貌语言显示说话人有教养,有教养即精神境界达到了较高的层次。文雅准则 即选用雅言,禁用秽语;多用婉言,少用直言。 4.求同准则。它指说、听者在诸多方面力求和谐一致,尽量满足对方的欲望。

礼貌原则与跨文化交际

第21卷 增刊Vol.21 No.Suppl.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 1999年5月 May1999礼貌原则与跨文化交际 范振辉 (讲师,梧州师专,梧州市,542800) 【摘 要】 礼貌原则是交际顺利进行的基础,是交际双方共同遵守的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差异,在遵守礼貌原则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些语用失误。 本文就跨文化交际中礼貌原则各准则的运用及其语用失误进行探讨。 【关键词】 礼貌原则 跨文化交际 语用 问题 一、引言 礼貌原则是言语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是交际双方共同遵守的原则。礼貌原则大体可以用两个方面来表达,即减少非礼貌信任的表达和增加礼貌信任的表达。根据Leech的看法,礼貌原则有6种:11说话者要减少有损别人的观点少让别人吃亏,这就是得体准则(The Tact Maxim);21说话者要尽量少让自己得益,多让自己吃亏,这就是慷慨准则(The G enerosity Maxim);31说话者少贬低别人,多表扬别人,这就是赞誉准则(The Approbation Maxim);41说话者尽量少赞誉自己,多贬低自己,这就是谦逊准则(The Modesty Maxim);51说话者要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多增加双方的一致性,这就是一致性准则(The Agreement Maxim);61说话者要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增加双方的同情,这就是同情准则(The Sympathy Maxim)(Leech,1983,133)。同时根据Levinson(Coulthart198550),所说,人们在交际中总会设法保护自己和别人的面子,即给人以台阶可下。面子可分为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前者指积极的始终如一的自我形象:后者指有行动的自由,不受别人强迫。 跨文化交际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跨文化交际就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这种交际变得十分普遍,又十分重要。胡文仲教授把它当作一门学科,首先系统地介绍给我国外语界和语言学界(1988,1990,1992)。在语用学范围内,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又不断取得成果。首先是何自然教授(1986,1988,1991,1994)对跨文化交际及语用移情等方面作了多次的阐述。王得杏(1990)洪岗(1991)刘绍忠(1997)等一大批青年学者在语用学领域对跨文化交际的语用能力进行了专门的调查。从中得出结论,受中国习俗的影响,语用能力不强,在跨文化交际中常出现失误,但是这些失误在中国英语中也能进行交流,可不失礼。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是用中国英语,即按中国人的习惯还是一定要按外国人的习惯呢?本人认为既要遵循外国习俗,同时也要保持中国英语特色,让中国英语走向世界。因为交际的目的主要是使双方的交流能顺利地进行下去,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既要遵循礼貌,又要遵循中西习惯。 二、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准则与跨文化交际 不少学者对“tact maxim”进行了不同翻译,下了不少定义。何自然教授在《语用学概论》,寥秋忠在《语用学的原则》都译为“得体准则”,何兆熊在《语用学概要》中译成为“策略准则”。李瑞华在《语用的最高原则—得体》一文中认为:“得体”不应降低为礼貌原则之下的准则,而应上升为语用的最高原则。总之,不管怎么译法,学者们观点都是要使交际,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把握“减少有损别人的观点,少让别人吃亏的原则”。中国是个礼仪之邦。在什么场合都讲究礼貌。这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应该发扬,世代相传。但是由于受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在跨文化交际中则成为障碍,交际过程中产生语用失误和社交失语。例如商店售货员对顾客说:“Can I help you?”操英语的本族人都会把它理解为售货员主动提供服务的— 4 8 1 —

语言学合作原则的运用

合作原则、会话含义及礼貌原则在语言学中的应用 摘要:“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是美国哲学家Grice 提出的一套假想的原则,合作原则这条根本原则可以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即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但是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并不总是遵循这四条准则,其实也就是因为对合作原则下的这四条准则的违反才产生了“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但是Grice 并没有解释人们为什么要违反“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在此之后,Leech 又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作为对合作原则的补充。Leech 认为在日常会话中,人们往往因为遵守礼貌原则而违反了合作原则。但是实际上,人们并不总是因为礼貌才违反合作原则的。 关键词:合作原则;会话含义;礼貌原则 一.合作原则和它的四个准则 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是Grice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提出的,他认为,合作原则是一 切成功的语言交际活动的基础,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所有参加交谈的人在他们进行交谈活动时采取的是合作的态度。 首先让我们来搞清楚什么是合作原则。它是一套设想的准则,如果在交谈过程中交谈双方都希望更好的理解对方的话语意思,就得遵循合作原则,Grice把它具体化为四条准则。 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也就是说要尽量说真话 (1)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 (2)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例1: A:你认为他适合做这个工作吗? B:当然了,完全适合。 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 A: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现时的交际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 B: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要求的更详尽。 也就是说,数量准则规定,我们向对方传递的信息只能是对方想得到的,不能多也不能少,不要说对方不想听到的。

礼貌原则和跨文化交际-精品文案范文

礼貌原则和跨文化交际 礼貌原则和跨文化交际 关于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前人做出了大量研究。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1967年提出了“合作原则”。他把说话者和听话者在会话中共同遵守的原则概括为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20世纪8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利奇在格莱斯“合作原则”的基础上,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著名的“礼貌原则”,其中包括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其核心内容为:尽量使自己吃亏,而使别人获利,以取得对方的好感,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并使自己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相辅相成地运用于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对语言的使用有很广泛的描述力,是人们在会话中尽力遵守和维持的策略。礼貌既是一种普遍现象,为各社会群体所共有,又是一种个性化的交际原则,受制于不同语言群体的不同文化背景。因此,“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说话者与听话者的文化价值观有很大差异,甚至彼此完全不能接受,礼貌的话语可能伤害对方,从而导致交际失败。因此,在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中,双文化比双语言更加重要,因为,词只有在它们使用的文化中才有意义。 中西方两种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评判标准和实现方略。汉文化重视谦逊准则,而西方文化则突出得体准则。谦逊准则要求人们尽量减少对自己的表扬,尽量贬低自己。西方文化则认为欣然接受对方的赞扬可以避免损害对方的面子,因而是礼貌的。因此,西方人对恭维往往表现出高兴与感谢,采取一种迎合而非否定的方式,以免显露出与恭维者不一致,令人难堪。中国人则大都习惯否认,提倡“谦虚”和“卑己尊人”,但这种做法却会给西方人带来面子威胁。汉文化中的“礼貌”植根于儒家“礼”的传统,强调“贬己尊人”和“中庸”,提倡谦虚;而西方文化深受西方自由平等思想传统的影响,强调个体和个人价值,提倡个人的自信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同的文化心理和礼貌方式影响到英汉两种语言的跨文化交际。如果把一些汉文化认为极礼貌、极客气的词语带入英语会话,如:“请光临寒舍”等,只能使以

语用学理论及语用失误(优.选)

语用学理论及语用失误 第一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 20世纪50~60年代,英国牛津大学道德哲学教授奥斯汀(J. L. Austin)在他的著名哲学著作《论言有所为》中,提出并逐步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 奥斯汀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不应是词和句子,而是通过词和句子所完成的行为,语言理论实际上应该是行为理论的一部分。因为:(1)句子形式本身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如果想了解某句话的意义,我们必须了解说话者通过这句话所完成的行为;(2)从实用的角度来看,把句子看成言语行为的一部分来研究,可以为解决一些哲学上的争论提供依据。 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的“三种行为”模式: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所谓言内行为就是说话本身所构成的行为,言外行为则是通过讲这句话所实施的行为,言后行为则是言外行为对听话者所产生的效果。 根据奥斯汀的研究,他把施事行为作如下分类:(1)裁决型(verdictives)、(2)行使型(exercitives)、(3)承诺型(commissives)、(4)行为型(behavitives)、(5)阐述型(expositives)。 美国哲学家塞尔对奥斯汀的观点加以修正和发展。塞尔认为言语行为理论的一个根本出发点是所有言语实践与言语行为有关,言语行为是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他指出每个语句都包括:(1)说话本身构成的话语行为(utterance act);(2)指称和述谓,也就是命题行为(propositional act);(3)施为性言语行为(illocutionary act)。塞尔还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 Speeeh Act Theory) 以上,我们对言语行为理论进行了初步介绍,下面我们将讨论,言语行为理论欠缺所导致的语用失误。(1)话语行为方面的问题 话语行为:“指的是说出单词、句子这一行为”(何兆熊2000:97)。塞尔认为除了奥斯汀提出的行事动词外,一些语言手段如词序、重读、语调、标点符号、语气等也能表达出一句话的言外之力。中国学生在说英语时,可能就会在这些语言手段上发生语用失误。 例1:重读位置掌握不好,将industry, dictionary的重音误放在第二个音节上。 例2:在请求别人时用错了语调。学生对教授说:“Wouldn’t it be a good idea if I postpone the defence?”时用了降调。此时,学生请求教授延长答辩日期,本应足够的礼貌。可是降调的使用使得教授觉得学生不是在请求自己而是在命令自己,结果适得其反。 这些看似小事,实则不然。话语行为中的任何小的毛病都会对整个句子所要表达的言语行为产生影响。这些毛病会影响英语本族语者对你话语的理解程度,并使话语命题表述不清,不能产生你所预期的言后行为。

语言学名词解释

语言学相关名词解释 1.方言:通常指地域方言,它是全民族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变体,是统一的全民族语言的分支。 2.亲属语言:是语言分化的产物,凡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若干语言都是亲属语言。 3.社会方言:一种语言或地域方言内部同一定的社会特征和社会群体相关联的变体和特点被称为“社会方言”。在一个语言社会中,不同的人说话可能会使用不同的语言变体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些不同的语言变体和特点又同说话人的社会特征相关联,同一定的社群联系在一起,这种语言或方言内部同一定的社会特征和社群相关联的变体和特点被称之为社会方言。 4.语系:谱系分类中最大的类,凡有亲属关系的语言都属于同一语系。 8.基础方言: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的方言。 10.地域方言:同一种语言由于语音、语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差异而在不同地区形成的地域分支或变体。 13.借词:也叫外来词,主要指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都来自外语的词。 14.仿译词:意译词的一种,指那些用本民族语言的语素逐一翻译原词语的各个成分,不但把原词语的意义,而且把原词语的内部结构形式也移植过来的那些词。 15.意译词:词的语音形式和构词方式是本民族语言的,词义来自外语的词。 16.双语现象:一个社会同时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它是民族的接触、尤其是民族杂居的产物。 17.语言转用:指一种语言取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

18.洋泾浜语:这是汉语对混杂语言的称呼,指母语不同的人在相互交际时所使用的两种或多种语言混杂而成的交际工具。 19.克里奥耳语:作用某个社会群体的母语来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合而成的语言。 20.双言现象:指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方言功分别使用共同语和方言的社会现象。 22.非克里奥耳化:克里奥耳语向基础语言的方向发展,使两种语言越来越接近,甚至使克里奥耳语为基础语言的一种变体的现象和过程被称之为非克里奥耳化。 23.语言规划:社会对语言文字问题所作出的有组织、有意识的管理、调节和改进。 24.语言政策:如果语言规划具有法律、法令和政令的形式,就被称作语言政策。 25.语言规范化:指把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新成分、新用法肯定下来并加以推广,对那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且又难以被社会公众接受的成分和用法,则根据规范化的要求加以剔除,从而为共同语确定语音、语汇、语法方面的标准,并用这些标准去引导人们的语言使用。 26.民族语言政策:主要指关于一个国家内部少数民族语言的政策,具体说,就是如何对待少数民族语言、如何规定少数民族语言的社会政治地位的政策。 1.语用:语言运用,简称语用,是指交际双方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特定的目的,以某种方式进行的言语交际活动。 2.语言环境:语言环境简称语境。语境是语用研究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语境有狹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语境是言语内部的上下文或前言后语;广义的语境既可以包含狭义语境的内容,也可以包括言语外部的交际场景和杜会文化背景。语用学中所说的语境,一般是指广义的语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