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教学设计
《环境化学》教案

《环境化学》教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化学一、环境问题1.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环境成分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质量下降,扰乱和破坏生态系统和人们正常的生活生产条件。
具体来说,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对大气、水质、土壤、动植物造成的污染,其危害程度达到一定程度,生物群落的生态系统受到不适当的干扰和破坏,不可再生资源的任意开发和滥用,以及固体废物、噪声、振动、,气味和放射性。
环境污染是由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造成的,其中化学物质约占80%-90%。
2、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发展过程(1) 20世纪60年代,人们只把环境问题视为污染问题。
他们认为,环境污染主要是指城市、工业和农业发展带来的空气、水质、土壤、固体废物和噪音污染。
对土地荒漠化、热带森林破坏和某些野生动物物种的频繁灭绝没有给予战略关注。
当时,中国以污染控制为中心的环境管理对改善城市和人民生活的环境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明显的不足是没有将环境问题与自然生态联系起来,低估了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和复杂性;环境污染不是与社会因素联系在一起才能找到根源的。
(2)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
在这次会议中指出环境问题不仅表现在水、气、土壤等的污染已达到危险程度,而且也表现在对生态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
(3) 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并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长篇报告。
(4)20世纪90年代,巩固和发展了这种指导思想,形成当代主导的环境意识。
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
二、环境化学在近现代工农业发展和科技进步过程中,“化学”为人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生产和生活用品,化学科学和化学工业为现代化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与此同时,大量的有害化学物质进入地球的各个圈层后,大大降低了环境质量,直接或间接的损害人类的健康,影响生物的繁衍和生态的平衡。
在解决复杂综合的环境问题中,环境化学在掌握污染源、消除和控制污染、确定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南开大学环境化学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
2. 使学生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环境化学实验技能。
3.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环保素养。
教学内容:1. 环境化学基本概念及研究内容2. 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3. 环境化学实验方法4. 环境污染及治理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环境化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环境化学的认识。
二、环境化学基本概念及研究内容1. 教师讲解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如环境、污染物、环境化学等。
2. 学生分组讨论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三、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1. 教师讲解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如质量守恒定律、反应速率与平衡等。
2. 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环境化学原理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
四、环境化学实验方法1. 教师介绍环境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如样品采集、分析测试等。
2. 学生分组进行环境化学实验操作,如水质检测、大气污染检测等。
第二课时一、环境污染及治理1. 教师讲解环境污染的类型、来源及危害。
2. 学生分组讨论环境污染的治理方法,如物理治理、化学治理等。
二、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如雾霾、水污染等,引导学生分析环境污染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2. 学生分组进行案例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三、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环境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对环境保护的建议。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参与度、讨论积极性等。
2. 实验操作:学生的实验技能、实验报告等。
3. 案例分析:学生的分析能力、提出建议的合理性等。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氛围。
2. 实验环节要确保学生的安全,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3. 案例分析要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提高环保素养。
初中环境化学教案

初中环境化学教案
【教学内容】环境化学
【教学目标】
1.了解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2.认识环境污染的影响和防治方法;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教学重点】
1.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
2.环境污染的来源和种类。
【教学难点】
1.认识环境污染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造成的危害;
2.掌握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们认为什么是环境化学?为什么我们要学习环境化学?并引导学生探讨环境化学的重要性。
二、讲解
1.环境化学的概念:环境化学是研究在环境中物质的来源、转化、迁移、残留和去除等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环境污染的种类: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等。
三、实例分析
老师举例介绍一些环境污染事件,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并讨论如何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
四、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珍惜和保护环境。
五、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例,写一篇短文,谈谈你们对环境保护的看法和行动。
【教学反馈】
当堂评价: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互动情况,进行当堂评价,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
【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在社区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动手能力。
【教学资源】
教科书、黑板、投影仪等。
【教学注】
环境化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领域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思考、发散思维,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环境化学的知识。
中职教育环境化学教案

中职教育环境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化学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环境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治措施。
3. 了解我国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政策。
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环境化学的概念和重要性2. 环境污染的来源和危害3. 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4. 我国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政策5. 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环境污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
3. 小组讨论法:讨论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和我国环境保护政策。
4.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环保问题和解决方案。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环境化学》、《环境污染与防治》等。
2.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案例和讲解。
3. 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内容和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环境化学的概念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环境污染的来源和危害:通过PPT或教材,详细讲解各种环境污染的来源、危害及其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3. 分析环境污染案例:展示相关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环境污染的实际情况。
4. 讲解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介绍各种环境污染的防治方法和技术,以及我国的相关政策和法规。
5. 讨论我国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政策:分组讨论,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6. 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环保,并提出具体的行动方案。
7.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或研究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环境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环境污染案例分析的能力和对防治措施的认识。
3. 小组讨论反馈:收集学生对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和环保行动的建议,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4.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以及对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培养的认同。
中职教育环境化学教案

中职教育环境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化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2. 掌握环境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治措施。
3. 了解我国环境污染现状及环境保护政策。
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环境化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1.1 环境化学的定义1.2 环境化学的研究对象2. 环境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治措施2.1 空气污染2.1.1 工业排放2.1.2 机动车尾气2.1.3 焚烧垃圾2.2 水污染2.2.1 工业废水排放2.2.2 农业面源污染2.2.3 生活污水排放2.3 土壤污染2.3.1 工业废弃物堆放2.3.2 农药、化肥过量使用2.3.3 城市垃圾填埋2.4 噪声污染2.4.1 工业噪声2.4.2 交通噪声2.4.3 社会生活噪声2.5 防治措施2.5.1 环保法律法规2.5.2 环保技术和设备2.5.3 公众环保意识培养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污染源。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环境污染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污染危害和防治措施。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环境保护政策、个人环保行为等议题。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环保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
四、教学资源1. 教材:环境化学基础知识及案例分析。
2. 课件:环境污染图片、数据和环保政策。
3. 视频资料:环境污染和防治实例。
4. 网络资源:环境保护相关网站和新闻。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表现。
2. 期中考试:环境化学基础知识测试。
4. 综合评价:学生的环保意识、知识和实践能力。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安排:6.1 第1-4课时:环境化学概念及研究对象6.2 第5-8课时:空气污染及其防治6.3 第9-12课时:水污染及其防治6.4 第13-16课时:土壤污染及其防治6.5 第17-20课时:噪声污染及其防治6.6 第21-24课时: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6.7 第25-28课时:环保技术和设备6.8 第29-32课时:环保实践活动与个人责任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7.1 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大学环境化学教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 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问题的意识,提高环保意识;4.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 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1. 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2. 分析、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环境化学的背景和意义;2. 提问:什么是环境化学?它研究什么?二、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1. 教师讲解环境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特点;2.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3. 教师举例说明环境化学的研究对象,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三、基本原理和方法1. 教师讲解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如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环境容量等;2. 学生阅读教材,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3. 教师讲解环境化学的基本方法,如采样、分析、监测等;4. 学生通过实例,了解环境化学方法的实际应用。
四、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典型环境问题案例,如雾霾、水污染等;2. 学生分析案例,找出环境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环境化学的重要性;2.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提出疑问和心得体会。
六、课后作业1. 阅读教材,了解环境化学的发展历程;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环境化学研究现状;3. 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环境问题的短文。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课堂参与度、讨论积极性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完成质量;3.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分析、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环境化学研究教案

环境化学研究教案1. 简介本教案旨在介绍环境化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环境化学领域的知识和研究方法。
2. 教学目标- 了解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 掌握环境化学实验技术和仪器的使用方法;- 理解环境化学研究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3. 教学内容3.1 环境化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环境化学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环境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学科交叉性。
3.2 环境化学实验技术和仪器- 常用环境化学实验技术的介绍和操作方法;- 环境化学研究常用的仪器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3.3 环境化学研究的应用- 环境化学研究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案例;- 环境化学研究在资源利用和节约中的应用案例。
4.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结合实例分析;- 实验操作和观察实践;- 学生小组讨论和展示。
5. 教学评估- 学生参与度:- 课堂出勤率;- 参与讨论和小组展示情况。
- 学生理解与应用能力:-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数据分析能力。
6. 教学资源- 课程教材:《环境化学导论》;- 实验室设备和试剂。
7. 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环境化学基本概念- 环境化学的意义和作用;- 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第二周:环境化学实验技术- 常用环境化学实验技术的介绍和操作方法;- 环境化学实验室常见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
第三周:环境化学研究的应用- 环境化学研究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案例;- 环境化学研究在资源利用和节约中的应用案例。
8. 研究要求- 认真听讲,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完成课后作业和实验报告;- 积极参与小组展示和交流。
9. 参考资料- 环境化学导论教材;- 相关学术论文和期刊。
以上为《环境化学研究教案》的基本内容和安排,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环境化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和研究能力。
《环境化学》教案

《环境化学》教学设计环境化学是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特征、行为和效应的化学原理与方法的科学。
本课程挨次解说大气、水、岩石(土壤)各圈层的环境化学以后,对典型污染物在各圈层之间的迁徙转变规律做了特意阐述。
经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环境化学在环境科学中和解决环境问题上的作用,环境化学研究的内容、特色和发展动向。
使学生掌握主要环境污染物的类型和它们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迁徙转变过程,具备必定的办理实质环境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技术。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化学一、环境问题(Environmental Problems )1、环境污染2、环境问题3、环境问题的认识历程二、环境化学(Environmental Chemistry)1、环境化学的观点环境化学是在化学学科的传统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和惹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研究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征、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2、环境化学的任务(1)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征、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
(2)用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3、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1)有害物质在环境中存在的浓度水平易形态;(2)潜伏有害物质的根源,它们在个别环境介质中和不一样介质间的环境化学行为;(3)有害物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以及人体健康产奏效应的体制微风险性;(4)有害物质已造成影响的缓解和除去以及防备产生危害的方法和门路。
4、环境化学的特色复杂性、综合性、精美性5、环境化学的发展动向(1)环境剖析化学:主要集中在环境样品的前办理技术完美、开发,剖析对象从无机化合物为主转变成有机化合物和有机金属化合物为主;样品仪器剖析方法上集中于仪器剖析的敏捷度和重线性提升上。
(2)各圈层环境化学(3)环境工程化学第二节环境污染物一、环境污染物的类型1、人类社会不一样功能产生的污染物(1)工业(2)农业(3)交通运输(4)生活2、化学污染物(1)元素(2)无机物(3)有机化合物和烃类(4)金属有机和准金属有机化合物(5)含氧有机化合物(6)有机氮化合物(7)有机卤化合物(8)有机硫化合物(9)有机磷化合物二、环境效应及其影响要素1、环境物理效应噪声、光污染、地面沉降、热岛效应、温室效应、蒸发、浸透、凝集、吸附、放射元素演变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目标:1.掌握对现代环境问题认识的发展。
2.掌握环境化学研究内容、任务。
3.明确学习环境化学课程的目的。
能力目标:要求掌握对现代环境问题认识的发展以及对环境化学提出的任务,
明确学习环境化学课程的目的。
德育目标:1.学会用专业知识看待和解决环境问题。
2.激发学生对环境化学进行研究的动机。
3.形成热爱环境和保护环境正确态度。
(3)降水中的有机酸
(4)降水中的金属元素
2.降水的pH
通常认为天然雨水酸度的本底值为pH5.6它仅由大气中存在的CO2与纯水的平衡决定。pH<5.6多年来被国际上用作判别是否受到酸化以及是否受到认为污染的界限。
许多人通过对全球背景点的降水组成和pH的研究,认为全球降水pH的本底值似乎≥5.0更符合实际情况。
教案首页
授课内容
第一章绪论
所需课时
2学时
主要教材或
参考资料
1、戴树桂主编-2版.环境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
2、王麟生等编 环境化学导论-2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汪群慧等编.环境化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4、刘兆荣等编.环境化学教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5、邓南圣等编.环境化学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过程
2.掌握大气污染物的光化学转化过程
3.明确大气污染化学研究的新领域
能力目标:要求掌握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过程以及对环境化学提出的任务,明确学习环境化学课程的目的。
德育目标:1.学会用专业知识看待和解决环境问题。
2.激发学生对环境化学进行研究的动机。
3.形成热爱环境和保护环境正确态度。
戴树桂主编-2版.环境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
刘兆荣等编.环境化学教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邓南圣等编.环境化学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作业及思考题
思考题:
1.何谓环境化学?环境化学有哪些分支学科?
2.环境问题在人类历史上的教训有哪些?如何看待当前的世界环境问题?
教研室审阅意见
6学时
主要教材或
参考资料
1、戴树桂主编-2版.环境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
2、王麟生等编 环境化学导论-2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汪群慧等编.环境化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4、刘兆荣等编.环境化学教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5、邓南圣等编.环境化学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同意上述安排。
教研室主任签字:于泓
2012年02月26日
教学程序
教学的基本内容
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化学
1.什么是环境化学
(1)环境化学是在化学科学的传统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新型学科。
(2)定义: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它既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化学科学的一个新的重要分支。
(5)核心: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化学转化和效应。
第二节环境污染物
一、环境中的重金属
主要是汞、镉、铅、锌、铜、钴、镍、钡、锡、锑等,从毒性角度通常将砷、铍、锂、硒、硼、铝等也包括在内。
二有机污染物
碳、氢、氧、氮、硫、磷和卤素原子如氟、氯、溴、碘等组成
1碳氢化合物
2有机卤化合物(organic)
3含氧官能团
王麟生等编 环境化学导论-2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汪群慧等编.环境化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戴树桂主编-2版.环境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
刘兆荣等编.环境化学教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邓南圣等编.环境化学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作业及思考题
1、大气中有哪些重要自由基?其来源如何?
⑴醇和醚官能团⑵醛酮基团⑶羧基⑷羧酸酯基团
4含氮官能团
⑴胺基⑵硝基(3)偶氮类(4)三嗪类(5)季铵盐
5含硫官能团
6含磷官能团
三、POPs
四、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第三节环境各圈及环境污染物在的迁移转化过程
迁移(transport)转化(transformation)
教案首页
授课内容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
所需课时
2、何谓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
教研室审阅意见
同意上述安排。
教研室主任签字:于泓
2012年02月26日
教学程序
教学的基本内容
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污染物
一、大气的主要成分
二、大气层的结构
1、对流层2、平流层3、中间层4、热层
三、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
1、含硫化合物2、含氮化合物3、含碳化合物4、含卤素化合物
而将pH和SO42-相结合,就可以判别降水是否酸化或是否受到人为污染。全球偏远地区非海盐SO42-在降水中的浓度为1.5 ~ 5.1μmol.L-1(本底值)。
第二节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
第三节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
一、自由基化学基础
二、光化学反应基础
三、大气中重要自由基的来源
1.
对清洁大气,O3的光解是HO的主要来源:
O3+、Fe、V等起催化作用的金属离子,或强氧化剂(如O3或H2O2)存在时,氧化速率增大。
八、酸性降水
1.降水的化学组成
(1)降水的形成
(2)降水中的离子成分
教学重点
环境化学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
主要环境污染物的类别和它们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迁移转化过程。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内容及
时间安排
第一节环境化学
第二节环境污染物
学习指导
1.复习教材和笔记中本章内容。
2.阅读
王麟生等编 环境化学导论-2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汪群慧等编.环境化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教学重点
重要污染物参与光化学烟雾和硫酸型烟雾的形成过程和机理。
教学难点
重要自由基的来源,自由基的链式反应。
教学方法
1.讨论法
2.讲授法
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内容及
时间安排
第一节大气环境概述1学时
第二节大气中重要污染物1学时
第三节气体的污染化学2学时
第四节全球性大气污染2学时
学习指导
1.复习教材和笔记中本章内容。
2.阅读
(3)研究内容: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存在的浓度水平和形态;来源;它们在个别环境介质中和不同介质间的环境化学行为;有害物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以及人体健康产生效应的机制和风险性;有害物质已造成影响的缓解和消除以及防止产生危害的方法和途径。
(4)研究特点:从微观的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宏观的环境现象与变化的化学机制及其防治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