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之道在于借力

合集下载

试论管理之道在于“借力”

试论管理之道在于“借力”

A s at I n weg r, de ztnm n gm n l ci e b c vsb it f t rSpw r A m i ih t h b t c:nk o l eea me mi i a ae et s ahe s j t e ydn h ’ o e. r e wt hg-e , r d ao ao v o ei ooe d h c


:: : 三
试 论 管 理 之 道 在 于 “ 力 借
薛 三 让
( 广东 海 洋 大 学 政 治 与行 政 学 院 ,广 东 湛 江 5 4 8 ) 2 0 8
, ,

要 : 识 经 济 时代 现 代 化 管 理 达 成 目标 亦 谈 “ 力 ” 虽 说 是 一 个 愈 久 弥 新 的 话 题 , 高 科 技 武装 下 的 现代 化 社 会 实体 知 借 , 然
e e ta d sr n t o x a so . f c n te g hf re p n in Ke r s:ma k te o o ; s u c n e n;if r t n s s ms y wo d r e n my r o r e ma a me t no ma o y t c e g i e
On M a a e e tb n fOt e ’ we n g m n y Di to h r SPo r
XUE a — a g S n rn
fun dn ca n e G G ag o gO enU  ̄ r s 加 Z aj g 2 0 8 C i ) hn ̄t 5 4 8 , hn a
h s n t o n mi ra ia o swi b s o g ra igr a yc u r t rla tr,e e n u n ea h p h toe e t e re o o cog nzt n l t n e d bge , d te o dc ae bii t uue v nif e c d sa ete is i c i le r n n h l e l n f l n

管理其实就是借力

管理其实就是借力

管理其实就是借力
管理其实就是借力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父子俩在沙滩上玩,父亲让儿子搬一块石头,儿子太小,怎么也搬不动。

“你用尽全力了吗?”父亲问。

“用尽了。

”儿子回答说。

“你没有用尽,还有一种力量你没有用,这个力量就是请我帮忙。


这个简单的故事,却包含了深刻的道理。

它告诉人们:你的力量中,包含外力的借用。

外力是无限的,善于借用外力的人,能创造无限奇迹。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光靠自己孤军奋战是行不通的,还必须懂得借助别人的力量。

很多人做事都恪守着这样一种原则————竭尽自己全力,这无疑是对的,也是必须的,但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这里的“力”,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具备的力量,如果这样,只能做有限的事情。

相反,另外一些人则认为自己的力量中包括外力借用。

他们不仅将自己的力用尽,用好,还用别人的力为自己办事。

比如:向上级领导借力(上借政策支特,得到领导给力),向其他团队与同事借力(中借协作帮助,得到同事给力),向下属借力(下借合力行动,得到员工给力)。

有人说:“管理是通过别人完成任务的艺术。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其实就是借力。

浅谈企业管理中的“借力”

浅谈企业管理中的“借力”

浅谈企业管理中的“借力”撰稿人:李荣华在管理学上有一句名言:当内力不足时,借用外力。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借力”是被普遍使用的方法,诸如企业资金流堵塞时,需要融资借贷予以盘活流通使企业得以生存与发展;缺少人才时不惜重金借用他人之脑予以维系企业的持续经营。

两者互为依存、缺一不可。

“借力”,其实早已被中国古人运用的登峰造极。

诸如徐渭《风鸢图诗》云:“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

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

”此乃关于成事之借,有许多经典说法。

例如,荀子说:“借助于车马的人,不必自己跑得快,却能远行千里;借助于舟船的人,不必自己善水性,却能渡江河。

君子生性与别人无异,只是因为他善于借助和利用外物,所以就不同了。

”在文学巨著《三国演义》中,“借力”被演绎的最为淋漓尽致。

例如东吴孙权借鲁肃和周瑜之力与刘备和曹操周旋抗衡,使刘、曹取舍不能、进退两难;魏人曹操借荀彧和司马懿虎视眈眈于东吴和川蜀,终因刘、吴的合力而不能敌。

然表现“借力”最为炉火纯青的当属刘备,他纳关、张、赵为左膀,成为千古绝唱,令天下英豪无不战兢。

他奉孔明、庞统为右臂,成为万世流芳,玩曹、吴两国与掌股之间,虽国力微弱,却使曹、吴两国无法等闲视之,终崛起于川蜀,力图中兴汉业。

三国案例是人类“借力”智慧极致的展现,也是人类“借力”能力极限的发挥,在历史上已成为流芳百世的绝世经典。

事实上尽管人类自以为多么的有智慧,多么的有能力,但仍然逃脱不了各自衰败的结局,因为人毕竟是有限的,人的命运均乃“上天”所定。

例如:诸葛孔明虽然较常人智胜一筹,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人算不如“天算”——天突降大雨,熄灭了本该让司马懿葬身的大火,于是上方谷一战成为诸葛孔明终身的遗憾,也改写了三国的历史。

尽管唯物论者,对此并不以为然,但是人定胜天的逻辑依然难以验证,假如人类玩弄宇宙于股掌之间,那也就意味着人类毁灭的日子降临,如今人类诸多灾难的泛滥就是最好的明证。

如果我们将“上天”——造物主,视为万物的主宰,并完全依托祂,同时适当地借用外力,那么我们的成功就可能会事半功倍。

借专家之力达自己之意——浅谈学校管理中的借力

借专家之力达自己之意——浅谈学校管理中的借力

开始 之际 , 有计划的采取一些措施打造 团队 , 提 升团队的整体水平 ,
系统看 的基础 上 , 选 出专门针对体罚和变相体罚 问题 的讲座 《 教育
为新 学期的工作造 势 ,会有事半功倍 的功效。每当这个 时候 ,我的 爱是一种 能力 》,每学期开学都组织老师们再看 , 再 强化 ,使我校
让老师 们先感动一次 ,让 老师们的心被穿透一 次 ,让老师们不 由 自
主地跟霍懋 征老师对 比一 次 ,可以省去我们好 多的话 ,而且 比我们 式组织老师们读 书,陶继新 老师所著的 《 做一个幸福 的老师 》、 吴
说多少话都 有力量 。除组织 老师们观看霍懋征 老师这样的可 以带 给 甘霖教授 的 《 方法总 比问题 多 》等都给老师们 留下很深 的印象 , 也 人感动 的优 秀教师事迹外 , 我们 还组织老师们 观看 可以提升老师们 对 转变老师们 的工作 、生活心态起 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 格局 、转变 老师们心态 、带给 老师们智慧 的大 师或 专家讲座 ,比如 搭着 台阶往前走是 我推进工作的一种思路 ,借专家之力达 自己 魏书生 老师 的学校管理 、班级 管理的讲座 ,李镇西 老师的 《 做最好 之 意是 我的一种做法 ,这种做 法不是随意的 ,而是有意 的成系列 、 的教师 》,张红教授的 《 教育爱 是一种能力 》,彭 兴顺老师的 《 做 按螺旋递 升规律设计安 排的。 当我们站在 巨人 的肩膀上看工作想时 ,
的阶段开始 的时候 ,每个人的心 目中都 会有一些新 的打算 、 新 的追 老师们观看新修订 的教师职业道德专家讲座 的光盘 , 专家们站位高 、 求 ,因为入 的本性都是 积极 向上 的,抓 住这一点 ,在每个新 的学期 案例多 ,讲得 透彻 ,还成系列 ,让老师们 听得 明白 ,想得明 白。在

要善于借力

要善于借力

要善于借力□顾锦龙企业管理工作千头万绪,涉及人财物的方方面面,管理者个人能力再强,也不可能掌控企业管理的全过程。

如果举轻若重事无巨细都要事必躬亲,必然会深陷纷繁复杂的事务之中,身心俱疲,可能没有精力和时间掌控大局、把握重点。

那么如何借力呢?简单地说,就是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实现管理者的目标、目的。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借船出海、借鸡生蛋、借梯上楼等诸多典故,其实,这都是借力在现实当中的有效运用。

作为管理者,各种资源往往是有限的,因此,管理者更多的要思考如何利用别人的资源,办好自己的事。

笔者以为,作为一个管理者,你手中掌握多少资源并不重要,关键的是你能支配或者调控多少资源为你所用,这才是最关键的。

事实上,管理是企业组织的共同行为,依靠的是团队的力量。

把大家的智慧和力量都调动和凝聚起来,长袖善舞,就能取得较高的管理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美国通用电气(GE)董事长杰克·韦尔奇有一句经典名言:“管得少就是管得好。

要做个领导者而非管理者。

”细细琢磨,就是这个道理。

这里讲的“管得少”并非是要弱化管理,而是要提高管理效率。

管理者要避免个人的单打独斗,要学会分权、放权,在具体操作的问题上,要给下属制定具体的标准、方法,过程要让他们自己去完成。

在需要做决策时,则一定要把好关口,并做好必要的监控和反馈,帮助下属及时纠偏,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其创造必要的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人的才华和潜力,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当然,管理者管得少并不是盲目地无所事事,而是要善于抓大事、抓重点、抓关键。

联想董事长柳传志在企业只做3件事:带班子、定战略、带队伍,其他事情完全由各部门负责人全权处理。

正是在这种充分放权的管理模式下,联想集团取得了快速发展。

管得少,只要路子对,就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管理者首先要善于借助企业自身之力。

企业的实力与规模往往是管理者本人无法比拟的,攀上企业这棵“大树”,管理者就可以享受“大树底下好乘凉”之舒适。

班级管理要学会“借力”

班级管理要学会“借力”

班级管理要学会“借力”班级管理要学会“借力”当班主任,忙得焦头烂额,工作上压力山大,管理起来千头万绪?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可不是埋着头一个人单干哦!毕竟,班级是一个大集体,班主任也没有分身术。

那咋整呢?看过来!方法很简单,两个字,借力!1.及时主动,向学科教师借力,邀请学科教师参与班级管理对于班级日常管理,在采取一些新举措、班级文化建设、班级重大活动的组织与筹备、学科竞赛、作业评比等工作,都让学科教师参与进来。

我们班的语数老师都是只任教我们一个班级,她们其实就像是班主任一样,管理学生的时间不比我这个班主任要少,所以借她们的力一起管理班级,这可是三倍的力哦!2. 慧眼识人,向学生借力,大胆放手、严格管理培养班级小助手,既能减轻老师的工作负担,而且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

经过一学年的观察,通过学生自荐,同学选举,确定班干部和各项管理人员,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要求班干部有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做到班内各项工作有人管,每名班干部有事做。

班级工作不分贵贱,只是岗位不同,就连室内鞋我都设立了管理员。

每天从出操,午餐,下午茶,各功能课,各个管理员都会自觉带队,无须老师提醒。

充分信任班干部,不要怀疑孩子的能力,只要放手让他们大胆的干,做错了,及时勉励他们,帮他们分析,找到解决办法;做对了,在班上大加表扬。

敢于放手,大胆使用,把他们推到工作第一线上去,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

3. 细致沟通,借力家长,共同创建温暖的班级大家庭家长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家长不同的职业背景、成功的育儿经验、鲜明的个性特征,都是有效教育资源的来源之一。

在教育过程中,孩子、教师和家长三者都是“主角”。

三者积极参与、友好合作,才能营造出自由表达、通融理解、开放民主的氛围,孩子就会快乐健康的成长。

平时一有机会见面我都会积极与家长交换教育理念,交流班级管理情况。

通过微信群,QQ群传递班级各项动态,孩子们大课间活动情况,午餐下午茶分享时刻,班级各种获奖情况。

管理是借力——精选推荐

管理是借力——精选推荐

管理是借力
当下,管理的话题已成各级管理者关注度最为集中的话题。

管理者能够清晰地认知并理解管理,才能提高有效管理能力。

我们讲管理是为实现或达到目标而协调集体所作努力的过程。

协调集体从某种程度上说体现的是“借力”。

但“借力”不是消极依赖,而是积极地调动。

管理借力体现在:
一是向下借力。

讲求调动发挥下属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通过充分授权发挥群体的优势和力量,树立全员参与的管理意识,培养人人都成管理者,从根本上提升企业有效管理能力。

二是向上借力。

借助上司的资源为工作开展和目标实现提供支持及帮助。

上下互动、互为作用和影响形成合力,这对提高管理效率尤为重要。

当然所说上司的资源不仅是有形的物质层面的资源,更是无形的智力资源。

三是横向借力。

企业是一个整体组织,横向各专业部门都具有其专业方面的优势。

借好横向之力,保持有效的沟通、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整体能力大于个体之和的效果。

四是向外借力。

企业的外部环境对企业的运行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借好外力适应潮流,顺势而为,这是其一。

其二,充分利用发挥行政职能机构独具的公共资源优势。

当然,向外借力也包括企业的业务相关方甚至竞争对手等,对企业而言都有其可借力之处。

综上试析,从一定意义理解,管理就是借力。

古人把借力概括为三种境界:“下者借己之力;中者借人之力;
上者借人之智。

”借人之智可谓是借力的最高境界。

管理更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更在于行,而知之彻底者,其行之必易。

管理之道在于“借力”

管理之道在于“借力”

所谓“控制”是泛指确保达成计划目标的措施。控制措施可分两大类,第一为“组织结构“,第二为“人员督导”。除非组织结构简明,除非人人了解职权及责任所在,否则组织本身就是失败的根源,无法达成原定目标。
组织结构应该代表一体三面的作用,第一它应把各个的职位层次表达清楚,第二它应把各人上下沟通的管道明白指出,第三它应确定员工间协调及合作的中心,使人人的努力朝向同一目地,而非互作争斗。所以一个组织层次混乱,意见无法沟通,及不能自动协调合作的机构,必是一个乌合之众,人虽多却只消耗资源,不能创造成果。
第八条:大多数人也喜欢因工作特别努力及延长加班时间而得到奖励,如奖牌、奖状、奖金。反之,不喜欢不管是否努力工作及是否有所贡献,而给予相同的待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九条:每一个人都喜欢在大家所公认、具有高强能力及公正心理的最高主管所领导的组织内工作。
第十条:所有的人都希望身心健康地工作下去,所以重视带薪放假,健康检查,医疗服务,安全措施,员工顾问等等福利措施。
第一条:当一个人寻求新工作机会而面谈时,总是期望别人对待他有礼貌、诚恳、态度自然而又不失之轻率,使他能充分显出他的优点。
第二条:一般人都希望别人因他有贡献价值而“欢迎”他去工作,而非因同情而施舍或赏给他一碗饭吃。
第三条:一般人都希望接受简单、明确而合理的指示,告诉他应做些什么?如何去做?以及做到何种程度才算做好。
第四条:任何人都喜欢在他所尊敬及能信任的人底下做事,不喜欢在他认为无能或看不起的人底下做事。
第五条:每一个人都喜欢别人承认他的工作表现及贡献。
第六条:许多人喜欢感觉到他每日的工作对别人有所帮助。当他在精神上感觉对别人的帮助愈大时,他愈不会计较物质上的报酬。
第七条大多数人喜欢因工作做得好而受到应有的薪酬报赏及职位升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之道在于借力
10
管理人员的基本使命,在于借部属的力量,完成组织的盈利目标及员工个人的福利目标,所以管理之道在于借力,高层主管借中层主管的脑力,中层主管借基层主管的脑力及体力,基层主管则借现场人员的体力,现场员工则借本身体及可用的机械力。

换言之,管理系统为人力使用的系统,再由人力系统使用机械力系统,所以管理工作若失去“人”的基本要素,则成真空。

主管人员借用部属力量的方法可简分为二,第一为“计划”,第二为“控制”。

所谓“计划”是泛指所有决定未来要求部属完成的“目标”及采用“办法”(亦称“手段”的用脑思考过程,这一过程必须充分利用“大脑”的创新功能。

所谓“控制”是泛指确保达成计划目标的措施。

控制措施可分两大类,第一为“组织结构”,第二为“人员督导”。

除非组织结构简明,除非人人了解职权及责任所在,否则组织本身就是失败的根源,无法达成原定目标。

组织结构应该代表一体三面的作用,第一它应把各个的职位层次表达清楚,第二它应把各人上下沟通的管道明白指出,第三它应确定员工间协调及合作的中心,使人人的努力朝向同一目地,而非互作争斗。

所以一个组织层次混乱,意见无法沟通,及不能自动协调合作的机构,必是一个乌合之众,人虽多却只消耗资源,不能创造成果。

人们常常说某某机构组织散漫,大而不当,就是指最高主管人员对其属下人员失去“控制”,毫无效果可言。

除了组织结构应严密有秩序而且有效率外,尚应有“督导”的功夫。

督导是指紧接上司(主管)日常纠正及指导下属行为,以期达成目标的活动。

假使每一位下属人员皆能自动自发,依照上级指示的政策目标而努力,则可以不要“督导”活动。

事实上,基层人员常常无法自动自发。

实施目标管理及自我控制,所以其上司对其行为的日常督导工作不能废弃。

一、“人力发展”而非“事务指导”
“计划”及“控制”两个基本管理因素的内容重述一次则可以得到以下很简单地文句:即主管人员的基本职责在于确定要求部属完成的东西(目标),定期查核他们已经完成的程度,以及寻求方法协助他们有效地完成该目标。

这种说法自然而然地使人们获得一种简单的结论,即“管理是人力发展,而不是事务指导”。

假使愈多人接受这种事实,则许多管理上的难题将会自然而然地消失,因为人力(尤其人的脑力)潜能的发展勘为巨大,几乎可以说无限大,人类之所以会异于一般禽兽,而为万物之灵,也是完全得力于人力的发展。

假使有人认为他自己竭尽时间及精神于事物的操作,比花费时间及耐心来引导他人(部属)工作更为有效的话,就是说明他本人不适宜当管理者,不能管理。

在许多场合里,人们常常会碰到这种“无效”的管理人员。

可以称这种“只会做事,不会管人”的管理者为浪费资源的“杀鸡用牛刀者”,假使他的上级主管继续让这种无效的人当管理者,则该机构的厄运必指日可待。

从“管理之道在于和”,“管理是人力发展,而非事务指导”的推理下,我们即可以得到另一种简单的事实,即“管理是人事处理”。

下列是经验人士处理员工关系的宝贵心得,甚为简明,可供大家参考。

l当一个人寻求新工作机会而面谈时,总是期望别人对待他有礼貌、诚恳、态度自然而又不失之轻率,使他能充分显出他的优点;
l一般人都希望别人因他有贡献价值而“欢迎”他去工作,而非因同情而施舍或赏给他一碗饭吃;
l一般人都希望接受简单、明确而合理的指示,告诉他应做些什么?如何去做? 以及做到何种程度才算做好;
l任何人都喜欢在他所尊敬及能信任的人底下做事,不喜欢在他认为无能或看不起的人底下做事;
l每一个人都喜欢别人承认他的工作表现及贡献;
l许多人喜欢感觉到他每日的工作对别人有所帮助。

当他在精神上感觉对别人的帮助愈大时,他愈不会计较物质上的报酬;
l大多数人喜欢因工作做得好而受到应有的薪酬报赏及职位升迁;
l大多数人也喜欢因工作特别努力及延长加班时间而得到奖励,如奖牌、奖状、奖金。

反之,不喜欢不管是否努力工作及是否有所贡献,而给予相同的待遇;
l每一个人都喜欢在大家所公认、具有高强能力及公正心理的最高主管所领导的组织内工作;
l所有的人都希望身心健康地工作下去,所以重视带薪放假,健康检查,医疗服务,安全措施,员工顾问等等福利措施;
l人们都有寻求安全感的基本欲望,所以退休年金计划、保险计划、储蓄计划,工作稳定等等措施,都有助于提高士气及生产力;
l当一个员工处于非被辞退不可时的处境,他希望能真诚、庄重地跟他说明理由,不要用欺骗的理由或随便给一张通知纸条就算了事。

以上所列是很简单的领导及激励部属潜力的做法,因为管理是人力发展及借力的活动,所以我们首先要诚恳地把我们希望别人对待我们的方法,用来对待部属。

“待人如己,己所欲施于人”的铭言,确实是最简单的管理法,任何行业,任何规模大小,以及任何部门的管理人员,皆可应用这种简单方法,有效地达成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