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行为与团队

合集下载

群体:群体动力与团队管理

群体:群体动力与团队管理

群体思维的症状
群体成员把对他们所作出假设的任何反 对意见合理化 成员们压制怀疑者,以支持多数人赞同 的可选方案 怀疑者对自己的疑虑保持沉默,甚至降 低疑点的重要性 群体将成员的沉默理解为默认地支持大 多数
影响群体思维的变量
群体的凝聚力 领导者的行为 群体与外界隔绝 时间压力 不能遵循有系统的决策步骤
团队 集体绩效 积极主动配合 集体 有机互补
初级阶段:一般协调
高级阶段:整体目标p101
6
p86
4
Types of Formal Work Groups
Command Group - consists of
subordinates who report to the same supervisor. Task Force - consists of people who come together to accomplish a specific goal. Team - consists of people who work intensely together to achieve a common group goal. SelfSelf-Managed Work Team - consists of people who are jointly responsible for ensuring that the team accomplishes its goals and who lead themselves.
8
7
Task Interdependence
Pooled Task Interdependence: each
member of a group makes separate and independent contributions to group performance. Sequential Task Interdependence: requires specific behaviors to be performed by group members in a predetermined order. Reciprocal Task Interdependence: the activities of all work group members are fully dependent on one another so that each member’s performance influences the performance of every other member of the group.

组织行为学3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3群体行为
第三部分: 组织中群体行为
第八章:群体的一般概念
第一节:概念
一、什么是群体 群体的概念必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群体是不同的工作个体组成的 2、群体成员之间必须存在一定的社会-工作关系 3、群体成员应具有相关的活动意识 4、属于同一群体的成员彼此有思想、感情和情绪
上的交流
• 歇因(E.H.Schein):组织中的群体具有以 下三个特征:
业务成绩 Ⅱ
利润

合作关系 Ⅳ
计划性 Ⅴ
工作督导 Ⅵ
培训

创造发明 Ⅷ
用户关系 Ⅸ
诚实与安全 Ⅹ
• 群体规范的功能 – 维系群体 – 评价标准 – 群体动力 – 行为导向
二、群体内聚力
群体内聚力是指维持群体行为有效性的一种合 力,内聚力的高低决定着群体行为的效率和发挥。
– 影响因素:
群体成员 对利益的
一、沟通的模式
– 群体的沟通是指群体成员间思想、情感、信息和行 为的交流过程
– 群体沟通的基本模式(罗斯) 包括六个基本要素:传递者、接受者、沟通
内容、通道、干扰和反馈
个体甲
传递者 1、编码 2、传递
观念 情感 意向 信息 行为
个体甲
接受者 1、译码 2、内心反映
通道:甲乙
个体甲乙
接受者 1、译码 2、内心反映
后,问题就会出现

成 熟 度
低 1
两类问题 的解决
发展高峰
发展高峰
2
3
4
5
6
发展阶段
四、群体的功能:
– 满足人们的归属、安全和自尊的需要 – 确认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 – 满足兴趣和需要 – 群体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 群体控制和改变人的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7章

组织行为学第7章
组织行为学第7章
二.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群体的领导方式 (2)外部因素的影响 (3)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 (4)班组的组合 (5)与外界隔离 (6)群体的绩效 (7)群体成员的相似性 (8)群体目标达成的程度 (9)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 (10)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
组织行为学第7章
三.群体凝聚力的作用 (1)提高群体成员的工作满意度 (2)有助于群体和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3)有助于群体成员的沟通 (4)正确的凝聚力引导提高群体的生产率P128
组织行为学第7章
非正式群体的几个主要特征: 1.自然发生 2.较强的凝聚力 3.独特的群体规范 4. 自然形成的领导人物 5. 信息沟通灵敏 6. 强烈的群体意识 7. 效率较高
组织行为学第7章
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1.满足成员多方面的心里需求 2.成员间可以交流感情与思想 3.信息沟通的渠道 4. 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行为学第7章
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 1.容易产生抵制情绪 2.容易滋生自由主义 3.容易传播谣言和小道消息
组织行为学第7章
处理政治群体成员和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关系: 1.支持和保护积极性的非正式群体 摄影协会、科研小组、球队 2.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实现组织目标 3.改造消极型非正式群体 4.关注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
组织行为学第7章
前阶段
第一阶段: 形成
第二阶段: 震荡
第三阶段: 规范
第四阶段: 执行
第五阶段: 解体
组织行为学第7章
三.影响群体有效性的因素 (1)群体规模; (2)成员的构成: 任务型角色、 关系型角色、 自我中心型角色; (3)群体规范; (4)群体目标; (5)凝聚力; (6)地位 (7)外部环境; (8)群体结构:年龄、专业、知识、职称、智力、性格

组织行为学—OB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OB群体行为
.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交往和联系的状态,
称为人际关系。
.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不仅影响人们
的心理状态,且对社会群体的社会实践
发生重大作用。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对
缓解紧张情绪,提高群体士气和工作效
率,具有重要意义。
–人际关系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影响
–人际关系对群体的影响
–人际关系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在群体目标和组织目标相(一
致)的基础上,增强凝聚力才
有利于提高群体生产率。
群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
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
性指标比凝聚力指标对于群体
生产率的影响更为重要,只有
在群体目标和组织目标相(一
致)的基础上,增强凝聚力才
有利于提高群体生产率。
群体决策
.群体决策是由多人组成的群体进行
会因团队规模过大而大打折扣。
建立优秀团队————团队成员
.团队的存在需要以下三类不可或缺的成员
.决策者:决策者把握总体方向,决定解决
问题的方案。
.技术专家:技术专家拥有(技术)专长,
确保产品和服务能够达到一定的标准。
.协调员:协调员帮助团队建立聆听反馈的
良好氛围,是解决(冲突)、协调成员间
霍煜梅
bupthuoyumei@
团队的类型
按照团队在组织中发挥的功能
(1)生产/服务团队
(2)行动/磋商团队
(3)计划/发展团队
(4)建议/参与团队
团队角色
贝尔宾的八种团队角色:
.主席
.造型师
.开拓者
.监控-评价者
.企业工作者
.团队支持者

组织行为学--群体与团队 ppt课件

组织行为学--群体与团队  ppt课件

群体地位
–地位(status)指的是他人对于群体或群体成员的位置或
层次进行的一种社会界定。它渗透在社会的各个角落。
–地位是一个重要的激励因素,如果个体意识到,自己 对地位的认知与别人的认知不一致,就会促使个体作 出重大的行为反应。
–与其他成员相比,地位较高的群体成员具有更大的自 由度偏离群体规范,更能抵制群体规范的从众压力。
+
+
3
5
+
+
2
总计
4
2
2
3
5
分析表明:(1)在群体中人际关系最好,其次是(5),他们可以作为群体的核心 和领导者,而(4)在群体中是受孤立者和被排斥者,需要找出原因,改善人际关系。
群体结构
正式领导
角色
–角色是指人们对在某个社会性单位中占有一个职位 的人所期望的一系列行觉:入乡随俗
–如果一名成员很受群体器重,而他又不在乎群体给他 提供的社会性奖励,那么他尤其可能漠视从众规范。
–当人们觉得一个人的地位与组织赋予他的地位象征不 等价时,就会感到地位系统的不统一
群体构成
– 就预测群体成员的离职串这一点来说,群体的构成成 分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变量。
–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部门和工作群体的成员中有一大 部分是同时加入这个群体的,那么这些同类者之外的 群体成员离职率会较高。
社会测量法:群体互动分析
社会测量法着眼于发现组织成员喜欢谁或不喜欢谁,愿意 和谁在一起工作,不愿意和谁一起工作。
要求员工回答:
1. 在组织中,你愿意和谁一起去完成你的工作? 2. 在组织中,你愿意和谁一起共度业余时间?请写出他们的名字。
选择

1
选择谁

群体行为与群体心理

群体行为与群体心理
群体结构包括群体成员的地位、角色、权力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群体行为。
群体规模
群体规模会影响群体行为,小群体更容易产生凝 聚力,大群体则更容易出现分化。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这些因素 会影响群体行为。
群体行为的例子
工作团队
01
工作团队是一种常见的群体行为,团队成员通过合作和协调完
2023
群体行为与群体心理
目 录
• 群体行为 • 群体心理 • 群体行为与群体心理的关系 • 研究群体行为与群体心理的意义 • 结论与展望
01
群体行为
群体行为的定义
群体行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由于互动 和相互影响而产生的行为和情感反应。
群体行为包括群体决策、群体沟通、群体冲 突等方面。
群体行为的特点
外部环境对群体心理也有重要影响,如经济状况、自然灾害等。
群体心理学的应用
人际关系
群体心理学在人际关系中具有重 要应用,如团队协作、冲突管理 等方面。
社会影响力
群体心理学可以用来提高社会影 响力,如通过营销策略、宣传活 动等方面来影响消费者的态度和 行为。
组织管理
群体心理学在组织管理中也具有 重要应用,如员工激励、团队建 设等方面。
对个人的影响
提升自我认知
研究群体行为和心理有 助于理解自己在群体中 的角色和定位,提升自 我认知。
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了解群体心理和行为规 律,可以帮助个人更好 地与他人交往,增强人 际交往能力。
促进个人成长
通过对群体行为和心理 的研究,可以培养个人 敏锐的观察力、分析能 力和判断力,为个人成 长打下基础。
群体心理如何影响群体行为
01
群体心理的认知偏差

组织行为学课程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课程知识点

1.组织:组织是由两个以上的人所组成的,具有明确的共同目标和一定的正式关系的集合体。

2.组织行为:组织行为是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所有行为。

组织行为分为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

3.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是系统地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和态度的学科。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4.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组织行为学(目的和意义):(1)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3)有助于我们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4)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5)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1.个性(人格):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具有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和社会性的特点.。

2.气质:气质是不以个体活动的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一系列典型而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3.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

4.态度:是关于客观事物、人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喜欢或不喜欢5.价值观:代表一系列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更可取6.价值观对管理人员的影响企业和组织要不断地作出决策,而任何决策都会受到组织中的人所持有的价值观的影响。

其中,管理人员的价值体系会影响到:(1)对其他个人及群体的看法,从而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个人对决策和问题解决方法的选择;(3)对个人所面临的形势和问题的看法;(4)关于道德行为的标准的确定;(5)个人接受或抵制组织目标和组织压力的程度;(6)对个人及组织的成功和成就的看法;(7)对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选择;(8)用于管理和控制组织中人力资源的手段的选择7.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影响因素:a.工作性质 b.报酬 c.晋升 d.领导的管理方式 e.工作中的人际关系f.工作条件8、员工表达不满意的途径:一建设性/破坏性维度二积极性/消极性维度退出建议忠诚怠工9.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关于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存在以下三种主要观点。

群体和团队的定义,相同点和不同点

群体和团队的定义,相同点和不同点

群体和团队的定义,相同点和不同点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一、群体的涵义和特征。

我们认为,群体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

它既同社会和个人相区别,又介于社会和个人之间,并且是联结二者的中介。

两个以上相互作用又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实现某些特定目标而结合在一起。

群体成员共享信息,作出决策,帮助每个成员更好地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群体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但不是任何几个人就能构成群体。

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

群体(Group)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实现特定目标、满足特定需求而组成的集合体。

群体大致有以下特征:1.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

群体成员至少有两个人,这是构成群体的主体基础。

在较大的群体中,还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和一定的分工协作,并且有权威人物的存在.2.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

群体目标是群体功能的具体体现,也是组织的灵魂。

没有目标的群体是不可能存在的。

3.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

群体成员之间互相依赖,在心理和行为上互相影响,围绕群体目标开展活动,具有相对独特的互动方式。

4.有一定的行为准则。

群体规范有些是明文规定的,有些则是约定俗成的,它保证群体有秩序地、协调地开展活动。

5.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任何群体都是现实的社会实体,它不仅占有一定的空间位置,而且在时间上也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从群体的界定可以看到,群体和我们一般所讲的人群是不同的概念。

在社会学研究中,人群通常是指那些偶发聚集体,也就是偶然地在同时间同一地方临时聚集起来的一群人,比如搭乘公共汽车的乘客。

商店里购物的顾客、电影院里观看电影的观众、餐厅里就餐的食客等等。

在这些人群的成员之间并不发生具有意义的社会互动,也没有共同的归属感,聚合的时间也十分短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群体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社会、工作关系,并以 共同的群体目标为其行为导向。
3.群体成员具有相关的活动意识,在行为和心理上 都能认识到他人的存在。
4.属于同一群体的成员彼此在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
5.每个成员都能找到一定的地位、角色,并在行为 上达到与角色的认同。
二、个人为什么加入群体
1.安全需要 2.地位需要 3.自尊需要 4.情感需要 5.权利需要 6.实现目标的需要
小王的一席话,使我开了窍。为了把这项工作做细致,做扎实, 我们拟订了一个计划,并由我和车间党支书负责向厂部汇报,由小王 负责做好青工的工作。最后,我们采取了三个步骤:
第一、先利用车间团支部组织青年做好事,给每一个退休的老 师傅做一个三合板的象棋盘,然后利用活动日送到他们各家,借此机 会有意识的向他们请教一些技术问题,唤起他们对几十年工作环境的 回忆,缩短新老员工间的心理距离。
第二、有车间领导出面“三顾茅庐”,先拉家常,再做检讨, 然后试探口气,让他们逐步感到自己仍是归属于这个集体的,集体也 认可他们。
第三、给他们送去有厂长签字的烫金封面的聘书,满足他们的 尊重需要和归属感。
事后,有位退休的老工人说:“只要厂里还看得起我们这些老 工人,我们就是死了,这把老骨头也要为工厂出把力。
答:非正式群体是与正式群体对称的概念,正式 群体是为了完成组织所规定的特定目的和工作而 产生的官方组织,非正式群体则是自然形成的非 官方组织,是一种无形的组织。正式群体在人群 关系中占主导地位。
2、通过采用激励方法(主要是应用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 理论),满足退休工人的需求,以实现退休工人发挥余热 的效果。
首先,送棋盘,是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属于生理需求的满 足;
其次,三顾茅庐,是满足退休工人的社交、安全和归属需 求;
最后,送烫金聘书,是满足退休工人的受尊重和部分自我 实现的需求。
通过上述的激励措施,激发了退休工人继续为企业贡献的 热情。
怎样才能尽快提高青工的技术水平呢? 有一天晚上,我和车间的团支书王小云一起散步,顺便谈到这一 问题。小王好像心不在焉,一直偏过头去看那些在路灯下下棋的“马 路天使”们。当我想提醒她时,她好像发现了什么秘密,高兴的说: “主任,有了,七个,就是他们七个。”她二话没说,拉着我的胳臂 来到他们的旁边,指着他们给我看,然后又把我推到偏静处,兴奋的 对我说 “主任,你看清了吧?刚才我指的那七个人,都是我们车间这 几年退休的老师傅。”她兴奋的向我谈起了想法。 她说这些退休老工人过去在技术上都是内行,现在下棋的兴趣把 他们结合在一起,他们现在其实都有些孤独感,每天在家里做饭,带 孙子,晚上才凑在一起,过去由于对他们重视不够,所以他们都有点 怨气,退休后压根儿就不到车间去。如果能把他们请回到车间去,定 期给青工现场指导,或者聘请他们做技术顾问,向他们咨询,不是好 办法么?
了解非正式群体
一、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
1.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利益与风险 2.共同的兴趣爱好 3.共同的经济与社会背景 4时间与空间上的接触
二、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1.以某种共同利益、观点和爱好为基础,以 感情为纽带。
2.有较强的内聚力和行为一致性。 3.推选群体中最具有威信的人当首领,他拥
有对成员精神的支配权利,有一套快速不 成文的奖惩制度与手段。 4.成员间有一条比较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 5.有较强的自卫性和排外性。
请思考: • 1、“马路天使”们聚成小群体的目的和原因可能是什么
? • 2、工厂是怎样补救性的挖掘退休工人的智慧资源的?
答:1、共同的爱好让这些退休工人走到了一起;
目的可能仅仅是为了消磨时光,也有可能是因为对工厂领 导不满而了向工厂的领导们传递一个信息:尽管你们不关 心我们,但我们还是过的很开心、很充实。
六、群体的作用
1.完成组织所赋予的基本任务 2.满足群众成员的心里要求 3.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老而不废的“马路天使”们的群体作用(案例)
我到机修车间上任时,车间职工队伍的结构已发生很大的变化。 全车间不算管理人员,工人有71名,其中66名是35岁以下的青年工人 。他们虽然年轻,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技术水平普遍偏低,急需补 上这一课。
三、群体的形成
1.定向阶段 2.冲突和挑战阶段 3.形成凝聚力阶段 4.迷惑阶段 5.醒悟阶段 6.接受阶段
四、群体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形成阶段 第二阶段: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成熟阶段 第四阶段:衰老阶段 第五阶段:死亡阶段
五、群体的种类
1.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2.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3.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 4.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2.在组织管理中,管理只要树立人本管理的 概念,注意加强自身的组织建设。
3.管理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认识非正式群 体的存在作用,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 用,做到为我所用。
4.对非正式群体的情况的情况要进行经常性 的了解和阶段性的评估。
学校中的非正式组织(案例)
案例一:已经高三的最后阶段,同学们都在紧张 地复习,我作为班主任外出开会,结果班上有些 同学在操场上打篮球,竟然在延伸课上迟到了很 长时间,我当时很生气,一问男生才知道有大约 十几人,一查这些同学原来他们是我班公认的“ 小群体”的成员; 案例二:一天我刚下班,家里的电话铃响了,一 位学生家长告诉我孩子到现在还没有回家,我当 时也很着急,就试着打了几个同学的电话,发现 有好几个孩子都没有回家,过一会儿,才找到一 位同学,他吞吞吐吐地说,因为刚考完试就去打 游戏,一问哪些人,还是那些“小群体”的成员 。
二、 非正 式群 体的 基本 功能
安全需要 社交需要 尊重需要 增强自信心 增强力量感 自我确认的需要 其他需要
三、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按形成 原因分
情感型 兴趣爱好型 利益型
积极型按效应 分类来自消极型 破坏型四、正确对待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
1.正式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对不同类别的非 正式群体采取不同策略。
群体行为
第一组全体
案例收集:李 旺 PPT制作:冯 子 志 讲 解:宋 春 梅
陈琴琴 总 结:刘 俐 钧
人员分工
陈磊 马媛 罗芳
认识群体
目录
了解非正式群体
探析群众行为的规律
团队建设
认识群体
一、什么是群众
1.群众是由不同个体所组成,群体中的每个人必须 遵守群体的共同规范,具有群体意识和归属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