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2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材内容详解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聚落的类型,知道乡村聚落、城市聚落及其景观差异,知道聚落分布与环境的关系,正确认识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片描述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通过联系实际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生活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通过读图训练,进一步培养动手、动脑和审美能力。
快乐点击1.乡村和城市(1)聚落——我们把人们的集中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2)聚落的分类:①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
②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3)不同聚落的景观差异:(4)同类聚落的景观差异:①世界各地的乡村聚落有不同的特征:②世界各地的城市聚落也风格迥异。
2.聚落与环境(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于耕作。
②自然资源丰富(林、渔、矿等)。
③交通便利(交通沿线的交汇处、沿海港口等)。
(2)聚落的分布:①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比较密集。
②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3)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环境而异。
3.聚落的发展与保护(1)聚落发展带来的利与弊①聚落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占地面积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完善。
聚落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
②聚落的发展过程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有特色的民居正逐步消失。
(2)聚落的保护①原因:传统的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②措施: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传统聚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七年级地理知识点 每张重点汇总)

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要点一:聚落与环境(重点)1.聚落(1)定义人们的集中居住地统称为聚落。
(2)聚落的形式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
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城市聚落都是由乡村聚落发展而来的。
①乡村聚落居民以农业为经济活动主要形式的聚落。
在农区或林区,村落通常是固定的;在牧区,定居聚落、季节性聚落和游牧的帐幕聚落兼而有之;在渔业区,还有以舟为居室的船户村。
一般说来,乡村聚落具有农舍、牲畜棚圈、仓库场院、道路、水渠、宅旁绿地,以及特定环境和专业化生产条件下的附属设施。
小村落一般无服务职能,中心村落则有小商店、小医疗诊所、邮局、学校等生活服务和文化设施。
随着现代城市化的发展,在城市郊区还出现了城市化村这种类似城市的乡村聚落。
②城市聚落规模大于乡村和集镇的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城市一般人口数量大、密度高、职业和需求异质性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一般说来,城市聚落具有大片的住宅、密集的道路,有工厂等生产性设施,以及较多的商店、医院、学校、影剧院等生活服务和文化设施。
2.聚落与环境(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于耕作。
②自然资源丰富(林、渔、矿等)。
③交通便利(河流交汇处、沿海等)。
(2)聚落的分布特点(3)聚落的形态团块状聚落:在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
条带状聚落:在山区,有的聚落沿山麓、谷地延伸成条带状;在一些平原地区,为了靠近水源,沿河流发展成带状聚落。
[来源:学科网](4)聚落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①当地的气候:东南亚的高架屋、云南傣族竹楼——炎热多雨,楼上住人避免潮湿,而且风大凉爽;西亚厚墙小窗——热带沙漠气候,防晒又凉快;北极冰屋——终年寒冷,冰屋冰块构筑,墙体较厚,利于保温。
②当地的资源:如我国黄土高原上的房屋多以窑洞为主,因为黄土具有直立性,厚厚的黄土经挖掘整理后成为房屋,冬暖夏凉,干湿宜人。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精品教学课件 第4章 居民与聚落 第3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市。
关闭
C
解析 答案
快乐预习感知
3.下图属于乡村聚落中的哪种类型?(
123456
)
A.农村 B.林场 C.牧村 D.渔村
C
关闭
答案
快乐预习感知
123456
4.下列各地区,聚落分布密集的是( )
A.高山地区
B.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
C.热带雨林地区 D.荒漠地区
关闭
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自然条件优越,聚落分布密集。
关闭
B
解析 答案
快乐预习感知
5.下列世界文化遗产中,不属于中国的是( A.丽江古城 B.平遥古城 C.皖南古村落 D.威尼斯城
123456
)
威尼斯城位于意大利。 D
关闭 关闭
解析 答案
6.连线题。 A.我国西双版纳 B.北极地区因纽特人 C.我国黄土高原 D.东南亚国家民居 E.西亚的民居
快乐预习感知
一二
快乐预习感知
一、列表比较乡村和城市的差异
聚落 乡村 城市
人口 密度 小
大
交通
建筑 形式
欠发达 平房 为主
楼房 发达 为主
服务 机构 少
多
经济 生产劳 状况 动方式
耕作、 欠发达 放牧、
捕鱼等 工业、 发达 服务 业等
聚落 空气 规模 质量 小 清新
大 污染重
快乐预习感知
一二
【例1】 读城市和乡村景观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就地取材,搭建成竹楼,通 风防潮 厚墙隔热,小窗减少白天 热风进入 上层住人习感知
【例2】 “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 统。”这种房屋主要分布在( )
A.高温多雨的地区 B.寒冷多雨雪的地区 C.温暖干燥的地区 D.温暖多雨雪的地区 解析:墙体厚度与气温相关,一般来说,气温越高,墙体越薄;门窗开 得较大是为了通风散热;多雨地区要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 。 答案:A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学习目标:●了解城市和乡村的区别。
●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自学指导一:阅读课文P78-79页读图并思考(2分钟)●了解什么是聚落以及聚落的分类。
●读图并联系生活了解乡村和城市的区别。
♦人类集中居住地的总称。
♦越来越多的居所聚集起来,并建有各种公共设施,人们在这里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就构成了我们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乡村分类1432牧村林场农村渔村农村——耕作牧村——放牧渔村——捕鱼林场——伐木城市描述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可从环境状况、发展程度、道路、建筑、人口数量与人口密度等方面进行分析)。
房屋道路修建情况商店的多少学校的多少医院的多少有无农田有无果园有无鱼塘自然景观改变的大小密集度高度乡村城市小大低高差好少多少多少多有无有无有无小大图A图B图C亚、欧、非?亚洲-----人口众多,房屋密集欧洲-----人口密度小,房屋分散非洲------村落较原始如果你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领,带领人们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甲乙丙三地你会选择哪里?请说明理由。
●丙●乙●甲自学指导二:阅读课文P80-81页读图并思考(2分钟)●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利条件有那些?●世界各地的不同的建筑风格是怎样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的?聚落都选择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湿润自然资源丰富四大文明古国分布示意图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古埃及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城市多数在大河的冲积平原上说说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东南亚高架屋-炎热多雨说说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西亚村庄-干燥多大风说说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冰屋-寒冷多冰雪说说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黄土高原窑洞-干燥多黄土说说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云南西双版纳竹楼-炎热多雨草原地区的蒙古包植被因素:蒙古人过着游牧生活,居无定所,他们的牧养的牲畜随着牧草的盛衰而迁移。
七年级上册第4章第3节人类的居住地__聚落课件

(新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4章 第3节人 类的居 住地__ 聚落课 件(共2 9张PPT )
(新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4章 第3节人 类的居 住地__ 聚落课 件(共2 9张PPT )
就地取材 防风保暖
(新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4章 第3节人 类的居 住地__ 聚落课 件(共2 9张PPT )
聚落 与
环境
内蒙古草原地区
黄土高原地区
(新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4章 第3节人 类的居 住地__ 聚落课 件(共2 9张PPT )
寒带地区
(新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4章 第3节人 类的居 住地__ 聚落课 件(共2 9张PPT )
内蒙古草原地区
(新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4章 第3节人 类的居 住地__ 聚落课 件(共2 9张PPT )
建设聚落
(新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4章 第3节人 类的居 住地__ 聚落课 件(共2 9张PPT )
(新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4章 第3节人 类的居 住地__ 聚落课 件(共2 9张PPT ) (新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4章 第3节人 类的居 住地__ 聚落课 件(共2 9张PPT )
(新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4章 第3节人 类的居 住地__ 聚落课 件(共2 9张PPT )
3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聚落欣赏
聚落的分类
❖乡村聚落
农 牧 渔林 村 村 村场
❖城市聚落
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
房屋 道 商 学 医 有 有 有 自然
路 店 校 院 无 无 无 景观
密 高 修 的 的 的 农 果 鱼 改变
集 度 建 多 多 多 田 园 塘 的大
度 情少少少
小
况
乡小 矮差 少少 少有 有有 小 村
第三节 人 类 的 居 住 地——聚 落

山
山
脉
脉
成都河流分布
丰富, 岷江、沱江等几十条江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灌全市。
有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灌溉,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4、土壤: 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适合农业耕种 5、自然资源: 丰富,动植物数量多、矿物质储量大
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动、植物资源有 3000余种。
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目前已探明的有金 属矿产及非金属矿产资源60多种。全市有 大小矿产地400余处。
学习目标1—1 :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生产方式
自学提纲:
(要求:根据问题,认真看书、勾书,可以相互讨论、交流答案)
1、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找到并勾画出: (1)什么叫聚落? (2)聚落分为哪二种类型?
2、阅读教材第二自然段,找到并勾画出: (1)乡村聚落有哪四种类型,人们分别从事什么生产活动? (2)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什么工作?
无
灯光、 保留不多 地形起伏
牛羊等牲畜
有 保留较多
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一成方都,水一土座养来一了方就不人想走的城市 成“都国家,园我林们城居市住” 的地方 不“管中国我最们佳居旅住游在城市城”市 还“是全国乡十村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 我“们国家都森深林爱城着市她” 成都,不但城市美,新农村也美。 因为,正是这里的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我们
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人 类 的 居 住 地——聚 落
第三节 人 类 的 居 住 地——聚 落
学习目标 第一部分:乡村和城市 目标1—1:通过自学,了解聚落的概念及类型,以及不同聚落的生产活动方式。 目标1—2:通过读图,并联系生活实际,分析乡村和城市聚落景观上的差异。 第二部分:聚落与环境 目标2—1:探究聚落形成、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目标2—2:运用聚落与环境的相关知识,分析聚落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人类的居住地—聚落2ppt

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 步完善
•起步晚、发展快—•历史原因—晚;民族独立,经济发展快 •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与经济发展 •城市化水平低— 不适应 •城市发展不合理—•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
城市的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煤矿
•交通条件
古代:南方— ;北方— 现代—— 举例,说出下列城市的交通条件 石家庄、郑州、株洲、宝鸡、蚌埠 济宁、扬州
铁矿 石油 金矿 水资源:
军事—— 玉门 宗教—— 麦加、麦地那、梵地冈、拉萨 科技—— 筑波 旅游—— 黄山、桂林
城市化——学习目标
城市化的含义
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 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体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化的意义 •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能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进而又促进 城市的发展 城市化的标志 •城乡居民劳动方式、人均收入、 •城市人口增加 文化教育的差别不断缩小,价值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
聚落的概念 乡村的形成以及城市起源的基本条件
聚落的形成 形成原因: 乡村 形态与地理环境
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 条带状 河网密布的平原地区—— 圆形或不规则多边形
人类聚居本性的需要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城市
起源的基本条件
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 第二次社 乡村 人口 密度 规模 生产 活动 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联系 乡村对于城市——
学习目标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1.理解聚落的概念,阐述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课件)(2)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从下列这几幅图片中把你的“家”找 出来。
讲授新课
聚落的含义是什么?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一、聚落的概念及类型
聚落是指人类的居住地,它分为城市 和乡村。
二、聚落与环境
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分析一种 聚落形态,重点讨论聚落的成因,派代 表发言总结。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因而聚落比较密集,呈团 块状分布;河流、湖泊附近水源充足,铁路沿线附 近交通比较便利,因而聚落呈带状分布。
三、聚落的发 展与保护
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保护传统聚落的措施
检测反馈
1.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相比较,其主要差异是 () A.宗教信仰 B.人们是生活方式 C.人们的职业构成 D.人们的性别构成
2.下列条件有利于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是( ) A.地形平坦 B.热带地区 C.气候严寒地区 D.沙漠地区
3.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人居住的地方成为聚落 B.一般说来,现有城市聚落,后有乡村聚落 C.居住在乡村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和服务业 等工作 D.居住在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和服务业 等工作
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不同的民居
北极地区因纽 特人的冰屋 我国黄土高原
上的窑洞
我国云南西双 版纳地区的傣
族竹楼
当地的气 候特点 终年严寒
冬冷夏热
全年高温 多雨
民居的建筑特点
低矮、无窗户、保 温效果好
利用黄土挖掘成窑 洞,具有夏凉冬暖
的特点 屋顶坡度陡,下部
通风隔潮
课堂小结
同学们既了解了聚落的定义、分类、形成、 分布,又观赏了各具特色的民居,最主要的是明 确了保护传统聚落的必要性。那就让我们做保护 传统文化的小卫士,捍卫我们身边的古物古迹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题目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总课时2节学校星火一中教者杨春丽年级七年级学科地理设计来源自我设计教学时间2011年月日-- 日
教材分析
人教版地理第七册第四章开始人文地理的教学,前两节主要是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和宗教。
这一节是新内容,以往教科书中从未提及过,围绕人类的居住地,介绍了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所学知识又有用于生活。
学情分析1、知识积累与疏导: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技能掌握与指导: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搜集、分析、整理资料等活动。
教
学目标1、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对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保护传统的
聚落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2、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展开讨论,结合南通古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让
学生初步形成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正确认识。
重点
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展开讨论,结合南通古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让学生初步形成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正确认识。
难点
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对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保护传统的聚落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课
前
准
备
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国地图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分课时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第一课时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新课的
讲解
演示实验
练习与
作业
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引入)你喜欢住在城市还是乡村,
为什么?你觉得他们有什么不同
吗?
(生活动)讨论城市与乡村的不同
点。
(师总结)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
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我们把城市和
乡村统称为聚落。
出示表格,让学生从环境状况、
发展程度、建筑物与道路密度等方
面分析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
异。
出示图片或阅读书本插图:讨
论亚洲、欧洲、非洲不同地区乡村
的特点
过渡:我们看了一些城市和乡村聚
落,那么人类早期的聚落主要分布
在哪里呢?他们在形成和发展过程
中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板书)二、聚落与环境
环节一:1、讨论四大文明古国的分
布及形成的因素。
2、9月26日我们迎来了首
届世界大城市带发展高层论坛在南
通召开这样一个盛会,请分析讨论
南通作为世界大城市带上海都市圈
中的一员的形成因素。
讨论亚洲、
欧洲、非洲不同
地区乡村的特点
过渡:我们看了
一些城市和乡村
聚落,那么人类
早期的聚落主要
分布在哪里呢?
他们在形成和发
展过程中又受到
哪些因素的影响
呢?
贴近学
生生活,学习对
生活有用的地
理,是新课程改
革的重要目标。
本课学教过程
的设计,尽可能
的举与生活实
际相结合的实
例,尤其结合家
乡南通的情况,
让学生倍感亲
切,感受到就是
发生在身边的
事情,激发学生
去探究的欲望。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分课时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第二课时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新课的
讲解
演示实验
练习与
作业
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二、聚落与环境
环节一:1、讨论四大文明古国的
分布及形成的因素。
2、9月26日我们迎来了首
届世界大城市带发展高层论坛在
南通召开这样一个盛会,请分析讨
论南通作为世界大城市带上海都
市圈中的一员的形成因素。
环节二:看录像分析建筑和环境的
关系。
我们刚才主要学习了聚落的
含义及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
素,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
发展和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作到
我们和环境和谐共处。
如何发展和
保护现有的聚落。
环节三:讨论关于北京四合院开发
与保护的不同观点和做法。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一)、乡村和城市
1.城市:工业、服务业
2.乡村:农业为主的经济活动
(二)、聚落与环境
1.聚落的分布:河流中下游平原
2.影响因素:土壤、水源、地形、
交通、自然资源等
(三)、聚落的发展和保护
影响聚落形成的因
素有:
调查了解:南
通有没有古民
居?在哪里?
完成调查报
告:南通古民
居的保护。
贴近学生
生活,学习对生
活有用的地理,
是新课程改革的
重要目标。
本课
学教过程的设
计,尽可能的举
与生活实际相结
合的实例,尤其
结合家乡南通的
情况,让学生倍
感亲切,感受到
就是发生在身边
的事情,激发学
生去探究的欲
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