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关系
试论生活丑与艺术丑及其审丑的美学价值和审美导向

试论生活丑与艺术丑 及其审丑的美学价值和审美导向●毕士奎一生活中的丑,是指客观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丑的客体对象,“是一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它是客观存在的‘第一自然’,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
”①艺术中的丑是现实生活中丑的反映形态,它是作家艺术家遵循艺术的一般规律创造出来的、渗透着创作主体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的一种艺术形象和艺术典型。
属于“第二自然”的范畴。
对于这两个不同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已早为人们所熟知,这里无需赘言了。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生活中的丑是客观自在的,本身并不能进入主体的审美领域,更不可能让主体产生美感享受。
而艺术中的丑则恰好相反。
因而,主体在对丑进行审美判断和评价活动中必须明确加以区分,以作出正确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美是肯定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象,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审美主体只能在对自身的本质力量的直观中感受到美,这时,也才具有正面的审美价值。
而生活中的丑正与之相反,它是否定并歪曲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象。
它的存在,妨害和阻碍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发挥与显现,同人的本质力量所追求的目标背道而驰的。
因而在审美中是一种负价值。
如:凶杀的现场、腐烂的污物、恶心的噪声,这些生活中极端丑的客体对象,人们避之犹恐不及,当然不会津津有味地欣赏它、品味它,它只会引起主体的情感上的极端憎恨、蔑视,使人感到“不安”与“痛感”,②诚如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所说:生活中的“丑是使人发生不快感的”,“美是使人发生快感的。
”③然而,尽管生活丑在审美中是一种负价值,不能直接作为审美对象进入审美领域。
但是,它却能够而且完全可以成为作家艺术家反映与表现的对象,从而间接地进入审美领域。
原因何在呢?首先,是由艺术创作的特性决定的。
我们知道,艺术创作是艺术家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认识与评价,借助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
所以,对于生活中的丑,艺术家通过观察、分析,能够将其本质及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意义深刻地认识并揭示出来,并渗透着创作主体的否定性评价,从反面肯定了美。
从《丑之美》浅析生活丑与艺术美

从《丑之美》浅析生活丑与艺术美在著名雕塑家罗丹的眼中,生活的美丑和艺术的美丑有着不同的意义。
罗丹的智慧与真挚的心灵赋予了雕塑以生命,这正是罗丹作品中的灵魂和魅力。
罗丹将他的认识与经历融入自己的雕塑创作中,为人们揭露着他所理解的美好的爱情、悲壮的史诗以及真实的人性。
他试图将生活中的“丑”通过真挚的心灵去感受,去创造,将它们提炼成为艺术中的“美”。
一、生活中的“丑”与艺术中的“美”谈到美,我们自然会想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比如春天初开的花蕾,夏日池塘的游鱼,秋季阶前的落叶和冬天屋顶的雪。
而艺术中的美却可能是一张疲惫的脸,一个腐烂的苹果,抑或是一副干瘪的身躯。
它们或许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丑”,却又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美”。
它们来自于自然,却更是因为人类劳动和思想赋予了它们自己的生命,以自己的“丑陋”揭示了人心灵与艺术的“真”,而成为艺术中的“美”。
罗丹的雕塑作品《丑之美》可谓是将生活中的“丑”化为艺术中的“美”的一个范例。
这个作品取材于诗人维庸的《美丽的老宫女》一诗,一个丑陋、干瘪如柴的老宫女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让看展的年轻妇女们不禁捂眼,并且嘴上碎念道“真丑陋”而疾步离开。
当罗丹从葛赛尔的口中得知妇人们对《丑之美》的反应时,他莞尔而笑,道:“要知我的作品之所以能引起这般生动的印象,是因为它极富表情的缘故;并不是雕塑,而是雕塑背后的,她们内心意识感受到而不愿面对的,妇女年华消逝后的最真实的姿态,这恰恰正是观者对雕塑的意识上的进一步幻想。
”正如埃皮克蒂塔所说的:“使人扰乱和惊骇的,不是物,而是人对物的意见和幻想。
”这种恐惧是来自心灵的,是最内心的真,也恰恰正是艺术中的至“美”所在。
二、艺术来源于摹仿自然,却高于自然恩斯特?卡西尔在他所著的《人论》一书中提到:“艺术早在其成为美之前,就已经是构形的了,然而在那时候就已经是真实而伟大的艺术,往往比美的艺术本身更真实、更伟大些。
”这时的艺术是最本真的艺术,是最至善的艺术。
浅析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审美关系

浅析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审美关系作者:林楠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34期摘要:现实中美丑杂处。
一般说来,人们讨厌作为审美活动中丑的事物,但是生活丑也有自己的艺术价值。
艺术家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审美感悟与评价,借助审美意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生活中的丑也可以转化为艺术美。
人们在追求美的道路上认识丑、克服丑,揭示丑的本质,这是从反面肯定美。
本文以两件雕塑作品引出这一话题,探讨生活丑的美学意义,分析美与丑的审美关系,得出二者是相反相成、不可或缺的结论。
关键词:生活丑艺术美审美关系相反相成\罗丹的名作《欧米哀尔》,塑造了一个年老色衰的妓女形象。
几十年的风月场生活,使她如此衰老。
她是这样干枯、瘦弱:佝偻的脊背,枯瘪的乳房,满是皱褶的肚皮……如果在生活中,谁见到了这样的形象,恐怕都不会说是美的。
可是面对罗丹这件作品,观赏者久久不忍离去,内心深处泛起层层涟漪。
阿格桑得罗斯所做的《拉奥孔群像》雕塑,拉奥孔的神情是恐怖和痛苦的,他努力挣扎,想让自己和孩子摆脱蛇的缠绕。
三个扭曲的身体,所有肌肉运动都达到了极限,表达出了在痛苦状态下的力量和反抗状态下的紧张,所有神经、血管和肌肉都被痛苦填满了,气氛紧张而惨烈。
以上两件雕塑作品在视觉上颠覆了我们对艺术美的认识,单纯塑造了“不美”的形象,但在这种塑造丑的形象的作品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作者美的理想。
看到这些作品,没有人会感到丑陋,有的只是赞叹、激动。
在这里生活丑巧妙地实现了向艺术美的转化。
一、本是同根生,相“厌”何太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在人类刚刚出现的时期,祖先们就开始了对美追求的漫漫历程,无论现实生活里还是艺术家创作中,追求美都是一个不变的话题。
艺术创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展览生活中的丑恶现象,而是歌颂美好的事物,表现美好的理想。
“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不仅是生活的反映,而且是艺术家人格的反映,正是客观的社会生活通过作家、艺术家主观的熔铸、改造,才变成了艺术作品,才创造了一种不同于社会生活美的新的美——艺术美”①。
关于生活丑与艺术美

关于生活丑与艺术美XXX(艺术学院艺术设计XX班)摘要:艺术是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集中表现,生活丑和艺术美是生活与艺术诸多关系中重要的一支。
生活丑和艺术美具有某种统一性的关系,这种统一性的关系为艺术对生活丑的接纳提供了依据和前提,丑是一个复杂的美学现象,无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在文化艺术中,都有其活动的身影。
本文简要介绍了丑的崛起,揭示了生活的丑与艺术美关键词:艺术美、生活丑、美学意义、生活中,实质内涵一、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问题(一)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问题,是美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告诉我们,艺术美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的头脑中所固有的,艺术美的根源存在于现实的生活中。
现实美是艺术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现实美是美的客观形态,艺术美则是现实美的主观反映的产物。
艺术美是意识形态性的,是审美意识的形态化,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的表现,而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这就是艺术的最主要特点。
(二)艺术美的典型与意境艺术美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它的典型性,正是由于着典型的塑造,才使艺术美比现实美来的更高更强烈更理想,现实美永远没有艺术美那样理想,那样无懈可击(三)艺术美的个性与风格个性并不是艺术美所得天独厚的,现实美作为客观事物的一种现象形态,同样具有个性特征,个性是美的一种普通特征,这无论对于艺术美还是现实美来说都不例外,个性作为没的一种普遍特征,他要求我们不能吧风格与个性简单的等同起来,风格体现着个性,但他的内涵却比个性要复杂的多。
二、艺术创作活力艺术美是人类的精神产品,它体现了艺术家进步的审美思想和艺术才能,是艺术创作个性的自我确证,艺术创作的过程,从许多艺术家的创作经验来看,一个完整的创作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创作的准备,第二,艺术构思,第三,艺术的传达。
创作过程中的形象思维1.以形象作为认识和表现的基本形式2.在理性认识中并不抛弃能够表现本质的感情材料形象思维中的情感与想象,情感思想是思维中的重要心理因素,它们与认识因素各自独立,互相区别,又紧密融为一体。
小论现实之丑向艺术之美的转化

⼩论现实之丑向艺术之美的转化2019-10-13现实中的丑,能化为艺术的美。
这是罗丹的⼀个重要观点。
奥古斯都·罗丹说:“所谓⼤师,就是这样的⼈。
他们能⽤⾃⼰的眼睛去看别⼈见过的东西,在别⼈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拙劣的艺术家永远戴着别⼈的眼镜。
”他甚⾄说:“艺术就是感情。
……艺术,也是趣味。
艺术家⼀切的制作,都是他内⼼的反映。
”在艺术创作领域,有很多这样的⼤师,他们把现实⽣活中丑陋的⼀⾯通过艺术创作⼿段记录下来,通过⾃⼰的⼼灵与情感使之转化为艺术作品,就使得作品充满了艺术之魅⼒美。
提到现实之丑向艺术之美转化,第⼀位能让⼈联想到的作品就是奥古斯都·罗丹的雕塑作品《美丽的欧⽶哀尔》,堪称现实之丑与艺术之美完美融合的典范。
罗丹根据法国诗⼈维龙的诗作《美丽的欧⽶哀尔》进⾏创作,在诗中,欧⽶哀尔被描绘成⼀个⾮常美丽的妓⼥;但是,在罗丹的雕⼑下,却展现出红颜翻覆、年⽼⾊衰、丑陋⼲瘪、毫⽆⽣机、遭⼈厌弃的“⽼妓”。
罗丹的助⼿葛塞尔看到这幅雕塑作品,发出“丑得如此精美”的感慨,丑到极致,反⽽衍⽣出超越现实意义的美。
艺术之美,不同于现实之美,不同于现实中常⼈所理解的⾊相之美。
这幅凝结了时光与思索的雕塑,在每⼀个直观、真实的视觉冲击之后,更多的是让⼈产⽣思考的⼒量——妓⼥的职业、年轻与衰⽼、⽣存与死亡、⽣机与荒芜、冷漠与关怀、个性与共性、别⼈与⾃⼰等问题。
艺术之美,通过“某种⾃然景象的⾼度真实”之“性格”,才能更深刻地展现艺术家的灵魂、感情和思想。
挪威现代表现主义绘画先驱爱德华·蒙克的画作《呐喊》是他最重要的系列作品“⽣命组画”中的⼀幅,在这组以讴歌⽣命、爱情和死亡的画作中,采⽤象征和隐喻的⼿法,表现⼈类的孤独、忧虑、苦闷、恐慌。
在《呐喊》这幅画作上,画⾯前⾯是⼀个捂住⽿朵、脸部因惊恐尖叫⽽变形的⼈物,画⾯后⽅是栏杆、⼩船、教堂的尖塔和红⾊的云彩。
蒙克说:“我想描绘⼀系列这种绘画题材——我决不描绘男⼈们看书、⼥⼈们结⽑线之类的室内画。
论现实丑和艺术美

论现实丑和艺术美内容摘要:事物是对立与统一的结合体,当然绝对的丑与绝对的美是不存在的,两者有着辩证统一的联系。
事物在时间的长轴上不断运动,丑与美也绝非水火不容,它们在一定的途径下可以相互转换。
本文结合课堂老师的讲解及对视频教学的感悟,详细阐述了丑与美的审美关系,分析了现实丑与艺术美的实质。
关键字:现实丑、艺术美、关系一、生活中的丑与美丑与美是人类发展长河中的两大主题。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人类不断的追逐美的事物的漫漫征程上,因有这个动力,才有进步创新发展文明。
我们追溯这条追逐美的印迹,清晰可见的是:古希腊的巴特农神庙的神美、埃及金字塔的伟岸、米开朗琪罗雕塑的惊叹、达芬奇绘画的绝伦,贝多芬音乐中的壮丽……处处是美的极致,处处是美的魂灵的流露。
相比而言,人们总是避讳丑的存在。
它作为美的对立面,被人们唾弃,抨击。
无论是莎翁笔下的自私虚伪的葛朗台的嘴脸,还是恐怖的鬼魅的阴暗,亦或是生活中的一些陋习笑柄。
都是以恶,厌恶的不好形象展现。
人们纷纷避之,渐而,丑,成了歪曲否定的代名词,起到了不折不扣的负面作用,有着非人性的特质,阻碍和妨碍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发挥与显现。
丑是社会生活中与人的本质力量向悖逆的事物,是违背形式规律的,畸形的,有缺陷的,无序的感性形式。
人们总是向往着美的事物,抵制着丑的存在。
身边的大好山河壮丽美让我们赞美,精彩纷呈的影视作品让我们销魂,生动丰富的文学作品让我们触动。
人们在追求时尚的光鲜,在吟唱音乐的共鸣,在倡导个性的人生。
这就是美,我们爱美。
身边的扰人的苍虫肆飞,嘈杂的周边环境,不讲卫生的恶习陋习。
人们在推崇文明的生活方式,在抨击劣行的压迫剥削,在打压恶势力的肆意妄为。
这就是丑,我们唾弃丑。
二、现实丑与艺术美的对立的关系。
现实丑与艺术美相互对立排斥。
在电影《江姐》中,我们见到的是现实中叛徒从性格到外貌的使人生厌的丑的虚伪嘴脸,是现实中侩子手敌人的凶残丑的面目,一个个让人憎恶的形象跃然与屏幕。
浅谈艺术作品中的美与丑

浅谈艺术作品中的美与丑【摘要】:“美”与“丑”这对矛盾体,它们始终处于相互对立、依存的辩证关系,艺术作品中的美能够启到悦目心娱、净化心灵,而“丑”则给人带来自省与反思。
“美丑对照原则”是在艺术创作中所使用的艺术手段,而艺术的真实、生活的真实是艺术作品本质表现。
现实的美、社会的美与形式的美皆能从艺术作品中呈现出,作品还能创造艺术美,并给人强烈的美感。
艺术的美与丑是分成次,主要分为外美内丑与内美外丑,所反映出来“丑”的对象不等于艺术“丑”。
总之,“美”与“丑”二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融合转化。
【关键词】:美与丑;艺术作品;审美;审丑;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客观世界中的许多事物,通过欣赏艺术作品的行为,获取审美感觉。
凡人能与客观事物产生一定的审美关系,从而引起群众们的审美感受,由此可得,艺术审美具有普遍性、规律性、历史性等。
没有天生不变的美,自然也没有绝对永恒的美,对人外貌美的认识,每个时代都个有千秋,魏晋时代以“秀骨清像”为美,唐朝则以“丰硕颊体”,当今盛行以瘦为美;而西方古希腊时期的人物形象审美标准,再到后来的达·芬奇的《威鲁特威人》的黄金比例,审美标准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
众首周知,在这大千世界中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既有善自然也会有恶的一面,便有美丑之分,万物皆是对立统一。
只有真去理解时间事物之间正反两面的关系,才能在进行艺术体验活动时更好的掌握、了解艺术家们创作动机以及其想想过作品表现某种内涵意义。
1.美与丑的认识艺术作品最本质特征就是美,所以美是一种具有独特的价值,丑亦是。
“什么是美的问题”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已经在进行探索了,美是视觉审美的愉悦体验,丑则是一种特殊的审丑体验,那么美到底是什么?丑又是什么?(一)什么是美在西方古代,例如希腊哲学家毕德哥拉斯认为“美即和谐”,“和谐是许多混杂要素的统一,是不同要素的相互一致。
”[1]其认为和谐是“美”与“丑”这对矛盾体的调和剂,是协调统一。
桑塔耶那看来“美是一种最高的善,它满足一种自然功能,满足我们心灵的一些基本需要或能力。
美就是美,丑就是丑━━化丑不能为美━━论美与丑的肯定及否定之情感结构之于艺术的本质

美就是美,丑就是丑━━化丑不能为美━━论美与丑的肯定及否定之情感结构之于艺术的本质从横向上来看,一是关于丑的艺术或艺术中的丑的表现的研究;二是关于丑的美学,或者称之为丑的哲学的研究。
从纵向上来看,丑及其丑学的独立突现是由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即随着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兴起,丑在艺术中开始取代美而占据了主角的位置,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与此相适应产生了与美学具有同等地位的丑学。
栾栋博士认为从1750年到2050年的三百年间,西方的美学呈现出正、反、和的发展轨迹,“也就是说1750-1850年是西方美学的正题阶段,1850-1950年是西方美学的反题阶段,1950-2050年是西方美学的合题过程。
”①正即对美的张扬,反即丑的突现,合即两者的扬弃。
但在论述到丑的美学价值时,并未回答亚里斯多德的疑问,一方面仍然是以丑衬美、以丑显美和化丑为美的传统观点,概括地讲即化丑为美论;另一方面,就是以黑格尔以来的异化理论为基础和方法论的对社会丑恶的批判和否定,概括地讲即异化否定论。
也就是说正是由于西方现代化所带来的异化,才有了现代派艺术中丑的审美价值的突现,也才有了丑学的独立,即在艺术作品中表现丑,在思想文化方面张扬丑。
在此显现出理论和方法的二难处境,一方面要强调丑在美学中的独立地位,使其成为与美学相对的丑学;另一方面又要揭示丑的美学价值,可见丑学仍然是美学的一部分,既要丑,又要美,最后还是落脚在化丑为美上。
对此已有人提出了质疑,“艺术中的美就是美,丑就是丑,美不可能是丑,丑也不可能是美。
‘美’与‘丑’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东西。
为什么长期以来人们会不顾常识而认为艺术中只有美而没有丑甚至以丑为美呢?这里面有两个认识的误区:一是把艺术等同于美;二是把视觉上的丑与丑的形象的文化价值混为一谈。
”②遗憾的是作者在论述这一问题时仍然没有跳出外表丑与内在美的窠臼,即艺术形象可以是丑的,但其内在的“文化价值”则是美的,没有把丑提到否定性的本体论高度来看,因而最终仍是化丑为美的问题,所不同者只在于形象的外表有美丑之别,即美是美,丑是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论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现实中丑得事物时,把丑看作是客观事物的一种社会属性,并从历史的发展中说明丑的根源,指出生活中的丑和卑鄙、虚伪、腐朽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告诉我们,生活丑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在感性形式中包含着一种对生活,对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否定意义的东西。
艺术美是指人通过艺术技巧、艺术方式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的美。
艺术美来源于客观现实生活,具有客观性,另一方面,艺术美熔铸了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具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因此,艺术美具有主观与客观因素相统一的特性。
生活中的丑能进入艺术领域,并重构为艺术美。
生活丑重构为艺术美需要有一定的客观和主观条件。
采用以丑衬美、托丑寄美的方法,通过对生活丑的否定,可以达到对艺术美的表现,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彩、具有美质特点的艺术形象来。
生活丑是从现实的角度说的,艺术美是从艺术的艺术形象的角度说的。
生活丑成为艺术是从艺术的形象的角度说的。
生活丑成为艺术描写的对象,是艺术创作的特性决定的。
法国老妓欧米哀尔,年轻时非常美丽,而罗丹则刻出了年老色衰、干瘪丑陋的欧米哀尔。
有人评价这个雕像丑得如此精美。
丑陋的老妓在雕像中竟然丑得如此精美。
(1)艺术的美不美,不在于生活是丑或是美。
生活的美可以成为艺术的美,生活的丑也可以成为的美。
因为艺术美既植根于现实的生活,又体现了艺术的独特的创造性。
作为生活,对象可能是丑的,作为艺术,却能把对象表现得非常深刻、生动。
(2)把生活中的丑创造成艺术的美,不是把丑变成了美,而是把丑变得更典型了。
通过典型化的原则,揭示出丑的本质。
这样,艺术便更美了。
(3)艺术能将生活真实地表现出来,可以使欣赏者明辨美丑,本身便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感染力就是美。
生活中丑的现象可转化成艺术美。
一部作品是否美,关键不在于对象美不美,而在于作者是怎样地去表表现这种对象。
如果揭示得好,生活中的丑也可以转变为艺术美;反之;生活的美也会变成艺术的丑。
如昆剧《十五贯》中的娄阿鼠,他赌赌博、偷窃、行凶、嫁祸于人。
其内在本质和外在表现都是丑的、恶的。
但艺术家以美的理想塑造他、揭露他、抨击他,不仅展示他的丑的行为,而且揭示它的丑的内心世界,因此,这一成功的艺术形象给人的审美感受不是丑的,而是美的,是通过否定达到了肯定;
生活丑何以能转化成艺术美呢?
1、运用典型化手法,使生活丑成为艺术的典型。
2 、通过完美的艺术形式,对生活丑进行生动的表现。
3、揭示美与丑的矛盾,使欣赏者获得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