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教案(小学三年级用)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2. 掌握一些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如传统节日、传统艺术、传统习俗等。

3.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爱国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
1.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文化内涵。

2. 中国传统艺术:介绍书法、绘画、戏曲、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特色和魅力,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美。

3. 中国传统习俗:介绍一些常见的习俗,如拜年、贴春联、放鞭炮等,让学生了解这些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
1. 讲解与示范: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3.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写毛笔字、画国画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4. 观看视频:通过观看相关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四、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兴趣。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成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成果,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

4. 实践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和能力,了解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掌握程度。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审美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中国传统节日1. 春节2. 清明节3. 端午节4. 中秋节5. 重阳节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和特点。

难点:理解中国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和道德理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传统节日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节日文化。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感悟。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的实践活动,如包饺子、做灯笼等。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春节的来历、习俗和特点。

2. 第二课时:介绍清明节的来历、习俗和特点。

3. 第三课时:介绍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特点。

4. 第四课时:介绍中秋节的来历、习俗和特点。

5. 第五课时:介绍重阳节的来历、习俗和特点。

7. 第七课时: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的实践活动,如包饺子、做灯笼等。

8. 第八课时: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感悟。

10. 第十课时: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3. 实践活动: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巩固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材。

2. 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讲解。

3. 视频资料:收集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视频资料,用于课堂展示。

4. 实践活动材料:准备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如纸张、彩笔、剪刀等。

八、教学建议:1. 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 教案-语文三年级下册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 教案-语文三年级下册

中华传统节日1.能小组分工合作,用不同方式搜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

2.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3.引导学生能以适当的方式交流展示自己研究的中华传统节日的成果。

4.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作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课件。

一 谈话导入,直入题目1.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请同学们搜集资料,了解中华传统节日。

2.板书题目,齐读题目。

(板书:中华传统节日)二 布置任务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求我们对感兴趣的节日进行深入的了解,下面老师布置了两项任务,请同学们认真完成。

(出示课件1)1.把自己家人过某个节日的过程,或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写出来。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大家都喜欢的方式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

三活动过程此次活动的学习任务围绕“中华传统节日”展开,那么我们具体该如何开展活动呢?(一)自主拓展学习。

1.了解此次综合性学习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1)学生自读教材第36页“活动提示”的内容,思考活动任务、要求有哪些。

(2)集体交流。

①明确任务: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有关习俗。

②仔细观察教材第36页插图和“泡泡”里的内容,获取信息,了解需要收集哪方面的资料,知道收集资料的途径。

(板书:收集资料的范围收集资料的途径)(3)指名反馈,相机板书。

学生1:看日历,可以了解传统节日的名称和时间。

学生2:询问长辈,可以听他们讲述人们是如何过传统节日的。

学生3:查询资料,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

(收集资料的范围:节日名称;过节的时间;人们是怎么过节的;节日的习俗)教师:谁能说说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查询资料呢?学生1:可以到图书馆借阅介绍传统节日的图书。

学生2:在书店查找介绍传统节日的文章。

学生3:在网上查阅介绍传统节日的音像资料。

(收集资料的途径:询问长辈,听他们讲述传统节日的习俗;到图书馆借阅介绍传统节日的图书;查找介绍传统节日的文章;在网上查阅介绍传统节日的音像资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课后的“活动提示”,通过交流,学生能明确此次综合性学习的主要任务,以及如何开展这次活动。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2. 中国传统艺术:书法、国画、剪纸、陶瓷、京剧。

3.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成语故事、神话传说、古代诗歌、民间故事。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知识,阐述文化内涵。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传统节日简介2. 第二课时:中国传统艺术欣赏3. 第三课时:成语故事讲解4. 第四课时:神话传说分享5. 第五课时:古代诗歌背诵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

2.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学生在生活中运用传统文化知识的能力。

4.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和价值观的树立。

六、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习俗: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礼仪文化。

2. 中国传统智慧:数学、科学、哲学、医学。

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仁、义、礼、智、信。

七、教学方法:1. 比较法:通过比较中西方文化,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独特性。

2. 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八、教学安排:1. 第六课时:中国传统习俗讲解2. 第七课时:中国传统智慧欣赏3. 第八课时:道德观念阐述4. 第九课时: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九、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文化习俗的认知和理解。

2. 学生对中国传统智慧的掌握和运用。

3. 学生对道德观念的认同和践行。

4. 学生参与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的表现。

十、教学资源:1. 教材:三年级上册语文、美术、品德与生活等教材。

2. 辅助材料:图片、视频、音频、传统文化书籍、网络资源等。

走进中国传统节日(教学设计)全国通用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

走进中国传统节日(教学设计)全国通用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

走进中国传统节日(教学设计)全国通用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尊重传统、传承文化的价值观。

3. 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包括信息搜集、整理、表达和创新能力。

4. 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

2. 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意义。

3. 中国传统节日的诗词、故事、美食等文化内涵。

4. 学生自主设计传统节日活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尊重传统、传承文化的价值观。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教学课件。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手工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分析文化内涵。

3.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传统节日知识,增进交流与合作。

4. 实践:学生自主设计传统节日活动,如制作节日美食、手工艺品、编写节日故事等。

5.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互相评价、学习。

六、板书设计1. 走进中国传统节日2. 副了解节日起源、习俗和意义,传承文化3. 内容:节日起源节日习俗节日意义文化内涵学生实践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传统节日的作文。

2. 鼓励学生与家人一起参与传统节日活动,体验节日习俗,记录下来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创新,提高课堂趣味性。

3. 加强课堂互动,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4.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传统节日教育更具现实意义,引导学生传承文化。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国传统节日》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国传统节日》教案

【导语】《中国传统节⽇》是通过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提⾼学⽣传统⽂化素养。

通过对中国传统节⽇⽂化的研究,让学⽣学会沟通、理解,提⾼学⽣的语⾔表达能⼒、创造思维能⼒和组织交际能⼒。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活动⽬标】 1.增进学⽣对中国传统⽂化的了解,增强学⽣的⽂化底蕴,提⾼学⽣的语⽂素养,培养学⽣的爱国情操。

2.通过对中国传统节⽇⽂化的研究,让学⽣学会沟通、理解,提⾼学⽣的语⾔表达能⼒、创造思维能⼒和组织交际能⼒。

3.通过对中国传统节⽇⽂化的研究,让学⽣学会开发利⽤校内外语⽂教学资源,提⾼学⽣搜集、处理信息的能⼒。

【学情分析】 随着我国改⾰开放程度的提⾼,国外的⼀些节⽇也逐步进⼊我们的⽇常⽣活,如圣诞节、情⼈节、愚⼈节等。

学⽣对这些节⽇了解很多,却对中国传统节⽇了解缺失。

为了让学⽣全⾯了解中国的传统节⽇和传统⽂化,通过组织了《中国传统节⽇》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过好中国节,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化。

【活动时间】 2课时(⼀课时布置任务准备,⼀课时完成活动任务) 【活动设想】 实地采访、搜集资料、成果汇编等。

【活动准备】 (1)教师确定要研究的⼏个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节、中秋节、重阳节、腊⼋节,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研究其他节⽇。

(2)教师向学⽣说明学习⽬标,⿎励学⽣积极参加活动,为学⽣推荐相关资料、站,指导研究⽅法。

(3)教师根据学⽣的兴趣和居住地的远近,划分活动⼩组,并选出组长;然后各⼩组成员共同确定要研究的节⽇。

教师要加强指导,以免选择重复。

(4)各⼩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制定⽅案,并拟出草案交教师审核指导。

(5)⼩组长根据个⼈特长,进⾏组内分⼯。

⼩组成员利⽤暑假到图书馆、资料室、博物馆搜集有关资料;到民俗保存较多的农村采访,了解民俗,搜集传说、民谣等;将搜集到的资料汇总给⼩组长,⼩组长加以选择,分类整理;撰写研究报告,内容要涵盖多⽅⾯。

(6)研究活动建议:对于每个节⽇,教师可提供以下⼏个研究⾓度,学⽣按照组内分⼯,进⾏研究:传统节⽇的起源或传说;关于传统节⽇的史书记载;传统节⽇的旧民俗与新民俗之⽐较;传统节⽇的饮⾷⽂化;传统节⽇民俗的地⽅特⾊,要突出本地,兼顾外地;传统节⽇与⽂学作品、民谣;与外国类似节⽇民俗作⽐较;传统节⽇的社会功能及向国外的传播。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等。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春节和元宵节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传统文化内容的能力。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并运用传统文化知识。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书籍、图片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传统文化的意义。

2. 学生分享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春节的基本知识,如春节的起源、习俗等。

2. 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材料,了解春节的重要性。

三、互动活动(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春节的理解和体验。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制作春节的手工艺品。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内容,并反思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 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和感受。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估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在互动活动中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民间故事和传说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传统文化内容的能力。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并运用传统文化知识。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书籍、图片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民间故事和传说的重要性。

三年级语文《中华传统节日的意义》教案

三年级语文《中华传统节日的意义》教案

三年级语文《中华传统节日的意义》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名称和基本习俗。

2. 学生能够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现代意义。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传统节日的意义。

2. 学生通过阅读、写作等实践活动,提高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 学生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教学文本- 《中国传统节日诗歌选》- 《中华节日故事》教学要点1. 春节: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吃年夜饭2. 清明节:扫墓、踏青、放风筝3. 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4. 中秋节:赏月、吃月饼、赏花灯5. 重阳节:登高、赏菊、插艾叶三、教学过程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传统节日的图片、故事、诗歌等资料。

- 准备相关的教学多媒体材料。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传统节日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节日的了解。

- 简要介绍传统节日的名称和基本习俗。

自主学习-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传统节日进行研究。

- 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现代意义。

课堂讨论- 每组学生汇报他们的研究结果。

- 引导学生讨论传统节日的意义和价值。

实践活动-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传统节日,编写一篇关于节日的故事或诗歌。

- 学生通过表演、朗读等形式,展示他们的作品。

总结与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传统节日的意义和价值。

- 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感受和体验。

四、教学评价评价方法- 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表现。

- 评估学生的研究报告和实践活动成果。

评价标准- 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认识。

- 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

- 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资源- 传统节日的图片和故事资料。

- 相关的教学多媒体材料。

六、教学建议-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问和讨论。

-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实践,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意义。

-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和探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课时间:____ 月_____ 日星期______ 课型 ____ 本学期第_____ 课时”
教学内容:我国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
1、通过春节,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2、了解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
活动形式。

3、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

4、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生活、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5、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
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
1、学生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及其文化的理解和体会。

2、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
1、学生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及其文化的理解和体会。

2: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提问法导入:
同学们,转眼一个学期就过去了一大半,还有一个多月就放寒假了,寒假里面有一个很隆重的传统节日,大家知道是什么节日吗?(让学生回答),嗯, 这个节日就是“春节”,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过年”。

那同学们喜欢过春节吗?(学生回答),看来同学们都很喜欢这个节日,那么大家知道过春节都有哪些习俗吗?来,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

走进节日:
1、春节的由来:请同学们发言,根据他们的发言适时地补充(年三十是除夕, 年初一才是春节的开始)
春节里的风俗:请同学们发言,根据他们的发言适时地补充(腊月二十三扫尘、年三十守岁、大年初一拜年、过了年初三后才可以扫地、不可以说不吉利的话)春节与春联:询问学生知道怎么贴春联吗?春联应该怎么读,(用PPT举例子)福字怎
么贴,为什么这样贴?(拿出事先做好的道具演示),略说北方还要贴窗花,南方则以年画代替窗花。

三:(拓展延伸)交流其他传统节日: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已将了解了春节,像春节这样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并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传统节日。

现在老师请大家看看屏幕上的这几个次,猜一猜他们都是什么节日呢?
〔看词猜节日:PPT演示(1)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五月初五)(2)吃月饼,赏圆月(中秋节八月十五)〕师:同学们都很聪明,除了春节和屏幕上的两个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它们分别在哪一天过?(ooo学生回答)师:(在学生回答后再出示其余的几个传统节日后)从日期上看看,你发现了什么?(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都是按农历来过的,只有清明是按公历来过的,它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早的一个。


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些节日都有哪些过节的习俗呢?(每个节日请一两个同学回答,然后老师总结)
四、课堂总结:
经过这堂课的学习,我想同学们对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又多了一层了解。

然而,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许多外国节日也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所以在我们的身边,又产生了许多新节日。

每当这些节日来临,我们都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欢庆节日。

在这里,老师希望大家在过西方节日的同时,不要忘了我们也有着许多优秀的传统节日,因为这些节日不仅是我们互相联系的纽带、还是促进人间真情交流的扭结,其中还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

五、课后延伸: 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很多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相信大家都有了一定的收获。

下面老师给同学们提个要求:同学们放学回家后,把今天学到的这些节日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同时也让爸爸妈妈给我们讲一讲我们不知道的一些过节的习俗。

知识窗
春节,
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元宵节
是农历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

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

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
“灯节”。

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

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

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

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

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

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

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清明节
是四月五日(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
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端午节
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

“端午”本名“端学习资料
五”端是初的意思。

“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

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

我国
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 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

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

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中秋节
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

至厅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
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

中秋节还要吃月饼。

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

终于在这一天烘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

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重阳节
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阴历九月初九。

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

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影,听到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代,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

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

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代、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

因“高”与“糕”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 的习俗。

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
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学习资料
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腊八节
是农历腊月初八(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

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学习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