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开发与内蒙古草原保护
浅谈内蒙古赤峰市草原旅游资源开发

浅谈内蒙古赤峰市草原旅游资源开发内蒙古赤峰市是一个充满独特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草原旅游是赤峰市的核心旅游资源。
赤峰市位于中国境内的中部,面积广阔,地势平坦,这里的草原布满了倾斜的小丘和漫山遍野的野花野草,如此风景壮美的草原,成了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的一大亮点。
下面本文将就内蒙古赤峰市草原旅游资源开发作一浅谈。
赤峰市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得到了很好的维护,这也是赤峰市作为草原旅游景区的一个重要原因,自然保护区的成立为生态旅游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促进了当地部分群众由传统的牧区向参与旅游服务的转型过程。
同时,当地的政府和企业也在积极推动草原旅游的发展和建设,以保障游客的生活和娱乐需求,贯彻了节能降耗、环保发展的宗旨。
赤峰市的草原旅游资源具有丰富多彩的旅游底蕴,草原的大片绿色和鲜花是旅游的必备景点,草原上很多野生动物的集中也给游客们带来了极大的欣喜,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方让人轻松愉快,整个草原地域的宁静和美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宁静的力量。
草原上还有一些草原文化遗产,如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尤为重要,以及草原上的马术文化等等,都是草原旅游资源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因此,赤峰市的草原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为了更好地开发草原旅游资源,赤峰市在民生经济方面国家支持下,积极拓展草原生态旅游的理念和产品,增强当地的草原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不断推出新的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尽力为游客们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旅游选择。
同时,赤峰市通过十分严格的管控手段来维护草原的自然环境,以保障草原上的生态环境和游客的生命安全。
总结来说,赤峰市的草原旅游资源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一大珍宝,草原旅游的发展方向应是整个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赤峰市的草原旅游资源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和市场价值,对赤峰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内蒙古草原区矿产开发对草地的影响

内蒙古草原区矿产开发对草地的影响引言内蒙古是中国最大的内陆草原地区之一,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然而,矿产开发对草地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内蒙古草原区矿产开发对草地的影响,并讨论可能的解决方案。
1. 矿产开发对草地植被的破坏矿产开发过程中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开垦和采矿活动,这对草地植被造成了直接的破坏。
大面积的植被清除会导致草原地区的土壤侵蚀问题加剧,进而引发土地退化和沙漠化的风险。
2. 矿产开发对水资源的消耗矿产开发通常需要大量的水资源进行矿石的冶炼、洗选和冷却等工序。
这会加剧对草原地区已经紧缺的水资源的消耗,给草地生态系统和周边农牧区的水源供应带来挑战。
3. 矿产开发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破坏矿产开发带来的噪音、震动和尾矿废料等污染物对草地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噪音和震动会干扰野生动物的栖息和繁殖,而尾矿废料的排放可能污染土壤和水源,危害植物和动物的生存环境。
4. 可能的解决方案为了减轻矿产开发对草地的影响,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合理规划矿产开发区域应根据草地生态系统的敏感性和重要性,合理规划矿产开发区域。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草地的破坏程度。
(2) 实施生态修复与保护在矿产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促进被破坏的草地植被的恢复。
这包括采用适宜的植被恢复技术,进行土壤修复和水源保护等工作。
(3) 推行节约用水政策矿产开发过程中的用水需求应得到合理限制和管理,推行节约用水政策,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可以采用循环利用水资源的技术,减少对草原地区水资源的消耗。
(4) 强化环境监管和治理加强矿产开发的环境监管和治理力度,严禁非法开采和污染排放行为。
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制度,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提高矿产开发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
结论内蒙古草原区矿产开发对草地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为了减轻这种影响,需要合理规划矿产开发区域、实施生态修复与保护、推行节约用水政策以及强化环境监管和治理。
内蒙古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

内蒙古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内蒙古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引言内蒙古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破坏。
本文将重点探讨内蒙古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一些保护措施,旨在促进内蒙古的可持续发展。
主体1. 水资源短缺内蒙古的水资源是有限的,主要依赖于地下水和河流水源。
然而,随着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的增加,水资源短缺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很多地方的地下水位下降过快,甚至导致了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和地表水的污染。
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内蒙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应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
其次,应该加强水资源的保护,严格控制过度开采和地表水污染。
此外,应该加大水资源的调配力度,实施跨流域调水等工程,以合理分配水资源。
2. 沙尘暴频发内蒙古是一个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沙尘暴频发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沙尘暴不仅对人民的生活和健康造成影响,还对农业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为了减少沙尘暴的发生,内蒙古需要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
首先,应该加强草原的保护和恢复,提高植被覆盖率。
植被的保护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和风沙。
其次,应该加强土地治理,防止干旱土地的退化和荒漠化。
此外,应该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应对沙尘暴。
3. 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内蒙古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采矿活动会导致土地的破坏、水资源的污染和空气质量的恶化。
为了减少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内蒙古需要加强矿产资源的管理和监督。
首先,应该制定更为严格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的监管。
其次,应该推广绿色矿业的理念,推动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此外,应该加强对矿业企业的环境审核和考核,确保矿业活动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4. 生态移民问题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内蒙古实施了一系列的生态移民政策,将一些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进行了人口转移。
内蒙古草原植物保护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所以 ,对企业及环保部门要借鉴市场经济 比较发达 国家的环境保护经验 ,在内蒙古推广大气排污交易
政策 , 并与现行的财 政补贴 、 减免税 收、 排污收费等 经济各鼓励政策综合运用 , 一定能收到 良好效果。 发展 以高新技术 、生物生态技术为动力 的生态
产 业 。要 大力 发 展生 态畜 牧 业 、生 态 林业 及 生 态 工
原 自然灾 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 ,发生的周期也 明 显缩短。因此 , 防灾、 抗灾是草原地区长期的任务。
2 主要问题
认识不足 , 政策措施滞后 。长期以来 , 由于多方 面的原因 , 草原在维护 国家生态安全和食 物安全 , 促
进 经济 社 会 发展 中 的重要 地 位和 作 用未 引 起 社会 的
3 对 策
宏观调控 。实现草原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
的关键。现代市场经济实践表明, 市场机制对环境 的 保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宏观调控是克服其缺 陷
的主 要手段 。
土壤 中普遍受到有机氯农药和苯并芘的污染 。 二是各 工业 企业 排放 的 “ 三废 ” 及 电力 开发 、 采矿 、 石 油 的开
采、 焦及土法提金等造成 的局部草原环境的污染。 自然灾害侵袭 。 气候寒冷干旱、 风大沙多和 自然 灾 害频繁是 内蒙古地 区的特点 , 其 中春旱 、 霜冻 、 黑 白灾及沙尘暴 、 鼠虫害对草原的危害相 当大 , 并且形 成 了 3年一 小 灾 、 5年 一 中灾 、 1 0年 一 大 灾 的灾 害发
草原退化严重 , 生态环境恶化。不合理开采草原
水资源 , 致使下游湖泊干涸 , 绿洲草原及其外围植被 不断消失 , 导致草原不断退化 , 沙尘暴 、 荒漠化 、 水土
流失 等 危害 日益 加 剧 ,已成 为制 约 我 区社 会 经济 可 持续 发展 的重要 瓶 颈 ,对 国家 的生 态安 全 构 成 了严 重威胁 。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方腹地,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内蒙古的生态环境状况日益恶化。
本文将探讨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造成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恶化的主要成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过度开发利用资源是导致内蒙古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
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油气资源和草原资源,但过度的开发利用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大规模的矿产开采和能源开发导致土地沙化、水源枯竭和空气污染等问题。
气候变化也是内蒙古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
气候变暖加剧了干旱和沙尘暴的频发,进一步加速了内蒙古的草原退化和荒漠化。
气候变化对水循环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深远影响,破坏了内蒙古的生态平衡。
农牧业发展不平衡也是导致内蒙古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
农牧业在内蒙古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由于不合理的农牧业发展模式和草原过度放牧,导致了土地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也加剧了内蒙古生态环境问题。
少数地方政府和居民对环境保护缺乏重视,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变化。
一些企业和居民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环境造成了破坏。
为了改善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加强资源开发的管理和监控。
应制定严格的资源开发规划,加强对矿产开采、能源开发等活动的监管,避免过度开发和损害生态环境。
应加大环境保护和恢复的力度。
加强对内蒙古沙漠化、草地退化等问题的治理和恢复工作,促进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应加强气候变化应对和适应能力的建设。
提高农牧业的抗旱能力,推动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气候变化监测和预警工作,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应加强环境教育和意识的培养。
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居民和企业的环境意识,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多方合力来解决。
各级政府应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广大居民应提高环境意识和行动,共同努力保护内蒙古的生态环境。
论述内蒙古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土地资源保护对策

论述内蒙古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土地资源保护对策内容摘要:内蒙古地区土地资源开发中存在着种种严峻问题,国家也相应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而我们提高环保意识,保护土地资源已刻不容缓。
关键词:土地资源,存在问题,保护对策一·内蒙古地区土地现状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具有丰富的森林和草原资源,荒漠面积广大。
地形多种多样,主要有山地、丘陵、高原和平原,其中高原面积最大,地面开阔坦荡,起伏平缓。
全区地处中纬度地带,基座占据中温带,热量资源较为丰富;由于东西跨度大,距海较远,水分条件不太理想,大部分位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全区横跨五个自然地带(森林灰化土地带、森林草原黑钙土地带、典型草原栗钙土地带、荒漠草原棕钙土地带和草原化荒漠漠钙土地带),自然条件多样,农林牧业自然资源丰富多采,为农林牧副渔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
二·土地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1.土地沙化严重土地沙化在扩展盲目开垦、过度放牧、砍伐森林,加上自然风力对土地的侵蚀,使土地沙化不断扩展。
据分析,目前沙化面积的95%是由各种人为活动引起的,其中历史上形成的有12万km2,近年形成的有5万~6万km2。
现有15.8万km2的土地面临沙化的危险,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以来,沙化土地每年扩展约1 500km2,受沙化危害的有11个省区的212个县,人口约3500万,耕地400万hm2,草场500万hm2。
【1】2000年我国内蒙古地区沙尘暴频频发生,草原逐渐被沙漠所替代,说明土地沙化已非常严重。
2.水土流失严重人类括动破坏植被,就会引起水力对土壤的侵蚀,随即引起水土流失,这是当前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主要问题。
我国解放初期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km2,20世纪90年代初已增至150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土壤流失量每年达50亿t,居世界第一位。
3.耕地肥力下降由于水土流失和对土地重用轻养、施用有机肥过低,使土地养分减少,地力普遍下降。
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问题探究

巴 毅
( 中国人 民银行锡林郭勒盟中心支行 锡林浩特 0 6 o ) 2 oo
内容摘要 : 草原生态系统是我 国面积最大的陆地 生态系统和最重要 的绿 色生 态屏障。随着草原地
区资源开发 力度 的增强 , 资源开发与草原生态保 护之 间矛盾 日益凸现 。 如何在草原生态环境保护 的背 景下做 到资源合理有序开发 , 实现经济社会 与 自然环境和谐发展值得 关注。
一
煤炭企业 1 家 , 7 超百万吨规模的企业 4家 , 煤炭 产 量达 1 7亿 吨。 煤资源 方面 , 到备案有 色金 . 0 非 得 属 采选项 目 8个 , 理矿石 能力达 3 3 吨。 日处 . 万 3 二、 草原 生态 环境保 护 与资 源开发 的关 系 ( ) 一 资源型经济发展模 式选择 的历史必然性 。 从 资源 开发 利用 的必然 性来 看 ,如果说 经 济社 会 的发展 , 可以不开采资源 , 那么就不存在资源开发 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问题。但是 , 当今世界经济发
展 8 %的原材 料 和 9 %以上 的能 源取 之 于 矿产 。 0 5
锡盟属 于经济欠 发达地 区 ,0 3年 以前 , 20 主要 以畜 牧经 济为 主体 , 发展水 平在 自治 区处 于落 后水 平 ,
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与贫 困的经济生活形成的巨 大反 差 , 形象 地评价 为 “ 被 端着 金碗 讨饭 ”人 民群 , 众求发展 、 盼富裕的愿望十分强烈 , 富民强盟任务 异常艰巨。 这在客观上也强化了加快资源开发 、 加 快 资源优 势 向经济优 势转 化 的愿 望 。经 济转 型 以 来 , 盟始 终依 托 资源优 势 , 重引进 有 实力 的大 锡 注 企业 建设 大项 目, 以重大 项 目带动 重要基 地 建设 , 以重 要基 地建设 带 动优 势产 业集 群式 发展 ,在 经
《2024年内蒙古矿产开发中草原资源的法律保护研究》范文

《内蒙古矿产开发中草原资源的法律保护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作为中国重要的资源储备区,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煤炭、天然气、稀土等矿产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矿产开发的不断深入,如何平衡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草原资源,它是生态平衡的关键要素之一,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还是保持当地生态环境稳定的基础。
因此,对内蒙古矿产开发中草原资源的法律保护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内蒙古矿产开发与草原资源的现状(一)矿产开发的现状内蒙古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矿产种类多且分布广,是全国乃至全球的重要能源与重要原料接替地之一。
随着近年来资源需求日益增长,矿产开发活动日趋频繁。
(二)草原资源的现状草原是内蒙古的重要生态屏障,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
然而,随着矿产开发的不断深入,许多地区的草原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如过度放牧、非法采矿等问题导致草原退化、沙化现象严重。
三、内蒙古矿产开发中草原资源法律保护的必要性面对矿产开发与草原资源保护的双重任务,必须寻求在确保矿产开发顺利进行的同时,保护好草原资源。
这需要从法律层面出发,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草原资源的保护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四、内蒙古矿产开发中草原资源法律保护的措施(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和完善与矿产开发相关的法律法规,如《草原法》、《环境保护法》等,为草原资源的保护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
同时,加强执法力度,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
(二)实施严格的环保标准在矿产开发过程中,实施严格的环保标准,确保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发展。
对于不符合环保标准的项目和违法行为,要给予严厉的处罚和惩处。
(三)推广生态修复技术在已经破坏的草原地区,积极推广生态修复技术,帮助恢复草原生态环境。
同时,对非法采矿行为造成的草原破坏进行追责和赔偿。
五、国内外法律保护的实践与借鉴(一)国内法律保护的实践与借鉴如其他地区在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开发与内蒙古草原保护(论文提要)孙兆文王亚男草原文化是草原民族智慧的结晶,凝聚着民族的情感、意志和追求,体现着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性格,构成民族的基本要素,成为民族的重要标志。
草原生态环境和游牧生产方式塑造了草原文化和牧民的精神气质。
没有草原生态环境,就没有游牧生产方式,也就没有草原文化。
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草原文化的根基。
在开发资源加快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保护好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这不仅是继承、繁荣和发展草原文化的需要;而且是改善内蒙古的生产条件和投资环境,发展工农牧业生产和改善群众生活的需要。
如果说孕育黄河、长江、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的青藏高原是中国的第一水塔,那么作为华北、东北诸多河流如额尔古纳河、嫩江、西辽河、滦河、永定河发源和上游流经地区的大兴安岭和内蒙古高原则应被看作中国的第二水塔。
保护好林草植被有利于充分发挥内蒙古高原涵养水源、减少风沙、调节气候的生态功能。
因而保护好内蒙古草原的生态环境,又是构筑中国北方的生态屏障,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长远发展的需要。
内蒙古草原,干旱少雨,大风天气多,土壤构成多为栗钙土和风沙土,导致生态环境脆弱,在资源开发中特别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第一,工程建设中要认真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在开发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和建厂、筑路、规划城镇建设时,必须通过环境影响评价。
尽量少占用草场、林地和耕地;对于破坏了的植被要及时修整和恢复;采掘区抽出的疏干水不得污染河流、湖泊水体;剩离土和粉煤灰回填采空区灌上疏干水用以恢复植被;煤矸石要用于发电和制砖。
第二,推进工业生产生态化。
工业生产要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从源头上控制和消除污染,避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拒绝引进工艺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项目。
第三,推进农牧业生产生态化。
发展生态农牧业,就是要实行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有机结合,保持农田生态系统平衡主要是维持土壤肥力,保持牧业生态系统平衡主要是牧草生长量与牲畜用草量大体相适应,对退化、沙化的草场要有计划地实行休牧、禁牧,以利于草场得到休养生息;农牧林业是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相统一的生态经济系统,要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实行农牧林结合。
第四,有计划地发展生态旅游。
内蒙古有辽阔的草原,雄伟的大兴安岭森林,浩瀚的沙漠,诸多河流湖泊温泉,各类风光独特的自然保护区,还有多处古文化遗址和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丰富的旅游资源亟待开发。
做好规划,进行旅游景点和线路的选择和开发;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测算最大承载人数,有序地开展生态游、民俗风情游、考古人文游、度假疗养游、探险游;加强对旅游者进行保护环境教育,避免在草原上随意开车碾压和乱丢废弃物等。
第五在适宜地块发展人工种草,发展培植甘草、黄芪、枸杞、麻黄等药材和草原白蘑等食用菌,种植果树、山杏、板栗、榛子等经济林,既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增加群众的收入,又有利于减少对草场的压力和保护草原植被,同时还要防止和杜绝人们乱挖药材和搂发菜对草原植被的破坏。
第六,改变农村、牧区、林区居民生活用能源的结构。
改变烧秸秆、烧粪、烧沙蒿和烧木材的旧习,积极营造薪柴林、引导烧煤、天然气,推广利用沼气、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既有利于保护林草植被,又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
第七,大力宣传草原文化中尊重自然、热爱自然、适应自然、适度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思想精华,培育干部和群众的生态意识,倡导生态伦理,加强环保执法,努力实行生态建设产业化和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活消费生态化,在资源开发建设中切实保护好内蒙古草原的生态环境。
总之,繁荣发展草原文化离不开广袤美丽的草原这个根基,人们在保护和修复草原生态环境的实践中也离不开草原文化的滋养;开发资源发展经济必须保护草原,经济发展了可以为保护环境提供更多的财力物力,只有保护好草原生态环境,才能使可再生资源得到永续利用,进而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国草地旅游资源及其合理开发保护作者:朱琳,赵…文章来源:论文网点击数:更新时间:2004-10-23 22:25:20【关键字】草地旅游;草地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摘要】我国拥有丰富的草地旅游资源,但开发利用十分匮乏。
合理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对于保护草地资源环境、缩小东西部差距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草地旅游开发的特点出发,研究开发的原则和保护的对策,多途径、多方式开发利用草地资源。
长期以来,人们对草地资源的认识及其价值评价集中在草地可通过第一、第二性生产为人们提供所需的有形产品的能力上。
随着社会生活向高层次发展和草地学研究的深入,草地资源的内涵开始扩大到草地景观及其周围的环境、气候、民情等综合方面,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草地旅游指在草原地区以草原风光、气候和少数民族的民俗、民情为旅游目标,以具民族特色的歌舞、体育、餐饮、观赏、避暑等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以及为这些旅游服务的经营活动。
草地旅游既是发挥草地景观资源美学价值从而产生经济效益的一项开发性活动,也是多途径、多方式开发利用草地资源的新兴草原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较快。
1078600锡林浩特市1997环保90内蒙古白二爷沙坝自然保护区县级8000和林格尔县1996环保92内蒙古蔡木山自然保护区县级26000多伦县1995环保93内蒙古陈巴尔虎草甸草原县级600000陈巴尔虎旗1996环保105内蒙古图牧吉自然保护区县级90300扎赉特旗1996环保152辽宁沙金台草地自然保护区县级90600康平县1986环保257黑龙江立新草原自然保护区县级333青岗县1989林业273黑龙江四方山自然保护区县级12000肇东市1993环保291黑龙江移新草原自然保护区县级136兰西县1990环保295黑龙江引嫩河水库自然保护区县级2067明水县1990环保1241宁夏云雾山自然保护区省级4000固原县1985农业1265新疆金塔斯山地草原自然保护区省级9767福海县1986农业1267新疆那孜—确鹿特草甸自然保护区省级16400新源县1986农业∑1967003近年来我国科学工作者提出的自然保护区长远规划的原则之一就是重点加强草原、海洋、地质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建设。
规划到2010年草原和草甸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600万hm2,2050年达2000万hm2。
这些自然保护区,为开展草地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我国美丽辽阔、丰富多彩的草原,虽然古人描写的那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情景已有所改变,草没那么高了,但“粉白湖上云,黛青天际峰”的迷人景色,古今仍然一样,正是草原的旷远、壮丽的风光,自古以来吸引着观光旅游的人们。
近年来,我国的草原旅游业发展较快,不仅有大量的国内游客,还有很多国际友人。
目前,已形成规模的草地旅游区有北京的康西草原、河北坝上闪电河上游及附近的多个旅游点、内蒙古乌兰察布草原的希拉穆仁、灰腾梁等及甘肃祁连山、新疆天山和青海的部分旅游点等。
二、草地旅游的资源利用特点(一)草地旅游的资源条件特点草地旅游资源的核心是草地植被,各类草地植被与其环境,如山地丘陵、滩川平地、水体道路、设施建筑等组成宁静迷人的旅游景观综合体,是吸引游客的资源基础。
同时草原上还产出特有的野生药材、野生食用植物及特有风味农作物等,可向游客提供。
夏季凉爽宜人的气候是吸引游客来草原消夏避暑的主要原因。
我国主要草原区均分布于高原和中、高山地,其最热月平均气温多不到20℃,与邻近的大中城市有10℃以上的温差,是调理身心和盛夏避暑的良好条件。
“夏季到草原来滑草”,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时尚追求。
优美朴实的少数民族风情和风味是草原吸引游客的又一原因。
我国主要草原区是蒙、满、哈萨克、藏、裕固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其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
骑马射箭、手抓羊肉、篝火晚会等独具特色的活动深为游客所喜爱。
(二)草地旅游的市场经营特点草地旅游属于自然景观型,其客源主要为临近城市的居民,以消夏避暑为主。
因此,草地旅游发展最适宜的地区应是距大中城市较近、交通条件较好的草原区边缘地带。
经营上则是旅游企业与当地农牧民分工协作进行。
农牧民承担旅游企业不易经营的重要服务项目,如向游客出租骑乘马匹、供应风味餐饮原料、出售野生观赏和药用植物等。
正是由于农牧民的这种广泛参与,使草地旅游与当地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有了更密切的联系和影响。
在旅游的资源条件中,除民族风情外,其它每年只有在风季过后的植物茂盛生长期(5—9月)才能具备,所以草地旅游经营的季节性极强,并与农牧林业生产同季。
三、开发草地旅游资源的意义(一)保护草地旅游资源环境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大问题。
人们从一系列的全球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危害中认识到,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长期可应用的自然资源,人类将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和社会也难以持续发展。
因此,旅游领域内生态旅游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开展草地生态旅游可以提高人们对草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进而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保护草地生态环境。
草地生态旅游将游客带往拥有优美自然环境和珍稀动植物的广阔草原,以此为当地赚取更多的收入,从而鼓励他们保护自然资源,改变那种竭泽而渔,捕杀野生动植物的生活方式。
并且,旅游的收入也使他们有力量投资草原基本建设和保护,维护、恢复和创造优美的草原生态环境,实现草原的可持续发展。
(二)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旅游业在20世纪的飞速发展证明,它将是21世纪全球最大的产业之一。
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带动航空、餐饮、娱乐、商贸、交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因此,旅游业成为许多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我国西部拥有广袤的草地资源(33144万hm2)占全国草地总面积(39283万hm2)的83.37%,并且旅游品质较好的草地资源和草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也大多分布在西部地区,随着人们回归自然,走向大草原这种旅游取向的增强,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对于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草地旅游资源开发原则(一)生态安全性原则草地旅游资源生态环境脆弱,旅游开发要以不破坏草原的自然风貌和生物的多样性为前提,依据草原资源的环境条件进行不同程度的开发。
在开发利用时要科学确定开发的强度,设计合理的旅游规模,使之严格限制在生态容量范围之内。
开发方式上要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产品的开发、基础设施的建设要与草地的生态环境相协调,尽量把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负效应减到最小。
(二)公众参与原则当地公众的密切参与是草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支持。
草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替代当地居民对草地资源的其他利用方式,缓减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并且通过旅游开发,弘扬当地传统文化,增强地方独有文化气氛提高旅游资源的品质。
在旅游开发中,公众通过参与也获得了利益,开始珍惜爱护草地资源,成为保护环境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