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ppt优秀课件1

合集下载

文言文阅读指导(一)课件(幻灯片16张)

文言文阅读指导(一)课件(幻灯片16张)

一、课文再现
湖心亭看雪 明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 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 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 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文言文阅读指点(一)
一、课文再现
醉翁亭记
宋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
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
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
三、考点聚焦
D 1.《醉翁亭记》中与“朝而往”一句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泉香而酒洌 B. 水落而石出者 C .而不知人之乐 D. 杂然而前陈者
C 2.下列对《醉翁亭记》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富有灵性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画了琅琊山变幻无穷的美丽风景, 赏山乐水的欢乐与惬意跃然纸上。
相同点:都写到了山水之景,都表达了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与赞美。
不同点: 欧阳修被贬之后寄情山水,表现出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张岱痴迷于世俗之外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 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显露出在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 怀恋和怅惘。
三、考点聚焦
解释下列字词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茂盛的样子 )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领会 )( 寄托) 觥筹交错( 酒杯和酒筹 ) 泉香而酒洌 ( 清 )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ppt课件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ppt课件

例2: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 项是(2009年福建卷第3题) (B) A.童年丧父的张自新没有因母亲的看法而放弃 学习,坚持耕读,啸歌古人,悠然自得。 B.张自新对吴中子弟的亵语戏笑不以为意,也 不理解,所以无法与他们交流。 C.作者对张自新的坎坷经历和怀才不遇深有感 慨,痛惜他的病故,写了这篇传。 D.文中选取张自新读书敏慧,耕读奉母等几件 事来塑造人物,选材典型,形象饱满。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
用法
所谓“常见文言虚词”就是 从《考试大纲》中确定的文言虚 词,近年来基本确定为以下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 所、为、焉、也、以、因、于、 与、则、者、之。
3、文言句式主要掌握的是:
倒装句中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语前置、省略 句及复句间的关系 4、理解并翻译文句
二、怎样考?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 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的 具体含义。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 用法及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具体讲, 就是要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 用、一词多义(教育部确定了高中生应 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偏义复音等 现象。
120个实词: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乘、 诚、除、辞、从、殆、当、道、得、度、 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何、恨、 胡、患、或、及、即、既、假、见、间、解、就、 举、绝、堪、克、类、怜、弥、莫、乃、内、期、 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 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 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 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 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 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所谓明示信息,就是文章中说得明明白白 的事和明明白白的意思,根据提供的标准给这 些材料定性和分类,例如,题目要求选出“全 部表现刚直向上举动的一组”,那么,“言论” 就不能选,表现其他品质或特点的也不能选。

高中语文复习课件-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课件(共374张PPT)

高中语文复习课件-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课件(共374张PPT)
文言文断句考查对实、虚词的理解能力,对 句式的判断能力和对语气的分析能力。
体验高考真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还要注意古人的用语习惯,如称人一般只称名,如 “曾公亮”称“公亮”。尤其注意少数民族人的名字, 字数不定且不是取名的常用字,注意断句及跟其他词性 的字区分开来。
(二)阅读方法
1.阅读全文,着眼全局,梳理事件头绪和人物关 系。 (阅读时养成动笔勾画的习惯)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开头: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 交代传主曾公亮的名字 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 籍贯
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 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
结尾:Βιβλιοθήκη 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 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 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 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
作者评价公亮,用与 王安石有关的事件, 证明其吝啬。
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
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
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 苏轼与世人对公亮的
恭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让他亲自设宴,能处
之安然吗?”使者于是赴宴。

熙宁三年,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
使。第二年,判永兴军,任职一年,回到京城,

《高考文言文整体阅读技巧》课件PPT

《高考文言文整体阅读技巧》课件PPT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 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其事 寡败
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就 断开了。
雕刻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 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 的小一点。鼻子刻大了,可 以削小;雕小了,就无法加 大了。眼睛刻小了,可以修 大;刻大了,就无法改小。
如: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先译为:当他用(?)捆绑燕父子的时候
依据句意,括号中填入绳子较为合适,且 “组”又带有和“丝线之类有关的偏旁, 从而可以确定“组”的含义的“绳子”。
《高考文言文整体阅读技巧》课件 (61张PPT)
《高考文言文整体阅读技巧》课件 (61张PPT)
词汇推义法 许多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虽已不能单
《高考文言文整体阅读技巧》课件 (61张PPT)
为下面文言文语段加上标点。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 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 (qìng显现)于前不可类(虚构)之故难鬼魅 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如:“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盍:放在句中等于“何不”。(也常写作“曷”、“盖”)
(如:“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2、虚词连用。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有时是两 个,有时是三个连用。有的放在句首,有的放在 句末。连用的虚词重点一般总是最后一个。 常见的虚词连用:者也、也欤、也已矣、焉耳矣、 也乎哉
《高考文言文整体阅读技巧》课件 (61张PPT)
《高考文言文整体阅读技巧》课件 (61张PPT)
所以,能预见胜利的情况有五种:懂得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打和(在什么情 况下)不能打的会胜利;懂得兵多兵少 的不同战法的会胜利;官兵同心同德的 会胜利;用自己的有准备来对待敌人的 无准备的会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君 主不加干涉的会胜利。 所以说:知己 知彼的人,百战百胜, 了解自己而不 了解敌人的, 胜负几率各半; 对自己 和敌人都不了解的, 每战必输

高考语文总复习精品课件:文言文阅读(共61张精美ppt)

高考语文总复习精品课件:文言文阅读(共61张精美ppt)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 第一章
设误角度二:以今释古
考生掌握实词如果不够牢固,往往用今义去理解古义,造成以今释古的现象。出题 者也常借用以今释古的方式考查学生对实词的掌握情况,这种设误角度多针对古今异义 词而言。 (2007年江西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催科与抚字,往往相妨,不能相济 济:补益 . B.如是而后赋可完 完:结束 . C.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 延:请 . D.比岁蠲,比岁免 比岁:连年

. . 苦,且出残课示王。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又复视涴①卷,类冗 . .
杂可删。讶曰:“狐似有意。不惟勿患,当即以为师。”过数月,回视旧作,
会王生者,以故至山,素与郭善,登门造访。见污本,问之。郭具言所

顿觉所涂良确。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比晓,又涂之。积年余,
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王阅之曰: “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是岁,果入邑库。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
..
【解析】B项中的“完”,今义就是“结束”,但古汉语中此义极少见,而且将此义代入 原句之后文意不能贯通。此处明显是用现代汉语解释文言实词,句中应为“缴清”之意。 在原文语境中我们会发现“完”有“赋”与之搭配,是说“像这样催缴之后赋税才能缴 清,然而缴清赋税之后老百姓就有十分之七八的人死了”,这样文意才能贯通。由于D项 “比”作“挨着、连着”解,考生不熟悉,所以D项成了最大干扰项。其实在《促织》中 有“纳比笼中”,在《核舟记》中有“其两膝相比者”,其中的“比”均为“挨着、连 着”。可见平时的积累是相当重要的。 【解题指津】进行代入辨别。即将词义代入原句,看是否合乎情理,上下文意是否通顺, 比较鉴别其与现代汉语词义的细微差别,如果能找出更为恰当的词义替代,即可初步判 断此词义不正确。

2021届新高考版语文课件_ 专题1 文言文阅读(共132张PPT)

2021届新高考版语文课件_ 专题1 文言文阅读(共132张PPT)
(七)兼词 (1)诸:“之”和“于”的合音,“之”是代 词,“于”是介词。 (2)焉:用在动词后,相当于“于之”,“于”是 介词,“之”是代词。 (3)盍:相当于“何不”。
必备知识 整合提升
3 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示判断。如:陈胜者,阳 城人也。
(2)用“……,……也”表示判断。如:张衡字平子, 南阳西鄂人也。
必备知识 整合提升
(二)一词多义
本义 引申义
比喻义
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意义(本:树木的根) 词的最常用的意义 (兵:兵器) 又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道:方法、道理)
本义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意义 (爪牙:坏人的党羽)
必备知识 整合提升
(三) 古今异义
词义扩大(江、河、好)
古今词义的变化 词义缩小(臭、饿、让)
(3)表示处所。如:而相如廷叱之。
(在朝廷上)
必备知识 整合提升
(4)表示比喻。如: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像翅膀一样)
(5)表示工具。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用箕畚) (6)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如:吾得兄事之。
(像对待兄长一样)
(7)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如:群臣吏民能面
刺寡人之过者。
(当面)
必备知识 整合提升
频率 副词
(2)表示“再”“也”“还”“第二次”等: 复、更、再、又、亟。
6. 谦敬
(1)表恭敬:请、敬、谨、幸、惠、敢。
副词 (2)表谦卑:窃、忝、猥、伏惟。
必备知识 整合提升
7. 指 代
(1)相:指代第一、二、三人称,表示动 作偏指一方。
性 (2)见:用在动词前,有人称代词的作用, 副 相当于前置的“我”。 词

《文言文阅读》课件

《文言文阅读》课件

02 文言文阅读技巧
理解文意
总结词
理解文意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需要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
详细描述
在阅读文言文时,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对于生僻字词和不熟悉的 语法结构,可以通过查阅字典、词典或相关资料来帮助理解。同时,要注意积累 常见的文言文词汇和用法,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专有名词
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在词汇方面存在显 著差异,文言文使用古汉语词汇,而 现代汉语则使用近现代汉语词汇。
文言文中包含大量古代专有名词,如 人名、地名、官职名等,这些在现代 汉语中可能已经消失或被替代。
词义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文言文的词汇 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现代汉语中这 些词汇的意义可能与文言文不同。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句法比较
句式结构
文言文的句式结构和现代汉语存 在较大差异,如省略句、倒装句
等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
语气助词
文言文中的语气助词与现代汉语 有所不同,如“也”、“乎”、 “矣”等,这些助词在现代汉语 中可能不再使用或意义发生了变
化。
词序
文言文中的词序与现代汉语有所 不同,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句式结构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
表达方式比较
文言文精练
文言文表达方式简洁精练,语言优美 ,常常使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读来朗朗上口。
现代汉语通俗易懂
现代汉语表达方式更加通俗易懂,更 贴近口语化,易于理解和接受。
05 文言文阅读实践
阅读练习
总结词
通过阅读文言文文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 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
详细描述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言文篇章,设计多种阅 读练习,如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帮 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速பைடு நூலகம்和 准确性。

高考文言文ppt课件

高考文言文ppt课件
议侵权的话可以联系删除,可编辑 版! 9

建武十二年春,吴汉进军攻打广都,攻下 了它。接着,吴汉派轻装的骑兵去烧成都市桥。 皇帝告诫吴汉说:“你只坚守广都,等待敌人来 进攻,不要与他们争斗。如果敌人不敢来犯,你 就转移营地,逼近敌人,等待他们力气衰弱,才 可以攻打他们啊。”吴汉趁着胜利,进逼成都, 依凭江的北岸设立营垒,派刘尚率领一万多人驻 扎在江的南岸。皇帝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责 备吴汉说:“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 却又背离 、错乱!与刘尚的营垒分隔开,如有 紧急情况,就不能再互相联系了。”
议侵权的话可以联系删除,可编辑 版! 3
(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审题点拨 关键 实词 常见 虚词 特殊 句式 亲信 (古今同 形异义词) 答案 答题点拨 等到获得皇帝 召见,便受到皇帝亲 近信任。 译到位 ①亲信:亲近信任 ②及:等到
及 (表时间的 点拨 介词 ) 被动句 (用
“见” 表示) ③见:被
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异 议侵权的话可以联系删除,可编辑 版! 7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吴汉字子颜,是南阳宛人。吴汉为人朴实 厚道,说话少有文采。等到获得皇帝召见,便 受到皇帝亲近信任。建武二年,封吴汉为广平 侯。第二年春,吴汉把苏茂围困在广乐,周建 招集十多万人去广乐援救苏茂。吴汉率领轻装 的骑兵与敌人作战,没能获胜,自己从马上摔 落下来,伤了膝盖,就退回营帐。诸位将领对 吴汉说:“大敌当前,主帅却因伤而卧床,这 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啊。”吴汉于是抖擞精 神,裹好伤口站起来,叫人杀牛犒劳士兵,并 下令军中说:“今天是立功封侯之时,大家好 好努力啊!”于是士兵们激奋起来,气势倍增。 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异 第二天,大家一齐击鼓前进,周建的军队大败。 议侵权的话可以联系删除,可编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1:沛公欲王关中, 使子婴为相。
Wàng,为王
例2: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而绝江河。 《劝学》 游 泳
例3: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踢
二、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并不 施行这个动词所代表的动作, 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施 行这个动作。
《鸿门宴》
像对待兄长一样
例2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者, 受上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 当面
1.名词用作状语
(3)表示处所或工具
例27: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 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在朝廷上 例28:秦王车裂商君以徇 。
用 车 例29:箕畚运用渤海之尾。
用箕畚
《史记· 商君列传》
《愚公移山》
第二节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一 实词
一 词多义 词 类活用 古今异义 通假字
考 点 解 说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 在文中的含义
所谓“常见实词”,主要是常用词与 次常用词,这是从词在运用中出现频率的角 度来讲的。而从词义上看,这里所说的常见 实词又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那一部分。凡中学教学中不止一次出现过的 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都应当算 作考查内容的常见实词;当然,也还应当包 括一些中学生尚未直接接触到的而传世名篇 中却经常出现的实词。
例8:春风又绿江南岸 例9:大王必欲急臣。 使……变绿 使……着急 例10: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触龙说赵太后》 《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荣耀
例1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
使……稳固
例12: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 兄弟,以和夫妇。 使……合于法则 使…… 使 …… 深厚 和睦 《礼记· 礼运》
例19: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
把……当作老师
例20:稍稍宾客其父。 把……看作(当作)宾客
《伤仲永》
例2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 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 为先 以……为后
四、名词、动词用作状语
1.名词用作状语
在文言文中,名词经常用 作状语,直接修饰、限制动词 谓语。
一 词 多 义
复习要点
1.重点复习积累本上的一词多义。
2.复习《必修一》至《必修五》中出现的重要实词。 3.重点复习每个词中与现代汉语相差较远的义项。 4.在具体文言文阅读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的语境 对实词进行“猜”。
词 类 活 用
一、名词用作动词(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后,就具 有了动词的语法特点,不再表 示人和事物,而是表示与这个 名词有关的行为动作。
1.名词用作状语
(1)表示比喻
例22: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 像云那样 像影子那样 例23: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 蔽沛公。 像鸟张着翅膀那样 《鸿门宴》
例24: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 王。” 《陈涉世家》 像狐狸一样
1.名词用作状语
(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例25: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与连动式不同,连动式一般 表示一先一后的行为,不分主次。
例:公入而赋。
五、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
1.动词用作名词 一般处在句子中主语或宾语 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或 “之”字。
例3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到那里的人
《游褒禅山记》
例35: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产的东西 收入的东西
例 子:
例4:项伯 杀人,臣 活之。 《鸿门宴》
例5: 操军方连船舰, 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资使……活下来 亡郑以陪 邻? 例6:夫如是,故远人 使……灭亡 《烛之武 不服,则修文德以来 退秦师》 之。《季氏将伐颛臾》
使……来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 这个形容词所代表(表示)的性质 或状态,可译为“使……怎样”。
Content design, 10 years experience welcome to use these PowerPoint templates, New
考 点 解 说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 在文中的含义
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 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 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 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 需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 汉语的差异现象。 文言实词的考查常常是对某个实词提供四 种解释,要求选出正确答案。或是对四个实词 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或错误的 一项。
1.名词用作状语
(4)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例30: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 之郡。 《过秦论》 向东 向北
2.动词用作状语 例31:争割地而赂秦。 争着 例32:夜缒而出。
《过秦论》
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例33:仰而视之
《秋水》
《烛之武退秦师》
抬头
注意: 1.动词用作状语后,用“而”或 “以”字和动词谓语连用,这种情 况比较多。
《捕蛇者说》
例36:夫大国者,难测也,惧有 伏焉。 《曹刿论战》 伏兵
五、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 2.动词用作名词
表示具有这一性 质状态的人或物。
例37:将军身披坚执锐。
《陈涉世家》
坚硬的盔甲 锐利的武器 例38:四美具,二难并。 美好的事物 难得的贤主嘉宾
使……和谐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偶尔也有使动用 法,表示使宾语成为某种 人或事物。其特点是必带 宾语,翻译时应翻译成 “兼语式”。
•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使……为王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 也。 《左传》
使……生肉
三、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 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 的性质状态,而是主观上认为 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可译 为“以……为……”或 “把……当做……”。
例15: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 以(认为)……为小 例1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认为……美 例17: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认为……奇怪 例18: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以从师学习为耻
《师说》
《邹忌讽齐王纳谏》
2.名词的意动用
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看成是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 事,其特点是必带宾语,这个 表意动的名词同宾语并不构成 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主 语把宾语看成了这个名词所代 表的人或事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