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简)

合集下载

文言文简答题(课件)-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文言文简答题(课件)-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作答示范】
【答案】因为二者都是“避实击虚”的为文之道的具体表现。对他人已作过详尽的论述,自己只 要在简而言之中另有新意。对别人论述中的不到之处,自己就该充分地写出独到的见解来。(或 用自己的话说出“详人所略,略人所详”的基本含义也可。) 【解析】此文是以兵家术语来阐述为文之道的。此题要求说明写作时“予以数言了之”与“予更 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的关系,两者表面上似乎矛盾,实际上只要疏通文意,就能想到 这“详人所略,略人所详”正是为文之道的根本。这里,当然需要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要用自 己的语言来思考和表达。
备考指导:
1.注意传主的身份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 如传主是军事将领,应根据其个性化的军旅事迹,分析其作为 一个军事将领的品质; 如传主是政府官员,则应从其政绩和人品方面进行概括。
2.了解通常情况下古代人物的品质追求, 如求学成才、求财治家、求吏治民,求智 研理;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多了解古 代士大夫的功名心、利禄心,以及雅致意 趣等。
②宦官趁机弄权,有损皇帝的名声。
示例2: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 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德彝对曰:“上 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 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 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 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 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 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 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 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 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 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群二文言基本知识的系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群二文言基本知识的系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局部段落文意的理解、概括和信息筛选、分析能 力。文本答题区间相对集中,从内容来看,先介绍太平府、临江府的不同地理位 置,再讲两府不同的民风民情,最后提出不同的治理策略,可谓实事求是,因地 制宜,一心为民。项经立足太平府“民贫”的特点而采取“身抚循之”的宽缓的 为政之策,着眼临江府“土寇剽逸,出没其间,民无休居”的特点而实行“立捕 诸豪贼百八十人置之法”的严厉的施政之策,恩威各有侧重,显示了项经的为政 智慧和对百姓的关爱。
③移治临江。临江与袁、筠诸郡接壤也,土寇剽逸,出没其间,民 无休居。公至,悯然曰:“夫临江与太平异也,寇勿击,民勿宁。” 乃立捕诸豪贼百八十人置之法,一郡大治。
(节选自《槜李往哲列传》,有删改)
第②③段分别写项经治理太平府和临江府,采用了不同的策略,请 分析其原因。
答案:因为太平与临江两地有不同特点,所以策略不同。太平府是拱卫建康的 重要地点,百姓贫穷,不利于国家稳定,所以项经用宽政抚民;临江百姓不安定 是由于土寇肆虐,所以项经用严政击寇。宽严不同的背后,都是项经对百姓的爱 护。
前面,巡行学舍,督促生员勤学戒惰,读书人的风气因此完全改变了。
命题角度3 分析概括事理和事件的原因 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有原因,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发另一事件的 条件。就文言文中某一行为或结果要求考生结合文本追溯原因,几乎 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文言文本,应在备考中引起重视。这类题的命题角 度灵活多样,有的要求概括主要人物做某事成功的原因,有的要求概 括人们怀念主要人物的原因,有的要求概括某种道理形成的理由,甚 至有的要求概括作者写作的理由。
答案:①刚直耿介;②谨遵礼数;③重视德行;④恪尽职守。
【参考译文】
陈选字士贤,台州临海人。明英宗天顺庚辰年参加礼部的考试(会 试),丘文庄看到他的文章,说:“这是个古代的君子啊。”把它评 为第一。陈选被授予监察御史的官职。罗一峰因为议论夺情起复一事 被贬谪,先生上奏章替他辩护。出京巡视江西,布政使和按察使穿着 便服进来拜见,先生说:“不对啊。臣子觐见国君,应该按照品级穿 好官服,(穿便装)把御史放在哪里呢?”还没有依法裁处,而贪官污 吏都闻风辞官。不久后担任南京提督学政,(选拔人才)全然以德行为 主。试卷上写着生员的姓名,不加以密封,说:“我都不信任自己 (指自己和考官),又凭什么被别人信任呢?”每次巡视属地留宿在学 宫中,生员们分房读书,夜里灯火晶亮,先生让人拿着两根蜡烛走在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简答题+课件 (1)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简答题+课件 (1)

【2021年新高考Ⅱ卷】 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
戍归逖者甚多,境渐蹙。秋七月,诏加逖镇西将军。逖 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附, 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 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 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 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 息。四年秋七月,以尚书仆射戴渊为西将军,镇合肥, 逖以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 又闻王敦与刘刁构隙,将有内难。知大功不遂,感激发 病。九月,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丧父母,谯、梁间皆 为立祠。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拔襄城、城父,围 谯。豫州刺史祖约不能御,退屯寿春。后赵遂取陈留, 郑之间复骚然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 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
答案 ①祖逖多次拦击后赵军队取胜,使得后赵疆土缩小,后赵王石勒 不得不向祖逖示好,要求通使及互市; ②祖逖没有阻止民间互相贸易,并约束将领们不要侵犯后赵百姓,使得 两国边境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
什么?请简要说明。

入分析概括。
《明史·左光斗传》 14.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 新高考Ⅰ
人物传记 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 2020
分析人物行 ④题型以分析
为原因、结 原因为主;答

案要求精练、
新高考Ⅱ 《明史·海瑞传》 14.海瑞在向明世宗上疏前,为什么要事先“市一棺, 分析人物行 全面。
世宗(雍正)皇帝时,才臣任封疆者,田(田文 镜)、李(李卫)并称。然世之人往往优李而劣田, 意颇疑之。后读朱批上谕:田文镜奏禁铜法,请民间 有拋掷制钱者拟军;又奴婢首主人藏铜器者,许脱籍, 治其主人之罪。公(李卫)奏禁铜法,请官增价购, 有售者即与值,不问所由来,亦不治藏者之罪。是二 疏者在,世宗俱未允行,而两人之见解心术,判若天 渊,已可见矣。

第十一讲 文言文简答题-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

第十一讲 文言文简答题-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

2.精细读文,把握内容
(1)带题阅读。始终针对题目指定的角度和范围,找准找全相关文字, 细抠深挖文中能显示答案要点的关键词句,把握题中规定的人、事、物 的特点,排除非题目指定的信息。
(2)借题读文。如果试卷采用选择题和简答题同考的形式,要充分利 用选择题整体把握全文,打开答题思路,有时还可以直接引述选项中的 文字作答。
3.精确作答,完整规范
加工处理筛选出来的相关信息,排除不符合答题角度的内容,重复 的内容进行删选处理,互补的内容要合并处理。组织语言作答时,要注 意避免照抄原文、重复交叉、不合范畴、不合角度、不顾及表达指令等 失误,可采取摘录法和句意提取法作答。
(1)摘录法:选摘原文与答案有关的关键语句来作答。如果文中有的 关键句、观点句或抒情议论句吻合题意,可直接摘录或作转换性表述; 如果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的重要句子还需要进行翻译。
题型四:比较概括题
解答这种题型的关键在于: (1)找准比较点,即围绕什么进行比较。 (2)找准比较的区域文字。 (3)在比较内容的基础上精准概括。
示例: (2022·上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韩公讳亿,字宗魏。以咸平五年登进士第,除大理评事。 八年,迁屯田员外郎,知相州。时河北蝗旱,转运使因岁计覆[注],不以实闻, 诸郡畏莫敢言,公力抗章请蠲赋役,州民赖以全活。 岁余,除河北转运使,诏留监定故丞相向公诸子分财。丁崖州当国,势慑天下, 私所亲谕公,欲市向公长安华严别墅,又讽其子从之。公至其家,面戒曰:“土田 衣食之源不可弃。”故余财尽均,而华严独存,不以分,由是忤崖州意。 公性方严质重,虽笑言不妄,每朝廷有大议论,所持坚正,形于颜色,惟义所 在,不恤权忌,一发于言,众莫敢夺。
(节选自明·焦竑《澹园集》,有删改)

第17讲 文言文阅读简答题(练习)(学生版)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第17讲 文言文阅读简答题(练习)(学生版)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第17讲文言文阅读简答题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奉使河东。

自西方用兵,议者欲废麟州以省馈饷。

修曰:“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

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

”由是州得存。

又言:“忻、代、岢岚多禁地废田,愿令民得耕之,不然,将为敌有。

”朝廷下其议,久乃行,岁得粟数百万斛。

凡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欧阳修奉命出使河东时,做了哪些利民之事?请简要概括。

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初,从讨王世充,战邙山。

太宗欲尝贼虚实,与数十骑冲出阵后,多所杀伤,而限长堤。

与诸骑相失,唯行恭(人名,指丘行恭)从。

贼骑追及,流矢著太宗马,行恭回射之,发无虚镞,贼不敢前。

遂下拔箭,以己马进太宗,步执长刀,大呼导之,斩数人,突阵而还。

贞观中,诏斫石为人马,象拔箭状,立昭陵阙前,以旌武功云。

(节选自《新唐书》,有删改)唐太宗下诏凿石为人马,模仿丘行恭拔箭之状。

请简要说明“行恭拔箭”体现了丘行恭什么样的形象特点。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

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

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王不听。

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

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群二文言基本知识的系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群二文言基本知识的系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一)理解实词,初通文意
读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子为寡人谋( 谋划 ) ②重为之约车百乘( 郑重地 ) ③以其西为赵蔽也( 屏障 ) ④吾岁不熟二年矣(年成不好,收成不好 ) ⑤臣效便计于王( 献上好的计策 ) ⑥魏王折节割地( 屈服于别人 ) ⑦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 运输,运送 ) ⑧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 敏疾,快 )
2022·全国乙卷
《说苑·贵德》
①断句②课内外实词意义比较③内容 概述④翻译
选材特点 2022年文言文阅读材料选取自《战国策》《说苑》两部常见史书, 但《东观汉记》则不为中学生视野所及。所选文字,《战国策》传主 都是在战国“大变局”中施展合纵连横的名人;《东观汉记》选取了 忠君爱国、功绩显赫的东汉名将吴汉。所选《说苑》文本则通过书中 历史人物的言论事例来阐述儒家选贤尊贤的治国理念,提供另一种角 度来观察历史人物的不同丰采。篇幅一般控制在600字左右。
答案:C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
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
作兵力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
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
孟尝君说:“臣下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诚的 计策,我请求离开了,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您说 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尝君说:“燕国不去援救魏国, 魏国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秦兵撤离 魏国后,魏王倾尽韩国、魏国的军队,又西借秦国的军队,再依靠赵 国的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 燕国是跋涉几千里去援助他人好,还是一出去就看见敌军好?那么对 于四国军队来说道路与乡里很近,补给给养又很容易。大王还能得到 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走吧,寡人听您的了。”于是为孟尝君 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前往魏国)。魏王大喜,说: “您借燕国、赵国的军队多而且快。”秦王很害怕,割让土地同魏国 讲和。魏国于是归还了燕国、赵国的军队并且封赏了孟尝君。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文言文专项复习——元史(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文言文专项复习——元史(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文言文专项复习——元史的合称,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

后来代指国家。

,起授成都军民经略使。

至元七年,时议以勋旧之(1)左右劝元振曰:“事势如此,宜思变通,整本非吾人,与俱死,无益也。

”(2)时议以勋旧之家事权太重,宜稍裁抑,遂降为成都副万户。

答案1、A“率先士卒”是成语,之间不可断开;“执”的宾语为“桴鼓”,所以在“鼓”后断开,排除CD;“禁”的内容应是“焚庐舍杀降民”(宾语),所以在“民”后断开,排除B。

整句话的翻译为:他亲自指挥战斗,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五战五捷;禁止士卒焚烧百姓房屋、杀害降民,凡到一处便宣布朝廷恩德,人民全部安居无事。

2.A“帝王的谥号一般由朝廷赐予,臣下的谥号则由礼官议上”错误。

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3.D“费寅因私人恩怨而告廉希宪、王文统图谋不轨”错误,从“蜀人费寅以私憾诬廉希宪、商挺在京兆有异志者九事”可知,费寅告的是廉希宪、商挺。

4.(1)良弼规划有方法,事情有时受到牵制,就请示于王府。

(2)(皇帝)得到王文统与李璮来往(暗中)勾结的书信,更加怀疑这二人有二心,严厉谴责良弼,甚至要割他的舌头。

参考译文:赵良弼,字辅之,足智多谋,起初通过科举考中进士,在赵州教授。

世祖即位前就召见过他,应对符合上意。

正值设立邢州安抚司,升良弼为幕长。

邢州很久没有贤能的官吏,并且处在交通要道之地,来往使臣很多,很多百姓逃亡离开。

良弼规划有方法。

事情有时受到牵制,就请示于王府。

经过一年,去王府往返共六次,请示的事情没有不被允许的。

己未七月,世祖南征,召赵良弼参议元帅府事。

他亲自指挥战斗,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五战五捷;禁止士卒焚烧百姓房屋、杀害降民,凡到一处便宣布朝廷恩德,人民全部安居无事。

听到宪宗驾崩,世祖北还京师,良弼陈奏当前应办政务十二事,件件都有依据。

庚申年,良弼总共五次上书劝世祖即皇帝位,说:“现如今朝廷内外都希望大王您早日登基即位,来安定天下,时事形势像这样,怎么能够容许犹豫不决呢,关系到国家安危,形势紧迫。

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课件张PPT

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课件张PPT
3、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陡 使、知州、知府、令等。
此外,还有一个常见词: 掾(yuàn):古代官署 属员的通称。如: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淄市 掾。
高考第一轮复习— — 文言文专题 课件 ( 共1 5 1 张)
高考第一轮复习— — 文言文专题 课件 ( 共1 5 1 张)
除以上有关官职常识外,阅读文言文 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1、文言实词推断(共120个) 2、部分文言虚词(18个,近年高考已取消, 但翻译中还应该注意) 3、文言句式 4、文言断句 5、文言翻译
“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
课堂演练:
1、解释下列句中“于”字的意义
(1)乃设九宾礼于廷 ( 在)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被) (3)况于将相乎 ( 对于) (4)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 向) (5)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 从) (6)赵尝五战于秦(同, 跟) (7)长于臣(比 )
• ⑼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贬连州刺史。(《旧唐书 刘禹锡传》)
• ⑽黜(罢免官职) 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⑾夺(削去、罢免)
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高启《书博鸡者事》)
高考第一轮复习— — 文言文专题 课件 ( 共1 5 1 张)
高考第一轮复习— — 文言文专题 课件 ( 共1 5 1 张)
判断句,“也”表示判
五、看代入检验 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 课件 (共151张)
1、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线的字的意思,判断正
确的一项是( B ) “因”“乃”:“于是”
飞骑因番请见
“止”“仅”:“只”
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
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
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 言 虚 词 用 法 推 断 技 巧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18个虚词,掌握虚词的 推断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总结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巩固 ,学以致用
记得高考都考哪些文言虚词吗?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总共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 为焉也以因于则者 与之
一、看具体语境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在句中,在名(代)词前,做介词.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 独立,羽化而登仙
放在形容词之后,做词尾
三、看语气表达
①以余之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第二类:调动官职的词语
•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 • 转、调、徙:调动官职; • 补:补充缺职; • 改:改任官职。
• 第三类:兼职、代理的词语
• 兼:同时掌管,兼任; • 领:兼任; • 署:代理,暂时任;担任; • 权:暂贬:降职; 谪:被罚流放或降职; 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 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左迁:降职; 罢、免:罢黜、免去官职; 黜、废:废弃不用。
二、适当了解一些常见官职的含义是必要的。下 面进行一些归类:
1、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 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如:中郎将、屯骑校 尉、祁连将军等。
2、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 外郎、主事等。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 秘书郎、翰林待诏(侍从)。
3、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陡 使、知州、知府、令等。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 ——文言文专题复习(一)
【知识网络】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5、词类活用 文言实词
4、一词多义
3、偏义复词
积累和推断
积累 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不断扩大 实词量。
记住《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 中学课本里出现过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偏义复词,结合教材和查阅古汉语词典,弄清 所列每个实词的含义,要特别留心与现代汉 语不同的义项,避免形成思维定势,望文生 义。
• ⑹陟(提升,提拔)
•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 ⑺升(提升)
• 旋升宁夏道。(梁启超《谭嗣同》)
• ⑻谪(贬官,降职并外放)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 楼记》)
• ⑼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贬连州刺史。(《旧唐书 刘禹锡传》)
• ⑽黜(罢免官职) 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⑾夺(削去、罢免)
经·东山》)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 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 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
课堂演练:
1、解释下列句中虚词的意义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生乎放吾在前句,末其,闻语道气也助固词先,乎表吾示? 测度.
课堂演练:
1、解释下列句中虚词的意义
①君幸于赵王 被动句,“于”表被动,是介词“被”“受”的 ②意句思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句,“之”是提宾的标志。 ③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④使不辱于诸侯。 状语后置句,“于”是介词“被”的意思。 ⑤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b.注意“者也”“也欤”“也已矣”“焉耳 矣”、“也乎哉”等虚词的连用,重点一般落在 最后一个上。要根据具体语境及全句的意思来考 虑。
C.注意单音与复音虚词的区别。如“于是”、 “然后”、“可以”、“从而”、“其实”等 双音词,古汉语中应按两个单音词去解释。
七、解答虚词题的思路:
1、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四、看句式特点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介宾短语后置句,“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定语后置句,“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宾语前置句,“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
④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省略句式,“与之” ,“与”是介词“和、跟”的意 ⑤思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李商隐《李贺小传》) 被动句,“为”表被动,是介词“被”的意思。
• 高考文言选段的特点
• 分析近年来的高考文言选段,不难发现这 些规律:
1.从体裁上说,选文多为史传与游记作品,其
中传记主要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篇幅短小, 语言精练简洁。选文主要出自《二十四史》。
2.从内容上说,传记选段的材料内容主要集中
在南北朝至宋的这段时间内,近年来春秋时期 及清代部分有所增加。选文的主人公大多为有 声名的文臣武将,人物皆为正面形象,选文主 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简历和突 出事迹。文章思想性强,选文一般突出人物敬 业奉公的品行和卓异的才能。
此外,还有一个常见词: 掾(yuàn):古代官署 属员的通称。如: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淄市 掾。
除以上有关官职常识外,阅读文言文 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1、文言实词推断(共120个) 2、部分文言虚词(18个,近年高考已取消, 但翻译中还应该注意)
3、文言句式 4、文言断句 5、文言翻译
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高启《书博鸡者事》)
• ⑿转(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范晔《后汉书 张衡
传》)
• ⒀徙(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范晔《后汉
书 张衡传》)
• ⒁调(调动、调迁) 调为陇西都府。(班固《汉书 袁盎传》)
判断句,“也”表示判
五、看代入检验
1、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线的字的意思,判断正
确的一项是( B ) “因”“乃”:“于是
飞骑因番请见 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
“止”“仅”:“只”
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
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
A “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不同
B “因”和”乃”相同, “止”和“仅”相同
试题设置题都与文章的内容紧密相关。 考生不可能非常准确地理解每一个字、每 一句话,但借助语境,可以较为准确地推 知文章梗概。反过来,在知道文章梗概后 可以来猜测相关的疑难语句,提高自己的 得分率。因而,把握文章的整体、理解史 传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极其重要的。
根据所选文章的体例特点,在考试前集中复 习与之相关的知识,具体的对策有:
通假字的分类
•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通假字,包 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2、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 3、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
确认
友情提醒: 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 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反馈演练:
1、解释下列句中以的意义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因为
• ⒅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范晔《后 汉书 张衡传》)
常见的职官变动词语还有这样一些:
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拜:授予官职; 除:任命,授予官职; 授:给予官职;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词语
• ⑴举(举荐) 辟(招用)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 • ⑵征(征召。特指君招臣)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 • ⑶拜(授予官职)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⑷除(任命,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 ⑸擢(提升官职)超擢(破格提拔) • 奏对称旨,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 ④其皆出于此乎?
“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⑤其孰能讥之乎? “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
课堂演练:
1、解释下列句中虚词的意义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表判断语气 ②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表疑问语气 ③吾真真不能忘汝也! 表感叹语气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句中,表停顿,表舒缓语气 ⑤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表肯定语气 ⑥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表陈述或解释语气 ⑦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表祈使语气
二、看对应位置
①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
辞》)“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因”和“乘”位置对应,由 “乘”是 “趁着”的意 思,推断“因”也是此义。 “利”“便”也是对文,都 ③是昔有我利往的矣形,势。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
一、 归纳职官变动的文言词语
因为《二十四史》都是正史,记叙历朝历代 文臣武将的篇章很多,而试题选文的主人公也大 都是有定论的将臣(即使主人公不是将臣,文章 中也有朝廷吏政的内容),记叙其生平时任职的 交代、职位的变迁都要涉及到职官变动的文言词 语。同时,掌握这些词语对准确理解人物生平所 为及相关的官场沉浮很有帮助。
2、解释下列句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于此 ②、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助词:的 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介词:凭借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助词:的 ⑤、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句末,表感叹 ⑥、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连词,表顺承 ⑦、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连词,就 ⑧、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连词,因为 ⑨、宋何罪之有?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⑩、古之人不余欺也! 句末,表感叹 ⑾、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