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健康照护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升级路径分析_林姗姗
台湾医院管理发展历程与现况

台湾医院管理发展历程与现况台湾的医疗体系在过去几十年间经历了显著的变革和发展,其医院管理模式也逐渐成熟和完善。
从早期的基础建设到如今的现代化管理,台湾医院管理走过了一条充满挑战与创新的道路。
在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台湾的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医院管理主要侧重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医疗服务的基本提供。
这一时期,政府主导了大部分医院的建设和运营,以满足民众的基本医疗需求。
然而,由于资源有限,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都有待提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台湾的医院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私立医院逐渐兴起,与公立医院形成竞争态势。
为了吸引患者,医院开始注重服务质量的提升和管理效率的优化。
在这个过程中,引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如质量管理、成本控制和人力资源管理等。
质量管理成为了医院管理的重要环节。
医院开始建立质量评估指标,对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测和评估,以不断改进医疗质量。
同时,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等方式,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意见,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和提升服务质量。
成本控制也成为了医院管理者关注的重点。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费用的上涨,如何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控制成本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医院开始采用精细化的成本核算方法,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运营成本。
人力资源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医院不仅注重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培养,还开始关注员工的职业发展和工作满意度。
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
进入 21 世纪,台湾的医院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医疗逐渐成为主流。
医院纷纷建立电子病历系统、医疗信息管理系统等,实现了医疗信息的共享和优化管理。
这不仅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效率,还为医疗研究和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同时,医疗市场的竞争也更加激烈。
医院不仅要在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上竞争,还要在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方面下功夫。
一些医院通过开展特色医疗服务、加强与社区的合作等方式,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台湾抗衰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台湾抗衰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增加,抗衰老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
台湾作为一座发达的科技强国,在抗衰技术的发展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本文将对台湾抗衰技术的现状进行梳理,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目前,台湾在抗衰技术领域具有优势,并在多个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首先,台湾在生物医药领域拥有丰富的人才和先进的研发设施。
台湾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致力于生命科学和医药领域的研究,为抗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台湾在干细胞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干细胞被认为是抗衰技术的重要支柱,可以用于治疗多种衰老相关的疾病和损伤。
台湾的科研人员在干细胞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为未来的抗衰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台湾在抗衰技术领域还有其他重要的突破。
例如,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为抗衰技术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基因编辑技术可以通过修改个体的基因组,来改变其生理特征和潜在疾病的发生风险。
台湾的科研人员在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未来的个性化抗衰治疗提供了潜在的解决方案。
此外,纳米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抗衰技术的研究中。
纳米技术可以用于药物的传输和交付,从而实现更精确和高效的治疗。
台湾的科研人员在纳米技术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为抗衰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然而,虽然台湾在抗衰技术的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抗衰技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问题仍然存在。
虽然许多技术在实验室中表现出潜力,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验证。
其次,资源和资金的限制也是一个困扰台湾抗衰技术发展的问题。
与其他国家相比,台湾的科研经费相对有限,这限制了大规模研究和临床试验的推进。
此外,还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和交流,以促进抗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在未来,台湾抗衰技术的发展趋势仍然值得关注。
首先,基因编辑技术有望成为抗衰技术的重要突破口。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基因编辑技术将能够更精确地修改人类基因,从而控制和延缓衰老过程。
台湾地区长照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经验与借鉴

台湾地区长照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经验与借鉴内容摘要: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借鉴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结合本地特点,经历多个阶段,我国台湾地区逐步构建起连续、多元、有效的长期照护养老服务体系,形成了服务体系的明确目标和主要模式,在注重法律和政策支撑和各种福利制度之间的整合和衔接、建立分级服务体系、关注重点服务对象、强调医养有序衔接、资金投入和资源整合、加强能力培训、提升照护人员技能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使居家养老服务、日间护理、家庭护理者服务网点均有明显增长,促进了台湾地区长照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台湾地区的做法为大陆地区长期照护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台湾地区结合本地特点,借鉴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经验,逐步形成了长期照护养老服务体系并且不断发展。
为借鉴台湾地区的做法和经验,促进大陆地区长期照护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2018年12月16日—22日,中国城乡发展国际交流协会调研团赴台湾,重点围绕长期照护养老服务体系的现状和作用进行了调研,了解到一些实际情况,并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台湾长照养老服务体系的基本情况(一)人口加速老龄化的社会背景1993年,台湾地区65岁以上人口149万,占总人口比重7.1%,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2018年,这一比重已上升至14.5%。
据预测,2026年这一比重将高达20.1%,进入超高龄社会。
台湾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快于欧美国家,使得长期照护(简称“长照”)养老服务业发展成为台湾的重要社会问题。
随着台湾总和生育率逐年降低和家庭平均人口的减少,导致一些家庭老人护理负担日益沉重,进而对建立长照服务体系,应对人口老龄化,减轻家庭护理负担提出了迫切要求。
(二)长照服务体系的基本架构台湾地区从1998年开始实施《老人长期照护三年计划》,直到2016年实施《长期照顾十年计划2.0》,经历多个阶段,构建起连续、多元、有效的长照养老服务体系。
台湾健康照护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升级路径分析

2 1世 纪 已成 为 买卖 “ 康 ” 健 的世 纪 , 康 照 护 要营业收入来源)¨近 1 余年来, 健 , 0 呈逐年上升趋势 , O9 N E共 1 5 较上年增加 产 业 是一项 综合 多元 化 的产 业 , 公 民健 康 息 息 相 2O 年医疗保健支出( H ) 8 9 亿元, 与 关 。根据全 球产 业分 类 标 准 ( l a Id syCas 49% , G o l n ut lsi b r — . 医疗保健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 ( D ) 比例为 GP的 .7% i tnSad ',IS 将 f ao tnmd GC ) 健 康 照 护 产业 区分 为 “ ci 健 68 。个人 健 康照 护服 务是 医疗 保健 支 出的最 大 康照 护器 材 与 服 务 ( el aeE up et Sr— 宗 , H at C r qim n & ev h 其中 8. 的 国民医疗保 健支 出用 于个人 医疗 , 66% 96年至 20 19年间平 均年增率 为 56% ( 表 1 。 3 . 见 )1 _ 2 J i s ” “ 物 、 物 技 术 与生 命 科 学 ( hr aet 19 c ) 、药 e 生 P am cui — c l, i eh o g a Bo c n l y& Lf S i c s ” 大 领 域 。具 具体而言 , 医疗服务来看 , s t o i ce e ) 两 e n 从 截至 21 00年底台湾医疗 院 0 9 家 较 00年 4 4% 医疗 院所病 体而 言 , 医疗 服务 机 构 对 患者 提 供 身 体 及 心理 的健 所共计 2 6 1 , 20 增加 1. ; 康 与疾病 预 防 、 治疗 、 理 、 护 照护 以及 相 关 的药 品研 床数共计 18 2 , 20 5 2床 较 00年增加 2. ; 9 57% 日平均 门 急诊人 次量 、 手术人 次等各项每 日医疗 服务量均 发 、 器制 造 等 皆属 此 产业 的领 域 范 畴 。随着 经济 诊量 、 仪 发展 与全 球老 龄化 程 度 的加 剧 , 康 照 护 产业 也成 呈现增长趋 势 , 1 分别增 长 了 4 、9% 、9 7 健 近 0年 4% 6 4 . 为 当前备 受 瞩 目的新 兴产 业 。 %。 从照护服务来 看 , 截止 21 00年底 , 台湾地 区长期 台湾 健康 照护产 业 的发展 状况 剖析 照顾及赡养机构计有 1 6 , 7所 使用率达 7.3 , 0 45 % 所提 ( ) 一 台湾健康 照护 产业 市场 的规模 与 结构 供 的进住人 数 占全 岛 6 以上 老人 比率 为 22 5岁 .6%。 健康照护产业本质上属于人性 与科技整合 的大众 从生物 医药看 , 依据 台湾“ 工研 院” 产业 经济与趋 势研 服务业 , 目前作为 台湾六大新 兴产业 之一 已成 为台湾 究 中心研究显示 , 1 台湾生物 医药产业产值约为 2 2 0年 0 服务业 中重要一 环 。就其 市场发 展整体规 模 而言 , 若 20 1 亿元 ( 台币 , 同)其 中医疗 器材产值估计 约可 新 下 , 以医疗保 健费用支 出来 衡量健康 照护产 业 的产值 ( 主 J 62亿元 , 20  ̄ z 6 较 09年成长 1. 。1 70% [ 4
台湾康养产业发展现状

台湾康养产业发展现状
台湾康养产业发展现状如下:
1.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台湾康养产业在过去几年中得到了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据统计,2019年台湾康养产业总产值
为560亿新台币(约合20亿美元),同比增长7%。
2. 产业结构逐渐完善:台湾康养产业逐渐从传统的温泉疗养、医疗保健向多元化发展,包括养老院、康复中心、健康管理服务等。
同时,一些特色康养项目也受到了关注,如农田康养、生态康养等。
3. 政府支持力度加大:台湾政府对康养产业的支持力度逐渐增大。
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提供贷款支持、减免相关税费、组织康养产业展览等,促进了康养产业的发展。
4. 国际交流与合作频繁:台湾康养产业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台湾康养机构与国际康养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通过参加国际康养展览、举办康养交流活动等方式,增进了与国际康养业界的互动。
5. 面临挑战和机遇:台湾康养产业也面临一些挑战和机遇。
其中,最大的挑战是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不足所带来的压力,需要提供更多的养老和康复服务。
而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以及康养需求的增加,康养产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
总体而言,台湾康养产业发展迅速,并且政府支持力度不断增强,未来可望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两岸养老产业发展趋势

两岸养老产业发展趋势两岸养老产业发展趋势一、引言两岸养老产业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养老产业是当前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包括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在内的两岸地区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社会发展压力增加等问题,因此加快养老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两岸关系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两岸养老产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两岸养老产业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两岸养老产业的现状和问题1.两岸养老产业的现状两岸养老产业目前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中国大陆的养老产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养老服务市场不断扩大,各种养老机构得到了大力发展。
台湾地区的养老产业发展相对较早,养老服务领域更加成熟,但面临着人口老龄化、人才短缺、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
2.两岸养老产业存在的问题(1)人口老龄化压力:两岸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中国大陆老龄人口数量庞大,社会养老压力相对较大;台湾地区的老龄人口比例也在不断增加,养老服务需求量大。
(2)服务质量问题:两岸养老产业存在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包括人才短缺、养老机构设施陈旧、服务内容单一等。
(3)人才短缺问题:两岸养老产业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存在短缺问题,缺乏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
(4)养老产业的市场化问题:两岸养老产业发展面临市场化的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和政府监管。
三、两岸养老产业的发展趋势1.政府引导和扶持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养老基金,增加对养老产业的财政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产业投资,推动养老产业的发展。
政府还可以加大对养老服务相关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养老服务的供给水平。
2.提高服务质量为提高服务质量,两岸养老产业可以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可以加强高校的养老服务专业的培养,鼓励青年参与养老事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同时,养老机构可以引进更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3.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模式为了满足不同老年人的需求,两岸养老产业可以发展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模式,包括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
台湾健康照护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升级路径分析_林姗姗

, 重点已从“急性 ” 转为“慢性 ” 对医疗的需要已从 “治疗” “治疗和照顾并重 ” ; 其二, 转为 随着人口流 动性的提高, 家庭结构的变化, 女性就业机会增加, 导致双薪家庭的出现, 子女与父母同住比率降低, 家 庭照护人力流失, 老人独立生活功能衰退, 生理与心 理健康服务、 个人照顾、 社会服务、 沟通、 教育等各式 各样的需求随之而来, 对于医疗照护产业的需求日 益迫切。 2. 经济因素 国民所得越高的国家, 其平均医疗支出也越高。 当国民所得提高时, 它不仅提高了国民的付费能力, 也相应提高医疗科技水平, 而这正是决定医疗支出
[ 1 ] 21 世纪已成为买卖“健康 ” 的世纪, 健康照护 呈逐年上升趋势, 要营业收入来源) , 近 10 余年来, 2009 年医疗保健支出( NHE) 共 8 591 亿元, 产业是一项综合多元化的产业, 与公民健康息息相 较上年增加 。 ( Global Industry Classi4. 9 % , ( GDP ) 的比例为 医疗保健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 关 根据全球产业分类标准 fication Standard, GICS) 将健康照护产业区分为“健 6. 87 % 。个人健康照护服务是医疗保健支出的最大 其中 86. 6 % 的国民医疗保健支出用于个人医疗, 康照护器材与服务 ( Health Care Equipment & Serv宗, [ 2 ] ices )” 、 “药物、 1996 年至 2009 年间平均年增率为 5. 6 % ( 见表 1) 。 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 ( Pharmaceuticals,Biotechnology & Life Sciences ) ” 两大领域。 具 具体而言, 从医疗服务来看, 截至 2010 年底台湾医疗院 体而言, 所共计 20 691 家, 医疗服务机构对患者提供身体及心理的健 较 2000 年增加 14. 4 % ; 医疗院所病 治疗、 护理、 照护以及相关的药品研 较 2000 年增加 25. 7 % ; 日平均门 康与疾病预防、 床数共计 158 922 床, 发、 诊量、 仪器制造等皆属此产业的领域范畴。 随着经济 急诊人次量、 手术人次等各项每日医疗服务量均 69 % 、 49. 7 发展与全球老龄化程度的加剧, 健康照护产业也成 呈现增长趋势, 近 10 年分别增长了 44 % 、 [ 3 ] % 。 。 , 2010 , 为当前备受瞩目的新兴产业 从照护服务来看 截止 年底 台湾地区长期 照顾及赡养机构计有 1 067 所, 一、 台湾健康照护产业的发展状况剖析 使用率达 74. 53 % , 所提 ( 一) 台湾健康照护产业市场的规模与结构 65 2. 26 %。 供的进住人数占全岛 岁以上老人比率为 “工研院” 健康照护产业本质上属于人性与科技整合的大众 从生物医药看, 依据台湾 产业经济与趋势研 2010 年台湾生物医药产业产值约为 2 服务业, 目前作为台湾六大新兴产业之一已成为台湾 究中心研究显示, 210 亿元( 新台币, 服务业中重要一环。就其市场发展整体规模而言, 若 下同) , 其中医疗器材产值估计约可 [ 4 ] 以医疗保健费用支出来衡量健康照护产业的产值( 主 达 662 亿元, 较 2009 年成长 17. 0 % 。
台湾医疗保健服务业儿科医疗水准仍有待提高

台湾医疗保健服务业儿科医疗水准仍有待提高近年来,随着台湾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儿童的健康需求逐渐增加。
但是,与此同时,台湾的儿科医疗水准却并不尽人意,甚至还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对台湾医疗保健服务业儿科医疗水准进行详细分析,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和改进路径。
一、问题描述1. 医护人员缺乏专业性在台湾医疗保健服务业中,很多医院在招聘医护人员时对专业性的要求并不高。
因此,非专业人员可能会被招聘来承担责任重大的儿科医疗工作。
因为缺乏专业性,这些非专业人员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甚至会给儿童的身体带来安全隐患。
2. 急诊医疗设备不足在个别医院儿科急诊部门里,仍然缺乏必要的医疗设备,如血液检测仪、心电图等。
缺乏这些设备会影响急诊医生在短时间内做出准确诊断的能力。
此外,一些医院的急诊医疗设备过于陈旧,其操作难度较大,也会影响医生在急诊处理过程中的效率和准确性。
3. 诊断标准不规范医生诊断儿童疾病的标准不够规范和严格。
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出现错误的判断和错误的治疗方案,会让儿童的身体受到无法挽回的损害。
如儿童患有淋巴瘤,但被误诊为血液感染并错用了药物,导致白血病恶化,最终导致多个器官衰竭。
4. 公共卫生意识不够普及在台湾,一些人在面临不适时往往会自去药店购药或者购买不注册的药品。
这种情况会导致用药不当,恶劣情况下还会导致非预期的副作用。
而在很多时候,药品本身并不能解决问题,而更应该倡导公共健康教育、新零售平台购买保健品等手段。
二、优化方案1. 加强儿科医生专业性的培训针对医护人员专业性缺乏的问题,可以有计划地加强对儿科医生的专业性培训,督促其如实应对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发展,以及常见病症处理等方面的技能。
同时也可以向儿科医生提供更高质量的相关培训课程和研讨会,以便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准和素质。
2. 及时更新医疗设备对于医院里急诊部门的设备有限的问题,可以加大对医疗设备的投入力度,保证儿科急诊部门及时更新设备,严格实行急诊医疗设备的配备标准,尽量避免因设备缺乏而导致的医疗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4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 年
就健康照护产业结构而言, 产业之间发展不均 。 衡是其主要特点 其中医疗服务产业中尤其是医院 截止 2010 年底, 台湾地区医疗 产业发展较为成熟, 与 2000 年比较, 医院减少 24. 院所中 2. 5 % 为医院, 1 %, 而诊所家数增加 15. 9 % ( 见表 2 ) 。 近 10 年 来, 随着财团法人医院的兴起, 私立医疗院所得到较 私立的医疗院所 ( 以病床数为统计 ) 的增 好的成长, 而公立医院为 13. 95 % 。 整体医 长率达 31. 25 % , 主要为小型医院及非评鉴医院, 区域 院数有所下降, 级以上医院所占的比例则呈增长趋势 。在资源配置 3 % 的医院消耗 58. 3 % 的医疗费用支出, 方面, 尤 其是财团法人医院呈现集团化与策略化联盟的特 突显了整体医院产业大型化的趋势。 而在照护 点, 截止 2010 年底, 台湾 服务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缺口, 地区长期照顾及赡养机构中 90. 25 % 为“养护型 ” 机构, 可供进住人数 43 523 人, 使用率为 76. 93 % ; “长期照护型” 机构 48 所, 可供进住人数 2 484 人, 使用率 70. 93 %; “赡养型 ” 机构① 42 所, 可供进住 人数 9 059 人, 使用率 69. 24 % ; 小区赡养堂及老人 [5 ] 明显较低。 公寓的使用率为 13. 37 % 及 43. 50 % ,
2012 年 第二期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 2 Apr. 2012
台湾健康照护产业的 发展现状与升级路径分析
林姗姗
( 福建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 , 福州 350007 )
*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及老龄化程度的加剧 , 健康照护产业已成为当前备受瞩目的明星产业 , 预计至 2015 38 300 。 年全球市场规模可达到 亿美元 台湾把健康照护产业定位于兼具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六大新兴产业之一予 以重点推动。透过对台湾健康照护产业的市场规模 、 结构、 影响因素的剖析, 并对其升级路径进行进一步探讨 , 其 发展经验对中国大陆医疗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关键词:台湾; 健康照护产业; 人口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F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 - 8332 ( 2012 ) 02 - 0113 - 05
①
, 重点已从“急性 ” 转为“慢性 ” 对医疗的需要已从 “治疗” “治疗和照顾并重 ” ; 其二, 转为 随着人口流 动性的提高, 家庭结构的变化, 女性就业机会增加, 导致双薪家庭的出现, 子女与父母同住比率降低, 家 庭照护人力流失, 老人独立生活功能衰退, 生理与心 理健康服务、 个人照顾、 社会服务、 沟通、 教育等各式 各样的需求随之而来, 对于医疗照护产业的需求日 益迫切。 2. 经济因素 国民所得越高的国家, 其平均医疗支出也越高。 当国民所得提高时, 它不仅提高了国民的付费能力, 也相应提高医疗科技水平, 而这正是决定医疗支出
第2 期
林姗姗
台湾健康照护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升级路径分析
115
的重要因素。近 10 年台湾经济进入中速增长阶段, 同时国民医疗保健支出皆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 年 增长率介于 3 % 至 5 % 之间, 医疗支出的增长速度 已经超越 GDP 的增长, 其占国内生产总额比值保持 属于医疗保健支出相对较低的地 在 6 % - 7 % 之间, 区, 而发达国家一般占国内生产总值 10 % 左右, 由 此可见健康照护产业在台湾仍有较高的增长的空 间。根据 2009 年出台的“健康照护升值白金方案 ” 报告案, 台湾当局 4 年内投资新台币 864 亿元发展 健康照护产业, 预计 2012 年整体医疗照护产值达 3
[ 1 ] 21 世纪已成为买卖“健康 ” 的世纪, 健康照护 呈逐年上升趋势, 要营业收入来源) , 近 10 余年来, 2009 年医疗保健支出( NHE) 共 8 591 亿元, 产业是一项综合多元化的产业, 与公民健康息息相 较上年增加 。 ( Global Industry Classi4. 9 % , ( GDP ) 的比例为 医疗保健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 关 根据全球产业分类标准 fication Standard, GICS) 将健康照护产业区分为“健 6. 87 % 。个人健康照护服务是医疗保健支出的最大 其中 86. 6 % 的国民医疗保健支出用于个人医疗, 康照护器材与服务 ( Health Care Equipment & Serv宗, [ 2 ] ices )” 、 “药物、 1996 年至 2009 年间平均年增率为 5. 6 % ( 见表 1) 。 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 ( Pharmaceuticals,Biotechnology & Life Sciences ) ” 两大领域。 具 具体而言, 从医疗服务来看, 截至 2010 年底台湾医疗院 体而言, 所共计 20 691 家, 医疗服务机构对患者提供身体及心理的健 较 2000 年增加 14. 4 % ; 医疗院所病 治疗、 护理、 照护以及相关的药品研 较 2000 年增加 25. 7 % ; 日平均门 康与疾病预防、 床数共计 158 922 床, 发、 诊量、 仪器制造等皆属此产业的领域范畴。 随着经济 急诊人次量、 手术人次等各项每日医疗服务量均 69 % 、 49. 7 发展与全球老龄化程度的加剧, 健康照护产业也成 呈现增长趋势, 近 10 年分别增长了 44 % 、 [ 3 ] % 。 。 , 2010 , 为当前备受瞩目的新兴产业 从照护服务来看 截止 年底 台湾地区长期 照顾及赡养机构计有 1 067 所, 一、 台湾健康照护产业的发展状况剖析 使用率达 74. 53 % , 所提 ( 一) 台湾健康照护产业市场的规模与结构 65 2. 26 %。 供的进住人数占全岛 岁以上老人比率为 “工研院” 健康照护产业本质上属于人性与科技整合的大众 从生物医药看, 依据台湾 产业经济与趋势研 2010 年台湾生物医药产业产值约为 2 服务业, 目前作为台湾六大新兴产业之一已成为台湾 究中心研究显示, 210 亿元( 新台币, 服务业中重要一环。就其市场发展整体规模而言, 若 下同) , 其中医疗器材产值估计约可 [ 4 ] 以医疗保健费用支出来衡量健康照护产业的产值( 主 达 662 亿元, 较 2009 年成长 17. 0 % 。
表2 年份 2010 2009 2008 1999 1995 院所数 20 691 20 306 20 174 17 770 16 109 合计 508 514 515 700 787 医院 西医 492 496 493 634 688
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现阶段多采用外籍护工的形 式让老人在家庭或小区接受照护, 加上服务与定价 付费能力等方面直接影响了对于长期照 的合理性、 导致产业投入照顾服务的资源 护市场的投资意愿, 有限。尤其是社区、 居家式照护资源严重不足, 以慢 性医疗及技术性照护为主、 日常生活照顾为辅的长 期照护服务资源缺乏。偏远地区与城市之间服务资 多元性亦不够。 而生物医药产业 源存在较大差异, 主要包括制药及医疗器材两大 表现出迅速的增长, 。 2009 领域 截止 年台湾药品市场规模为 1 242 亿 元,其中以西药制剂为主, 占总体产值的 71 % ; 而 2009 年产值为新台币 566 亿元, 较 医疗器材方面, 2007 年成长 5. 8 % , 相关厂商约 550 家, 多为 300 人 “代工” “贴牌 ” 以提供 及 的中低端 以下的中小企业, 2010 年医疗器材不论是进口值或出口值 产品为主, [6 ] 都较 2009 年成长两位数以上。 两岸签订 ECFA、 医药卫生合作协议、 以及中国大陆出台“十二五 ” 规 也加速了台湾医药仪器厂商前 划等相关扶持政策, 往大陆布局。
台湾国民医疗保健支出最终用途配置 ( 单位: 亿元( 新台币) ) 1996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年份 4 236 5 631 5 838 6 207 6 578 7 052 7 327 7 653 7 947 8 186 统计 1. 一般行政 215 242 273 267 235 229 241 231 216 208 82 185 199 207 305 296 223 273 299 259 2. 公共卫生 3. 个人医疗 3 054 4 050 4 290 4 574 4 683 5 020 5 325 5 524 5 817 6 058 1 803 2 356 2 490 2 727 2 720 2 951 3 126 3 328 3 514 3 629 医院 1 090 1 470 1 539 1 550 1 626 1 693 1 781 1 830 1 900 1 948 诊所 162 224 260 295 335 375 415 363 401 478 其它专业机构 431 742 733 789 900 999 1 007 1 037 1 070 1 100 医疗医药用品用具 - 1 1 1 2 2 2 2 3 3 全民健保境外给付 4. 资本形成 453 412 343 370 455 508 531 588 544 561 “卫生署”, 2009 年台湾国民医疗保健支出统计 , http: / / www. doh. gov. tw / statistic / index. htm 资料来源: 台湾 表1 2009 8 591 222 349 6 218 3 628 2 022 565 1 222 3 580
养护型机构针对丧失部分或全部生活自理能力需他人照顾的老人为照顾对象 。 长期期照护型机构针对患长期慢性病且需要医护服
务的老人为照顾对象。赡养型机构针对需他人照顾或无扶养义务亲属或扶养义务亲属无扶养能力且日常生活能自理的老人为照顾对象 。 即为老龄化社会。 ② 依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 ( WTO) 所定的高龄化社会标准是老年人口总数达到全国总人口数的 7%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