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 李贺典故

合集下载

奇谲求新、独树一帜——李贺《雁门太守行》赏析

奇谲求新、独树一帜——李贺《雁门太守行》赏析

奇谲求新、独树一帜——李贺《雁门太守行》赏析奇谲求新、独树一帜——李贺《雁门太守行》赏析李贺字长吉,福昌人。

福昌即今河南宜阳。

李贺的生平遭遇是不幸的,因父名犯进士讳,不能考进土,阻塞了科名道路,一生心境凄苦。

李贺一生虽仕途淹蹇,但却始终怀有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他在《南国》诗中曾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只活了二十七岁,阅历有限,不能不给他的诗歌视野带来很大局限。

但他有壮心,关心现实,所以诗也接触到现实的一些重要矛盾。

《雁门太守行》是表现壮怀的代表作之一。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后代诗人多借此题写征戍之事。

古雁门郡在今山西北部。

李贺这首诗是写易水左近的战事。

易水在今河北北部,是安史乱后常发生藩镇割据的地方。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的力量大大削弱了,朝廷与藩镇的战争连绵不断。

所以这首诗很可能是以朝廷与藩镇的战事为背景,通过歌颂不惜为国捐躯的精神,寄寓自己为国立功的壮怀。

一、二句写战争形势的紧迫。

“黑云压城城欲摧”,比喻叛兵如黑云翻腾滚滚压来。

《晋书》说:“凡坚城之有黑云如屋,名曰军精。

”军队的精气可以映发黑云,自然是荒诞迷信的说法,不过李贺写诗作意好奇,他将这一类说法引入艺术构思,铸成这一名句,以富于象征意义的形象有力地刻画出敌军压境的汹汹气势和危城欲破的紧急情境。

一个“压”字,形象地描绘出叛兵来势的凶猛,“欲摧”二字则进一步刻画重“压”的势不可挡,把一幅大敌压境,危城欲摧的场面,极其鲜明地层现在我们面前。

诗人以愤怒的笔触,给叛兵涂抹上一层“黑”的色彩,给人以严酷,阴沉,幽冷逼人的侵压感。

“甲光向日金鳞开”,转写守军斗志昂扬和严阵以待、准备应战的情形。

“甲光”,指战士盔甲日光照射下闪耀着鳞鳞金光,“开”字,下笔劲拔,雄姿杰出。

形象地展示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见出战阵井然有序地次第排开。

“摧”“开”两字相对,更反衬出边防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精神。

这两句都得力于善于酿造气氛,具有更强烈地展示事物本质的力量。

雁门太守行典故的诗句

雁门太守行典故的诗句

雁门太守行典故的诗句《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通过描写战争场面,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强烈愿望。

破敌收京下玉关塞上风烟接战尘,胡骑猎猎向肉食。

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王昌龄:《出塞》桃花开尽马蹄开,总为出来人。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而在“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后,有人用了这样一个典故,用在这句诗里,称赞班超的文才:班超投笔从戎后,奉命出使西域,他随即请缨出使匈奴,被任命为骑都尉,封定远侯。

班超带领三十六人前往西域,到达鄯善国时,单于已死,国内大乱,有些降兵欲劫持班超。

班超说:“我奉皇帝的命令,来安抚慰问匈奴,不能为了你们而丢掉汉节!”遂率众前行,直至其都护所。

鄯善王广迫于形势,只好派使者随班超去了。

此事轰动了全国,也惊动了匈奴的右贤王,他也迅速派使者来表示敬意。

雁门太守行资料

雁门太守行资料

诗句赏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提示2:从表达方式入手。
第1、2句写景叙事,生动形象的写 出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 势,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备战状 态。
诗句赏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提示3:从炼字入手。
首句一个“压”字生动形象的写出 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摧”字又夸张地指出敌军人马众多, 来势凶猛的态势;次句一个“开”字指 明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备战状态, 与敌军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句解】
敌军似乌云压进城垣,城垣就要被摧垮。 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日光照在 铠甲上,闪烁着金光。
诗句赏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提示1:从修辞手法入手。
第1、2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 法, 以“黑云”形容敌军的人马众多、 来势汹汹,以“金鳞”形容守军的披坚 执锐、严阵以待,渲染出大战开始之前 剑拔弩张的紧张氛围。
内容了解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后半句中“霜重”写出了天冷霜重,“鼓 寒”表明鼓皮受潮,“声不起”形象的指出响 声不大。这半句接着前四句继续深刻描写惨烈 悲壮的战争,也反映了战争的艰苦性。
诗句赏析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提示:从表达方式入手。
第5、6句运用叙事写景的表达方式,从 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异 常残酷。
霜半塞角甲黑 重卷上声光云 鼓红燕满向压 寒旗脂天日城 声临凝秋金城 不易夜色鳞欲 起水紫里开摧 。,。,。,
这六句诗写了三个时间 段的画面:一个在白天, 表现敌军云集而来,官 军戒备森严;一个从白 天到黄昏,表现战争的 惨烈;一个在中夜,写 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 人。三个画面涵盖了将 士们在战争中的主要活 动,也反映了战争的艰 苦性。

《雁门太守行》李贺 阅读鉴赏题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雁门太守行》李贺 阅读鉴赏题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雁门太守行》阅读鉴赏题考题汇总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诗歌主旨】诗歌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了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壮烈场面,抒写了守边将士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壮志情怀。

【重点问题整理】
1、简要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战争形势的紧迫。

2、诗的三、四两句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战地气氛的?
答:作者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用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3、“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答:运用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贤士的典故,赞颂守边将士的战斗意志和誓死为国的壮志豪情。

4、诗人用斑斓的色彩来描写战争场面,请加以赏析。

答:本诗有着鲜明的色彩:金色、胭脂色、紫红色和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让人感受到一种黯然凝重的。

《雁门太守行》ppt课件

《雁门太守行》ppt课件
急形势,而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志气还很旺盛的的诗句 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②“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 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
很旺盛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③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
的诗句是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门太守行》中,“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 。此句
运用典故,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
气氛的句子是: 角声满天秋里,塞, 上燕脂凝夜紫。 。
4.“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运用 夸张和比喻 的修辞手法, 分别从 视觉和听觉 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
首句写景与叙事结合, 成功渲染了敌军兵临 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 急形势。
3.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 日金鳞开。”中哪些字用的好?
炼字:“压”字形象地描绘出敌军人 马的众多和来势的凶猛,
、 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摧”字形象生动地渲染了敌军压 境的汹汹气势和
“开”字形象地展示 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 描绘出军阵井然有序、 次第排开的壮阔画面。
④《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
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 阵以待的情形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分别从声色两方 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奇异的边塞风光 的诗句是: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3、《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写救援部队不畏 寒夜浓霜,夜袭敌阵的诗句是:
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雁门太守行》写作手法

《雁门太守行》写作手法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诗歌。

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通过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地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首句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第二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第三句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最后一句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此诗的写作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运用色彩描写:诗人通过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出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如“黑云压城”、“甲光向日”、“燕脂色”、“红光”、“黄金色”等,这些色彩既描绘了战争的惨烈场面,又突显了守军的威武雄壮。

2.准确的意象表现:诗人通过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地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如“塞上燕脂凝夜紫”中的“燕脂”既描绘了血液的颜色,又表现了战地的惨烈景象;“角声满天秋色里”则通过听觉感受描绘出战场的悲壮气氛。

3.引用典故:最后一句“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写出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这里的“玉龙”是指古代宝剑的名称,诗人以手“提着宝剑”表达了将士们报效国家的决心和勇气。

4.情感抒发:此诗表现了将士们的爱国情怀和报效朝廷的决心,
升华了主题,是全篇的点睛之笔。

诗人通过描绘战争场面和将士们的决心,抒发出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报效国家的决心。

总之,《雁门太守行》是一首充满激情和震撼力的诗歌,其写作手法多样且巧妙,通过色彩描写、意象表现、典故引用和情感抒发等多种方式,成功地描绘出悲壮惨烈的战争场面和将士们的报国决心,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中唐-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译文及注释

中唐-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译文及注释

中唐-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

一种:此诗创作于公元814年(唐宪宗元和九年)。

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

时在公元807年(元和二年)。

原文:雁门太守行中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翻译: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注释:选自《李贺诗歌集注》卷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雁门太守行,乐府曲名。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

〔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城欲摧〕城墙仿佛将要坍塌。

〔甲光向日金鳞开〕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角〕军中号角。

〔塞上燕(yān)脂凝夜紫〕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燕脂,胭脂,色深红。

此句中“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

〔易水〕河名,发源于河北易县。

战国时荆轲《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玉龙〕指宝剑。

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用典故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用典故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用典故文丨王亚楠(方塘智库诗酒文化研究中心实习研究员)《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红旗半滚,援军冲向易水;夜霜重,鼓声阴沉。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朝代的诗歌像唐诗一样描写了那么多的边塞战争,也没有哪一个朝代的诗人像唐诗人一样热衷于漫游边疆。

从汉魏六朝开始初步发展的边塞诗,经过隋朝进一步兴盛,到盛唐时即达到顶峰。

在唐之前的边塞诗,流传下来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则多达两千余首。

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王之涣、王翰以边塞诗闻名,我们所熟知的杨炯、陈子昂、李白、杜甫、王维也都有边塞诗作。

尽管李贺已经是中唐诗人,边塞诗的写作也随着唐朝国力的衰弱不复从前,但此首《雁门太守行》依然能让人感受到盛唐边塞诗的遗蕴。

尤其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句,更是千古名句。

李贺,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人(今河南省宜阳县),所以后世也称他为李仓谷,能被人以地方名称呼的人,大多都不是一般人,例如孔北海、柳河东、孟襄阳、李合肥、袁项城等。

李贺也不是一般人,他虽仅活了二十七年,却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称。

他出生于790年,“安史之乱”在763年历经八年后而结束,从763年到907年100多年时间内,唐朝几乎没有什么作为,名义上还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内部却是藩镇割据,战乱不断。

李贺处于这样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之中,与盛唐时的那些诗人相比,真是差太远了。

这也影响了他后来的诗风。

《新唐书·李贺传》说他七岁就会写诗作文,一写就名震京城。

后来大诗人韩愈、皇甫湜读了他的作品不相信是他写的,跑到他家里让他当面作诗,他提笔就写下了《高轩过》,两个人大惊,于是李贺声名更显。

韩愈非常看重李贺,要他参加科举考试,步入仕途。

于是二十一岁的李贺参加了房式主持、韩愈参与组织的河南府试,作《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并一举获隽,年底即赴长安应进士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雁门太守行李贺典故
本文是关于李贺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雁门太守行》是著名诗人李贺的作品,备受人们关注以及喜爱,而在《雁门太守行》展现的典故引起人们的沉重的思考。

是怎样的典故呢? 典故:黄金台:《上古郡国图经》“黄金台在易水东南十八里,燕昭王(姬平)置千金于台上,以延天下之士。


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金于其上以延揽人才,因称此台为“黄金台”。

“玉龙”,唐人用以称剑。

黄金、白玉,其质地和色泽,都为世人所重。

“龙”,是古代传说中的高贵动物,“黄金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

诗人选用“玉龙”和“黄金台”造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

其不借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而美好的感受。

尾联: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原文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音
雁门太守行(xíng)
黑云压城城欲摧(cuī),甲光向日金鳞(lín)开。

角(jiǎo)声满(mǎn)天秋色里,塞(sài)上燕(yān)脂(zhī)凝夜紫。

半卷(juǎn)红旗临易水,霜重(zhòng)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xié)玉龙为君死。

译文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
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
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
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
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