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案]

合集下载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设计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设计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掌握昆虫的生活习性和栖息环境;3.能够观察和捕捉常见的昆虫,并进行简单的分类;4.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昆虫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昆虫的生活习性和栖息环境。

三、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初识昆虫1.导入(10分钟)–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讨论昆虫的特征;–引发学生对昆虫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讲解昆虫的基本特征(30分钟)–头、胸、腹三个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六条腿和一对触角的作用;–昆虫的翅膀和飞行方式。

3.分类学习(40分钟)–分类的重要性和分类的方法;–常见昆虫的分类:甲虫、蝴蝶、蚂蚁等;–利用实物或图片进行示范,教学生如何分类昆虫。

4.小结(10分钟)–复习今天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小结巩固所学知识;–提出明天要进行昆虫捕捉和鉴定的任务。

第二课时:昆虫的生活习性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10分钟)–随机提问学生,巩固对昆虫基本特征和分类的理解。

2.讲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和栖息环境(30分钟)–不同种类昆虫的食性和觅食方式;–昆虫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策略;–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昆虫捕捉和鉴定(40分钟)–分组进行昆虫捕捉活动;–将捕捉到的昆虫放入容器中进行观察,帮助学生进行分类鉴定;–记录不同昆虫的特征和栖息环境。

4.总结和展示(10分钟) - 让学生归纳总结所捕捉到的昆虫的特点; - 各个小组展示他们捕捉到的昆虫和分类情况; - 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观察心得和体会,讨论昆虫与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手段1.图片、实物展示:引发学生对昆虫的兴趣和好奇心;2.实地考察和昆虫捕捉活动:让学生亲自观察和分类昆虫;3.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讨论,提升学习效果;4.课堂互动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五、教学评估1.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昆虫捕捉和鉴定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2.学生小结:要求学生总结每堂课的重点内容;3.小组展示:评估学生对昆虫分类和栖息环境的理解程度;4.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作业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3篇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3篇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1预设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在阅读中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领悟只有一心一意地追求、锲而不舍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3、学习描写昆虫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与周围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1、有关昆虫的谜语。

2、法布尔图象的投影片。

3、描写蝴蝶的一首短诗。

课程实施过程:课前游戏:猜几个关于昆虫的谜语。

一、导入新课:1、刚才的游戏中,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对昆虫的了解还真不少!在上一堂课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位来自法国的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他就是——法布尔。

2、(投影示法布尔图)瞧,这就是法布尔!你觉得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他的衣袋高高地鼓起)3、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第15课《装满昆虫的衣袋》。

(板书课题)二、学习课文,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

1、打开课本,从课文中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到了法布尔的衣袋?知道这鼓鼓的衣袋里放着的是什么吗?从这儿你知道了什么?(相机板书:着迷迷恋痴迷)2、法布尔是一个痴迷于昆虫的人,写人离不开写事,默读全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几件事反映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1)法布尔终于找到了\\\"歌唱家\\\"纺织娘;(2)法布尔放鸭子后经常去观察昆虫,虽遭父母责骂,依然痴迷于昆虫。

3、小组学习:投影学习要求:a:自由读2—10自然段,划出让你感觉到法布尔对昆虫痴迷的句子;b:把你划出的句子读给组内同学听,并说说你划出它的理由,听一听别人对你的朗读评价;c:有其他的感受也可相互交流。

4、集体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没用的玩意儿”指什么?为什么加引号?5、过渡:法布尔就是这样一生痴迷于昆虫的研究,他专心地观察、探究昆虫,常常忘了周围的世界。

父母的责骂也丝毫不能阻止他对昆虫的迷恋。

凭着这种痴迷的、契而不舍的精神,他走进了科的殿堂,成为了一位世界著名的有影响的昆虫学家!齐读第11自然段。

小小昆虫趣:《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活动设计

小小昆虫趣:《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活动设计

小小昆虫趣:《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活动设计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对昆虫产生兴趣,认识常见的昆虫。

2. 培养幼儿观察、描述和表达能力。

3. 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活动准备1. 教具:昆虫图片、实物昆虫、装有昆虫的透明塑料袋、画纸、彩笔等。

2. 环境:户外草地上,确保安全。

三、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向幼儿展示装有昆虫的透明塑料袋,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袋中的昆虫。

2. 认识昆虫:教师展示昆虫图片,一一介绍常见的昆虫,让幼儿了解昆虫的特征,如蝴蝶、蚂蚁、蜜蜂等。

3. 观察昆虫:带领幼儿户外观察昆虫,让幼儿亲身体验,提高观察能力。

4. 昆虫绘画:教师提供画纸和彩笔,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画出自己喜欢的昆虫。

5. 分享交流: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绘画作品,让幼儿描述自己所画的昆虫,提高幼儿的描述和表达能力。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鼓励家长带领幼儿在家中寻找昆虫,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

2. 环境创设:在班级环境中布置“昆虫角”,展示幼儿的绘画作品和相关昆虫的图片,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五、注意事项1. 确保活动安全,避免幼儿受伤。

2. 在户外活动过程中,注意保护幼儿的皮肤,避免蚊虫叮咬。

3. 关注幼儿的情绪,及时调整活动难度,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

4. 鼓励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昆虫图片和卡片:包括蝴蝶、蚂蚁、蜜蜂、瓢虫、蚯蚓等常见昆虫的图片和卡片。

2. 实物昆虫模型:用于直观展示昆虫的外形特征。

3. 放大镜:帮助幼儿观察昆虫的细节。

4. 自然材料:如树叶、花朵等,吸引昆虫出现。

5. 记录表格:用于记录观察到的昆虫。

6. 画材:彩色笔、水彩颜料等,供幼儿绘画使用。

七、教学活动流程1. 导入活动(5分钟):通过一首关于昆虫的儿歌或故事引入主题,激发幼儿对昆虫的兴趣。

2. 认识昆虫(10分钟):使用图片和实物展示不同种类的昆虫,简要介绍昆虫的特点。

2023最新-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8篇】

2023最新-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8篇】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8篇《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让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从阅读课文第二段中受到感染,从小养成爱科学、爱自然的志趣。

2.了解本文的命题方法和一般命题常识。

三.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投影、课文录音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

1.谈话:请你们把手放进口袋,说一说你的口袋里放了些什么。

现在有一个人,他的口袋里道了昆虫,你们奇怪吗?这个口袋里放了昆虫的人是谁?他是哪儿人?他为什么要把昆虫放进口袋里?大家读一读《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就知道了。

2.板书课题。

(个别读、齐读)(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按要求自学)2.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词正音。

莱昂小溪纺织娘厉声垃圾鸟栖虫居蠕虫嗬蜗牛(2)释词。

(讨论交流)小溪纵横鸟栖虫居甜滋滋厉声裤兜中毒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二)理清文章脉络。

1.各自轻读课文,想一想文章的哪一部分是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

2.读后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序号。

第()自然段交代法布尔出生的时间、地点及他所居住的村子的自然环境。

第()自然段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第()自然段对全文进行总结。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指导观察。

2.指名交流难写难记生字的记法和写法。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1【教学目的】1、精读课文,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对大自然的热爱。

2、引导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明白无论做什么事,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会获得成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装满昆虫的衣袋。

【教学重难点】1、品读体会文中深刻的句子,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明白本单元前两课所学的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会成功的道理,融会贯通,在学生的已知经验和未知经验之间架一座桥梁。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生齐读课题:《装满昆虫的衣袋》。

谁来告诉大家,谁的衣袋里装满了昆虫?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板书:法布尔2、过渡:法布尔的衣袋总是鼓鼓的,装满了许多好玩的东西,如果我们把喜欢看球赛的人叫球迷,特别爱读书的同学我们称他书迷,你觉得法布尔该叫什么迷呢?板书:昆虫迷二、初读课文1、请你快速浏览课文,划出文中带有“迷”的词语和句子。

读后交流、板书: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着迷迷恋痴迷2、同学们,课文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排列这三个词语的,你觉得他们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交流体会:他们都带有“迷”,但三个词语迷的程度是越来越深的。

3、说说课文是通过哪两件事来描写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的?(抓纺织娘、捉小甲虫)【设计意图:品读是阅读教学中学习语言、体悟情蕴的最有效方法。

引导学生品读找中心句,画出法布尔对昆虫着迷的语句,既体现了对教材的创造性理解和处理,又让学生学到读懂课文,捕捉和处理信息的方法】三、精读课文过渡:法布尔到底是怎样对昆虫由“着迷”到“迷恋”甚至“痴迷”的呢?让我们再次走进法布尔的童年,走进他童年与众不同的生活,体会他那份对昆虫的痴迷。

小小昆虫趣:《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活动设计

小小昆虫趣:《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活动设计

小小昆虫趣:《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活动设计一、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昆虫的特点和习性,培养对昆虫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二、活动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昆虫的图片、实物或模型。

2. 学生准备空的塑料瓶、采集工具(如网兜、试管等)。

3. 教学场地布置,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

三、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昆虫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昆虫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昆虫的兴趣。

2.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如身体结构、翅膀、触角等,以及昆虫的习性,让学生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3.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自己了解到的昆虫知识,分享各自的见解。

4.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昆虫采集,使用采集工具在校园或周边环境中捕捉昆虫,观察昆虫的生活环境。

5. 成果展示:学生将采集到的昆虫带回教室,进行展示,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四、活动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如昆虫的特点、习性等。

2. 学生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以及对昆虫的认识和兴趣。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下一次活动。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查阅资料,了解自己采集到的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3. 家长参与评价,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鼓励学生持续关注昆虫世界。

六、活动延伸:1. 学生可以将自己的观察日记整理成作文,参加学校组织的作文比赛。

2. 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昆虫知识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巩固所学知识。

3. 家长可以带孩子参加户外昆虫观察活动,增进亲子关系,培养孩子对自然的热爱。

七、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活动和课后作业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了解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和进步。

3. 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和交流,了解孩子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成长。

八、安全提示:1. 学生在进行昆虫采集时,要注意安全,避免走进草地、树林等危险区域。

小小昆虫趣:《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活动设计

小小昆虫趣:《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活动设计

小小昆虫趣:《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活动设计第一章:活动简介活动名称:小小昆虫趣活动目标:通过阅读《装满昆虫的衣袋》一书,激发学生对昆虫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活动对象:小学一年级学生活动时间:40分钟活动准备:教材《装满昆虫的衣袋》、昆虫图片、实物昆虫、画纸、彩笔等。

活动流程: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昆虫的了解和兴趣。

2. 阅读教材:学生自读或教师朗读《装满昆虫的衣袋》一书,引导学生关注书中的昆虫种类和特点。

3. 观察昆虫:展示昆虫图片和实物昆虫,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昆虫的外貌特征。

4. 创意绘画:学生根据观察到的昆虫特征,用画纸和彩笔创作属于自己的昆虫画作。

5. 分享与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画作,并分享对昆虫的观察和创作心得。

6.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观察力和想象力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第二章:昆虫的种类与特点活动目标:让学生了解昆虫的分类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忆力。

活动流程:1. 引入话题: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昆虫的兴趣。

2. 教师讲解:教师讲解昆虫的分类和特点,如蝴蝶、蚂蚁、蜜蜂等。

3. 学生观察:展示不同种类的昆虫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昆虫的外貌特征。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昆虫的特点,并选出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昆虫。

5. 分享与交流: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介绍自己喜欢的昆虫的特点。

6.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观察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第三章:昆虫的生态环境活动目标:让学生了解昆虫的生活环境和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活动流程:1. 引入话题: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昆虫的兴趣。

2. 教师讲解:教师讲解昆虫的生活环境和习性,如昆虫如何在自然环境中生存、繁衍等。

3. 学生观察:展示不同昆虫的生活环境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昆虫的生活习性。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昆虫的生活环境和习性,并选出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昆虫。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设计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设计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设计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采集和分析昆虫来了解它们的生命特征和环境适应性。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会掌握一些基本的昆虫采集技巧和分类方法,并且将通过观察和探究昆虫的生态、生理和行为特征来提高对自然的敏感性和兴趣。

教学目标1.掌握昆虫采集的基本技巧和分类方法;2.了解昆虫的生态、生理和行为特征;3.提高对自然的敏感性和兴趣。

教学重点1.昆虫的分类方法;2.昆虫的生态、生理和行为特征。

教学难点1.昆虫的生态、生理和行为特征的探究和分析;2.观察和采集昆虫时应注意的安全问题。

教学策略1.讲解策略:通过老师的讲解,将自然环境中的昆虫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2.实践策略:组织学生实地观察、采集昆虫,并通过实践来加深学生对昆虫生命周期、行为特征等方面的理解。

3.自主学习策略:鼓励学生自己搜集更多关于昆虫的资料、图书等,辅助课堂学习。

教学过程第一节课1.引入:老师上传一张《装满昆虫的衣袋》的图片,让学生猜测图片中的内容,通过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知识点一:昆虫的分类和特征•老师介绍昆虫的分类法,并通过图片或模型展示昆虫的特征,让学生了解昆虫的名字和区别。

•老师介绍昆虫的生命周期和对环境的适应性,让学生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

3.知识点二:昆虫采集•老师介绍昆虫采集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让学生能够安全地采集昆虫。

4.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昆虫采集,并记录所采集的昆虫种类和特征。

第二节课1.老师和学生共同呈现在第一天采集到的昆虫进行观察、分类、记录。

2.知识点三:昆虫的行为特征•老师介绍昆虫的食性、运动方式、生存环境等特征,让学生探究昆虫的生活习性。

3.知识点四:昆虫保护•老师介绍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了解昆虫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4.实践环节:学生自由探究昆虫的行为和觅食方式,并记录和分析数据。

教学评估1.通过学生记录的昆虫种类和特征以及观察和分析昆虫的报告来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案]教学内容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共几课时2课型新授第几课时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绿线内的2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在对课文语言朗读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气息与美丽。

初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之美。

品味赏析,感悟诗情。

教学资源1.美好的大自然是农村孩子生活的摇篮,孩子们对大自然充满着热情。

2.课文中的插图也给孩子们提供了想象和表达的情境。

预习设计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准字音。

“芬芳”“绚丽”“沃野”“鸣禽”“攀登”“浩瀚”“云锦”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完成《一课一练》第1题。

3.思考课后习题4。

4.清晨或黄昏时去田间走一走,看一看,呼吸一下大自然的新鲜空气。

学程预设导学策略调整与反思第一板块:走近课文(3分钟)1。

1.齐读课题。

2.我认为的课本就是我们用的语文书、数学书等。

3.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里有什么?打开了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我们能有哪些收获?为什么要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谁去打开?如何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4.把大自然比作了绿色的课本。

5.学生自读课文。

第二板块:预习展示(18分钟)● 预习作业2:1.学生自由朗读词语,指名读。

2.理解词语意思:绚丽:灿烂美丽。

沃野:肥沃的田野。

浩瀚:形容广大;繁多。

3.齐读词语。

4. 学生展示,组内批阅。

● 预习作业1:课文朗读1.小组选择喜欢的方式合作朗读课文。

2.小组朗读展示。

3.在教师指导下练读,读出诗歌的韵味。

(注意语速和声音的高低起伏)4.自由练读。

第三板块:再读课文,了解大概。

(12分钟)【学习单1】①学生自读课文,讨论问题:A: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B: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能让我们学到些什么?②学习时间:5分钟1. 学生自主学习。

2. 学生展示。

第四板块:细读课文第一小节(6分钟)1.学生朗读。

2.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3. 两个“去吧”是祖国深情的召唤。

4.学生齐读两句。

5.“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指接触、认识大自然。

并联系自身的经历说说自己的事情或感受。

6.学生齐读这一小节。

第五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1分钟)第一板块:导入揭题1.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首现代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板书课题)2.(在课本下加点)说说你所理解的课本。

3.大家读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4.有一位同学的提问中告诉了我们大自然就是(生:绿色的课本),绿色的课本就是(生:大自然)。

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5.心中有这么多的疑问需要解决。

我们先别急!先让我们打开课本,去读一读课文。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 预习作业2:1.出示词语:敞开芬芳描绘云锦微风相聚饱览黄昏鸣禽攀登浩瀚洋溢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清凉的绿阴绚丽的色彩无限的风光明媚的早晨2.导学①指名朗读词语。

②理解词语意思:绚丽沃野浩瀚指名一名学生展示交流《一课一练》第一题。

● 预习作业1:课文朗读1.在小组内选择喜欢的方式合作朗读课文。

教师巡视、观察学生合作学习。

2.学生展示朗读。

第三板块:再读课文,了解大概。

1.学生自读课文,讨论问题:A: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B: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能让我们学到些什么?2.学生交流第四板块:细读课文第一小节1.你们看,绿色的大自然正在向我们徐徐敞开大门。

出示第一自然段。

(1)教师吟诵,引读这一节(2)吟诵这几句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3)“去吧……去吧……”是谁在召唤着我们?(4)是啊,祖国在召唤我们——(指着板书齐读)(5)你认为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什么意思?请你联系自己的经历谈谈接触大自然的事例与感受。

(6)绿色的大自然是那样美妙神奇,等着我们去呼吸那芬芳的空气、感受那清凉的绿阴,让我们带着赞美、带着向往齐读这一节。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1.完成《习字册》字词部分的抄写描红。

2.完成《练习与测试》第2、3题。

情境体验,走进课文1.请学生谈谈自己去田间的感受2.大自然的美的确让人陶醉,今天我们来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板书课题)(1)先板书“课本”两个字,再让学生说说“课本”的用处。

(2)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呢?3.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

细读课文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1.指名读课文。

2.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的。

(1)“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

”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明什么意思?(2)指导朗读。

用向往、赞美的语气来读。

(3)“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两个“去吧”是谁发出的召唤?“芬芳”是什么意思?“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的含义是什么?(3)指导朗读。

(4)孩子们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心情怎样?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语调来读?(以欢快的语调,读出喜悦之情。

)(5)绿色的大自然是那样美妙神奇,等着我们去呼吸那芬芳的空气、感受那清凉的绿阴,我们应用什么语气来读这一节?(用向往、赞美的语气来读)作业设计★完成《习字册》字词部分的抄写描红。

★★完成《练习与测试》第2、3题。

教学内容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共几课时2课型新授第几课时2教学目标1.理解“打开”的含义,明白自然与课本的共同点,体验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能仿照课文练习创作。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资源学生的生活经验。

预习设计1.仔细读课文,找出大自然的美好事物。

2.收集描绘、赞美大自然的诗歌学程预设导学策略调整与反思第一板块:走近课文(5分钟)1.听写。

2.(总-分-总)(首尾呼应)3.生齐读第二板块:精读2—5小节(22分钟)★第二小节1.学生朗读第二小节。

2. 翠竹、松柏、果园、沃野3.学生圈画: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4.学生交流自己读后的感受。

5.用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用最绚丽的色彩去描绘它。

6.学生再次朗读。

★第三—五小节1.学生想象画面,交流自己的感受。

2.指名朗读,齐读三至五小节。

3.要阅读大自然着本课本,还应亲身参与实践,亲耳去聆听,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点点滴滴。

第三板块:拓展延伸(10分钟)1.翠竹:不怕狂风暴、寸不低头、正直、刚正不阿、坚强,做人就要像竹子一样正直、勇敢。

2.交流感受。

松柏:四季常青、不怕风雪、昂首挺胸、坚韧顽强丰收:没有付出哪有收获耕耘: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人们播下希望的种子,收获丰收果实青山:要饱览无限的风光,必须攀登,攀上山顶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想得美绿水:只有不怕困难,披波斩浪,勇敢前进,才能实现美好抱负,学好逆水行舟,不进则退3.成熟的麦穗低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虚;一群蚂蚁能搬动大骨头,那是在教我们团结;温柔的小水珠能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韧,勤劳的小蜜蜂在花丛中采蜜,那是在教我们勤劳;含羞草默默收扰叶片,那是告诉我们切莫过分张扬……(划线部分让学生自由填空)。

4. (生机蓬勃、充满活力、象征生命,象征着亲身参与活力,象征着和谐、美好)第四板块:学习第六小节(2分钟)1.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是一样的。

2. 第一节似乎是在召唤我们。

第一节似乎在欢迎我们。

最后一节让我感受到的是鼓励,是期盼。

3.学生齐读第六小节。

第四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1分钟)第一板块:复习导入1.听写词语洋溢沃野饱览胸襟芬芳苍劲耕耘浩瀚黄昏绚丽2.本首诗采用什么结构?3.引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师板书课题)第二板块:精读2—5小节★学习第二节:1.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让我们一起——引读第二节。

2.你从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里看到了什么?【教师板书】3.这些景物各有各的特点,请用铅笔轻轻圈出表示它们特点的词语,自由地读一读这一节,边读边想象文字所描绘的画面。

4.通过边朗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出来的?5.这一幅又一幅美好的画卷,会不会自己送上门来?怎样才可以欣赏到这些美好的事物?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应该——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用心观察。

【板书:用心观察】6.让我们再次用心去朗读,体会这美好的画面。

★学习第三——五节:1.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再来侧耳倾听它们的声音、闻闻它们的气息。

(相机板书:听、闻)出示:鸣禽、野花、青山、绿水2.想象画面,练习说话。

鸣禽在欢唱,听听它们在说什么?野花灿烂开放,自由舞蹈,它们又说什么?巍峨的青山满环激情地说——浩浩荡荡的绿水语重心长地说——朝霞满天,片片云锦,大自然为我们送来——晚霞绚烂,微风阵阵,大自然为我们留下——3.同学们心中的画真是绚丽多姿!你能通过朗读来赞美一下这一幅幅深情并茂的画面吗?4.这每一自然段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的,第二自然段是用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用绚丽的色彩去描绘,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用心观察。

我们还应该怎样阅读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呢?请同学们再细细读一读3—5节,从诗句的文字中去寻找答案。

第三板块:拓展延伸1.同学们,大自然的每一种景象都能给我们启迪,只要我们调动全身心、动用各种感官,留心观察,用心品味就能读懂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比如:看到青青的翠竹挺拔地屹立着,不怕风吹,不怕雨打,你会想到-——2.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仔细品读2-5节,看看你能从哪些景象中读出什么启迪?在旁边写下你的感想,一句话也行,一个词也行。

3.出示填空: 成熟的麦穗低着头,那是在教我们( );一群蚂蚁能搬动大骨头,那是在教我们( );温柔的小水珠能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 ),勤劳的小蜜蜂在花丛中采蜜,那是在教我们( );含羞草默默收扰叶片,那是告诉我们( )……4.同学们,你看,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肯学,天天都会有收获;大自然就是一部百科全书,那为什么又称它是“绿色的课本”呢?(在课题的绿色上加“圈”)第四板块:学习第六小节1.诗歌讲究韵律的回环反复,读读这首诗的最后一小节,你有什么发现?2.的确. 那么它们所含的韵味相同吗?自己读读这两节,体会体会。

3.这本绿色的课本向我们发出了热情的召唤,让我们充满了探索的期望,让我一起读饱含激情地朗读第六自然段。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1.小练笔本文的作者对青山、绿水产生了联想,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借青山、绿水来启迪少年儿童要不怕艰险,勇于攀登,要有广阔的胸怀,自然界中还有许多景象,你看了会产生哪些联想呢?请你仿照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诗歌。

2.感情朗读、背诵全诗。

3. 给美丽的大自然设计一条广告语。

精读2—5小节过渡:听到了吗?祖国召唤我们,让我们去……那我们走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