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四则》(前两则)说课稿
初一语文说课稿:《寓言四则》说课稿

初一语文说课稿:《寓言四则》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寓言四则》,此次说课内容主要分为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第一,教材分析现行的初中教材就是以一个个核心主题来组建单元的,而第六单元的主题是想象和联想,正好体现这种主题核心课程观,讲求立德树人,将“整体规划,有机渗透”的措施落到实处。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想象力极为丰富的作品,作品以种种奇思妙想描绘出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令人遐思。
学习本单元要学生激活自己的想象力,联系生活体验,深入理解文章。
第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基本不会预习,所以这学期注重对预习的指导,形成初步的预习习惯,而且这个阶段的学生天真活泼,想象力丰富,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对于寓言这种字数不多、言简意赅而又意味深长的文学体裁会容易理解,而寓言所体现的道理也能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为他们所理解与体会。
第三,教学目标新课标提出三维目标,结合寓言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结构简单,极富表现力的特点,本文教学目标为一、了解寓言知识,研究文章内容,感受主人公形象特点。
二、通过多种描写手法的分析,感受寓言的特点,领悟蕴含的道理。
三、联系生活经验,树立正确的人生处世态度。
第四,教学重难点一、通过品味关键词句理解寓言寓意。
(重点)二、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
(难点)第五,教法分析于漪老师说过“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书就要教到学生心坎上”,兴趣和需要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一、故事导入——学生熟悉的《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如《狐狸和葡萄》、《农夫和蛇》、《狼和小羊》创设氛围,发挥兴趣主动性。
二、描写方法分析——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故事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三、激发想象,体会寓意——一般都是虚构出来的故事,所以学生得利用发散聚合思维,通过联想想象走进寓言,体会寓意。
四、主动实践,学会方法——通过对寓言的续写、改写或新编,巩固加深自己的认识,如《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的续写,《蚊子和狮子》的新编。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寓言四则(前二则)教案

4.组织课堂写作活动,如寓言故事续写、改编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寓言四则》中的前两则《守株待兔》和《刻舟求剑》。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不劳而获或者固执己见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寓言故事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寓言故事的奥秘。
-在学习《刻舟求剑》时,学生应能认识到情况变化时,方法也应相应调整的道理,从而学会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对。
2.教学难点
-分析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提炼出故事的核心寓意。
-学会运用寓言故事进行思考和表达,提高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
举例解释:
-对于《守株待兔》,难点在于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农夫的心态,从而理解寓言所揭示的“不劳而获不可取”的道理。
1.《守株待兔》: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故事背景,分析农夫的侥幸心理,探讨不劳而获的错误观念,总结寓言的启示。
2.《刻舟求剑》:学生理解楚国人的刻舟求剑行为,认识到情况变化时,方法也应随之改变的道理,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通过学习《守株待兔》和《刻舟求剑》,让学生感受寓言故事的魅力,理解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寓言的定义及特点,掌握《守株待兔》和《刻舟求剑》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体会寓言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学会从中吸取生活智慧。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七年级语文寓言四则教案优秀6篇

七年级语文寓言四则教案优秀6篇《寓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
教学难点: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课题:《矛与盾》一、成语导入,揭题设问1、分两组比赛说成语,要求须来自寓言故事。
2、说说寓言有什么特点。
(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寓言两则》中的其中一个寓言故事《矛与盾》。
(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写好“矛与盾”三个字)4、说说读了课题,让你产生了哪些疑问?(矛与盾各是什么样的,分别用来干什么?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自主学文,释疑懂理(一)解题(解决一个问题)观看插图及注释,引导学生了解矛与盾各自的作用。
(二)读通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断句停顿。
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3、指名2—3名学生读课文,由学生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4、齐读全文。
(三)读懂(解决第二个问题)1、自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
如果有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语句,就在书上标出来。
2、将自学所得及疑问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句子一: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a:学生尝试说句意,教师引导学生用现代语言说明白,说通顺。
板书“坚”b:想一想,“誉之曰”的“之”指的是什么?c:这个人是怎样夸赞的呢?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句子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a:提示:于,对于。
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尝试说句意。
板书“利”b: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句子三: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a:学生尝试说句意。
引导将“穿透”换一种说法。
板书“何如”b:想一想,问话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问这句话的?应该怎样说好这句话?(引导学生以年轻人和老年人这两种不同的身份来说好这句话。
寓言四则说课稿

《寓言四则》之《智子疑邻》、《塞翁失马》说课稿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智子疑邻》讲述了一个富人因故丢东西后,预见相同的两个人却遭到不同的对待。
故事的主旨不在于说明人的预见,而在于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实即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用)遭到不同的对待。
以此说明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的,对人不能有偏见。
《塞翁失马》文章写塞翁先是失马,后反而得马,儿子骑马折髀,后反而在战争中得以父子相保,环环相扣,一波三折。
通过故事,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都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可能,在特定的条件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要辩证地看待事物。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知识目标:掌握一些关键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积累文言词语。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辩证思维的能力。
2、分析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
『品质培养目标』正确认识事物的两面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寓意,辩证的看待事物。
教学方法:1、对内容的理解。
2、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2分)记得严文井曾说:“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则寓言,看看它讲了什么故事,又蕴涵怎样的哲理。
(二)、新授(40分)《智子疑邻》1.解题2.强调字的读音雨父3. 读课文(齐读)4.结合课文注释译文,提出不明白之处5.译文6.再读想每句话的意思7.自由读,思考1)富人被盗的原因?(原文语句)富人受到那些劝告?(宋有富人,天雨强坏;其子,其邻人之父亦云)2)被盗后宋人对两人有何不同的态度?为什么?(智其子,而疑其邻。
宋人与儿子的关系亲近,相信儿子不是盗贼,那么邻居必定是盗贼。
因为邻居提出了一个与儿子一样的建议)3)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A.向别人进言,要注意自己跟听言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是正确的,效果也不见得好。
寓言四则教案

寓言四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寓言的兴趣。
2.通过分析寓言故事,让学生学会从中汲取人生智慧。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寓言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2.学会从寓言故事中提炼人生哲理。
三、教学内容1.《守株待兔》2.《狼与七只小羊》3.《狐狸和葡萄》4.《乌鸦和狐狸》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守株待兔》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寓言故事的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守株待兔》这个故事的背景。
2.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守株待兔》。
(2)教师提问:故事中农夫为什么能守株待兔?他最终的结果如何?3.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农夫为什么能守株待兔?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4.小组交流(1)学生分享自己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第二课时:《狼与七只小羊》1.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寓言故事的特点。
(2)介绍《狼与七只小羊》这个故事。
2.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狼与七只小羊》。
(2)教师提问:故事中狼为什么能轻易地吃掉小羊?小羊们是如何逃脱狼的追杀的?3.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狼为什么能轻易地吃掉小羊?小羊们是如何逃脱狼的追杀的?4.小组交流(1)学生分享自己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第三课时:《狐狸和葡萄》1.导入新课(1)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寓言故事的特点。
(2)介绍《狐狸和葡萄》这个故事。
2.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狐狸和葡萄》。
(2)教师提问:故事中狐狸为什么吃不到葡萄?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3.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狐狸为什么吃不到葡萄?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4.小组交流(1)学生分享自己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第四课时:《乌鸦和狐狸》1.导入新课(1)回顾前三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寓言故事的特点。
(2)介绍《乌鸦和狐狸》这个故事。
2.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乌鸦和狐狸》。
(2)教师提问:故事中乌鸦为什么会上狐狸的当?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3.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乌鸦为什么会上狐狸的当?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4.小组交流(1)学生分享自己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寓言四则教案(优秀5篇)

寓言四则教案(优秀5篇)初一上册语文《寓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①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②分析故事情节。
③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④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①分析故事情节。
②多角度概括寓意。
三、课前准备学生:熟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结合注释试着翻译。
老师:投影仪。
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智子疑邻》、《塞翁失马》二、教学设计1、导入课文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2、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①全班朗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②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③全班再集体朗读一遍这两则寓言,然后教师投影出示句子,全班齐读句子并解释加点的词。
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不筑,必将有盗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人胡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胡人大入塞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实,这些加点词语中有的属于古今异义,有的属于一词多义,有的属于词类活用,不需要给学生分类,但一定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基础。
④ 复述课文大意这是为了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能够不看课本把这两个寓言故事讲出来,可以多找几个学生复述,这样学生差不多就背下来了。
3、讨论①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概括这两则寓言大意。
这是本节课中激活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
可以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尽可能每个人都说,然后再转入全班性的讨论。
第一,次讨论结果可能单一,可能深度不够,或者概括的语言表述不准确,教师可以灵活指导,提问,如讨论《智子疑邻》时,可问: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学《塞翁失马》,可以问: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这样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寓意,同时也指导学生尽可能把话表述得简洁、准确。
《寓言四则》《伊索寓言两则》教案

《寓言四则》《伊索寓言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寓言的定义、特点及寓意。
2.引导学生分析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体会其教育意义。
3.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寓言,学会从生活中汲取智慧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寓言的定义、特点及寓意;分析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从寓言故事中提炼出生活智慧。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教学视频3.寓言故事文本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寓言四则》(一)导入新课1.向学生介绍寓言的定义、特点及寓意。
2.引导学生关注寓言故事中的趣味性和教育性。
(二)课文解析1.讲解《乌鸦与狐狸》a.分析乌鸦与狐狸的形象特点。
b.讨论狐狸的狡猾与乌鸦的虚荣。
2.讲解《狼与七只小羊》a.分析狼与小羊的形象特点。
b.讨论小羊的机智与狼的狡猾。
3.讲解《狐狸与葡萄》a.分析狐狸与葡萄的形象特点。
b.讨论狐狸的无奈与葡萄的诱惑。
4.讲解《猫与鸡》a.分析猫与鸡的形象特点。
b.讨论猫的狡猾与鸡的愚昧。
(三)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生活智慧。
第二课时:《伊索寓言两则》(一)导入新课1.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伊索寓言》的特点。
(二)课文解析1.讲解《龟兔赛跑》a.分析龟与兔的形象特点。
b.讨论兔子的骄傲与乌龟的坚韧。
2.讲解《狐狸与乌鸦》a.分析狐狸与乌鸦的形象特点。
b.讨论乌鸦的虚荣与狐狸的狡猾。
(三)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生活智慧。
(四)课后作业1.每位学生选取一个寓言故事,进行复述或改编。
2.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合作。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寓言四则》和《伊索寓言两则》,使学生了解了寓言的定义、特点及寓意,分析了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培养了学生从寓言故事中提炼生活智慧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同时,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
重难点补充:第一课时:《寓言四则》(二)课文解析1.讲解《乌鸦与狐狸》a.分析乌鸦与狐狸的形象特点。
教师资格证说课《寓言四则》设计、说课稿范文

教师资格证说课《寓言四则》设计、说课稿范文教师资格考试说课稿你准备好了吗?还没有准备好的考生,先来看一看说课稿范文吧。
以下资讯由教师资格证考试网整理而出教师资格证说课《寓言四则》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一、课文悟读《画蛇添足》写的是某舍人违反常理,受主观意识支配而硬给蛇添上足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真理越出一步就会变成谬误,如果做多余的事,就会徒劳无益,正如茅盾先生所说:“事莫妙于适可而止,过则生灾。
”这则寓言还包含着对原始图腾崇拜的批判。
楚人以龙为图腾,某舍人潜意识受龙的形象支配,故画蛇添足。
而战国已进入理性觉醒时期,人们认为把蛇画成龙的样子是违背了常理,故予以嘲笑。
这则寓言批判了原始思维方式,是人们理性觉醒的飞跃。
寓言的寓体多重性决定了寓意的多样性。
《买椟还珠》即似双刃剑,具有双重讽刺作用。
从卖方说,为了卖出宝珠,把珠盒“包装”得富丽华美,结果将买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珠盒上而事与愿违,这就说明做事应注意目的,不可主次颠倒。
从买方说,有眼无珠,被华美的珠盒所眩惑,只重形式,忽略内容,以致取舍不当。
可见做任何事情都要分清主次,看清本质。
否则,就会成为人们的笑柄。
《滥竽充数》也有多重寓意,它讽刺了没有真才实学而最风的温床。
从齐滑王这一角度进行横向思维:他改革用人制度,“好一一听之”,说明要打破传终原形毕露的人,也提出了“考察人才,任用人才”的大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蜂起,“乐以教化”渐成风气,人才争夺日益激烈。
从文中两君主“好音”的场面,可以窥见当时的政治体制:齐宜王好大喜功,讲求排场,南郭处士得以尸位素餐,而齐湣王锐意改革,事必躬亲,南郭处士无法蒙混过关。
结合韩非子的好“帝王之术”可知:对人才必须全面考察,逐一考核,择优录用,谨防假冒。
《塞翁失马》体现了《淮南子·人间》“人间之事,得失之端,存亡之几”的要旨,塑造了一个“见本而知末,观指而睹归”的善术者形象。
这位失马的塞翁,不以众人之“吊”为忧,不以众人之“贺”为喜,在复杂的现实面前,沉着冷静,方寸不乱,既看到了“祸福同门,利害相邻”,也看到了“祸福相转而相生”,充分地体现了道家“淡泊无为,蹈虚守静”的心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寓言四则》(前两则)说课稿
海南临高思源实验学校胡传亮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寓言四则》中的前两则。
作品想象丰富,又贴近现实,能给人很大的启发,因此是激发学生想象力,对学生进行人生教育的良好素材。
下面,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
学与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简要说明本人的一些想法与设计。
第一、教材特点:
两则寓言选自《伊索寓言》,篇幅短小,情节生动,形象鲜明,语言流畅,讽刺性强,能激发学生联想、想象兴趣,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三维教学理念,结合寓言的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丿t
定为:
1 、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和《伊索寓言》等有关
文学常识。
2 、学会分析寓言情节,领悟深刻寓意的学习方
法。
3 、联想、想象,培养初步写作寓言的能力。
4 、领悟寓言哲理,联系生活与自身实际,培养
健康情感与高尚人格。
第三、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目标2 学会分析寓言情节,多角度领悟
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习难点】目标4 领悟寓言哲理,联系生活与自身实际,培养健康情感与高尚人格。
第四、教法与学法:
客观上讲,思源学校的学生基础不好,学习积极性不高,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始终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任务。
为此,在教法、学法上,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 、教法:搞好导学案设计与课件设计,问题要小、浅、易,让学生经过努力能完成学习任务,有所收获。
教师少讲,学生多学、多说、多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 、学法:围绕着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针对课
文实际,设计了导学案程序作业,引导学生一个个去完成,让学生逐步了解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围绕着教学目标,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少教多学”的原则,本人的导学案与课件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 、课前自主预习与课内检测。
首先提示学法:研读课文以及课前提示、课文注释,充分利用字典、词典与各种资料;然后,为学生设计了“给加点字注音,读准词语” 、”解释词语,把握词义” 、“填空:读注释①③和‘名著导读’ 204页,了解文学、文化常识”等题目,让学生通过自主与合作预习,掌握基础知识,充实学生的知识宝库。
特别是设计了了解宙斯、赫拉与赫尔墨斯关系的题目,为学生学习课文、展开讨论奠定了基础。
2 、朗读《赫尔墨斯与雕像者》与《蚊子与狮子》,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的作用
首先进行学法提示,探究寓意:1、寻找文首文尾的议论性主旨句;2、分析简练、传神的形象描写,体会作者的爱憎、讽劝的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摘录关键词句,填空、填表;通过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筛选信息;通过抓住关键词句,深入思考与讨
3 、自主与合作探究重点
论,教会学生把握主旨、分析形象、体会寓意与写作技巧的方法。
4 、发散思维训练。
第一,明确告诉学生:学习寓言的乐趣不在于就事论事,人云也云,而在于多角度解读,创新性理解。
第二,教给学生多角度思维的方法:分别站在不同人、不同物的角度,或肯定,或否定,或肯定优点,批评不足,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第三,有的放矢地设计了以下问题:①赫尔墨斯作为年轻人,而且“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 ,想得到人们的尊重,真的有错吗?站在这个角度,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呢?②雕像者的说法与做法有无不妥之处?站在否定雕像者的角度,这则寓言的寓意又可以是什么呢?③分别站在蚊子、狮子蜘蛛的角度,你还有什么新看法?任选下面其中一题,大胆说说你的新理解、新看法。
这样,就突出了新课改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要求。
5 、课外作业。
最后,我还设计了两个课外作业:
1 、读写结合训练:展开想象,赫尔墨斯听到了雕像者的话以后,会有什么表现?后来会发生哪些事情呢?请以《赫尔墨斯后传》为题,以“什么?饶头?还白送?” 为开头,续写一篇不少于300 字的作文。
2 、课外自主预习《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参照注释与有关资料,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写在作业本上。
通过这种设计,将读、写结合起来,将本课学习
与下一课学习结合起来,比较好地拓展了教学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