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习题1-5
农业气象学测试题第五章

第五章气压与风一、名词解释:气压场、等压线、等压面、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地转偏向力、大气活动中心、季风、海陆风、山谷风、焚风、风害、行星风系。
二、填空1、地面气压的日变化有()、()和()等型式。
4、气压场的表示方法有()和()两种。
气压的水平分布形势通常用()和()5、气压年变化型可概括为以下三类:()、()和()型;6、气压场的基本型式有()、()、()、()和鞍形场。
7、常见的地方性风有()()()和()等8、在摩擦层等压线平直的气压场中,作用于运动空气的力有()()和摩擦力,此时风向()等压线。
9、在自由大气中当空气作直线运动时,会受到()、()、的作用,此时风向()等压线。
10、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产生风的(),其表达式为()。
11、在空气运动中,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是(),其表达式为()。
12、地转偏向力只改变空气运动的(),不改变运动()。
四、改错题(请将下列错误改正确)1、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增高而迅速升高。
3、高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气压值由中心向外逐渐升高。
()4、摩擦风只在地球的摩擦层中形成。
()5、梯度风不遵循风压定律。
()6、海陆风、山谷风都是热力环流;()7、水平地转偏向力只是在空气相对地面有运动时才产生;()8、季风是以季节为周期的盛行风;()9、三圈环流就是只受太阳辐射影响形成的环流圈;()10、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原动力;()11、副热带高压系统是造成我国冬季天气变化的主要气压系统。
12、锋面气旋是指高压中出现冷锋。
()13、锋面气旋是指高压中出现暖锋。
()三、多选题:(下列选项中至少要选择两项)1、水平地转偏向力()()()()A、是空气产生运动的直接动力;B、其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C、其表达式为A=2Vωsinφ;D 、A=-2Vωsinφ;2、水平地转偏向力()()()()A、其方向与空气运动的方向;B、可改变空气运动的速度;C、只改变空气运动的方向;D、其大小与纬度成正比。
农业气象学试题

农业气象学试题第一章大气一、名词解释题:1. 干洁大气:除去了水汽和各种悬浮的固体及液体微粒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2. 下垫面:指及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
如地表面、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3.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
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二、填空题:1. 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 (氮) 、(氧) 、氩和(二氧化碳) 。
2. 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
3.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 (长波) 辐射。
4. 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 (低) ,夏天比冬天(低) 。
5. (水汽) 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 根据大气中 (温度) 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7. 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 (降低) 。
8. 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 (平流) 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 (升高) 。
9. 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 (1200) 千米。
三、判断题:1. 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 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
x3. 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
x4. 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
5.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散逸层。
x6. 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7. 热成层中空气多被离解成离子,因此又称电离层。
四、问答题:1. 为什么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有日变化和年变化?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农业气象学习题

C、同时同地进行的气象观测 D、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气象要素和气象灾害观测
四、多项选择题:
1 下列要素是农业气象要素的有( A、B、C)。
A、光照条件 B、热量条件
C、水分条件 D、土壤肥
2 下列气象要素中,属于农业气象要素的有( A、B、D)。
A、臭氧 B、水汽 C、二氧化碳 D、固体杂质 E、氮和氧
2 固体微粒在大气中的作用包括( BD )。
A、反射太阳短波辐射,使空气温度降低
B、阻挡地面长波辐射,减缓地面辐射冷却
C、能增大地面温度的日变幅
D、可作为水汽的凝结核,促进大气中水汽的凝结
3 人类活动使大气中的( BE )含量增多。
A、O3B、CO2C、H2OD、O2E、尘埃
9 大气中的水气( B )。
A、对地面有降温作用 B、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C、集中在近地气层及以上的大气层 D、随海拔高度变化较小
10 风可调节补充空气中的( B ),有利于光合作用。
A、N2B、CO2C、O3D、H2O
11、干洁大气的主成主要包括(B )。
A、O2、O3、CO2和固体微粒B、N2、O2、Ar
A、温度 B、空气湿度 C、能见度 D、降水量
五、问答题:
1 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
答: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1)农业生物和生产过程对农业气象条件的要求与反应;(2分)(2)农业生产对象和农业技术措施对农业气象条件的反馈作用。(3分)
2 农业气象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答:(1)农业气象探测、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1分)(2)农业小气候利用与调节;(1分)(3)农业气象减灾与生态环境建设;(1分)(4)农业气象信息服务;(1分)(5)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对策。(1分)
农业气象学基础题集

农业气象学题集一、选择题1. 对农作物光合作用最有效的辐射是()A. 紫外线B. 可见光C. 红外线D. 微波答案:B解析:可见光中的蓝紫光和红光对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最为有效。
2. 以下哪种温度指标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最为直接()A. 日平均温度B. 极端最高温度C. 活动积温D. 有效积温答案:D解析:有效积温考虑了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温度阈值,能更直接地反映作物生长发育与温度的关系。
3. 农业生产中,影响土壤水分蒸发的主要气象因素是()A. 气温B. 相对湿度C. 风速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都会影响土壤水分的蒸发。
气温高、相对湿度低、风速大都会加快蒸发。
4. 风对农作物的主要作用不包括()A. 传播花粉B. 调节温度C. 增加光照D. 帮助授粉答案:C解析:风可以传播花粉、调节温度、帮助授粉,但不能直接增加光照。
5. 辐射强度的单位是()A. 摄氏度B. 焦耳C. 瓦特/平方米D. 帕斯卡答案:C解析:辐射强度通常用瓦特/平方米来表示。
6. 农作物生长的三基点温度不包括()A. 最低温度B. 最适温度C. 最高温度D. 平均温度答案:D解析:农作物生长的三基点温度包括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
7. 水分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不包括()A. 参与光合作用B. 构成植物体C. 保持体温恒定D. 溶解养分答案:C解析:水分在农业生产中主要参与光合作用、构成植物体、溶解养分等,保持体温恒定不是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主要作用。
8. 以下哪种风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A. 微风B. 大风C. 季风D. 海陆风答案:B解析:大风可能导致农作物倒伏、落花落果等,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
9. 温度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 影响生长速度B. 决定生育期长短C. 影响产量和品质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温度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包括影响生长速度、决定生育期长短以及影响产量和品质。
农业气象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农业气象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第五章气压与风练习题(一)单项选择1、风由东吹向西,则称为_____风。
①东②东南③西④西北2、在北半球,吹地转风时,背风而立,低压在_____ 。
①右边②右前方③左边④左前方3、随着海拔高度增高,气压会______。
①增大②降低③先增后降④先降后增4、一个标准大气压等于_____ 百帕。
①4/3 ②760 ③1000 ④10135、在陆地上,_____气压高。
①春季②夏季③秋季④冬季6、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_____增大。
①大气质量②大气压力③单位气压高度差④大气柱7、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____ 的作用。
①水平地转偏向力②水平气压梯度力③摩擦力④惯性离心力8、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_____ 。
①高压指向低压②低压指向高压③中间指向四周④四周指向中间9、在北半球,水平地转偏向力指向物体运动方向的____ 。
①左前方②右后方③左方④右方10、___ 越大,地转风的风速越大。
①纬度②大气密度③气压梯度④地球自转角速度11、梯度风未考虑_____ 的作用。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②水平地转偏向力③惯性离心力④摩擦力12、在三圈环流中,南、北半球各形成 _____ 个气压带。
①2 ②3 ③4 ④513、由于季风影响.在_____ 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风从大陆吹向梅洋。
①春②夏③秋④冬(二)多项选择14、我国是着名的季风区,夏季盛行_____。
①东南风②东北风③西南风④西北风⑤东风15、梯度风是自由大气中空气所受_____相平衡时的运动。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②水平地转偏向力③惯性离心力④重力⑤浮力16、_____为自由大气中的风。
①季风②梯度风③海陆风④焚风⑤地转风17、地转风是空气所受_____相平衡时的运动。
①重力②浮力③水平气压梯度力④水平地转偏向力⑤惯性离心力⑥摩擦力18、北半球行星风带包括有_____。
农业气象学试题及答案

农业气象学试题及答案1. 试题:a) 请简述农业气象学的定义及重要性。
b) 什么是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举例说明。
c) 农业气象学如何应用于农作物管理和灾害风险减轻?举例说明。
2. 答案:a)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象因素对农业生产和农作物发展的影响的学科。
它关注气候、天气和气象要素与农作物生长、发育、产量以及农田管理的关系。
农业气象学的重要性在于帮助农民和相关农业机构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天气和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从而制定合理的农业管理决策,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减少灾害风险。
b) 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广泛的影响。
例如,气温升高和降水模式的改变可能导致农作物生长季节变化,胁迫植物生长和发育,减少农作物产量。
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涝和风暴也会破坏农田和农作物,导致大量损失。
此外,气候变化还可能引发农作物病虫害的爆发,破坏农作物健康和生产。
因此,了解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对于制定适应和缓解措施以应对这些变化至关重要。
c) 农业气象学的应用有助于农作物管理和灾害风险减轻。
通过农业气象学的知识,农民和农业机构能够更好地规划农作物种植和管理。
他们可以根据气象数据和预测来确定最佳的播种时间、灌溉计划和施肥方案,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天气条件来促进农作物生长和发育。
此外,在灾害风险减轻方面,农业气象学可用于监测和预测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例如干旱、洪涝和冰雹等,农民和农业机构可以根据预测结果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减少损失和风险。
总结: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灾害风险的减轻至关重要。
通过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农民和农业机构可以更好地制定管理决策,以应对不确定的气候和天气条件,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农业气象学也有助于监测和预测极端天气事件,帮助农民和农业机构减少灾害风险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因此,农业气象学的发展和应用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生计非常重要。
农业气象学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农业气象学作业题参考答案作业题一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15分). 1.臭氧层分布在 B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2.黑体表面辐射具有最大能量波长与黑体表面温度 C 。
A.呈指数规律 B.成正比 C.成反比3.地表垂直与阳光平面上的太阳直接辐射与大气透明系数及 C 有关。
A.太阳高度角 B.太阳方位角 C.大气量4.某地某时刻的太阳高度角决定于该地纬度、太阳赤纬及 A 。
A.时角 B.大气量 C.高度5.气温直减率越小,大气层结越 A 。
A.稳定 B.不稳定 C.无影响6.下列因子中, B 对气温日较差无影响。
A.高度 B.经度 C.纬度7.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时,饱和差随温度降低而 B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8.在对流层中,绝对湿度一般随高度增加而 B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9.自由大气中,由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惯性离心力三力平衡时形成的风,称为 B 。
A.地转风 B.梯度风 C.摩擦风10.影响乱流交换强度的因素主要有风速、地面粗糙度和 C 。
A.气压 B.气温 C.大气稳定度11.辐照度的单位是__C_。
A.瓦/米 B.米2/秒 C.瓦/米212.昼夜长短随纬度而变化,在北半球夏季,昼长随纬度增加而_A__。
A.增长B.变短C.无变化13.地面辐射差额有明显的日变化,夜间地面辐射差额为___B。
A.正B.负C.零14.昼夜长短随纬度而变化,在北半球夏季,昼长随纬度增加而_A__。
A.增长B.变短C.无变化15.地面辐射差额有明显的日变化,夜间地面辐射差额为___B。
A.正B.负C.零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地球大气是经过原始大气、次生大气和现代大气三个阶段演变而成的。
2.根据大气性质,可将其分为不同层次,其中最底层叫对流层,中纬度地区,其高度为 10-12 公里。
3.一般海拔高度越高,太阳直接辐射越强,天空散射辐射越弱。
农业气象学试题及答案

农业气象学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项不是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内容?(A) 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B) 气候与农作物产量关系研究(C) 农业灾害防治措施(D) 降雨的分布和降水量变化2. 农业气象学是农学和 ______两个学科的综合应用学科。
(A) 气候学(B) 生物学(C) 地理学(D) 生态学3. 以下哪项不是农作物适宜生长的气象要素?(A) 温度(B) 光照(C) 湿度(D) 风速4. 农业气象灾害主要包括______和气侯变化两类。
(A) 旱灾(B) 暴雨(C) 降温(D) 雾霾5. 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受气象因素影响最为显著的生长期是______。
(A) 开花期(B) 结实期(C) 幼苗期(D) 成熟期6. 下列哪项不是农业气象学的观测手段?(A) 地面观测(B) 卫星遥感(C) 摄影测量(D) 化学分析7. 农作物对光照需求程度与其生长阶段有关,一般来说,种子发芽期和幼苗期对光照的需求______。
(A) 最高(B) 最低(C) 无要求(D) 无法确定8. 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与预测的常用手段是______。
(A) 天气预报(B) 雨量观测(C) 温度记录(D) 气象雷达9. 土壤湿度对农作物生长影响较大,以下哪个方法不适合用于测定土壤湿度?(A) 高频地感器(B) 湿度计(C) 刻度管(D) 遥感技术10. 下列哪项不是农业气象学的应用领域?(A) 定量评估农作物产量(B) 研究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原因(C) 帮助农民制定种植计划(D) 研究农作物的育种方法第二部分:简答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0分)1. 解释农业气象灾害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业气象灾害指的是由气象因素引发的对农业生产产生不良影响的天气事件。
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有旱灾、洪涝、冰雹、霜冻等。
这些灾害会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甚至完全灭亡,直接影响农民的收益和供应链的稳定。
2. 举例说明农业气象因子对蔬菜生长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气象学习题绪论一、名词解释题:1 、农业气象学: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气象学: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3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
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二、填空题:1、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3、农业气象学是(农业)科学与(气象)科学交叉、渗透形成的学科。
4、农业气象研究过程中通常要进行农业生物或设施状况和环境气象要素二者的(平行)观测。
三、单项选择题:1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的科学,更概括地说研究大气的科学应称为( D )。
A、大气物理学B、地球物理学C、物理气象学D、大气科学2 农业气象学研究所遵循的平行观测原则是( B )。
A、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观测B、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观测和气象观测C、同时同地进行的气象观测D、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气象要素和气象灾害观测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要素是农业气象要素的有( A、B、C)。
A、光照条件B、热量条件C、水分条件D、土壤肥2 下列气象要素中,属于农业气象要素的有( A、B、D)。
A、温度B、空气湿度C、能见度D、降水量五、问答题:1 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答: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1)农业生物和生产过程对农业气象条件的要求与反应;(2分)(2)农业生产对象和农业技术措施对农业气象条件的反馈作用。
(3分)2 农业气象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答:(1)农业气象探测、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1分)(2)农业小气候利用与调节;(1分)(3)农业气象减灾与生态环境建设;(1分)(4)农业气象信息服务;(1分)(5)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对策。
(1分)第一章地球大气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大气的正确叙述是(C)。
A、几乎全部的水汽、尘埃、氮、氧都集中在对流层。
B、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氧和二氧化碳。
C、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大气中。
D、臭氧能吸收波长小于 0.175 微米的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
2 在大气的所有气体中,对农业作用最大的气体有O2、H2O、CO2和( B)。
A、H2B、N2C、NH3D、CH43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的大气层是(A )。
A、近地气层B、平流层C、电离层D、散逸层4 CO2是主要的温室效应气体,是因为它( B )。
A、强烈吸收太阳辐射B、强烈地吸收地面长波辐射C、对植物光合作用有影响D、对杂草及病虫害繁殖有影响5 臭氧在( C )km处含量最高。
A、0-10B、12-15C、20-25D、15-256 下列关于地球大气成分说法正确的是( B )。
A、干空气是混合气体,在自然条件下可以液化。
B、水汽是大气中唯一可以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相变的气体成分。
C、臭氧主要集中在距地面20~25㎞的气层中,主要吸收红外辐射。
D、气溶胶粒子能够削弱太阳辐射对地面有降温作用。
7 在CO2补偿点,植物光合作用所消耗的CO2( C )呼吸作用释放的CO2。
A、高于B、低于C、等于D、不确定8 大气中臭氧主要集中在( B )。
A、散逸层,因该层紫外线辐射强,O与O2易合成O3B、平流层,因该层紫外线辐射强,易形成O3C、对流层,因该层温度低,O3不易分解D、近地层,因该层温度高,O与O2易合成O39 大气中的水气( B )。
A、对地面有降温作用B、对地面起保温作用C、集中在近地气层及以上的大气层D、随海拔高度变化较小10 风可调节补充空气中的( B ),有利于光合作用。
A、N2 B、CO2C、O3D、H2O11、干洁大气的主成主要包括(B )。
A、O2、O3、CO2和固体微粒B、N2、O2、ArC、O2、CO2、ArD、N2、CO2、O312、大气结构指大气( C )。
A、从地面到大气上界空气的成分变化。
B、在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气压和风等气象要素的分布特征。
C、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和水平方向上气象要素分布的特征。
D、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组成成分。
13、对流层中温度、湿度的变化规律是( C )。
A、随海拔高度增高,温度降低,湿度增加。
B、随海拔高度增高,温度升高,湿度降低。
C、随海拔高度降低,温度升高,湿度增加。
D、随海拔高度降低,温度升高,湿度降低。
14、对流层中的平均温度递减率为( B)℃/100m。
A、0.5B、0.65C、0.8D、1.0二、多项选择题:1( BCD )可以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
A、臭氧B、水汽C、二氧化碳D、固体杂质E、氮和氧2 固体微粒在大气中的作用包括( BD )。
A、反射太阳短波辐射,使空气温度降低B、阻挡地面长波辐射,减缓地面辐射冷却C、能增大地面温度的日变幅D、可作为水汽的凝结核,促进大气中水汽的凝结3 人类活动使大气中的( BE )含量增多。
A、O3B、CO2C、H2O D、O2 E、尘埃4、对流层(BCD)。
A、含有大量的臭氧B、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C、集中了几乎全部的水汽D、云、雨等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该层5、对流层的主要特征有(ABC )。
A、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B、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C、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D、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6、在大气的各层中,对流层(ACD )。
A、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影响最大B、平均气温直减率为0.65℃/100mC、空气多以水平运动为主D、天气变化最为复杂的层次7、对流层的特点包括(C、E)。
A、空气温、湿度等气象要素在水平方向上分布比较均匀B、空气主要作水平运动C、气温日变辐大D、随高度增加风速减小E、水汽和尘埃含量多8、大气上界指(B、C)。
A、散逸层高度800公里B、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1200公里C、地球大气密度接近于星际气体密度的高度D、高云族的云顶高度E、地球大气密度为零的高度三、名词解释题:干洁大气:除去了水汽和各种悬浮的固体与液体微粒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四、填空题:1、水汽是大气中唯一具有(相态)变化的气体,可以吸收来自于地表的(长波)辐射。
2、大气由三部分组成: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界气象组织依据(大气温度和水分)垂直分布、(电离)现象和(扰动)程度等现象对大气进行垂直分层。
4、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可将大气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散逸层。
5、对流层的主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垂直运动、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6、(暖(热)层又称电离层,具有反射(无线电波)的能力。
7、(平流)层大气透明度好,适宜于飞机的飞行。
8、中间层气温随高度增高而迅速下降,又称(高空对流)层。
五、简答题:1、为什么干洁大气叫永久气体?答:大气中各种气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较稳定,(1分)且含量也变化不大,(1分)它们的沸点都很低,(1分)在地球上可能出现的温度范围内,它们永无液化的可能,(2分)所以干洁大气是永久气体。
2、大气铅直结构及主要特征(适中、难)第二章辐射一、名词解释题:1、辐射:物体以发射电磁波或粒子的形成向外放射能量的方式。
2、基尔荷夫定律:当热量平衡时,物体对某一波长的放射能力与物体对该波长的吸收率之比值,仅为温度与波长的函数,而与物体的其它性质无关。
3、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黑体发射出的总辐射与该物体的绝对温度的4次方成正比。
4、维恩位移定律:绝对黑体的放射能力最大值对应的波长与其本身的绝对温度成反比。
5、太阳常数:当地球距太阳为日地平均距离时,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能通量密度。
6、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
7、分子散射:当散射质点较小(如空气分子等)时,此时散射强度与入射光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称为分子散射。
8、漫射:当散射质点增大(如云滴、雾滴、尘埃等),半径大于10μm时,此时散射量不再随波长而变,即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称粗粒散射(或漫射)。
9、温室效应:大气中微尘和CO2的增加,犹如温室覆盖的玻璃一样,阻挡了地面向外的辐射,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和增温作用。
10、阳伞效应:大气中微尘和CO2的增加,犹如在阳光下撑了一把伞,减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对地面有降温作用,这种现象称为大气的阳伞效应。
11 、光合有效辐射:能被植物吸收用于光合作用、色素合成、光周期现象和其他生理现象的太阳辐射波谱区,称光合有效辐射(380~710nm)。
12、生理辐射:能被植物吸收用于光合作用、色素合成、光周期现象和其他生理现象的太阳辐射波谱区。
13、光周期现象:日照长度决定着很多作物的开花时间,每年作物开花时间的早迟,决定于白天光照与夜晚黑暗的交替及它们的持续时间。
作物对日照长短的这种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14、光饱和点:当达到某一光强时,光合速率就不再增加,而呈现光饱和现象。
开始达到光合速率最大值时的光强称为光饱和点。
15、光补偿点:当到达某一光强时,叶片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即CO2吸收量等于CO2释放量,表观光合速率为零,这时的光强称为光补偿点。
16、光能利用率:单位面积上作物产量燃烧所放出的热能与作物生长期中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或(生理辐射)的百分比称为光能利用率(太阳能利用率)。
二、填空题:1、不透明物体的吸收率与反射率之和为(1)。
2、对任何波长的辐射,吸收率都是1的物体称为(黑体)。
3、地球上所有生命都直接或间接的依靠来自(太阳或太阳辐射)提供生命活动的能量。
4、由于辐射的波长不同,一般把太阳辐射称为(短波)辐射,地面和大气辐射称为(长波)辐射。
5、辐射通量密度的单位是(瓦/米2或w/m2),光照强度的单位是(勒克斯或lx)。
辐射强度的单位是(瓦/米2或w/m2),光通量密度的单位是(流明/米2或lm/ m2)。
6、黑体辐射具有最大辐射能力的波长随温度升高逐渐向(短波)方向移动的特点。
7、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包括(吸收)作用、(散射)作用和(反射)作用。
8、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9、光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来影响植物的。
(光质、光长、光强)10、根据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将植物分为长日植物、______________植物、______________植物和______________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