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习俗故事阅读

合集下载

与元宵节有关的故事(精选三篇)

与元宵节有关的故事(精选三篇)

与元宵节有关的故事(精选3篇)1、元宵节与灯火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畜,人们为了自卫,就组织起来与之战斗。

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闻讯后大怒,立即传旨,令天兵天将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欲将凡恫人畜财产通通烧掉。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无辜百姓受难,冒着生命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向人们通风报信。

消息传开,所有的人都被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很久,一个老人终于有了办法: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三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燃放爆竹烟火。

这样一来,天帝就会误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众人听说后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

十五这天晚上,天帝从天上往下一看,响声震天。

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天帝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侥幸保住了生命财产。

为了纪念这次成功消灾,此后每到正月十五,家家产户都悬挂灯笼,燃放烟火,以示纪念和庆祝。

2、元宵节与元宵姑娘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叫东方朔的人,个子矮小,足智多谋,风趣滑稽,心地善良。

宫女不管是谁触犯了汉武帝,当皇帝怪罪时,他总上前讲情。

因此,宫娥彩女都对他非常敬爱。

那年腊月,下了几天雪,东方朔去御花园折梅花。

刚进园门,见一个宫女正泪流满面欲向御井扑去,他急忙上前拦救。

原来这宫女叫元宵,家住长安西北山上,家里还有父母和一个小妹妹。

自从被选进宫后,每逢年末岁首,她总思念亲人,心如刀割。

这几日风寒雪大,她不由得又惦起了在家艰辛度日的父母、小妹。

心想:既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倒不如一死,便来投井。

东方朔听了元宵的诉说,先安慰劝解一番,且答应设法让她与父母、小妹妹见面团聚。

东方朔从元宵的身世,联想到宫女姐妹都有一肚子思亲的苦水,便下决心想出了一条妙计。

这天,他来到西北山上元宵的家里,如此这般地安排一番,就返回长安大街卖起卦来。

有人认识东方朔,知道他识天文,通阴阳,都争着占卜求卦。

结果,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卦条签语。

元宵节小故事

元宵节小故事

元宵节小故事篇一:元宵节小故事正月十五这天,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元宵节。

早晨,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奶奶家过节,奶奶家人可真多啊!有爷爷、奶奶、叔叔、婶婶、姑姑、姑父,还有大哥哥,爷爷奶奶为我准备了许多好吃的,有水果、饮料、还有我喜欢吃的大虾和鸡翅膀,我吃的好香啊!终于到了晚上,我们吃完元宵,就放起了烟花。

我拿起波彩明珠,问爸爸:这是插在地上还是手里拿着放?爸爸说:这是手里拿着放的。

看到有好多人在放许愿灯,爸爸也为我买了一个,妈妈在许愿灯上写下了她为我们全家许的愿,望着许愿灯慢慢地升上高高的天空,我问妈妈:妈妈你许什么愿了,能告诉我吗?妈妈说:许的愿是不能说的,只有装在心里才能实现。

其实,妈妈不说我也知道妈妈许的愿是让我身体好、学习好,让我们全家幸福快乐。

我一定努力,让妈妈的愿望实现。

今年的元宵节真是一个难忘的'元宵节啊!篇二:元宵节小故事元宵节那一天,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欢聚一堂,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

每当这时,我都会想起那件有趣的事情。

元宵节那天,奶奶在包元宵的时候对我说:“这次我在元宵里放了一枚硬币,谁能吃到,就会一生平安年年有余!”说完,奶奶把硬币洗净,巧妙的捏到了元宵里。

开始煮汤圆了,不一会儿看见那些汤圆沸腾起来。

一个个上下欢跳,仿佛是一个个调皮的孩子正在做游戏。

奶奶说:“每一个人盛六个,表示六六大顺”。

我看着那白滑软糯的汤圆,口水流下三千尺,就盼着能快点吃。

“吃汤圆喽”爷爷高兴地喊着,我“嗖”地一声冲到了椅子上,心想:我会不会吃到那个有硬币的汤圆呢?这时,我突然发现碗里有一个汤圆非常大!不会是什么“阴谋诡计”吧!还是交给妈妈处理吧!我想着便把汤圆移到了妈妈的碗里,谁知妈妈这个阶段正在“减肥”,又把汤圆移到了爸爸的碗里,爸爸说:“我才不跟你们计较呢!”说完爸爸便把汤圆放入嘴中吃了起来,忽然“铛”的一声,我吃到硬币了,哈哈;爸爸大笑起来,“可恶,还我的汤圆。

”我对爸爸说。

“已经到我的肚子里去了作文人网你也可以投稿,如果你想吃,请到我的肚子里去拿吧。

跟元宵节有关的故事(精选6篇)

跟元宵节有关的故事(精选6篇)

跟元宵节有关的故事(精选6篇)跟元宵节有关的故事篇1邂逅定情,未必便是美事张舜美刘素香的故事算是个套路化的爱情喜剧,接下来的这个就是更为复杂的狗血剧了。

两个故事的缘起颇为相似,同样离不了元宵佳节,只是这位姑娘更主动些。

姑娘名为陈玉兰,乃是太尉之女,因为太尉挑女婿眼光甚高,“一要当朝将相之子,二要才貌相当,三要名登黄甲。

有此三者,立赘为婿;如少一件,枉自劳力”,所以小姐年方十九,尚未婚嫁,心情就不平静了起来。

这年元宵佳节,听到外面一阵吹唱之声,得知是少年阮生,芳心暗许,让丫鬟送了一枚戒指过去以求相会。

可两人匆匆一见便又分散,阮生相思成疾,想了个办法求庵中尼姑帮忙,约陈玉兰小姐某日去庵中相见。

小姐的母亲陈夫人一同前来,于是小姐假装困倦,尼姑提出请小姐去她房中午睡一会儿,就这样小姐与藏于房内的阮生终于相会,“两人搂做一团,说了几句情话,双双解带,好似渴龙见水。

这场云雨,其实畅快”。

然而好景不长,阮生生病已久,身体虚弱,“一阳失去,片时气断丹田;七魄分飞,顷刻魂归阴府”,还在床上便一命呜呼!小姐在慌乱中回了家,而阮家员外听说之后欲找陈家索命,这时陈小姐发现自己已有身孕……于是两家达成协议:将孩子生下抚养成人。

生下的小孩取名陈宗阮,一表人才,出息得很,十九岁便高中状元。

于是母凭子贵,“当初陈家生子时,街坊上晓得些风声来历的,免不得点点搠搠,背后讥诮。

到陈宗阮一举成名,翻夸奖玉兰小姐贞节贤慧,教子成名,许多好处。

”跟元宵节有关的故事篇2“少年人,往往奇遇”元宵佳节的热闹,要先说宋朝。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描摹北宋都城汴梁的元宵节盛景:“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击丸蹴踘,踏索上竿。

赵野人,倒吃冷淘。

张九哥,吞铁剑。

……更有猴呈百戏,鱼跳刀门,使唤蜂蝶,追呼蝼蚁。

其余卖药,卖卦、沙书地谜,奇巧百端,日新耳目。

至正月七日,人使朝辞出门,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

”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形容杭州元宵节则是:“终夕天街鼓吹不绝,都民士女,罗绮如云,盖无夕不然也。

元宵民间故事

元宵民间故事

元宵民间故事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春节的最后一天。

在这一天,人们除了品尝美味的元宵,还喜欢聚在一起讲述关于元宵的民间故事。

这些故事寓意深远,既能传承中华文化,又能让人们感受到节日的深厚底蕴。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个有关元宵的民间故事。

故事一:张灯结彩庆元宵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叫张灯的人在元宵节时发明了灯笼,由此开创了元宵节的传统活动。

张灯是个聪明的小孩,他喜欢观察大自然的一切,尤其是月亮。

有一天晚上,他看到满天的繁星在闪烁,于是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点子。

他去找了一块透明的薄纸,将其剪成不同的形状,并用竹子制作了一个灯笼。

当晚,张灯将灯笼挂在树上,点燃蜡烛,灯笼散发出温暖的光芒,美丽极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灯的小发明被人们广泛传承并发扬光大。

每年元宵节,每个家庭都会挂灯笼,争奇斗艳。

这一传统慢慢演变成了元宵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为了家家户户的欢庆活动。

故事二:故宫灯会与爱情故事元宵节是一个浪漫的节日,而故宫灯会更是给这个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浪漫氛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叫柳娇娥的宫女,她是一位美丽聪明的女子,深受大家的喜爱。

某年元宵节,宫廷举办了盛大的灯会。

柳娇娥饰演了一个美丽的仙女,并穿着亮丽的仙女服装,引来了大家的赞叹和瞩目。

而在场的一个年轻书生,名叫刘洋,心生爱意,对柳娇娥一见钟情。

他们有机会彼此接触,逐渐相知相爱。

然而,命运是残酷的。

刘洋下乡读书,而柳娇娥留在故宫中服侍皇帝。

他们只能通过书信交流,但距离让他们的爱情变得苦涩。

在每年的元宵节,他们约定在故宫的灯会中相见。

璀璨的灯光见证了他们的爱情,也消磨着他们的思念之情。

故事三:千里共婵娟元宵节是一个团聚的节日,而千里共婵娟这个成语就由此而来。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年轻的恋人,因战乱而被迫分开。

他们非常想念对方,但身处不同的地方,只能互相寄送信件维系感情。

某年元宵节,明月高悬,他们分别对着月亮祈祷,希望能够通过月亮传达对方的思念之情。

元宵节的相关故事(精选30篇)

元宵节的相关故事(精选30篇)

元宵节的相关故事(精选30篇)元宵节的相关故事(精选30篇)元宵节的相关故事 1另外一个传说发生在汉武帝时期,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

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

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

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

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

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

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

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

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

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

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

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五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

”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

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

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

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起敬奉火神君。

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元宵节的相关故事 2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

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

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

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元宵节经典故事及习俗

元宵节经典故事及习俗

元宵节经典故事及习俗元宵节的经典故事经典故事1、元宵姑娘汉武帝的宠臣东方朔风趣而善良。

一日冬天去御花园赏梅,遇一宫女欲投井。

朔搭救后问明原委,原来宫女名叫元宵,因进宫后长久不能见到亲人而思念,遂起轻生念头。

东方朔同情并答应帮忙。

东方朔摆摊占卜,所有人问卦结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长安城大恐慌。

汉武帝向东方朔请教,朔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

”解释说:正月十五晚家家挂灯吃元宵,城外百姓进城看灯,好似满城大火,以瞒玉帝。

是日晚,元宵双亲进城观灯。

在东方朔的帮助下一家终于团圆。

2、皮影相思相传,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死后,汉武帝非常想念她,于是一位宫女就穿上这位妃子的衣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

皇帝看到这位宫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

后人做诗:“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影徘徊却逼真,环佩姗姗莲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

”说的就是汉武帝思念爱妃的典故,这也是皮影戏的最初。

3、破镜重圆隋朝军队灭南陈时,南陈昌乐公主与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铜镜,各执一半,作为以后相见的凭证。

并约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卖镜于市,以探对方消息。

隋灭南陈后,昌乐公主入杨素府做妾,次年元宵节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个老头在叫卖半片铜镜,价钱昂贵,无人问津。

徐德言在破镜上题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

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杨素得知,成人之美,昌乐夫妻终于团圆。

4、燃灯七盏宋代福州有个太守名叫蔡君谟,面对千里饿殍却要粉饰太平。

他下令一道,要求治下所有百姓,每家在元宵节之夜必须燃灯七盏。

有个穷人叫陈列,制了一个一丈多高的大灯,上书一首诗:“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穷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

”消息传到太守耳中,他只好收回成命。

5、双喜临门王安石20岁时进京赶考,元宵节时路过一地,一大户人家悬灯出题招亲。

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

”王安石不会答,却记在心中。

到京后谁知主考官所出之联竟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王安石提笔就以招亲联作答,得中进士。

元宵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优秀8篇

元宵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优秀8篇

元宵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优秀8篇元宵节的朝代沿革篇一唐朝,在国力空前强大的唐朝,元宵赏灯十分兴盛,无论是京城或是乡镇,处处张挂彩灯,人们还制作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等,满城的火树银花,十分繁华热闹。

宋朝,宋代元宵除了“妇女出游街巷,自夜达旦,男女混淆”的狂欢外,还有官员派发利是、君王与百姓同赏元宵;甚至有恐怖色彩,刑狱机构会利用灯饰、图像演绎狱户故事或陈列狱具等。

元宵节在宋代发展成最热闹的世俗狂欢节,[11] 灯节更加丰富多彩,元宵赏灯持续五天,灯的样式繁复多样,逛灯市更是一件十分赏心悦目的事情。

诗人辛弃疾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说的就是宋朝灯节花灯无数,烟花如星雨。

那时还兴起了猜灯谜,即将各种灯谜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上,猜中的人还能得到小小的奖励。

这种娱乐益智的活动受到人们喜爱,广为流传。

到了元代大部分假期都被取消,元朝统治者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工作就是休息,全年假期只有16天。

明朝的灯节持续的时间更长,自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十天,以显示歌舞升平。

清朝,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

元宵节清朝则只有三天,但是灯火璀璨,灯也更加精致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现代,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近年来,代表委员建议元宵节放假。

元宵节由来与传说篇二元宵节张灯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

古往今来,不仅流传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元宵咏灯诗,而且也留下了无数趣味盎然的元宵吟灯联。

不夜城中陆地莲,小梅初破月初圆。

新年第一佳时节,谁肯如翁闭户眠。

这就是正月十五闹花灯的热闹场景。

在闹花灯的海洋里,有灯谜让你竞猜,于赏灯中射虎添趣;有龙灯绕你狂舞,于翻飞中心动情欢;有灯笼让你投票,于评选中尽展风流;有汤圆让你饱尝,于赛吃中捧腹狂欢……这正是:“正月十五闹花灯,街衢断煞夜归人。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

”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数不胜数。

隋炀帝曾写过《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一诗写道: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元宵节传说故事

元宵节传说故事

元宵节传说故事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

相传古时有个叫元宵的女子,她嫁给了一位叫张灯的青年。

张灯是一位善艺的医生,他曾经治愈了皇帝的病,受到了很高的赏识和器重。

但是,张灯的父母却不幸早逝,留下了一对孤儿。

张灯十分孝顺,毅然决定放弃官职,回到家乡照顾年迈的父母。

为了谋生,他开始在家门口摆起了当地的医馆。

就在这时,一位年轻的姑娘很不幸患上了重病,张灯所诊治的药方却无济于事。

姑娘依然生病不愈,终日躺在床上。

这时,张灯想起在剑南山学医时,师父曾经教给过他的一种神秘疗法。

张灯忙不迭地研究这种疗法,倾注了全部心血。

这种疗法果然奏效,姑娘的病情渐渐好转。

姑娘对张灯心怀感激之情,两人一拍即合,相互倾心相爱。

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张灯举办了盛大的婚礼。

他们精心准备了许多美味的元宵,邀请了亲朋好友一起分享节日的喜悦。

为了庆祝姑娘的康复和两人的美好姻缘,他们点亮了许许多多五颜六色的灯笼,吊在树上,挂在房前房后,灿烂夺目。

传说这一天是张灯和元宵女名字的由来。

从此以后,正月十五这天,人们都会举行盛大的元宵节庆祝活动,吃元宵,赏灯笼,庆祝节日的到来。

元宵节也成了中国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宵节习俗故事阅读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在这一天,孩子们都跑去看耍龙灯和舞狮,在人群中蹦蹦跳跳;姐姐妹妹拉着手一起去观灯,拍了不少美景;哥哥弟弟在一盏盏灯前驻足思考,竞猜灯谜;父亲母亲在家做花灯,其乐融融;最后,一家人再聚一堂,喝下一碗暖暖的汤圆。

元宵节的传统至今每一年都还在延续,那么这些传统又从何而来呢?
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

大臣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动难的唯一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做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

武帝准凑。

当晚,城门大开,宫外灯火通明直通进宫内,元宵姑娘因此终于见到家人。

此后,每到正月十五,为了保平安,便形成了吃元宵的风俗。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节日的佛教礼仪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地区到全国各地的发展过程。

相传很久以前,有个财主,人称笑面虎。

他见了衣着体面的人,就拼命巴结;见了粗衣烂衫的穷人,就吹胡子瞪眼。

有个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烂,一次去借粮时,被他赶出大门。

王少回去后越想越气,于元宵之夜,扎了一顶大花灯,来到笑面虎家门前。

这大花灯上题着一首诗。

笑面虎上前观看,只见上面写着:
头尖身细白如银。

称称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到屁股上,
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看罢,气得面红耳赤,暴跳如雷,嚷道:“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

”便命家丁去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哎,老爷莫犯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
是不是?这“针”怎么是对你的呢?莫非是“针”对你说的,不然你又怎么知道说的是你呢?”
笑面虎一想,只好气得干瞪眼,灰溜溜走了,周围的人都乐得哈哈大笑。

这事传开后,越传越远。

第二年元宵,人们纷纷效仿,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人猜射取乐。

所以就叫“灯谜”。

舞龙灯
传说唐代有一年大旱,龙王错行云雨,淹死了长安不少百姓。

玉帝大怒,降旨斩龙王。

龙王死后阴魄不散,夜夜扰闹皇宫,吓坏了唐王李世民。

于是他向群臣问计,众臣认为应超度龙王,其中有人提议,将竹木和彩纸炸成龙的模样,并在每节柱内燃起火光,由十来个人拿着舞动,龙就像活了一样,也可让龙王解了心头的心愿。

后来,龙王果然没有扰闹皇宫,每年到了这一天,民间就会舞龙灯,以此气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早在西汉时期,武帝派张骞打通了西域,制服了匈奴。

从那以后,西域许多国家都年年给汉朝进贡。

东汉章帝时,大月氏国给汉朝送来一头狮子,让汉朝在一年时间内驯服。

如果驯服了,他们就年年进贡,永远归顺汉朝。

如果驯不
服它,就从此断绝往来。

起初,汉章帝认为举国上下找个人驯服狮子实在是轻而易举,但几个先后来驯狮人要么被吓死要么被咬死。

后来,一个驯兽师无意将笼子打开,狮子怒追咬人,旁边的武士只好叫人乱棍把狮子打死。

皇帝听说狮子被打死了十分恼怒,眼看要到大月氏国来观赏驯狮成果的时间。

这时,带头打死狮子的武士向皇上禀报,说他可以让死去的狮子起死回生,求陛下给他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

转眼到了春天,各国贡使来朝,汉章帝大设宴席招待。

汉章帝让驯狮人领着金毛狮子进入宫中。

只见驯狮人手执绣球灯,逗引狮子,狮子时扑、时跃、时打滚、时抖毛、时吼叫,真是百依百顺。

各国的来使看了,都称赞汉室大有人才。

大月氏国王得知后,不敢藐视汉朝,就按规定,年年进贡,永远和汉朝合好了。

后来,大家才知道,原来是武士剥下了死狮的皮毛,请了两个人,披上皮毛,扮演狮子,才得以蒙混过关。

不久,这件事便传到了民间,老百姓们认为耍狮子为国家争了光,便用木、泥、布做成狮头,用麻做成狮皮,仿照表演,耍狮子就这样传开了。

不知道听了以上的几个小故事,大家对元宵节的习俗是不是又有了不一样的印象呢~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尊重传统,将流传下来的美德发扬光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