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诊断与治疗最新进展(内容详细)
消化内镜诊疗进展

汇报人:XX
目 录
• 消化内镜技术概述 • 消化内镜诊疗技术新进展 • 消化内镜在胃肠道疾病诊疗中应用 • 消化内镜在肝胆胰疾病诊疗中应用 • 消化内镜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 总结与展望
01 消化内镜技术概 述
消化内镜定义与分类
定义
消化内镜是一种通过口腔、鼻腔 或肛门等自然腔道进入消化道, 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医学设备 。
加强器械消毒和维护
确保内镜及附件的严格消毒和定期维护,降低感染风险。
并发症发生后处理策略
01 02
出血处理
对于少量出血,可通过内镜下止血措施如注射止血剂、电凝等进行治疗 ;对于大量出血,应立即停止内镜操作,转送患者至手术室进行进一步 治疗。
穿孔处理
一旦发生消化道穿孔,应立即停止内镜操作,并根据穿孔部位和大小采 取相应治疗措施,如保守治疗、手术治疗等。
03
适用于较大病变或EMR难以切除的病例,通过消化内镜将病变
黏膜从黏膜下层剥离,达到根治效果。
炎症性肠病(IBD)诊断与治疗
内镜下活检
通过消化内镜对炎症性肠病病变部位进行活检,获取组织样本进 行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
内镜下治疗
针对炎症性肠病并发症如狭窄、瘘管等,通过消化内镜进行球囊 扩张、支架置入等治疗措施。
肝胆胰肿瘤早期诊断与治疗
早期诊断
消化内镜技术可用于肝胆胰肿瘤的早期筛查和诊断,如内镜下活检、超声内镜 等,提高肿瘤检出率。
内镜下切除术
对于早期肝胆胰肿瘤,可通过内镜下切除术进行根治,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 。
肝胆胰其他疾病诊疗应用
胰腺炎治疗
通过消化内镜技术,可进行胰腺炎的局部药物注射、坏死组织清除 等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消化内镜诊疗新进展

消化内镜诊疗新进展近年来,消化内镜领域进入了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各种新技术、新理念层出不穷,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展望未来,消化内镜仍将是充满活力、孕育突破的领域,有待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
本文就近年来消化内镜诊疗方面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1 消化道早癌的微创治疗近年来,对消化道早癌的内镜诊疗逐渐受到重视,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为代表的内镜下切除技术应运而生,对消化道癌前病变及早癌的治疗产生了深远影响。
EMR技术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内镜下大块黏膜活组织检查术,强调一次切除大块黏膜的概念。
EMR分为非吸引切除法和吸引切除法。
非吸引切除法包括单纯电凝圈环切法、双孔道电凝圈环切法和预切开-电凝圈环切法;吸引切除法包括透明帽法和套扎器法。
ESD强调在内镜直视下逐步分离黏膜层与固有肌层之间的组织,最终将病变黏膜完整切除。
完整切除要求内镜下切除的病变是一个整体而非分片切除,力争达到切缘无癌细胞且手术切缘距离标记病变的边缘大于 5 mm。
确保所切标本在病理学上达到水平切缘和垂直切缘均阴性是减少肿瘤术后复发的关键。
以食管早癌为例,大样本研究报道ESD治疗食管早期鳞癌可达到近乎100%的整块切除率和80%以上的根治率(表1)。
一项来自日本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比较了ESD和EMR治疗食管早期鳞癌的有效性,发现ESD的整块切除率更高(分别为100%和53.3%,P0.05)、局部复发率更低(分别为0.9%和9.8%,P0.05)。
美国梅奥医学中心的研究者比较了742例食管早癌患者接受内镜治疗或手术切除后的长期生存质量,发现两组的平均无癌生存时间没有明显差异(分别为56和59个月,P = 0.41)。
内镜治疗虽为微创,但创伤也不可避免。
以食管ESD为例,穿孔、出血以及术后狭窄仍有一定的发生率,这就要求内镜医师胆大心细、尽量减少并发症,同时也证明了规范化培训的重要性。
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

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消化内镜诊疗是指通过内窥镜对消化道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种医疗技术。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消化内镜诊疗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好,已经成为消化道疾病的重要诊疗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设备技术的不断升级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消化内镜诊疗的设备技术也在不断升级。
目前,消化内镜的分辨率、成像质量和操作性能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使医生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到消化道内的病变情况,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效果。
近年来引进的高清内镜、超声内镜等新技术,使内镜检查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更加准确的依据。
二、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除了诊断外,消化内镜在治疗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许多消化道疾病已经可以通过内镜下介入治疗,避免了传统手术的创伤和并发症。
例如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PMR)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的主要手段,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内镜下止血、内镜下肿瘤消融术等技术的应用,也为一些消化道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三、临床应用的广泛推广随着技术的进步,消化内镜诊疗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目前,消化内镜诊疗已经成为内科医生和外科医生诊疗消化道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所涉及的病种也越来越广泛。
除了一些常见疾病,如消化道溃疡、胃肠道出血、食管肿瘤等,消化内镜诊疗还在一些新兴领域得到了应用,如胰腺疾病、胃肠道功能性疾病等。
内镜检查也在筛查和早期诊断消化道癌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病变的早期发现和治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消化内镜诊疗已经成为临床诊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临床应用的推广,消化内镜诊疗在许多消化道疾病的诊疗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患者提供了更加有效和安全的诊疗手段。
消化内镜诊疗在应用中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如操作技术的要求较高、设备成本较高、并发症的发生率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和完善。
消化内镜新进展及临床应用

消化内镜新进展及临床应用
消化内镜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医疗检查手段,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消化系统的疾病。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消化内镜的新技术和新设备也不断出现,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更高的诊疗效果。
以下是消化内镜新进展及临床应用的几个方面:
1. 全胃肠道内镜检查:传统的消化内镜只能检查到一部分消化道,而全胃肠道内镜可以检查到整个食管、胃、小肠和结肠,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消化道的病变情况。
这种检查需要患者进行大量准备工作,如清肠和禁食等,但能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2. 荧光内镜:荧光内镜是一种新型的内镜技术,可以通过注射荧光染料来增强病变部位的显现度,从而更容易诊断和治疗。
这种技术可以应用于早期消化道癌症的检测和治疗,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3. 内镜超声:内镜超声是一种结合内镜和超声技术的检查手段,可以在内镜下观察病变部位的组织结构,并利用超声波探测器进行更深入的诊断。
这种技术可以用于消化道肿瘤的检测和定位,以及胰腺和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4.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一种内镜治疗技术,可以通
过内镜下切除消化道的黏膜病变,达到治疗的目的。
这种技术可以用于早期消化道癌症的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等优点。
总的来说,消化内镜的新技术和新设备为医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更高的诊疗效果,能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消化系统的疾病,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和生活质量。
消化内镜新进展及临床应用

消化内镜新进展及临床应用【正文】一.背景介绍消化内镜是一种通过口腔或直肠进入消化道,以实时观察和诊断消化道疾病的医疗技术。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仪器设备的改进,消化内镜在临床应用中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二.消化内镜的新进展1. 高清影像技术随着高清影像设备的应用,消化内镜可以提供更清晰、详细的图像。
高清影像技术可以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减少漏诊和误诊的风险。
2. 全息术全息术是一种新的三维成像技术,可以在消化内镜检查中提供更加精确的视觉信息。
全息术可以提高病变的定位和表现,有助于准确诊断和治疗。
3. 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是通过将技术应用于消化内镜图像分析,能够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
这种系统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4. 经口内镜手术经口内镜手术是一种通过消化内镜进行外科手术的技术。
它可以避免传统外科手术的切口和创伤,具有较小的创伤和恢复期。
经口内镜手术可以在保证手术质量的前提下,减少患者的痛苦和恢复时间。
5. 组织取样技术消化内镜中的组织取样技术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除了常用的生物组织切片技术外,还有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新的组织学研究方法。
三.消化内镜的临床应用1. 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和分期消化内镜可以通过直接观察和组织取样来诊断和分期消化道疾病,包括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等。
消化内镜还可以评估疾病的程度和范围,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2. 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消化内镜可以通过止血技术和消除病变来治疗消化道出血。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电凝止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等。
3. 外科手术的辅助消化内镜可以在外科手术中起到辅助作用,通过观察病变范围、评估手术难度等,帮助外科医生做出诊断和手术方案。
4. 消化道激光治疗激光技术可以在消化内镜下对病变进行治疗。
消化道激光治疗可以达到准确、无创、无痛、无并发症的效果。
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请查阅。
【法律名词及注释】1. 医疗技术:指医学领域中应用于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技术和方法。
消化内镜新进展及临床应用

消化内镜新进展及临床应用本文旨在介绍《消化内镜新进展及临床应用》的主题和目的,以及本文要讨论的内容和结构安排。
本文将首先概述消化内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内镜的组成和使用方法。
接着,将介绍消化内镜技术的最新进展,如高清晰度内镜、虚拟内镜和荧光内镜等。
然后,本文将探讨这些新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包括在消化道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随访中的作用。
最后,将总结目前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了解到消化内镜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为医学界的专业人士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消化内镜,新进展,临床应用消化内镜在临床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诊断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历史悠久,近年来取得了新的进展。
消化内镜在临床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通过观察消化道内部病变的情况,获取直接的可靠诊断信息,还可以进行一系列治疗操作,如止血、取活检、肿瘤切除等。
因此,消化内镜已经成为消化系统疾病的首选诊疗手段之一。
消化内镜在诊断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
通过消化内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等部位的病变情况,对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
在治疗方面,消化内镜技术可以进行多种操作,如粘膜切除术、肿瘤切除术、止血术和扩张术等,从而有效地解决一些消化系统疾病的问题。
消化内镜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日臻完善,并取得了新的进展。
起初的消化内镜仅能观察消化道的表面情况,随着光源和成像技术的进步,现代消化内镜已具备高分辨率的观察能力,可以观察到更微小的病变。
此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如内镜超声、红外光共振成像等,进一步提升了消化内镜的诊断和治疗能力。
消化内镜技术的新进展使得临床应用范围进一步拓展,为医生提供了更多选择,同时也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以上是《消化内镜新进展及临床应用》的简要概述。
消化内镜领域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进展。
临床医学中的消化系统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临床医学中的消化系统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临床医学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本文将就临床医学中的消化系统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新进展进行探讨。
一、疾病诊断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方面,传统的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然是首要的诊断手段。
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诸如内窥镜检查、影像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测等新的诊断方法逐渐被广泛应用。
1. 内窥镜检查内窥镜检查是一种通过将柔软的管状仪器插入患者体内,从而对消化系统进行直接观察的方法。
内窥镜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发现消化系统疾病的病变部位,并进行必要的病变组织采样以进行病理学分析。
近年来,随着内窥镜技术的不断进步,比如高清晰度内窥镜、虚拟内窥镜等,内窥镜检查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利用不同的成像技术对患者内部结构进行无创性检查的方法。
常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摄影、超声波、CT(计算机断层扫描)和MRI(磁共振成像)。
通过这些影像学检查,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消化系统的结构和病变情况,对疾病进行初步判断,并确定进一步的诊断与治疗方案。
3. 分子生物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患者体内的遗传物质进行检测的方法。
通过分子生物学检测,医生可以检测到消化系统疾病相关的遗传突变或者基因表达异常,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例如,分子生物学检测可以用于胃肠道肿瘤的早期筛查与诊断,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疾病治疗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方面,传统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生物疗法仍然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然而,随着基因工程技术、免疫治疗技术、微创手术技术等新技术的不断应用,疾病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1. 基因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是利用重组DNA技术,将特定基因导入患者体内以实现治疗目的的方法。
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基因工程技术可以用于合成特定蛋白,如生长因子、免疫调节因子等,以促进消化系统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消化内镜新进展及临床应用通用课件

指导治疗
超声消化内镜技术还可以 用于指导治疗,如确定病 变的位置和深度,为手术 提供参考。
光学相干层析技术
无创检测消化道
光学相干层析技术是一种无创的 检测方法,通过发射激光束到消 化道表面,然后接收反射回来的
光信号,进行分析。
高精度检测
光学相干层析技术能够检测到消化 道表面的微小变化,如微小隆起、 凹陷等,并且能够测量出这些变化 的深度和形状。
人工智能还可以辅助医生进行消 化内镜的操作,减轻医生的工作 负担,提高操作的安全性和效率。
智能病理分析
人工智能可以对消化内镜获取的 病理组织进行自动分析,帮助医
生快速准确地诊断病情。
远程医疗技术在消化内镜诊疗中的应用前景
1 2 3
远程诊断 通过远程医疗技术,医生可以在线对消化内镜图 像进行分析和诊断,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和 高效的服务。
消化内镜新进展及临床应用 通用课件
• 消化内镜技术概述 • 消化内镜技术新进展 • 消化内镜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 消化内镜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 消化内镜临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 消化内镜临床应用的前景展望
01 消化内镜技术概 述
消化内镜的发展历程
第一代消化内镜
第二代消化内镜
第三代消化内镜
诊断准确性提高
由于图像清晰度的提高, 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诊断病 情,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患者体验改善
高清消化内镜技术能够减 少患者的痛苦和不适感, 提高患者的体验。
放大消化内镜技术
观察消化道黏膜细节
放大消化内镜技术可以将图像放大,使医生能够观察到消化道黏 膜的微小细节,如微小血管、表面结构等。
诊断早期病变
胶囊内镜是一种无创 检查方法,通过口服 胶囊进行胃肠道检查。 胶囊内镜具有无痛、 无创、安全、便捷等 优点,适用于不愿接 受传统胃镜或肠镜检 查的患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精制
29
经鼻胃镜
1、不接触舌根、所以无咽 头反射、 呕吐感。
2、检查中可以和病人交谈、 病人的不安较少。
3、鼻部的局部麻酔只吸收 微量的麻醉剂,所以因 麻醉引起的休克危险性 较少。
4、因为不要镇静剂、所以 安全性高、可以开车来 医院、检查完了后马上 可以工作。
5、无咽头反射、所以蠕动 少、可以不用解痉药。
消化内镜诊断与治疗
医学精制
1
诊断内镜
医学精制
2
发展历史
1868年 德国人Kussmaul受到艺人吞剑表 演的启发,将一根直的金属管放入人的胃内 来观察胃腔,试制出第一台硬质管式内镜
医学精制
3
发展历史
1932年 Wolf和Schindler合作研制成功真 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半曲式胃镜,定名为Wolf - Schindler 式胃镜,它的创制开辟了胃镜 检查术的新纪元
6、检查后不用漱口、很快 就可以饮食。
医学精制
30
色素内镜-碘染色
原理:正常食管 的鳞状上皮中含有 糖原,与Lugol溶 液中的碘单质反 应后呈棕色。胃 柱状上皮和食管 肿瘤中不含糖原 ,不被染色
医学精制
31
色素内镜-靛胭脂染色
1.是对比染色剂 2.多用于结肠,
有利于检出平 坦及凹陷型病 变 3.用于溃疡性结 肠炎
医学精制
32
色素内镜-靛胭脂染色
乙状结肠颗粒均一型侧向发育型肿瘤,左图为常规内镜照 片,右图为0.4%靛胭脂染色后照片,可见病变边缘清晰,
表面呈均匀细颗粒状。
医学精制
33
色素内镜-美兰染色
1.吸收染色剂,正常 的小肠和结肠细胞 可被染色
2.用于肠化生的识别 3.用于对溃疡性结肠
炎的内镜监测
医学精制
医学精制
12
结肠镜检查禁忌症
⑴ 腹腔动脉瘤
⑵ 有腹膜炎或肠穿孔症状者
⑶ 严重的心、脑、血管病变者
⑷ 活动性出血性结肠病变
⑸ 急性放射性结直肠炎
⑹ 晚期癌肿伴盆腔转移或明显腹水者
⑺ 腹部或盆腔手术后有严重和广泛肠粘连者
⑻ 女性月经期
⑼ 严重出凝血功能异常者
⑽ 患有精神疾病或严重智力障碍等不能配合内镜检查者
分。正常胃体和胃底黏膜MV和MS形态规则,分布规律。
胃窦型黏膜
存在于胃窦,为中央螺旋形深褐色的上皮下毛细血管网,外围为线样或网格样浅
色的腺管边缘上皮,腺管边缘上皮之间看不到明确的深色的腺管开口结构,也见不到
明显的集合小静脉,腺管边缘上皮之间为中间部分。同样,正常胃窦黏膜的MV和MS
形态规则,分布规律。
34
电子染色内镜-NBI(Narrow BanFra bibliotek Imaging)
NBI是一种利用窄波光的成像技术。它能够强调血管和黏 膜表面的细微变化。由于消化道内壁黏膜上毛细血管内的 血色素拥有很强的吸收窄波光的能力,通过血色素的强吸 收和黏膜表面的强反射形成的鲜明对比,血管形态和黏膜 构造被清晰的展现出来
医学精制
4
发展历史
1948年 Benedict在胃镜镜身内安装了活检通道,进一步 提高了胃镜在临床应用中的诊治价值
1957年 Hirschowitz 和他的研究组制成世界上第一个用 于检查胃、十二指肠的光导纤维内镜,使消化内镜提高到 一个新水平,标志着现代消化内镜技术的诞生
医学精制
5
医学精制
26
直肠息肉与结肠癌
医学精制
27
消化内镜种类
胃镜(包括鼻胃镜) 十二指肠镜、小肠镜、结肠镜 胰管镜(子母式)、胆管镜(子母式) 超声内镜 放大内镜(100-170倍) 治疗内镜(为含糊名词) 胶囊内镜
医学精制
28
诊断用辅助器械
活检钳 细胞刷 造影导管 冲洗管 口圈
清晰度增高 超细内镜 硬度可变 放大
医学精制
9
电子胃肠镜
医学精制
10
胃镜检查禁忌症 相对禁忌症:
1)心肺功能不全
2)消化道出血,血压波动较大或不稳定
3)严重高血压患者,血压偏高
4)严重出血倾向,血红蛋白低于50g/L或PT延长超过3秒
以上
5)高度脊柱畸形
6)消化道巨大憩室
7)70岁及以上患者
6
发展历史
1983年 美国Welch Allyn公司 研制并应用微型图像传感器代 替了内镜的光导纤维导像术,宣 告了电子内镜的诞生,实现了内 镜发展史上又一次飞跃
内镜的结构与技术
消化内镜系统主要分为电子内镜 和观测系统(彩色监视器、中央 处理器、光源装置)两大部分
医学精制
7
医学精制
8
内镜技术的改进
医学精制
36
窄波内镜
医学精制
37
NBI内镜在胃早癌诊断中应用
正常粘膜 胃体
胃窦
胃体型黏膜
主要分布在胃体和胃底,其MV结构典型表现为蜂窝状的上皮下毛细血管网(深褐
色封闭的多角形线样)和清楚的集合小静脉(暗绿色树枝样血管),中央是卵圆形的
深色的腺管开口,腺管开口边缘是浅色的腺管边缘上皮,两个腺管开口之间为中间部
医学精制
11
绝对禁忌症:
1)严重心肺疾患,如严重心律紊乱、心肌梗塞活动期、重度心力 衰竭及哮喘、呼吸衰竭不能平卧者,无法耐受内镜检查 2)怀疑有休克或消化道穿孔等危重患者 3)患有精神疾病或严重智力障碍者等不能配合内镜检查者 4)消化道急性炎症,尤其是腐蚀性炎症患者 5)明显的胸腹主动脉瘤 6)脑卒中患者 7)急性重症咽喉疾患内镜不能插入者 8)严重出凝血功能异常者
医学精制
38
NBI内镜在胃早癌诊断中应用
医学精制
13
正常胃镜检查
医学精制
14
食管炎
医学精制
15
食管病变
医学精制
16
食管溃疡、异物
医学精制
17
食管癌
医学精制
18
胃内病变
医学精制
19
胃镜检查
医学精制
20
胃溃疡
医学精制
21
胃内异物
医学精制
22
胃癌
医学精制
23
十二指肠病变
医学精制
24
正常结肠镜检查
医学精制
25
肠镜检查
医学精制
医学精制
35
染色内镜进展
窄带内镜(NBI)
窄带内镜(NBI)通过对内镜光源的改进,无需喷洒染料即可获得与色素 内镜相同的诊断能力,便捷省时,可成为鉴别结直肠息肉性质的新的内 镜检查方法。NBI借助波长分别为500 nm、445 nm和415 nm的窄 谱光源,获得240 μm、200 μm和170 μm黏膜深度的图像,并由于血 红蛋白在415 nm处的最大吸收值使黏膜血管网呈现为清晰的棕色。 NBI检查仅需在2种光源间转换,用时不过1秒钟,且无需喷洒色素,鉴别 息肉性质的有效性与色素内镜相同,且高于普通肠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