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北朝至隋唐书法简史
书法的历史发展

书法的历史发展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发展。
从古代的甲骨文到现代的楷书行书,书法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书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晚期,那时人们用于祭祀的甲骨上刻写着文字,这被认为是最早的书法形式之一。
甲骨文由于其古朴的形态和神秘的含义,成为了书法发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法逐渐从祭祀的工具转变为一种艺术形式。
在西周时期,金文逐渐兴起,成为贵族阶层的象征。
金文的特点是线条舒展流畅,笔画丰富多变,给人以美的享受。
秦汉时期,隶书逐渐成为主流。
隶书是由秦朝时制定的一种标准字体,它的特点是笔画简练,结构规整。
隶书的发展使得文字的书写变得更加规范统一,为后来的楷书奠定了基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草书逐渐兴起。
草书以快速书写为特点,笔画激荡,形态狂放。
草书的出现,使书法艺术更加自由开放,具有浓厚的个性色彩。
隋唐时期,楷书成为主流。
楷书是一种规范统一的字体,它的笔画稳健有力,结构清晰。
唐代的王羲之、颜真卿等大家的楷书作品,至今仍被后人推崇为经典之作。
宋代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黄金时期,不仅楷书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草书、行书等字体也有了重要的发展。
苏轼、黄庭坚等文人墨客纷纷涌现,他们的书法作品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明清时期,书法逐渐趋于成熟和稳定。
明代的米芾、唐寅等大家,以及清代的石涛、郑板桥等名家,都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个时期,书法艺术的精神内涵得以充分展现,成为文人雅士追求的艺术境界。
现代书法则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除了传统的楷书、行书、草书等字体,现代书法还出现了许多创新的形式。
人们开始将书法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创作出了篆刻、书画、书法艺术品等多种形式的作品,丰富了书法艺术的内涵。
总的来说,书法的历史发展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过程。
从甲骨文到楷书行书,每个时期都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也为后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借鉴。
中国书法发展史(年表)

中国书法发展史(年表)字体发展变化:陶器文—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草书—楷书—行书主要书体:篆书:甲骨文(卜辞文)、金文(钟鼎文,铭文)、石鼓文(千古篆法)、大篆、小篆隶书:蚕头凤尾草书:章草、今草楷书:四大家=欧、颜、柳、赵新石器时代:陶器文=刻在陶器上的文字,目前还不识得,只能称为符号。
商朝:甲骨文:,又称卜辞,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成熟的文字,也是书法艺术的开端。
西周:金文: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古代把铜称作金,所以又称金文,商周主要把文字刻在钟或鼎上,又称钟鼎文。
特点:笔画趋于圆润,结构疏密有致,字体庄重典雅,排列布局整齐。
学习金文必学《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散氏盘》西周早期:《大盂鼎》1849年出土周康王时期,注铭文19行,291字,字体庄重凝练,用笔方整,行款整齐划一,气度恢弘。
西周中期:《大克鼎》1890年出土,铭文2段28行,290字,笔画均匀,饱满圆润,布局完整,较为简化。
西周晚期:✨《毛公鼎》1843年出土,周宣王初期作品,42行,497字,是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它是金文书法中最重要的文字。
《散氏盘》又称夨人盘(清出土周厉王时期,铭文19行357字)被誉为金文中草书、其它有墙盘(1976年出土,18行284字)、虢季子白盘(清出土,西周周宣王年间公元前815年,铭文8行111字)大篆:出于西周晚期,特点:布局均匀整齐,字形长行和方形,端庄凝重,笔力稳健遒劲,结构平整。
小结:本人认为《毛公鼎》《散氏盘》是书法必学的,同时参考《大盂鼎》《大克鼎》《墙盘》等;近代临本墨迹以吴大澂为佳。
春秋战国:✨石鼓文:唐朝发现,四言诗共十首,718字,文字多残,北宋欧阳修录465字,明范氏天录462字,公元前219年造是大篆到小篆的过渡的文字,小篆之祖,最早的石刻文字,属于篆籀系统。
流传石鼓文最著名的拓本,有明代安国藏的《先锋》、《中权》、《后劲》等北宋拓本。
特点:结字严谨,笔法圆劲,布局均匀,气韵古朴浑厚,是大篆到小篆的过渡文字。
中国书法的发展史

中国书法的发展史中国书法的发展史民间书家大显身手的南北朝书法晋至八王之乱,王室内讧以后,势力逐渐衰微。
在北方,随着西晋的灭亡。
形成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时期。
后拓跋氏结束十六国,建立北魏,促成了一百四十九年的相对统一。
这是北朝。
晋室东迁至灭亡,从公元三一七年至公元四二零年,是南朝。
此时书法,也继承东晋的风气,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
南北朝书法家灿若群星,无名书家为其主流。
他们继承了前代书法的优良传统,创造了无愧于前人的优秀作品,也为形成唐代书法百花竞妍群星争辉的鼎盛局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南北朝书法以魏碑最胜。
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
康有为说:“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
尽合诸家,则为具美”。
唐初几位楷书大家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都是直接继承智永笔法取法六朝的。
主要书法家及作品:1、智永(南朝-隋唐)是王羲之的七代孙子,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的后代。
他是严守家法的大书法家。
他习字很刻苦。
冯武《书法正传》说他住在吴兴永欣寺,几十年不下楼,临了八百多本《千字文》,给江东诸寺,各送一本。
他用废的笔,埋起来象冢一样。
后人讲“退笔成冢”的典故就是从这儿来的。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他学钟繇《宣示表》,“每用笔必曲折其笔,宛转回向,沉著收束,所谓当其下笔欲透纸背者”。
他所写的《千字文》清何绍基说:“笔笔从空中来,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以喻之”。
我们细读他的墨迹《千字文》,看得出他用笔上藏头护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韵律的意趣。
董、何之说可谓精确、具体、恰当。
其主要作品有:1)《千字文》此为智永《真草千字文》,线条饱满,笔意飞动,运笔,结体的技巧都十分精熟,前人评其书谓“智永得右军之肉”,于此可得印证。
其《楷书千字文》用笔遒劲,结构端庄,笔画的起止提按痕迹十分清晰,富有虚实变化,与晋唐写经非常接近,便于初学。
魏碑代表作2)爨宝子碑:南朝沿袭晋制,禁止立碑,故碑刻极少,而云南“二爨”(《爨宝子碑》,《爨龙颜碑》)可谓灿若星辰,光耀夜空。
行书发展历程

行书发展历程一、起源与发展行书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起源于东汉末年。
它以草书为基础,结合了隶书、楷书的特点,形成为了独特的风格。
行书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 初期发展(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行书起源于东汉末年的张芝,他将草书与隶书相结合,形成为了行草的雏形。
魏晋时期,王羲之进一步发展了行书,使其成为一种独立的书体。
2. 高度发展(南北朝至唐代):南北朝时期,行书逐渐成为主流书体,被广泛应用于文献、碑刻等领域。
唐代,欧阳询、虞世南等书法家进一步推动了行书的发展,使其达到了巅峰。
3. 低谷与复兴(宋代至明清时期):宋代以后,行书逐渐式微,楷书成为主流。
明代中期,董其昌提倡行书,并将其与楷书结合,形成为了新的书体——楷行书,使行书重新焕发活力。
4. 现代发展(近现代以来):近现代以来,行书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研究,许多书法家对行书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形成为了多样化的风格和流派。
二、特点与风格行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和风格:1. 简洁明快:行书注重笔势的流畅和力度的变化,字形简炼,线条流畅,给人以一种简洁明快的感觉。
2. 气势磅礴:行书注重笔划的粗细、长短和力度的变化,笔划有力,气势磅礴,给人以一种雄浑的感觉。
3. 构图严谨:行书的构图严谨,注重字形的平衡和谐,每一个字的笔划相互呼应,整体布局合理。
4. 独特风格:行书与其他书体相比,具有独特的风格,既有草书的豪放和随性,又有楷书的规范和稳定,形成为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貌。
三、影响与价值行书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流派,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1. 艺术价值:行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形式,展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
它的简洁明快、气势磅礴的特点,使其成为书法界的瑰宝,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 文化价值:行书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中国书法简史

中国书法简史时代发展概述代表作品与作家夏、商、周、秦◆甲骨文、金文、石鼓◆帛书、竹简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一个历时性、线性的过程,中国的书法艺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示着自身的发展面貌。
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殷商至汉末三国),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
在书法的明朗时期(晋南北朝至隋唐),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
由篆隶趋从于简易的草行和真书,它们成为该时期的主流风格。
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他的艺术成就传至唐朝倍受推崇。
◆甲骨文已具备“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假借、转注、形声)的汉字构造法则。
◆中国目前现存最早的帛画是20世纪30年代在长沙的楚墓中发现的。
汉代书法◆秦刻石与秦小篆◆汉代刻石◆汉代墨迹秦汉时期,汉字变迁更为剧烈、复杂,大篆经过省改而创造了小篆,李斯所书《泰山》、《琅琊》、《峄山》等石刻,就是小篆的典型。
另外隶书发展成熟,草书发展成章草,行书和楷书也在萌芽。
书法家随之大量出现,此一时期的书法成就给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书法遗存今天的有帛书、简牍书、还有壁画、陶瓶及碑上的刻字。
汉代的石碑艺术在这一期间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西汉较少而东汉却“碑碣云起”。
出现了象《张迁碑》为代表的方劲古朴类;以《曹全碑》为代表的飘逸劲秀类;还有如《礼器碑》和前、后《史晨碑》的端庄凝练类等著名的碑铭。
隶书书体在此时的碑刻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除了石刻外,近年出土的秦汉竹木简、帛书也十分丰富。
如《睡虎地秦简》、《长沙马王堆老子帛书》、《武威汉◆中国秦汉时期,汉字的变迁更为剧烈也最为复杂,大篆经过省改而创造了小篆,李斯所书《泰山》、《琅琊》、《峄山》等石刻,就是小篆的典型。
另外隶书发展成熟,草书发展成章草,行书和楷书也在萌芽。
◆东汉“碑碣云起”。
碑刻、拓片流传至今者(包括近所发现)的约有二百余种。
它们的代表作品分别为:《史晨碑》、《乙瑛碑》,《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西狭碑》,《石门颂》,《熹平石经》,《裴岑碑》,《夏承碑》。
中国书法简史(PPT)

明清书法的继承与发展
继承传统
01
明清书法在继承前人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扬光大,形成了各
具特色的艺术流派。注重创新和发展,推动了书法
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代表人物
03
董其昌、王铎、傅山等是明清书法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体
现了明清书法的继承与发展特点。
07
近现代书法
苏轼、黄庭坚、米芾等是 宋代书法的代表人物,他 们的作品体现了宋代书法 的尚意与创新精神。
元代书法的复古与个性
复古潮流
元代书法追求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注重对传 统书法的继承和发扬。
个性表现
元代书家在追求复古的同时,也注重表现自己的 个性和情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
代表人物
赵孟頫、鲜于枢等是元代书法的代表人物,他们 的作品体现了元代书法的复古与个性特点。
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汉代隶书的成熟与草书、楷书的形成
隶书的成熟
汉代是隶书成熟和鼎盛的时期,隶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普 及。汉隶的笔法丰富多变,结构严谨而富有变化,形成了独 特的艺术风格。
草书、楷书的形成
在隶书的基础上,汉代还出现了草书和楷书两种新的书体。 草书笔画连绵、流畅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表现力;楷书则 笔画平直、结构严谨,成为后世书法的主流。
书法艺术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 和艺术魅力,研究中国书法简 史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审美素养 和艺术修养。
推动书法艺术创新和发展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反思,可 以推动当代书法艺术的创新和 发展,为书法艺术注入新的活 力和内涵。
02
先秦书法
甲骨文与金文
甲骨文
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最早成体系的汉字,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 其笔画瘦硬,字形大小不一,结构随意自然,具有古朴率真的艺术风格。
隋唐五代书法

《九成宫醴泉铭》欧阳询(局部)
(二)唐代
《夫子庙堂碑》虞世南(局部)
虞世南 字伯施,浙江人,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
世称“虞永兴”。他的书法亲承智永传授。楷书 圆融遒逸,外柔内刚,风神潇洒,自开面貌。其 特点:笔画凝练,笔势方圆并见,绘声绘色,端 正而舒展,笔画之间的配合灵便自然,字形略呈 长方。他的《夫子庙堂碑》劲健遒美,有文质彬 彬之风。
师。擅长楷书,兼取欧、颜二体之长,
自成清劲瘦挺一格,人称“柳体”。柳
体的特点:点画如有骨鲠,方起圆结,
转折顿挫明显而爽健,结构中密而舒展,
外形瘦长,给人以精干利落的感觉。传
世碑刻有《金刚经》《玄秘塔碑》《神
策军碑》等。
《玄秘塔碑》局部(柳公权)
《神策军碑》局部(柳公权)
(二)唐代
唐代中期以后,是书法飞速发展的时期,草书、楷书书家辈出,各种书派应运而生, 狂草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唐代的草书名家主要有孙过庭、张旭、怀素等。
中国书法史北朝分裂的局面,基本统 一了中国(589年灭陈)。由于隋朝存在的时间只有 38年,楷书只是在前朝的基础上更求华美,而且力 量不如六朝,但它融合了南北书风,是从魏碑到成 熟楷书的过渡时期。
《龙藏寺碑》、《董美人墓志》等运笔平正舒 畅,结构严谨安雅,是唐代成熟楷书的雏形,开唐 楷之先河。
《 张 翰 思 鲈 帖 》 局 部 ( 欧 阳 询 )
(二)唐代
唐代真正以行书著称的还有李邕。他的作品笔力雄健,笔画舒展,纵横捭阖,风采 动人,结构峭健。传世作品有《麓山寺碑》《云摩将军李思训碑》等。
《麓山寺碑》局部(李邕)
《云摩将军李思训碑》局部(李邕)
(三)五代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时期之一,战争连年不断,自然灾害也十分严重,经 济受到影响,书法也自然而然地发展迟滞。
中国书法简史

王 羲 之 《 十 七 帖 》
智永《真草千字文》
孙过庭《书谱》
狂草,是比今草更加潦草狂放的草书。它不
大计较一笔一字的工拙,而着意力求通篇气 势的畅达雄放。笔势连绵回绕,离合聚散, 大起大落,变态无穷。如张旭《残千字文》、 怀素《自叙帖》等都是典型的狂草作品。
怀素《自叙帖》
三、魏晋南北朝书法
中国书法
前言
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
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书法是我国特 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其独特的造型方式 和表现力在世界艺术领域中独树一帜,被誉 为东方艺术的代表。 所谓书法,就是写字的方法,具体来说,是 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毛笔及各类硬笔为表 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具有实用和艺 术的两重性。
甲 骨 文
2.金文
金文,也叫钟鼎文、铜器铭文,是古代刻铸
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在青铜器上铸铭文,始 于商代,盛行于两周。金文较之商代的甲骨 文进一步稳定,更趋规范化和符号化。金文 的形体结构有疏有密,比甲骨文要方正整齐, 笔画的分布也更讲究均匀对称;在用笔上, 笔道一般比甲骨文粗,因而显得雍容厚重。
散 氏 盘
大 盂 鼎
虢 季 子 白 盘
3.石鼓文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国的石刻文字。石鼓共
有10个,每个上面刻着一首四言诗。内容主 要是歌颂田园之美和游猎之盛。它是我国最 早的刻石。石鼓文的字体,介于古文与秦篆 之间,或称“大篆”,是周代金文到秦代小 篆的过渡。
石鼓文的结字严谨端庄,大小一致,笔道的
皇 象 《 急 就 章 》
今草由张芝创立。他看出了章草便捷有余、
美观不足的弱点,他大胆革新,在章草的基 础上创造了今草。在一幅字中,今草不仅可 以上下字相连,而且还可以大小相间,粗细 杂糅,正斜相倚。简单而言,章草是隶书的 快写体,今草是楷书和行书的快写体。传世 著名今草碑帖很多,如王羲之《十七帖》、 智永《正草千字文》、孙过庭《书谱墨迹》 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世族孙,并深受其影响,最善正行书,丰厚
淳朴而有骨力,为时人所推崇,影响至唐宋。
传世书迹有《王琰帖》。书品着有《书论》等
篇。 南北朝时佛、道两教空前发展,它们
的思想道义宣传,适合了当时希望过安宁生活
的人民大众,特别是给下层的僧道和广大的写
经生们造就了书写经卷的机会,致使我们今天
能够见到南北朝的经卷。此时的写经书体与同
曹植庙碑
第四,秀朗细挺一路。结法也 从北齐出来, 由于运笔细挺,另成一种境界,以《龙藏寺碑》 为代表,下开禇遂良,‘二薛’。
龙藏寺碑
唐代书法
在书法发展史上,唐代是晋代以后的又一高峰,此 时,在真、行、草、篆、隶各体书中都出现了影响深远 的书家,真书、草书的影响最甚。真书的书家大多脱胎 于王羲之,但又兼魏晋以来的墨迹与碑帖的双重传统, 渐王家书派中脱颖而出,风格转呈严谨雄健、法度森整。 行草书家特别是草书家的风格走向飞动飘逸。隶篆虽无 大发展,但能承秦汉之遗法,形成或严整紧劲或遒劲圆 活的信风。唐代书法可分三个时期,初唐、盛唐、晚唐。 这一时代新风格的形式,在初唐时尚处于渐变中,至盛、 中唐之际,单是从草书领域中出现了新风,随后真诸体 亦别开生面,取得的发展。晚唐书法较少发展。
穿插页面
南北朝时期-------隋唐的书法鉴赏
• 南北朝时期
•
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墨迹主要体现在羊欣、
王僧虔等著名书法家及南北朝的写经中 羊欣(
370-442),字敬元,泰山南城(今山东费县
西南)人,书法亲授于王献之颇具神韵,当时
有“买王得羊,不失所望”的谚语。王僧虔(
426-485),琅琊(今山东临沂)人,王羲之
十品”等名目。 在太和以后又出现了象:《张猛龙 碑》、《敬使君碑》、《曹恪碑》等著名的碑刻。北朝的 碑刻书法艺术以北魏和东魏为最精,风格多样。北魏碑刻 书风大体上可分雄强、秀丽两大类。前者以《张猛龙碑》 为代表,后者以《敬使君碑》为代表。北朝的摩崖石刻著 名的有北魏的《石门铭》、《论经书诗》等,北齐的《泰 山金刚经》、《天柱山铭》等,因山凿石,书写常随石势 而成,又因石质不同,镌刻也有所不同。 北朝墓志数 量之多为前所未有,出现了《元简墓志》、《刁遵墓志》、 《张黑女墓志》、《刘玉墓志》等各种不同风格的墓志书 法艺术。北魏以后的墓志书法渐趋疏宕平整,北魏的茂密
唐朝初期,社会安定,经济日益繁荣,书法亦蓬勃发 展。朝廷定书法为国子监六学之一,设书学博士 ,以书 法取士。唐太宗李世民喜好书法,倡导书学,并竭力推 崇王羲之的书法,这对唐代书法的发展和繁荣起了重要 的作用。历代盛称的唐初四家——欧阳询、虞世南、禇 遂良与薛稷代表了初唐风格。这时,行草书尚守晋法, 以右军为宗,没有什么新意。这一时期的书法家有钟绍 京、陆柬之、王知敬与唐太宗。
浑厚的风格已渐趋消失。
隋唐五代书法.概述
隋唐 三百余年,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重要时期。 我国书法到东汉后期已成为欣赏艺术,此后经过魏晋南 北朝书家的创作实践及王羲之父子的遗规,衣钵相传, 对我国隋唐书法艺术的发展起了重大的影响。由于有这 样的时代背景,到隋及唐初,书法艺术呈现出颠峰状态。 下启宋元明清,众多的书家,莫不取法于唐人。而隋代 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却是一个关键时刻。沙孟海先生说: “隋代只有短三十七年,但这一时代的书法艺术,上承 两晋南北朝因革发展的遗风,下开唐代逐步调整趋向规 范化的新局。这一过渡时间,是我国中世纪书法史上一 个大关键、值得做一番综合性的分析研究。”。唐代书 风上乘隋代,将楷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唐朝楷书与 南北朝楷书有明显的区别,南北朝碑帖中别体较多,唐 代楷书除了在文字上规范严谨之外,在书写上严谨端丽, 典雅大方,不象南北朝欹斜奇
有墓志:《刘怀民墓志》、《刘岱墓志》、 《桂阳王妃慕昭墓志》等。这些墓志上的书法
都是比较成熟的楷书。
《爨宝子碑》
《刘怀民墓志》
《爨龙颜碑》
《瘗鹤铭》
北朝碑刻
北朝指当时在中国北方相继建立的北魏、东魏、西魏、
北齐、北周等王朝政权。由于北朝不禁碑,因此,其碑刻 书法比南朝要丰富多彩,北魏初期书法方劲古拙,仍保留 着隶书的笔画,《太武帝东巡碑》、《中岳嵩高灵庙碑》 等都属于风格雄强一类。439孝文帝迁都洛阳,汉化达到 高潮,书风随着起了变化。北魏帝王提倡佛教,开窟造像 之风大兴,因此,造像碑也大为兴盛。这些造像、造像碑 大多有题记,书法艺术保留至今的也非常丰富,著名的龙 门石窟成为北魏书法艺术的宝库。龙门石窟书法以《牛橛 造像记》、《杨大眼造像记》、《孙秋生造像记》等最著 名。后世选择龙门造像题记有:“龙门四品”、“龙门二
期士大夫阶层的书体很不一致。如敦煌出土的
《华严经卷》,字体大都是扁方形,竖笔细,
横下笔不顿,但收尾重而上挑,有点象隶书。
实际上未有中朝碑刻
南朝宋、齐、梁、陈是楷书盛行的时期,
楷书经过魏、西晋的发展,到东晋已趋成熟, 南北朝碑刻书法大都是楷书书写的。南朝著名 的碑刻有:宋《爨龙颜碑》(此碑与东晋大亨
智永,陈、隋间的书法家。晋王羲之的后裔。名法极, 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僧,人称“永禅师”继承祖 法,书艺精湛。所书《真草千字文》有墨迹本和刻本。
丁道护(生卒年不详),
隋文帝(581-604在位)时人。 官至襄州祭酒从事。宋陈思 《书小史》称其“善正书”。 《启法寺碑》为其代表作传世 隋代的书法以碑刻为大宗,隋 碑刻包括:碑碣、墓志、造像 记和刻经。其中以墓志、造像 记为多。《寰宇访碑记》所载 有百种。
启法寺碑
沙孟海先生在《略论两晋南北朝隋代的书
法》中,将隋代的书法分为以下四种: 类型
第一,平正和美一路。从二王出来,以智永、丁道 护为代表,下开虞世南、殷令名。
第二,峻严方饬一路。从北碑出来,以《董美人》 、 《苏慈》为代表,下开欧阳询父子
第三,浑厚圆劲一路。从北齐《泰山金刚经》、 《文书经碑》、《隽敬碑阴》出来,以《曹植庙 碑》、《张仇禹生造像》为代表,下开颜真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