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是上帝的互联网 》阅读附答案
江苏南通2016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

江苏南通2016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大自然是上帝的互联网周国平①计算机和无线传播技术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改变人类的生活。
今天,几乎人人随身携带手机,随时通过互联网获取和转发海量信息,也发送自己对一切事情的主张和每一分钟的心情。
互联网占据了人们生活的主要空间,没有互联网的时代,虽然距今不久,却仿佛已是遥远的过去了。
②我突然想,上帝也有它的互联网,就是大自然。
可是,自从人类的互联网兴旺发达后,人们就很少去上上帝的互联网了。
③大自然是上帝的互联网,上帝一直在通过它向人类传递丰富的信息。
我们祖先中心智敏锐的人,是善于接收这些信息的。
释迦牟尼、摩西、耶稣接收到了信息,于是人类有了宗教;苏格拉底、柏拉图、老子、孔子接收到了信息,于是人类有了哲学;荷马、莎士比亚、李白、苏东坡接收到了信息,于是人类有了文学。
[来源:学,科,网]④天生万物,人是万物之灵。
然而,人的灵魂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大自然的灵气的凝聚,它必须和万物保持天然的联系,那凝聚的灵气才不会飘散和枯竭。
不在高原上、大海边、森林里住几个月,我们不会懂得什么是神圣。
不曾独自一人在空旷处仰望星空,我们会误以为哲学只是晦涩的学术。
因为看不见壮丽的山川和辽阔的草原,我们就常在富人的散发着铜臭的庭院里寻找美。
⑤你今天上网了吗?一个庸俗的问题。
我问的是,你有多久没上上帝的互联网?如果你只是沉溺于人类的互联网,就永远接收不到一切信息中最重要的信息。
在人类的互联网上,许多人是在用眼睛、耳朵、食指、无聊的好奇心和偷窥欲上网,接收到的是过眼烟云的新闻、八卦和凡人琐事。
在大自然中,你的灵魂苏醒了,和天地万物交谈,你有了哲学家的头脑,你有了诗人的心灵,你的灵魂中充溢着造物主的感情。
⑥爱默生说:科学的动机原本是要拓展人类生活的空间,从而能够与世间万象心心相印,而现在却走上了相反的方向。
他以博物学家为例打比方说:博物学家把蛇类和蜥蜴装进了他的药瓶,而科学也如此对待他,把他装进了一只瓶内。
贵州省语文高二上学期期末试题及解答参考(2024-2025学年)

2024-2025学年贵州省语文高二上学期期末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目。
在广袤的非洲大草原上,有一个神奇的国度,那里生活着许多野生动物。
阳光洒在金色的草地上,斑马悠闲地漫步,狮子在远处威严地巡视,大象在河边悠闲地洗澡。
这片土地上,生命在自由地生长,和谐共处。
然而,这个国度的和平并不总是如此。
每当雨季过后,草原上就会发生一场激烈的争夺战。
水资源的争夺,成为了这场战争的导火索。
水草丰茂的河边,聚集着成群的动物。
狮子、老虎、豹子等各种猛兽在这里寻找猎物,而水则是它们生存的必需品。
草原上的水源并不丰富,于是,一场关于水资源的争夺战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在这场战争中,狮子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们凭借着强大的力量和敏锐的嗅觉,成为了争夺水资源的佼佼者。
狮子们常常占据着水源附近的地盘,其他动物要想喝水,就必须经过它们的领地。
然而,狮子们并不会轻易放过这些挑战者,一场场激烈的打斗就此展开。
在这场争夺战中,最让人惊叹的是斑马的勇敢。
尽管体型娇小,但斑马在战斗中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智慧。
它们会利用自己的速度优势,从狮子身边快速穿行,寻找水源。
有时,斑马还会团结起来,与狮子展开殊死搏斗,捍卫自己的权益。
然而,这场争夺战并非总以动物的意愿为转移。
有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会打破原有的平衡。
河水猛涨,使得原本的水源变得多余,动物们纷纷转移阵地,寻找新的水源。
这时,争夺战便会暂时平息。
在这片草原上,生命以独特的方式演绎着生存与和谐。
动物们为了生存,不得不进行争夺,但在这场战争中,它们也学会了相互尊重、团结互助。
正是这种精神,让这片土地上的生命得以延续。
1.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分)2.文章中提到的“水资源的争夺战”,对动物们来说意味着什么?(2分)3.文章中提到的斑马在争夺战中的表现,体现了哪些品质?(3分)4.文章中提到的“这场争夺战并非总以动物的意愿为转移”,这句话说明了什么?(2分)5.文章通过讲述非洲草原上的动物们的故事,想要表达什么样的道理?(2分)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题目】阅读以上文章,回答以下问题:1.文章中提到的诗人李白,他的字号是什么?2.李白的诗歌风格有哪些特点?3.文章中提到的《将进酒》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李白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三、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2025届巴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巴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大牌位。
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
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
君师是政教的本源。
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奉着这些。
荀子称这些为礼的三本。
儒家所称道的礼,包括政治制度、宗教仪式、社会风俗习惯等等。
儒家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他们认为礼是治乱的根本,即礼治主义。
怎样叫做礼治呢?儒家说初有人的时候,各人有各人的欲望,各人都要满足自己的欲望,没有界限,没有分际,大家就争起来了。
于是渐渐就定出礼来,大家按着贵贱的等级,长幼的次序,各人得着自己该得的一份儿,各人也做着自己该做的一份儿。
这种礼,建立起社会的秩序,可以说是政治制度。
天生万物,是个很古的信仰。
这个天是上帝,管生杀,管赏罚。
在地上的代表,便是天子。
天子祭天,和子孙祭祖先一样。
地生万物是个事实。
人都靠着地里长的活着,地里长的不够了,便闹饥荒:地的力量自然也引起了信仰。
天子诸侯祭社稷,祭山川,都是这个来由。
最普遍的还是祖先的信仰。
按儒家说,这些信仰都是“报本返始”的意思,庆幸生命的延续,追念本源,感恩怀德。
但是这里面怕不单是怀德,还有畏威的成分。
这种礼,大部分可以说是宗教仪式。
日常生活都需要秩序和规矩。
居丧、婚姻、宴会等大事,各有一套程序,不能随便马虎过去,这样是表示郑重,也便是表示敬意和诚心。
至于对人、事君、事父母、待兄弟姊妹、待子女,以及夫妇、朋友之间,也都自有一番道理。
这些个规矩也是礼的一部分,有些固然含着宗教意味,但大部分可以说是风俗习惯。
这些风俗习惯有一些也可以说是生活的艺术。
王道不外乎人情,礼是王道的一部分,按儒家说是通乎人情的。
既通乎人情,自然该诚而不伪了。
但儒家所称道的礼,并不全是实际施行的。
有许多只是他们的理想,这种就不一定通乎人情了。
原创作文写作指导:人与自然话题(附立意角度及佳作精评)

原创作文写作指导:人与自然话题(附立意角度及佳作精评)原创文题材料一:周国平说:大自然是上帝的互联网,上帝一直在通过它向人类传递丰富的信息。
我们祖先中心智敏锐的人,是善于接收这些信息的,于是人类才有了宗教、哲学、文学。
可是,自从人类的互联网兴旺发达后,人们就很少去上上帝的互联网了。
材料二:滇池清,昆明兴。
守着“五百里滇池”,只能“望湖兴叹”,这是很多昆明人的心头之痛。
“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摸虾做菜,70年代游泳痛快,80年代水质变坏,90年代风光不再,现今时代依然受害。
”这首打油诗形象地讲述了滇池的生态环境蜕变之路。
请结合以上材料的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立意角度①从“物质”上切入。
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是自然之子(是自然生物链的组成部分),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统一体,应当和谐相处,共荣共生。
人类也只有亲近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才能维护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人类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家园。
②从“情感”上切入。
可以对大自然表达自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也可以借自然万物寄托自己的深情厚意,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
“山水无文难成景,风光着墨方有情”,文章,人心之山水;山水,天地之文章。
③从“态度”上切入。
人类在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对自然的态度也在发生着改变,由史前文明的崇拜自然,到农业文明的改造自然,到工业文明的征服自然,又到目前后工业文明的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
④从“思想”上切入。
爱默生认为“自然是精神之象征”,他说:“在丛林中,我们重新找回了理智与信仰”,自然界中有很多朴素的道理,道法自然,于自然中可以悟道。
佳作展示大河之舞王禹童我明了,那条在遥远酷寒的冰原上奔走的长河,仍用它那追求早春的奔走腾飞的水浪,震裂我们固执封冻的僵死的心,挣开我们蒙上了阴翳的探索历史的眼睛,召唤着,召唤着我们的目光,向那天地去。
辽河,是我在颠簸的火车上,无数次从母亲口中听说过的,背负着对生我的土地至高敬仰的名字。
2015年内蒙古GCT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5】

2015年内蒙古GCT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5】(三)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英国媒体称,根据一项针对地球深处地下物质的研究,地球上的生命或许源自深深的地下而非地表。
英国《每日邮报》12月9日报道指出,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在地下深达五千米处生活和繁殖的微生物,这为35亿年前地球上生命源自何处的问题提供了线索。
这项研究表明,这些微生物可能已经在与地表隔绝的情况下生活了几十亿年。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与世隔绝的生命形态______分布在不同大陆,______都创造出了拥有相似基因的个体。
研究人员发现,生活在北美和欧洲地下深处岩石缝隙中的微生物,与普林斯顿大学一个团队从约翰内斯堡地区一处矿井通道内地下深处岩石缝隙中获取的样本高度相似。
其DNA序列也与在北美洲西北部海域和日本东北部海域岩石海床上发现的微生物相似。
这表明,这些微生物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而这个祖先就生活在地球生命起源的时代。
密歇根州立大学的马特·施伦特说,现在还不清楚相似的微生物是如何散布到相距遥远的南非、北美和日本的.施伦特博士说:“两年前,我们还不太了解现在的地下微生物是怎样的,以及它们吃什么,自那以来进行的多项研究已经大幅扩充了这方面的数据。
我们正在掌握的信息不仅包括在这些生态系统下发现的是什么种类的微生物,而且还包括在全球不同地点发现的微生物之间的某种一致性——目光所及之处,我们都看到了同样种类的微生物。
”报道指出,这些生命形态不是依靠太阳光为生,而是通过氢与甲烷获取能量,这些化学燃料可以通过高温高压下的某些种类的岩石获得.施伦特博士说:“人们容易理解为何远隔重洋的鸟类或鱼类有可能会相似,但想想在地下深处极度高温高压的坚硬岩石缝隙中,在相隔1.6万公里的不同地点,生活着几乎完全一样的微生物,这很挑战人的想象力。
”研究人员麦科洛姆说:“在某些很深的地方,例如深海热泉,那里环境变化剧烈,催生了多样化的生物群落。
在其他一些地方,例如地下深处的缝隙,那里的生态系统是隔绝的,只有少数几种细菌能在那样严酷的条件下生存。
2024届新高考九省联考 语文试题(含解析)

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游牧地带是游牧生活与草原环境相互结合的产物。
中国境内属于游牧地带的范围很广,除了位于大兴安岭以东的西辽河流域外,几乎北纬40°以北、大兴安岭以西的草原地带也都可以成为游牧民族的家园。
草原游牧地带经蒙古高原、天山南北、青藏高原一直伸向欧亚大陆的腹地,成为世界上最广远的绿色长廊。
地学研究成果指出,推动畜牧业从原始农业分离出来的动力是气候变迁。
距今3500~3000年欧亚大陆气候转入冷期,正是冷期的出现,使得畜牧业在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方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并在草原环境下发展为游牧方式。
成熟的游牧业依托的环境为广袤的草原,而它的萌生地却在农牧交错带。
农耕区与畜牧区是依人类经济生活方式而划分的基本区域,介于两者之间的则为农牧交错带。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在环境上具有敏感特征,每当全球或地区出现环境波动时,气温、降水等要素的改变首先发生在自然带的边缘,这些要素又会引起植被、土壤等相应变化,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从一种自然带属性向另一种自然带属性转变。
由于农、牧业生产依托的环境不同,农牧交错带的敏感特征也会影响史前人类的经济生活方式,促使人们从一种生产类型转向另一种生产类型。
随着这一地区自然带属性的更移,人类首先打破原始农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原始农业基础上萌生了畜牧业,然后渐次形成独立于农耕业的畜牧业。
萌生于原始农业的畜牧业,并不具备迁移特征,属于放养型畜牧业,游牧型畜牧业(游牧业)则晚于放养型畜牧业。
只有游牧业出现,畜牧业才真正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迁移是游牧生活的基本特征,因此驯化马匹,发明控制牲畜行动、适应频繁迁徙的用具,是摆脱定居农业,迈向游牧生涯的关键。
马具是推动牧人与畜群走向草原的物质依托,从人们跃上马背的那一刻起,广袤的草原就成为他们的舞台。
全新世温暖期结束之后,气候转冷、转干的地区不只限于中国北方。
初中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6篇(含答案)

初中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6篇(一)阅读下面的文章, 完成1~5题。
(10分)阅读,让中国更有力量①阅读力是一个充满张力的概念。
在国际上, 包括中小学生的指标性评价中,阅读能力一直是最为重要的项目之一。
可以说, 阅读力与“智商”“情商”“财商”等概念一样,也是现代人特别需要提升能力。
从更大层次上看,阅读力不仅是一个人阅读能力,也是社会整体的阅读水平,因而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竞争力。
②阅读力就是精神力。
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 就很难从精神上得到更多智慧的滋养。
可以说,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 就是他的阅读史。
阅读是一种精神生活, 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力, 这影响到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人生价值的实现。
无论是一个人, 还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 阅读都是精神发育和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
③阅读力就是凝聚力。
共读共写, 一起交流, 才能拥有共同的语言和思想, 拥有共同的愿景和价值, 这样的文化共同体, 让一片土地上的人们不会成为生活在同一个屋顶下的陌生人。
所以, 阅读力也是一个国家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一个阅读率低下、阅读力不足的民族, 难以在当下世界立足, 也难以引领人类的明天。
④阅读力就是竞争力。
我很喜欢《朗读手册》一书里的一句话:“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 我们要在它们消灭我们之前歼灭它们。
”对于个体来说, 阅读是学习的工具, 而学习是成功的途径。
对于国家民族来说, 在知识快速累积、科技突飞猛进的当下, 阅读力意味着对人类智慧经验的搜集、整合和应用, 意味着创新能力的培养。
所以我们发现, 国家越重视阅读教育, 国民的阅读力就越好, 整体素质就越高, 国家的竞争力也就越强。
⑤阅读力就是幸福力。
真正的幸福是心灵的(A)与(B)。
阅读需要专注, 在知识积累之外, 也是一种精神修行。
通过阅读感受书香, 能满足人类的内在需求, 使人获得精神上的陶冶与升华, 拥有更充实、更丰盈的生活, 从而增加幸福感。
书香的涵养, 也能形成一个社会的氛围、一个时代的气质, 让喧嚣的沉静下来, 让浮躁的厚重起来。
语文课内阅读(四年级)14

语文课内阅读(四年级)
班级姓名
(十四)
其实这种“网”不是一般的网,而是指国际互联网。
你可以想象一
下,假如有一只巨型的蜘蛛,织成一张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
那该是怎样的情景啊!国际互联网就像这张包住地球的“大网”。
不过
这张“网”是通过无数条“线”把亿万台电脑连接起来的。
这些线有的
是看得见的电缆、光缆,也有的是看不见的无线电波。
这些“线”上飞
速流动着文字、图像、声音,它们能够在几秒钟跨过万水千山,传到世
界各地的电脑上。
1.以“万”字开头的成语除了”万水千山“,还有 、
2.文中把“国际互联网“比作 。
把
、 和 看作是 。
3.能体现“飞速”这一特点的句子有
4.“团团包住”“无数”这几个词说明。
5.这段文字中有些词语加上了引号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自然是上帝的互联网》阅读附答案
大自然是上帝的互联网周国平
①计算机和无线传播技术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改变人类的生活。
今天,几乎人人随身携带手机,随时通过互联网获取和转发海量信息,也发送自己对一切事情的主张和每一分钟的心情。
互联网占据了人们生活的主要空间,没有互联网的时代,虽然距今不久,却仿佛已是遥远的过去了。
②我突然想,上帝也有它的互联网,就是大自然。
可是,自从人类的互联网兴旺发达后,人们就很少去上上帝的互联网了。
③大自然是上帝的互联网,上帝一直在通过它向人类传递丰富的信息。
我们祖先中心智敏锐的人,是善于接收这些信息的。
释迦牟尼、摩西、耶稣接收到了信息,于是人类有了宗教;苏格拉底、柏拉图、老子、孔子接收到了信息,于是人类有了哲学;荷马、莎士比亚、李白、苏东坡接收到了信息,于是人类有了文学。
④天生万物,人是万物之灵。
然而,人的灵魂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大自然的灵气的凝聚,它必须和万物保持天然的联系,那凝聚的灵气才不会飘散和枯竭。
不在高原上、大海边、森林里住几个月,我们不会懂得什么是神圣。
不曾独自一人在空旷处仰望星空,我们会误以为哲学只是晦涩的学术。
因为看不见壮丽的山川和辽阔的草原,我们就常在富人的散发着铜臭的庭院里寻找美。
⑤你今天上网了吗?一个庸俗的问题。
我问的是,你有多久没上上帝的互联网?如果你只是沉溺于人类的互联网,就永远接收不到一切信息中最重要的信息。
在人类的互联网上,许多人是在用眼睛、耳朵、食指、无聊的好奇心和偷窥欲上网,接收到的是过眼烟云的新闻、八卦和凡人琐事。
在大自然中,你的灵魂苏醒了,和天地万物交谈,你有了哲学家的头脑,你有了诗人的心灵,你的灵魂中充溢着造物主的感情。
⑥爱默生说:科学的动机原本是要拓展人类生活的空间,从而能够与世间万象心心相印,而现在却走上了相反的方向。
他以博物学家为例打比方说:博物学家把蛇类和蜥蜴装进了他的药瓶,而科学也如此对待他,把他装进了一只瓶内。
互联网是个好东西,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然而,倘若我们用人类的互联网排挤掉上帝的互联网,其结果就是我们都被装进了一只瓶内——也就是说,被装进了一只手机内。
请想一想,不论手机里传播着多少信息,和大自然相比,它不是一只小小的瓶又是什么呢?
(选自《新读写》,有删改)
13.阅读全文,请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3分)
【参考答案】大自然是上帝的互联网,人类应亲近自然,从大自然中获取信息。
【试题解析】作者提醒我们在上互联网的同时,千万别忘了还要上“上帝的互联网”(也就是亲近大自然、走进大自然),否则,就如同作茧自缚,把自己装进了一个“小小的瓶”里,“永远接收不到一切信息中最重要的信息”。
特别提醒,论点一般应为肯定陈述句。
14.第③节末尾使用了句号,有人认为此处最好用省略号,你认为该使用哪一种标点符号?请简述理由。
(4分)
【参考答案】使用省略号。
本段论述心智敏锐的人善于接收大自然的信息。
作者以人类拥有宗教、哲学和文学为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实际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用省略号更好。
【试题解析】“我们祖先中心智敏锐的人,是善于接收这些信息的。
”接着作者列举了几个先贤,自然不应该用句号,因为这样的实例举不胜举。
15.请从修辞方法角度赏析文末画线句。
(4分)
【参考答案】运用了对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大自然的信息远远多于手机传播的信息,引导人们应该亲近大自然,用反问的句式作结,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试题解析】“从修辞方法角度”“赏析”,自然要先找修辞方法:“和大自然相比,它……”——对比,“它不是一只小小的瓶又是什么呢?”——反问。
对比和反问各起什么作用?结合对比和反问各自的特点,便可以“赏析”划线句了。
16.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说说“上帝的互联网”与“人类的互联网”的含义分别是什么,再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与感悟。
(6分)
我问的是,你有多久没上上帝的互联网了?如果你只是沉湎于人类的互联网,就永远接收不到一切信息中最重要的信息。
【参考答案】上帝的互联网是指上帝通过大自然传递信息,大自然是上帝的互联网;人类的互联网是现实生活中的互联网,是通过手机等媒介接收信息。
上帝的互联网使人亲近自然,获得精神生命,人类的互联网接收到的是过眼烟云的新闻、八卦和凡人琐事。
人类要亲近自然,从大自然的怀抱中获取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试题解析】把握词句含义要注意结合上下文,单看“下面这段文字”,是难以准确答出两个“互联网”的含义的。
“理解与感悟”自然要求我们比较这两个“网”,要反映作者的观点,毕竟这是一篇议论文。
同时,谈“理解与感悟”时还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