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食物网中生物种群间的数量变化影响
食物链中某一营养级变化影响

解析:当蚱蜢突然减少时,以它为食的蜥 蜴也减少,蛇随之减少,鹰就要更多地捕 食相思鸟和兔,蚯蚓由于天敌相思鸟的减 少而数量增加,达至极限时发生剧烈的种 内斗争,导致数量下降,所以蚯蚓的数量 先增加后减少。
(4)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外来因素而大量增加时,一般除导致 上一营养级生物减少,下一营养级生物增加外,还会导致与其有竞争 关系的生物数量减少。 4、同时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连锁反应分析 由于食物链中某一种群的数量变化,导致另一种群的营养级连锁性发 生变化,因为能量在食物链(网)中流动时只有10%-20%流到下一营 养级且能量流动的环节越多损耗越多,所以该类连锁变化的规律是: 当a种群的数量变化导致b种群的营养级降低时,则b种群的数量将增 加;若导致b种群的营养级升高时,则b种群的数量将减少。 原则:“食物网,食物链,生物变动好判断,首先你要有主见,环节少 的先看见。” 具体情况一:一级生物若减少,其他生物跟着跑。 具体情况二:如果天敌患了病,先增后减再稳定。 具体情况三:中间生物被捕杀,不同情况要分家。
食物链(网)各营养级数量变化

⏹1、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对其他营养级生物数量的影响若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则其他生物数量会依次减少,出现连锁反应。
因为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其他生物的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
⏹2、天敌减少,对被捕食者数量变动的影响若天敌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迅速增加,但这种增加并不是无限的,而是随着数量增加,种群密度增加,种内斗争加剧,再加上没有天敌的压力,被捕食者的素质下降,导致疾病蔓延,老弱病残者增多,最终造成种群密度减少,所以被捕食者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小幅度),最后趋向稳定,且稳定后数量比最开始的数量要多。
⏹3、中间营养级生物数量减少,另一生物的变动情况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先往上依次分析到最高营养级,再以最高营养级为中心,分析其他的食物链。
若同时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生物,若a种群的变化使b种群的营养级变低,则b种群数量会增加,因为营养级越低,获得的能量越多。
⏹口诀:一级生物若减少,其他生物跟着跑。
如果天敌患了病,先增后减再稳定。
中间生物被捕杀,不同情况要分家。
例1:图中食物网中如果蚱蜢突然减少,其他生物数量?解析:蚱蜢突然减少,则以它为食的蜥蜴和蛇也减少,则鹰就更多地捕食兔和食草子的鸟,从而导致兔及食草子的鸟减少。
例2:若鼠大量减少,则猫头鹰的数量怎样变化?解析:猫头鹰以多种生物为食,鼠的数量减少,猫头鹰的数量变化不大,因为它可以依靠其他食物来源(鸟和蛇)而维持数量稳定。
例3:如果蚱蜢突然减少,则蚯蚓的数量如何变化?解析:当蚱蜢突然减少时,以它为食的蜥蜴也减少,蛇随之减少,鹰就要更多地捕食相思鸟和兔,蚯蚓由于天敌相思鸟的减少而数量增加,达至极限时发生剧烈的种内斗争,导致数量下降,所以蚯蚓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例4:假设大鱼全部死亡,试问对磷虾的数量有何影响?解析:当大鱼全部死亡后,中间这条食物链中断,虎鲸只能从两侧的食物链捕食,对左侧的食物链来说,虎鲸较多地捕食须鲸,使须鲸数量减少,从而使磷虾数量增多。
食物链和食物网图示分析

食物链和食物网图示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极为重要的概念,它们揭示了各个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能量流动方式。
通过图示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食物链的图示。
食物链是描述生物间能量传递与消耗关系的线性序列。
它将生物按照它们在食物网中的位置进行排序,从而显示了每个生物在食物链中的角色和地位。
一个典型的食物链图示通常以箭头来表示能量传递的方向,箭头从捕食者指向被捕食者。
例如,一个简单的食物链图示可能包含三个层级:植物、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
图示中,箭头从植物指向草食动物,表示植物是草食动物的食物来源;箭头从草食动物指向肉食动物,表示草食动物是肉食动物的食物来源。
这种线性的食物链模式清晰地展示了能量从植物到草食动物再到肉食动物的流动过程。
然而,现实中的食物链并不总是如此简单和线性。
在自然界中,食物链常常具有交叉和分支的复杂关系,这就引出了食物网的概念。
食物网是描述生态系统中生物相互依赖关系的网络结构。
它由多个食物链相互连接而成,展示了生物之间的多重关系和能量流动的复杂性。
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个实际的食物网图示。
一个典型的食物网图示可能包含多个层级和多个食物链。
图示中的每个节点代表一个生物种群,节点之间通过线条相连表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箭头的方向仍然表示能量传递的方向。
在一个食物网图示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多个食物链之间的交叉和关联。
某个生物物种可能同时属于多个食物链,它可以是多个捕食者的猎物,也可以是多个被捕食者的捕食者。
这种交叉和分支的关系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间的复杂联系,以及能量在生物之间的流动和传递。
通过食物网图示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几个重要的发现。
首先,能量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流动是单向的,从植物到消费者,从一个层级到另一个层级。
这意味着植物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捕获者和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其次,每个层级中的生物数量通常会逐渐减少,这是因为能量在传递过程中会有损耗。
2024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生态环境》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训练及解析

专题09 生态环境目录一、题型解读二、热点题型归纳【题型1】措施思路类【题型2】原因分析类【题型3】说明依据类三、最新模考题组练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保护的压力也随着而来,生态安全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空间、生命的延续等,因此高中阶段培养生态意识,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是成为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自然生态系统的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农业”真实科研、生产生活情境为载体,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结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工程项目研究”等核心知识,成为高考生物试题的必考的热点。
非选择题常见的考查形式有措施思路类、原因分析类和说明依据类。
【题型1】措施思路类【典例分析1】(2023·辽宁·统考高考真题)迁徙鸟类与地球上不同生态系统、当地生物多样性和人类文化的时空关联,诠释了“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辽东半岛滨海湿地资源丰富,是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徙通道中鸟类的重要停歇、觅食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全球性的重要意义。
回答下列问题:(5)为稳定发挥辽宁滨海湿地在鸟类迁徙过程中重要节点的作用,应采取(答出两点即可)等措施,对该区域湿地进行全面的保护。
【提分秘籍】措施思路类方法突破:为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而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常见的设问方式有“措施是……”、“方案(方法)是……”、“思路是……”、“设想是……”。
其中措施方案类答案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但要求简洁明了。
思路设想类答案开放性比较大,创新性比较强,不用写出具体操作,只要提供解决问题的想法就行。
【变式演练1-1】(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我国是世界上雪豹数量最多的国家,并且拥有全球面积最大的雪豹栖息地,岩羊和牦牛是雪豹的主要捕食对象。
雪豹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是山地地区生物多样性的旗舰物种。
随着社会发展,雪豹生存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威胁因素,如栖息地丧失、食物减少、气候变化以及人为捕猎等。
备战高考生物 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47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等综合题型含解析

专题47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等综合题型【热点题型】题型一 以种群数量增长为主线的综合性大题例1、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
甲种数量变化如图曲线A 所示。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
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 所示。
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
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
(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________和________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 ,则第40 d 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________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____________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____代表的类似。
解析 (1)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由甲种与乙种动物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的数量变化曲线,可推知甲与乙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单独培养时,乙种动物的数量变化曲线应该是C ,则第40 d 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600只20 mL=30只/ mL 。
(2)①两种鱼分别分布在同一河流底部的不同位置,体现了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这两种鱼属于“共存发展”的竞争关系,其种群数量变化应呈现“S”型曲线,但底栖鱼类处于较高营养级,其种间关系类似图中曲线D 和E 。
②玻璃温室中的这两种食物相同的传粉昆虫,属于“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其种间关系类似图中的B和F。
答案(1)出生率死亡率(两答案位置可互换) 30只/ mL (2)①D和E 水平②B和F【举一反三】如图中,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
食物网中因某种生物减少导致其他生物变动情况的分析和判断

食物网中因某种生物减少导致其他生物变动情况的分析和判断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食物网中因某种生物减少导致其他生物变动情况的分析和判断1、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对其他营养级生物数量的影响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其他直接或间接以第一营养级为食的生物依次减少。
2、天敌减少,对被捕食者数量变动的影响天敌数量减少,则被捕食者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如果天敌一方因患病或其他原因而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迅速增加,但这种增加并不是无限的,而是随着数量增加,种群密度增加,种内斗争加剧,再加上没有天敌的压力,被捕食者的素质下降,导致疾病蔓延,老弱病残者增多,最终造成种群密度减少,所以被捕食者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向稳定。
3、中间营养级生物数量减少,另一生物的变动情况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沿不同的线路分析,结果不同时,应遵循以下规律:①以中间环节少的作为分析依据,考虑方向和顺序应从高营养级依次到低营养级。
②生产者相对稳定,即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得多,所以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用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小。
③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种群且其食物有多种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断,则该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较大变化。
口诀:食物网食物链,生物变动好判断,首先你要有主见,环节少的先看见。
具体情况一:一级生物若减少,其他生物跟着跑。
具体情况二:如果天敌患了病,先增后减再稳定。
具体情况三:中间生物被捕杀,不同情况要分家。
例1:在图中的食物网中如果蚱蜢突然减少,则生物数量如何变化?解析:蚱蜢突然减少,则以它为食的蜥蜴和蛇也减少,则鹰就更多地捕食兔和食草子的鸟,从而导致兔及食草子的鸟减少。
例2:在图中的食物网中若鼠大量减少,则猫头鹰的数量怎样变化?解析:猫头鹰以多种生物为食,鼠的数量减少,猫头鹰的数量变化不大,因为它可以依靠其他食物来源(鸟和蛇)而维持数量稳定。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第3章 微专题 食物链(网)中生物数量及能量流动的相关分析

微专题食物链(网)中生物数量及能量流动的相关分析一、食物网中的生物数量变化分析1.第一营养级减少,将连锁性地引发各个营养级生物减少。
这是因为生产者是其他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
可简单记为“一级生物若减少,其他生物跟着跑”。
2.天敌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的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可简单记为“如果天敌患了病,先增后减再稳定”。
3.在复杂食物网中,分析中间某一种群的数量变化对其他生物数量的影响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从天敌和食物两个角度分析,以中间环节少的为主。
若中间环节一样多,则以天敌的影响为主。
(2)生产者往往数量较多且相对稳定,所以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3)当捕食者有多种食物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断,则该种群可通过捕食其他食物而维持其数量短期内基本不变。
(4)若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同时占有不同的营养级,某种原因导致其营养级降低,则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的数量最终会增加,反之则减少。
例1下图表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A.鱼a和鱼b间的种间竞争将会减弱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种间竞争中处于劣势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答案 A例2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
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的个体数量和每种生物的平均体重如图所示。
已知生物量=生物个体数量×该种生物的平均体重,且生物量越大,该生物营养级越低。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丙处于第二营养级,为次级消费者B .若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甲和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C .若丁的种群数量下降,则会引起乙和丙的数量下降,甲的数量上升D .若甲的种群数量下降,则会引起丙和丁的种群数量增加 答案 B解析 由题意可知,生物量=生物个体数量×该种生物的平均体重,生物量越大,该生物营养级越低,题中四种生物营养级从低到高分别是丁、丙、乙、甲,它们构成的食物链为丁→丙→乙→甲。
食物链与食物网

食物链与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概念,它们揭示了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能量流动的路径。
在本文中,我将详细介绍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定义、组成要素、相互关系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一、食物链的定义和组成要素食物链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通过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形成的能量传递路径。
在一个食物链中,能量从一个生物转移至另一个生物,构成了能量的单向流动。
一个典型的食物链包括三个核心要素:食物、食物链中的生物和能量流向。
食物链中的生物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群体,即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产者指的是能够通过光合作用进行自养的生物,如植物和藻类。
它们通过吸收阳光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质,并将其储存为化学能。
消费者是指依赖其他生物为食的生物,分为三个级别:一级消费者、二级消费者和三级消费者。
分解者则是指能够分解有机物质并将其转化为无机物质的生物,如细菌和真菌。
二、食物网的定义和相互关系食物网是由多个相互联系的食物链组成的网络结构。
在自然界中,大多数生物都存在于多个食物链中,并与其他生物形成复杂的食物网。
食物网的形成是由于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捕食的关系。
不同食物链之间会产生交错和重叠,形成复杂的食物关系网。
这样的食物关系网提供了更多的能量路径和更多的资源利用可能性,从而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食物链与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 能量传递:食物链和食物网构成了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通道。
能量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再由一级消费者传递给二级消费者,依此类推。
这种能量传递保持了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和平衡。
2. 物质循环:食物链和食物网也是物质循环的重要途径。
消费者不仅仅通过捕食获得能量,还将生物体中的有机物质转化为无机物质,并通过排泄或分解者的作用将其释放到环境中。
这种物质的循环和再利用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平衡。
3. 影响种群数量和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对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群数量和结构的控制起着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析食物网中生物种群间的数量变化影响
安徽省铜陵县第一中学杨京举
1 例析
1.1 问题:如图是温带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图解。
据图分析,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鼠突然死亡,蛇、猫头鹰和蟾蜍的数量将会如何变化?
1.2 答案:减少、变化不大、减少。
1.3 分析原则
分析此类问题需要在生产者相对稳
定的前提下,综合运用以下“三个效应”,
并且只从理论上考虑平衡破坏后的被影
响生物的第一时间数量变化,不可陷入
平衡自我恢复中的长期调节的圈圈里。
其一,能量递减效应。
在生态系统
中,能量流动是单向并逐级递减的,营
养级越高的生物获取的能量相对值就越
少。
因而,如果食物网中一种生物的消
亡直接影响带来另一种生物的营养级整
体上升,则受到影响的生物在短期内将
会数量减少,反之则上升。
其二,就近调节效应。
在食物网中,
各营养级之间可以通过反馈调节机制进
行自我调节,这种反馈调节通常存在第
一效应和连续效应。
第一效应只作用于
与其有直接关系的营养级生物,产生最
先,影响也最大;连续效应作用于与其有间接关系的营养级生物,关系越近,影响就越大。
因而,如果食物网中一种生物的消亡,对与它关系越近的生物所产生的反馈调节影响自然就越大。
在食物网中寻找就近调节关系须以目标生物(待回答生物)所在营养级为基点,按营养级由高到底方向寻找为宜。
其三,营养替补效应。
食物网中的一种生物可以占居多条食物链和多个营养级,当某种生物的消亡所带来的营养损失可以被其他种生物所替补时,替补生物种类越多,对该种生物的影响就越小,而替补生物将会下降。
同时,营养替补也会缓解与其具有相同功能的营养级生物的生存压力。
从以上三个分析原则可以看出,问题分析中弄清生物营养级存在状况是基本。
1.4 问题分析
生物营养级状况分析:鼠仅占居一个第二营养级;蟾蜍占居第三、第四营养级各一个;蛇占居第三、第四、第五营养级各一个;猫头鹰占居三个第三营养级、一个第四营养级、两个第五营养级和一个第六营养级。
1.4.1蛇为何减少
如果鼠如果突然消亡,对蛇来讲,会直接导致其仅有第三营养级的丧失,使得营养级整体提升,所以蛇的数量将会减少。
1.4.2 猫头鹰为何变化不大
对猫头鹰来说,鼠的突然消亡只造成其丧失三个第三营养级中的一个,营养级整体影响不大,且其丧失的营养可以由其占居的多各其他营养级来替补,所以其数量变化不大;同时,也正是由于猫头鹰和蛇有着直接的捕食和被捕食关系,蛇处于猫头鹰的营养替补位置,猫头鹰的数量维持将对蛇产生直接的反馈调节,结果加剧了蛇数量的减少。
设想,倘若这里将鼠改为蛇突然消亡,猫头鹰占有的两种较高营养级(第五、六营养级)会丧失,猫头鹰营养级整体下降,其数量反而会有上升趋势。
1.4.3 蟾蜍为何也减少
在此我们不能像在一条单纯的食物链(草→食草昆虫→蟾蜍→蛇→猫头鹰)中那样认为:蛇是蟾蜍的天敌,蛇减少会带来蟾蜍的增多。
因为蟾蜍和鼠没有直接影响关系,最近的关系是通过蛇,而这里蛇的数量减少是反馈调节第一效应的结果,不是外界因素干扰(如人为捕杀)所致的反馈调节的起因,生态系统内部已开始产生反馈调节的连续效应:蛇为了维持数量不减少,会大量捕食蟾蜍,这样使得蟾蜍的数量也会减少。
换个角度来看,鼠的消亡使得蛇丧失了仅有的一个第三营养级,而蟾蜍正好处于蛇的营养替补位置,其数量也势必要下降。
2 例证
据图假设由于某种原因大鱼全部死亡,试问对磷虾的数量有何影响?
2.1 问题分析
依图分析,磷虾只占据一个营养级,
位居第二营养级。
若大鱼全部死亡,磷虾
营养级不受影响,能量递减效应不对磷虾
起作用;大鱼首先通过浮游动物反馈到须
鲸与磷虾发生就近调节关系,其次是通过
所在食物链中的虎鲸反馈到须鲸与磷虾发
生就近调节关系,因此,搞清须鲸的变化
是问题的关键。
大鱼全部死亡时会带来两
个营养替补效应,一是浮游动物的增多会
带来须鲸对磷虾的捕食量的减少,二是虎
鲸对须鲸(海豹)的捕食量增加会减小磷
虾被须鲸捕食的压力。
由此,磷虾的数量
会增多。
2.2 分析误区
从不同途径的食物链分析往往有不同
的结果:①当大鱼全部死亡时,大量浮游动物得到生存,从而捕食大量的浮游植物,磷虾由于食物不足而减少;这种分析违背了生产者相对稳定的前提。
②当大鱼全部死亡时,所在食物链中断,导致虎鲸数量减少,须鲸数量增加,鳞虾数量减少;这种分析违背了营养替补效应。
③当大鱼全部死亡时,浮游动物会增多,使须鲸捕获浮游动物的机会增加,从而减少了对鳞虾的捕食,使其数量增加;这种分析遵循了就近调节效应和营养替补效应。
④当大鱼全部死亡时,浮游动物数量会增多,使须鲸数量增加,鳞虾因捕食而数量减少;这种分析遵循了就近调节效应,但违背了营养替补效应。
⑤当大鱼全部死亡时,中间的食物链会中断,虎鲸会大量的捕食须鲸,导致须鲸减少,从而使鳞虾数量增加;这种分析遵循了就近调节效应和营养替补效应。
食物网是以食物链为基础,形成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核心。
其多层次的营养结构所产生的反馈调节机制远比一条单纯的食物链要复杂和强大得多。
中学阶段设置此类问题通常是为了实现学生相关分析能力的一种理论性考查,实际状态下的生态系统遭受干扰和破坏后,在其新的平衡的建立过程中各种群数量的变化,还会受到诸如生产者自身变化、营养替补效应功能的大小等很多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单靠“三个效应”其实是不能一一说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