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二 短文二篇

合集下载

一、二年短文

一、二年短文

浪花我坐在沙滩上玩耍。

浪花看见了,迈着轻轻的步子走来,悄悄地搔痒了我的脚丫子,笑得我眼泪都流出来了,它才“哗哗哗”地笑着跑回家。

一会儿浪花又唱着、笑着,跑来了,给我捧来了雪白的贝壳、青青的小虾。

我的小篮子都装不下了!黑猪发奖品黑猪当上了总管。

为了鼓励大家,有一天,他对牛说:“你耕地好辛苦,奖励你鲜肉两斤。

”牛摇摇头说:“我不要,我喜欢吃青草。

”他又对猫说:“你捉鼠有功,奖励你青草两筐。

”猫摇摇头说:“我不要,我喜欢吃鱼。

”后来他又对狗说:“你守门认真负责,奖励你米糠三斤。

”狗摇摇头说:“我不要……”他继续对鸡说:“你报晓及时,奖励你大鱼两条。

”鸡也摇摇头说:“我才不吃呢!”黑猪上任不久,许多工作都弄得一团糟,大家觉得很累,也有点灰心.可是他不清楚什么原因,只在猪圈里气呼呼的.一朵不结果的桃花春天到了,桃花盛开。

蜜蜂飞到花丛里,忙碌地采着花蜜。

所有的桃花都展开笑脸,欢迎蜜蜂的光临,并且把自已最好的花蜜送给蜜蜂,作为对他们授粉的酬谢。

其中,只有一朵桃花非常自私,她舍不得给蜜蜂一点儿花蜜。

当蜜蜂飞到她的花蕊中时,她便大骂大叫:“去,去,去!你们这些讨厌的家伙,别想从我这儿得到一点好处!”她还使劲儿地摇动花枝,把蜜蜂赶跑了。

秋天来了,所有的桃花都结成了硕大的桃子,只有这朵桃花可怜地凋谢了。

自私和吝啬不仅失去了朋友,也毁灭了自已。

猴子吃枣子秋天,树上的枣子成熟了,红红的挂满了枝头。

喜鹊吃了枣子,说:“这枣子好甜啊!”松鼠吃了枣子,说:“这枣子,好甜啊! ”猴子听说了,赶快爬上树,摘下好多枣子,一颗一口,一口一颗,一连呑了十几颗。

猴子抓了抓耳朵说:“咦,你们都说甜,我吃了,怎么一点也不甜呢?”喜鹊说:“我们是细细地嚼,慢慢地咽,才觉得很甜。

你呢,把枣子整颗呑下去,当然吃不出什么滋味来了! ”和高手较量一天,麻雀、兔子、青蛙,在一棵大树下商量竞赛的事情。

麻雀说:“咱们比飞!”兔子说:“咱们比跑!”青蛙说:“咱们比游!”三个争得没完没了。

【初中语文++】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初中语文++】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如“念”“相与”“但” 等。

(3)能够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2)引导学生分析文中写景的手法,如比喻、动静结合等,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感受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培养学生在困境中保持积极心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学习文中写景的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理解“闲人” 的含义,体会作者的心境。

三、教学难点1.领会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以及情感在文中的表达方式。

2.引导学生从文中的写景句中感悟作者的心境。

3.让学生理解作者在困境中如何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来调整自己的心态。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投影出示一些描写月亮的古诗词名句,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引导学生思考月亮在古代文人笔下所承载的情感。

然后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写过哪些作品,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

(三)字词讲解1、重点实词讲解•“念”:考虑,想到。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子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藻、荇”:均为水生植物。

•“盖”:大概是。

•“但”:只是。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2、重点虚词讲解•“之”:文中无典型用法的“之”,可不作重点讲解。

•“与”:“念无与为乐者”,连词,和。

“相与步于中庭”,介词,跟,同。

(四)课文翻译1.教师逐句讲解课文翻译,结合字词讲解,让学生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二篇》分层作业(第一课时)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二篇》分层作业(第一课时)

短文二篇(第一课时)1.给加点的字注音。

(1)欲颓.( ) (2)沉鳞.( ) (3)未寝.( ) (4)藻荇.( )2.默写句子。

(1)高峰入云,________________。

(2)解衣欲睡,________________,欣然起行。

(3)________________,相与步于中庭。

(4)《答谢中书书》中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答谢中书书》中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答谢中书书》中将听觉、视觉结合,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答谢中书书》中的议论句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下承天寺庭中的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记承天寺夜游》点明主旨,抒发作者感慨,表达作者旷达情怀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五色交.辉(交:__________)(2)四时.俱备(时:__________)(3)晓雾将歇.(歇:__________)(4)念.无与为乐(念:__________)(5)怀民亦末寝.(寝:__________)(6)但.少闲人……(但:__________)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盖.竹柏影也盖.以诱敌B.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D.夕日欲.颓实是欲.界之仙都5.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不同的意义。

第11课《短文二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

第11课《短文二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

古今异义
盖竹柏影也
古义:大概是,表推测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
古义:罢了 今义:耳朵
月色入户
古义:门
今义:窗户
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名词用作动词,散步
特殊句式
省略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 )解衣欲睡 ( )欣然起行 ( )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如吾两人闲人者耳
在描写这些景物时,作者运 用了哪些写景技巧?
结合写作背景,分析最后几 句话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情 感?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 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 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 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 的生命愉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也体现了 作者酷爱自然 ,归隐林泉的志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 月光照在院中,像水一样澄澈透明,
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 和柏树的影子。
课文朗读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借助联想和想象,赏析 你读到的月夜景色。
运用比喻,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 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积 水空明”写月光的澄澈清明,“藻、荇 交横”写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点染出 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 美妙境界。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人,他于元丰 六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曾筑 亭于住院所之旁,在那里可以纵览江山的 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张怀民被 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 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 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 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 人。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 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短文二篇»课时练答谢中书书一语基达标巡练1.给加点的字注音。

晓雾将歇.(xiē)夕日欲颓.(tuí)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2.文学常识填空。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有“山中宰相”之称。

题目的意思是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

谢中书(500-536),即谢征,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答谢中书书.书:书信(2)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3)四时..俱备四时:四季(4)晓雾将歇.歇:消散(5)夕日欲颓.颓:坠落(6)沉鳞..竞跃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4.填空。

《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作者以“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两句描写了夕阳西下时潜游的鱼儿争先恐后地跳出水面的情景;作者发出慨叹的句子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一项是(C)A.夕日欲颓.B.晓雾将歇.C.四时俱.备D.或.王命急宣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山川之.美何陋之.有(《陋室铭》)B.实是.欲界之仙都斯是.陋室(《陋室铭》)C.夕日欲.颓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D.自康乐以.来以.刀劈狼首(《狼》)(解析:A.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B.判断动词,是;C.将要/欲望;D.连词,表示从过去某个时候起始到现在/用。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8.“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9.“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的表达效果。

画面:猿鸟的鸣叫声穿过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中;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八年级上册短文二篇的一词多义

八年级上册短文二篇的一词多义

八年级上册短文二篇的一词多义《八年级上册短文二篇的一词多义》在八年级上册的短文二篇里呀,一词多义就像一群调皮的小精灵,在文字的世界里蹦跶来蹦跶去呢。

咱先来说说《答谢中书书》这篇短文吧。

“书”这个字就很有趣,它在这里第一个“书”是书信的意思,就像是古人之间传递感情、分享美景的小纸条,不过是比较长、比较文雅的那种纸条啦。

而“答谢中书书”连起来看,第二个“书”就点明了这是一封给谢中书的信。

还有“与”这个字,有时候表示“和”的意思,像“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里的“与”就是参与,也就是欣赏领略的意思啦,感觉就像是在说还没有其他人能够像我这样参与到这奇妙的景色欣赏中来呢。

这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小脾气,就像我们人有时候在家是一种状态,在学校又是另一种状态一样。

再看看《记承天寺夜游》这篇短文。

“念”这个字,有思念、考虑的意思。

“念无与为乐者”,这里的“念”就是考虑啦,苏轼在想啊,没有能和自己一起享受快乐的人呢,这个字就把苏轼当时那种有点小孤独的情绪给带出来了。

还有“步”字,“相与步于中庭”的“步”是散步的意思,想象一下,苏轼和他的朋友张怀民在庭院里慢慢散步,这个字让整个画面都动起来了,好像我们能看到他们俩在月光下慢悠悠走着的样子。

而在其他地方,“步”可能就单纯表示脚步之类的啦。

这些一词多义的现象呀,就像是文字在跟我们玩捉迷藏。

有时候我们觉得认识这个字了,可它在文章里一换地方,就好像换了一张脸似的。

不过这也是汉语的魅力所在嘛。

如果把文字比作人,那这些一词多义就像是一个人有好多不同的身份。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就得像侦探一样,把这些不同的身份都找出来。

这样才能真正读懂这些短文,感受到古人写下这些文字时的那种细腻的情感。

比如说“欲”这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是想要、将要的意思。

我们得根据上下文去判断它到底是哪个意思。

就像在生活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去理解别人说的话一样。

这文言文里的一词多义啊,虽然有点小麻烦,但就像解开一个个小谜题,解开之后会有一种满满的成就感呢。

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课件):27《短文两篇》1

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课件):27《短文两篇》1

阅读《答谢中书书》,回答下列问题。 9.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10.全文抓住哪一个字来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在描写上有哪 些特点?
全文抓住“美”字来写。写了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 鱼儿;这些景物在描写上的特点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A.盖.竹柏影也 盖.以诱敌 B.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D.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未果,寻.病终
(解析:D 项中分别是“寻找”和“随即,不久”的意思。) 4.选出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 C )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苏轼,与其父_苏__洵_____、其弟_苏__辙_____合称“三苏”。他们是“唐宋八大 家”中的三位,其余五位是宋代的__王__安__石__、_曾__巩_____、欧__阳___修___,以及唐代的 _韩__愈_____、柳__宗___元___。
(3)《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山__川__之___美__,__古__来__共___谈__。极力描写 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_高___峰__入__云__,__清__流__见___底_。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答谢中书书》作者__陶__弘__景__,字____通__明__,号__华__阳__隐__, 居有“__山__中___宰_”相 之 称 。 标 题 中 第 二 个 “ 书 ” 的 意 思 是 _书__信_____ , 题 目 的 意 思 是 __回___复__给__谢___中__书__的___书__信___________

1—2年级阅读短文

1—2年级阅读短文

1—2年级阅读短文
以下是一篇适合1—2年级的阅读短文:
小松鼠找花生
小松鼠从来没有吃过花生,有一天它听说地下长着花生,就决定去找一找。

小松鼠在地上挖了很多洞,但是它没有找到花生。

小松鼠心想:“难道花生已经被人摘走了吗?”于是它问鼹鼠:“鼹鼠先生,您知道哪里有花生吗?”
鼹鼠回答说:“当然知道,花生在地下生长,您得挖深一点才能找到。


小松鼠听了鼹鼠的话,开始继续挖洞。

终于,它找到了一个很大的花生,开心地吃了起来。

从此以后,小松鼠明白了花生的生长方式,也知道了要想找到它们需要付出努力和耐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二短文二篇
一二短文二篇
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居里夫人的性格特点,了解她取得的伟大成就。

2.感受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魅力。

3.了解悼词这种文章体裁的特点。

4.学习思考伟人对待事业和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1.在阅读中品味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力量。

2.学习居里夫人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居里夫人把科学研究当成一种梦想放弃个人利益的人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提起世界上有名的科学家,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如数家珍地说出很多,因为这些科学家奋斗的故事和精神给我们以启示和鼓舞。

那么你们知道哪位科学家一人获得过物理、化学两个领域的诺贝尔奖吗?她就是居里夫人。

一位女科学家能有这样令人瞩目的成绩,不能不让我们钦佩。

那么,是什么让她有如此大的作为呢?下面让我们来欣赏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相信你会从中找到答案。

二、朗读课文。

更正字音,掌握重点词语。

坚韧不拔问心无愧专心致志天赋侵扰渲染纯粹获益
匪浅逆来顺受毫不妥协痴迷琐事鞭策奢望猝然
报酬闲暇眺望呵责蹂躏崭新
三、了解作者。

居里夫人(1867―1934),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

原籍波兰,原名玛丽亚・斯可罗多夫斯卡。

巴黎大学理学博士。

1895年与皮埃尔・居里结婚。

他们共同就贝可勒尔在当时首先发现的放射性现象进行研究,先后发现钋和镭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

1906年,居里逝世后,她继续研究放射性物质,获得成功,并著有《放射性通论》《放射性物质的研究》等,推动了原子核科学的发展。

因对放射性现象的研究工作,和居里、贝可勒尔共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奖,后又获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她是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是法国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同时还被其他15个国家聘为科学院院士。

她共接受过7个国家24次奖金和奖章,担任了25个国家的104个荣誉职位。

1934年7月4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与世长辞了,但她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1.初读之后谈谈你理解的居里夫人的信念包括哪些因素。

(1)坚韧不拔的精神。

(2)致力于科学的研究,及对科学的痴迷。

(3)固执、勤奋的工作。

(4)对生活的热爱。

2.你觉得居里夫人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居里夫人是一个有远大的人生目标,意志坚定的人,她刻苦勤奋,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退缩。

她的品格还表现在她的公正无私,淡泊名利,从没想过以科学研究去换取个人的荣誉和利益。

3.文章第2段居里夫人举“蚕结茧子”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是为了说明自己一旦确定了奋斗的目标,就会像蚕一样固执勤奋地工作。

用这个例子来比喻自己对事业的执著,更生动地说明了自己的奋斗历程。

4.你知道居里夫人的科学研究对于人类的意义吗?
她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

5.居里夫人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从哪里能看出来?你对此看法如何?
居里夫人热爱生活,但从不将生活复杂化,她崇尚简单,追求安静,这样就不会为生活所累。

她也善于欣赏生活,例如她会欣赏诸如栽花、植树、建筑、诵诗、眺望星辰等琐事。

应该说这种对生活的热爱,也恰是她进行科学研究的动力。

五、总结。

我们的生活中能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是我们的幸运,我们更应该从她的身上汲取优秀的品质,向她学习,从小为自己确立一个奋斗目标,并不断地为之奋斗。

板书设计:
我的信念
玛丽・居里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像居里夫人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一定会赢得全世界人民的赞誉。

是的,在她去世一年以后,纽约罗里奇博物馆为纪念居里夫人对世界的贡献举行了追悼会,会上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发表了演讲,对居里夫人致以极高的评价。

我们来看一看被称之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的爱因斯坦是怎样评价居里夫人的。

二、朗读课文。

充满激情地朗读课文,提炼出文章的中心。

中心内容:爱因斯坦认为居里夫人对于人类的意义不仅是科学上的贡献,在道德品质方面她对时代和历史的进程则更有意义。

三、了解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1879―1955)是20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物理学革
命的旗手。

在任工程师的叔父等人的影响下,爱因斯坦较早地受到科学和哲学的启蒙。

在瑞士专利局从事发明专利申请的技术鉴定工作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科学研究,于1905年在物理学三个不同领
域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和光量子论的提出,推动了物理学理论的革命。

1908年兼任伯尔尼大学编外讲师,从此
他才有缘进入学术机构工作。

他经过8年艰苦的探索,于1915年最
后建成了广义相对论。

1939年他获悉铀核裂变及其链式反应的发现,在匈牙利物理学家L.西拉德推动下,上书罗斯福总统,建议研制原
子弹,以防德国占先。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美国在日本两个城市上空投掷原子弹,爱因斯坦对此强烈不满。

战后,为开展反对核战争的和平运动和反对美国国内法西斯威胁,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1955年4月18日因主动脉瘤破裂逝世于普林斯顿。

四、分析课文。

1.爱因斯坦认为居里夫人有哪些伟大的人格?
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

2.爱因斯坦认为居里夫人能取得伟大的科学功绩的原因是什么?
大胆的直觉、对工作的热忱和顽强的拼搏精神。

3.作者评价“第一流人物”的标准是什么?
道德品质比才智、成就更重要。

4.如何理解短文的结尾段“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强调学习居里夫人的品德和热忱,在推动时代和历史进程中发挥作用。

也说明在欧洲一些知识分子中间还存在着道德品质不过关的人。

作者这样说也是在呼吁人们能以居里夫人为楷模。

五、小结。

通过这一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从爱因斯坦的赞誉中更进一步了解了居里夫人高尚的品质。

同时,学习本课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百行德为先,一个科学家留给人类的贡献除了他的研究更有他的品质,所以,向居里夫人这样的有德之士学习,我们应该从道德上规范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板书设计:
悼念玛丽・居里
爱因斯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