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故事
法拉第的生平事迹

法拉第的生平事迹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是一位英国的物理学家、化学家,生于1791年9月22日,逝世于1867年8月25日。
他出生于一个贫苦的铁匠家庭,从小就表现出了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下面就他的生平事迹进行详细介绍。
早年经历:法拉第在14岁时就开始在一家书店里当学徒,这个工作让他接触到了大量的书籍,从而拓宽了他的知识面。
在书店工作的这段时间里,他对科学的热爱逐渐展现出来,他开始自学化学、物理等科学知识。
发现电磁感应:在1821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这是他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电磁感应是指变化的磁场可以引起电场的现象,这一发现为后来的发电机、变压器的制造奠定了基础。
皇家学会研究员:因为法拉第在科学上的突出贡献,他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
在皇家学会,他结识了许多知名的科学家,如汉弗里·戴维(Humphry Davy)等。
电学研究:法拉第对电学的研究非常深入,他发现了许多电学现象,如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法拉第电磁旋转等。
他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电学的发展,也为后来的物理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实验哲学:法拉第非常重视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他认为只有通过实验才能真正理解科学原理。
因此,他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包括对电学、化学等领域的研究。
晚年生活:在晚年,法拉第依然保持着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他继续进行着实验研究,同时也在皇家学院担任教授职务,传授科学知识给年轻的学生们。
影响力:法拉第在科学界的地位无可替代,他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电学和物理学的发展,也深刻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他的贡献被广泛认可,他的生活故事也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尊敬的榜样。
法拉第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和学者,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总结:迈克尔·法拉第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和化学家,他在电学和物理学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生平事迹充分展现了一个科学家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探索精神。
物理学史3.7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

3.7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1820年起,电磁热席卷欧洲,研究结果大量发表,众说纷纭,真伪难辨。
1821年英国哲学学报(Annal of Philosophy)杂志编辑约法拉第写一篇关于电磁问题的述评,这件事导致法拉第开始了电磁学的研究。
法拉第当时正在英国皇家研究所做化学研究工作。
他原来是文具店学徒工,从小热爱科学,奋发自学。
由于化学家戴维的帮助,进到皇家研究所的实验室当了戴维的助手,1821年受任为皇家研究所实验室主任。
法拉第在整理电磁学文献时,为了判断各种学说的真伪,亲自做了许多实验,其中包括奥斯特和安培的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新现象:如果在载流导线附近只有磁铁的一个极,磁铁就会围绕导线旋转:反之,如果在磁极周围有载流导线,这导线也会绕磁极旋转,如图3-9。
这就是电磁旋转现象。
与此同时,法拉第对安培的“分子电流”理论提出不同看法。
他设计了一个表演。
取一支玻璃管,在上面缠以绝缘导线,做成螺线管,水平地半浸于水中。
然后在水面上漂浮一只长磁针。
按照安培的观点,载流螺线管对应于长条磁铁,螺线管的一端相当于南极,另一端相当北极。
磁针如果是南极指着螺线管的北极,应该会吸向螺线管的北极并停于北极的一端。
法拉第指出,这与实验结果不符。
他做的实验是磁针的南极继续穿过螺线管,直至磁针的南极接近螺线管的南极。
法拉第论证说,如果磁针是单极的,它就会沿磁力线无休止地运动下去,就象电磁旋转器那样。
法拉第认为,和载流螺线管对应的不是实心磁体,而应是圆筒形磁铁。
安培则反驳说,圆筒形磁铁和螺线管并不一样。
按照他的分子电流假设,圆筒形磁铁中的电流是一小圈一小圈,而线圈中的电流是沿着大圈的(如图3-10)。
为了证明圆筒形磁铁中的电流是互相抵消的,他当众作了一个表演:把绝缘导线绕许多圈,做成线圈,在线圈内部放一个用薄铜片做成的圆环,取一磁棒置于圆环近旁,如果铜环里有宏观电流,磁棒就会驱使铜环偏转。
否则,只可能有分子电流。
安培的实验表明铜环里只有分子电流。
名人故事:法拉第和电流的小故事

名人故事:法拉第和电流的小故事名人故事:法拉第和电流的小故事1820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物理教授奥斯特,通过多次实验证实电流存在磁效应。
这一发现传到欧洲大陆后,吸引了许多人参加电磁学的研究。
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怀着极大的兴趣重复了奥斯特的实验。
果然,只要导线通过上电流,导线附近的磁针的磁针立即会发生偏转,他深深地被这种奇异现象所吸引。
当时,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思想已传入英国,法拉第受其影响,认为电和磁之间必然存在联系并且能相互转化。
他想,既然电能产生磁场,那么磁场也能产生电。
为了使这种设想能够实现,他从1821年开始做磁产生电的实验。
几次实验都失败了,但他坚信,从反向思考问题的方法是正确的,并继续坚持这一思维方法。
埃尔温·约翰尼斯·尤根·隆美尔(德语:Erwin Rommel),纳粹德国的陆军元帅,著名的军事家、战术家、理论家,绰号“沙漠之狐、帝国之鹰”。
隆美尔与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被后人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
以下为大家提供名人故事:沙漠之狐隆美尔,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0年后,法拉第设计了一种新的实验,他把一块条形磁铁插入一只缠着导线的空心圆筒里,结果导线两端连接的电流计上的指针发生了微弱的转动,电流产胜了!随后,他又完成了各种各样的实验,如两个线圈相对运动,磁作用力的变化同样也能产生电流。
在洛杉矶国际机场等候登机时,有两位穿着得体的女士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开始聊起家常。
第一位是个傲慢的加利福尼亚女人,她嫁给了一个有钱人。
第二位来自南方,她的言行很有风度。
解决对策:因生理因素带来的学习能力下降,并不影响你随时摄入新的知识和技能,你可以结合实践经验,使之与理论知识相互促进,相互增长,以自己的职业定位为中心,参照个人职业规划的需要,定期参加一些相关的学习培训,保持阅读习惯,让自己处于学习状态之中,是提升个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法拉第10年不懈的努力并没有白费,1831年他提出了著名的电磁感应定律,并根据这一定律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装置。
法拉第的故事

法拉第的故事法拉第的故事篇一绝大部分科学家一心一意献身科学,他们不为名而来,不为利而往,表现了高尚的道德品质。
他们由于发明而取得的荣誉、报酬,是社会给他们的奖赏、报答。
那是他们发明发现当之无愧的结果,而不是发明发现的唯一动力。
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法拉第曾先后得到欧美各学会赠予的荣衔九十四个,各国帝王对他也是优礼厚待,他却坦然地说: "我从来没有为追求这些荣衔而工作。
"科学家们蔑视追名逐利的个人主义者。
卢瑟福在约克郡联合钢铁公司研究实验室致词时就说:"再也没有比那些只顾个人鼻尖底下的一点事情的人更可悲了。
"诗人歌德说:" 才能较低的人对艺术本身并不感兴趣,他们在工作中除掉完工后能赚多少报酬以外,什么也不想。
有了这种世俗的目标和倾向,就决不能产生什么伟大的作品。
"沉溺于名利,如果是科学家,由于道德上的障翳,就很难有伟大的发明创造,有成功也是偶然的、暂时的,他缺乏由持久动力引发的钢铁毅力。
如培根所说: "有人好象在知识中求得一个躺椅,以便休息自己那种向外追求忐忑不安的神情……或是求得一个商店,好来奇货可居,市利百倍……这种心理很能妨碍知识的发展。
"故尔,有成就的科学家,文学艺术家,大凡多"心高志洁,智深虑广,轻荣重义"。
法拉第的故事篇二1822年的一天,英国物理学家迈克尔· 法拉第在实验室做试验。
一个叫亨利的年轻人找来,想拜他为师。
法拉第最终被年轻人的决心打动,让他留下来做助手。
法拉第拿起一个本子,指着一套装备告诉亨利:“我正在研究磁能否产生电,你以后每天给它通上电,然后看清磁针是否会转动,再把结果记录下来。
”亨利照着做了半个月,可实验总是失败,他只能在本子上不停地写下“NO”。
一天,亨利不耐烦地对法拉第说:“这事没什么意义!您让我做点别的吧!”法拉第摇头说:“这事很重要,做成了就是重大发现。
电磁感应的伟大发现

电磁感应的伟大发现19世纪最伟大的实验科学家当推英国的法拉第。
1821年,法拉第成功地使一根小磁针绕着通电导线不停地转动。
这使他相信,电流对磁铁的作用力本质上是圆形的。
事实上,这个装置就是历史上的第一台电动机,虽然它还只是玩具,但不久就改变着世界。
法拉第也象许多其他科学家一样,相信不仅有电流的磁效应,而且也有磁的电流效应。
1824年,他曾设计了一个实验以检验这种效应。
他让两根导线平行放置,然后在一根导线中通电,看看另一根导线中会不会有电流感应。
他当时希望看到导线中产生稳定的电流,结果瞬间的电流感应未被他注意。
以后多次实验均无结果。
1831年,他又设计了一个新的实验。
他在一个软铁环上绕了两段线圈,一段线圈与电池相连,另一段则与电流计相连。
这时他发现,当电池接通时,电流计产生强烈的振荡,但不久回复到零位置,当电池断开时,电流计又发生同样的现象。
他将与电流计相连的线圈绕在一个铁圆筒上,又发现每当磁铁接近或离开圆筒时,电流计都有短暂的反应。
这表明,磁确实可以产生电,虽然只是短暂的。
同年10月1日,法拉第又将两根绝缘铜线分别绕在同一根木头上,形成两组线圈,一组与电流相连,另一组与电池相连。
情况依旧,当电池接通或断开时,电流计指针跳动,随后就回到零位。
法拉第进一步发现,仅仅用一根永磁棒插入或拔出线圈,就能从与线圈相连的电流计中发现指针偏转。
他已经用实验证明了感生电流的存在。
感生电流的发现有着重大的意义,它意味着通过连续的运动磁体可以不间断地得到电流。
据说法拉第本人很快就做了一个模型发电机。
电动机和发电机的问世预示着人类电气时代的到来。
1834年,法拉第发现了自感现象。
单独一个线圈在接通或断开电流的一瞬间总会产生一个很强的“额外”电流,这个额外电流在断电时与原电流方向相同,试图加强它,在通电时与通电电流方向相反,试图反抗它。
应该提到,另外还有一个人与法拉第同时作出了电磁感应的伟大发现,他就是美国物理学家亨利。
迈克尔法拉第的故事(精选6篇)

迈克尔法拉第的故事迈克尔法拉第的故事(精选6篇)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法拉第的故事,迈克尔·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的成功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靠意志和坚持才能实现理想。
下面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迈克尔法拉第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与学习!简介1.1791年,法拉第出生在伦敦市郊一个贫困铁匠的家里。
他父亲收入菲薄,常生病,子女又多,所以法拉第小时候连饭都吃不饱,有时他一个星期只能吃到一个面包,当然更谈不上去上学了。
他特别喜欢电学和力学方面的书。
法拉第没钱买书、买簿子,就利用印刷厂的废纸订成笔记本,摘录各种资料,有时还自己配上插图。
2.一个偶然的机会,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丹斯来到印刷厂校对他的著作,无意中发现法拉第的“手抄本”。
当他知道这是一位装订学徒记的笔记时,大吃一惊,于是丹斯送给法拉第皇家学院的听讲券。
法拉第以极为兴奋的心情,来到皇家学院旁听。
作报告的正是当时赫赫有名的英国著名化学家戴维。
法拉第瞪大眼睛,非常用心地听戴维讲课。
回家后,他把听讲笔记整理成册,作为自学用的《化学课本》。
3.后来,法拉第把自己精心装订的《化学课本》寄给戴维教授,并附了一封信,表示:“极愿逃出商界而入于科学界,因为据我的想象,科学能使人高尚而可亲”。
4.收到信后,戴维深为感动。
他非常欣赏法拉第的才干,决定把他招为助手。
法拉第非常勤奋,很快掌握了实验技术,成为戴维的得力助手。
5.半年以后,戴维要到欧洲大陆作一次科学研究旅行,访问欧洲各国的著名科学家,参观各国的化学实验室。
戴维决定带法拉第出国。
就这样,法拉第跟着戴维在欧洲旅行了一年半,会见了安培等著名科学家,长了不少见识,还学会了法语。
6.回国以后,法拉第开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
不久,他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1834年,他发现了电解定律,震动了科学界。
这一定律,被命名为“法拉第电解定律”。
7.法拉第依靠刻苦自学,从一个连小学都没念过的装订图书学徒工,跨入了世界第一流科学家的行列。
物理学家法拉第的故事

物理学家法拉第的故事嘿,咱今天来讲讲物理学家法拉第的故事。
法拉第啊,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人物!他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就跟咱身边很多普通人一样。
但他可没因为穷就放弃自己的梦想,反而像那顽强的小草,拼命地往上生长。
他一开始只是个书店学徒,整天忙着整理那些书。
可他的心呐,却不在这上头。
他对科学有着无比的热爱,就好像老鼠爱大米一样。
他一有空就去听各种科学讲座,眼睛里闪烁着求知的光芒,那股子劲头,你说厉害不厉害?后来啊,他有幸成为了一位著名科学家的助手。
这就好比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学世界的大门。
他在实验室里忙前忙后,像个勤劳的小蜜蜂,不断地探索着未知。
法拉第做实验可不是瞎捣鼓,他那是带着思考带着想法去的。
有一次,他做一个电磁感应的实验,失败了一次又一次。
要是一般人,早就放弃了,可他不!他就不信这个邪,非要弄明白不可。
这不就跟咱生活中遇到困难一样吗,咱不能轻易说不行啊!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他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这一发现,那可不得了,就像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照亮了整个科学界的路。
这难道不神奇吗?想想看,如果法拉第当初因为穷就自暴自弃,因为实验失败就打退堂鼓,那还能有后来的伟大成就吗?咱普通人不也一样吗,遇到点困难就退缩,那能做成啥事儿呢?法拉第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有决心,有毅力,就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他就像一个榜样,站在那里,告诉我们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目标,不管遇到多少困难都不能放弃。
咱也得学学法拉第的精神,别整天就知道抱怨这抱怨那的。
咱得行动起来,就像法拉第在实验室里一样,踏踏实实地去干。
说不定哪天,咱也能做出一番了不起的成就呢!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所以啊,别小瞧自己,咱也能成为自己生活中的“法拉第”!。
1831年8月29日,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1831年8⽉29⽇,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1831年8⽉29⽇,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和往常⼀样来到位于皇家研究院的实验室,为了验证 “磁可以产⽣电”的假设,他已经努⼒了10年。
变化的磁场可以产⽣感应电流,这是每⼀个中学⽣都知道的原理。
⽽在当时,相继有安培、菲涅⽿、德拉⾥夫、科拉顿在验证这⼀假设的路上栽了跟头。
这⼀次,法拉第⽤⼀根长为220 英尺的铜丝绕在⼀个圆筒上,线圈的两端连着⼀个电流计。
当他⽤⼀根磁铁插⼊或抽出线圈时,电流计就会发⽣偏转;如果磁铁在线圈中不动时,电流计就不动。
于是他得出结论:只有磁铁在线圈中运动时才能产⽣电流,并把它称作电磁感应现象,这种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后来,法拉第⼜改变了实验⽅法,他把线圈放在磁铁的两极之间,当线圈不断旋转时,线圈中就能产⽣持续不断的电流。
这⼀重⼤发现,为发电机的诞⽣奠定了基础。
滴⽔穿⽯不是靠⼒,⽽是因为它不舍昼夜。
这样的坚持,能让每⼀个未知,终有揭开谜底的⼀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故事
19世纪,法拉第研究磁场,想出了一个想法:磁场的变化是否会引起电流的变化呢?于是他开始了电磁感应实验的探索,最终发现了
电磁感应现象。
首先,法拉第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将铁环包围在一根导线旁边。
他发现,当通过这根导线通电时,铁环中会出现一个磁场,但是当导
线上的电流变化时,铁环中也会出现电流。
这意味着磁场和电流之间
存在某种联系。
接着,法拉第进行了更加具体的实验。
他将一个金属环套在一个
木制的圆形框架上,并放置在连接两个电极的电导线的中心。
当电导
线通电时,金属环中会产生电流,但当导线上的电流改变时,金属环
中也会出现电流。
这实际上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的存在。
在这些实验中,法拉第也注意到,电磁感应现象与导线和磁场的
相对运动速度有关。
具体来说,当导线相对于磁场运动时,电磁感应
现象就会发生。
这个原理现在被称为法拉第定律。
事实上,在法拉第之前,科学家们已经开始研究电场和磁场之间
的关系。
例如,欧姆定律已经确定了电流和电阻之间的关系,而安培
定律则使我们能够了解电流和磁场之间的关系。
但法拉第的贡献在于
他将电场和磁场结合起来,提出了电磁感应现象。
今天,我们已经可以利用电磁感应现象来制造各种电器,例如发
电机。
通过旋转导线,我们可以通过电磁感应来产生电流。
这个过程
被称为“机械化电磁感应”。
法拉第的成果不仅开创了新的领域——
电磁学,而且对我们理解电子学、电力等现代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