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教案
南开大学环境化学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
2. 使学生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环境化学实验技能。
3.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环保素养。
教学内容:1. 环境化学基本概念及研究内容2. 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3. 环境化学实验方法4. 环境污染及治理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环境化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环境化学的认识。
二、环境化学基本概念及研究内容1. 教师讲解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如环境、污染物、环境化学等。
2. 学生分组讨论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三、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1. 教师讲解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如质量守恒定律、反应速率与平衡等。
2. 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环境化学原理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
四、环境化学实验方法1. 教师介绍环境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如样品采集、分析测试等。
2. 学生分组进行环境化学实验操作,如水质检测、大气污染检测等。
第二课时一、环境污染及治理1. 教师讲解环境污染的类型、来源及危害。
2. 学生分组讨论环境污染的治理方法,如物理治理、化学治理等。
二、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如雾霾、水污染等,引导学生分析环境污染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2. 学生分组进行案例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三、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环境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对环境保护的建议。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参与度、讨论积极性等。
2. 实验操作:学生的实验技能、实验报告等。
3. 案例分析:学生的分析能力、提出建议的合理性等。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氛围。
2. 实验环节要确保学生的安全,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3. 案例分析要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提高环保素养。
环境化学教案

环境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通过环境化学的教学,帮助学生:1. 了解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 掌握环境污染的成因以及常见的环境污染物;3. 理解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影响;4. 掌握环境化学分析方法,并能够应用于环境监测与治理;5.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他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环境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及其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2)环境化学分析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2. 教学难点:环境化学分析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1. 环境化学概述(1)引入环境化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2)介绍环境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环境污染的成因及污染物分类(1)介绍环境污染的成因,如工业活动、能源消耗、交通运输等。
(2)介绍主要的环境污染物,如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
3. 大气污染与环境化学(1)介绍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和污染物。
(2)讲解大气污染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3)介绍大气污染的治理方法和环境化学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4. 水体污染与环境化学(1)介绍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和污染物。
(2)讲解水体污染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3)介绍水体污染的治理方法和环境化学在水体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5. 土壤污染与环境化学(1)介绍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和污染物。
(2)讲解土壤污染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3)介绍土壤污染的治理方法和环境化学在土壤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6. 环境化学分析方法(1)介绍环境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2)介绍常用的环境化学分析方法,如光谱分析、电化学分析、色谱分析等。
(3)示范环境样品的采集和分析方法。
7. 环境保护意识培养(1)讲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介绍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组织学生参与环境保护实践活动。
四、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1. 形成性评价:(1)课堂讨论和提问;(2)小组活动和合作探究;(3)作业和练习。
初中环境化学教案

初中环境化学教案
【教学内容】环境化学
【教学目标】
1.了解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2.认识环境污染的影响和防治方法;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教学重点】
1.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
2.环境污染的来源和种类。
【教学难点】
1.认识环境污染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造成的危害;
2.掌握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们认为什么是环境化学?为什么我们要学习环境化学?并引导学生探讨环境化学的重要性。
二、讲解
1.环境化学的概念:环境化学是研究在环境中物质的来源、转化、迁移、残留和去除等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环境污染的种类: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等。
三、实例分析
老师举例介绍一些环境污染事件,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并讨论如何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
四、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珍惜和保护环境。
五、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例,写一篇短文,谈谈你们对环境保护的看法和行动。
【教学反馈】
当堂评价: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互动情况,进行当堂评价,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
【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在社区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动手能力。
【教学资源】
教科书、黑板、投影仪等。
【教学注】
环境化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领域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思考、发散思维,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环境化学的知识。
中职教育环境化学教案

中职教育环境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化学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环境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治措施。
3. 了解我国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政策。
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环境化学的概念和重要性2. 环境污染的来源和危害3. 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4. 我国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政策5. 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环境污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
3. 小组讨论法:讨论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和我国环境保护政策。
4.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环保问题和解决方案。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环境化学》、《环境污染与防治》等。
2.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案例和讲解。
3. 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内容和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环境化学的概念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环境污染的来源和危害:通过PPT或教材,详细讲解各种环境污染的来源、危害及其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3. 分析环境污染案例:展示相关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环境污染的实际情况。
4. 讲解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介绍各种环境污染的防治方法和技术,以及我国的相关政策和法规。
5. 讨论我国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政策:分组讨论,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6. 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环保,并提出具体的行动方案。
7.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或研究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环境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环境污染案例分析的能力和对防治措施的认识。
3. 小组讨论反馈:收集学生对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和环保行动的建议,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4.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以及对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培养的认同。
环境化学教案范文

环境化学教案范文教案主题:环境化学教学目标:1.了解环境化学的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应用领域;2.掌握环境化学中常用的分析方法和技术;3.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环境化学中常用的分析方法和技术。
教学难点:1.环境化学的应用领域和对环境保护的作用;2.环境化学中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教学准备:投影仪、实验器材、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上课前教师准备好投影仪和相关教学资源,进入课堂后,打开投影仪,展示环境污染图片,唤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2.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环境问题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影响?为什么要进行环境化学研究?二、讲解环境化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0分钟)1.使用教学PPT,向学生介绍环境化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引导学生理解环境污染的成因和分类。
三、介绍环境化学的应用领域(20分钟)1.使用教学PPT,向学生介绍环境化学在水质、大气、土壤和噪声污染等方面的应用;2.讲解环境化学在环境保护和环境监测中的作用。
四、分析环境化学中常用的分析方法和技术(30分钟)1.向学生介绍常见的环境化学分析方法,如光谱分析、电化学分析、色谱分析等;2.讲解这些方法的原理、优点和应用范围;3.展示相关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
五、讨论环境化学中的新技术和新方法(1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环境化学研究中的技术和方法的不断发展,如纳米材料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环境生物传感器等;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六、总结(5分钟)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2.强调环境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出环境污染图片,从而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并且通过讲解环境化学的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应用领域,使学生对环境化学有了初步的了解。
然后,分析了环境化学中常用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最后,引导学生思考环境化学中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中职教育环境化学教案

中职教育环境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化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2. 掌握环境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治措施。
3. 了解我国环境污染现状及环境保护政策。
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环境化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1.1 环境化学的定义1.2 环境化学的研究对象2. 环境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治措施2.1 空气污染2.1.1 工业排放2.1.2 机动车尾气2.1.3 焚烧垃圾2.2 水污染2.2.1 工业废水排放2.2.2 农业面源污染2.2.3 生活污水排放2.3 土壤污染2.3.1 工业废弃物堆放2.3.2 农药、化肥过量使用2.3.3 城市垃圾填埋2.4 噪声污染2.4.1 工业噪声2.4.2 交通噪声2.4.3 社会生活噪声2.5 防治措施2.5.1 环保法律法规2.5.2 环保技术和设备2.5.3 公众环保意识培养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污染源。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环境污染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污染危害和防治措施。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环境保护政策、个人环保行为等议题。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环保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
四、教学资源1. 教材:环境化学基础知识及案例分析。
2. 课件:环境污染图片、数据和环保政策。
3. 视频资料:环境污染和防治实例。
4. 网络资源:环境保护相关网站和新闻。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表现。
2. 期中考试:环境化学基础知识测试。
4. 综合评价:学生的环保意识、知识和实践能力。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安排:6.1 第1-4课时:环境化学概念及研究对象6.2 第5-8课时:空气污染及其防治6.3 第9-12课时:水污染及其防治6.4 第13-16课时:土壤污染及其防治6.5 第17-20课时:噪声污染及其防治6.6 第21-24课时: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6.7 第25-28课时:环保技术和设备6.8 第29-32课时:环保实践活动与个人责任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7.1 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大学环境化学教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 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问题的意识,提高环保意识;4.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 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1. 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2. 分析、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环境化学的背景和意义;2. 提问:什么是环境化学?它研究什么?二、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1. 教师讲解环境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特点;2.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3. 教师举例说明环境化学的研究对象,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三、基本原理和方法1. 教师讲解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如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环境容量等;2. 学生阅读教材,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3. 教师讲解环境化学的基本方法,如采样、分析、监测等;4. 学生通过实例,了解环境化学方法的实际应用。
四、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典型环境问题案例,如雾霾、水污染等;2. 学生分析案例,找出环境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环境化学的重要性;2.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提出疑问和心得体会。
六、课后作业1. 阅读教材,了解环境化学的发展历程;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环境化学研究现状;3. 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环境问题的短文。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课堂参与度、讨论积极性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完成质量;3.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分析、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环境化学》教案

《环境化学》教案情形化学是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情形介质中的存在、特点、行动和效应的化学道理与方法的科学。
本课程依次讲解大年夜气、水、岩石(泥土)各圈层的情形化学之后,对典范污染物在各圈层之间的迁徙转化规律做了专门阐述。
经由过程进修使学生明白得情形化学在情形科学中和解决情形问题上的感化,情形化学研究的内容、特点和成长动向。
使学生操纵重要情形污染物的类别和它们在情形各圈层中的迁徙转化过程,具备必定的处理实际情形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技巧。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情形化学一、情形问题(Environmental Problems)1、情形污染2、情形问题3、情形问题的熟悉过程二、情形化学(Environmental Chemistry)1、情形化学的概念情形化学是在化学学科的传统理论和方法的差不多上成长起来,以化学物质在情形中显现和引起的情形问题为研究对象,研究有害物质在情形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点、行动和效应及其操纵的化学道理和方法的科学。
2、情形化学的义务(1)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情形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点、行动和效应及其操纵的化学道理和方法。
(2)用化学的全然理论和方法发明和解决情形问题。
3、情形化学的研究内容(1)有害物质在情形中存在的浓度水平和形状;(2)潜在有害物质的来源,它们在个别情形介质中和不合介质间的情形化学行动;(3)有害物质对情形和生态体系以及人体健康产生效应的机制和风险性;(4)有害物质已造成阻碍的缓解和清除以及防止产生损害的方法和门路。
4、情形化学的特点复杂性、综合性、精细性5、情形化学的成长动向(1)情形分析化学:重要集中在情形样品的前处理技巧完美、开创,分析对象从无机化合物为主改变为有机化合物和有机金属化合物为主;样品仪器分析方法上集中于仪器分析的灵敏度和重线性进步上。
(2)各圈层情形化学(3)情形工程化学第二节情形污染物一、情形污染物的类别1、人类社会不合功能产生的污染物(1)工业(2)农业(3)交通运输(4)生活2、化学污染物(1)元素(2)无机物(3)有机化合物和烃类(4)金属有机和准金属有机化合物(5)含氧有机化合物(6)有机氮化合物(7)有机卤化合物(8)有机硫化合物(9)有机磷化合物二、情形效应及其阻碍身分1、情形物理效应噪声、光污染、地面沉降、热岛效应、温室效应、蒸发、渗入渗出、凝集、吸附、放射元素演变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化学一、环境问题1、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
具体说,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对大气、水质、土壤和动植物的污染,并达到致害的程度,生物界的生态系统遭到不适当的干扰和破坏,不可再生资源被滥采滥用,以及因固体废物、噪声、振动、恶臭、放射性等造成对环境的损害。
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三方面,其中因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80%—90%。
2、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发展过程(1)20世纪60年代,人们把环境问题只当成一个污染问题,认为环境污染主要指的是城市和工农业发展带来的对大气、水质、土壤、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的污染。
对土地沙化、热带森林破坏和野生动物某些品种的频危灭绝等并未从战略上予以重视。
我国当时以污染控制为中心进行环境管理,曾对改善城市和人民生活的环境质量起了重要作用,而明显不足表现在没有把环境问题与自然生态联系起来,低估了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和复杂性;没有把环境污染与社会因素相联系,为能追根寻源。
(2)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
在这次会议中指出环境问题不仅表现在水、气、土壤等的污染已达到危险程度,而且也表现在对生态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
(3)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有新的突破性发展,提出持续发展战略。
并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长篇报告。
(4)20世纪90年代,巩固和发展了这种指导思想,形成当代主导的环境意识。
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
二、环境化学在近现代工农业发展和科技进步过程中,“化学”为人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生产和生活用品,化学科学和化学工业为现代化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与此同时,大量的有害化学物质进入地球的各个圈层后,大大降低了环境质量,直接或间接的损害人类的健康,影响生物的繁衍和生态的平衡。
在解决复杂而综合的环境问题中,环境化学就在掌握污染来源,消除和控制污染,确定环境保护决策,以及提供科学依据等多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1、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与特点任务: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内容: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存在的浓度水平和形态;潜在有害物质的来源,它们在个别环境介质中和不同介质间的环境化学行为;有害物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以及人体健康产生效应的机制和风险性;有害物质已造成影响的缓解和消除以及防止产生危害的方法和途径。
特点:从微观的原子、分子水平上,来研究宏观的环境现象与变化的化学机制及其防治途径,其核心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化学转化和效应。
2、环境化学的发展动向环境问题和人们对它的洞察力上随着时间而变化的。
环境化学研究也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和人们对它认识的提高,在各个领域深入发展,出现某些新的趋势。
目前,国际上较为重视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相互耦合的研究;重视化学品安全评价;重视臭氧层、气候变暖等全球变化问题。
我国优先考虑的环境问题中与环境化学密切相关的是:以有机物污染为主的水质污染;以大气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为主的城市空气污染;工业有毒有害废弃物和城市垃圾对大气、水和土壤的污染等。
并且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包括防治环境污染和保护自然生态两个方面。
第二节环境污染物一、环境污染物的类别1、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人类的变化的物质。
大部分的环境污染物是由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的。
有些物质原本是生产中的有用物质,甚至是人和生物必须的营养元素,由于未充分利用而大量排放,就可能成为污染物;有的污染物进入环境后,通过物理或化学反应或在生物作用下会转变成危害更大的新污染物,也可能降解成无害物质,不同污染物同时存在时,可因拮抗或协同作用使毒性降低或增大。
环境污染物是环境化学研究的对象。
2、环境污染物按受污染物影响的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气体污染物、液体污染物和固体废物;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
3、下面介绍人类社会活动不同功能产生的污染物和化学污染物。
(1)工业: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主要是对自然资源的过量开采,造成多种化学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超量循环;能源和水资源的消耗于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
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特点是数量大,成分复杂,毒性强。
常见的有酸、碱、油、重金属、有机物、毒物、放射性等物质。
还有的排放置致癌物质,如苯并芘、亚硝基化合物。
一些食品、制药、制革等一些生物制品加工工业,还排放大量需氧有机物,从而产生微生物、寄生虫等。
(2)农业:农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主要是农药、化肥、农业机械等工业品,农业本身造成的水土流失和农业废弃物等。
农家肥料中常含有细菌和微生物。
(3)交通运输: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主要是噪声、汽油和柴油等燃料燃烧的产物排放和有毒有害物质的泄漏、清洗、扬尘和污水等。
其中,石油燃烧排放的废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铅、硫氧化物和苯并芘等。
(4)生活:生活活动也能产生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污染,排放“三废”。
分散取暖和炊事燃煤是城市主要的大气污染源之一。
生活污水主要包括洗涤和粪便污水,它含有病菌、病毒与寄生虫等病原体。
城市垃圾中含有大量废纸、玻璃、塑料、金属、动植物食品的废弃物等。
2、化学污染物(九类)(1)元素:铅、镉、铬、贡、砷等重金属和准金属、卤素、氧、黄磷等。
(2)无机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卤化氢、卤间化合物、氰化物等。
(3)有机化合物和烃类:烷烃、芳烃和多环芳烃等。
(4)金属和准金属有机化合物:二苯铬等。
(5)含氧有机化合物:环氧乙烷、醇、醛等。
(6)有机氮化合物:胺、硝基甲烷、tnt等。
(7)有机卤化物:四氯化碳、芳香族卤化物等。
(8)有机硫化物:烷基硫化物、硫醇等。
(9)有机磷化物:有机磷农药、有机磷军用毒气等。
二、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1、环境效应: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2、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可分为环境物理效应、环境化学效应和环境生物效应。
1、环境物理效应:是由物理作用引起的,如:噪声、地面沉降、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2、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
如:湖泊的酸化、土壤的盐碱化、地下水硬度升高、局部地区发生光化学烟雾、有毒有害固体废物的填埋造成地下水污染等。
3、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
如:大量工业废水排入江河湖海队生态系统产生毒性效应,使鱼类受害减少甚至灭绝。
任意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产生干旱、风沙灾害等。
三、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的迁移转化过程简介1、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
2、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3、污染物的迁移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三种方式。
污染物可通过蒸发、渗透、凝聚、吸附等物理过程实现转化;也可通过光化学氧化、氧化还原、水解等化学作用实现;还可通过生物的吸附、代谢等生物作用实现转化。
(分别举例说明)四、环境化学的地位和作用(见课本3页)第二章全球环境概述全球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土壤圈和生物圈,这四个圈层就构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的大系统。
在这个大系统中各个圈层间不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反应。
为了研究这些反应及反应过程,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各个圈层的基本结构和性质。
第一节大气圈一、大气圈的结构大气圈的层次结构通常有两种划分方法:(一)按化学组成可分为同质层和异质层。
同质层:是指从地面到80km左右的大气层。
特点:密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成分较稳定。
异质层:是指高于80km的大气层。
特点:外来物质分散不均一,常因发生强光化学反应,产生许多带电粒子,密度较低。
(二)按大气在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化和运动特点可分为:1、对流层:是指接近地面的一层,厚度随纬度变化而不同。
特点:(1)温度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在地面以上2km内,还会出现逆温现象,温度随高度的增大而不变。
(2)有强烈的对流运动,由于近地面空气受地表热辐射影响向上运动,上方冷空气下降,从而形成对流运动。
(3)出现气候现象如云、雨、雪、雹等。
(4)在距离地面1km~10km间的气体被视为理想气体。
(5)出现对流层顶,温度达到最低。
2、平流层:是指对流层顶到50km的大气层,在这一层中除含有n2、o2外,还含有o3、co、co2、ch4等。
特点:(1)在距离地面10~40km处,存在一臭氧层。
(2)在平流层下层(10~12km左右)随高度增加,温度不变;在上层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
o3 o2+o(3)大气的运动多为平流运动。
(4)空气稀薄,透明度好。
(5)大气较稳定。
(6)距离地面50km处,温度达最高值,出现平流层顶。
3、中间层:是指平流层顶到85km处的大气。
特点:(1)空气稀薄,随高度增加,温度降低。
(2)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3)距离地面85km处,温度达最低值,出现中间层顶。
4、热层:是指中间层顶到70km处的大气。
特点:(1)空气更稀薄,高度80~90km处,温度不变;90km以上,温度迅速升高。
(2)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由于阳光和宇宙射线作用,空气中的大部分分子发生电离。
(3)该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大意义。
5、外逸层:是指700~3000km处的大气区域。
特点:(1)空气更稀薄,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2)空气和微粒可以从该层进入宇宙。
由于地心引力太小。
二、大气组分及浓度表示法(一)气体组分 n2、o2、co2、h2o、he、ne、大气组分 ar、ch4、h2、so2、no2颗粒物尘埃:d﹥10μm1、尘埃:气溶胶:d<10μm2、气溶胶:是指固态或液态微粒均匀分散在气体中而形成的稳定体系。
来源:天然源:火山喷发、森林火灾、流星碎屑等人为源:硫酸盐、硝酸盐、碳氢化合物等危害:(1)引起地面或物体表面积尘;(2)降落在金属器件上,加速器件腐蚀;(3)与大气中的so2等形成酸雾或酸性沉降物;(4)引发感冒、支气管炎等人体疾病;(5)成为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促成雨、雾的形成,增加云层对阳光的反射能力等。
消除过程:(见复印198、199页)大气中粒子被消除的过程语其本身大小有关,最大的粒子有相当大的沉降速度,并可用斯托克斯定律来定量描述。
例题:已知温度为273k时,空气的粘度和密度分别为170 μ和0.00133, 求粒径d=1μm的细菌类颗粒物在空气中的沉降速度(颗粒物密度为23)(6.4*10-4)三、温室效应和地球暖化最早提出温室效应的是法国数学家傅立叶,此后人们在对水、二氧化碳吸收光谱的基础上,建立了有关温室效应的基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