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增长理论与财政政策
内生增长理论对我国财政政策的启示

内生增长理论对我国财政政策的启示作者:黄芳娜来源:《经济师》2008年第09期摘要: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提出知识积累、技术创新是导致一国经济实现长期持续增长的源泉。
目前,我国经济中还存在一些制约经济增长的因素,限制了我国实现内生增长的路径。
有效的财政政策是促进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内生增长的重要途径。
为此,政府必须出台切实有效的财政政策,培育实现内生增长的技术创新的条件。
关键词:内生增长技术创新财政政策中图分类号:F8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9-040-02一、内生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内生增长理论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个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分支,其核心思想是认为经济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
内生增长模型又包含两条具体的研究思路。
第一条是罗默、卢卡斯等人用全经济范围的收益递增、技术外部性解释经济增长的思路,代表性模型有罗默的知识溢出模型、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模型、巴罗模型等。
第二条是用资本持续积累解释经济内生增长的思路,代表性模型是琼斯一真野模型、雷贝洛模型等。
完全竞争条件下内生增长模型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是完全竞争假设条件过于严格,限制了模型的解释力和适用性。
二是完全竞争假设无法较好地描述技术商品的特性:非竞争性和部分排他性,并使一些内生增长模型产生逻辑上的不一致。
为了克服上述内生增长模型存在的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经济学家又开始在垄断竞争假设下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内生增长模型。
这些模型又可以根据经济学者对技术进步的不同理解,分成三种类型:产品种类增加型内生增长模型、产品质量升级型内生增长模型、专业化加深型内生增长模型。
这三类模型的提出,表明内生增长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从理论发展的角度分析,内生增长理论主要的贡献在于将“知识”和“技术”在模型中内生化。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既是经济增长之源,又是“知识”内生积累的结果。
基于内生增长理论对我国经济增长问题的财政政策创新

基于内生增长理论对我国经济增长问题的财政政策创新由于资本边际收益递减及不变要素假定,一国经济增长将最终达到稳态均衡和零增长,因此财政政策仅在短期调节经济稳定等方面发挥作用,对于长期经济增长则无能为力。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合适的财政政策在一国经济长期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技术约束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问题。
我国要保持持续的长期经济增长就必须加强人力资本、技术进步的研究与开发等方面财政政策创新。
标签:内生增长理论人力资本技术约束财政政策20世纪80年代诞生的内生增长理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理论发展的角度分析,内生增长理论主要的贡献在于将“知识”和“技术”在模型中内生化。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既是经济增长之源,又是“知识”内生积累的结果。
这样,经济增长就取决于经济系统本身,而不是像新古典增长理论那样是外生的。
但这一时期的增长理论学家主要是在完全竞争假设下考察长期增长率的结论。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是完全竞争假设条件过于严峻,限制了模型的解释力和适用性;二是完全竞争假设无法较好地描述技术商品的特性,即非竞争性和部分排他性,并使一些内生增长模型产生逻辑上的不一致。
为了克服上述内生增长模型存在的问题,从90年代开始,增长理论学家开始在更接近现实的垄断竞争假设下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内生增长模型,标志着内生增长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基于内生增长理论对我国经济增长问题进行研究,并采取有效的财政政策,对于促进我国长期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一、内生增长理论的基本思路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及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理论于20世纪30年代推出后,在经济学界引起很大震动,但这套理论主要采用静态均衡分析方法,考察的是经济的短期静态均衡和比较静态均衡,因而无法分析长期问题和动态问题。
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试图将凯恩斯的《通论》长期化、动态化,即试图确定在给定假设条件下实现持续充分就业的条件。
内生增长理论与财政政策

内生增长理论与财政政策1995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其中之一就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也就是说要依靠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
自此之后,我国财政学界就如何利用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效率型的经济增长展开了大讨论,提出了许多政策建议和措施。
但是,这些讨论大都属于对策性研究,所提出的财政对策最终是否会奏效并不清楚,也就是说,没有分析这种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
如果按照新古典增长理论,财政政策很难发挥作用。
为此,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介绍90年代兴起的“新增长经济学”或“内生增长理论”及其财政政策含义,为我们今后的讨论提供理论依据。
一、内生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自亚当·斯密以来,整个经济学界围绕着驱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争论了长达200多年,最终形成的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下列三个要素(Tanzi and Zee, 1997, p.180):(1)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性资源的积累;(2)在一国的技术知识既定的情况下,现在资源存量的使用效率;(3)技术进步。
但是,60年代以来最流行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依据以劳动投入量和物质资本投入量为自变量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的增长模型,把技术进步等作为外生因素来解释经济增长,因此就得到了当要素收益出现递减时长期经济增长停止的结论。
可是,90年代初期形成的“新经济学”即内生增长理论则认为,长期增长率是由内生因素解释的,也就是说,在劳动投入过程中包含着因正规教育、培训、在职学习等等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在物质资本积累过程中包含着因研究与开发、发明、创新等活动而形成的技术进步,从而把技术进步等要素内生化,得到因技术进步的存在要素收益会递增而长期增长率是正的结论。
当然,许多经济学家早已看到了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Schumperter, 1934;舒尔兹,1990;贝克尔,1989),但是,他们都是把它们看作是外生因素。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财政政策的一般性研究

Ke WO ‘ s e d g n u c l mi g o h fs a p l y h m a a i l t c n l g c l r g e s y I : n o e o s c ol d o c r wt ; i c l o i ; u n c p t ; e h o o i a p o r s c a
GAO Cha ng- hun, M A W e - c iwei
( Hm‘ n I.i l / T c n l g Hm‘ n 1 0 0 , C io b n'l,
A bs r t Thc ndoge t ac : e nous gr owt t e y s he s e il h h or i t c s nta pa t n r i m odc n e onot c gr r c ni owt t or h he y. Se n r e fom t wa on he y whih c c e ono i gr m c owt d pe h e nds n he ong un, a t e i t l r s he ndoge ous a t s n f cor o c f e onomi gr  ̄ h, h c O、 t uma c pia a t c n a t l nd e hnol c l ogi a pr ogr s c n ompe a e he c nom i gr e s a c ns t t e o c owt h sa t gna i n a e b t di i s n ot r a t r t ns .I t e ono i gr w t r t i de e to c us d y he m nihi g he f c or e ur f he c m c o h ae s t rmi d ne by ndog nous a t s t efe t e e f c or , he f c of fs a polc on co cl i iy e not c r ni g owt wil h l be ome h t us ga n. c t e bc a i Und r he n e ve i of na i na fs al e t i t r nton to l i c pol y, r ga di t e i c e r ng he ndoge us no gr owt a t i h s hc mpe us t t , he
“内生增长理论”对我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借鉴意义

“内生增长理论”对我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借鉴意义研究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时通常有两个角度,一是选取不同主体,如格默尔年选择27个较不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对其政府支出增长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分析后,得出其内部关系无法确定的结论。
二是选取财政支出中部分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如泰勒兰斯等年根据69个国家数据得出国防支出增加会使经济增长下降,年戈德史密斯认为生产性投资有利于经济长期增长。
年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的出版,使得财政学正式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年萨缪尔森《公共支出的纯理论》的发表,通过其对公共产品的分析使得财政支出的研究成为财政学领域的主要枝干。
这期间有很多学者对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提出有意义的理论,如瓦格纳提出了“政府活动扩张理论”,认为一国政府的支出与其经济成长之间存在一种函数关系,政府的财政支出能促进经济增长,同时政府支出的增长会快于经济增长。
在构成财政支出分支后,将近二十年时间里对财政支出的研究仍属附属性的,如年《联合王国公共开支的快速增长》中皮考克和威斯曼明确提出梯度渐进式快速增长理论,指出在正常时期政府财政支出规模逐渐不断扩大,因为在既定税率水平下,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国民收入的不断扩大,政府财政支出与经济快速增长同步。
年阿罗和喀西在《公共投资、报酬率与最优财政政策》中,表示在最优快速增长条件下,重新加入财政支出的居民消费函数经济快速增长路径出现发生改变,得出结论社会分散经济决策将强于私人集中经济决策,即为政府积极主动运用财政政策与分散经济决策效果一致,同时实现经济最优状态。
直到20世纪80年代严格意义的关于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才多起来。
如年拉姆《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中建立计量模型,对个国家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进行分析,得出财政支出与gdp 应保持合理比例,当支出小于这一比例时,扩大支出对经济增长有正效应,超过这一比例,财政支出的增加会发生挤出效应,导致负面结果;年巴罗在《一个简单内生增长模型中的政府花费》中讨论了内生增长模型中政府开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构建了以政府支出为核心的内生增长模型,得出政府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有正效应。
内生增长理论

内生增长理论1995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心相关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其中之一就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也就是说要依靠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
自此之后,我国财政学界就如何利用财政政策促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效率型的经济增长展开了大讨论,提出了很多政策建议和办法。
但是,这些讨论大都属于策略性探究,所提出的财政策略最终是否会奏效并不清楚,也就是说,没有分析这种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
假如按照新古典增长理论,财政政策很难发挥功能。
为此,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介绍90年代兴起的“新增长经济学”或“内生增长理论”及其财政政策含义,为我们今后的讨论提供理论依据。
一、内生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自亚当·斯密以来,整个经济学界围绕着驱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争论了长达200多年,最终形成的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下列三个要素(TanziandZee,1997,p.180):(1)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性资源的积累;(2)在一国的技术知识既定的情况下,现在资源存量的使用效率;(3)技术进步。
但是,60年代以来最流行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依据以劳动投入量和物质资本投入量为自变量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的增长模型,把技术进步等作为外生因素来解释经济增长,所以就得到了当要素收益出现递减时长期经济增长停止的结论。
不过,90年代初期形成的“新经济学”即内生增长理论则认为,长期增长率是由内生因素解释的,也就是说,在劳动投入过程中包含着因正规教育、培训、在职学习等等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在物质资本积累过程中包含着因探究和开发、发明、创新等活动而形成的技术进步,从而把技术进步等要素内生化,得到因技术进步的存有要素收益会递增而长期增长率是正的结论。
当然,很多经济学家早已看到了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功能(Schumperter,1934;舒尔兹,1990;贝克尔,1989),但是,他们都是把它们看作是外生因素。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与财政政策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与财政政策引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与财政政策是研究经济增长和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的重要领域。
经济增长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问题,而财政政策作为一种重要的政策工具,发挥着促进经济增长和调控经济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分析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与财政政策的关系,探讨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是研究经济增长的原因、机制和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涵盖了多个学派和理论模型,其中代表性的有新古典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和技术进步理论。
新古典增长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强调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经济增长是由资本积累、劳动力增长和技术进步三个要素共同驱动的。
财政政策在新古典增长理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稳定和优化经济环境,提供公共投资、教育和科研等方面的支持,促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内生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内生于经济体制和制度安排的结果。
内生增长理论关注创新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内生增长理论中,财政政策通过提供公共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科研投资等方面的支持,鼓励企业创新和技术进步,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技术进步理论技术进步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技术进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推动经济增长。
在技术进步理论中,财政政策通过提供科研投资、技术培训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支持,促进技术创新和应用,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财政政策作为一种政府工具,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等手段,对经济增长产生着重要影响。
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或减少税收,增加总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投资、提高社会保障支出等手段,增加经济活动和就业机会,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然而,过度扩张性财政政策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的增加,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基于内生增长理论对我国经济增长问题的财政政策创新

生递减现象 .整个 经济 层次的资本边际收益率则不会发生变化 甚至在一定条件下递增 , 促进资本边际收益保持 不变或递增 的源 泉在于人 力资本投 资、知识 积累与技术进步。例如卢卡斯认 为,
内生增长 理论的基本思路
包括正规教育 、培训 、在职 学习等等 ) , 凯恩斯 的有效需求及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理论 于 2 O世纪 3 O年 人力资本在积 累过程 中 (
是在完全竞争假设 下考察长期增长率 的结论。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 源 泉 。
内生增长模型 存在一定的缺 陷 :一是完全竞争假设 条件过于严 2 世 纪 8 年代 中期 以来 ,以罗默 、卢卡斯等为代表的一批 O O 峻, 限制 了模型的解释 力和适用 性 二是完全竞争假 设无法较 好 经济学家 ,研 究并发展 了阿林 ・ 扬,熊彼特、阿罗等人的经济 增 内生技术变化 为核心的论文 ,重新探讨 地描述技术 商品的特性 ,即非竞争性和部分排他性 , 并使一些内 长思想 ,提 出一组 以 “ 构筑 了一种新的增长理论— — 内生增长 生 增 长模 型 产 生 逻 辑 上 的不 一 致 。 了克服 上 述 内 生 增长 模型 存 了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 , 为 在的问题 ,从 9 O年代开始 增长理论学家开始在更接近现 实的 理论 。内生增长理论认 为 , 长期经济增长率 不会像 新古典经济理 垄断竞争假设下研 究经济增长 问题 . 出了一些新的内生增长 模 论所认 为的那样最终趋 向于零 , 提 因为新投入的要素积累不会 出现 而如果企业层次的资本投入边 际收益率发 型, 标志着内生增长理论进入 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基于内生增 边际收益递减 的现象: 长理 论对我国经济 增长 问题 进行研究 ,并采取有效的财政政策 . 对于促进我国长期经济增长具有一定 的理论价值 与实践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生增长理论与财政政策1995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XX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其中之一就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也就是说要依靠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
自此之后,我国财政学界就如何利用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效率型的经济增长展开了大讨论,提出了许多政策建议和措施。
但是,这些讨论大都属于对策性研究,所提出的财政对策最终是否会奏效并不清楚,也就是说,没有分析这种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
如果按照新古典增长理论,财政政策很难发挥作用。
为此,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介绍90年代兴起的“新增长经济学”或“内生增长理论”及其财政政策含义,为我们今后的讨论提供理论依据。
一、内生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自亚当·斯密以来,整个经济学界围绕着驱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争论了长达200多年,最终形成的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下列三个要素(Tanzi and Zee, 1997, ):(1)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性资源的积累;(2)在一国的技术知识既定的情况下,现在资源存量的使用效率;(3)技术进步。
但是,60年代以来最流行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依据以劳动投入量和物质资本投入量为自变量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的增长模型,把技术进步等作为外生因素来解释经济增长,因此就得到了当要素收益出现递减时长期经济增长停止的结论。
可是,90年代初期形成的“新经济学”即内生增长理论则认为,长期增长率是由内生因素解释的,也就是说,在劳动投入过程中包含着因正规教育、培训、在职学习等等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在物质资本积累过程中包含着因研究与开发、发明、创新等活动而形成的技术进步,从而把技术进步等要素内生化,得到因技术进步的存在要素收益会递增而长期增长率是正的结论。
当然,许多经济学家早已看到了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Schumperter, 1934;舒尔兹,1990;贝克尔,1989),但是,他们都是把它们看作是外生因素。
这样,这两种理论的政策含义出现了分歧:尽管财政经济学家一直认为财政政策能够影响经济增长(因为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间的内在表现在许多方面,诸如扭曲性税收的负效应、累进税对储蓄倾向的不利影响以及增加税收动用额外资源以提高公共投资水平等等),但是新古典增长论却认为,长期经济增长完全是由理论本身的外生因素决定的,因此无论采取什么政策,长期增长都不变,或者说,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充其量只有短期效应,而不能影响长期增长;而内生增长论则认为,一国的长期增长是由一系列内生变量决定的,这些内生变量对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是敏感的,并受政策的影响。
如果增长率是由内生因素决定的,那么,问题就是经济行为主体特别是政府如何能够影响增长率的大小,因而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众所周知,本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盛行的是索洛(Solow,1956,p. 65-94)和斯旺(Swan,1956,p. 344-361)创立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即把经济增长解释为生产要素(特别是物质资本)的积累过程。
该模型表明,只要投资超过重置破旧机器的必要水平,资本存量就会增加,从而人均产出就会增长。
然而,尽管该模型预测出短期的人均增长,但资本积累最终会出现收益递减问题,这时,人均产出停止增长。
用索洛的增长模型来说,假定储蓄是收入的一个固定比例,即S=sY,且这些储蓄全部用于投资,则资本积累方程是:dK/dt=sY-δK (1)由于资本的收益是递增的,当投资只能足够弥补折旧(δK)时,方程式(1)所表明的资本积累过程最终会达到稳定状态。
这表明,长期经济增长率为零。
尽管如此,该模型确实把注意力集中于试图理解技术变化的性质,因为如果有技术变化,新投资不一定出现收益递减。
凭直觉来看,增加完全相同的机器虽然资本存量增加了,但收益无疑是递减的。
可是,如果每台新机器在技术上更为先进,就不会发生收益递减。
尽管新古典长模型的创建者认识到了这一点,但并没有构建出技术变化模型。
阿罗(Arrow,1962, p. 155-173)这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1962年发表过一篇文章,把技术进步与投资的实际过程在一起指出,投资都是在做新事情,这无疑将产生新知识。
他用“边干边学”(Learning by Doing)术语来描述这一过程。
后来,罗默(Romer,1986,)在开创所谓的“新增长理论”或“内生增长理论”(Endogenous Growth Theory)时又拾起了这种思想。
相对于索洛-斯旺的新古典增长模型而言,内生增长模型认为长期增长率是正的。
为此,内生增长模型就得解释(积累的生产要素)收益递减为什么不会发生的原因。
要解释这个问题并非像听起来那么简单,因为积累的生产要素不变收益意味着所有生产要素的收益递增同时发生。
收益递增意味着的规模越大,效率就越高,从而不可能达到竞争性均衡。
因此,内生增长模型必须找到一种途径,使层次的收益递减,而使整个经济层次的收益(至少)不变,所以总是要保持对投资的刺激。
层次的收益与整个经济层次的收益之间的偏离,说明了社会收益率与私人收益率之间存在着差异,继而说明政府的政策具有潜在作用。
简单来说,解决收益与整个经济收益之间偏离这一问题的大致方法有两种:或包含人力资本,或考察技术进步(也可称之为知识创造或发明或革新)。
这两种大致方法在很多方面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因为它们都是建立“知识”积累模型:在人力资本模型中,这种知识假定内含于人力中;在技术进步模型中,这种知识假定内含于机器或产品中。
因此,内生增长理论可以看作是对知识积累过程的模型化。
首先,考察卢卡斯(Lucas,1988,)建立的以人力资本为基础的内生增长模型。
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是:第一,人力资本增长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
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这种思想可能表示为如下微分方程式:(2)式中,h代表人力资本,δ代表正常数,(1-u)则是人力资本投资占总投资的份额。
在卢卡斯的模型中,人均收入增长率与人力资本增长率成正比。
因此,一般的政策含义是:人力资本的积累(包括正规教育、培训、在职学习等等)至关重要。
第二,卢卡斯指出,一国的平均人力资本水平影响着每一的单个生产率。
换言之,存在一种外部性。
这种外部性意味着社会最适增长率高于私人增长率:经济行为主体的投资不会达到最适状态,因为在他们的自身计划中不包括其投资的外部效应。
当然,这正说明了政府政策在促进人力资本投资水平提高中的作用。
基于人力资本积累的途径在不同的行业中有所不同这一事实,而且,人力资本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培训和工作经验,因此,人力资本一般与特定行业有关。
卢卡斯指出,倘若某一行业具有较高的潜在人力资本增长率,那么,作为一个国家来说,最好引导资源流向这个行业。
可是,市场力量不会实现这一结果,因为人力资本积累过程具有外部性。
其次,考察格鲁斯曼和赫尔普曼(Grossman and Helpman, 1991)建立的以技术进步而非人力资本积累为基础的内生增长模型。
该模型假定面临着这样一种决策,即在研究与开发(R&D)领域投资多少;而研究与开发活动反过来又会发明新产品或改进现有产品。
研究与开发投资决策取决于研究与开发的效益和成本。
研究与开发投资的效益是产生新产品,卖掉这种新产品取得利润(该模型假定对新产品的生产拥有产权)。
因此,该模型隐含着一大堆有关市场条件和知识产权的假设,最终是为了说明具有稳定的需求条件。
研究与开发的成本取决于劳动力成本以及获取的知识。
假定获取的知识越多,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成本越低。
一国的知识总量假定取决于所有过去从事的研究与开发活动总量。
因此,每个都从其他所有所从事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受益,这就是说研究与开发具有完全的外溢效应。
换言之,研究与开发使有了新发明的机会,这种发明完全拥有私人产权,但同时也使公共知识存量增加了,而这种公共知识存量可以被其他所有免费利用。
这种外溢效应或者说技术外部性的存在说明政府政策要发挥作用。
上述考察的罗默模型、卢卡斯模型和格鲁斯曼-赫普曼模型只是最著名的内生增长模型,还有很多其他模型侧重不同的增长方面,诸如金和罗伯森(King and Robson, 1993, p. 445-466)的知识传播内生增长模型、阿格赫恩和豪威特(Aghion and Howitt, 1992, p. 323-351)的模仿与创造性消化内生增长模型以及杨(Young, 1991, p. 369-405)国际贸易内生增长模型。
所有这些模型表达出来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是经济增长的最终推动力,特别是这些模型试图说明如何积累知识,这种知识广义地包括人力资本和技术变化(Rogers, 1997, p. 43)。
这种知识积累表示为增加人力资本、生产新产品和提高产品质量。
这些模型表明,知识和积累过程会出现外部性或知识外溢效应,需要政府政策的干预:各种政策旨在扶持研究与开发、革新、人力资本形成甚至关键性产业部门。
综上所述,我们对内生增长理论所表达的经济增长的原因作出如下简单的非技术性陈述:第一,获取新“知识”(包括革新、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等概念);第二,刺激新知识运用于生产(市场条件、产权、政治稳定以及宏观经济稳定);第三,提供运用新知识的资源(人力、资本、进口品等等)。
内生增长理论突出了第一个方面,而第二个方面隐含在各种内生增长模型中,因为这些模型对面临的市场条件、产权和经济稳定性作了假定,同时,还强调了这两个方面出现于层次上。
最后一个方面按理说也稳含在内生增长模型中,因为,从数学上讲,这些模型都建立了消费者模型,用来解释(比如说)在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是正的既定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配置消费的动态最适化问题。
二、内生增长理论的财政政策含义我们看到,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物质资本(即可以积累的生产要素)的收益率递减使人均增长停滞不前,而且财政政策没有机会影响经济的增长率。
然而,内生增长理论则通过克服可以积累的生产要素收益递减性质而使经济增长率内生化,并通过财政政策解决人力资本积累外部性、技术外部性和知识外部性等问题。
(一)线性生产技术内生增长理论克服可积累的生产要素收益递减性质的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是假定宏观经济生产函数与人均资本是线性关系,即:y (t)=ak (t) (3)式中,a是一个常数(技术系数),且a>0。
假定人口不变,典型个人的目标是使无限时间期间的效用流量折现值最大化,则增长率g的决定方程式是:g=(a-r)/σ(4)式中,r代表时间偏好率,σ代表不变边际效用弹性。
从中可以看出,只要a>r,人均增长率就是正的。
因此,技术系数a决定了增长率,而且能够影响该系数的任何财政政策都会影响增长率(Rebelo, 1991, p. 50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