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八年级下册《庄子二则》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原文+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原文+译文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想象雄奇瑰丽,是《庄子》的特色。
朗读课文,体会这一特点。
想一想,这两则小故事都写到了鱼,它们的角色有什么不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注释庄子与惠子①游于濠梁②之上文|庄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③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④矣!”庄子曰:“请循其本⑤。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①[惠子]即惠施,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的好友。
②[濠(háo)梁]濠水上的桥。
濠,水名,在今安徽凤阳。
③[鲦(tiáo)鱼]一种白色小鱼。
④[全]完全,肯定(是这样)。
⑤[循其本]追溯话题本原。
循,追溯。
【译】庄子与惠子在濠水上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肯定(是这样)!”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原。
你说‘你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等等,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
”。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1.《庄子》二则-课件

熟读课文,品读细节
1.两人辩论的结果且不论谁输赢,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庄子与惠子思想、 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他们的人生态度不同,试作分析。 明确:在《庄子与惠子游于谦梁之上》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 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缺乏美学意义上 的欣赏与关照。 庄子智辩,重美学上的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 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 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轻松、闲适、愉悦,让人感受到 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 那么庄子则具 有艺术家的风貌。
课后习题
2. 赏析句子: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参考答案】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 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巩固训练
1.下列句中加粗字词注音或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kūn) B.怒(愤怒、生气)而飞 C.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D.去以六月息(休息)者也。
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 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 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第21课《庄子二则》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整体感知
2、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 主要描述了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气势。
合作探究
1、鲲鹏的形象是怎样的?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鲲鹏形象的呢?
作者笔下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 志存高远、善借长பைடு நூலகம்的形象。
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 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 的形象的磅礴壮观。
第一课时
北冥有鱼
教学目标
1.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感知 文章大意,掌握并积累重要词语。 2.赏析文章中雄奇瑰丽的想象,感受《庄子》文章的浪 漫色彩。 3.分析大鹏的形象以及理解寄托于大鹏身上的深刻寓意。
视频导入
《大鱼海棠》
熟读文章
1、自由朗读文章,借助注释,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2、课文第二层末句“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 也。”是什么意思?和鹏鸟有什么相似点?作者写这句 话的用意是什么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 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相同点:雾气尘埃和鹏鸟一样要有所凭借:雾气尘埃, 要靠气息相吹;鹏鸟奋飞,必须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
作者写这句话的用意是表达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 于一定的条件的,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3、如何理解“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 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 一样罢了。
鹏鸟和人相互看都是一样的。 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鹏鸟和人一样,并不 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
míng
北冥
xié
齐谐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庄子》二则》重要知识点总结

《《庄子》二则》重要知识点总结
文学常识
【人物简介】
人 物
庄子
生卒年
约前369—前286
名
周
评 价
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相关作品
《庄子》。《庄子》一书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故事说理。
文言知识
【字音】
北冥(míng)鲲(kūn)抟(tuán)扶摇
4.之
5.全
【文言句式】
倒装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濠(háo)梁鲦(tiáo)鱼循(xún)其本
【通假字】
北冥有鱼(冥,同“溟”,海)
【古今异义】
1.怒而飞
古义: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今义:愤怒;形容气势很盛。
2息。
3.循其本
古义:追溯。
今义:遵守;依照;沿袭。
【一词多义】
1.志
2.其
3.固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庄子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庄子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庄子二则》课文原文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庄子二则》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哲学家。
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庄子》一书中。
《庄子》中的文章以独特的艺术造诣绝响于先秦诸子作品之中,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二、课文翻译北冥有鱼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注释冥:同“溟”,海。
下文的“南冥”指南海。
鲲:大鱼名。
鹏:大鸟名。
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垂:悬挂。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作鲲。
鲲的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作鹏。
鹏的脊背,不知道几千里;当它振翅而飞时,它的翅膀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原文: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课件

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湛蓝。 真正的颜色。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
同“耶”,
疑问语气词。
若是则已矣。
尽头 代大鹏
这样
【译文】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 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 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精读课文
分析概括:大鹏的形象特点。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 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今义: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
野马也,尘埃也( 古义:山中野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今义:一种动物的名称。
怒而飞( 古今义义::振愤奋怒,。文中指用力鼓动翅膀。)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其名为鲲
(代词,它的)
其 不知其几千里也 (代词,它)
其正色邪? (连词,表选择)
走进庄子,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 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ān chú),子知 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 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 而吓我邪?”
精读课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巧妙的论辩 庄子和惠子围绕什么话题展开了辩论?各自的观点和论据各是什么?
话题: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
• 庄子观点:我知鱼之乐 • 论据一: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 论据二:你说“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时,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儿快乐, 如果非要我回答这个问题,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
新人教八年级下册语文21 《庄子》二则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鹏
振翅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
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击”“抟”等字生动传神,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
和联想。
合作探究
第21课 《庄子》二则
学完这篇文章,你从鲲鹏身上得到哪些启示? 示例一:我敬佩鲲鹏,因为鲲鹏入深海,翔九
感悟一:庄子塑造的鲲鹏之变的奇特形象是对人们习惯 思维和想象的超越和拓展。想象对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有着重 要的意义,无论是学习、科学发明,还是生产实践,都离不 开想象。
感悟二:作者在文中表明自己的观点:世间万物都是有 所凭依的,是不自由的,就连宏大的鲲鹏也不例外。这就让 我们意识到,自由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 遵守法纪、懂得自律,才会获得自由的空间和生活。
知识备查
第21课 《庄子》二则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
本课第一则节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第二则节选 自外篇中的《秋水》,题目是编者加的。庄子所处的
年代,一方面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动荡,战争频发,生
灵涂炭;另一方面,正值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文化
成为一种强烈的需要,“士”这一阶层的人数大量增
第21课 《庄子》二则
古今异义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海水运动。
今义: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野马也,尘埃也 古义:山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今义:一种动物的名称。
怒而飞 古义:振奋,文中指用力鼓动翅膀。
今义:愤怒。
合作探究 一词多义
第21课 《庄子》二则
整体感知
第21课 《庄子》二则
第21课《庄子二则》课文全解读—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庄子二则》课文全解读—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解读—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庄子二则》课文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两个寓言故事,通过这两个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庄子的思想和主张。
一、课文简介本课文分为两则,《让王侯与庖人同乎尨林》和《人间何庄》,分别通过寓言故事揭示了庄子对人生境界和自由自在生活的思考。
二、课文分析1.《让王侯与庖人同乎尨林》该则故事以庄子的徒弟庖丁为主要人物。
庖丁是一个技艺超群的厨师,他对待屠夫和弟子的态度是一样的。
他的刀法巧妙而灵活,不论对待任何动物的屠宰都非常得心应手。
故事通过描写庖丁的屠宰过程,强调了他的技艺高超,同时表达了他对待生命的平等态度。
故事的寓意在于,角度和眼光是相对的,事物的不同角度可以产生不同的认识和价值评判。
庖丁对待动物的看法与一般人大相径庭,他不会因为动物的不同而给予不同的待遇,而是根据动物的实际情况来对待,这体现了庄子崇尚平等和相对主义的思想。
2.《人间何庄》第1页/共4页该则故事以庄子为主要人物,他告诉对他崇拜的学生杨子自己的境界。
庄子说他曾经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飞来飞去,不再认得自己是庄子。
然而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依旧是庄子,不知道自己是庄子还是蝴蝶。
故事通过庄子的梦境揭示了他对人生和现实世界的思考。
庄子认为人生是个幻化的梦境,一切都是虚幻的,人们应该超脱于现实的束缚,追求自由自在、自得其乐的境界。
三、词语解析1.尨林:古书中称达官贵人养育猛兽的地方。
这里是指达官贵人和普通庶民共同居住的地方,寓意是庄子希望王侯贵族能够与百姓平等相处,庄子思想的一种体现。
2.庖人:古代称厨师。
3.杞梓:指远古时一个不知名的国家。
四、人物解读1.庖丁:庄子的徒弟,是古代一个以刀技超群的厨师,他对待屠宰动物的态度是平等而自然的。
2.杨子:庄子的学生,对庄子十分崇拜。
五、课文理解1.《让王侯与庖人同乎尨林》这个寓言故事通过描写庖丁的屠宰过程,强调了他的技艺高超,同时表达了他对待生命的平等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垂: 悬挂
。
徙: 迁移
。
击: 拍打
。
抟: 环绕而上 去: 离开
。 。
已: 停止 罢了 。
通假字
(1)北冥有鱼 冥 通 溟, 意思 海
(2)其正色邪 邪 通 耶 , 意思 语气词,呢,吗
一词多义
{去以六月息者也
息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大风 名词,气息
古今异义
(1)怒而飞 奋发 古义: (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 海动
(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 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进行了符合逻辑的
3.“鲲鹏”可高飞九万里,能从北海飞到南海, 但必须借助“海运”“扶摇”,意在说明什么?
鲲鹏展翅高飞,必须有所倚,旨在说明 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从而回答 了“逍遥”要有所依凭。
4.文中引用《齐谐》的话有什么作用?
借《齐谐》一书的话来证明对鹏的描写是 真实可信的。
5.“野马” “尘埃”的运动依靠的是什么? 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 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 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像力丰富。
朗读课文
北冥míng有鱼,其名为鲲(kūn)。鲲 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 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xǐ 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xié 者,志
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 水击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 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yé?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 是则已矣。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 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 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它是 乘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北海的”。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 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 吹拂所致。
“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里和鹏相比,说明 万物均“有所恃”(须凭借,要依靠),世上 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 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也好, “野马” “尘埃”也好,看似逍遥,其实并没有达到真 正的逍遥。
6、“天之苍苍……亦若是则已矣。”这句话 表达了什么意思?
(2)句是庄子针对惠子的问话的回答,用的是反 问的语气,语气较强。这句话不从正面回答惠子的 问题,而从反面相对,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原文对译: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 啊。”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本句可译为“天色深蓝,这是它真正颜色呢, 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 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意思是鹏鸟飞在天空看地面,和人们仰视天空看 到的是一样的,都不能看到“正色”。
人和大鹏对“正色”的认识,都“有所恃”, 都受到距离的限制,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之境。
7.“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鲲鹏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鹏鸟展翅高飞,威力无比,气势宏大,搏击 于天空,启示人们要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勇 于搏击,敢于追求。
• 8、赏析下面句子的妙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 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像,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 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 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 ”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像和联想。
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 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
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可 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 子的发难化解了。
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 “哪里知道” ,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原文对译:
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了;
•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肯定的!”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
人教版· 语文
古诗文阅读
21、《庄子》两则
北冥有鱼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 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省 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又说今安徽蒙城县)人。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 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 子学派的创始人。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我敬佩鲲鹏,因为鲲鹏入深海,翔九 天,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搏击长空,纵 横大海,就像范仲淹、诸葛亮、毛泽东等历 史人物,他们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推动历史 向前发展。
我不敬佩,因为我喜欢知足常乐,淡 泊名利,就像普通的劳动者,他们爱岗敬业, 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课文鉴赏要点
①借用寓言说理:文章借用大量的寓言把 “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如 文中的鲲、鹏等。
杂篇共十一篇文章,除《让王》《盗跖》《说剑》 《渔父》四篇外,都是非常漂亮的文章,非庄子手笔。
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庄子《逍遥游》。《逍遥游》 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 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 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 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 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 的绝对自由。
他的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 在变化。主张“无为”,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
走近作者
庄子(约前369一前286),名周, 字子休,战国时宋国蒙人。曾为漆 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 家、哲学家。是继老子之后,战国 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 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主张“无 为”,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
天然形成的池子。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kūn)。鲲之大,不知其几
•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
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
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 的名字就叫鹏。
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
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 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3.庄子是如何摆脱惠子的追问的? 庄子返回争论的起点,回转话题,偷换概念,把惠 子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机智而巧妙地化 解了惠子的发难。庄子的机智灵活跃然纸上。
4.从文中可以看出两人的思想和性格差异是什么? 惠子好辩,对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 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 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 衷地感受到轻松、闲适、愉悦,让人 感受到日常生活 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 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现实意义:
作者在文中表明自己的观点:世间万物 都是由所凭依的,是不自由的。就连宏大 的鲲鹏也不例外,这就让我们意识到,自 由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只 有遵守法纪,懂得自律的人,才会有自由 的空间和生活。
你敬佩鲲鹏吗?谈谈你的理由。
,义:
生气,发怒 。
,今义: 泛指海上运输
(3)天池也 古义: 天然形成的大水池,今义:
高山湖泊名
(4)野马也
古义:春天林泽中的雾气 今义: 野生的马
朗读时要注意下面两个疑问句的语气的强弱特点 和表达效果
1)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1)句是惠子针对庄子知“鱼之乐”而发起的疑问, 语气较轻;
北海,因海水深黑而得名。冥, 通“溟”,指广阔幽深的大海。
大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kūn)。鲲之大,不知
传说中的大鸟。
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
奋力飞举。
天边。垂,通“陲”,边际。
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
迁徙。
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指海啸。形容 海动风起之时。
《庄子》一书,通行本有内篇七章: 《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 《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 《应帝王》。这七篇,思想深透,风 格飘逸,而且十分连贯。
外篇共十五篇文章,大部分非庄子 手笔。《天地》 《秋水》《达生》 《山木》《田子方》《知北游》这六 篇很可能是庄子自著,或是他的弟子 整理老师著作编成的文章。
2、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从哪些方面何 种手法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形体硕大无比、 变化神奇莫测、 奋飞时气势壮美。 从 体大、 背大、 翼大、 活动范围大 四个方面 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
用 夸张 的手法描述鲲鹏。
“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 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 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 雄奇壮丽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