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文集》:业精于勤荒于嬉

合集下载

劝学篇韩愈全诗

劝学篇韩愈全诗

劝学篇韩愈全诗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拔去凶邪,登崇畯良。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觝排异端,攘斥佛老。

补苴罅漏,张皇幽眇。

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

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暂为御史,遂窜南夷。

三年博士,冗不见治。

命与仇谋,取败几时。

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头童齿豁,竟死何裨。

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

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

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

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

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

韩愈《进学解》原文,注释及译文

韩愈《进学解》原文,注释及译文

韩愈《进学解》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国子先生(1)晨入太学,召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2)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3)毕张(4)。

拔去(5)凶邪,登崇俊良(6)。

占小善者率以录(7),名一艺者无不庸(8)。

爬罗剔抉(9),刮垢磨光(10)。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11)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12)之不明。

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注释】(1)国子先生:当时任职国子学博士的韩愈自称。

唐代的国子监是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当中设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七个学府,各学的教官称为博士。

(2)业:学业。

(3)治具:法令。

(4)毕张:都建立起来。

(5)拔去:除掉。

(6)登崇俊良:提拔才德优良的人。

登:进;崇:推崇。

(7)录:录用。

(8)庸:任用。

(9)爬罗剔抉:搜罗人才,加以选择。

爬罗:搜集;剔抉:选择。

(10)刮垢磨光:刮除污垢,磨出光亮。

这里指培训人才,去除他们的缺点、发扬他们的优点。

(11)孰云多而不扬︰谁说有才能的人多了,就出头不易呢﹗(12)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因此称主管的官吏或官府为有司。

这里指官吏。

【译文】国子先生清晨走进太学,召集学生站在校舍下面,教导他们说:“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奋,而荒废在于嬉玩的态度;德行的成就在于思考,而失败在于随便。

现在圣君和贤臣相遇在一起,各种政策健全完整地施行。

除掉凶恶奸邪的人,提拔俊杰善良之才。

稍有优点的人都被录取,凡有一技之长的人无不被任用。

当局搜罗、选择人才、培训他们,去除他们的缺点、发扬他们的优点。

获选者是有幸运的因素,谁说有才能的人多了,就出头不易呢﹗同学们只要担心自己的学业不够精进,不用担心主管官员看不清;只须担心自己的德行不能成就,不必担心主管官员不公正。

”【原文】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13)矣。

先生口不绝吟(14)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15)于百家之编(16);记事者(17)必提其要(18),纂言者(19)必钩其玄(20);贪多务得(21),细大不捐(22);焚膏油以继晷(23),恒兀兀以穷年(24);先生之于业,可谓勤矣。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语思毁于随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语思毁于随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语思毁于随韩愈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是韩愈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而荒废在于贪玩。

业精于勤荒于嬉,出自韩愈的《劝学解》。

意思是说学业由于勤奋而精通,但它却荒废在嬉笑声中,事情由于反复思考而成功,但他却能毁灭于随随便便。

古往今来,多少成就事业的人来自于业精于勤荒于嬉。

有个很好的典故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战国时期的苏秦,开始虽有雄心壮志,但由于学识浅薄,跑了许多地方都得不到重用。

后来他下决心发奋读书,有时读书读到深夜,实在疲倦、快到打盹的时候,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去,刺得鲜血直流。

他用这种“锥刺股”的特殊方法,驱逐睡意,振作精神,坚持学习。

后来终于成了著名的政治家。

相关小故事韩愈3岁就父母双亡,依靠哥哥及嫂嫂郑氏抚养长大。

他7岁就知道努力学习,出口便成文章。

11岁时,哥哥因为受到牵连,贬官岭南。

他跟着哥哥嫂嫂迁徒到南方。

15岁时,哥哥又死了,韩愈跟着嫂嫂,带着哥哥的灵柩,万里奔波,归葬中原。

又值中原多事,兵荒马乱,全家又迁居到宣州(今安徽宣城)。

可以说韩愈命途坎坷,历尽艰苦。

但是,凄凉孤苦的身世,颠沛流离的环境,不仅没有打垮他,反而更激发了他刻苦自修、好学不倦的毅力。

韩愈曾在《进学解》一文中,借学生的口气说出他在治学方面所下的工夫:他嘴里不停地念着六经的文章,手里不住地翻阅着诸子百家的书籍;“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膏,油脂,指灯烛。

晷,日光。

后以“焚膏继晷”形容勤奋学习),意即非但白天苦读,夜里还要点油灯继续用功,积年累月,努力不懈。

正是靠着这样的努力,韩愈学问精湛,尤其是散文写得气势磅礴,文才斐然,成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大文豪,也为业精于勤做了最好的注解。

《进解学》原文: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俊良。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

《业精于勤,荒于嬉。》译文与赏析

《业精于勤,荒于嬉。》译文与赏析

《业精于勤,荒于嬉。

》译文与赏析
【原文】业精于勤,荒于嬉。

【出处】
《进学解》,作者韩愈。

【译文】
学业因勤奋而精良进步,以玩乐而荒废退化。

【赏析与启迪】
一个人要想取得学业上的进步和成就,离不开勤奋刻苦的品质。

若长期沉迷于嬉闹、玩乐之中,不免玩物丧志,使自己一生庸碌无为。

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

古往今来,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与勤奋密不可分。

由于对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致使有的青少年学生把接受教育当成压力和负担,学习时心不在焉,敷衍了事,甚至热衷于从事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近年来,少数青少年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造成了学业荒废、健康受损的不良后果。

家长们为了让孩子戒除网瘾,几乎到了“病急乱投医”的地步。

其实,解铃还需系铃人,只要青少年学生能充分认清学习的重要意义,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认识,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中去,外部世界的诱惑就会自动消解了。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意思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意思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意思试题: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意思答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意思是:学业要精进在于勤奋,如果老玩耍就荒废了;人的行为举动在于思考之后在做出,如果随便想到什么做什么就毁了。

【相关阅读】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是韩愈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而荒废在于贪玩。

这句话出自韩愈的《进学解》。

它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一个人,学问和品行的精疏成败,关键在于是“勤”还是“嬉”,是“思”还是“随”;如果要想取得学业上的精进和成功,就务必做到“勤”和“思”。

它适用于古今中外的每一个人。

关于“勤”。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尽力多做或不断地做(跟‘懒’或‘惰’相对)”等;《辞源》解释为“勤劳,劳苦,厚待、帮忙”等。

在历代成语和警世格言中,“勤”字随处可见。

如:勤能补拙、勤勤恳恳、勤学好问、勤学苦练、勤则不匮;“修业勤为贵,行文意必高”;“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知识无涯须勤学,青春有限贵惜阴”;“术业宜从勤学起,韶华不为少年留”;“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等等。

这些名言警句都说明一个道理,古今之“满腹经纶”成就大业者,都离不开勤奋,这是“业精于勤”的佐证。

在我们身边,由于勤奋而取得成功也随处可见。

那里再举一个身边的小例子。

大约20多年前,我亲身参与安排的两位单身退伍军人,一位yum,一位yaom。

在政府帮忙下,yum找到工作。

产改中,yum下岗,下岗后,yum仍自强不息,先是蹬人力车,后买了电动车拉客,每一天收入不菲;家庭生活也很美满,孩子已上了大学。

但是yaom却选取了与yum不一样的生活态度,政府帮忙其数次找工作,他都挑肥拣瘦,放下不做,至今流落街头;靠“低保”仅能维持生存。

前者“勤”,后者“嬉”,不一样的生活态度,造就不一样的人生结局。

“勤”中也绩袱贯惶卟耗诡同韩括有颜如玉,“勤”中也有黄金屋。

业精于勤荒于嬉

业精于勤荒于嬉

业精于勤荒于嬉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意思是学业由于勤奋而精通,却因嬉笑不重视而荒废;事情由于反复思考而成功,但它却能毁灭于随随便便。

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我们学习任何东西都是一个从前到深的过程,要真正掌握一门知识或者技术,都得认真对待,持续地研究学习,才能萃取其精华,最终真正做到随心应用。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话出自唐朝诗人韩愈的《劝学解》而韩愈本人就为“业精于勤荒于嬉”做了最好的注解。

韩愈3岁就父母双亡,依靠哥哥嫂嫂抚养长大。

他7岁就知道努力学习,出口便成文章。

15岁时,哥哥又死了。

那时正值中原多事,兵荒马乱,可以说韩愈命运坎坷,历经艰苦。

但是,凄凉孤苦的身世,不仅没有打垮他,反而激发了他刻苦自修、好学不倦的毅力。

学习的时候,他嘴里不停地念着六经的文章,手里不住地翻阅着诸子百家的书籍。

正是靠着这样的努力,韩愈学问精湛,尤其是散文写得气势磅礴,文采斐然,成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大文豪。

著名的“悬梁刺股”故事中的主人公孙敬和苏秦都为学业勤奋读书,最后功成名就,流芳千古。

东汉时候的孙敬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读书时间长,劳累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而战国时期的苏秦,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都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

他也想出了一个办法。

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的疼痛就可以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学成之后,他到六国去游说,催使六国诸侯成功订立了和纵的联盟。

最后,勤奋好学的孙敬和苏秦都成了著名的政治家。

业精于勤荒于嬉的意思

业精于勤荒于嬉的意思

业精于勤荒于嬉的意思一、业精于勤荒于嬉原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译文: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

二、成语出处《进学解》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古文,是作者假托向学生训话借以抒发牢骚之作。

三、原文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拔去凶邪,登崇畯良。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觝排异端,攘斥佛老。

补苴罅漏,张皇幽眇。

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

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暂为御史,遂窜南夷。

三年博士,冗不见治。

命与仇谋,取败几时。

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头童齿豁,竟死何裨。

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

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

韩愈《劝学篇》全文

韩愈《劝学篇》全文

韩愈《劝学篇》全文韩愈《劝学篇》全文《进学解》是元和七、八年间韩愈任国子博士时所作,是韩愈所创作的一篇关于劝学的文章。

下面我们为你带来韩愈《劝学篇》全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进学解朝代:唐代作者:韩愈原文: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拔去凶邪,登崇畯良。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觝排异端,攘斥佛老。

补苴罅漏,张皇幽眇。

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

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暂为御史,遂窜南夷。

三年博士,冗不见治。

命与仇谋,取败几时。

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头童齿豁,竟死何裨。

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

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

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文集》: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是唐代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文章到了他的手里,就变得汪洋恣肆,生机勃勃,人们尊奉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的文章和四书五经、李白杜甫的诗歌一样,是古文领域的一座顶峰。

人们眼中的韩愈,是一位兢兢业业的教师。

他苦口婆心地劝告学生:不要自以为是,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任何人都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他分析了老师的责任和学生的义务,指出面对知识每个人应该具有的态度。

韩愈的另一个形象,是一位勇敢的斗士。

他提出了“物不平则鸣”的观点,主张任何人都有对不公平的境遇申辩呼号的权利,而且他也拿起笔,向世间的不平宣战。

他为青年诗人李贺辩解,劝阻宪宗皇帝以避免铺张浪费地崇尚佛教,即使被贬到遥远的潮州,也写出告诫鳄鱼的文章,为百姓鼓气呐喊。

韩愈秉持正直,不平则鸣“物不平则鸣”是韩愈一生的信仰,遇到不幸的际遇,不公正的事情,就要大胆地为之申辩宣扬,呼号咏叹。

大凡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在这种抑郁不平的环境中产生的。

漫漫的文学长廊里一片寂静,数千年来古今中外的文学家们都在沉睡。

忽然,几十个穿不同颜色衣服的小人飘然走来,像幽灵一样散在长廊的不同角落。

于是四处响起了嘈杂的对话。

只听李白问道:“你是谁?”一个青衣人说:“我是失落,我产生于你看到大唐盛世衰败的时候,救国济民的理想破灭的时候。

”李白说:“我认识你,我为你酩酊大醉,为你遨游四海,为你燃炉炼丹,想让我的灵魂脱离尘世,进入仙境。

”青衣人说:“不行,不行,你行云流水般的声音哪里去了?给我一个位置,否则我将骚扰你,让你永不平静。

”又听杜甫问道:“你是谁?”一个黑衣人说:“我是忧愁,我产生于你在凄风冷雨中流浪的时候,在战乱和离别中奔走的时候。

”杜甫说:“我认识你,我为你长吁短叹,为你踯躅不前,为你在窗前流泪,思念我的妻子和儿女,这还不够吗?”黑衣人说:“不行,不行,你一唱三叹的吟咏哪里去了?给我一个位置,否则我将纠缠你,让你沉沦颓废。

”又听关汉卿问道:“你是谁?”一个红衣人说:“我是愤怒,我产生于贪官污吏欺压民女的时候,地方恶霸横行乡里的时候。

”关汉卿说:“我认识你,我为你假装癫狂,我为你在市井中放歌,这还不够吗?”红衣人说:“不行,不行,你尖刀一样的笔锋哪里去了?给我一个位置,否则我将折磨你,让你疯狂而死。

”又听曹雪芹问道:“你是谁?”一个白衣人说:“我是悲哀,我产生于强盛的大清王朝渐渐腐化的时候,你们曹氏家族突然崩溃的时候。

”曹雪芹说:“我认识你,我为你隐居荒村,我为你谢绝世事,这还不够吗?”白衣人说:“不行,不行,你悲天悯人的情怀哪里去了?给我一个位置,否则我将淹没你,让你苦闷成病。

”于是,文学长廊有了明亮的光辉,李白写下了《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写下了《三吏》、《三别》,关汉卿写下了《窦娥冤》,曹雪芹写下了《红楼梦》。

无数穿着青红白黑各色衣服幽灵一般的人,化作一道道烟雾进入文字,凝结下来后,变成了镶嵌在这些不朽文学作品中的五色宝石。

韩愈不仅在文章上“不平则鸣”,而且对待社会上的不平之事,也挺身而出,主持公道。

青年诗人李贺,来到都城长安考进士,拜见了韩愈。

李贺少年有为,才华横溢。

有人嫉妒他的优秀,就陷害他。

古代讲究避讳,假如一个人父亲的名字里有个“功”字,那么这个人读书和说话的时候,凡是遇到“功”字和“工”、“公”等与“功”字同音的字,都要避开不讲。

李贺的父亲名叫李晋肃,名字里有个“晋”字,和“进”同音。

那些人就说,李贺前来考进士,是不孝的行为。

韩愈听说了,非常生气,立即写了一篇文章,叫《讳辩》,替李贺辩解。

他在文章中说:“父亲名字叫‘晋’,儿子就不许考进士,那么父亲名字如果叫‘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有些人正经的东西不好好学,偏天天注意这些琐碎的细枝末节,真是太糊涂了。

”虽然韩愈的文章没能改变李贺的命运,但赢得了当时人们深深的敬佩。

高尔基说,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

如今社会,比古代公正、合理得多,但并不代表生活中就没有不和谐,错误的人和事还是会有,遇到不平之事,青少年朋友们是否有勇气和韩愈那样,挺身而出呢?决定个人价值和前途的不是聪敏的头脑和过人的才华,而是正直的品格。

一个人即使没有文化,能力平平,一贫如洗,但只要品格高尚,就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青少年作为未来社会的栋梁,应该养成讲真话、敢于坚持真理的品格。

聪明的更加聪明,愚笨的更加愚笨很多人认为老师岁数比较大,可是孔子曾经拜过一个七岁小孩做老师。

孔子有一天驾车出行,路上遇到一个小孩子在路中央玩。

车夫嚷道:“小孩子,让开让开。

”可是那个小孩好像没听见一样。

孔子只好让车停下来。

他下车一看,原来小孩在路上用石头子摆城墙。

孔子就问他:“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几岁了?你为什么不让路呀?”那个小孩说:“我叫项橐,今年七岁了。

我摆的是城,你坐的是车。

只有车让城,哪有城让车的道理啊?”孔子很吃惊,觉得这个小孩很聪明,旁边车夫连忙说:“这是大名鼎鼎的孔圣人,你怎么敢顶撞!”项橐却说:“我看没什么了不起,既然是圣人,那一定是很有智慧。

我可以请教几个问题吗?答得出,我就拜你为师,和你学习;答不出,你要拜我为师。

”孔子欣然答应了。

项橐说:“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孔子回答不出,只好说:“天上我实在搞不懂,还是问点地下的事情吧。

”项橐又说:“地上一共有多少间屋子?”孔子又答不出,说:“天地都太遥远了,问点眼前的事情吧。

”项橐又说:“那就问眼前的问题:你的眉毛有多少根?”孔子满脸通红,只好服输,答应拜项橐为师。

孔子未必真的从项橐那里学到了什么实际的知识,或许他学到的,只是一种好奇的探究态度。

但不管怎样说,孔子是一个谦虚谨慎而又好学的人,他面对任何未知的事物,都会虚心地请教、聆听,这才造就了一代伟人。

韩愈写过一篇名叫《师说》的文章,讲述向老师学习的态度。

他说:一个人知道道理有先后的差别,不同的人所做的事情也不一样,精通的行业也不一样,所以,谁掌握了正确的道理,谁就是我的老师,不管他地位如何,贫富如何,年纪是不是比我大。

据说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每写一首诗,就要先读给不识字的老太太听,要是听不懂,他就反复修改,直到老太太听懂为止。

所以白居易的诗明白如话,广为传播,连朝鲜、日本都传诵着白居易的诗作。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存在不懂的知识,会因为种种理由不愿意向别人请教。

问比他年纪小的,他觉得丢了面子;问学习成绩不如他好,又觉得有失身份;问比他学习好,还是觉得开不了口;问老师,又怕人议论,说他在故意表现自己……这样看来,确实没有人可以问了,那不懂的地方,就只好放着不管了。

其实,这样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

正如韩愈说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存在知识缺陷,不然这个社会又怎么会有职业的差别呢?知识面前人人平等,你在这方面不如别人,在那方面也许比别人强,你今天请教了别人,明天也许会被别人请教。

知识的传播是相互的。

如果有了问题不请教,那么聪明的更加聪明,愚笨的更加愚笨。

心高气傲的人很多。

可是,我们越是不愿意开口请教,就离真才实学越远。

社会本来是一个相互交流、服务的整体,为什么要把自己游离于这个整体之外呢?如果我们遇到困难,都能热情地开口“您好,请教您一个问题”,那我们肯定会成为有智慧的人。

业精于勤荒于嬉,勤奋是对成功的最好注解武侠小说里经常有这样的情节:一个武功一般的年轻人,突然发现了一本秘籍,也许是内功心法,也许是拳经剑谱,然后闭门修炼一段时间,出关后就天下无敌了。

或者,吃了什么千年不遇的灵丹妙药,然后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内力和武功大进。

那么有没有这样的药物,吃了可以使人聪明百倍呢?也许你会想到广告里经常宣传的“提高智力”的药物、“增强记忆”的补品,医学研究证明,这些药物确实有增加营养、调节气血的功能,但是哪一种药品吃了以后,都不能使人提高智力。

“提高智力”的药物到底有没有呢?有,但不是丸药,也不是汤剂,而是勤奋加重复。

韩愈有一句名言:“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意思是说,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而荒废在于贪玩。

他认为,只有勤奋才能让人学有所成。

现在我们就来介绍一个使用过这种“药物”的人,清代的大学者阎若璩。

阎若璩是清代汉学发端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在文献整理上有重大的学术成就,他那种勤奋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阎若璩小时候是一个不聪明的孩子,他上学的时候,别的孩子一上午能背的书,他要花好几天,以至于私塾先生很看不起他,认为他没有什么前途。

阎若璩长大一点后,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他想,为什么别人能背的书我不能背呢?难道是我智力不如别人吗?他想,自己的名字为什么从来不会忘记呢?因为天天用,看来,背书没别的办法,只有不断重复。

于是他开始研究背书的方法,他把书一页页拆开,贴在桌子上,每天贴几张,规定自己一定要背完,背不完不休息。

开始的时候,背起来相当困难,贴的页数也很少,渐渐的,他发现,自己背书的能力提高了,开始每天只能背一两页,后来就是三四页,过了几个月,他一天能背十多页书。

在十六岁的一天晚上,阎若璩回顾了自己几年背书的历程,理顺了思路,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背书心得。

从此以后,他记忆力大长,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他知道,这是自己几年来背书的胜利果实。

西方有格言说:“一件事重复做十万遍,你就是做这件事的专家。

”所以不断地重复,熟能生巧,总有一天,会突破自己的极限,让自己的智慧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而且,无数的事例证明,这个用功的阶段,其实并不长。

虽然韩愈说的“业精于勤荒于嬉”道理非常简单,但是我们经常被幽深博大的学问之山吓倒,总觉得成功离我们很遥远,不相信“勤”字就是开启智慧宝库的钥匙。

黄侃和陆宗达师徒都是现代著名的语言学家。

陆宗达年轻的时候,投拜黄侃为师,要黄侃教他学问。

黄侃什么都没说,叫陆宗达去买一部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国最早的字典)来。

当时的书,还是竖排繁体的,没有标点符号,读书的人要顺利读下来,就要自己加标点。

黄侃说:“你把这部书从头加标点,一直点到结尾,然后我再教你。

”陆宗达心想,虽然麻烦点,但也不难,就老老实实地把书拿回家,从头一个标点一个标点地加,过了半年,整整一部书终于点完标点了,陆宗达兴冲冲地去找黄侃,只见黄侃把书收了去,又拿出一本新的《说文解字》来,和原来那本一模一样,说:“回去再从头点起。

”陆宗达说:“不是交给您一部点好的吗?”可是黄侃眼一闭,不理他了。

陆宗达只好拿回去继续奋战,过了几个月,第二本《说文解字》也标点完了。

黄侃收了去,又拿出第三本一模一样的《说文解字》来,说:“还是这部书,再拿回去标点一遍。

”几个月后,陆宗达拿着点好的第三本去见黄侃的时候,心想:“这回总该可以交差了吧,难道还有第四本吗?”等到了黄侃家黄侃,果然黄侃又从抽屉里取出第四本《说文解字》来……三年过去了,陆宗达什么也没干,把《说文解字》标点了一遍又一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