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 平均差误法测量差别阈限

合集下载

心理实验操作指南之平均差误法测量

心理实验操作指南之平均差误法测量

心理实验操作指南之平均差误法测量PsychELab®心理教学系统是教育部“实验心理学”名牌课程课题科研成果之一,开发于2000年左右,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家完成,最初用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实验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软件。

经过10多年的应用与探索,目前有超过200所高校与单位在使用。

PsychELab®心理教学系统配有更明了的教学指南:每个实验都配有针对实验本身的帮助文件,内含实验背景、实验设计范式、结果数据含义及处理方法、参考文献、软件操作指导等内容(见附录)。

附:平均差误法测量缪勒-莱耶错觉实验背景知识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错觉的种类很多,缪勒-莱耶错觉是其中一种经典的几何错觉。

缪勒-莱耶错觉是指左边中间的线段与右边中间的线段是等长的,但看起来左边中间的线段比右边的要长。

平均误差法典型的实验程序是,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

客观上一般不可能使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完全一样,于是每一次比较都会得到一个误差,把多次比较的误差平均起来就可得到平均误差。

因为平均误差与差别阈限成正比,所以可以用平均误差来表示差别感受性。

实验介绍一、实验设计和实验材料1、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装有PsychELab®心理教学系统的计算机,键盘。

计算机呈现不同角度的缪勒莱耶错觉图形,标准刺激为80mm,比较刺激一半比80mm长,一半比80mm 短;刺激变化的最小单位为1mm。

正式实验的箭头角度分别为15度、30度、60度、90度。

2、实验设计:本实验可以从性别、角度等方面考察被试的缪勒-莱耶错觉量的大小,其中性别为被试间因素、角度为被试内因素。

在实验中,每种角度做16次,被试实验顺序为:被试1:15度、30度、60度、90度被试2:30度、60度、90度、15度被试3:60度、90度、15度、30度被试4:90度、15度、30度、60度练习材料次数为8次,角度为45度。

平均差误法测定线段长度差别阈限

平均差误法测定线段长度差别阈限

平均差误法测定线段长度差别阈限摘要:通过同时呈现两条线段,被试在主观上调节比较刺激的长度,使之与标准刺激相等,让被试学习使用平均误差法测量差别阈限。

实验采用单因素两水平被试内实验设计,记录山西师范大学14150201班46名被试的实验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标准刺激长度为300的平均差别阈限值以及标准差明显高于100,说明标准刺激的长度的增加使被试的主观感觉准确度减弱;标准刺激长度为100和300时,它们的心理量(即韦伯分数)并没有显著差异。

结论显示,平均差误法可以测定线段差别阈限。

关键词:平均差误法差别阈限比较刺激标准刺激1.前言差别阈限是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但是被试对某一特定强度的刺激往往会出现不确定答案,所以,面对阈限的概念,实验者需要借助它的操作定义: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

这是基于这个操作定义,费希纳设计了三种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1.最小变化法,2.恒定刺激法,3.平均差误法),这些方法后来被统称为传统心理物理法。

平均差误法即是传统心理物理学方法之一,又称调整法、再造法、均等法。

它最适用于测量绝对阈限和等值,也可用于测量差别阈限。

平均差误法的特点是:呈现一个标准刺激,让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等,如光的明暗、声音强弱高低、线条长短等。

其调节幅度是连续变化的,不像最小变化法那样以等间距、间断变化的,也不像恒定刺激法那样是几个固定刺激按随机顺序出现,平均差误法是由被试操作,被试积极性较高。

1834年,德国生理学家韦伯通过研究人对重量的感觉发现,对于同一类刺激,刺激的差别阈限是刺激本身强度的一个线性函数,因此提出了韦伯定律。

本实验就是采用平均差误法来测定线段长度的差别阈限,来验证平均差误法是否可以测量差别阈限。

2.研究方法2.1被试山西师范大学心理学14150201班46名同学,男生8人,女生38人,年龄范围:18-24岁,平均数:20.818,标准差:1.330,视力或矫正视力均正常。

平均差误法测定线段长度差别阈限

平均差误法测定线段长度差别阈限

平均差误法测定线段长度差别阈限一.摘要平均差误法(method of average error)又称均等法,调整法,是传统心说理物理法之一。

它的最典型的形式是:让被试去调整一个比较刺激,直到他感觉到与所给予的标准刺激相等,如此复实验。

被试为华东师范大学2010级心理学的一名19岁身心健康的女大学生。

本实验是用平均差误法来测量线段长度的差别阈限。

最后计算被试线段长度估计的平均误差。

关键词:平均差误法、刺激、差别阈限二.引言平均差误法(method of average error)又称调整法,再造法,均等法,是最古老且最基本的传统心理物理法之一。

它最适用于测量绝对阈限和等值,也可用于测量差别阈限。

平均误差法的特点是:呈现一个标准刺激,让被试再造、复制、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等,如光的明暗、声音强弱高低、线条长短等,其调节幅度是连续变化的,不像最小变化法那样以等距离那样以等距离、间断变化的,也不像恒定刺激法那样是几个固定刺激按随机顺序呈现的。

平均差误法的比较(变异)刺激大都是由被试操作或调整而产生的连续量的变化。

接近阈限时,被试可反复调整,直到其满意为止。

被试调整到在感觉上相等的两个刺激值,其物理强度之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就是所求的阈限值。

由于被试参与操作,也容易产生动作误差。

例如,从小于标准刺激调整到与标准刺激相等,和从大于标准刺激调整到与标准刺激相等,其结果就可能不同。

平均误差AE=∑│X-St|/ N,式中X为每次调整的结果,St为标准刺激N为实验次数,平均差误法就是因此而得名的。

用这个方法测得的阈限值比用其它两种方法测得的要小一些,因为其差别阈限处于上下限之间的主观相等地带之内,而绝对阈限则50%次感觉到的强度之下。

由于平均差误法获得数据的标准和计算的方法与其他方法不同,它所测得的结果可以说只是一个阈限的近似值。

因此,用此法测得的阈限不能直接与用其他方法测得的阈限进行比较。

本实验通过长度差别阈限的测定,学习如何用平均差误法测量差别阈限。

实验心理学[第三章经典心理物理学方法——阈跟的测定]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实验心理学[第三章经典心理物理学方法——阈跟的测定]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三章经典心理物理学方法——阈限的测定心理物理学的先驱者是费希纳(G.T.Fechner,1801~1987)。

1860年费希纳发表了《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为心理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给心理物理学下的定义是:一门研究心身之间或心物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科学。

经典心理物理学主要用于对感觉阈限的测定。

其主要的内容是建立物理量和心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第一节阈限及其操作性定义一、阈限及其性质感觉阈限是有感觉与无感觉的分界线上的刺激强度,是产生最低心理反应所需的物理量。

比较有代表性的阈限理论有:传统的阈限理论、神经量子理论和信号检测理论。

二、几个基本的定义(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我们生活的这个环境存在许多刺激,但并不是所有刺激都能引起我们的感觉。

例如落在我们皮肤表面的灰尘、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声音、0级静风(风速小于0.3米/秒)、专注听课时旁边同学轻微的翻书声、菜市场里两个陌生人的低语等,我们觉察不到。

能引起感觉的刺激,其强度必须是适宜的。

感觉强度依赖于刺激度,心理学用感受性、感觉阈限来说明二者的关系。

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受性一般用感觉阈限来度量。

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或刺激强度。

感受性越强,感觉阈限越小;感受性越弱,感觉阈限越大。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呈反比例关系。

每一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二)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绝对感受性指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

绝对阈限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其操作性定义是有50%的实验次数能够引起积极反应的刺激的值。

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阈限来衡量。

绝对阈限的值越小,则绝对感受性越大;绝对阈限的值越大,则绝对感受性越小。

不同感觉的绝对阈限是不同的,同一感觉的绝对阈限也会因刺激物的性质和有机体的状况而有所不同。

(三)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叫做差别感受性。

平均差误法计算差别阈限实验报告

平均差误法计算差别阈限实验报告

平均差误法计算差别阈限实验报告平均差误法计算差别阈限1. 引言平均差误法是测量感觉阈限的一种方法。

又叫调整法、再造法、均等法,是最古老且基本的心理物理方法之一。

其基本程序是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令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等。

由于平均差误法要求被试亲自参与,因此这种方法更能调动被试的实验积极性。

用平均差误法测定差别阈限的反应变量是被试每次调整的数值,即认为与标准刺激相等的数值,它们是围绕着一个平均数变化的数值。

这个变化范围就是不肯定间距。

不肯定间距的中点,即多次调整结果的平均数,就是主观相等点,主观相等点与标准刺激的差就是常误。

平均差误的计算方法:N PSE -X AE M ∑=其中,M AE 是平均差误,X 是每次的调整结果,PSE 是主观相等点,N 是实验次数。

本实验通过长度差别阈限的测定,学习如何用平均差误法测量差别阈限。

2. 方法2.1 被试本实验的被试为哈尔滨师范大学09级心理系的本科学生两名,22岁,女生。

2.2 仪器长度估计测量器2.3 程序(1)用长度估计测量器呈现白色背景上的黑色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分左右两个,全等。

两边分别用活动套子盖住,背面有以毫米为单位的刻度。

主试移动一个套子使该边的露出10厘米作为标准刺激。

又用同样的方法使另一边露出一个明显短于或长于标准刺激的长度作为变异刺激,让被试调节变异刺激,直到她认为与标准刺激长度一致为止。

主试记录下被试调整好的长度。

(2)在实验安排中,为了避免顺序效应、空间效应和疲劳效应,采取以下措施:全部实验中应有一半的次数呈现的变异刺激长于标准刺激;另一半此数变异刺激短于标准刺激。

左右两边分别有一半的次数是定为标准刺激。

实验采用ABBA 的顺序,即右外---右内---左内---左外---左外---左内---右内---右外,共8组,每组5次。

每做完20次休息两分钟。

(3)在实验过程中,主试不要告诉被试调整出来的变异刺激的长度是否和标准刺激相等,也不要做任何有关暗示。

感觉阈限的测量-平均差误法——

感觉阈限的测量-平均差误法——

• 这个方法是要求被试判断什么时候比较刺激和标 准刺激相等。
• 被试判断为与标准刺激相等的比较刺激,并不总 是一个固定的数值,而是围绕着一个平均数变化 的一个数。这个变化的范围就是不肯定间距。
• 不肯定间距的中点就是主观相等点。
• 通过对主观相等点和不肯定间距的测量,就可以 估计差别阈限。
• 把平均误差作为差别阈限,与差别阈限 的定义并不相符,但因为平均误差和差 别阈限成正比,所以也作为测量差别感 受性的指标。
• 不肯定间距的中点,即多次调整结果的平均数, 就是主观相等点,主观相等点与标准刺激的差就 是常误。
(3)差别阈限的估计值的计算
• 用平均差误法求差别阈限,所得差别阈限 只是一个估计值,平均差误有两种计算方 法:
–把每次调节的结果(或每次的判断)与标准刺激 之差的绝对值平均起来作为差别阈限。
–把每次调节的结果与主观相等点之差的绝对值 平均起来作为差别阈限。
– 平均差误法的特点是求等值,它的实验程序容易引起 被试的兴趣,但对不能连续变化的刺激则不能用平均 差误法来测其差别阈限。
测量阈限的三种方法的比较
• 测量阈限的三种方法各有自己的特点
– 最小变化法的实验程序和计算过程都具体地说明了感 觉阈限的含义,但它会因其渐增和渐减的刺激系列而 产生习惯误差与期望误差。
– 恒定刺激法的实验结果可以应用各种数学方法加以处 理,因而便于与其它测定感受性的方法进行比较。在 应用3类反应的实验程序时,被试的态度会对差别阈限 值有较大影响。
பைடு நூலகம்
(2)因变量(反应变量)
• 用平均差误法测定绝对阈限的反应变量是 被试者每次调整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相等 的那个数值。
(3)绝对阈限的测定(计算)

实验心理学 平均差误法测量差别阈限

实验心理学 平均差误法测量差别阈限

8
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计算被试长度和面 积估计的平均误差。

根椐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计算长度和面积的 差别阈限。把每次调整结果(X)与标准刺激(St) 的差的绝对值加以平均,作为差别阈限的估计, 用符号AEst表示:AEst=∑︱X-St ︳/N
9
实验讨论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平均差误法的特点。与恒定 剌激法和最小变化法的差异。 平均差误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5
实验一:长度差别阈限的测定



为了消除空间误差,在全部的实验中有一半的实验次数的 变异刺激应在标准刺激的左边,即位于中线的左边(简称 “左”),另一半的次数呈现的变异刺激应在标准刺激的 右边(简称“右”)。这样,变异刺激的呈现方式可以有 “左外”、“左内” 、“右外” 、“右内” 四种方式。 为了消除系列顺序的影响,实验可按这样的顺序进行: 右 左 左 右 外内内外 外内内外 外内内外 外内内外 10次实验后休息2分钟,每次实验结果主试不告诉被试, 亦不能给予任何暗示。 一共做80次。
平均差误法测差别阈限
心理学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目的

通过对长度和面积估计器的操作,学习用平均 差误法测定差别阈限。
2
材料

华东师范大学生产的EP511B型长度和面积估 计器一台,各种测试卡片10张,磁铁两块。
3
实验一:长度差别阈限的测定

一、准备工作 1、用的实验卡片用两块磁铁固定在底座前面 板上(磁铁吸在前面板二侧)。 2、入左右面板,可将一侧面板移至中心,即 对准后标尺零刻度。 3、调整实验卡片中心与底座中心相重合(可 按移至中心的面板内侧为准)。
6
实验二:面积差别阈限的测定

心理物理学方法

心理物理学方法

心理物理学方法(一)阈限的测量感觉阈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绝对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另一种是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操作定义:绝对阈限: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差别阈限: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1)极限法又叫最小变化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基本概念:不肯定间距Iu: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距离;Iu=Lu-Ll主观相等点PSE:不肯定间距的中点;PSE=(Lu+Ll)/2差别阈限DL:取不肯定间距的一半,或上差别阈限与下差别阈限之和的一半。

误差方面极限法进行实验时,被试主要产生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还会偶尔产生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这两种系统误差。

习惯误差: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而对新的刺激作了错误的判断;在递减系列中----使阈限偏低;在递增系列中---使阈限偏高;期望误差:被试因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错误的判断;在递减系列中---使阈限偏高,在递增系列中--使阈限偏低;采用递增递减交替进行的设计能抵消这两种误差,并且递增递减的系列要保持数量一致。

练习误差: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景,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

可能使阈限降低;疲劳误差:由于实验多次重复而发展的疲倦或厌烦情绪,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可能使阈限升高;随着时间的进展,练习可能使阈限降低,而疲劳可能使阈限升高。

为了平衡这两种误差,最小变化法的递增与递减,采用ABBA法,交替进行;注:分清差别阈限的上限和上差别阈限的区别?差别阈限的上限:在递减系列中,最后一次“+”到非“+”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上限,即Lu;上差别阈限:等于差别阈限的上限减去标准刺激的值:DLu=Lu-St具体测定方法:见实验心理学P2342)平均差误法实验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实验一:长度差别阈限的测定



二、实验程序 被试坐于仪器前,主试交待指导语:这是一个对长度 估计的实验。仪器的左边(或右边)的一条黑色线段 是标准剌激。请你移动右边(或左边)的面板,使左 右两段黑线一样长。移到你感觉一样长后就停止,并 且向主试报告“一样长了”。 试依照指导语要求试做2-3次。 为了消除动作误差,在全部的实验中应有一半的次数 呈现的变异刺激长于标准刺激 (面板向内移动,简称 “内”),另一半次数呈现的变异刺激应短于标准刺 激(面板向外移动,简称“外”)。

10
实验记录参考表格
11
12
8
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计算被试长度和面 积估计的平均误差。

根椐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计算长度和面积的 差别阈限。把每次调整结果(X)与标准刺激(St) 的差的绝对值加以平均,作为差别阈限的估计, 用符号AEst表示:AEst=∑︱X-St ︳/N
9
实验讨论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平均差误法的特点。与恒定 剌激法和最小变化法的差异。 平均差误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平均差误法测差别阈限
心理学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目的

通过对长度和面积估计器的操作,学习用平均 差误法测定差别阈限。
2
材料

华东师范大学生产的EP511B型长度和面积估 计器一台,各种测试卡片10张,磁铁两块。
3
实验一:长度差别阈限的测定

一、准备工作 1、用的实验卡片用两块磁铁固定在底座前面 板上(磁铁吸在前面板二侧)。 2、入左右面板,可将一侧面板移至中心,即 对准后标尺零刻度。 3、调整实验卡片中心与底座中心相重合(可 按移至中心的面板内侧为准)。
5
实验一:长度差别阈限的测定




为了消除空间误差,在全部的实验中有一半的实验次数的 变异刺激应在标准刺激的左边,即位于中线的左边(简称 “左”),另一半的次数呈现的变异刺激应在标准刺激的 右边(简称“右”)。这样,变异刺激的呈现方式可以有 “左外”、“左内” 、“右外” 、“右内” 四种方式。 为了消除系列顺序的影响,实验可按这样的顺序进行: 右 左 左 右 外内内外 外内内外 外内内外 外内内外 10次实验后休息2分钟,每次实验结果主试不告诉被试, 亦不能给予任何暗示。 一共做80次。
6
实验二:面积差别阈限的测定

一、准备工作 与实验一相同
7
实验二:面积差别阈限的测定


二、实验程序 被试坐于仪器前,主试交待指导语:这是一个 对面积估计的实验。仪器的左边(或右边)的 黑色三角形是标准剌激。请你移动右边(或左 边)的面板,使左右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一样大。 移到你感觉一样大后就停止,并且向主试报告 “一样大了”。 该实验的其余步骤参照实验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