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巷道掘进支护设计

合集下载

矿山巷道支护结构设计与应用

矿山巷道支护结构设计与应用

矿山巷道支护结构设计与应用在现代的矿山巷道建设中,支护结构的设计和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矿山巷道在采掘过程中需要承受巨大的力量和压力,如不得当的设计将会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和损失,因此,矿山巷道支护结构设计和应用需要高度重视。

本文将重点介绍矿山巷道支护结构的设计和应用。

一、支护结构的设计原则在矿山巷道支护结构的设计中,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如地质条件、巷道尺寸、支护材料和支护方式等。

因此,支护结构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保证安全性。

矿山巷道是一个高风险的工作场所,支护结构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巷道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能够抵御各种力量和压力的影响。

2.提高效率。

支护结构的设计应考虑施工的方便性和效率性,能够节约时间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3.经济节能。

在支护结构的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材料的使用效率和成本,以及在长期使用中的维护和修理成本,尽可能地节约成本。

二、支护结构的种类在矿山巷道的支护结构中,常见的种类有:1.钢支架:钢支架由钢柱、横向梁和纵向梁等组成,具有高强度、高刚度、耐腐蚀、易于拆卸和安装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煤矿巷道。

2.锚杆支护:锚杆支护是将锚杆嵌入到巷道周围的岩层中,通过锚杆和梁板来支撑整个巷道结构,具有结构简单、易于施工、可靠性高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煤矿巷道和隧道等。

3.斜撑支护:斜撑支护是在巷道两侧设置由扶手、斜杆、水平杆和立柱组成的支撑框架,通过框架和巷道侧壁的摩擦力来稳定巷道,具有结构简单、稳定性好等特点,适用于较坚硬的岩层。

4.喷锚支护:喷锚支护是在巷道周围钻孔,然后将喷锚剂喷入孔内固定巷道周围的岩层,具有施工简单、稳定性好等特点,适用于软弱地质条件下的巷道支护。

三、支护结构应用实例在实际的矿山巷道建设中,各种支护结构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某煤矿的巷道支护中,使用了钢支架、锚杆支护和喷锚支护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了巷道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在另一个煤矿的巷道支护中,使用了斜撑支护和高压注浆支护相结合的方式,成功地解决了软弱地质条件下的巷道支护问题。

煤矿掘进巷道超前支护方式的应用及选择

煤矿掘进巷道超前支护方式的应用及选择

煤矿掘进巷道超前支护方式的应用及选择煤矿掘进巷道是煤矿生产的重要环节,巷道的支护工作直接关系到煤矿的安全生产和生产效率。

超前支护是指在巷道开挖的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确保巷道的稳定和安全。

本文将就煤矿掘进巷道超前支护的应用及选择进行探讨,以期为煤矿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巷道超前支护的意义巷道超前支护采取的措施通常包括:喷浆加固、锚喷支护、钢丝网支护、钢架支护、喷锚支护等多种方式。

这些方法可以根据巷道的地质条件、岩层结构以及支护的要求来选择,以期达到最佳的支护效果。

巷道超前支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方案设计、材料准备、设备就位、工艺施工、验收及监测。

在实际的巷道超前支护工作中,必须严格按照流程要求进行,确保支护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1. 根据地质条件选择支护方式巷道的地质条件是选择巷道超前支护方式的重要因素。

如巷道地质条件复杂、岩层结构松软,就应该选用喷浆加固、钢丝网支护等方法;而如果岩层结构坚硬、地质条件较好,就可以采用锚喷支护、钢架支护等方式。

巷道在掘进的同时还需要进行运输和通风等工作,因此对于巷道的支护方式要根据工作面的要求来选择。

比如需要进行通风的巷道,可以采用喷锚支护的方式,可以保证巷道的稳定和通风效果。

巷道超前支护的选择还要考虑到经济性,要选择既能保证巷道的安全稳定,又能减少成本的支护方式。

在实际的巷道超前支护工作中,可以根据不同的经济条件来选择最合适的支护方式,以期在保证巷道安全的前提下节约支护成本。

以某煤矿为例,在开挖巷道时采用了喷浆加固、锚喷支护和钢架支护的方式进行巷道的超前支护。

在实际的巷道开挖中,这些支护方法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确保了巷道的稳定和安全。

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和监测,这些支护方式的效果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为煤矿的生产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煤矿巷道支护设计及施工工艺

煤矿巷道支护设计及施工工艺

支护设计一、巷道断面巷道断面直墙半圆拱型,净下宽:3.6m,净高:3.0m,净断面:9.4㎡,掘进下宽:3.8m,掘进中高:3.1m,掘进断面:10.6㎡。

二、支护方式(一)、永久支护巷道永久支护方式采用锚网喷,巷道交叉口、岩层松软、过断层等地段采用锚网喷+锚索支护。

按悬吊理论计算锚杆参数:1、锚杆长度计算:L=KH+L1+L2式中 L---锚杆长度,m;H---冒落拱高度,m;K---安全系数,一般K=2;L1---锚杆锚进稳定岩层的深度,一般按0.5m;L2---锚杆的外露长度,一般取0.1m;其中:H=B/2f=3.8/(2×3)=0.63B---巷道掘进宽度,取3.8m;f---岩石坚固系数,取3;K---安全系数,一般K=2;则:L=2×0.63+0.5+0.1=1.862、锚杆间距、排距计算:设计时间距、排距均为a,则a=[Q/KHγ]1/2=1.02式中 a---锚杆间排距,m;Q---锚杆设计锚固力,64kN/根;H---冒落拱高度,0.63m;γ---被悬吊砂岩的密度,取25kN/m³;K---安全系数,一般K=2;通过以上计算,选用直径20mm螺纹钢树脂锚杆,长度为2.0m,锚杆间、排距为 0.9m。

网片采用钢筋网,相邻网片要压茬连接,搭接长度不小于100mm。

爆破前锚网支护距迎头不大于0.7m,炮后不大于2.4m。

围岩性较好时,采用先锚后喷的方式;围岩稳定性较差是,锚杆间、排距应适当缩小,并要先及时喷射混凝土,喷浆厚度不小于30mm,然后打设锚杆,复喷必须达到设计厚度。

初喷距工作面不超过5m,复喷距工作面不超过10m。

洒水养护时间不少于28天。

(二)、临时支护1、由于锚杆机手柄长度为1.3m,锚杆间距为0.9m,因此,在炮后及时进行敲帮问顶,然后操作人员站在支护完好的地点打设顶锚杆作为临时支护。

2、初喷工作面作临时支护。

炮后及时找掉,冲刷巷帮后立即进行初喷,初喷厚度不小于30mm,喷体初凝20min后,施工人员方可进入迎头。

煤矿掘进巷道施工组织设计

煤矿掘进巷道施工组织设计

煤矿掘进巷道施工组织设计一、项目概况该项目煤矿的巷道掘进工程,总长度为XXX米,巷道规模为XXX,地质条件复杂,包括有软岩、硬岩等地质层次,需要充分考虑掘进方法和支护措施。

二、施工目标1.安全施工,确保施工过程中无人员伤亡和事故发生。

2.平坦顺直,保证巷道的使用效果和通行能力。

3.提高施工效率,尽快完成掘进任务。

三、组织安排1.建立项目组,由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施工队长等组成,负责项目的整体管理、技术指导和施工过程的监督。

2.制定细化的施工计划,明确各阶段的工艺流程、任务分工和工期要求。

3.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

4.设立监督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常态化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四、施工工艺1.掘进工艺根据地质情况,采用经销掘进法,并配合岩爆和渗水等问题的处理。

具体分为如下步骤:(1)进行钻探,采集地质信息,确定地质层次的分布和岩性。

(2)制定掘进方案,选择合适的设备和进场方式,进行掘进。

(3)对于软岩层次,采用护管和支撑等方式进行掘进。

(4)对于硬岩层次,采用钻孔爆破的方式进行开挖。

(5)配合通风、排水等步骤,确保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

2.支护工艺根据地质情况和巷道要求,采用合适的支护方式,具体分为如下步骤:(1)对于软岩层次,采用预支护的方式,如锚杆和喷射混凝土等。

(2)对于硬岩层次,采用钢筋网片和喷射混凝土等方式进行支护。

(3)针对局部地质条件特殊的地段,采取特殊的支护措施,如岩爆区域采用钢网梁和钢拱等。

五、安全措施1.施工现场设置合适的警示标志和安全隔离措施,保证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2.严禁酒后作业和违章操作,对违规行为给予惩处。

3.加强防火、防爆措施,定期检查电器设备和通风系统的安全性。

4.配备好消防器材,制定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5.加强施工人员的健康检查和培训,确保施工人员的身体素质和安全意识。

六、质量控制1.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规范施工,确保巷道的平整度和纵横向的误差。

掘进巷道支护设计管理制度范文

掘进巷道支护设计管理制度范文

掘进巷道支护设计管理制度范文掘进巷道支护是矿山开采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对于保障矿井安全稳定运行、预防和控制地质灾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掘进巷道支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设计管理制度是必要的。

本文将从设计管理制度的制定、内容、执行和监督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掘进巷道支护设计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一、设计管理制度的制定(一)制定依据设计管理制度的制定应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特别是《煤矿安全规程》、《瓦斯管理规定》、《工程设计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以及现场实际情况和生产需要。

(二)制定程序1. 收集相关资料:搜集国内外矿山支护设计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成果,了解现有制度的不足之处和存在的问题。

2. 召开会议:组织相关专家、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召开会议,就设计管理制度的必要性、核心内容、执行程序等进行充分的讨论和研究。

3. 制定草案:在会议基础上,由相关工作组起草设计管理制度的初稿,包括制度名称、适用范围、工作程序、责任人员、技术要求、安全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4. 试行和修订:将初稿试行一段时间,并不断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进行修订和完善,以确保制度的科学合理。

二、设计管理制度的内容设计管理制度应包含以下内容:(一)适用范围明确制度适用的对象、工作环境和具体要求,确保适用对象有所依据,避免歧义和不明确的情况发生。

(二)工作程序明确设计管理的主要工作程序和流程,包括设计调研、方案设计、设计审核、施工图设计、施工和验收等详细流程。

确保工作程序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三)责任人员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人员,包括设计调研人员、方案设计人员、审核人员、施工图设计人员、施工人员等,明确各个责任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并要求相关人员具备相应的技术水平和经验。

(四)技术要求明确设计中的关键技术要求,包括巷道支护设计的稳定性、安全性、经济性和环保性等方面。

要求设计人员充分考虑地质条件、煤层情况、瓦斯涌出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支护措施。

煤矿巷道掘进支护设计

煤矿巷道掘进支护设计

煤矿巷道掘进支护设计首先,根据地质条件选择支护方式。

常见的支护方式有喷锚支护、锚杆支护、锚索网支护等。

根据地质条件的不同,选择适合的支护方式可以提高支护效果。

比如在地质条件较差的地区,可以选择喷锚支护,利用高压水泥浆喷涂在巷道壁上形成坚固的支护层;而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区,可以选择锚杆支护,通过将锚杆固定在巷道壁上来增强其稳定性。

其次,考虑巷道尺寸确定支护方式的细节设计。

巷道的高度、宽度和坡度等尺寸参数会影响支护设计的具体要求。

通常情况下,巷道的高度和宽度应满足安全规定,并考虑到运输设备和材料输送的需要。

此外,巷道的坡度也需要合理设计,以避免因过大坡度导致的支护问题。

根据巷道尺寸,可以选择相应的支护材料,如可选择砂浆、钢筋和钢板等材料。

然后,考虑支护材料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支护材料的选择要考虑其可行性和经济性,以确保巷道的安全性和效益。

在选择支护材料时,需要考虑材料的强度、耐久性、耐腐蚀性以及施工和维护的便利性等方面。

此外,还需要考虑材料的成本,选择性价比较高的材料,避免支出过多。

最后,需要在设计中考虑运输条件。

掘进巷道进行支护设计时,需要考虑后期运输设备和材料输送的要求。

比如,在巷道设计中预留足够的运输空间和设备安装空间,以便将来运输和设备的顺利进行。

总之,煤矿巷道掘进支护设计是确保巷道稳定和安全的重要一环。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巷道尺寸、支护材料可行性和经济性以及运输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支护方式和材料,并合理设计巷道尺寸和支护细节,以确保掘进巷道的安全和可靠。

煤矿掘进工作面作业—巷道布置及支护说明

煤矿掘进工作面作业—巷道布置及支护说明

煤矿掘进工作面作业一巷道布置及支护说明第一节巷道布置1、运输巷布置在14#煤层中,水平标高为1310.17,巷道断面为在13.641∏2(宽4.4mX高3.1m),净断面12.6nV(净宽4.2mX净高3.0m),巷道预计总掘进量为905m,沿煤层顶板施工。

运输巷在Π402专用回风巷k11点处开门,按339°方位煤巷沿顶板掘进施工18m后按41。

方位角调向开门掘进23m,再按158°方位角调向开门掘进56m后贯通11401运输巷,然后在y2点处反向开门掘进130m揭露断层后,退回至y2点前52m处向右按36°方位角开门掘进678m止2、运输巷平面图(附图二)3、运输巷巷道剖面图(附图三)4、运输巷开门大样图(附图四)第二节支护设计一、巷道断面运输巷沿14#煤掘进,掘进采用矩形断面,掘进断面13.64ι∏2(宽 4.4mX高3.1m),净断面12.6Hf(净宽4.2mX净高3.0m);运输巷沿14#煤掘进,煤层变薄不能满足通风断面需求时,掘进改用半圆拱断面,掘进断面13.32∏Λ净断面12.38∏Λ拱基线13m,半径2.1m;顶板破碎达不到支护要求时,掘进改用架棚支护。

使用吊环式前探梁作为临时支护,当顶板完整稳定时,前探梁采用2根3寸钢管制作;当顶板破碎,巷道压力大时,前探梁采用2根矿用11#工字钢制作;前探梁长度4∙5m,用专用吊环固定在顶板锚杆上,前探梁上方用板梁木垛式接顶,并用木楔加紧;前探梁要始终处于工作状态,前探梁间距为1600mm,到迎头的端面距不得大于0.3m,前探梁上方的板梁距巷道两帮端面距不得大于0.3m。

二、支护方式(-)临时支护使用吊环式前探梁作为临时支护,前探梁采用2棵15kg轨道制作,长4.5m,用专用吊环固定在顶板锚杆上,前端用方木及木枇接实顶板,前探梁要始终处于工作状态,前探梁间距为800mm,到迎头的端面距不得大于0.3m,前探方木距两帮端面距不得大于0.3m,使用3根。

掘进巷道临时支护措施

掘进巷道临时支护措施

主立井清理撒煤硐室临时支护施工安全措施一、工程概况:清理撒煤硐室与井筒连接处现已全断面掘进1.8m,放炮后矸石未出,渣面距已锚喷支护段间约3m为裸露岩层,为防止清撒硐室停工期间岩石暴露时间过长造成垮落,对开工造成隐患,因此,在停工前要对所有揭露岩石部分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锚网索喷联合支护,为保证施工安全,特制定本措施如下:二、支护方式:巷道锚网索喷支护前必须使用带帽点柱进行临时支护,使用150×150×2000mm的带帽点柱作临时支护,并用背板、木楔等与顶板接实刹紧,做到接顶有力,带帽点柱的柱体上要使用宽200mm厚度50mm的优质木料戴帽,长度根据现场情况现定,点柱间距800×800mm,根据巷道顶板岩性情况,可适当增加点柱数量。

点柱要打设及时,并打在实底上,无法打在实底上要垫木料或枕木,施工前迎头要挂防片帮网临时护住迎头,防止迎头岩石片落。

支护施工时巷道采用锚网喷结合锚索支护,井筒部分使用锚网喷支护,井筒部分及巷道顶部锚杆采用Φ22×2500 mm型左旋无纵筋螺纹钢等强度树脂锚杆,巷道帮部锚杆采用Φ22×1800mm型左旋无纵筋螺纹钢等强度树脂锚杆,锚杆托盘规格200×200×10mm,锚杆间排距为800×800mm,矩形布置,每根锚杆采用2根树脂锚固剂锚固,其中1根K2335,1根Z2360,锚固力≥80KN,扭力≥150N.M。

金属网规格为φ6×2000×1000mm,使用14#铁丝绑扎,搭接长度不小于100mm,孔孔相连。

锚索使用Φ17.8mm×8300mm钢绞线,托盘规格300×300×16mm,锚索间排距为1.6m×1.6m,每根锚索使用3根树脂锚固剂锚固,其中1根K2335,2根Z2360,锚索预紧力不小于150KN,在清理撒煤硐室与井筒连接处的2.5m 段打设2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顶板 较 破 碎 ,锚 杆 + W 钢 带 ( 或钢 筋 梁 ) +网 ,
桁 架 +网 , 或 增加 锚 索
锚 杆 +W 钢带+ 网 , 或增 加 锚 索 桁 架 +网 , 或 增加 锚 索
顶 板 较 完 整 , 锚 杆 + 金 属 可 缩 支 架 ,或 增 加 锚 索 ; 顶 板较 破 碎 , 锚杆 + 网 +金 属 可 缩 支 架 ,或 增 加 锚索 ;底 臌 严 重, 锚杆 + 环 形可 缩支架
式中
f—普氏岩石坚固性系数, h—巷道掘进高度,m; φ —岩体内摩擦角,(0)。
根据杆体承载力与锚固力等强度原则计算杆体直径 D(mm):
Q D 35.52
t
(2-6-14)
式中 θ —由拉拔试验确定的锚固力,kN; σ t—杆体材料的抗拉强度,MPa。
根据每根锚杆悬吊的岩重,计算锚杆的间排距s1、 s2(m),通常按锚杆等距排列:
L2 0.0193 B
K1q
t x
(2-6-17)
式中 σ x—原岩水平应力,MPa;
ξ —反映与梁应力和弯曲有关的各岩层间摩擦作用的慣性
矩折减系数(表2-6-13)。
表2-6-13 由组合梁岩层数目决定的系数数值
组合岩层数目
1
ξ
1
2
3
≥4
0.75
0.7
0.65
根据组合梁的抗剪强度,计算锚杆的间排距s1、s2 (m),通常按锚杆等距排列:
端 锚 杆 体 直 径 ≥ 1 6 ~ 1 8 m m 、 杆 体 长 度 1.6 ~ 2 .2m 、 间 排 距 0.6~ 1.0m 、 设 计 锚 固力 64~80kN
全 长 锚 固 杆 体 直 径 ≥ 1 8 ~ 2 2 m m 、 杆 体 长 度 1. 8 ~ 2 . 4m 、 间 排 距 0 .6 ~ 1 .0m 、
砂岩地段可用普氏法计算,泥岩段可用弹塑性理论 公式和经数法计算。
4)综合设计方法 各矿区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上述方法制定本矿
区巷道棚式支架支护设计规范。 阳泉矿区以大量的实测数据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
计算并通过工程实践检验,得出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巷 道支护有关参数见表2-6-5。
注 ① 支护安全系数1.2;② 12#矿工钢3.2m跨度时梁承载能力 123.48KN/根, ③11#、12#表示11#矿工钢、12#矿工钢对棚支架 型式。
注 1.巷帮锚杆基本支护形式与主要参数视地应力、巷帮 煤(岩)强度、节理状况、护巷煤柱尺寸、巷道断面等 因素,参照顶板锚杆确定;
2.对于复合顶板、破碎围岩、易风化、潮解、遇水 膨胀围岩,可考虑在基本支护形式基础上增加锚索加固 或注浆加固、封闭围岩等措施;
3.“顶板较完整”指节理、层理分级的Ⅰ、Ⅱ、Ⅲ, “顶板较破碎”指Ⅳ、Ⅴ级,如7-7所示。
U Z U0 U1 U12 U 2
式中 U0—无采动影响阶段巷道顶底板移近量,由图2-6-31 a查对; U1—受本区段工作面一次采动影响巷道顶底板移近量,由图
2-6-31 b查对; U1-2—一次采动后稳定期内无采掘影响阶段巷道顶底板移近
量,由图2-6-31 c查对; U2—受下区段工作面二次采动影响巷道顶底板移近量,
表2-6-5 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巷道支护参数
2 巷道锚杆支护设计
(1) 工程类比法
工程类比法由直接类比法和间接类比法组成。直接 工程类比法是建立在已有工程设计和大量工程实践成 功经验的基础上,在地质和生产技术条件及各种影响 因素基本一致的情况下,根据类似条件的已有经验, 进行待建工程锚杆支护类型和参数设计。1988年原煤 炭工业部颁布试用《我国缓倾斜倾斜煤层回采巷道围 岩稳定性分类方案》以来,经过十余年的应用,分类 方案近一步充实、完善,对于锚杆支护更应当注重巷 道顶板岩层结构。在此基础上推荐的巷道顶板锚杆基 本支护形式与主要参数选择见表2-6-11、表2-6-12。
式中
s1 s2 0.0458 D
L2
K2Bq
( 2-6-18 )
τ —杆体材料抗剪强度,MPa;
K2—顶板抗剪安全系数,一般取K2=3~6。
(3) 系统设计法
对于大量工程岩石力学问题,只有少数能得到解析 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岩体的非匀质、各向异性等特征, 造成岩体本构关系的非线性,以及控制偏微分方程的非 线性。另一方面,边界条件常常不能表示为简单的数学 函数。因此,当力学模型建立之后,设计分析和反馈分 析阶段通常要采用数值方法得出近似解。利用有限元法、 有限差分法、边界元法和离散元法等工程数值方法,使 我们有可能选择更精确的力学模型处理锚固体的复杂力 学特征,例如,非线性、非匀质性、各向异性和时变性 等。也有可能解决复杂的巷道锚杆支护中的工程问题, 例如,分步开挖、复杂几何形状、地下水作用、采动影 响等问题。
我国巷道锚杆支护系统设计的基本思想是认为地质 调查、设计、施工、监测、信息反馈等是相互关联、 制约和影响的有机整体,巷道支护系统是一个复杂的 系统工程。系统设计方法包括6个基本部分:
① 地质力学评估,主要是围岩应力状态和岩体力学性 质评估。
② 初始设计,以有限差分数值模拟分析为主要手段, 辅以工程类比和理论计算法。对初始设计选定的方案 进行稳定性分析。
端 锚 杆 体 直 径 ≥ 1 6 m m 、杆 体 长 度 1 .6 ~ 1.8 m 、间 排 距 0.8 ~ 1 . 2m 、 设 计 锚 固 力 ≥ 6 4 ~ 8 0 k N
端 锚 杆 体 直 径 ≥ 1 6 ~ 1 8 m m 、 杆 体 长 度 1.6 ~ 2 .0m 、 间 排 距 0.8~ 1.0m 、 设 计 锚 固力 64~80kN
2 sin
Pi

H 1 sin Ctg

r0 R
1 2 sin
Ctg
(2-6-9)
式中: Pi-支护阻力 C-岩体内聚力, r0-巷道半径, R - 塑性区半径,
(4) 经验系数法 水电部总结国内经验而得出:PZ=SZγ b,PX=SXγ H
式中: PZ-均匀分布的垂直压力, SZ-垂直岩体压力系数 b-巷道开挖宽度, PX-均匀分布的水平圃岩压力,吨/米, SX-水平围岩压力系数 H-巷道开挖的高度。
式中
s1 s2
Q
KL2
(2-6-15)
K—锚杆安全系数,一般取K=1.5~2;
γ —岩石体积力,kN/m3。
按组合梁理论计算:
式中
L2 0.5 B
K1q
t
(2-6-16)
K1—安全系数,一般取K1=3~5;
q—均布载荷,kN/m。
在考虑了岩层蠕变的影响及顶板各岩层间摩擦作用的影响后:
图2-6-32 根据顶底板移近量及棚子间距确定支架工作阻力
1.3 围岩压力分析计算设计方法
(1) 普氏法 围岩压力计算见图2-6-33
图 2-6-33 围岩压力计算见图
计算跨度之半
a1 a htg 450 2
式中,a-巷道宽度之半 m
h-巷高,m
φ -岩石内摩擦角。
对粘土及破碎松散岩石
式中
L L1 L2 L3
(2-6-10)
L1—锚杆外露长度,一般取L1=0.15m; L2—锚杆有效长度,m; L3—锚杆锚固长度,由拉拔试验确定,m。
当直接顶需要悬吊的范围易于划定时,L2应大于或 等于它们的厚度。巷道围岩存在松动破碎带时,L2应大 于或等于松动破碎区的高度:
L2

100 RMR
1 棚式支架支护设计 1.1 巷道围岩稳定性分类设计方法
根据模糊聚类结果中样本的归类趋势和我国回采巷道 的支护技术,从有利于实践中对类别的区分和应用考虑, 将我国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性分为非常稳定、稳定、中等稳 定、不稳定及极不稳定5类,上述类别依次用Ⅰ、Ⅱ、Ⅲ、 IV、V表示。依据预测的巷道围岩稳定性类别,推荐的煤 层巷道棚式支护形式与主要参数见表2-6-4。
③ 按初始设计选定的方案进行施工。
④ 现场监测,主要有锚杆受力和巷道围岩表面及深部 位移的监测。
⑤ 信息反馈与修改、完善设计,选用巷道表面及深部 位移、全长锚固锚杆的受力分布、端部锚固锚杆的载 荷、锚固区内、区外的离层值作为反馈指标,提出修 改方案。
⑥ 重复进行由初始设计至信息反馈与修改、完善设计 步骤,直到满意为止。
表2-6-12 节理、层理发育程度分级
节理、层理分级 节理、层理发育程度
节理间距 D1/m 分层厚度 D2/m
Ⅰ 极不发育
>3 >2
Ⅱ 不发育 1~3 1~2
Ⅲ 中等发育 0.4~1 0.3~1
Ⅳ 发育 0.1~0.4 0.1~0.3
Ⅴ 很发育 <0.1 <0.1
(2) 理论计算法 按悬吊理论锚杆长L可由下式计算
表2-6-4 棚式支架支护形式与主要支护参数
1.2 巷道围岩移近量预算设计方法
巷道围岩移近量是反映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客观标准, 是巷道支护形式选择和计算支护参数的依据。主要计算 方法有解析分析方法、数值分析方法、回归分析方法、 概率分析方法和模糊分析方法。通常根据巷道埋深H和 巷道顶底板岩层平均单向抗压强度Rc利用图7-24计算巷 道预期围岩移近量UZ。
U2=1.4U1。
(a)
(b)
( c)
图2-6-31 巷道埋深和围岩强度与顶底板移近量的关系曲线
a— 无采动影响阶段;b—一次采动影响阶段;c—一次采动后稳定阶段
根据巷道顶底板移近量利用图2-6-32上半部分的曲线 查出这种情况下相应的每米巷道要求的支架承载能力 (kN/m),再根据顶底板岩石性质和裂隙发育程度确定合 适的棚子间距。然后利用图2-6-32使每米巷道要求的支 架承载能力与所选定的棚距的连线延长到与图2-6-32下 部的横坐标轴相交,就可得到应选支架的单架工作阻力。 如果所得阻力值位于两种架型的工作阻力之间,为安全 起见应选工作阻力偏大的一种架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