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桂成教授分七期论治月经病

合集下载

夏桂成治疗月经病验案2则

夏桂成治疗月经病验案2则

日一 至 ,经 量 中等 ,色红 夹 块 ,经 行 7d净 ,伴 形 体瘦 肾生肝饮等 :至经 间排 卵期转从 阴 中求 阳 ,调理气 血 .
弱 ,腰膝酸 软 ,性情 急躁 ,夜寐盗 汗等 。现 未避 孕 1年 以促重 阴转 阳 ,பைடு நூலகம்用补 肾促排卵汤 :排 卵后 经前 黄体
未 孕 迭 经西 医乙黄周 期治疗 与促排 卵治疗 未果 妇 期 ,重在温补 肾阳,常用毓麟珠加减 ;月经来 潮 ,乃重 阳
lOg,丹皮 10g,茯 苓 lOg,川 断 10g,菟 丝子 10g,紫 石
殷燕 云 谈 勇 赵可 宁 钱 菁 胡 荣魁 (江 苏 省 中 医 院 ,江 苏 南 京 210029)
英 lOg,熟地 lOg,五灵 脂 10g,广木香 9g。常法煎 服。 服 药 7剂 ,BBT上 升 ,呈高 温相进 入 经前 期 ,采
医 案誊医 话


服 药 7剂 后 .全 身症 状 改 善 .带 下渐 增 ,锦丝 状
带下 亦较前 增 加 。转 从 阴 中求 阳 。调理气 血 ,以促 转
化的方 法 予 以补 。肾促排 卵汤 。处方 :
夏 槿 戌 治 疗 月 经 病 验 案 2则
丹 参 10g,赤 白 芍 (各 )lOg,山 药 lOg,山 萸 肉
不 宁 .致 月经先期 而下 。予 以补 肾调周 法 就 诊 时恰
高某 ,女 ,33岁 ,已婚 2006年 3月 7日初诊 。
逢 月经 来 潮 ,即按 经 期 论 治 ,治 拟疏 肝 理 气 .化 瘀 调
患者 月经 周期延 后 17年 .结婚 10年未孕 自 16
经 。方取 五味调 经散合 加味失 笑散 。处方 :

“送子观音”夏桂成不孕症的四期论治一针一药

“送子观音”夏桂成不孕症的四期论治一针一药

“送子观音”夏桂成不孕症的四期论治一针一药“送子观音”夏桂成夏桂成,江苏省江阴人,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妇科学教授,江苏省中医院妇科主任中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师承工作指导老师。

荣获第二届中国“医师奖”“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2012年全国“白求恩奖章”、第二届“国医大师”。

夏桂成治好了无数例不孕症患者,挽救了很多家庭,被人称为“送子观音”。

夏桂成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掌握月经周期中阴阳转化4个时期的规律,注意年、月、日时相阴阳对其的影响,顺应女性生理特点而制定分期分时调经法。

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子宫的藏泻与肾中阴阳消长协调的转化规律,结合月经周期卵泡期、排卵期、黄体期、月经期不同阶段依时服药,调整月经周期,治疗由生殖内分泌功能紊乱所导致的月经失调性不孕,同时本着阴阳互根的理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月经后期以补阴为主,经间期补阴助阳、调理气血,经前期以补阳为主、佐以理气,行经期以调血为安。

《妇科要旨·种子》谓:“种子之法即在于调经之中。

”通过调经使患者建立起正常月经周期,为受孕创造条件。

不孕症的四期论治01 经后期为月经周期第7~14天,经行之后血海空虚,冲任不足,需依赖经后期阴血的恢复。

此时,肾之阴阳转化以阴长为主,阴长促进精卵的发育、子宫内膜的增殖。

肾阴癸水有滋养精卵,增殖内膜,润泽生殖道的作用,是排卵前冲任气血胞宫精气由阴转阳,是周期演变的物质基础,对排卵障碍性不孕此期促进卵泡充分发育成熟,及时受孕成胎,是治疗的关键所在。

精卵的产生和发育成熟是阴阳消长转化的产物,经本于肾,经水出于肾,女子以血为本,调治当以滋阴养血为主,使天癸盛,冲任充,卵泡发育成熟,为排卵做好准备。

经后肾之阴长又有3个阶段,即初、中、末期。

经后初期,是阴长开始阶段,带下很少,此期滋阴养血方取归芍地黄汤(炒当归、白芍、怀山药、山萸肉、熟地黄、牡丹皮、茯苓、泽泻、川断、寄生、怀牛膝);经后中期与初期相连,阴长达中等水平,开始出现一定量的带下,此期宜滋阴养血,佐以助阳,方取归芍地黄汤合菟蓉散,即在上方基础上加肉苁蓉、菟丝子;经后末期是排卵的前期,是阴长运动较高时期,阴长水平已接近重阳的准备时期,有较多的带下或夹有少量锦丝状白带,此期宜滋阴养血,补肾助阳,阴阳平调,方取补天五子种玉丹(当归、白芍、怀山药、山萸肉、熟地黄、紫河车、杜仲、五味子、枸杞子、菟丝子、川断、茯苓、五灵脂)。

论运用补肾调周法治疗功能性痛经体会

论运用补肾调周法治疗功能性痛经体会

论运用补肾调周法治疗功能性痛经体会【摘要】夏桂成教授认为功能性痛经病机本质为肾虚血瘀。

治疗以补肾调周法治未病和从本论治,尤为注重经间期的调周补肾阳。

【关键词】补肾调周法;功能性痛经;夏桂成【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8-0738-01痛经是指女性在月经前、后或月经期间所表现出来的小腹及腰部疼痛甚或剧痛难忍,常伴有面色苍白、头面冷汗、手足厥冷、呕吐等症状为主的疾病。

是妇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西医学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继发性痛经多指在某些器质性病变的基础上所表现的痛经,而原发性痛经是指经检查未发现盆腔器官有明显病理改变所表现的痛经,也称功能性痛经,本病多见于月经初潮的女性,或未婚、未孕的年轻少女。

据统计约50%的妇女有不同程度的痛经,严重影响工作学习者占13.59%以上。

[1]夏桂成教授是江苏省著名中医妇科专家, 从事医、教、研工作近50 载, 倡导“月经周期和补肾调周法”,尤为重视经间排卵期的治疗。

吾师从夏教授学习,运用夏教授经验补肾调周法治疗功能性痛经,兹将体会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功能性痛经,经常在初潮后发生,与肾气、天癸有关,前人认为“不通则痛”。

不通者,瘀浊也,或因气机郁滞,或血瘀内阻,或因寒湿稽留等,但瘀滞常是一种现象,根本原因还是肾虚。

月经者,生殖之表象也,与肾有关。

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中有云:“凡妇人经行腹痛,挟虚者多,全实者少。

”所以,肾虚血瘀是本病最主要的病机。

标者,血瘀也,本者,肾虚也。

肾虚而致血瘀,有两方面因素:一是肾阳偏虚,主要是癸水中之阳水不足,不能溶解子宫血海内的脂膜瘀浊,因而排经不利,不通则痛。

二十肾虚子宫发育欠佳,宫颈管狭小,以致排经不利,不通则痛也。

[2]2 补肾调周法夏教授首创月经周期的七期理论与治疗。

根据生理病理特点将月经周期划分成七个时期,提出相关的治法,使调周法深化。

行经期活血调经,重在祛瘀;经后初期养血滋阴,以阴助阴;经后中期养血滋阴,佐以助阳;经后末期滋阴助阳,阴阳并重;经间排卵期活血补肾,重在促新;经前期补肾助阳,维持阳长;经前后半期助阳健脾,疏肝理气。

夏桂成老教授“调周治法”临床发挥值得收藏

夏桂成老教授“调周治法”临床发挥值得收藏

夏桂成老教授“调周治法”临床发挥值得收藏一.行经期活血调经,重在祛瘀一般调经法:加减五味调经汤:当归赤芍各10g 五灵脂12g 艾叶6-9g 益母草15-30g 泽兰12g 川牛膝10g 经期停服,经净则停。

逐瘀通经法:促经汤:香附10 g 熟地10g 赤芍莪术 12g 木通5g 苏木9g 当归10g 川芎5g 红花10g 肉桂5g 后下桃仁9g 甘草3g 逐瘀脱膜汤:丹参赤芍五灵脂12g 肉桂5g 后下延胡索12g 三棱莪术各10g 五灵脂10g化瘀止血法:加味失笑散:五灵脂12g 蒲黄6g 当归赤芍续断各10g 大小蓟12g 血余炭9g 荆芥6g 益母草15g二.经后初期滋阴养血,以阴扶阴。

1.滋阴养血法:轻剂:归芍地黄汤加减当归白芍怀山药山萸肉各10g 熟地12g 丹皮9 茯苓怀牛膝寄生各10g经后初期服每日1剂水煎服2次小腹胀矢气頻作,去当归加丹参 10 g 砂仁后下5g 煨木香 9g 出现纳差舌苔厚腻去当归熟地加入陈皮制半夏炒麦芽 12g 出现胸闷脘痞,时欲嗳逆,去熟地加入荆芥6g 郁金 9g 婆啰子 10g归芍地黄汤中有当归熟地两药合用容易导致腹胀便溏故去当归加入丹参10g 考虑天葵阴水,可以加入寄生牛膝。

滋阴养血中剂:二甲地黄汤炙鳖甲6-9g 牡蛎15g 熟地山药各10g 山萸肉 6-9g 炒丹皮 10g 茯苓白芍怀牛膝各10g滋阴养血重剂:三甲复脉汤滋阴奠基汤龟甲先煎10-15g 左牡蛎先煎 15-30g 怀山药熟地各12g 山萸肉6-9g 丹皮茯苓怀牛膝制首乌各10g 玄参 9g 太子参12g2.降火滋阴法(1)降火滋阴知柏地黄汤知母6g 黄柏10g 生熟地12g 怀山药9g 山萸肉6g 丹皮茯苓泽泻9g 怀牛膝玄参各10g 寄生12g 若烦热口渴咽喉干燥上方加入沙参10g 麦冬9g ;如果出现脘腹作胀,矢气偏多,大便溏者,上方去知母玄参加入木香 9g 炒白术 12g 砂仁后下 5g 白蒺藜10g(2) 清心降火常用方剂清心莲子饮导赤散清心汤加减清心饮:钩藤12g 莲子心5g 茯苓12g 黄连3g 合欢皮9g 丹参赤芍生地各10g 麦冬6g 黛灯芯 1米经后初期日服1剂水煎分2次若心烦失眠加入炒枣仁 9g 龙齿 10g 胸闷气窒时欲叹气加入广郁金9g 石菖蒲5g 如果头昏头痛口干口苦加入白蒺藜全蝎5g 脘腹胀加入木香陈皮6g 佛手5g。

夏氏逐瘀脱膜汤治愈顽固性痛经验案

夏氏逐瘀脱膜汤治愈顽固性痛经验案

次温 服 。尽 剂后 ,患 者 下 腹 部 疼 痛 未 见 明显 减 轻 。7
月 2 5日二 诊 :患者 诉 投 前 方 无 效 。细 加 分 析 辨 为 瘀 血 阻滞 证应 当无 误 ,无 效之 由 。系前方 活 血 化瘀 力 量 不 强 ,病重 而药 轻 ,瘀 滞 未开 ,故 症 状不 能 缓 解 。遂 选用 夏 氏逐 瘀脱 膜汤 为 主加 减 治 疗 ,处 方 :三 棱 、莪
明显 好 转 。子 宫 、附 件 均 未 见 明 显 异 常 。诊 见 痛 苦
作 。根据 患 者 有 疼 痛 、血 块 、面色 晦 黯 等瘀 血 见症 , 加 之久病 ,结合 叶天 士 “ 久病 入 络 ” 的理 论 ,辨 证 瘀
血无 疑 。初 用 桃 红 四物 汤 无 效 ,后 用 峻 逐 瘀 血 之 法 , 投 妇科名 家夏 桂成之 夏 氏逐 瘀 脱 膜 汤而 取 效 。故 知辨 证 准确 ,还需 药能对 症 ,始可 获效 。 夏 氏将 月经周期 分 为 7期 辨 证 治疗 ,分 别 是 经期
白芍各 2 0 g ,川 芎 、山茱 萸 各 6 g ,鸡 血 藤 1 5 g 。按 上
述 方案 连续 用药 4个周 期 后 ,患 者诉 月 经来 潮 时 已无 腹 痛 ,随访 半年 未见 复发 。 按 :痛 经是 行 经 前 后 或 月 经 期 出现 的下 腹 疼 痛 、 坠胀 伴腰 酸或其 他不 适 ,严重 者 可 影 响患 者 生 活和 工
术 、五灵 脂 、当归 、枸 杞 子 、元 胡 、赤 芍各 ] O g ,乳
香 、木香 、徐 长卿 各 6 g ,白 芍 2 0 g ,益 母 草 3 0 g ,肉
固性痛 经 顽 疾 得 愈 。夏 氏 调 经 法 验 之 临 床 ,确 有 疗

夏桂成“调理月经周期法”

夏桂成“调理月经周期法”

夏桂成“调理月经周期法”夏桂成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医妇科专家,江苏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业医50余载,在妇科疾病诊治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形成其独特的理论体系。

笔者有幸侍诊于夏师左右,对夏师运用“调理月经周期法”(简称调周)及系列的调周方药,体会颇深,不仅体现《内经》“治未病”思想,而且是“审因论治”在临床的灵活运用。

现摘录夏师验案如下。

初诊陶某,25岁,未婚,教师,2007年12月31日初诊。

主诉:月经紊乱6年。

现病史:患者初潮13岁,经期4d,月经周期30d,量少,色黯红,少量血块,无痛经。

自2002年始出现月经频发,常10~15d一潮。

B型超声示:子宫附件无异常。

性激素六项检查正常。

基础体温呈单相波动。

曾行人工周期,疗效不显,后改服中药乌鸡白凤丸、逍遥丸、归脾丸等,效果不著。

刻诊:月经10d一潮,量中,色黯红,无血块,带下偏多,色微黄,有异味,面红口干。

末次月经2007年12月25日,前次月经2007年12月15日,4d血净。

舌淡红,苔薄,脉弦数。

中医诊断:崩漏,辨证属阴虚血热、胞宫失藏。

西医诊断: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治拟滋阴补肾、凉血调经。

方用二甲地黄汤加味:(炙)龟板、山茱萸、(炙)鳖甲各9g,白芍、山药、牡丹皮、茯苓、续断、桑寄生、熟地黄、川牛膝、泽泻各10克。

服药4剂。

二诊诉口干减轻,舌红,苔薄,脉弦细。

治拟滋阴养血、补肾助阳。

方用归芍地黄汤合菟蓉散,药用:丹参、赤芍、白芍、山药、熟地黄、牡丹皮、茯苓、续断、菟丝子、肉苁蓉、怀牛膝各10g,山茱萸、炙鳖甲各9g。

再进3剂,并嘱其测量基础体温。

三诊诉带下增多、透明,异味明显减轻,少腹隐痛,舌红,苔薄,脉细数,基础体温36.2度,时值月经周期第12d,予以滋阴补肾、活血化瘀,方用补肾促排卵汤:丹参、赤芍、白芍、山药、熟地黄、牡丹皮、茯苓、续断、菟丝子、紫石英、五灵脂、红花各10g,山茱萸9g。

服4剂后,基础体温坡样上升至36.8度,诉口干较前明显改善,纳差,大便溏,舌淡红,苔薄,脉弦细。

赵可宁江苏省中医院-夏桂成中医月经周期节律理论简介

赵可宁江苏省中医院-夏桂成中医月经周期节律理论简介

赵可宁江苏省中医院-夏桂成中医月经周期节律理论简介为你梦一生“心、肾、子宫生理生殖轴”,是江苏省中医院妇科主任医师夏桂成根据长期临床实践,以及推导阴阳运动的太极八卦理论得来。

所谓心者,君主之官,是脏腑经络的主宰者,同时包括脑(脑为元神之府)。

肾者,为生殖之本,天癸之源,阴阳之宅,生殖之精卵亦来源于肾。

子宫者,为女子所独有的器官,生殖的主要脏器。

夏桂成认为,子宫之排经、受孕、分娩,肾之分泌天癸、精卵,均与心脑神明有关,特别是女性生殖方面阴阳消长转化的主要调节功能必须在“心肾子宫轴”的纵横反馈作用下形成。

子宫的调节作用子宫是女性的特有器官,主要功能在于藏泻。

子宫正是通过藏泻来调节阴阳消长转化的月节律。

藏者,闭阖也,具有五脏的功能;泻者,排泄也,开动也,类似六腑的作用。

因此,后人有似脏似腑,非脏非腑,属于奇恒之腑的说法。

夏桂成认为,子宫之所以具有这些特殊的功能,正是为了适应调节月经周期与生殖节律的需要。

藏者,藏精气,包括阴水津液等物质和胚胎。

而泻者,排除瘀浊,包括陈旧性的阴阳癸水、气、血液等物质,亦包括娩出胎儿。

泻而不藏,藏而不泻,泻为了藏,藏之坚固,泻之顺利。

行经期子宫行泻的作用。

泻即排泄经血,泻除有余,祛瘀生新,让位于阴长;如泻之不足,排泄不利,所谓留得一分旧血,影响一分新生,以致阴长不利也,必然影响子宫之藏。

故行经期之泻,是由阳长至重,重阳必阴的转化结果。

但也与子宫的局部调节有关,因为子宫加强收缩,可以“完全赶紧、彻底全部”地排除有余,以利于阴长新生。

经后期阴长为主,子宫行藏的作用。

只有藏之坚固,才利于阴长的发展;而且藏者,在一定程度上亦有如五脏之产生阴阳癸水的作用,以弥补阴之不足。

经间期重阴必阳,子宫开放,因行泻的作用,排出精卵,同时亦排出过多的阴津浊液,排除有余,让位于阳,此乃泻之正常,排卵顺利,才能开始阳长。

如若泻之不利,亦将影响阳长。

经前期阳长为主,子宫又起行藏的作用。

藏的坚固,才有利于阳长运动,所以藏是为了促进阴阳的滋长,泻有助于阴阳的转化,转化的目的在于排除有余,排除陈旧性的瘀浊水湿,才能转化为新的阴阳滋长。

夏桂成教授“调周法”治疗月经病的处方用药经验

夏桂成教授“调周法”治疗月经病的处方用药经验

夏桂成教授“调周法”治疗月经病的处方用药经验“调周法”即调理月经周期的方法。

此法是国医大师夏桂成教授积五十余年经验精心研制的治疗妇科病的治本之法。

将月经周期根据女性的生理特征分为五期,即行经期、经后期(经后期初期、经后中期、经后末期)、经间排卵期、经前期、经前后半期。

分别根据五期的特点处方用药。

笔者有幸跟随夏老抄方学习,感触颇深,并结合夏老的著作《中医妇科理论与实践》、《妇科方药临证心得十五讲》,总结夏老“调周法”治疗月经病的处方用药经验。

一、行经期:㈠、治疗大法:活血调经,重在祛瘀。

原因:除旧布新。

㈡、主要治法:A、从气血(水)角度:⑴顺气降逆,引血下行。

原因:行经期气血活动的特点呈下行性。

⑵利湿排浊。

原因:①天癸阳长至重,则水湿津液亦随之高涨,如不能受孕,则天癸及水湿津液随经血排泄。

②败精化浊。

B、从心肝肾角度:⑴补肾助阳。

原因:温经以保证重阳,重阳化阴,血得温则行。

⑵疏肝理气。

原因:气行则血行。

⑶宁心安神。

原因:气降血调,气降宫开。

C、从时间角度:按初、中、末三时分期。

⑴初期:理气为主。

原因:与经前期相似,“经血未动,理气为先”。

⑵中期:调经、活血为主。

原因:排经的高峰时期。

⑶末期:补虚,滋阴养血。

原因:“经后期以补虚为当”,适应阴长的需要。

㈢、相关治法:即对病或对症治法。

A、疼痛: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原因:化瘀为主要大法,温经适应重阳需要,止痛仅是治标。

B、出血量多:权衡化瘀与止血二法治之。

有三种情况:化瘀=止血,化瘀>止血,化瘀<止血。

区分方法:血瘀为主,症见如阵发性出血量较多等,化瘀>止血;若出血量多,色鲜红,少量血块,无明显血瘀,则化瘀<止血;上二种情况不明显,皆化瘀=止血。

C、血瘀所致癥瘕包括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盆腔炎性包块,因炎症粘连的输卵管阻塞等,使用消癥通络的药物。

D、清肝调经。

对于郁火分为:火>郁,火=郁,火<郁。

治法或以清为主,或以疏为主,或清疏并用,随证治之。

E、健脾调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桂成教授分七期论治月经病早期的补肾调周法将月经周期的分为4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行经期,经夏教授多年摸索后的调周法按7个时期论治:经后初期,经后中期,经后末期,经间排卵期、经前前半期、经前后半期,行经期。

通过燮理阴阳达到修复、重建月经周期。

①经后初期:月经干净后3-5天,亦有更长时间者,表现为无明显带下。

治当滋阴养血,阴虚轻者,方用归芍地黄汤,常用药:当归、白芍、山药、山茱萸、熟地黄、牡丹皮、茯苓、泽泻、续断、桑寄生、怀牛膝等。

阴虚重者,雌激素偏低,癸水衰少者,可用二甲地黄汤,常用药:龟板、鳖甲、白芍、山药、山茱萸、熟地黄、女贞子、牡丹皮、茯苓、紫河车、山茱萸、怀牛膝等峻补肾阴。

②经后中期:月经干净3-5天后的一段时间内,开始出现少量带下。

治当滋阴养血,稍佐助阳,须加入少量助阳药,如:菟丝子、肉苁蓉等。

常选滋肾生肝饮合菟蓉散,常用药:丹参、赤芍、白芍、山药、山茱萸、牡丹皮、茯苓、熟地黄、续断、菟丝子、肉苁蓉、泽泻等,阳中求阴。

③经后末期:时间较短,一般2d~3d,与经间期相连。

表现带下量增多,或有少量锦丝带。

治当滋阴助阳,阴阳并调。

经后末期常与经间排卵期密切相关,接近重阴的较高水平,这时需要阴阳并调,并却促使其气血活动,方用补天五子种玉丹加减,常用药:丹参、赤芍、白芍、山茱萸、山药、熟地黄、牡丹皮、茯苓、续断、菟丝子、怀牛膝、杜仲、五灵脂、枸杞子、五味子、覆盆子、巴戟天等。

④经间排卵期:一般在两次月经周期的中间,以出现较多透明锦丝样带下为标志,持续时间根据数律分别有7、5、3天不同。

治当补肾活血。

夏教授自拟补肾促排卵汤,药用:当归、赤芍、白芍、山药、山茱萸、熟地黄、牡丹皮、茯苓、续断、菟丝子、紫石英(鹿角片)、五灵脂、红花、川芎等。

⑤经前期前半期,又称黄体期。

出现高温相6-7天之内。

为阳长运动的重要时期,此期患者常常表现为阳长的不足,所以此期的治疗是扶助阳长,保持重阳的持续。

具体说来又有血中补阳,阴中求阳,气中补阳之分,代表方有毓麟珠、右归饮、健脾温肾汤等,此乃法中之法。

常用药物:当归、赤芍、白芍、山药、山茱萸、熟地黄、牡丹皮、茯苓、续断、菟丝子、鹿角片、紫石英、杜仲、巴戟天、党参、炒白术、木香等。

⑥经前后半期,即月经来潮前6-7天,重阳维持期,也即前人所谓经前期,前人所谓“经血未动,理气为先”即指指此时,常采用理气之法,通过理气来为行经作准备。

故经前期理气为主,稍佐助阳。

常用方有加减越鞠丸、丹栀逍遥丸、七制香附丸等。

常用药物:丹参、赤芍、白芍、山药、熟地黄、牡丹皮、茯苓、续断、紫石英、苍术、香附、五灵脂、山楂、绿萼梅等品。

⑦行经期:重阳转阴,彻底排出应泄之经血,“留得一分瘀,影响一分新生”。

常用五味调经汤,常用药:苍术、香附、牡丹皮、丹参、赤芍、山楂、泽兰、益母草、五灵脂、续断、茯苓、川牛膝、艾叶等。

痛经案例:某女,20岁。

痛经6年,患者自初潮后即有痛经,来潮时需服止痛片,月经史:14岁6-7/30天,量中,有时有血块,夹腐肉样物,经行大便稀,行经第二天小腹痛甚。

初诊:现经行第1天,腰酸乳胀,大便偏稀,脉细弦,舌淡红,苔腻,辨证属肾虚偏阳,心肝气郁,夹有血瘀。

方选痛经汤。

制钩藤10g、益母草15g、五灵脂10g、川牛膝10g、茯苓10g、制苍术10g、制香附10g、丹参10g、赤芍10g、木香9g、元胡10g、川断10g、肉桂5g、泽兰叶10g7剂。

二诊:月经周期第8天,经净后l天,劳累后腰酸腰痛,脉细弦,舌红苔腻。

予以滋阴养血,疏肝理气,方选归芍地黄汤加越鞠二陈汤加减。

丹参10g、赤白芍各10g、淮山药10g、山萸肉9g、丹皮10g、茯苓10g、川断10g、桑寄生10g、怀牛膝10g、制苍术10g、广郁金10g、木香9g7剂。

三诊:月经周期第15d,出现拉丝样白带2天,bbt未升。

脉细弦,舌红苔腻。

按经间排卵期论治,方选补肾促排卵汤加减。

方药:丹参10g、赤白芍各10g、淮山药10g、山萸肉9g、炒丹皮10g、茯苓10g、炒川断10g、菟丝子10g、紫石英(先煎)10g、五灵脂10g、广木香9g、杜仲10g,12剂服完后月经来潮,下腹痛明显减轻,血块少,无腐肉样物,大便稀亦好转。

后按补肾调周法治疗两个月经周期,经来下腹痛未再发作,彻底治愈了痛经。

按语:痛经的治疗需要掌握重要的时间,保证经间排卵期的顺利转化;保证经前期的阳长是治愈痛经的不二法门。

痛经患者常常表现为阳长的不足,所以经前期的治疗是扶助阳长,保持重阳的持续。

具体说来又有血中补阳,阴中求阳,气中补阳之分,代表方有毓麟珠、右归饮、健脾温肾汤等。

卵巢早衰案例李女,19岁,近2年来月经量少稀发,因症状不典型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近因停经3月来就诊,月经史:14岁6-7/30,量中等,色暗红,无血块,痛经(-);未婚,否认有同居史。

女性内分泌检测:fsh 80 iu/l、lh 35 iu/l、e222;西医诊断:卵巢早衰。

因患者尚未生育拒绝激素治疗,听说中医药治疗该病疗效确切,副作用少,故慕名而来。

现患者无白带,阴道干,大便干,脉细弦,舌红苔腻。

从心肾论治,治当清心滋肾,燮理阴阳。

方选清心滋肾汤。

钩藤10g、炒丹皮10g、莲子心5g、黄连3g、青龙齿(先煎)10g、紫贝齿(先煎)10g、太子参15g、浮小麦30g、郁金10g、合欢皮15g、淮山药10g、山茱萸10g、熟地黄10g、炒川断10g、菟丝子10g、炙龟板10g。

二诊:7剂后有少量白带,但大便拉稀,又投清心健脾汤,钩藤10g、炒丹皮10g、莲子心5g、紫贝齿10g、浮小麦30g、太子参15g、炒白术10g、云茯苓10g、木香9g、陈皮6g、砂仁(后下)5g、六曲10g、郁金10g、合欢皮15g、淮山药10g、山茱萸9g、炒川断10g、菟丝子10g,因患者路途遥远,要求多开一些,予14剂,三诊:白带明显增多,但大便不干,投健固汤。

太子参15g、炒白术10g、茯苓10g、淮山药10g、山茱萸10g、木香9g、陈皮6g、炒川断10g、菟丝子10g、杜仲10g、巴戟天6g、五灵脂10g、赤芍10g、白芍10g、荆芥炭6g,7剂后出现bbt高温相,成功诱发排卵,后按补肾调周法治疗三月,测量bbt出现典型双相体温,每月出现排卵性月经。

按语:卵巢早衰常无明确病因可循,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女性面临着更大的生活、工作压力,精神紧张可能与本病发病有关。

患者夜间长期在网吧当管理员,持续2年晚上不睡觉,导致了神经内分泌功能的紊乱,出现肾阴亏虚,水亏则上不能既济心火,下不能涵养胞宫,造成胞宫闭塞,出现月经量少或停闭。

治疗原则使心气心火下降,同时滋养肾水,心肾合治,水火既济,可诱发排卵,重建月经周期。

崩漏案例王某,女,16岁。

初经来潮2年,月经2-3月一行,甚则闭经。

经行量多如注,色鲜红有血块,腹不痛,卧床休息出血稍减,伴头晕乏力,面色无华,心情烦躁,腰酸,夜寐亦差,脉细弦数,舌质偏红,边有紫气。

辨证属阴虚火旺,夹有血瘀,治当滋阴清热,化瘀止血,方取固经丸加味。

炙龟版(先煎)30克,炒黄柏、炒川断、白芍、椿根白皮各10克,大小蓟女贞予、大小蓟各10克、墨旱莲各20克,炒蒲黄10克、炒五灵脂10克、炒荆芥6克,莲子芯5克,服药7剂,出血减少,烦躁睡眠有好转,再服二至地黄汤合加味失笑散7剂,经血始净,经净后从补肾调周治之,如此治疗4月方逐渐建立周期。

按语:前人治疗崩漏有“塞流澄源复旧”之说,当务之急首先控制出血,该患者是学生,功课多压力大,心肝经火旺,肝火下扰子宫血海,形成血热病机,肝火下耗肾水,又形成阴虚病机,同时夹有血瘀,所以治当滋阴清热,化瘀止血,先用固经汤控制出血,然后用二至地黄汤促使肝肾之阴的恢复,再用补肾调周法调治,帮助建立月经周期,达到彻底控制出血。

乳癖案例某女,28岁:经前乳房胀痛1年,伴有乳头触痛,心情烦躁,易怒,腰酸。

月经史:14岁5/28,量中等,色暗红,夹有血块,有痛经;生育史:2-0-2-2;b超示:双乳腺增生。

初诊:经周15天,锦丝带较多,按经间期论治,治当补肾活血促排卵。

方选补肾促排卵汤加减。

丹参10g赤芍10g白芍10g山药10g山茱萸9g丹皮10g茯苓10g川续断10g 菟丝子10g鹿角片(先煎)10五灵脂各10g马鞭草15g炒荆芥6g,予7剂。

二诊:经周第25天,乳房胀痛伴乳g头触痛,心情烦躁,腰酸,夜寐欠安,大便成形,脉细弦,舌红苔腻。

按经前期论治,治当补肾助阳,疏肝理气。

方选毓麟珠合越鞠丸加减。

药用:丹参10g 赤芍10g炒白芍10g山药10g炒丹皮10g茯苓10g川断10g鹿角片(先煎)10g五灵脂10g 制苍术10g郁金10g木香9g玫瑰花6g 钩藤10g莲子芯5g5剂。

三诊:患者乳房胀痛缓解,月经昨来潮,治当疏肝调经。

方选越鞠丸合五味调经散加减。

制苍术10g制香附10g炒丹皮10g丹参10g生山楂10g赤芍10g泽兰叶10g五灵脂10g益母草10g川断10g茯苓10g川牛膝10g艾叶6g,5剂。

如此调治3个月后,经前经前乳房胀痛大大缓解。

按语:中医“乳癖”西医称为“乳腺囊性增生”,以往均将此病归入外科学范畴,但由于的本病起因与女性内分泌功能失调有关,一般认为此病与卵巢功能失调,体内雌孕激素失调,激素的不足造成雌激素相对过剩,乳腺的上皮组织和纤维组织在雌激素的刺激下,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增生,有的形成乳腺纤维瘤。

常与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等伴见,所以放在这里一并介绍。

中医认为属肾(阳)虚肝郁,脾运失健,痰瘀凝聚所致。

治疗重点在经前期,顺应经前期这一时期阳长的特点,予以补肾助阳疏肝、严重者结合软坚散结,可以达到治愈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