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城南临珠江广州地方志

合集下载

番禺概况

番禺概况

概况广州市番禺区地处广东省中南部,位于穗港澳的地理中心位置,北与广州市海珠区相接,东临狮子洋与东莞市相望,西与南海、顺德、中山市(区)相邻,南滨珠江口,与南沙区接壤,地理位置优越。

全区总面积786.15平方公里,辖9个镇、10个街道,有247个行政村、89个居委会。

2010年底,全区户籍人口100.13万人。

番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始建于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农业颇具特色,工商业发达,为历代的通商口岸,著名的“鱼米之乡”,也是岭南文化、广东音乐的发源地之一,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

到近现代,番禺更涌现出一大批出类拔萃的学者、名流,有“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开创岭南画派的画坛三杰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诗、书、画名家叶恭绰、赵少昂、李天马、麦华三、周千秋,建筑工程界泰斗罗明熵,地质学家何杰,教育家许崇清等。

番禺区正以建设广州市现代化新城区为目标,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番禺,全力发展广州大学城(国家一流的大学园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城市化新区)、广州亚运城(以亚运城为启动区,与莲花山地区融合发展的都市新区)、番禺新城(总部经济CBD区、休闲度假区、现代居住区)、广州南站商务区(商务、商业和居住综合发展区,穗港澳现代服务业合作先行先试区)、广州番禺轿车生产研发基地(先进制造业集群区)、广州番禺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大型装备制造集聚区)和广州国际商品展贸城(国内最大的商品展贸中心)七大重点区域,着力打造生态型岭南水乡典范,争当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示范区和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行地。

经济状况综合经济2010年,番禺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圆满完成第16届亚运会和首届亚残运会的筹办和服务保障工作。

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051.06亿元,增长15.5%,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45.26亿元、433.33亿元、572.47亿元,比例为4.30:41.23:54.47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3.17亿元,增长24.1%;工业总产值1791.15亿元,增长24.3%;农业总产值75.32亿元,增长5.1%;万元GDP能耗下降4.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335.59亿元,增长3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8.40亿元,增长28.6%;实际利用外资3.58亿美元,增长7.4%;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14905元,增长14.8%;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6元,增长11%。

番禺区自然状况调查

番禺区自然状况调查

地理位置番禺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河网地带,在北纬22°26′至23°05′、东经113°14′至113°42′之间,处于穗港澳“小三角”的中心位置。

东临狮子洋,与东莞市隔洋相望;西及西南以陈村水道和洪奇沥为界,与南海区、顺德区、中山市相邻;北隔沥(滘)水道,与广州市区相接;南滨珠江出海口,距香港38海里,距澳门42海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番禺四周江环水绕,境内河网纵横,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已成为沟通珠江三角洲东西两岸和连接广州、深圳、香港、珠海、澳门等大中城市的重要交通枢纽。

莲花山港和南沙港每日来往香港的客轮九进九出,航程一个多小时。

南沙港是天然良港,已兴建1个万吨级码头和两个2.5万吨级综合货运码头。

十多年来交通建设,使地处珠江三角洲中部的番禺,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逐步显现出来。

番禺区南辖市桥、沙头、东环、桥南等4个街道,大石、南村、石基、沙湾、钟村、新造、化龙、石楼、榄核、灵山、大岗、东涌、鱼窝头、黄阁、横沥、万顷沙、等16个镇和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区人民政府设在市桥,全区总人口94.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5.1万人。

2001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332.5亿元,全区农业总产值44.45亿元,工业总产值596.65亿元,全区完成税收66亿元(含海关税),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28.0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5亿元。

全区经济运行特点是:经济增长由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经济规模跃上一个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的绝对值和人均数,分别达到全国县(区、县级市)的先进水平;经济增长势头强劲, GDP增长创近几年新高,财政收入更是创历史最好水平;审批立项的项目数、计划投资额、实际投资额都超历史记录。

自然地理区内地势由北、西北向东南倾斜,北部主要是50米以下的低丘,南部是连片的三角洲平原。

现境域构成的比例,低丘约占10%,河滩水域约占35%,冲积平原约占55%。

番禺区自然状况调查

番禺区自然状况调查

地理位置番禺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河网地带,在北纬22°26′至23°05′、东经113°14′至113°42′之间,处于穗港澳“小三角”的中心位置。

东临狮子洋,与东莞市隔洋相望;西及西南以陈村水道和洪奇沥为界,与南海区、顺德区、中山市相邻;北隔沥(滘)水道,与广州市区相接;南滨珠江出海口,距香港38海里,距澳门42海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番禺四周江环水绕,境内河网纵横,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已成为沟通珠江三角洲东西两岸和连接广州、深圳、香港、珠海、澳门等大中城市的重要交通枢纽。

莲花山港和南沙港每日来往香港的客轮九进九出,航程一个多小时。

南沙港是天然良港,已兴建1个万吨级码头和两个2.5万吨级综合货运码头。

十多年来交通建设,使地处珠江三角洲中部的番禺,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逐步显现出来。

番禺区南辖市桥、沙头、东环、桥南等4个街道,大石、南村、石基、沙湾、钟村、新造、化龙、石楼、榄核、灵山、大岗、东涌、鱼窝头、黄阁、横沥、万顷沙、等16个镇和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区人民政府设在市桥,全区总人口94.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5.1万人。

2001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332.5亿元,全区农业总产值44.45亿元,工业总产值596.65亿元,全区完成税收66亿元(含海关税),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28.0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5亿元。

全区经济运行特点是:经济增长由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经济规模跃上一个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的绝对值和人均数,分别达到全国县(区、县级市)的先进水平;经济增长势头强劲, GDP增长创近几年新高,财政收入更是创历史最好水平;审批立项的项目数、计划投资额、实际投资额都超历史记录。

自然地理区内地势由北、西北向东南倾斜,北部主要是50米以下的低丘,南部是连片的三角洲平原。

现境域构成的比例,低丘约占10%,河滩水域约占35%,冲积平原约占55%。

番禺

番禺

• 简介 • 位于中国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珠江口西北 岸。属广州市。面积786.15平方千米,番禺是中国最古老 的县之一,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至今已有 2200多年的历史,为南海郡治。因处番山和禺山故名。东 汉建安二十二年(217)又将交州治所迁至番禺,遂为州、 郡、县所在地。隋、唐、北宋时并入南海县。1949年后复 设番禺县。1992年撤县设市。市北部为海拔50米以下低 丘,南部为珠江冲积平原,地势由北、西北向南倾斜。主 要河流有珠江等。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 量1900毫米,年均温21.6℃。交通以公路和水运为主,番 广、番顺、番石等干线公路纵横全境。珠江航运便利,通 广州、港、澳等地。农业产水稻、甘蔗、花生、番薯等, 为全国主要产糖地区。
番禺概况
• 番禺区引位于广州市中南部,总面积786.15平方公里,处 于北纬22°45′~23°05′、东经113°14′~113°34′之间。 东面是珠江,与东莞市隔江相望;西及西南以陈村水道和 洪奇沥为界,与佛山市南海区、顺德区及中山市相邻;北 是广州市荔湾区、海珠区、黄埔区;南面是南沙区。区人 民政府设在市桥街清河东路。中文名称:番禺区行政区类 别:广东省广州市所属地区:中国珠江三角洲腹地下辖地 区:辖10个街道办事处,9个镇。政府驻地:市桥街清河 东路电话区号:020邮政区码:511400地理位置:广州市 中南部面积:786.15平方公里人口:99.64万(实际常住 人口约201万)方言:广州话,客家话气候条件:南亚热 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著名景点:余荫山房,宝墨园,留耕堂 火车站:广州南站车牌代码:粤A区划代码:440113
••
• •
• • •
• •

名称由来 番禺为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置的古县,番禺是南海郡的首县,并为郡治所在地。秦以前,对番禺及 岭南一带,有多种称谓。《元和郡县志》]]“岭南道”下记:“广州,春秋百越之地。”春秋时泛称百越,战国时称 “扬越”,《史记· 南越列传》载:“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扬越,置桂林、南海、象郡。”张晏“扬越”下注云: “扬州之南越也。”又“索隐”引《战国策》云:“吴起为楚收扬越”。战国时的“扬越”,大致包括今两广及两 湖、江西部分地方。而岭南交通不便,地广人稀,并未成为楚国的势力范围。秦时又称岭南“陆梁”,《史记· 秦始 皇本纪》载:“三十三年。……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正义”注:“岭南之人多处山陆,其性强 梁,故称陆梁”。“扬越”为较古之名,地域较广;“陆梁”之名后起,专指岭南。 “番禺”之名,战国时已有。《水经注· 泿水篇》:“泿水东别经番禺,《山海经》谓之贲禺者也。”《山海经》 载“桂林八树在贲禺东”,郭璞注:“今番禺。”汉初的史料亦多处提到“番禺”,或亦书作“蕃禺(隅)”,即指今 广州番禺一带,是当时岭南最为重要的聚落,已形成地区性的政治、经济中心,亦是广东境内最早见于古史的地名。 “番禺”之得名,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有三: 一是“二山”说。《后汉书· 地理志》、唐《元和郡县志》及《初学记》等,均认为县治有番山、禺山,因以为 名。明朝黄佐《广东通志》载:“番禺县治东南一里曰番山,其山多木棉,其下为泮宫;自南联属而北一里曰禺山, 其上多松柏。”又黄佐《番禺二山记》云:“二山相连如城,南汉时刘?凿平。”番禺因二山而得名之说,相沿已 久。 二是“一山”说,即番山之隅说。郦道元《水经注》载:“今入城东南偏,有水坑陵,城倚其上,闻此县人名 之为番山;县名番禺,谓番山之禺也。”禺,即隅,指附近的地方。 三是“蛮夷之地”说。1953年在广州西村石头岗一号西汉前期墓中出土有烙印“蕃禺”二字的漆盒,1983年在 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出土有铸上“蕃禺”二字的汉式铜鼎。考古学家麦英豪在**《广州城始建年代考》中据出土文物 认为,秦至汉初,番禺的“番”,写作“蕃”,与“藩”通。即番蛮、蛮夷之意。《周礼· 秋官》云:“九州之外谓 之蕃国”。禺,犹隅,指区域、边远之地。秦汉之前,番禺一带僻处一隅,中原汉人视之为边远的蛮夷之地,因以 为名。 以上三说,未有定论。历代省志、府志、县志,多持“二山”说。中国不少地方有因山川而命地名的惯例,多 数人相承古说,认为番禺是因番山、禺山而得名。

广州番禺

广州番禺

广州番禺广州番禺,简称“番”,是广东省广州市的一个区,地处珠江三角洲南岸,东临南沙区和陆丰市,南界南海,西接广州市荔湾区和天河区,北与花都区接壤。

番禺区地势北高南低,大体呈低矮的丘陵地带,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约为23.4摄氏度。

番禺东临珠江,有珠江三角洲中心城之称,被誉为“广州的后花园”。

番禺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自古以来就是广州的文化重镇。

如今,这里文化艺术氛围浓厚,有多处历史遗迹和文化名胜值得一游。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西关古村落,它历经百年沧桑,是番禺历史文化的原乡。

这里有着独特的西关建筑风格,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筑和民俗遗迹,被誉为广州民居建筑的活化石。

游览西关古村落,仿佛穿越时光,感受古代广府文化的魅力。

除了西关古村落,番禺区还有许多其他的文化名胜值得一提。

如番禺自然生态公园,这座公园占地面积广阔,绿树成荫,花香鸟鸣,是郊野休闲、观光度假的好去处。

公园内有湖泊、山峦、花海等景观,环境优美,是广州市民休闲娱乐的首选之地。

此外,还有南海博物馆、番禺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展示了番禺的人文历史,丰富了广州的文化底蕴。

番禺区还以美食闻名于世,这里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

番禺菜是广东四大菜系之一,以其独特的烹饪技巧和口味而著称。

番禺菜以清淡鲜美、入味咸鲜为特点,讲究鲜、嫩、脆、爽,保持了食材的原汁原味。

而番禺的水蜜桃也是当地的特产之一,很受人们的欢迎。

此外,还有番禺叉烧、番禺鱼蛋等特色小吃,美味可口,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品尝。

番禺区的经济发展也相当迅速,已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这里的番禺南沙经济开发区是广东省的重点开发区之一,是广州市对外开放的门户之一,享有“广州明珠”之美称。

开发区内有众多的企业,包括跨国公司、知名品牌和中小微企业等,涵盖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物流等多个领域。

这些企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番禺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番禺发展规划

番禺发展规划

番禺发展规划
番禺区是广州市下辖的一个行政区,位于广州市南部,濒临珠江口,是广州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番禺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潜力巨大。

为了更好地推动番禺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制定一份全面的发展规划尤为重要。

首先,番禺区可以发展旅游业。

番禺区拥有众多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遗址,如珠江口湿地、石楼古村等等。

可以建设一些特色的旅游景点,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推动番禺区经济的发展。

同时,番禺区要以发展制造业为重点。

番禺区地区较大,资源丰富,适合发展制造业。

可以建设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吸引更多的高科技企业进驻,加强产业链的完善,提高番禺区的产业竞争力。

除此之外,番禺区还可以加强农业发展。

尽管在城市化进程中,农业的地位逐渐下降,但是番禺区仍然有一定的农田资源,可以发展农业。

可以引进一些先进的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打造高效、生态的农业生产基地。

另外,番禺区还可以加强教育和科技创新。

番禺区人口众多,教育资源也丰富。

可以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还可以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一些创新型企业和科研机构在番禺区落地,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最后,番禺区还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
发展的基础,番禺区要加强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便捷性。

总之,番禺区作为广州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发展潜力巨大。

通过制定一份全面的发展规划,番禺区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推动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

地貌发育过程一-广州地方志

地貌发育过程一-广州地方志

第一节 地貌发育过程 一、新生代前的地貌过程 广州市属于华南褶皱系的一部分,除古生代及其基底岩层局部有出露外,绝大部分深埋地下,未见出露地表。

加里东构造运动以后,地壳的活动性逐渐减弱,并转为性质较稳定的地台。

自泥盆纪开始至侏罗纪,区内接受了一定厚度的海相碳酸盐及陆相碎屑和含煤沉积。

中生代燕山运动时期是广州市主要成陆时期。

随着岩浆活动和巨大的断裂构造作用,形成了高峻的断块山地和深广的断陷盆地。

广泛的花岗岩侵入则成为现代山地、丘陵的骨架。

北东向、东西向、北西向的断裂(如广从、瘦狗岭、文冲断裂等)控制着中、低山脉的走向,亦控制着广花凹陷、龙归盆地及红盆地的形成和演变。

断裂构造还控制着珠江三角洲的边界,瘦狗岭断裂成为台地、丘陵与三角洲平原的截然分界限,广从断裂则为白云山与流溪河平原的分界。

总而言之,燕山运动奠定了现代地貌轮廓的基础。

二、新生代的地貌过程 早第三纪,广州沉积了红盆地陆相碎屑物质。

早第三纪以后,在广从断裂、瘦狗岭断裂、广三断裂作用下,盆地的边缘不断隆起,开始新的侵蚀循环。

平原地区继续下600降,以广州为中心的若干个闭塞性盆地沉积了厚度大于米的红盆地陆相碎屑物质。

新构造运动在继承燕山运动所形成的构造格局基础上,表现为强烈的断块式的垂直升降运动,扩大了地势差异。

抬升运动具有间歇性,形成夷平面,故山地、台地和阶地300 ~ 500200100具有明显的多层性,山地、丘陵残余剥蚀面比较清楚的有米,米,204060 ~ 802040米。

台地按高程可分为米、米和米三级,其中米及米的台地面保存较完整。

陷落地段被冲积层所填充,地形上表现为三角洲平原和冲积平原。

广州市所在的溺谷湾形成于全新世冰期之后。

当时海面上升,海水沿古河谷侵入,从而形成较广阔的溺谷。

广州溺谷湾在形成过程中还产生了一系列的古海岸地貌,如七星岗海蚀崖及海蚀平台,松岗南侧的古沙堤等。

广州市历史时期的地貌演变主要表现为流水地貌的发育过程,其中以河流泥沙淤积而引起的河道变迁最为突出。

江高地方志

江高地方志
1958年,公社建立的企业有农械厂、砖厂、锻造厂、汽车修配厂、石灰厂、石英砂厂、磨光厂等。80年代开始,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有制衣、化工、印刷、皮具、塑胶、钢铝门窗、饲料加工等几十间厂场,使该镇的工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至1995年底止,全镇工业总产值达10.7亿元。
商业 江高地区最早的圩市是高塘旧圩,后来又建立高塘新圩、江村圩、双岗圩、公和市、水沥新圩和蓼江圩。后来,有的圩市逐渐消失,只有高塘圩、江村圩和双岗圩等至今依然存在,而且有很大发展。1953年,江村成立番禺县第九供销合作社,成为江高地区集体性质的商业企业。
江高镇位于白云区西北部,南界流溪河。京广铁路、107国道从境内通过。面积57平方公里,耕地3.95万亩,人口6.48万,其中农业人口3.95万,非农业人口2.53万。
一、建置沿革和辖区
建置沿革 清代,江高地区分别属番禺县慕德里司杨武都辖下长岗堡、大田堡、茅山堡。清末光绪年间,改堡、图为乡、村。民国初期沿袭清末旧制,民国20年(1931)设区、乡,江高地区属番禺县第八区。
1985年,江高工商所同江村村委合作,在江村谭家(自然村)征地16亩,兴建江村农贸市场。1989年,又在市场北面征地11亩,新建果菜批发市场。据1993年统计,江村农贸市场固定店铺314间,肉食、“三鸟”、水产摊挡95个,生果、百货摊档35个,日销“三鸟”约4000只,6000公斤,猪牛肉1万公斤,蔬菜7.5万公斤。
江高镇在探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在大力发展畜牧水产业中,创建了新的产、供、销一条龙的合作经济联合体,1988年7月被《人民日报》誉为“江高体系”。作为联合体“龙头”的是江高镇畜牧水产公司和江村家禽企业发展公司,镇畜牧水产公司属下有科研、技术服务、鸡场、饲料厂和运输队等部门。江村家禽企业发展公司占地500多亩,固定资产2350万元,有员工580人,有一支由30多名硕士研究生、大专以上人才组成的技术队伍,公司属下有年产1400多万只优质江村黄鸡的种鸡场,年产9万吨饲料的饲料厂,年出口70万只江村黄鸡的机械化鸡场,3个现代化孵化场,可生产优质鸡苗1357万羽。有一支拥有30多台大小汽车的运输队。公司自己培养的优良品种江村黄鸡,深受国内和香港地区客商和消费者的欢迎,并已冲出广东,辐射到四川、云南、北京、上海等地和港澳地区。1995年,公司总收入达3.35亿元,实现利润933万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番禺城南临珠江,珠江南岸俗名“河南”,唐《元和郡县志》称“江南洲”。

《南越志》云:“河南之洲状若方壶,乃卢循旧居。

”又《番禺杂志》云:“卢循城在郡之南十里,与广州隔江相对,俗呼河南。

”可见。

当日河南已是富庶之区,卢循才会建城于此。

按《南越志》称“江南洲周回四十里,中有荔枝洲,上有荔枝,冬夏不凋”,可知南朝河南岛大小和今天相若。

卢循城在今晓港公园南、石马岗东,北临海珠涌(旧名洗马涌),俗名“牛王岗”,即刘王廪岗地。

地势平而广,沿涌东北出为珠江,有居高临下之势。

今辟为民居,昌岗东路即沿岗南开辟。

晋时已有过江码头设施。

当时珠江北岸在今禺山路、惠福路一线,坡山突出江边,成一小岬角,为天然渡口。

乾隆《南海县志》云:“(坡山)向在江干,相传晋时渡口,故称坡山古渡头。

”坡山下穗石洞为洪水回旋冲刷所成瓯穴(瓯状洞穴)地形,即古江边地。

西去则经仁王寺,而达华林寺、西来初地、泮塘;东去江岸沿东较场而达于龟岗脚1500
一线。

珠江江面宽达多米。

第三节 隋唐时代的广州城
589
隋末,岭南数州奉冼夫人为主,时局安宁。

隋文帝开皇九年(),冼夫人遣孙冯魂北上迎隋行军总管韦洸于大庾庆岭,广州属隋。

翌年,番禺俚帅王仲宣围广州,为冼氏孙冯盎解救,广州城得保。

此城即吴步骘所修番禺城。

一、城池
城东西为东西文溪所限,北城在今越华路南高坡,南临珠江。

南门即唐清海军门,门上有匾云“清海军节度使府”,门东侧道旁有神纛庙。

此门宋代改建为双门,清代才拆毁,今仍有“双门底”地名,即在今越秀书院街和青年文化宫间的北京路上。

门南地势逐渐下降,表明为昔日珠江江岸。

门西(今广州百货大厦址)为禺山,门东为番山(今市第十三中学内高地),上仍建“九思亭”。

今西湖路、禺山市为唐城南沿江大街。

北城不见有门记录,宋代记载北城沿唐旧城未变,有斗南楼,《舆地纪胜》卷八十九云:“斗南楼在府治后城上,故唐北城即此。

”今儿童公园、城隍庙北面仍有高坡下越华路(旧司
3~4
后街),高坡高出越华路米,坡界挺直,显为城墙之迹。

“斗南”亦即“北斗星南”
1972
之意,合北城之义。

西城在广仁路段已于年发现宋子城一段,当属唐城西城墙。

东面唐城当在文溪西岸,即今旧仓巷至长塘街一段,清代文溪已成左二脉渠道。

文溪宋代建有二桥,即今法政路口的状元桥和长塘街口的文溪桥,这段文溪因在南汉时称为“东濠”,当沿唐制,即唐代东濠以文溪为基础。

东城墙的城门也应以文溪桥为城门口大桥。

12×2×1
南汉宝石桥当为唐城西门城外大桥,此桥由七块巨大花岗岩条石(尺)所建。

城北濠池由今越华路地势特低而确定,这条东西向低地南侧高起,引入文溪成为濠池也很
- 29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