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看跨文化语用原则
“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研究

“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研究篇一:语用学中的面子理论和礼貌原则的应用摘要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来华外宾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菜铺上的菜名对人们有着很好的指示作用,它传神的表达出菜本身的特点和美好寓意。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日益与国际接轨,中国菜越来越受外国友人的亲睐。
但由于中国饮食烹饪方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相关专业性强,因而容易导致中国菜名的英译错误。
同样的,英语广告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两种不同文化形成的语用原则。
语用学在实际应用中涉及多方面的理论,包括面子理论和礼貌原则。
关键词:中国菜名; 面子理论;礼貌原则AbstractChinese diet culture, with a long history, is rich and profound, whic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indow for the foreign guests to get acquainted with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dish names on the menu have a good indication for people. It vividly expresses the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od and good moral. At the same time, as our country increasingly has interfaced with international, Chinese dishe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among foreigners.However, different Chinese food cooking ways, rich food culture and professional strong bring about difficulties for translation. The applications of pragmatics including face theory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the area of diet. Samely,advertisement is an cross-cultural activity ,so we should consider the pragmatics principleboth in Chinese and English. Pragmatics involves various aspects of theroies,including face theory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Keywords: Chinese dish names; Face theory; Politeness principle The application of pragmatics in advertisement英语广告advertisement一词产生自拉丁语 advertere,意为“唤起大众对某种事物的注意,并诱于一定的方向所使用的一种手段。
试析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对比差异

试析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对比差异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
任何生活在两种不同文化中的人,都会感到不同文化的人说话方式会有很大的差别,要掌握两种不同的语言,必须掌握两种文化。
只有跨越文化障碍,才能做到交际的得体与妥当。
礼貌作为人们交际活动的基本准则,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成功交际的基本条件,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和手段,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而语言就是表达礼貌的重要手段。
1 礼貌原则概述美国语言学家Grace1967年提出了“合作原则”。
他把说话者和听话者在会话中共同遵守的原则概括为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
合作原则是我们平时谈话时通常都要遵守的语用规则。
20世纪8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Leech在Grace“合作原则”的基础上,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出发,在其《语用学原则》一书中提出来著名的“礼貌原则”,弥补了合作原则在解释间接会话含义时的不足。
Leech指出,礼貌原则完善了“会话含义”学说,解释了合作原则中无法解释的问题。
因此,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是互为益补的关系,礼貌原则可以“援救”合作原则。
Leech将礼貌原则划分出六类。
(1)得体准则:减少表达有损他人的观点。
(2)慷慨准则: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
(3)赞誉准则: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
(4)谦逊准则:减少对自己的表扬。
(5)一致准则: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
(6)同情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增加双方的同情。
礼貌原则核心内容为:尽量使自己吃亏,而使别人获利,以取得对方的好感,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并使自己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在这六条准则中,得体原则是最根本的一条。
因为得体原则用于指令,而指令是各种语言行为中最需要讲究礼貌,也是最能体现礼貌的一种行为。
礼貌地使用语言就意味着得体地使用语言。
这六项准则互相作用的社会目标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礼让。
也就是说说话者说话时利他程度越高,多把好处给对方,话语就越有礼貌,礼貌程度就越高。
对中西方礼貌原则差异的研究

对中西方礼貌原则差异的研究引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什么是礼貌行为的理解和实践方式会存在差异。
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一直是跨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将探讨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和原因。
一、语言交流方式上的差异1.直截了当VS委婉曲折在交流方式上,西方人更倾向于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要求,而中国人则更善于使用委婉曲折的语言表达方式。
例如,在提出请求时,西方人可能会直接说出自己的需求,而中国人则会通过言外之意或者暗示来表达。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主义和直接性,而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和含蓄性。
2.控制话语VS尊重他人在对话交流中,西方人更倾向于控制话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而中国人则更注重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寻求共识。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而中国文化注重团队合作和和谐。
二、身体语言上的差异1.空间距离VS亲密接触在身体语言上,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空间和独立性,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中国人则更习惯于亲密接触和身体接触。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注重个人边界和自我保护,而中国文化强调亲密关系和集体意识。
2.眼神接触VS礼貌避让在眼神接触方面,西方人注重眼神接触和直视,视对方为尊重的表现,而中国人则注重礼貌避让和眼神轻视,视直视为不礼貌的行为。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注重个人权利和表达,而中国文化强调谦逊和尊重。
三、社交场合上的差异1.个人独立性VS社交关系在社交场合上,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独立性和私人空间,更倾向于进行面对面的、深入的一对一交流,而中国人则更注重社交关系和社交网络,更愿意进行团体交流。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注重个人表达和独立性,而中国文化强调群体合作和社会关系。
2.时间观念VS灵活安排在时间观念方面,西方人注重准时性和时间管理,更愿意按照计划和日程安排行事,而中国人则更注重灵活安排和相互关照。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强调效率和个人时间,而中国文化强调灵活性和团队时间。
结论: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存在于语言交流方式、身体语言和社交场合等方面。
礼貌原则的文化差异——中美交往中的语用问题

在 跨 文 化交 际 中产 生 故 障 的一 个 重 要 原 因 。 中美 由于 所 处 的 文化 背 景 不 同 ,因 而 在 交 往 中必 定 存 在 障 碍 , 语 言学 家 称 为语用 失误 。
称 呼 语 是用 来 指 称 自己和 别 人 的 词 语 。 言语 交 际
礼貌 用语 作 为语 言 的~部 分 与文 化 是密 不 可分 的。 不 同 文 化 背 景 的 人 说 话 方 式 或 习 惯 不 尽 相 同 ,这 也 是
打招 呼 时 他 们则 会 认 为 你 要 请他 们 吃 饭 。英 美 熟 人 之
间 碰 面 ,互 道 声 “ i 或 “ e o 就 表 示 打 招 呼 了 。 H” Hl” l
中 ,称 呼 语 是 用 得 最 广 泛 、 最 频 繁 的 词 语 。 称 呼 语 对
中美 交往 中 出现 过 多 的 是 社 交语 用失 误 。 由于 中
西 方 两 种 文 化 背 景 不 同 , 在 一 种 文 化 中 被 认 为 是 理 所
人 际关 系 有 着 敏锐 的反 应 ,它不 仅 有 提 醒 对方 开始 交 际 的作 用 ,更 重要 的是 使 交 际 者摆 正 自己与 交 际对 象 的关 系 ,便 于 展 开交 谈 。汉 语 中 的称 呼 语 很 能 体 现 中 华 民族 的礼 貌 习 惯 , 可 以说 称 呼 涉及 礼 貌 ,是 汉 语 言
贬低 自己是 向对 方表 示 自谦 和尊 重 。
二 、 问 候 语
人 们偏 爱 和崇 尚对 等式 (ei oa/Y m tc1 的称 呼 re rcl m e i ) p s ra 类 型 ,体 现 出平 等 的 文化 取 向 ,是 一种 平 等 式 社 会关
中西方人对于称赞的不同回应方式_谈中国人的谦虚准则和西方人的一致准则

文化中是不被接受的。我们的祖先认为尊重他人是礼貌的最低 自己的面子, 否则交际双方就失去平等地位。受到赞扬后说“谢
要 求 , 不 会 自 贬 的 人 往 往 被 认 为 是 骄 傲 自 大 , 所 以 司 马 迁 在《史 谢”表明西方人在接受恭维时既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态度又维护
记》中这样评论韩信惹来杀身之祸:“假令韩信学道谦让, 不伐己 功, 不矜其能, 则庶几哉。”[5]古人认为谦虚者的标准是“每居卑而 推功, 虽处泰而滋恭”, 强调在利益、功名面前要谦恭推让。过分
西 方 文 化 强 调 个 人 主 义 , 尊 崇 个 人 的 价 值 、人 格 , 提 倡 个 体
心 , 此 准 则 中 的 两 个 成 分“ 贬 己 ”与“ 尊 人 ”是 一 个 整 体 , 不 可 分 。 独立性, 在个人取得成就后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和荣誉感。
当一个人在会话交往中贬低自己时, 那么毫无疑问会抬高对方。 正如比林顿所说:“对于拓荒者来说, 每个人都是一个自力更生
中国文化向来以谦谦君子作为楷模, 反对自我吹嘘, 炫耀个 人荣誉, 提倡谦虚礼让。所有的个人荣誉要通过别人的转述并且 自己还要进行自我否定才能称得上是令人羡慕的荣誉, 假如自 己主动说出来就显得骄傲自满, 再过人的成绩也会变得黯然失 色。“满招损, 谦受益”这条古训就是对此的最好解释。例如, 虽然 准备了丰盛的饭菜请别人吃饭, 客人赞赏时, 中国主人会说:“没 什 么 菜 招 待 ”、“ 不 会 烧 菜 ”之 类 的 客 套 话 , 真 正 把 对 自 身 的 贬 损 夸大到了最大限度, 以此来表示礼貌。因此, 中国人是十分严格 地遵守谦虚准则的[1]。但西方人认为中国人是假谦虚, 这样的回 答违背了谦虚准则中的实事求是, 违背了“真”, 很难使交际继续 进行下去。虽然西方人也讲谦虚, 但与中国人的谦虚美德是不同 的。他们的谦虚准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尽量减少自我夸 奖, 二是不要自我贬低。而西方人侧重于后者。所以听到这样的 夸 奖 时 会 直 接 回 答“ 谢 谢 ”以 遵 循 交 际 中 的 一 致 准 则 。 他 们 认 为 只要赞扬的内容基本属实, 就尽量接受, 以承认对方的鉴赏力, 表现双方的一致, 从而达到避免不和、加强人际间团结关系的实 质 目 的 [2]。
中西礼貌语言的语用及文化差异

V .1 o o1 9 N .5
Ma . 2 0 y 01
2 1 年 5月 00
文 章 编 号 : 10 .7 7 ( 00 5 0 60 0 88 1 2 1 )0 . 5.2 0
中西 礼貌 语 言 的语 用及 文化 差异
杨 琦
( 菏泽 学 院外 国语系 ,山东 菏泽 241 705) ‘
例如两个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可能就会热心地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这都是习以为常的因为这样的关心使人感到温暖有人情味并以此来缩小双方之间的距离
第 1 9卷
第5 期
牡 丹 江大 学学报
J u n o M d n n U ie s o r a f u a ja g n v r y 1 i i t
5 6
建历史而很难理解西方文化 中关 于个人 自主的价值 。例
亲切。而在英语 文化中 ,个人年龄是隐私 ,那么 “l” o d 更 是个 隐晦的词。年轻人称 呼老年人时 ,可在其姓 氏前 加 M. r、Mr. Mi 。在汉语 中,可以用 “ s 或 s s 老师 、经理 、 医生 、工程师”等表示职业名称 和头衔 的词做称呼语 , 在 英语 中却 不能 。正 确 的说法 是按照 英美 人的 习惯把 Mr、M s M s . r威 i s与姓 连用 以示尊敬或礼 貌。 ( )文雅 ” 为一种礼 貌现象 , 五 “ 作 是带有普遍 性的。
摘
要 :本 文从 中西方的礼貌原则入手 ,对 比了中西方礼貌的语 用及文化差异 ,总结 出只有通过文化对 比,了
解相互之间的文化差异 ,采 用不 同的礼貌 准则 ,才能实现成功 的跨文化 交际。
关 键词 :礼 貌 准 则 ; 文化 及 语 用 差异 ;跨 文化 交 际 中图分 类 号 :H3 3 文 献 标 识 码 :A 1
中英礼貌原则及用语对比看中英文化的差异

中英礼貌原则及用语对比看中英文化的差异作者简介:苏锦锦(1986- )女,汉族,河南省平顶山市人,硕士,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1级,研究方向:对外汉语研究(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1331)摘要:礼貌用语是对外交往中重要的交流语言。
然而由于文化,地域,风俗习惯等不同的原因,不同文化之间的礼貌用语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文章通过中英礼貌原则对比和列举具体的中英情景礼貌用语来进行对比,继而阐述中英文常用交际用语的差异,分析这些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方文化差异,达到更好的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礼貌;礼貌原则;文化差异;跨文化交流中图分类号:c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1礼貌为文明人类共有的普遍现象,不同的礼貌用语反映不同民族的精神面貌,是日常生活中具有道德伦理意义的行为准则,也是人们维系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无论是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还是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都会经常感觉到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语言使用上的不同,因为语言不仅传递语意,还是文化的载体,从中英所使用的不同礼貌用语,我们可以窥见中英文化各个方面都有所不同。
一、中英语言的礼貌原则英国学者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包括以下六条准则:(1)得体准则:使自己受损最小,使他人受惠最大。
(2)慷慨准则:使自己受惠最小,使他人受损最大。
(3)称赞准则:尽量缩小对自己的贬损,尽量夸大对他人的赞扬。
(4)谦虚准则:尽量缩小对自己的赞扬,尽量夸大对他人的贬损。
(5)一致准则:尽量缩小自己与他人的分歧,尽量达到与他人的一致。
(6)同情准则:尽量缩小自己对他人的厌恶,尽量夸大自己对他人的同情。
而顾曰国教授总结的中国式礼貌原则包括以下五条准则:(1)贬己尊人准则:(2)称呼准则(3)文雅准则(4)德、言、行准则(5)求同准则。
如果必须要发表不同意见的话,可以采取“先褒后贬”的策略。
由以上对于中英礼貌原则的列举可以看出,礼貌原则本身具有普遍性,宏观上看中英两种语言的礼貌准则是有很多的相似之处的,但在细节和角度等方面又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中西方文化礼貌原则内容

中西方文化礼貌原则内容文化礼貌是各种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合作和友好交流。
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原则,本文将分别从中西方的尊重对方、言辞礼貌、社交礼仪和态度谦和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尊重对方在中西方社会中,对他人的尊重是一种基本的礼貌原则。
然而,在表达尊重的方式上存在着差异。
中方的尊重主要体现在尊重长辈和上级、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人的隐私等方面。
在中方社会中,尊重长辈和上级被视为一种传统的美德。
人们会特别注意对待长辈和上级,遵循适当的礼节和称谓用语。
此外,中方人士通常会在讨论或决策时,给予他人充分的尊重和听取意见。
同时,中方人士也尊重他人的隐私,不会过问他人不愿意透露的私人信息。
而在西方社会中,尊重他人主要表现为尊重个人权利和选择、尊重他人的空间和隐私等方面。
在西方社会中,个人权利被视为一种基本的社会价值。
因此,人们会尊重他人的个人选择,不会干涉他人的决策和行为。
此外,在西方社会中,人们也注重尊重他人的空间和隐私,不会过分打扰他人或询问他人不愿透露的私人信息。
二、言辞礼貌言辞礼貌是中西方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不同的文化会对交流中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有不同的要求。
在中方社会中,人们注重以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批评。
中方人士通常会使用含蓄和间接的说法,以避免冒犯他人。
此外,中方人士在交流时也会使用一些客套话和敬语,以展示对他人的尊重和好意。
而在西方社会中,人们注重直接和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西方人士会直接说出自己的意见和批评,以促进有效的沟通和解决问题。
此外,在西方社会中,人们在交流中通常比较直接和简短,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去客套和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三、社交礼仪社交礼仪是中西方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文化中对待他人的方式和态度。
在中方社会中,人们注重社交活动中的亲密和热情。
在社交场合中,中方人士通常会主动向他人问候、打招呼和寒暄,以展示友好和尊重。
此外,中方人士还会注重礼品的赠送和接收,视为对他人的尊重和感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看跨文化语用原则
[摘要] 礼貌原则是中西方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着力介绍了以利奇为代表的西方礼貌原则,并介绍了汉语的礼貌原则,由此探讨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并进一步指出合作原则可以看成是跨文化语用的最高原则。
[关键词] 礼貌原则;差异;跨文化语用;合作原则
跨文化语用学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而且发展得很快的一个新的语用学分支。
这一领域的学术成果在语言教学、文化对比研究以及跨文化言语交际中被普遍认可。
其中,礼貌原则的研究是近几十年来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对跨文化语用学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利奇的礼貌原则
英语著名语言学家利奇为了弥补格赖斯会话合作原则的不足而提出了礼貌原则。
利奇认为,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虽可解释话语意义与言外之意之间的关系,但不能充分解释为什么人们既要遵守合作原则又要违背合作原则的语言现象,所以利奇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了他的会话交际礼貌原则。
他的礼貌原则分为六个准则:(1)策略准则(得体准则);(2)慷慨准则;(3)赞扬准则;(4)谦虚准则;(5)赞同准则;(6)同情准则。
利奇的礼貌原则是以英语国家文化或西方文化为背景提出来的,这些理论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普遍性,越来越受
到人们的关注和质疑。
维特根斯坦(1991)在评价言语行为理论时曾说塞尔等人的会话逻辑理论都认为美国白人的说话方式代表了人类一般的说话方式。
他的这一评价其实也同样适用于礼貌原则。
利奇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在他的《语用学原则》一书中说:“本章对这一论题未论述的另一方面是与人际修辞有关的不同语言和文化的类型研究。
至今我们对不同文化间在这一方面的了解是带有趣闻轶事性质的,比如有这样的观察:有的东方文化国家(比如说中国和日本)比西方国家更强调‘谦虚准则’,英语国家则更强调‘得体准则’和‘讽刺准则’。
”由此看出,利奇并未对东方文化进行过详细考察,那么他由西方文化背景得出的礼貌原则对其他文化的适应性是值得怀疑的。
利奇的谦虚准则与中国人的谦虚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某些场合下,中国式的“谦虚”会给西方人带来不快甚至威胁。
如清朝时,李鸿章出访美国,曾在美国餐馆设宴,席上对客人说“今天承蒙各位光临,非常荣幸,我们备有粗肴,没有什么可口东西,聊表寸心,不成敬意,请大家包涵……”第二天报纸上刊登了这一讲话的译文,餐馆老板大为恼火,说李鸿章污蔑了他餐馆的名声。
这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礼貌原则造成的。
二、汉语的礼貌原则
由此可见,利奇的礼貌原则并不能完全有效地指导汉语的言语交际活动。
所以,顾曰国(1992)考察了汉语文化的礼貌现象并提出了
一套适应于汉文化交际的礼貌原则。
顾曰国认为中国现代的礼貌导源于中国古代的“礼”,“礼”是维护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行为法则,现代的“礼貌”虽然不同于古代的“礼”,但仍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他将制约现代中国人的言语行为规范,称之为“礼貌准则”。
具体内容如下:
1.贬己尊人准则。
中国式礼貌的最大特点是“夫礼者,自卑而尊人”。
该准则指称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称谓听者或与听者有关联的事物时要“举”,要“尊”。
2.称呼准则。
中国人视见面打招呼为礼貌,而打招呼就得有合适的称呼语。
汉语称呼语比较复杂,主要可归纳为职务名称、职称名称、职业名称、礼貌标记词、人名和亲属语。
称呼准则即用适切的称呼语主动与对方打招呼。
3.文雅准则。
礼貌语言显示说话人有教养,有教养即精神境界达到了较高的层次。
文雅准则即选用雅言,禁用秽语;多用婉言,少用直言。
4.求同准则。
它指说、听者在诸多方面力求和谐一致,尽量满足对方的欲望。
5.德、言、行准则。
该准则指在言辞上,尽量夸大给自己的好处,尽量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和英语的礼貌原则一样,汉语的礼貌原则也是互相渗透、互相制约的。
三、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
不难看出,顾曰国的礼貌原则和利奇的礼貌原则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先来谈谈两者的相同之处。
利奇的策略准则和慷慨准则相当于顾先生的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或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在会话表达上尽量夸大得到的好处或尽量说小自己的代价。
利奇的赞扬准则和赞同准则与顾曰国先生的求同准则有相似之处,即通过增加双方的一致性来满足对方的欲望。
利奇的谦虚准则相当于顾先生的贬己尊人准则的一部分,即不以贬己来抬别人,只以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为准则。
英汉文化中的礼貌原则也有诸多不同之处。
首先,中西方文化里人们遵循的会话交流原则和礼貌原则不尽相同。
例如,西方国家的人们在“质量准则”和“礼貌准则”发生冲突时,往往遵循“质量准则”而不是“礼貌准则”。
而在中国,人们采取的方式则往往相反。
其次,英汉礼貌原则语用的不同点还表现在贬己尊人准则上。
贬己尊人准则可以说是最富有中国特色的礼貌现象。
在西方文化里没有贬低自己抬高别人的现象,而中国人在听到赞美之词时,往往是否定对方的赞美之词,贬低自己一番,以示自谦。
第三,汉语的称呼准则有它独特之处。
英语国家的人见面时打招呼也用称呼语,但并不复杂。
而汉语中的称呼语系统比西方的称呼语要复杂得多。
四、跨文化语用学的语用原则
中西方的礼貌原则都是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提出来的,彼此都留有各自不同文化的烙印。
顾曰国先生(1992)说“礼貌和语用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又说语用准则“是一种进入言语行为的文化准则”。
钱冠连先生(1997)也强调汉语语用学是汉语“人文网络言语学”。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西方的礼貌原则都不能作为一个普遍的原则来使用。
这样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时,也必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语用失误。
那么如何消解语用失误给交际带来的不良影响呢?或者说跨文化交际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语用原则呢?南方的易强先生(2002)提出了文化认同原则,认为无论是语言方面的失误还是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都是因为交际双方没有取得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不仅维持自己的文化,以使自己的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而且还应认同他人的文化,使人类文化的发展不断融合,共同发展。
我们很赞同这一观点,中国古人讲君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在国际交流日趋频繁的当今,各国想共赢共发展,就必须本着合作的大原则,不断增加彼此的文化认同感。
钱冠连先生在探讨汉语文化语用学时认为原则问题应该“是美的、简单的”,这一观点与中国人传统的看法是非常契合的。
因此,对于跨文化语用学来说,如果非要寻求一条原则出来,我们认为那应该是合作原则。
这一合作原则不完全等同于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会话理论,它是一条大的原则,或者说更像是一个前提,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从友好合作的愿望出发,在合作原则这一大原则的指导下,增强彼此的文化认同,从而尽可能地消解由语用失误造成的不良影响。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外国人进入一个小商店想买东西,一个店员非常热情地问“What do you want?”这个老外先是一怔,但看到店员热情的微笑,然后礼貌地用不流利的汉语说“我买鞋油”。
很显然,在这一例子里,店员存在着语用失误,他应该选用间接的言语形式如“Can I help you?等。
虽然如此,言语交际还是成功的。
当然跨文化交际不会都这样简单,我们也并不由此而不强调语用的研究和避免因文化因素带来的交际失败的研究,这些方面的研究无疑会使跨文化交际更得体、更和谐、更有效。
但问题是在倡导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多元发展的今天,如何概括出一条有的放矢的原则并不容易,而这一原则应该是简单的。
这让我们想起乔姆斯基,他在探讨人类普遍的语言能力的进程中,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方案,以致最后彻底抛弃他最初的想法,推出最简方案。
乔氏最终的结论表明人类具有普遍性的原则往往是简单的。
因此,我们可以把合作原则视为跨文化语用学的最高原则。
虽然有些简单,但却具有强大的概括力和包容力。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3]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4]顾曰国.礼貌、语用和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5]刘平.英汉礼貌原则对比及跨文化交际[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1(4).
[6]易强.礼貌原则的跨文化思考[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