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实验及影响混凝效果的五种因素教学文案

合集下载

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及混凝剂的选择

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及混凝剂的选择

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及混凝剂的选择一、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比较复杂,其中主要由水质本身的复杂变化引起,其次还要受到混凝过程中水力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1、水质工业废水中的污染物成分及含量随行业、工厂的不同而千变万化,而且通常情况下同一废水中往往含有多种污染物。

因此某一种混凝剂对不同废水的混凝效果可能相关很大。

有些废水中含有表面活性剂或活性染料一类污染物质,通常使用的混凝剂对它们的去除效果也大多不理想。

2、pH值pH值也是影响混凝的一个主要因素。

在不同的pH值条件下,铝盐与铁盐的水解产物形态不一样,产生的混凝效果也会不同。

由于混凝剂水解反应过程中不断产生H+,因此要保持水解反应充分进行,水中必须有碱去中和H+,如碱不足,水的pH值将下降,水解反应不充分,对混凝过程不利。

3、水温水温对混凝效果也有影响,无机盐混凝剂的水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水温低时不利于混凝剂水解。

4.水力学条件及混凝反应的时间把一定的混凝剂投加到废水中后,首先要使混凝剂迅速、均匀地扩散到水中。

混凝剂充分溶解后,所产生的胶体与水中原有的胶体及悬浮物接触后,会形成许许多多微小的矾花,这个过程又称为混合。

混合过程要求水流产生激烈的湍流,在较快的时间内使药剂与水充分混合,混合时间一般要求几十秒至2分钟。

混合作用一般靠水力或机械方法来完成。

二、混凝剂的选择常用的无机盐类混凝剂有机合成高分子混凝剂PAM针对处理某种特定的废水选择适应的混凝剂时,通常由综合以下几方面的考虑来确定。

(1)处理效果好,对希望去除的污染物有较高的去除率,能满足设计要求。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有时需要两种或多种混凝剂及助凝剂同时配合使用。

(2)混凝剂及助凝剂的价格应适当便宜,需要的投加量应当适中,以防止由于价格昂贵造成处理运行费用过高。

(3)混凝剂的来源应当可靠,产品性能比较稳定,并应宜于储存和投加方便。

(4)所有的混凝剂都不应对处理出水产生二次污染。

当处理出水有回用要求时,要适当考虑出水中混凝残余量所造成的轻微色度等影响(例如采用铁盐作混凝剂时)。

影响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因素及改善方法

影响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因素及改善方法

影响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因素及改善方法混凝土是由水泥、骨料、粉炭灰和水等材料混合而成的一种常用建筑材料。

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是指其在施工过程中的可塑性、流动性和可浇筑性等特性。

影响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因素主要包括水胶比、骨料粒径、骨料形状、矿物掺合料、外加剂和施工方法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分析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改善方法。

1.水胶比:水胶比是混凝土中水的质量与水泥固体的质量之比。

水胶比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有重要影响,水胶比越小,混凝土的流动性越差,但强度越高。

为了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可以使用高性能的水泥或者掺有大量矿物掺合料的水泥,以降低水胶比。

2.骨料粒径:骨料粒径的大小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有直接影响。

较小的骨料粒径可以增加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可塑性,但可能导致混凝土的强度降低。

较大的骨料粒径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但会降低其流动性。

因此,在制备混凝土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骨料粒径,并进行充分的搅拌。

3.骨料形状:骨料形状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能也有一定影响。

较圆形的骨料可增加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可塑性,但也会降低其强度;而较平片状的骨料则可以降低混凝土的流动性,但增加其强度。

因此,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骨料形状,或者采用多种形状的骨料混合使用,以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

4.矿物掺合料:矿物掺合料是指将一定比例的矿渣、矸石粉和粉炭灰等材料掺入混凝土中以替代部分水泥的掺合料。

矿物掺合料可以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提高其流动性和可塑性,同时也可以增加混凝土的抗裂性和耐久性。

5.外加剂:外加剂是指在混凝土中加入的能够改变混凝土性能的化学物质。

根据不同的要求,可以使用减水剂、增粘剂和缩减剂等外加剂来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

减水剂可使混凝土流动性增加,增粘剂可增加混凝土的黏结性和保水性,缩减剂可以延长混凝土的凝结时间。

6.施工方法:施工方法对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例如,采用合适的振捣方法和振捣时间,能够改善混凝土的均质性和密实度;采用适当的浇筑方式和浇注速度,可以保证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的流动性和可塑性。

影响混凝的因素和操作程序

影响混凝的因素和操作程序

影响混凝的因素和操作程序影响混凝的因素和操作程序常用的助凝剂有氯、生石灰、活化硅酸、活化水玻璃、泡花碱等。

(1)混凝的影响因素①废水性质的影响废水的胶体杂质浓度、PH值、水温及共存杂质等都会不同程度影响混凝效果。

a. 胶体杂质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混凝。

用无机金属盐作混凝剂时,胶体浓度不同,所需脱稳的Al3+和Fe3+的用量亦不同。

b.PH值也是影响混凝的紧要因素。

采纳某种混凝剂对任一废水的混凝,存在一个相对*佳PH值,使混凝反应速度*快,絮体溶解度*小,混凝作用*大,经过试验可得到*佳的PH值。

往往需要加酸或碱来调整PH值,通常加碱的较多。

c.水温的高处与低处对混凝也有肯定的影响。

水温高时,黏度降低,布朗运动加快,碰撞的机会增多,从而提高混凝效果,缩短混凝沉淀时间。

因此一般冬天混凝剂用量比夏天多。

但温度过高,超过90℃时,易使高分子絮凝剂老化生成不溶性物质,反而降低絮凝效果。

d. 共存杂质的种类和浓度1)有利于絮凝的物质除硫、磷化合物以外的其他各种无机金属盐,它们均能压缩胶体粒子的扩散层厚度,促进胶体粒子凝集。

离子浓度越高,促进本领越强,并可使混凝范围扩大。

二价金属离子Ca2+、Mg2+等对阴离子型高分子絮凝剂凝集带负电的胶体粒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表现在能压缩胶体粒子的扩散层,降低微粒间的排斥力,并能降低絮凝剂和微粒间的斥力,使它们表面彼此接触。

2)不利于混凝的物质磷酸离子、亚硫酸离子、**有机酸离子等拦阻高分子絮凝作用。

另外,氯、螯合物、水溶性高分子物质和表面活性物质都不利于混凝。

3)混凝剂的影响(a)混凝剂种类混凝剂的选择重要取决于胶体和细小悬浮物的性质、浓度。

如水中污染物重要呈胶体状态,且ζ电位较高,则应先投加无机混凝剂使其脱稳凝集,如絮体细小,还需投加高分子混凝剂或搭配使用活性硅酸等助凝剂。

很多情况下,将无机混凝剂与高分子混凝剂并用,可明显提高混凝效果,扩大应用范围。

对于高分子混凝剂而言,链状分子上所带电荷量越大,电荷密度越高,链状分子越能充分延长,吸附架桥的空间范围也就越大,絮凝作用就越好。

混凝沉淀法课程设计

混凝沉淀法课程设计

混凝沉淀法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混凝沉淀法的原理,掌握其基本操作流程。

2. 学生能掌握影响混凝沉淀效果的主要因素,如pH值、温度、搅拌速度等。

3. 学生能了解混凝沉淀法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独立进行混凝沉淀实验,熟练操作相关设备。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判断混凝沉淀效果,并提出优化方案。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与混凝沉淀相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环保事业的关注和责任感,认识到混凝沉淀法在保护水资源、改善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2. 学生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学会在实验过程中相互配合、共同解决问题。

3. 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本课程旨在通过讲解和实践,使学生在掌握混凝沉淀法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培养科学思维和环保意识。

课程针对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结合教材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混凝沉淀法基本原理:- 混凝剂的种类及其作用机理。

- 混凝沉淀的基本过程和关键步骤。

- 教材第四章第二节:混凝沉淀法基本原理。

2. 影响混凝沉淀效果的因素:- 水质参数对混凝沉淀效果的影响,如pH值、水温、浊度等。

- 混凝剂投加量、搅拌速度等操作条件的影响。

- 教材第四章第三节:影响混凝沉淀效果的因素。

3. 混凝沉淀实验操作与应用:- 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 混凝沉淀实验的操作流程和数据处理。

- 污水处理实例分析,了解混凝沉淀法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 教材第四章第四节:混凝沉淀实验及操作。

教学进度安排:第一课时:讲解混凝沉淀法基本原理,介绍混凝剂的种类和作用机理。

第二课时:分析影响混凝沉淀效果的因素,讨论操作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2页

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2页

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2页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一、引言混凝是水处理过程中常用的物理方法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胶体、细菌、病毒和重金属等污染物,改善水质。

混凝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水处理的效果,因此了解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探讨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1.水中污染物浓度:水中污染物浓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影响混凝效果。

浓度过高时,混凝剂用量大,效果可能不理想;浓度过低时,絮凝效果可能不明显。

因此,应根据水质情况调整混凝剂的用量和投加方式。

2.水质条件:水质条件包括水的温度、pH值、悬浮物含量、有机物含量等因素。

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水中污染物的稳定性和聚集能力,进而影响混凝效果。

例如,低pH值条件下,混凝剂的活性会降低;高pH值条件下,悬浮物不易聚集。

因此,应根据水质条件选择合适的混凝剂和投加量。

3.混凝剂种类和投加量:混凝剂的种类和投加量对混凝效果有重要影响。

不同种类的混凝剂对不同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不同,应根据水质特点和去除目标选择合适的混凝剂。

同时,混凝剂的投加量也会影响混凝效果,投加量不足时,污染物去除不彻底;投加量过多时,会造成浪费并影响水质。

因此,应通过实验确定合适的混凝剂投加量。

4.搅拌强度和时间:搅拌强度和时间是影响混凝效果的重要因素。

搅拌强度不足时,污染物不易聚集;搅拌时间过长则可能破坏已经聚集的絮体。

因此,应根据水质条件和设备情况确定合适的搅拌强度和时间。

5.沉淀或过滤条件:沉淀或过滤是混凝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沉淀或过滤速度过慢或过快都可能影响混凝效果。

沉淀速度过慢时,悬浮物在水中停留时间过长,容易造成水质恶化;沉淀速度过快时,絮体未完全形成就被压滤,导致出水水质不佳。

因此,应根据水质条件和设备情况确定合适的沉淀或过滤条件。

6.水力负荷和流量:水力负荷和流量也会影响混凝效果。

水力负荷过大或流量过快时,混凝剂与水中的污染物接触时间短,不利于污染物的去除;水力负荷过小或流量过慢时,不仅会增加设备负荷,还可能破坏已经形成的絮体。

混凝搅拌实验讲课文档

混凝搅拌实验讲课文档
现在二十一页,总共八十六页。
二、水的混凝机理
凝聚(Coagulation):胶体脱稳、凝聚 絮凝(Flocculatio)n :脱稳胶体变大 混凝:包括两者
在水与废水中 体系复杂
(大小、成份)
胶体化学 单一体系
现在二十二页,总共八十六页。
现在二十三页,总共八十六页。
1.压缩双电层理论
根据DLVO理论
现在四十八页,总共八十六页。
2) G增加碰撞机率增加絮凝效果增加
但破碎程度也增加 此现象尚未很好从理论上得到描述 。
现在四十九页,总共八十六页。
三、混凝控制指标
凝聚
混合设备
絮凝
絮凝设备
用G可以来判断混合和絮凝的程度
混合(凝聚)过程 (Mixing):
剧烈搅拌分散药剂
时间通常在10~30s,一般<2min G=700-1000s-1,
高分子絮凝剂:
阳离子有机化合物
天然改性高分子:无毒易降解,如甲壳素等 多功能絮凝剂:絮凝、缓蚀阻垢、杀菌灭藻
微生物絮凝剂
现在三十八页,总共八十六页。
二、助凝剂(结合混凝实验自学)
•酸碱类:如石灰、硫酸等
•加大矾花粒度和结实性:如活化硅酸(SiO2 nH2O
)、骨胶、高分子絮凝剂 •氧化剂类:破坏干扰混凝的物质,如有机物。如投
G p/ (1943年发明的,甘布公式)
:动力粘度,Pa s
现在四十四页,总共八十六页。
水力搅拌时 p由水流本身能量消耗提供 pV=gQh
h:水头损失(m) :密度, kg/m3
Q:流量
V:水流体积=QT
g:重力加速度,9.8m/s2
T:水力停留时间(s)
G gh
T

影响混凝的因素

影响混凝的因素

影响混凝的因素
影响混凝土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水泥的品种和用量:不同品种和用量的水泥对混凝土的性能有直接影响,如强度、耐久性等。

2. 骨料的种类和粒径:骨料是混凝土的主要成分之一,不同种类和粒径的骨料对混凝土的性能也有重要影响。

3. 水灰比:水灰比是指混凝土中水的用量和水泥用量的比值,它对混凝土的流动性、强度和耐久性等性能有重要影响。

4. 外加剂的选择和使用量:外加剂是指在混凝土中添加的一些化学物质,如减水剂、增稠剂等,它们可以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强度等性能。

5. 混凝土的拌合时间和拌合方式:混凝土的拌合时间和拌合方式对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强度等性能有影响。

6. 温度和湿度:温度和湿度对混凝土的凝固和硬化过程有影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和湿度都会影响混凝土的性能。

7. 施工方法和施工环境:混凝土的施工方法和施工环境对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
有直接影响,如露天施工和封闭施工等。

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

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

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
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有:
1. 水泥胶凝材料的种类和配比:不同种类和配比的水泥胶凝材料对混凝效果有明显差异,例如硅酸盐水泥和硫铝酸盐水泥的混凝效果不同。

2. 温度:水泥的混凝速度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较高的温度能够加速混凝过程。

3. 水泥与水的比例:水泥与水的比例对混凝效果有重要影响,过多或者过少的水都会影响到混凝效果。

4. 添加剂的使用:添加剂可以改变水泥的性能,例如减水剂可以减少水泥与水的比例,加快混凝速度。

5. 砂浆搅拌的时间和方法:砂浆的搅拌时间和方法会影响砂浆中气泡的分布和排出情况,从而影响混凝效果。

6. 环境湿度和通风情况:高湿度或者通风不良的环境会影响混凝效果,增加混凝时间。

7. 使用其他控制措施:如搅拌过程中加入振动或者加压等操作,可以改善混凝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混凝实验及影响混凝效果的五种因素
发布时间:2010-02-09 点击:121
安徽赛科科技环保有限公司水处理药剂部门在做混凝实验中流程分析目的、原理、方法记录分析和总结出影响混凝效果的五种因素。

目的:观察混凝现象,加深对混凝机理的理解,了解混凝效果的影响因素;掌握混凝烧杯搅拌实验的方法和一般步骤;通过烧杯实验,学会确定一般水体最佳混凝条件的基本方法,包括投药量,pH和速度梯度。

原理:混凝是通过向水中投加药剂使胶体物质脱稳并聚集成较大的颗粒,以使其在后续的沉淀过程中分离或在过滤过程中能被截除。

混凝是给水处理中的一个重要工艺过程。

天然水中由于含有各种悬浮物、胶体和溶解物等杂质,呈现出浊度、色度、臭和味等水质特征。

其中胶体物质是形成水中浊度的主要因素。

由于胶体物质本身的布朗运动特性以及所具有的电荷特性(ξ电位)在水中可以长期保持分散悬浮状态,即具有稳定性,很难靠重力自然沉降而去除。

通过向水中投加混凝剂可使胶体的稳定状态破坏,脱稳之后的胶体颗粒则可借助一定的水力条件通过碰撞而彼此聚集絮凝,形成足以靠重力沉淀的较大的絮体,从而易于从水中分离,所以,混凝是去除水中浊度的主要方法。

在给水处理工艺中,向原水投加混凝剂,以破坏水中胶体颗粒的稳定状态,使颗粒易于相互接触而吸附的过程称为凝聚。

其对应的工艺过程及设备在工程上称为混合(设备);在一定水力条件下,通过胶粒间以及和其他微粒间的相互碰撞和聚集,从而形成易于从水中分离的物质,称为絮凝。

其对应的工艺设备及过程在工程上称为絮凝(设备)。

这两个阶段共同构成了水的混凝过程。

混凝机理:水的混凝现象及过程比较复杂,混凝的机理随着所采用的混凝剂品种、水质条件、投加量、胶体颗粒的性质以及介质环境等因素的不同,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

1.电性中和:
电性中和又分为压缩双电层和吸附电中和两种。

通过投加电解质压缩扩散层以导致胶粒
间相互凝聚的作用机理称为压缩双电层作用机理。

这种机理主要以静电原理(现象)为基础解释游离态离子(简单离子)对胶体产生的脱稳作用。

吸附电中和是指当采用铝盐或铁盐作为混凝剂时,高价金属离子在水中以水解聚合离子状态存在,随溶液pH的不同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水解产物。

这些产物由于氢键、共价键或范德华力的作用而对胶体颗粒产生一种特异的吸附能力。

利用这种吸附能力,这些离子可直接进入滑动面内与胶核上的电位离子发生吸附中和作用,这种吸附不受电性中和的约束,只要有吸附空位就会发生。

这种由于异号离子、异号胶粒或高分子带异号电荷部位与胶核表面的直接吸附作用而产生的电性中和,从而降低了静电斥力(ξ电位)使胶体脱稳的机理,称为吸附电中和作用机理。

2.吸附架桥作用机理:
吸附架桥作用机理主要用来解释高分子混凝剂的作用过程。

高分子混凝剂多为一种松散的网状长链式结构,分子量高,分子大,具有能与胶粒表面某些部位作用的化学基团,对水中胶粒产生强烈的吸附作用和粘结桥连作用。

当向溶液投加高分子物质时,胶体微粒与高分子物质之间产生强烈的吸附作用,这种吸附主要由于各种物化过程,如氢键、共价键,范德华力等以及静电作用(异号集团,异号部位)共同产生,与高分子物质本身结构和胶体表面的化学性质特点有关;某一高分子基团与胶粒表面某一部位产生特殊的反应而互相吸附后,该高分子的其余部位则伸展在溶液中,可以与另一表面有空位的胶粒吸附,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胶粒一高分子一胶粒”的絮凝体,高分子起到了对胶粒进行架桥连接的作用。

通过高分子链状结构吸附胶体,微粒可以构成一定形式的聚集物,从而破坏胶体系统的稳定性。

3.沉淀物的卷扫(网捕)作用:当金属盐作混凝剂时,如果投加量非常大,足以达到沉析金属氢氧化物或金属碳酸盐时,水中的胶体颗粒可被这些沉析物在形成时所卷扫(网捕),从而随之一起沉淀。

此时胶体颗粒的结构并没有大的改变,基本上是一种机械作用,只是成为金属氢氧化物沉淀形成的核心。

上述这三种混凝机理在水处理过程中不是各自孤立的现象,而往往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随不同的药剂种类、投加量和水质条件而发挥作用程度不同,以某一种作用机理为主。

对于水处理中常用的高分子混凝剂来说,主要以吸附架桥机理为主;而无机的金属盐混凝剂则电性中和和粘结架桥作用同时存在;当投量很多时,还会有卷扫作用。

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由于胶体的混凝过程比较复杂,原水水质又各异,因此混凝效果
的好坏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水温、水的pH和碱度、原水水质、水力条件及混凝剂种类及投加量等。

分述如下。

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一、水温的影响:水温对混凝效果有明显影响。

水温低时,即使增加混凝剂的投加量往往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混凝效果,生产实践中表现为絮体细小、松散,沉淀效果差。

温度对混凝效果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为水温影响药剂溶解速度:无机盐混凝剂水解是吸热反应,低温时混凝剂水解困难;水温影响水的黏滞性:低温水的黏度大,使水中杂质颗粒布朗运动强度减弱,碰撞机会减少,不利于胶粒脱稳凝聚;同时,水的黏度大,水流剪力也增大,影响絮体的成长;水温还对胶体颗粒的水化膜形成有影响:水温低时,胶体颗粒水化作用增强,水化膜增厚,妨碍胶体凝聚,而且水化膜内的水由于黏度和重度增大,影响了颗粒之间粘附强度。

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二、pH的影响:对于不同的混凝剂,水的pH的影响程度也不相同。

对于聚合形态的混凝剂,如聚合氯化铝和有机高分子混凝剂,其混凝效果受水体pH的影响程度较小。

铝盐和铁盐混凝剂投入水中后的水解反应过程,其水解产物直接受到水体pH的影响,会不断产生H+,从而导致水的pH降低。

水的pH直接影响水解聚合反应,亦即影响水解产物的存在形态。

因此,要使pH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水中应有足够的碱性物质与H+中和。

天然水中都含有一定的碱度,对pH有一定缓冲作用。

当水中碱度不足或混凝剂投量大,pH下降较多时,不仅超出了混凝剂的最佳作用范围,甚至影响混凝剂的继续水解,因此,水中碱度高低对混凝效果影响程度较大,有时甚至超过原水pH的影响程度。

所以,为了保证正常混凝所需的碱度,有时就需考虑投加碱剂(石灰)以中和混凝剂水解过程中所产生的H+。

每一种混凝剂对不同的水质条件都有其最佳的pH作用范围,超出这个范围则混凝的效果下降或减弱。

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三、原水水质的影响:对于处理以浊度为主的地表水,主要的水质影响因素是水中悬浮物含量和碱度,水中电解质和有机物的含量对混凝也有一定的影响。

水中悬浮物含量很低时,颗粒碰撞机率大大减小,混凝效果差,通常采用投加高分子助凝剂或矾花核心类助凝剂等方法来提高混凝效果。

如果原水悬浮物含量很高,如我国西北、西南等地区的高浊度水源,为了使悬浮物达到吸附电荷中和脱稳,铝盐或铁盐混凝剂的投加量将需大大增加,为减少混凝剂投量,一般在水中先投加高分子助凝剂,如聚丙烯酰胺等。

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四、水力条件的影响:混合、絮凝阶段的G和GT值不同,是混凝工艺过程中的重要控制参数。

甘布(T.R.Camp)和斯泰因(P.c.Stein)通过一个瞬间受剪力而扭转的单位体积水流所消耗的功率来计算G值。

根据碰撞能量的来源的不同,可采用式(6.1)和(6—2)来计算G值。

机械搅拌:G= p/μ (6.1) 式中P——单位体积流体所耗功率(W/m3);μ——水的动力黏滞系数,可查表。

水力搅拌:G= pgh/Tμ= gh/νT等.(6-2) 式中v——水的运动黏度(m2/s);h——经混凝设备的水损(m);T——水流在混凝设备中的停留时间(s);g——重力加速度(m/s2)。

式(6—1)、式(6—2)两个G值计算公式就是著名的甘布公式。

从药与水混合到絮体形成是整个混凝工艺的全过程。

根据所发生的作用不同,混凝分为混合和絮凝两个阶段,分别在不同的构筑物或设备中完成。

在混合阶段,以胶体的异向凝聚为主,要使药剂迅速均匀地分散到水中以利于水解、聚合及脱稳。

这个阶段进行得很快,特别是Al3+、Fe3+盐混凝剂,所以必须对水流进行剧烈、快速的搅拌。

要求的控制指标为:混合时间10~30 s,≤2 min;搅拌强度以G值表示,控制在:700~1000(s-1)。

在絮凝阶段,主要以同向絮凝(以水力或机械搅拌促使颗粒碰撞絮凝)为主。

同向絮凝效果与速度梯度G和絮凝时间丁有关。

由于此时絮体已经长大,易破碎,所以G值比前一阶段减小,即搅拌强度或水流速度应逐步降低。

主要控制指标为:平均值G:20~70s-1,平均GT值=l×104~1×105。

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五、混凝剂投加量:投加量过少效果难以保证,而过多又会造成浪费,对某些混凝剂来说投量过大还会影响混凝效果。

混凝剂的最佳投加量是指能达到水质目标的最小投加量。

最佳投药量具有技术经济意义,最好通过烧杯试验确定。

如何根据原水水质、水量变化和既定的出水水质目标,确定最优混凝剂投加量,是水厂生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根据实验室混凝烧杯搅拌试验确定最优投加量,简单易行,是经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