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环境介绍

合集下载

淮河流域河南段的地理环境研究综述开题报告

淮河流域河南段的地理环境研究综述开题报告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以及防治水、旱、风、沙等自然灾害的功能,因而森林植被的变迁是影响地理环境演变的一个极其重要因素。对淮河流域河南段森林植被的历史变迁的研究当首推徐海亮的《历代中州森林变迁》[20]一文,该文探讨了历史时期淮河流域河南段天然森林的变迁规律及变化特征,认为战国至两汉、唐宋、清中后期是淮河流域河南段天然林消耗的三个高潮,天然林自北向南、自东向西缩减,历史气候自温湿向干冷转化,与人为因素叠加,加剧了森林的消减乃至消亡,指出了森林破坏所造成的地理环境恶化的问题。此外,凌大燮的《我国森林资源的变迁》[21]也述及淮河流域河南段森林变迁的过程。直接研究淮河流域河南段森林变迁的著作尚没有见到,相关著作则有陈嵘的《中国森林史料》[22]、熊大同的《中国近代林业史》[23]等。人们的筑堤、浚河、凿井、开渠等水利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局部地区的地理环境。淮河流域河南段水利厅宣传中心编的《淮河流域河南段水利大事记》[24]一书以编年体为主的形式记录了自公元前2297年至1949年四千多年中淮河流域河南段人民与水旱灾害斗争中的一些较大事件,大体反映了历史时期淮河流域河南段水利事业的兴衰轨迹。其次,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编写组编的《黄河水利史述要》[25]、《淮河流域河南段黄河大事记》[26]、《民国黄河大事记》[27]等系列著作和水利部治淮委员会编的《淮河水利简史》[28]及郑肇经的《中国水利史》[29]、冀朝鼎的《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域水利事业的发展》[30]、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编写的《中国水利史稿》[31]也涉及到历史上淮河流域河南段境内的水利建设。论文主要有:魏希思的《民国时期淮河流域河南段水利机构述略补正》[32]、袁跃汉、王玉华的《南阳地区历代水利述要》[33]、钮仲勋的《豫北沁河水利灌溉的历史研究》[34]和《百泉水利的历史研究——兼论卫河的水源》[35]等。

淮河流域环境介绍

淮河流域环境介绍

自然灾害
淮河流域
气象水文
自然资源
Your company slogan
淮河流域包括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江苏五省40个 地(市),总人口为1.65亿人,平均人口密度为611人 /km2,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4.8倍,居各大江大河流 域人口密度之首。
Your company slogan
淮河流域耕地面积1333公顷,主要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薯类、 大豆、棉花和油菜,1997年粮食产量为8496万吨,占全国粮食总 产量的17.3%。农业产值为3880亿元,人均农业产值为2433元, 高于全国同期人均值。淮河流域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 地位。
Your company slogan
淮河流域交通发达:
京沪、京九、京广三条南北铁路大动脉从本流域东、中、西部通过;著名的欧 亚大陆桥-陇海铁路横贯流域北部;还有晋煤南运的主要铁路干线新石铁路, 以及蚌合铁路和建设中的新长铁路等。
内河航运有年货运量居全国第二的南北向的京杭大运河,有东西向的淮河干流, 平原各支流及下游水网区内河航运也很发达。
如:有效地种植水葫芦——吸收水体中的重金属。
寻找麦草的更多新出路——减少水体有机物排放 利用贝类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与水污染治理
Your company slogan
淮河流域贝类丰富,广泛分布于干流和与之相通的各种水体中。考虑到淮河 流域的水污染物主要是严重超标的COD ,氨氮这些都会影响到流域生活的贝类, 这些会影响到流域的贝类生活,同位素组成变化可能记录了污染物来源和食物 链的结构变化的信息。

Your company slogan
“九五”计划:安排修建城市污水处理厂59座,到2000年底,建成 并运行12座,占20.3%;在建32座,占54.2%;未动工的15 座,占25.4%。

《淮河流域水系》课件

《淮河流域水系》课件

主要产业:纺织、食品、电 子、机械等
工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 重工业为辅
工业布局:沿淮河两岸分布, 形成多个工业园区
工业发展特点:注重环保, 推动绿色工业发展
城市数量:淮河流域共有100多个城市 城市规模:其中大城市数量较多,中小城市数量较少 城市分布:城市主要集中在淮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 城市经济:城市经济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农业为辅
淮河源头:位于河南省桐柏山, 风景秀丽,水源丰富
淮河中游:流经安徽省,有黄 山、九华山等著名景点
淮河下游:流经江苏省,有南 京、苏州等历史文化名城
淮河入海口:位于江苏省连云 港市,有连岛、花果山等著名 景点
淮河流域的民俗文化:包括民间艺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 淮河流域的民间艺术:如剪纸、刺绣、泥塑等 淮河流域的民间音乐:如民歌、戏曲等 淮河流域的民间舞蹈:如秧歌、龙舞等
当代淮河流域:经过治理和开发, 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PART THREE
淮河流域水资源 总量:约1000亿 立方米
水资源分布:上 游水量较少,中 下游水量较多
水资源利用:农 业灌溉、工业生 产、生活用水等
水资源保护:加 强水资源管理, 保护水资源环境
主要污染物为氮、磷等营养 物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提升旅游设施和 服务水平:加大 对旅游设施的投 入,提高旅游服 务水平,提升游 客体验。
加强区域合作: 加强与周边地区 的合作,共同打 造具有竞争力的 文化旅游品牌。
汇报人:

生态修复:加 强淮河流域生 态修复,保护 水生生物多样

水资源监测: 建立完善的水 资源监测体系, 及时掌握水资
源状况
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源地,减少污染 生态修复:恢复河流生态,保护湿地,改善水质 绿色发展:推广清洁能源,减少污染排放,促进可持续发展 公众参与:提高公众环保意识,鼓励公众参与环保活动

淮河的水污染措施

淮河的水污染措施

淮河的水污染措施概述淮河作为中国重要的河流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环境问题,淮河也面临着严重的水污染问题。

为了保护淮河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水污染措施。

本文将针对淮河的水污染问题,介绍淮河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并详细介绍当前采取的水污染措施,包括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的治理措施。

淮河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淮河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可以分为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两类。

1. 点源污染点源污染是指可以确定其污染源头的污染物排放源,一般包括工业企业、污水处理厂、化肥厂等。

在淮河流域,存在大量的工业企业和化肥厂,它们的废水直接排放到淮河中,导致淮河水质受到严重污染。

2. 非点源污染非点源污染是指难以确定具体污染源头的污染物排放,其主要来源包括农业面源污染、城市雨水径流和固体废弃物排放等。

在淮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是淮河水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农田使用过量的化肥、农药,以及农业渗漏和农田灌溉引起的水土流失都会导致淮河水质受到污染。

淮河水污染措施为了减少淮河的水污染,相关部门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分别针对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进行治理。

1. 点源污染治理措施为了控制和减少工业企业和化肥厂的废水排放,相关政府部门加强对这些企业的监管,制定了严格的排污标准,并对违法排污企业进行处罚。

此外,政府还鼓励企业进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以实现废水达标排放。

2. 非点源污染治理措施为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加强农业非点源污染监测和评估,制定相应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规划,并定期对农田土壤和水质进行监测;•鼓励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引导农民采用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的种植方式;•推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以减少农业渗漏和农田灌溉对淮河水环境的影响;•强化农村环境管理,加大对畜禽养殖的监管力度,鼓励农民采取科学的养殖模式,减少畜禽养殖对水环境的污染。

2022年高考地理河流专题—淮河流域含答案

2022年高考地理河流专题—淮河流域含答案

2022年高考地理专题训练—淮河流域【典例】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淮河是我国南、北方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它发源于河南省,在江苏省北部注入洪泽湖,大部分经高邮湖流入长江,少部分经苏北灌溉总渠流入黄海。

淮河全长约1000km,流域面积为26.9km2.材料二淮河流域图。

(1)在图中补画淮河流域的北部界线。

(2)试从淮河流域的位置、水系特点、流域状况、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淮河流域涝灾频发的原因。

(3)试提出治理淮河水患的措施。

【标准答题】(1)画图略。

(提示:沿北侧支流源头,紧靠黄河下游干流南侧画出界线)(2)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降水具有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和降水时间长、强度大的双重性;淮河流域支流众多,中游河道弯曲,且下游无天然入海口;流域内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流域内农业等活动对植被破坏,加之围湖造田使流域调蓄能力下降。

(3)修建水库;利用中下游洼地修建蓄洪、分洪工程;加固堤防;开挖入海新河;退耕还湖等。

【分析】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淮河流域南北气候过渡带,淮河流域支流众多,中游河道弯曲,且下游无天然入海口;流域内地势低平,植被破坏,围湖造田使流域调蓄能力下降,水患频发,应对措施为建蓄洪、分洪工程;加固堤防,开挖入海新河;退耕还湖。

【详解】(1)沿北侧支流源头,紧靠黄河下游干流南侧画出界线。

(2)在位置上,淮河流域具有明显的过渡性,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在水系上,支流多,下游无天然入海口;流域内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且农业活动对植被的破坏及围湖造田,使流域调蓄能力下降。

(3)治理措施一方面要建蓄洪、分洪工程;另一方面要加固堤防,开挖入海新河;同时还要退耕还湖。

【同类专练】1.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3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淮河流域连降暴雨,降水量比常年多1-4倍,出现自1991年以来的最大洪水;淮河旱灾有逐年加剧之势,且旱灾重于水灾。

2014年淮河流域出现春旱连伏旱,伏旱接秋旱的长期大旱,全流域受灾农田超过1亿亩,淮河干流断流长达120天。

淮河流域概况

淮河流域概况

电、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的湖泊。

设计洪水位16.0m,校核洪水位17.0m,校核洪水位时相应容量为135亿立方米。

入江入海水道。

1、入江水道:自三河闸起,经金沟改道至高邮湖、邵伯湖,再由运盐河、金湾、太平、凤凰、新河汇入芒稻河、廖家沟达夹江,至三江营入江,长江与淮河的入江口地理交汇点,位于扬州市邗江区头桥镇九圣村“淮河入江口公园”,全长158km,设计行洪流量12000m³/s。

2、里运河:该河是由历史上的邗沟演变而来,经近40多年的多次整治,已成为一条综合利用的河道。

它既可分泄淮河洪水,又是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和南水北调东线的干渠。

从杨庄起至江都止,里运河全长159km。

两岸均筑有大堤,其西堤即入江水道的东堤,有防御淮河洪水,保障里下河地区安全的任务。

3、苏北灌溉总渠:是利用洪泽湖水源,发展废黄河以南苏北地区灌溉的输水干渠,也是淮河洪水入海的一条入工开挖河道,西从洪泽湖口高良涧闸起,东至扁担港入海止,全长168km。

设计行洪能力800m³/s,实际动用时,超过了这一标准,1954年汛期,苏北灌溉总渠最大分泄了淮河洪水1020m³/s入海。

4、淮河入海水道:西起洪泽湖二河闸,东至滨海县扁担港,与苏北灌溉总渠平行,居其北侧,全长163.5公里,一期工程设计行洪能力3000m³/s,二期(远景)工程设计行洪能力7 000nm³/s。

▲沂沭泗水系。

沂沭泗水系位于淮河流域东北部,由沂河、沭河、泗河组成,均发源于沂蒙山区,流经鲁、苏两省,总面积近8万k㎡。

沂河。

沂河经山东省的沂源、沂水、沂南、临沂、郯城和江苏省的邳县、新沂等县市后入骆马湖,全长574km。

骆马湖以上流域面积11600k㎡。

主要支流有东汶河、蒙河、河、涑河、柳青河、白马河等。

现在的沂河干流的安全行洪能力:临沂站为12000m³/s,李庄站为7000m³/s,华沂站为6000m³/s。

淮河中国第三大河流和历史文化沿线

淮河中国第三大河流和历史文化沿线

淮河中国第三大河流和历史文化沿线淮河:中国第三大河流和历史文化沿线淮河,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是中国第三大河流。

它源自山东省的石成山,穿越安徽,河南和江苏三个省份,最终注入渤海。

淮河流域地势平坦,河水丰富,因此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繁华地区之一。

沿着淮河流域,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景观,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一、自然美景淮河流域地理环境得天独厚,有着丰富的自然美景。

首先,淮河流域平坦开阔,河水湍急,河岸两侧常年绿意盎然,构成一道壮丽的景色。

其次,淮河周边的乡村风光也别具一格,民俗风情浓郁,古朴典雅的农田风景吸引了众多游客。

此外,淮河流域还有大片的湿地和湖泊,为大量鸟类提供了栖息地,吸引着许多鸟类爱好者前来观鸟。

总的来说,淮河流域的自然景观独特而多样化,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惊喜。

二、历史文化遗产除了自然美景外,淮河流域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首先,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许多古代文化遗址分布在这片土地上。

例如,安徽的阜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有着众多的历史古迹和文化景点。

其次,河南的周口,作为中国著名的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

淮河流域还有许多古代水利工程,如颍川大堤、淮安灌溉工程等,这些工程不仅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也为当地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三、生态环境保护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一直备受关注。

淮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同时也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等问题。

为了保护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如加强水资源调配、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强环境监测等。

通过这些措施,得以保护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的可持续发展。

小结:淮河是中国第三大河流,其流域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美景。

淮河流域的独特景观和文化遗产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和学习。

在保护环境方面,我们也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确保淮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淮河的生成演变及其特征

淮河的生成演变及其特征

淮河的生成、演变及其特征一、黄淮海区域地质背景与地貌分异1.区域范围黄淮海区域范围为我国的第二大平原——黄淮海平原,以黄河、淮河和海河三条河流东流入海前沉积的一个广阔平原而得名。

根据地貌学的观点,按照地表形态、地质构造、地表组成物质以及流域水系的变化等原则,黄淮海平原划定的界线为:北起燕山山脉的南麓;南抵桐柏山、大别山的北麓,以江淮流域的低分水岭为界;西起太行山、秦岭的东麓,东面包围鲁中南山地,临渤海、黄海。

从行政区划上看,黄淮海平原包括全部天津市,北京市、河北省、河南省的大部分以及山东的西北、西南部与江苏、安徽两省淮河以北部分。

[1]黄淮海平原大体以黄河为轴线,往南到淮河,属淮河水系,通称黄淮平原;往北到燕山山麓,西迄太行山麓,属海河及滦河水系,通称海河平原。

[2]2.地质背景2.1 地质构造与断裂带从地质构造上看, 黄淮海平原的基础是一个受燕山运动影响、于白垩纪前后形成的断陷盆地。

该盆地在喜马拉雅运动和新构造运动期间继续下陷,沉积了厚达三四千米的第三纪地层和厚达三四百米的第四纪散松沉积物。

沉积物总厚度最大可达5000米以上,小者也有1500米左右。

各地堆积厚度不等,是因为平原下的基岩还有次一级的拗陷与隆起构造。

在新华夏构造体系中,黄淮海平原主要位于两条沉降带上:松辽-黄淮海平原沉降带和黄海-苏北平原沉降带。

因此,黄淮海平原是一个新生代的巨大凹陷盆地,拗陷最深部分偏居西部,即靠近太行山山麓地带。

晚侏罗世时,黄淮海平原范围内有一些分散的小盆地,其中接受了红色碎屑岩、火山岩和暗色泥沙岩的沉积。

白垩纪初,开始进入盆地发展时期,直到现在,拗陷与沉积仍在活跃进行中。

老第三纪时还有若干孤立的小盆地,新第三纪时平原才连成一片[3]。

2.2 地质构造及其对水系发育的影响黄淮海平原下伏的隐伏断裂活动,对水系产生深远影响。

河流流向、河道偏移、河流决口、湖泊形成等等方面都受到断层活动的影响;新构造运动和松散软弱的地盘,直接或间接地增加黄河的活动性;大水系间没有坚硬的分水岭,助长了黄河的游荡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区,淮河以南
属北亚热带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1~16℃。气温变化由北 向南、由沿海向内陆递增。极端最高气温达44.5℃,极端最低气温 为-24.1℃。蒸发量南小北大,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900~1500毫 米,无霜期200~240天。自古以来,淮河就是我国南北方的一条自 然分界线。

由于历史上黄河长期夺淮使淮河入 海无路,入江不畅,加上特定的气 候和下垫面条件,淮河流域历史上 洪、涝、旱、风暴潮灾害频繁,举 世闻名。流域内大洪、大涝、大旱 经常出现。一年之内经常出现旱涝 交替或南涝北旱现象。在淮河中下 游和淮北地区经常出现因洪致涝、 洪涝并发现象,危害最大的是大洪 水和洪涝组合所造成的灾害,在淮 河下游地区还极易遭遇江淮并涨、 淮沂并发、洪水风暴潮并袭的严重 局面
据历史文献记载统计,从14世纪到19世纪的500年里,淮河流域发 生较大水灾350次,不足两年一次。黄河夺淮初期的12、13世纪, 平均每百年发生水灾35次;14、15世纪每百年水灾75次;16世纪 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450年里每百年平均发生水灾94次。洪涝 灾害越来越严重。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1954、1957、1975和 1991等年份发生较大洪涝灾害,约10年左右发生一次。
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888mm,其中淮河水系910mm,沂 沭泗水系836mm。山东半岛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31mm。多年平均 降水量的分布状况大致是由南向北递减,山区多于平原,沿海大于内 陆。淮河流域内有三个降水量高值区:一是伏牛山区,年平均降水量 为1000mm以上;二是大别山区,超过1400mm;三是下游近海 区,大于1000mm。流域北部降水量最少,低于700mm。降水量 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雨量为最小年雨量的3~4倍。降水量的年内分 配也极不均匀,汛期(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50%~80 %。
LOGO
我国河流分布之:淮河流域
Table of Contents
1
我国河流分布
2
淮河流域的简介
3
淮河流域的污染
4
淮河流域污染治理
额尔齐斯河
万泉河
长江源头
黄河
我国河流众多。据统计,我国大小河流总长度约42万公 里,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达50000多 条,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580多条,超过10000 平方公里的河流有79条。以径流资源来说,全国径流总量 约26000亿立方米, 占世界河川径流总量的6.8%,为亚 洲全部径流量的20.1%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全国平均值,尚属经济欠发达地区。
淮河流域交通发达:
京沪、京九、京广三条南北铁路大动脉从本流域东、中、西部通过;著名的欧 亚大陆桥-陇海铁路横贯流域北部;还有晋煤南运的主要铁路干线新石铁路, 以及蚌合铁路和建设中的新长铁路等。 内河航运有年货运量居全国第二的南北向的京杭大运河,有东西向的淮河干流, 平原各支流及下游水网区内河航运也很发达。 流域内公路四通八达,近几年高等级公路建设发展迅速。 连云港、石臼等大型海运码头,不仅可直达全国沿海港口,还能通往韩国、日 本、新加坡等地。

50年代淘米洗菜。 60年代洗衣灌溉。 70年代水质变坏。 80年代鱼虾绝代。 90年代身心受害。 如今。。。?
沙颍河是淮河第一大支流
自然社会经 济的先天不

治污工程 建设严重
滞后
污染 原因
环境保护 让位于经
济发展
污染治理 长期得不
到落实
一是自然条件差。 二是人口压力大 。 三是经济欠发达。 四是结构污染突出。 五是面源污染严重。
淮河流域耕地面积1333公顷,主要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薯类、 大豆、棉花和油菜,1997年粮食产量为8496万吨,占全国粮食总 产量的17.3%。农业产值为3880亿元,人均农业产值为2433元, 高于全国同期人均值。淮河流域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 地位。
淮河流域工业以煤炭、电力工业及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轻纺工业 为主。目前已建成淮南、淮北、平顶山、徐州、兖州、枣庄等国家大 型煤炭生产基地。近十多年来,煤化工、建材、电力、机械制造等轻 重工业也有了较大发展,郑州、徐州、连云港、淮南、蚌埠、济宁等 一批大中型工业城市已经崛起。

最直接表现就是污染物总量的控制指标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并且环境 保护计划中污染物总量的控制指标还在不断增加。《淮河流域水污染 防治计划》指出:
淮河安徽段,处于淮河中游,上自豫、皖交界的洪河口起,下至皖、
苏交界的洪山头止,河道长度430公里。淮河流域总面积18.7万平方公里, 其中安徽省6.69平方公里,占总流域的35.8%。
Related Documents
社会经济
淮河流域
自然灾害
气象水文
自然资源
淮河流域包括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江苏五省40个 地(市),总人口为1.65亿人,平均人口密度为611人 /km2,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4.8倍,居各大江大河流 域人口密度之首。
●Related Docume
淮河流域矿产资源丰富,以煤炭资源最多,初步探明的煤炭储量有 700多亿吨,主要集中在安徽的淮南、淮北和豫西、鲁西南、苏西北 等矿区,且煤种全、煤质好、埋藏浅、分布集中,易于大规模开采。 目前煤炭产量约占全国的八分之一,一批新的大型矿井正在兴建。流 域内火力发电比较发达,大型坑口电站正在兴建。这些煤电产区,不 仅为本流域的工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提供大量的能源,而且是长 江三角洲和华中等经济区的重要能源基地。苏北沿海素为我国重要盐 产区,流域内苏北、淮南、豫西等又先后发现多处大型盐矿,可供大 量开采。
我国河流空间分布呈现东多西少,南丰北欠的不平衡性。 我国东部湿润地区的河流,其径流量占全国总径流量的 95.55%。

·
“淮名”的由来
淮河是我国的第三大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 之间 ,(东经112度~121度,北纬31度~36度 )发源于河南省 南部桐柏山主峰太白顶,东流经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四省,在三 江营南流入长江,北流入黄海。 淮河流域西部、西南部及东北部为山区、丘陵区,其余为广阔的平原。 山丘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平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