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解剖与检查方法

合集下载

正常人体解剖学

正常人体解剖学

《正常人体解剖学》(一)运动系统一、名词解释1.红骨髓:含大量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和某些白细胞,呈红色,有造血功能。

2.椎间孔:椎骨叠连时,上位椎骨的椎下切迹和下位椎骨的椎上切迹围成的孔,称为椎间孔,孔内有相应的脊神经及血管通过。

3.胸骨角:胸骨体与胸骨柄相接处形成突向前方的横行隆起,称胸骨角。

位于皮下,活体上可以明显触知,其两侧连接第2肋软骨。

此角是计算肋顺序的骨性标志。

4.翼点:在颞窝内,由额、顶、颞、蝶四骨的会合处,称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此处骨折,容易损伤该动脉,引起颅内血肿。

5.椎间盘:是指连接上下两个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由纤维环和髓核构成。

成人的椎间盘共有23块,有缓冲震荡的作用。

6.腱鞘:腱鞘包于某些长肌腱周围的鞘管,多位于手足摩擦较大的部位。

由外层的腱纤维鞘和内层的腱滑膜鞘共同组成。

二、问答题1.简述运动系统组成和主要功能。

答: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

运动系统有运动功能,除此之外,骨骼和附诸表面的肌肉共同维持人体的外形,并形成体腔的壁,以支持、保护脏器,协助内部器官的功能活动。

骨的突起、凹陷和肌肉的轮廓等,在临床上可以作为确定体内血管、神经的走行、内脏器官的位置、形态、大小以及针灸取穴的体表标志。

2.试比较颈椎、胸椎、腰椎的异同点。

答:异:颈椎都有横乳突;胸椎椎体侧面和横突尖端的前面,都有与肋骨相关的肋凹;腰椎无横突乳孔,无肋凹,其椎体较大,棘突为一长方形骨板,呈矢状位,水平伸向后。

同:都有椎体、椎弓、锥孔、横突和棘突3.腕骨有几块,名称如何?他们的排列关系怎样?答:腕骨共有8块。

排成两列,每列4块。

由桡侧向尺侧,近侧列依次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远侧列依次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

4.上肢骨由哪些骨组成?各骨有什么主要形态结构?答:上肢骨:上肢带骨:锁骨、肩胛骨自由上肢骨:肱骨、桡骨、尺骨、手骨。

除手骨的腕骨外,都是长骨。

锁骨:位于胸廓前上部两侧。

正常解剖

正常解剖

正常解剖作为产前超声检查的方针之一,对胎儿中枢神经系统(CNS)包括脑室、后颅窝(包括小脑半球和小脑延髓池)、和脊柱的评估已受到重视。

其他的研究者认为以综合方法评估妊娠第二、三期的胎头包括显示(1)脑室腔,(2)小脑延髓池,(3)透明隔腔。

这三个解剖区域在标准成像切面上的显示排除了大多数颅内异常的诊断。

entricular AtriumThe "downside" entricular atrium can be isualized in 99% of normal fetuses.(2) The entricular atrium is best isualized on a standardized transaxial plane taken through the fetal cranium. The entricular atrium, at this leel, remains stable in size throughout the second and third trimesters of pregnancy. [10.1] The normal entricular atrium has a mean diameter between 6 and 7 mm. A measurement of 10 mm is 4 standard deiations aboe the mean(3) and is considered the cutoff between normal and abnormal size of the entricular atrium(2,3) (Fig. 10-1A-B, Fig. 10-1C, and Fig. 10-2 ). More recently, Alagappan and associates studied a larger population of 500 normal fetuses and found the mean alue for the downside entricular atrium to be 6.6 mm. The standard deiation in this study population was larger, howeer, at 1.4 mm. Therefore, using 2.5 standard d eiations, these inestigators established 10 mm as the upper limit of normal in this population.(4)Data hae demonstrated the feasibility of isualizing the proximal or "upside" cerebral entricle throughout pregnancy using an angled technique.(5) Normal measurements of the body of the upside cerebral entricle remain stable throughout pregnancy, with the upper limits of normal for mean plus 2.5 standard deiations being 8 mm (see Fig. 10-1A-B, Fig. 10-1C, and Fig. 10-2 ).脑室腔“下侧”脑室腔在99%的正常胎儿可以显示。

超详细的膝关节X线解剖及测量

超详细的膝关节X线解剖及测量

膝关节是人体内最大的关节,也是最常发生损伤的关节,一旦出了问题,除了医生的手法检查,影像学检查是确定损伤部位、判断损伤程度、制定治疗方案以及预测和评价治疗效果的必不可少的方法。

今天跟大家一起学习膝关节X线解剖+解读+测量,超级详细。

一膝关节X线解剖二膝关节X摄影标准标准侧位X片要求:①股骨内侧髁后缘与外侧髁后缘重叠,且投射管球与内外侧后髁的重叠缘垂直。

②最好能够清楚的显示胫股关节间隙与髌股关节间隙。

具体操作:管球从内侧向外侧投照,管球与每个病人膝关节的距离都应是一样的(图01)。

图01首先在X光透视下调整冠状位的投射角度,使内外侧后髁的轮廓线大体一致且两者的最凸点在一个水平(如下面图02右中红色虚线所示)。

图02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让病人将其大腿(股骨)内旋或外旋,从而使内外侧后髁完全重叠。

因此,股骨前内侧髁与前外侧髁可以不重叠;而股骨内侧髁远端与股骨外侧髁远端也可以不完全重叠,如图03-图04。

图03图04图05是一个非常不标准的侧位X光片。

从腓骨头的位置来看,这个片子中的股骨过于内旋了,导致内外侧后髁离得很远。

图05图06这个图比图例05稍好一些,但是从腓骨头的位置来看,片子的外旋稍大。

我们首先需要稍稍调整一下管球的投照角度,使内外侧后髁的轮廓基本一致,然后需要让病人适度内旋才能使内外侧后髁完全重叠。

图06图07这个图基本上符合标准侧位的要求了。

但是内外侧后髁还是没有完全重叠,因此病人再稍微旋转一点点就更理想了。

图07图08~图11是几个完美的标准侧位X光片图08图09图10图11标准正位X片要求:①投射角度需近似与胫骨平台平行,以清晰的显露胫股关节,并使胫骨平台的前后缘重叠;如果不能同时保证内、外侧胫骨平台的前后缘都重叠,那么需要优先保证磨损较轻一侧胫骨平台的前后缘重叠。

②膝关节正位X光片应包括股骨的远端1/4和胫骨的近端1/4。

③可清晰看到内外股骨上髁最凸点;而胫骨髁间棘刚好位于股骨髁间窝的中央。

正常人体解剖学

正常人体解剖学

正常人体解剖学正常人体解剖学是一门研究人体结构与组织的学科,通过对人体各个部位的详细解剖学结构的描述,能够更好地理解人体的生理与病理现象。

在医学领域中,正常人体解剖学是基础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为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首先,正常人体解剖学主要研究人体的组成和结构,包括人体各个器官的形态、大小、位置和相互联系等,这些结构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正常人体解剖学的学习,临床医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体的结构和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和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

此外,在医学研究和开发新药、新治疗方法方面,正常人体解剖学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正常人体解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人体的骨骼系统、肌肉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

其中,骨骼系统是构成人体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头骨、脊柱、胸廓、骨盆、四肢等,通过对骨骼系统的解剖学结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运动、支撑和保护内脏的机制。

肌肉系统则是人体肌肉和骨骼之间的协同作用,解剖学结构包括各种肌肉、肌腱、肌肉群、肌肉腱膜等,通过对肌肉系统的解剖学结构了解,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体的运动机制、姿势和协调。

神经系统是人体各个器官之间信息传递的重要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解剖学结构包括脑、脊髓、神经节、神经纤维等,通过对神经系统的解剖学结构了解,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信息传递。

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解剖学结构包括心室、心房、肺动脉、主动脉、静脉和淋巴管等,通过对循环系统的解剖学结构了解,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体供氧、输送营养和排除废物的机制。

呼吸系统则包括鼻腔、喉部、气管、支气管和肺等,解剖学结构包括呼吸道、肺叶、气囊等,通过对呼吸系统的解剖学结构了解,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体吸入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和机制。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和消化腺等,解剖学结构包括消化道、肝、胆囊和胰腺等,通过对消化系统的解剖学结构了解,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体消化吸收和排泄废物的机制。

肾脏及肾上腺的CT

肾脏及肾上腺的CT

肾母细胞瘤
肾淋巴瘤
肾脏为结外器官,不含淋巴组织,故原发
性肾脏淋巴瘤(PRL) 诊断国内外一直存 在争议,但大量影像学资料报告支持 PRL 的存在。本病罕见,占淋巴结外淋巴 瘤的0. 7% ,约占恶性淋巴瘤的0. 1%,肾 肿瘤的3. 0%。PRL 多为成人发病,发病年 龄43 ~ 79 岁,平均63 岁,男性略多于女 性,双侧病变约占45. 6%。文献报道 PRL 均为B 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
1、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临床表现:高血压、头痛、软瘫、 失钾性肾病及血钾过低症。实验室检 查:醛固酮升高等。
CT:腺瘤、增生
2、库欣综合征
临床表现:高血压、向心性肥 胖,满目脸,腹部紫纹,毛发增多, 痤疮等。
CT表现:
①肾上腺皮质增生,双侧弥漫增大, 形态多为正常,边缘清楚。 ②肾上腺皮质腺瘤,较小,边缘光 滑,多位于内肢或外肢边缘部或介 于内外肢之间,肾上腺本身形态可 正常,较大的可有钙化及出血、坏 死。
三、无功能性肾上腺肿瘤
1、腺瘤
CT表现:单发2-5cm大小的园
形或类园形占位,边缘光滑,密 度均 匀 , 可有 强化 ,若肿块> 5cm应切除。 鉴别诊断:肾上腺转移癌。

2、非功能性腺癌 CT表现:单侧占位,常侵犯周围 组织结构.
鉴别诊断 :肺癌转移至肾上腺,恶
性肿瘤细胞将腹膜后脂肪裹入形成 ──脂肪肿块。
4、肾淋巴瘤
CT表现:
①双侧肾增大;②肾内多发大小不等之结 节影,肾影大小正常或增大,增强后结节 可强化;③单发不规则的肾实质肿块;④ 腹膜后病变蔓延至肾盂内;⑤肾外形正常, 肾间质弥漫浸润;⑥肾无功能。
五、肾转移瘤
肾淋巴瘤
六、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正常人体解剖学重点

正常人体解剖学重点

正常人体解剖学重点【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双下肢靠拢,足尖朝前,双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朝前,在观察和人说明人体各部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时,都应按照统一的人体解剖学姿势。

【方位术语】描述器官或结构距人体正中矢状面相对远近关系的术语,近内远外。

描述空腔器官相互位置关系的术语,近内腔者为内,远者为外.描述皮肤表面相对距离关系的术语,近浅远深在描述四肢各结构的方位时,以接近躯干的一端为近侧,远为远侧.在前臂,因为桡骨位于前臂的外侧,尺骨位于内侧,所以前臂的外侧又称桡侧,其内侧又称尺侧.在小腿,因为腓骨位于小腿的外侧,胫骨位于小腿的内侧,所以小腿的外侧又称腓侧,其内侧又称胫侧.矢状面-即从前后方向,将人体纵切为左右两部分的切面;水平面-即横切面,即与人体的长轴成直角的切面;冠状面-即额状面,即与矢状面垂直,从左右方向,将人体纵切为前后两部分的切面.【运动系统】包含骨,骨联结,骨骼肌.【骨的结构】骨质.骨髓.骨膜形成.并存有神经.血管原产长骨(骨髓腔.骺软骨)短骨(立方形,多坐落于钢架运动繁杂的部位)扁骨,圆形骨1/3的有机质【躯干骨】椎骨.肋.胸骨24椎骨.1骶骨.1尾骨.12对肋.1胸骨.共51块颈部,躯干【椎骨】7颈12胸5腰5骶4-5尾,一般有椎体椎弓突起椎骨叠连时,上位椎骨的椎下切迹和下位椎骨的椎上切迹围成一孔,有脊神经及血管通过椎弓和椎体围成一孔全部椎骨的椎孔叠连一起形成的纵行管道骶骨底的前缘向前突出,称为岬,为女性骨盆测量的重要标志,中央有一纵贯全长的管道,称骶管,向上与椎管连续,向下开口形成骶管裂孔,其两侧有向下突出的骶角由上而下分胸骨板,胸骨体,剑突.胸骨柄上缘正中切迹为颈动脉切迹,下端—形状不定,薄片称为剑突胸骨体与胸骨柄相接处形成突向前方的横形隆起,平对第2肋软骨肋体内面下缘处有肋沟,肋间神经血管和神经沿此沟走行共7个,其主要特征是横突上有一圆孔称为横突孔,内有椎动.静脉通过,椎体小而椎孔大,呈三角形.第2-6颈椎的棘突短,末端分叉,各椎体之间的上下关节面呈水平位包括c1寰椎c2枢椎c7隆椎,c1的特征是没有椎体棘突和关节突,c2是齿突,c7棘突特别长特征是在椎骨上有和肋骨相关节的面,分别为椎体肋凹,横突肋凹,胸椎的上下关节面基本呈额状位由肋骨和肋软骨构成,肋骨前端连肋软骨,后端膨大为肋头,与胸椎体肋凹相关节,头的外侧稍细的部分称肋颈,其外侧的隆起称肋结节,该隆起与胸椎相关节第五肋间隙【上肢骨】上肢带骨(锁骨,肩胛骨)和民主自由上肢骨(肱骨,桡骨,尺骨,骨)两侧共64块民主自由上肢骨筹钱上肢带骨连于躯干骨,坐落于胸廓前上部两侧,内2/3前,内侧端的粗壮为胸骨端的,与胸骨柄有关节,外侧端的扁平为肩峰端的,与肩胛骨的肩峰有关节就是三角形的扁骨,坐落于背部外上方,介乎第2-7肋骨之间,存有三缘三角和两面上缘的外侧角存有一伸展的指状凸起〉前面为两大的浅窝,朝向肋骨外侧角最细长,存有梨形关节面,与肱骨头有关节.【自由上肢骨】【肱骨】位于肩部,上端有一半球形的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相关节,其前下方有一突起称为小结节,外侧一隆起为大结节,两者之间纵行浅沟为结节间沟,其中有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过大小结节和肱骨头之间的环状沟肱骨上端与体交界处稍细,,易骨折【桡骨】位于前臂外侧桡骨上端稍微膨大的桡骨头肱骨体中部外侧粗糙呈”v”型体的后面有由内向上斜向外下呈螺旋状的浅沟【尺骨】位于前臂内侧尺骨切迹的上方的一突起【手骨】分为腕.掌.指骨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大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下肢骨】下肢带骨(2髋骨-髂.挤.耻骨)和民主自由下肢骨(股.髌.胫.腓.肢骨)两侧总计62块民主自由下肢骨筹钱下肢带骨连于躯干骨就是形状圆形的扁骨髋骨外侧的浅窝髋骨前下份的两大孔形成髋骨的后下部,分后坐骨体和坐骨支髂骨上缘细长髂嵴前端下端坐骨体与坐骨支会合处存有下垂而坚硬的坐骨结节坐骨后缘三角形凸起坐落于髋骨的前下部,分后耻骨体和耻骨上下九支两耻骨向对面的外侧,于耻骨上缘,向前凸起【自由下肢骨】【股骨】位于大腿部,为人体最长的骨,其长约占身高的1/4,分为一体两端颈与体交界处有两个隆起,上外侧的方形隆起颈与体交界处有两个隆起,下内侧的方形隆起股骨体稍微向前凸12°-15°,体的后面有纵行的骨嵴,称粗线,向上外延续为臀肌粗隆,为臀大肌的止点【胫骨】位于小腿内侧部,是小腿的主要负重骨,较粗壮,可分为一体两端,与距骨相关节在胫骨上端与体移行处的前面股骨下端有两个膨大胫骨下端内侧面凸隆【腓骨】小腿侧部,一体两端,上端略膨大,称,下端膨大为【颅骨】脑颅骨(额,枕,蝶和捣各1块,顶上和颞各2块)和面颅骨(梨.下颌和舌各1块,上颌.鼻.泪.颧.之下鼻甲及颚各2块)23捣.蝶.额眶上缘的中内1/3交界处(有时为眶上孔)下颌骨外侧面约对第2前磨牙根处左右各存有一孔颅后窝中央,该孔前面存有斜坡承重脑干,前外侧存有舌下神经管枕骨大孔后上方矢状缝与冠状缝相交处.呈圆形菱形的最小的囟颈动脉管及外口后上方的细长骨突茎突后外方存有颞骨的乳突沟关键,前方存有外耳门颌支上缘存有两个凸起,后突的上端称作下颌头下颌体和下颌支会合处构成下颌角,外面存有咬伤肌粘附蝶骨体上面中央的突起,两侧存有视神经管鼻腔外侧壁存有3个卷曲的骨片,分别表示上.中.之下鼻甲.之下鼻甲为单一制骨块,上中鼻甲都属筛骨的一部分,每个鼻甲下方的空间,适当的称作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额窦坐落于额骨内,开口于中鼻道;上颌窦最小,坐落于鼻腔两侧的上颌骨内,开口于中鼻道;捣窦坐落于筛骨内,可以分成前.中.后三组小房.前中小房开口于中鼻道,后小房开口于上鼻道,蝶窦坐落于蝶骨体内,开口于上鼻甲后上方【翼点】在颞窝区内,额,顶上,颞,蝶四骨的会合处,翼点的骨质比较脆弱,其内面存有脑膜中动脉的前支经过,翼点处为骨折时多极易受损该动脉,引发颅内血肿冠状缝(额顶间)矢状缝(左右顶间)人字缝(顶上枕间)眉弓(眶上缘上方的弓形突起)【骨连结】骨与骨之间的连结装置,人类的骨连结可分为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两种主要结构:关节面,关节囊(纤维膜,滑膜).关节腔韧带,关节盘和关节半月板,关节唇椎间盘,韧带和关节【黄韧带】又称弓间韧带,是连接相邻椎弓的韧带,由弹力纤维构成,坚韧而富有弹性,黄韧带协助围成椎管,并有限制脊柱过分前屈的作用【躯干骨的相连接】共同组成:由24块拆分椎骨.1骶骨.1尾骨,筹钱椎间盘.韧带和关节密切联结而变成.生理伸展:颈胸腰骶,颈和腰向前注重,而胸和骶向后注重(就是脊柱更具备弹性,可减轻盘整并与保持人体的战略重点有关,且不断扩大了胸腔和盆腔的容积)相连接上下两个椎体之间,由纤维环和髓核形成由12个胸椎.1块胸骨.12对肋筹钱关节和韧带联结而成与第一胸椎,第一对肋及胸骨柄上缘所围起,就是食管.气管.小血管和神经进出胸腔的地下通道宽广而不整齐,由第12胸椎.第11,12对肋及两肋弓和剑突共同围起,被膈半封闭.【上肢骨的连结】【肩关节】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为人体运动最灵活的关节,可绕额状轴作屈和伸运动;绕矢状轴作外展和内收运动;绕垂直轴作旋内和旋外运动;此外还可作环转运动肱骨头大,关节盂浅而小,周围有纤维软骨构成的盂唇加深,但它们只与1/4~1/3的肱骨头关节面相接触,肩关节囊薄而松弛,这些肌腱的腱纤维和关节囊的纤维层紧密交织,从而加强了关节囊,关节囊的前下部缺乏肌和肌腱加强而较薄弱,因此临床上常见到的肩关节脱位,以下方脱位为多见,此时肱骨头移至喙突的下方,关节囊的上方有喙肩韧带架在肩峰与喙突之间,构成”喙肩弓”,有从上方保护肩关节和防止其向上脱位的作用【肘关节】肱骨下端和桡,尺骨上端,包括肱尺关节和肱桡关节,桡尺近侧关节在冠状轴上作屈伸运动;桡尺近侧关节在垂直轴上作旋前、旋后运动〈特点〉三个关节包在一个共同的关节囊内,有一个共同的关节腔。

临床颅脑CT常用窗、常见伪影、正常解剖、急诊影像示例等影像学检查正常和异常影像特征表现

临床颅脑CT常用窗、常见伪影、正常解剖、急诊影像示例等影像学检查正常和异常影像特征表现

临床颅脑CT常用窗、常见伪影、正常解剖、急诊影像示例等影像学检查正常和异常影像特征表现颅脑CT窗人体各组织结构不同,对X线衰减各异,形成不同CT值,可利用不同CT值来鉴别组织性质。

空气对X线吸收为0,空气CT值为-1000;骨组织X线衰减是水2-4倍,CT值为+1000;水CT值为0。

颅脑CT常用的三个窗(图A-C):图A:骨窗(the bone window)。

图B:脑窗(the brain window)。

图C:血窗(the blood window)。

图A:骨窗;主要用于明确骨折、窦腔病变、颅内积气。

图B:脑窗;可清晰显示灰白质,可发现中风的早期征象或其他导致脑水肿等表现的病变。

图C:血窗;更利于显示硬膜下或颅内出血。

本例表现:骨窗示:右顶骨骨折;三个窗均示:软组织水肿并皮下积气;血窗:少量硬膜下血肿。

常见伪影射线硬化伪影BEAM-HARDENING ARTEFACT 常见于颅脑基底部及后颅窝。

容积平均伪影VOLUME-AVERAGING ARTIFACT层厚较大时,可导致血液密度表现,在脑基底部较典型,易发生在眼眶上方额叶。

本例表现:四脑室囊性病变导致梗阻性脑积水。

颅脑断层常用基线Reid基线(REL):为外耳道中点至眶下缘的连线。

头部横断层标本的制作多以此线为准,冠状断层标本的制作基线与此线垂直。

眶耳线(OML)或眦耳线(CML):为外耳道中点与外眦的连线。

颅脑轴位扫描(横断层扫描)多以此线为基线。

上眶耳线(SML):为外耳道中点与眶上缘中点的连线,经该线的平面约与颅底平面一致,有利于显示颅后窝结构及减少颅骨伪影。

正常解剖颅底层面眦耳线层面颅前窝底部:眼眶,眼球,筛窦,蝶窦,前床突等。

颅中窝:前界——蝶骨;后界——颞骨岩部(岩骨);内缘——海绵窦及垂体窝;外缘——颞骨,窝内为颞叶,其内侧为海马回。

颅后窝:前缘——岩骨;后缘——枕骨;鞍背后方——脑桥前池,向两侧延伸为脑桥小脑角池。

第四脑室:位于颅后窝中线上,后面紧邻小脑蚓部,其两侧为小脑扁桃体。

肺与纵隔影像诊断--第二节正常影像解剖

肺与纵隔影像诊断--第二节正常影像解剖

• (2)肺段(Lung segment)
• ①肺叶由 2~5 个肺段组成,肺段之 间无胸膜分隔,但各有其单独的支 气管和血管供应。
• ②右10个段,左9个段。正常时,X 线片不能显示肺段的界限。
肺叶、肺段
• (3) 次 级 肺 小 叶 (Secondary
Lobule)
• ①构成:小叶纤维间隔内有静脉和淋巴管 穿行,中心为小叶细支气管及小叶动脉。 • ②形态:小叶的大小不完全一致,直径约 为 1~2.5cm ,呈多角形。在正常胸部 X 线 片上,不能显示肺小叶的轮廓。单个肺小 叶实变可表现为直径1~2cm的片状阴影。
2.骨性胸廓
• (1) 肋骨:位置:第6肋骨前端相当于第10 肋骨后端的高度。1~10肋前端有助软骨与胸 骨相连,似呈游离状。钙化:25岁以后第 一肋软骨首先钙化,随后逐一钙化。 变异:
颈肋自第 7 颈椎发出;极状肋最常见前端分 叉;肋骨融合多见于右侧第5、6肋骨后段。
• (2) 肩胛骨(scapula):青春期肩胛骨下角 可出现二次骨化中心,易误为骨折。 • (3) 锁骨(clavicle):胸锁关节、肩锁关节
肺叶动脉、肺段动脉,伴行支气管 以及与肺动脉重叠的肺静脉阴影构 成。
• (2)位置:后前位上,肺门位于两肺 中野内带第2~5前肋间处,左侧者 比右侧高1~2cm。
• (3)右肺门特点: • ① 肺门角 : 主要由右上肺静脉和右 下肺动脉构成的夹角,正常为 90~110 度。右下肺动脉正常横径不 超过15mm。
• ②两肺支气管的差异:
• △右主支气管分为上、中、下三支肺叶 支气管,左主支气管分主上、下两支肺 叶支气管; • △右上叶支气管直接分为肺段支气管, 而左上叶支气管先分为上部及下(舌)部支 气管,然后再分别分出肺段支气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禁忌证:有严重出血倾向、严重心肝
肾功能不全及对比剂过敏者。
正常脑血供
脑血供来自颈内动脉、椎动脉;
脑底动脉环沟通颈内动脉与椎动脉系统。
大脑半球外侧面的动脉
大脑半球内侧面的动脉
脑底的动脉
一、颈动脉造影 二、椎动脉造影
颈内动脉
由颈总动脉分出垂直上行,入颞骨岩部颈 内动脉管,自破裂孔入颅; 颈内动脉在颅内连续数个弯曲称虹吸部; 虹吸部分颈1-颈5段。
侧 位
颈 内 动 脉 造 影 静 脉 期
正 位
颈 内 动 脉 造 影 静 脉 期
正常脑血管静脉期
一、颈动脉造影 二、椎动脉造影
椎动脉造影
椎动脉:分支:小脑后下动脉 基底动脉:分支:

大脑后动脉 小脑上动脉 小脑前下动脉
椎动脉造影 (动脉期)
头颅平片检查
脑血管造影 CT检查
MRI检查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
鞍底和前缘有一层致密皮质,清晰锐利。
大小:前后径7~16mm,深径7~14mm;宽径
<12mm;
鞍底倾斜(鞍底和中颅窝底线交角)<8°;

常 蝶




正常蝶鞍的不同形状
封 闭



中颅窝底神经和血管孔道
视神经孔:外侧为眶上裂,内侧为后组筛 窦蝶窦,上为眶顶,视神经通过,4岁时 已达成人大小; 圆孔:蝶骨大翼后外侧,通过上颌神经;
中枢神经检查方法与 正常影像解剖
南京总医院医学影像科 卢光明 季学满
现代医学影像技术
常规X线
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CT
核磁共振成像:MRI
核医学成像:包括PET/SPECT/ECT等 超声、脑磁图及近红外成像
颅脑检查方法
头颅平片检查
脑血管造影 CT检查
MRI检查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
头颅平片检查
颅脑正常的MRI表现
头皮及肌肉:T1WI为等信号,T2WI为低信号; 颅骨:颅骨内外板为致密骨板,T1WI、T2WI 均为低信号;板障含有脂肪和造血组织, T1WI、T2WI均为高信号;
鼻窦及乳突气房:内含气体,T1WI、T2WI 均无信号; 含脑脊液腔: 高信号; 脑室、脑池、脑沟、脑裂 等腔内含脑脊液,T1WI为低信号,T2WI为
三、血管压迹
脑膜中动脉:起于中颅窝,上行分前后
两支,前支沿冠状缝行至颅顶部;后支
横贯颞骨鳞部,走向较直,边缘较整齐;
板障静脉沟:多见于顶骨,粗细不均,
不对称;
静脉窦:粗细一致无分支的带状影;
蛛网膜颗粒压迹:系在内板上引起的压
迹,多见额骨后部及顶骨矢状缝两侧,
大多对称,与年龄有关。
板 障 静 脉

分大脑额叶、颞叶、顶叶、枕叶、岛叶小脑及脑
干等。

大脑基底节是大脑半球的中央灰质核团,包括豆
状核、尾状核。 豆状核分内侧的苍白球和外侧的壳。

正常大脑皮 质与髓质
大脑内囊基底节区
增强扫描:
正常脑实质:轻度强化;
血管结构;明显强化; 正常硬脑膜:小脑幕、大脑镰血供丰富
无血脑屏障,故明显强化;

床突间韧带钙化;
岩锥尖与后床突间韧带钙化。
颅内非病理性钙化
松 果 体 钙 化
脉 络 丛 钙 化
大 脑 镰 钙 化
脉 络 丛 、 大 脑 镰 钙 化
脉 络 丛 、 松 果 体 钙 化
床 突 岩 间 韧 带 钙 化
脉络 丛、 松果 体钙 化、 岩尖 韧带 钙化
头颅平片检查
脑血管造影 CT检查
脑实质:

分大脑额叶、颞叶、顶叶、枕叶、小脑及
脑干等。 灰质与白质对比清晰; 白质的T1、T2值均较灰质短; T1WI灰质信号较白质低; T2WI灰质信号较白质高;

T1WI
T2WI
正常颅脑MR表现
脑血管:MRI因流空效应而直接显示脑血管
结构,流速较块的血管表现为低信号,流
速较慢的血管为高信号;
目的:增加病变与正常脑组织的对比; 在颅脑疾病的应用:

①鉴别肿瘤和水肿,为定性诊断提供依据; ②有助于微小病变的显示,如垂体微腺瘤、 微小听神经瘤及小转移灶;

③脑血管疾病的诊断; ④显示多发病灶中未显示的病灶;
MR弥散加权及灌注加权成像
MR弥散加权成像:用于急性脑缺血的研究; MR灌注加权成像:用来反映脑组织微循环 的分布及血流灌注情况,主要用于脑血管
枕 外 粗 隆
蛛网膜颗粒压迹解剖示意图
正常头颅-大的蛛网膜颗粒
蛛 网 膜 颗 粒 压 迹 蝶 顶 窦
四、脑回压迹
5~6岁时出现,青春期最明显,注意颞
骨鳞部脑回压迹。


前颅窝:额窦后壁至蝶骨小翼后缘;
中颅窝:蝶骨小翼后缘至鞍背和岩骨嵴;
后颅窝:鞍背至枕内粗隆。


形态:多数椭圆形,鞍背后缘密度稍不整齐,
两后外侧角延续于环池。鞍上池的第六个
正 位
左 侧 大 脑 前 中 动 脉
大脑前动脉(侧位)
分为垂直段、胼胝体膝段、纵行段
垂直段:分出额极动脉、眶顶动脉; 胼胝体膝段:分出胼缘动脉;
纵行段:分出胼周动脉。
大脑中动脉(侧位)
分为主干、侧裂动脉干和凸面分支
主干:影像重迭稍前凸,不超过虹吸前端;
侧裂动脉干:为1~3支较粗直的动脉干,
水平段:转角变异较大,大部呈锐角; 上行段:下半部呈波浪状,可跨越中线 两旁4mm。
大脑中动脉(正位)
分为主干、侧裂动脉干和凸面分支
主干:呈弧形或平直向外横行基线;起始部
附近向上发出数支豆纹动脉;
侧裂动脉干:行于大脑外侧裂内,呈凸面向
外弧形上行,膝部至颅内板间距2~3cm;
凸面分支:出外侧裂,供应大脑凸面。

侧位:位于鞍背上方及后方各3cm;
正位:位于中线,发生率20~30%。
脉络丛钙化:呈细小点状聚集成团, 0.5~1.5cm,沿侧脑室分布,以侧脑 室三角区最多。

侧位:在松果体钙斑后下方1~ 1.5cm; 正位:中线两旁各0.5cm,发生率<1%。
硬膜脑钙化:多见于35岁以上成年人;
大脑镰钙化
颅神经:高场强MRI可清晰显示颅神经走行。
MR血管造影(MRA)
主要用于血管性疾病,包括动脉瘤、动
静脉畸形、静脉窦血栓形成等的诊断;
可用于显示肿瘤与血管的关系;
主要技术有TOF法和PC法。
脑动脉成像
(3DTOF)
脑动脉成像(3D重建)
脑动脉成像(3D重建)
脑动脉成像
(3D重建)
MR增强扫描

脑侧裂下部回流到海绵窦、岩上窦、横窦;
脑深静脉:

大脑内静脉:起室间孔后壁,沿三室顶中线旁 走向,在胼胝体压部下合成大脑大静脉;属支: 隔静脉,纹丘静脉;

基底静脉:在沟回上方视交叉外侧颞叶内侧走
向,呈星状,后部斜行入大脑大静脉;

大脑大静脉:绕胼胝体压部下方,行走在四迭
体上的大脑大静脉池内,引入下矢状窦。
正常颈动脉虹吸部
正常颈内动脉、 大脑前中动脉
正常颈内动脉 造影(3D成像)
颈内动脉分支
眼动脉:主支与前颅凹底间距0.5~1.0cm; 脉络膜前动脉:先在脚间池内向后外行, 终于侧脑室脉络膜丛; 后交通动脉:在脚间池内迂回,内侧与大 脑后动脉相连。
侧 位
颈 内 动 脉 分 支
大脑前动脉(正位)
垂体及鞍区结构病变需冠状及矢状面。
检查层厚
横断面层厚8~10mm,间隔1~2mm; 矢状及冠状面层厚4~5mm; 垂体微腺瘤或微小听神经瘤需采用薄层
扫描,层厚≤3mm。
扫描序列
常规采用SE序列T1WI及T2WI,T1WI显示解 剖结构清晰,而T2WI显示病变敏感。 高档MR机多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快速自 旋回波序列、梯度回波序列); EPI序列一般用于小儿、昏迷等病人。
CT检查
一般采用横断面,基线眦耳线或上眶耳线;
层厚8~10mm,连续10~12个层面,小病变
可行薄层扫描;
垂体区病变常用冠状面,扫描线尽量垂直 于鞍底。
对颅内病变有很好的诊断效果;
颅脑炎症、肿瘤、血管畸形等需增强扫描;
CTA可观察病变与血管的关系;
CT灌注成像可观察病变血流灌注情况。
颅脑正常的CT表现
头颅一般采用正、侧位; 颅外伤、先天性畸形和颅骨疾病等的诊断; 对脑肿瘤等病变仅能提示病变存在; 限度:临床症状明显但常无异常发现。
正 常 头 颅 正 位
正 常 头 颅 侧 位
正常头颅线条图
颅骨结构、厚度和密度
颅板结构分三层:

外骨板、板障和内骨板;
颅骨厚度变异大,0.5~1.0cm; 6岁以下颅板为一层; 老年者较厚,但密度不高。
MRI检查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
脑血管造影
将含碘水对比剂注入颈内动脉或椎动脉, 使脑血管显影; 根据脑血管的分布、形态、位置等变化来
判断颅内疾病;
CT、MRI的发展使脑血管造影应用减少; 但对颅内血管性疾病的诊断,特别是进行 介入治疗,则离不开脑血管造影。
脑血管造影-适应症
颅内血管性病变:动脉瘤、动静脉畸形、 动静脉瘘; 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血肿、脓肿、肿瘤; 颈部疾患:颈部肿瘤、颈动脉体瘤、颈动 静脉瘘等。
MR波谱(MRS)研究
常用于颅脑1H-MRS:SE-单体素波谱法 (single volume spectroscopy,SVS) 和化学位移成像(CSI); 可检测外伤、肿瘤或癫痫并病人脑组织 的代谢情况。
磁共振波谱:MRS 不同组织含有不同化学物质,其中1H、31P或 Na等成分不同,有特定的波峰坐标值。 用于测定组织的生化成分,鉴别良恶肿瘤、 脑梗死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