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钟的历史
中国古代乐器钟

中国古代乐器钟最早的钟原本是指中国古代传统的打击乐器,形状扁圆而中空,起源于商朝,多为青铜制,又叫“编钟”,自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成为一种宗教法器的代称,又叫“梵钟”或“半钟”原本叫“犍稚”又叫“信鼓”是寺院为报时、集众而敲击之用。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古代乐器钟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钟的产生历史钟古代打击乐器。
盛行于青铜时代,这与当时乐律学、声学和青铜冶铸技术的高度发达分不开。
由于青铜钟质料坚实和耐腐蚀,至今虽已历经两三千年,仍能给我们留下古代真实的音响。
钟在古代不仅是乐器,还是地位和权力象征的礼器。
王公贵族在朝聘、祭祀等各种仪典、宴飨与日常燕乐中,广泛使用着钟乐。
钟的基本形状据《世本》、《礼记》、《吕氏春秋》、《山海经》等文献记载,相传钟由垂、鼓、延、伶伦所造,表明其历史已很久远。
在考古发现中,有原始形态的“陶钟”。
河南陕县庙底沟仰韶文化遗址(前3900—前3000)陶钟,由细泥红陶制成,光素无饰,有柄,高约9、径约5厘米。
其肩部两旁各有小孔与内腔相通,也可能是一件可系舌的铃。
陕西长安县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前2800—前2000)陶钟,长方形,柄实,形似商代的铙(《中国音乐史图鉴》Ⅰ—47至48)。
湖北天门石家河青龙泉三期文化遗址(前2400左右)陶钟,扁圆形,通高5.6、口径10×7.1厘米。
钟体两面阴刻兽面纹。
顶部正中有透孔,可系舌。
也似铃。
上述三件陶制品的腔体横截面均呈非正圆形,有后世铜制钟的特点。
钟的详细介绍“钟”是佛教的“犍椎”之一,当初仅仅是作为集众之用的,所以也称为“信鼓”。
—印度在还没有“钟”的时期,多半是敲击木制的犍椎集众。
“钟”也是报时之器。
“钟”本来只有“梵钟”和“半钟”两种;“梵钟”就是所谓的“大钟”,又称为“钓(吊)钟、撞钟、洪钟、鲸钟”等等。
“半钟”的体积只有“梵钟”的一半高度,所以称为“半钟”。
“钟”的体积大小,有它一定的标准。
古代的大型“梵钟”,据广弘明集第二十八卷记载:京师西明寺(唐高宗敕建,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之“钟”,用铜一万斤。
老物件三五牌闹钟的作文怎么写

老物件三五牌闹钟的作文怎么写
一阵深沉而古老的钟声敲碎了夕阳下的宁静,我顺着钟声望去,一座楼式的老马钟在老房子中‘忙活’着。
那座钟是木制的,褐色的漆已在时光的折磨下变成深棕色,橱窗上的花雕也出现了几丝裂缝,但窗里的时间却不曾停过。
钟后还有两个小孔,顶上的骏马虽然“老”了,但仍然栩栩如生,我知道,这象征着“马到成功”。
在我的记忆深处。
也藏着一些关于它的回忆,却若隐若现。
听奶奶说,这是六十年代时买回来的,当年祖奶奶也是费了两年的工夫,将攒来的钱和票换来给奶奶当嫁妆的。
那时候,只要有了缝纫机、自行车、钟表就算得上是小康人家了。
就在这时,爷爷走进了房间,他将橱窗打开,拿出了“钥匙”,插进了那个小孔中,轻轻转动。
“咔嚓咔嚓”声如一群精灵在钟间跳动。
这声音淌过了夕阳,淌过了时光,淌进了我的心里中。
我伸出了手,轻轻地摸了一下马钟,在岁月的冲刷下,它已不再富有光泽,但在奶奶的精心擦拭下,它却仍然光滑。
爷爷坐在了沙发上,点了支烟,在烟雾缭绕中,爷爷开始了他的回忆:那时,正值上山下乡运动,爷爷作为知识青年前往山西工作,家中只剩下奶奶和爸爸,除了每日的学习之外,爸爸还要帮奶奶操持家务,每天早晨,父亲五点便起,到田地里帮忙一个小时之后,便回来上学,奶奶见了心疼,便将钟调慢了半个小时,六点时又将钟调准,就这样,奶奶每天都会站在田埂边呼唤父亲吃早饭,一晃十几年之后爷爷回来了,除了
带回来了些山西特产外,还有一个气派的电子钟。
三五钟的机械部分

三五钟的机械部分
随州市刘浩
钟是一种计时的仪器,那么,钟就是一台机械,他的发展经历几百年的时间,到今天这个样子,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工程技术的结晶。
机械部分包括机芯,摆,音簧,指针,钥匙。
几个部分。
机芯是一台机械的灵魂,机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钟的精准,使用寿命。
下面是一个民国555机械图。
这是70年以前的国产精品,运行了70年,磨损很小,现在上油保养后任然正常使用,像上图背面是整主夹板的钟很少了,就是在上海这样的原产地大城市也难觅踪迹。
夹板厚实,齿轮厚实,轴承厚实。
总之做工精良,用料考究(当时材料多靠进口)。
这是一个钟质量最好的时代,555也为此享誉国内外,被誉为“国货之光”。
555钟的机芯在公私合营的初期(1954--1956年)也不错,质量过硬,用料扎实。
主夹板镀层很好,到现在任然光亮如镜,像刚出长的一样。
如下图。
到1960后全国都是统一机芯。
用料,制作就不怎么讲究了(这以后开始真正的服务于大众),此后的机芯就一代不(如下图)一代,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一批机芯的主夹板尽然是铝合金的,最终国家轻工业部抵制555钟的销售。
这也是我国工业发展的缩影。
关于钟楼古钟的民间故事

关于钟楼古钟的民间故事 在北京钟楼顶上,悬挂着⼀⼝巨⼤的铜钟。
钟声浑厚有⼒,宏亮绵长,⽅圆数⾥都能听到,堪称“古钟之王”。
如此巨⼤的铜钟是如何铸造的呢? 下⾯就跟⼩编⼀起来看看关于钟楼古钟的民间故事吧! 钟楼古钟 传说钟楼原有⼀⼝铁钟,但声⾳不够宏亮,于是皇帝下令召集天下⼯匠来铸钟。
可是三年过去,铜钟仍然没能铸好。
皇帝发怒了,斩了监铸太监,并限令⼋⼗天内铸好⼤钟,否则就把全体⼯匠处斩。
负责铸钟的师傅姓华名严,是当时有名的铜匠。
为铸这钟他茶饭不思、夜不能寐,耗尽了⼼⾎。
这天回到家⾥,他嘴⾥仍然念叨着:“什么原因铸不了钟呢?怕是缺什么东西吧!”这时,⼥⼉华仙过来了。
提起华仙那可真是个好姑娘,她⾃幼聪明伶俐,跟⽗亲学会了不少铜匠活⼉。
由于母亲早丧,她⼗四岁就挑起了家担。
如今她⼗六岁了,出落得如仙⼥⼀般,谁都夸⽼铜匠养了个好闺⼥。
为铸钟的事,她也琢磨好多⽇⼦了。
见状,忙上前说:“爹,是不是因为⽕候不到?”⽼铜匠⼀拍⼤腿:“有道理!”转念⼀想:“不过,如何提⾼炉温呢?”“我有办法。
”华仙胸有成⽵地说,“铸钟那天您带我去吧。
铸钟这天到了,朝廷命官、⼤⼩⼯匠也都到齐了,可炉温仍然上不去。
眼见这最后⼀炉铜⽔⼜要失败,华严急得眼睛都红了。
就在这时,⼀个姑娘突然从⼈群⾥飞奔出来,正是美丽的华仙。
她穿⼀⾝红袄红裤,着⼀双绣花⼩红鞋。
只见她冲到炉边,纵⾝跳进炉去。
华严⼀把没抓住,只抓住⼀只绣花⼩鞋。
刹时间,炉⽕升腾,铜⽔翻滚。
⽼铜匠忍痛下令:“铸钟!”⼯匠们⼀齐努⼒,铜钟终于铸成了。
为纪念这位献⾝铸钟的美丽姑娘,⼈们尊称她为“铸钟娘娘”。
每逢风⾬之⼣,钟声凄凉悲切。
这时,昔⽇北京城的妈妈们就会对孩⼦说:“睡觉吧,钟楼打钟啦,铸钟娘娘要她那只绣花鞋啦…。
” 介绍 钟楼位于北京东城区地安门外⼤街,原址为元⼤都⼤天寿万宁寺之中⼼阁。
明永乐⼗⼋年(1420年)建,后毁于⽕。
清乾隆⼗年(1745年)重建,⼗⼆年竣⼯。
钟楼正南为⼀座与围墙相连的三联⼤门,中门内为清乾隆⼗⼆年(1745年)重建钟楼碑⼀通,螭⾸⽅座,碑⾸题额《御制重建钟楼碑记》,碑阳为经筵讲官户部尚书梁诗正奉敕敬书碑⽂,碑阴为民国⼗四年(1925年)⼗⽉京兆尹薛笃弼书的《京兆通俗教育馆记》碑⽂。
上海555”牌木座钟

收藏上海“555”牌座钟的感想近日在旧货市场买了个品相不错的上海“555”牌木座钟,打开座钟后面的小门可以看到钟芯为全铜质地,钟芯左下角刻有生产日期是84年2月,感觉很好,和以前电视剧中上看的一样。
老物件总能窜起一段历史回忆,虽然不如现代商品那么时尚,但却承载着那时历史的气息。
它更像是一本书,值得让人回味无穷。
查询历史记载,上海传统“555”牌木座钟曾获得过国家银质奖。
1982年“555”牌木座钟年产量达43.3293万只,创历史最高纪录。
后因这种“三五”牌木座钟款式陈旧,又受到电子钟表冲击,加上大众消费观念转变,不再是新婚房间必备之物,产品销售逐渐由畅转滞,1988年销量降到68000只,仅为上年的1/6。
翌年1月,销量降为2500只。
1990年只售出51只。
至此,传统的555”牌木座钟内销全部停止,专做外销业务,是年5月,首批两种新款式14300只台钟出口美国,创汇21.77万美元。
“80年代初,人们结婚的高档用品除了“三转一响”外,有台“三五”牌座钟就已经很奢侈了。
在一个普通家庭,特别是新婚家庭,一台“三五”座钟摆在柜上,足显气派。
那时,我的月工资只有38.87元,且不说不够买台座钟的钱,即便攒够了钱,“三五”座钟还需票证,就跟有钱买不来“凤凰”牌自行车一样,在当时,上海“三五”牌座钟要算得上是中国钟表名牌,无票不好买,除非开后门。
记得当时眼看婚期临近,买不到“三五”座钟,让我成了心病。
我四处找熟人托门路,好不容易弄到一张“三五”座钟的计划票,心里的高兴劲就别提了。
上海“三五”牌座钟款式有多种,有带日历和不带日历的,有夜光和不夜光的,有明钟摆和暗钟摆的等等,当然,还有立式的和挂式的,这立式“三五”,一般家庭不敢问津,几乎都是公家所用,最便宜的是不带日历的那种,也要52元”。
关于早期苏州、南京、上海地区造钟历史的考证

等 ,明代永乐皇帝 ( 公元 1 21 )把京 4 年
城 迂 到 “ 京 . 为怀 念 这 北 “ 京 ,以 示纪 念 。 南 “ 苏 省 原 称 “ 南 省 ” ,江 南 江 江 布 政 使 长 驻 苏 卅 .康 熙 六 年 ( 6 8 ) I 16年 才 改 为 “ 苏 省 ” (见 苏 州 府 志 ) 利 江 玛 窦 到 苏 州 . 应 夭 巡 捕 赵 可 1 劝 利 氏 乖曾 在 苏 州 定 居 ,并 协 助 利 氏 在 苏 卅l 制 印 西 洋 地 图 ” . 作 为 礼 品 送 人 。 利 玛 窦 也 在 苏 卅I 次 展示 了钟 表 等 西 洋 奇 器 。 多 南 方 曾 经 是 数 代 帝 王 登 基 、 治 国 的 首 都 ,故 改 称
苏州 钟表以红木、紫檀术为钟壳材料 ,加 I
上 巧 手 工 匠 的 精 工 细 刻 , 融台 了 苏 绣 插 屏 的 艺 术 特 点 ,形 成 了地 方 特 色 的钟 表 文 化 。古 代 苏
钟品种 很多 ,如 乌叫钟 、变 戏法钟 、时辰醒
钟 、更 钟 、 水 法 音 乐 钟 、梳 摆 自鸣 钟 等 ,光 插 屏 钟 就育 1 7 之分 ,适 台厅 堂 、居 室 、书房 摆 —号
苏 球 哲造 过 一 台 能 幢 I 1 , 、 f t
的 苏 州人 修 理 通 过 常姓 钟 表 师 ,开 设 的 尊 钟 表 修理 店 ,说 明 苏 州 在康 熙 时 期 B有很
; 人 在 使 用 钟 袁 + £ 有 大 钟 根 据
模 标 准 计 时 器 ,不 可 缺 少 孙 云 球 的
上 刻 有 苏 州 府 、元 和 县 两 级 批 复 同 意 立 碑 公 示 安 葬 钟 表 同 业 碑 文 中 称 “ 义 举 由唐 明 远 等 钟 表 同业 公 立 , 是 中 国 钟 表 史 上 独 一 无 二 的 “ 表 碑 了 (见 钟 囤 ) 这 块 近 四 亩 的 墓 地 。根 据 常理 推
三五牌座钟小故事的作文

三五牌座钟小故事的作文
小时候,家里有个三五牌座钟,那可是个宝贝。
那时候的家里,电视机都还是稀罕物,更别提什么手机、电脑了。
那座钟“嘀嗒嘀嗒”的声音,成了家里最准时的节奏。
每天早上,座钟的“当当”声都会准时响起,就像是家里的小
闹钟,提醒我们该起床了。
有时候睡得太沉,那声音就像是在耳边
轻轻呼唤,让人不想赖床都不行。
座钟的表盘是那种复古的金色,数字清晰,指针走动得特别稳。
每次看它,都觉得时间在它身上走得特别慢,好像可以让我多享受
一会儿宁静的时光。
小时候,我老是好奇为什么座钟能走得那么准。
有一次,我趁
家里没人,偷偷把座钟后盖打开,想看看里面是不是藏着什么魔法。
结果嘛,当然是什么也没发现,还被爸爸训了一顿,说我是个调皮鬼。
后来长大了,家里换了电子钟,三五牌座钟就被放在了角落里。
但每次回家,看到它,总会想起小时候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
那
“嘀嗒嘀嗒”的声音,就像是时间的回忆,让人心里暖暖的。
现在想起来,那座钟不仅仅是个计时的工具,更是我们家的一份记忆,一段时光。
它见证了我的成长,也见证了家里的变化。
虽然现在用得少了,但每次看到它,心里都会涌起一股亲切感。
这就是三五牌座钟,一个简单却又充满故事的小物件。
古代的钟有哪些

古代的钟有哪些井叔种为西周中期的铜钟,1984年于陕西省长安县泮河西岸的张家坡井叔墓出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1956年便开始挖掘,至今已凿开数百座古墓。
此钟系由青铜铸成的扁圆体合瓦形击奏鸣乐器,通高37.5cm。
钟平顶上有管状的柄,上端微细而下端略粗;柄中部有突起的圆箍;圆箍上有悬挂钟钩的环耳状的环;钟的中部两侧各有3排二叠圆台状乳钉,每排3枚,前后共36枚。
钟柄和钟身间均饰波曲纹;还有交叠多雷纹及鸾鸟纹饰交织其间。
钟上铸有铭文7行39字,记载井叔铸钟,用以祭祀祖先、祈求福寿昌宁。
现藏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素命镈为春秋晚期的铜钟,1870年(清同治九年)于山西荣河后土祠出土。
系齐国名臣鲍叔的孙子素命铸造的乐器。
它是形如深腔的平口钮钟,高66cm,宽34.8cm,口长44cm。
扁钮作双龙对峙,昂首卷尾,矫健有力,龙间又有双凤。
镈身乳钉微微凸起,形如复帽,正背两面共36枚。
中部铸有铭文18行、174字,记载的素命祖父鲍叔有功于齐,曾推荐管仲给齐桓公,使齐国首霸中原。
因此,鲍叔曾接收齐侯赏赐,封邑299邑,及在鄩地的民人、采地和命祠。
素命为了勉励自己,铸此乐器,用来祈求家族福泽永享。
镈体虽重65.5公斤,但可胜悬挂,击之鸣声洪亮。
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景云钟为唐代著名古钟,铸造于唐景云二年(711年)。
原悬挂在唐长安城内的道教庙宇景龙观钟楼上,又称“景龙观钟”。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在唐代钟楼旧址上建起一座钟楼,以保存此钟。
明神宗万历十年(1587年)扩建西安城,将钟楼迁往西安市中心。
清乾隆五年(1740年)曾重修一次。
在这座巍峨壮丽的古代建筑中,曾悬挂过这口景云钟,以作全城的报时之用。
现藏于陕西省博物馆。
此钟高247cm,腹围486cm,钟钮高21cm,口径165cm,厚15cm,重约6吨。
钟形上锐下侈,口为六角弧形,顶端有兽纽。
钟身周围的纹饰自上而下分为三层,每层用蔓草纹带分为6格,共18格,格内分别铸有飞天、翔鹤、走狮、腾龙、朱雀、独角独腿牛等,四角各有四朵祥云,显得生动别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五钟的历史
随州市刘浩
“三五牌”时钟是享誉全国的名牌国货。
是旧中国“中国钟厂”(原名中国钟表制造厂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
1940年3月24日,毛式唐借助维大洋行经理王宽诚,中国国货公司经理李康年,集资120万元,在上海徐家汇路创办“中国钟厂”,聘用阮顺发为工程师。
生产阮顺发研究创制的首次采用“活摆”结构走时15天的“三五牌”时钟、挂钟,它以“挂歪摆歪虽歪不停,倒拨顺拨一拨就准”而声名遐迩,成为风靡市场的名牌产品。
所谓三五牌,就是因为上足一次发条,就可以足足走上十五天,三五牌因此得名。
中国钟厂的创建和发展,使国产时钟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准,开拓了国内外市场。
1949年5月,上海解放。
中国钟厂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援帮助下很快恢复了生产。
1950年三五牌时钟由上海百货供应站收购。
1952年初,中国钟厂与上海中百采购供应站签订全部产品包销合同。
销路有了保障,企业得以专心致力于生产。
1952年下半年恢复外销,产品销往印尼、泰国、缅甸、新加坡等国。
1956年后,部分产品远销英、法等国。
外销量逐渐增加至50%。
1954年,中国钟厂实行公私合营,改名为“公私合营中国钟厂”。
1956-1960年,私营文华钟厂,原协作的泰昌电镀厂,钟圈厂、钟才记木壳厂等厂先后并入中国钟厂。
产品以合营前单一的15天钟增加为15天、30天钟两大门类。
1960年全国统一机芯设计成功,零件全部按图生产,从而提高了零部件的加工精度,使15天钟累计走时误差由5分缩减到3分。
质量达到国际生产先进水平。
“文革”期间,生产受到冲击,产品质量下降。
文革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企业面貌出现了新的变化。
1980年起,三五牌木钟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和轻工业部优质产品,获得上海市著名商标证书。
1983年上半年全国木钟评比会上被评为第一名,获得国家颁发的优质产品银质奖。
1986年由中国钟厂发起,组织本市、外地钟厂及配件厂联合成立“三五”时钟集团。
1988年产量创历史新高,达43.33万台,是年,7月1日起,市场上实行敞开销售。
由于消费观念变化,再加上款式陈旧,市场出现滞销。
1990年达到谷底,年销售仅51台。
至此,销于国内的三五牌座钟全部停产,专产出口钟。
生产三五牌的中国钟厂坐落在肇嘉浜路上,距离中国唱片厂和大中华橡胶厂都不远。
光是听听这些厂的厂名,就应该明白三五牌台钟当年在中国钟表业中的分量。
八十年代后,手表已经不是稀罕物了,依靠三五牌台钟报时也成了历史,可最后一批库存的三五牌钟放出来时,这批台钟被一抢而空。
很多人都知道,他们留住的是那段难忘的岁月,而不去计较那段岁月里的甜蜜或是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