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高中数学高一(上)函数的基本概念同步教学案【解析】

沪教版高中数学高一(上)函数的基本概念同步教学案【解析】
沪教版高中数学高一(上)函数的基本概念同步教学案【解析】

高中数学函数解析式求法

函数解析式的表示形式及五种确定方式 函数的解析式是函数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示方法,本文重点研究函数的解析式的表达形式与解析式的求法。 一、解析式的表达形式 解析式的表达形式有一般式、分段式、复合式等。 1、一般式是大部分函数的表达形式,例 一次函数:b kx y += )0(≠k 二次函数:c bx ax y ++=2 )0(≠a 反比例函数:x k y = )0(≠k 正比例函数:kx y = )0(≠k 2、分段式 若函数在定义域的不同子集上对应法则不同,可用n 个式子来表示函数,这种形式的函数叫做分段函数。 例1、设函数(]() ???+∞∈∞-∈=-,1,log 1,,2)(81x x x x f x ,则满足41)(=x f 的x 的值为 。 解:当(]1,∞-∈x 时,由4 12= -x 得,2=x ,与1≤x 矛盾; 当()+∞∈,1x 时,由4 1log 81=x 得,3=x 。 ∴ 3=x 3、复合式 若y 是u 的函数,u 又是x 的函数,即),(),(),(b a x x g u u f y ∈==,那么y 关于x 的函数[]()b a x x g f y ,,)(∈=叫做f 和g 的复合函数。 例2、已知3)(,12)(2 +=+=x x g x x f ,则[]=)(x g f ,[]=)(x f g 。 解:[]721)3(21)(2)(2 2+=++=+=x x x g x g f [][]4443)12(3)()(222 ++=++=+=x x x x f x f g 二、解析式的求法 根据已知条件求函数的解析式,常用待定系数法、换元法、配凑法、赋值(式)法、方程法等。 1待定系数法 若已知函数为某种基本函数,可设出解析式的表达形式的一般式,再利用已知条件求出系数。

沪教版高一数学教案

沪教版高一数学教案 精品文档 沪教版高一数学教案 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体会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 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和“不属于”关系; 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级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内容 集合的有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 ,也简称集。 3. 思考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我国的小河流; 非负奇数; 1 / 3 精品文档 方程x210的解; 某校2007级新生; 血压很高的人; 著名的数学家;

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所有第三象限的点全班成绩好的学生。 对学生的解答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 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 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无序性:给定一个集合与集合里面元素的顺序无关。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5.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 例如,我们A表示 “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则有3?A 4A,等等。 6(集合与元素的字母表示: 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的元素用 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常用的数集及记法: 2 / 3 精品文档 非负整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例题讲解: 例1(用“?”或“”符号填空: ; ; Z; 设A为所有亚洲国家组成的集合,则中国A,美国,印度A, 英国 A。例2(已知集合P的元素为1,m,m23m3, 若3?P且-1P,求实数m的值。

高中数学-求函数解析式的六种常用方法

求函数解析式的六种常用方法 一、换元法 已知复合函数f [g (x )]的解析式,求原函数f (x )的解析式.令g (x )= t ,求f (t )的解析式,再把t 换为x 即可. 例1 已知f (x x 1+)= x x x 1122++,求f (x )的解析式. 解: 设x x 1+= t ,则 x= 1 1-t (t ≠1), ∴f (t )= 1 11)11(1)11(22-+-+-t t t = 1+2)1(-t +(t -1)= t 2-t+1 故 f (x )=x 2-x+1 (x ≠1). 评注: 实施换元后,应注意新变量的取值范围,即为函数的定义域. 二、配凑法 例2 已知f (x +1)= x+2 x ,求f (x )的解析式. 解: f (x +1)= 2)(x +2 x +1-1=2)1(+x -1, ∴ f (x +1)= 2)1(+x -1 (x +1≥1),将x +1视为自变量x , 则有 f (x )= x 2-1 (x ≥1). 评注: 使用配凑法时,一定要注意函数的定义域的变化,否则容易出错. 三、待定系数法 例3 已知二次函数f (x )满足f (0)=0,f (x+1)= f (x )+2x+8,求f (x )的解析式. 解:设二次函数f (x )= ax 2+bx+c ,则 f (0)= c= 0 ① f (x+1)= a 2)1(+x +b (x+1)= ax 2+(2a+b )x+a+b ② 由f (x+1)= f (x )+2x+8 与①、② 得 ???=++=+822b a b b a 解得 ???==. 7,1b a 故f (x )= x 2+7x. 评注: 已知函数类型,常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

高中数学目录(沪教版)

高中数学教材(沪教版)目录 高一上 第一章集合与命题 一集合 1.1集合及其表示法 1.2集合之间的关系 1.3集合的运算 二四种命题的形式 1.4命题的形式及等价关系 三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5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1.6子集与推出关系 第二章不等式 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2.3其他不等式的解法 2.4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 *2.5不等式的证明 第三章函数的基本性质3.1函数的概念3.2函数关系的建立 3.3函数的运算 3.4函数的基本性质 第四章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上)一幂函数 4.1幂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二指数函数 4.2指数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4.3借助计算器观察函数递增的快慢 高一下 第四章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下)三对数 4.4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 四反函数 4.5反函数的概念 五对数函数 4.6对数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六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 4.7简单的指数方程

4.8简单的对数方程 第五章 三角比 一 任意角的三角比 5.1任意角及其度量 5.2任意角的三角比 二 三角恒等式 5.3同角三角比的关系和诱导公式 5.4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 5.5二倍角与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 三 解斜三角形 5.6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和解斜三角形 第六章 三角函数 一 三角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6.1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6.2正切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6.3函数()sin y A x ωφ=+的图像与性质 二 反三角函数与最简三角方程 6.4反三角函数 6.5最简三角方程 高二上 第七章 数列与数学归纳法 一 数列 7.1数列 7.2等差数列 7.3等比数列 二 数学归纳法 7.4数学归纳法 7.5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7.6归纳—猜想—证明 三 数列的极限 7.7数列的极限 7.8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和 第八章 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8.1向量的坐标表示及其运算 8.2向量的数量积 8.3平面向量的分解定理 8.4向量的应用 第九章 矩阵和行列式初步 一 矩阵 9.1矩阵的概念 9.2矩阵的运算 二 行列式 9.3二阶行列式 9.4三阶行列式

高中数学函数的解析式

课题:___函数的解析式___ 教学任务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会求简单函数的解析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回顾-反思-巩固-小结”的过程中 总结简单函数的解析式三种类型及解法。理解掌握 换元法、待定系数法,体会建立数学模型。培养学 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 造,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培养独立的分析和建模的能力。 重点理解掌握应用换元法、待定系数法求简单函数的解析式 难点能初步掌握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并能注意实际问题中的定义域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 设计 意图 活动1课前热身(资源如下) 1、设 ? ? ? ? ? < = > + = )0 (0 )0 ( )0 (1 ) ( x x x x x fπ,则f{f[f(-1)]}=_______ ___ 2、若一次函数f(x),使f[f(x)]=9x+1,则() f x= 3、已知:) (x f=x2-x+3 ,则 f(x+1) = , f( x 1 )= 4、若 x x x f - = 1 ) 1 (求f(x) = 5、客车从甲地以6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1小时到达乙地,在乙 地停留了半小时,然后以8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1小时到达丙 地,下列描述客车从甲地出发.经过乙地,最后到达丙地所经过 的路程s与时间t之间关系的图象中,正确的是(). A. B. C. D. . 从正 反两 种情 况出 发,让 学生 回忆 体会 函数 解析 式用 法和 求法。 活动2类型解法 函数的解析式的几种类型及解法: 1、已知所要求的函数类型(一次、二次、反比例、指对数等), 利用待定系数法来求; 2、已知复合函数一般用变量代换(换元)法; 3、涉及实际问题求解析式,需建立数学模型即:把实际问题转 化为数学问题。 培 养学 生用 自己 的语 言来 总结 类型 与解 法 活动3提高探究 资源1、求满足下列条件的函数() f x的解析式: ①已知一次函数() f x,满足3(1)2(1)217 f x f x x +--=+. ②若二次函数满足(0)0 f=,且(1)()1 f x f x x +=++ ③设二次函数f(x)满足f(x-2)=f(-x-2),且图象在y轴上的截距为1,在x轴上截得 的线段长为2 2. 掌 握利 用待 定系 数法 求解 析式。

高一数学(沪教版)第一学期第一章部分习题

1.5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训练题 一、选择题 1、α是β的充要条件的是( ) A 、532:5 23:->-->+x x βαB 、b a b a ><>:2,2:βα C 、四边形是正方形相垂直平分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βα D 、有唯一解的方程关于1:0 :=≠ax x a βα 2、“22≤≤-a ”时“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012 =++ax x 无实根”的( ) A 、必要不充分条件 B 、充分不必要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3、已知b a ,是实数,则“0>a 且0>b ”是“0>+b a 且0>ab ”的( )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4、“0>x ”是“0≠x ”的( )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5、对任意实数c b a ,,,给出下列命题:①“b a =”是“bc ac =”充要条件;②“5+a 是 无理数”是“a 是无理数”的充要条件;③“b a >”是“2 2b a >”的充分条件;④“5a C 、1-k ,5

高中数学求函数解析式的各种方法

函数解析式 1、已知2(21)42f x x x +=-,求()f x 表达式。 2、已知1()2()23f x f x x +=+,求()f x 表达式。 3、已知2(1)21f x x +=+,求(1)f x -,()f x 。 4、已知23()2()23f x f x x --=-,不求()f x 的解析式,直接求(0)f ,(2)f 。 5、已知2 211()11x x f x x --=++,求()f x 解析式。 6、设()f x 是R 上的函数,且满足(0)1f =,并且对任意的实数x,y 都有()()(21)f x y f x y x y -=--+,求()f x 。 7、若函数2 2()1x f x x =+,求111(1)(2)()(3)()(4)()234f f f f f f f ++++++。 8、已知函数()x f x ax b =+,(2)1f =且方程()0f x x -=有唯一解,求()f x 表达式。 9、设)(x f 是一次函数,且34)]([+=x x f f ,求)(x f 。 10、已知221)1(x x x x f +=+ )0(>x ,求 ()f x 的解析式。 11、已知221)1(x x x x f +=+ )0(>x ,求 ()f x 的解析式。 12、已知函数)(2x g y x x y =+=与的图象关于点)3,2(-对称,求)(x g 的解析式。 13、设,)1(2)()(x x f x f x f =-满足求)(x f 。 14、设)(x f 为偶函数,)(x g 为奇函数,又,1 1)()(-=+x x g x f 试求)()(x g x f 和的解析式。 15、设)(x f 是定义在+N 上的函数,满足1)1(=f ,对任意的自然数b a , 都有ab b a f b f a f -+=+)()()(,求)(x f 。 16、已知f (x +1)=x +2x ,求()f x 的解析式。 17、已知f (x + x 1)=x 3+31x ,求()f x 的解析式。 18、已知函数()f x 是一次函数,且满足关系式3(1)2(1)217f x f x x +--=+,求()f x 的解析式。 19、已知2(1)lg f x x +=,求()f x 。 20、已知()f x 满足1 2()()3f x f x x +=,求()f x 。

沪教版高中数学高二下册 -12.7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教案

教学题目: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教学目标: 1. 能力与技能: (1)掌握抛物线的定义,理解抛物线的发生过程 (2)掌握抛物线的四种标准方程、图像、焦点、准线之间的关系 (3)会用待定系数法确定抛物线标准方程。 2. 过程与方法: (1) 有实际问题引入要研究的课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使学生 发现抛物线的形成过程。 (2) 求抛物线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中贯彻数形结合的思想。 (3) 掌握待定系数法在方程中的应用。 3. 情感与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探照灯、汽车前灯、卫星天线、激光 望远镜都是利用抛物线原理制成的,因此在生活当 中,抛物线是一个用途非常广泛的曲线。下面简单 介绍抛物线的光学反射原理,引起学生的兴趣。从 而引出课题: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二.新课: 1. 抛物线的定义:先从一个有趣的实验说起,仔细讲解实验的过程,让学生从实验的过程中发现抛物线的特点,从中学生可以自己总结出抛物线的定义:平面上与一个定点F 和一条定直线l(F 不在l 上)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点F 叫做抛物线的焦点。定直线l 叫做抛物线的准线。同时强调抛物线定义也是抛物线的性质即:是抛物线上的点就满足到焦点距离等于到准线的距离。 2. 抛物线标准方程的推导: 求一般曲线的方程(一般步骤):1.建系2.设点3列式4.化简 建立抛物线的坐标系(由学生讨论)过点F 做准线L 的垂线,垂足为K 。以直线KF 为x 轴,线段KF 的中垂线为y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设︱KF ︱= p,则焦点F 的坐标是(2p ,0),准线l 的方程为2 p x -=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函数解析式的求法大盘点

函数解析式的求法大盘点 函数解析式的求解方法较多,在此,我归纳了几类供大家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方程组法 型型和此法主要适用(x) )()()()()(c tx bf x af x c x t bf x af =+=+。 。即函数的解析式为得:替换为解析:把。 联立方程组,即可解出替换为分析:把的解析式。 ,求满足函数例3)(3)(-)(2)-()(2)(,)(,)()(2)()(.1x x f x x f x x f x f x x f x f x x x f x x x f x x f x f x f ==????=-=----=-- 。即函数的解析式为得:替换为解析:把。联立方程组,即可解出替换为分析:把的解析式。,求满足函数例)2(31)()2(31)(1 )(2)1()1(2)(,1)(,1)()1(2)()(.2x x x f x x x f x x f x f x x f x f x x x f x x x f x x f x f x f +--=+--=???? ????-=--=----=-- 点评:方程组法求函数解析式关键是根据所给表达式列出方程组。 )()()()()()()()()()(x f x t c x bf x t af x c x t bf x af x t x x c x t bf x af 即可解出,即替换为型需把???????=+=+=+, ).()()()()()()((x) )()(x f tx c x bf tx af x c tx bf x af tx x c tx bf x af 即可解出,即替换为型需把???=+=+=+

函数解析式的几种基本方法及例题

求函数解析式的几种基本方法及例题: 1、凑配法:已知复合函数[()]f g x 的表达式,求()f x 的解析式,[()]f g x 的表达式容易配成()g x 的运算形式时,常用配凑法。但要注意所求函数()f x 的定义域不是原复合函数的定义域,而是()g x 的值域。 此法较适合简单题目。 例1、(1)已知f(x+1)=x 2+2x,求f(x)及f(x-2). (2) 已知2 2 1)1(x x x x f + =+ )0(>x ,求 ()f x 的解析式 解:(1)f(x+1)=(x+1)2-1,∴f (x )=x 2-1.f(x-2)=(x-2)2-1=x 2-4x+3. (2) 2)1()1(2 -+ =+ x x x x f , 21≥+ x x 2)(2-=∴x x f )2(≥x 2、换元法:已知复合函数[()]f g x 的表达式时,还可以用换元法求()f x 的解析式。与配凑法一样,要注意所换元的定义域的变化。 例2 (1) 已知x x x f 2)1(+=+,求)1(+x f (2)如果).(,,)(x f x x x x f 时,求则当1011≠-= 解:(1)令1+= x t ,则1≥t ,2)1(-=t x x x x f 2)1(+=+ ∴,1)1(2)1()(2 2 -=-+-=t t t t f 1)(2 -=∴x x f )1(≥x x x x x f 21)1()1(2 2 +=-+=+∴ )0(≥x

(2)设 .)(,,,1 11 1111 11-= ∴-= - = = =x x f t t t f t x t x t )(代入已知得则 3、待定系数法:当已知函数的模式求解析式时适合此法。应用此法解题时往往需要解恒等式。 例3、已知f(x)是二次函数,且满足f(x+1)+f(x-1)=2x 2-4x,求f(x). 解:设f(x)=ax 2+bx+c(a ≠0),∴f(x+1)+f(x-1)=a(x+1)2+b(x+1)+c +a(x-1)2+b(x-1)+c=2ax 2+2bx+2a+2c=2x 2-4x, 则应有.)(12121 0224 2222 --=∴?? ???-=-==∴?????=+-==x x x f c b a c a b a 四、构造方程组法:若已知的函数关系较为抽象简约,则可以对变量进行置换,设法构造方程组,通过解方程组求得函数解析式。 例4 设,)1 (2)()(x x f x f x f =-满足求)(x f 解 x x f x f =-)1 (2)( ① 显然,0≠x 将x 换成 x 1,得: x x f x f 1 )(2)1(=- ② 解① ②联立的方程组,得: x x x f 323)(-- = 五、赋值法:当题中所给变量较多,且含有“任意”等条件时,往往可以对具有“任意性”的变量进行赋值,使问题具体化、简单化,从而求得解析式。 例5 已知:1)0(=f ,对于任意实数x 、y ,等式

高中数学函数的定义定义域值域解析式求法

课题7:函数的概念(一) 一、复习准备: 1. 讨论:放学后骑自行车回家,在此实例中存在哪些变量?变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2.回顾初中函数的定义: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 和y ,对于x 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 都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此时y 是x 的函数,x 是自变量,y 是因变量。 表示方法有: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 二、讲授新课: (一)函数的定义: 设A 、B 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 ,使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数x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 x 和它对应,那么称:f A B →为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function ),记作: (),y f x x A =∈ 其中,x 叫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A 叫作定义域(domain ),与x 的值对应的y 值叫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 x x A ∈叫值域(range )。显然,值域是集合B 的子集。 (1)一次函数y=ax+b (a ≠0)的定义域是R ,值域也是R ; (2)二次函数2 y ax bx c =++ (a ≠0)的定义域是R ,值域是B ;当a>0时,值域244ac b B y y a ??-??=≥?????? ;当a ﹤0时,值域244ac b B y y a ??-??=≤?????? 。 (3)反比例函数(0)k y k x =≠的定义域是{}0x x ≠,值域是{}0y y ≠。 (二)区间及写法: 设a 、b 是两个实数,且a≤<的实数x 的集合分别表示为[)(),,,,a a +∞+∞(](),,,b b -∞-∞。 巩固练习:用区间表示R 、{x|x ≥1}、{x|x>5}、{x|x ≤-1}、{x|x<0} (三)例题讲解: 例1.已知函数2()23f x x x =-+,求f(0)、f(1)、f(2)、f(-1)的值。 变式:求函数223, {1,0,1,2}y x x x =-+∈-的值域 例2.已知函数1()2f x x =+, (1) 求()()2 (3),(),33f f f f --的值;(2) 当a>0时,求(),(1)f a f a -的值。 (四)课堂练习: 1. 用区间表示下列集合: {}{}{}{}4,40,40,1,02x x x x x x x x x x x x ≤≤≠≤≠≠-≤>且且或 2. 已知函数f(x)=3x 2+5x -2,求f(3)、f(-2)、f(a)、f(a+1)的值; 3. 课本P 19练习2。

沪教版高中数学高二下册 -11.1 直线的方程 -直线的点方向式方程 教案

直线的点法向式方程 教学目标: 1、掌握直线的点法向式方程 2、通过直线点法向式方程的推导,体会向量知识的应用和坐标法的含义.初步认识曲线与方程的关系,并体会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 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研究能力. 教学重点:直线的点法向式方程 教学难点:选择恰当的形式求解直线方程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直线方程及直线的点方向式方程,首先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1) 若给出方程y =x -1 问:①点(2,1),(3,2)是否在直线l 上?②如 何判断点P 是否在直线l 上? (①l 上任意点的坐标满足方程y =x -1②以方程y =x -1的任意解为坐标 的点都在直线l 上) 我们就称方程y =x -1是直线l 的方程,直线l 是方程y =x -1的图形 (2) 复习点方向式方程 直线的方向,与直线平行的向量有无数个,所以方向向量不唯一,则直线的点方向式方程显然也不唯一 问:若过已知点与某一非零向量垂直的直线是否唯一确定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根据上述条件求出直线l 的方程。(写出课题) 二、概念形成 设P 00(,)x y ,非零向量(,)n a b =r ,Q (,)x y 为直线l 上任意一点 则=PQ ),(O O y y x x -- ∵PQ n ⊥u u u r r ∴0=? 即00()()0a x x b y y -+-=① ∴直线l 上的任一点都满足方程① 反之,若11(,)x y 为方程①的解,即1010()()0a x x b y y -+-=,则1Q 11(,)x y 符合1PQ n ⊥u u u u r r ,即1Q 在直线l 上. 根据直线方程的定义知,方程①是直线l 的方程,直线l 是方程①的直线.

2020-2021年高一数学反函数一 新课标 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一数学反函数一新课标人教版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反函数的概念; 2.使学生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3.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函数的概念; 2.反函数的求法。 教学难点 反函数的概念。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讨论 教具装备 幻灯片2张 第一张:反函数的定义、记法、习惯记法。(记作A); 第二张:本课时作业中的预习内容及提纲。 教学过程 (I)讲授新课 (检查预习情况)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反函数(板书课题)§2.4.1 反函数的概念。 同学们已经进行了预习,对反函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谁来复述一下反函数的定义、记法、习惯记法? 生:(略) (学生回答之后,打出幻灯片A)。 师:反函数的定义着重强调两点: (1)根据y= f(x)中x与y的关系,用y把x表示出来,得到x= φ(y); (2)对于y在c中的任一个值,通过x= φ(y),x在A中都有惟一的值和它对应。 师:应该注意习惯记法是由记法改写过来的。 师:由反函数的定义,同学们考虑一下,怎样的映射确定的函数才有反函数呢? 生:一一映射确定的函数才有反函数。 (学生作答后,教师板书,若学生答不来,教师再予以必要的启示)。 师:在y= f(x)中与y= f -1(y)中的x、y,所表示的量相同。(前者中的x与后者中的x都属于同一个集合,y也是如此),但地位不同(前者x是自变量,y是函数值;后者y 是自变量,x是函数值。) 在y= f(x)中与y= f –1(x)中的x都是自变量,y都是函数值,即x、y在两式中所处的地位相同,但表示的量不同(前者中的x是后者中的y,前者中的y是后者中的x。)由此,请同学们谈一下,函数y= f(x)与它的反函数y= f –1(x)两者之间,定义域、值域存在什么关系呢?

高一数学必修一函数的解析式

求函数的解析式的主要方法有: 1) 凑配法(直接变换法) 如:f (x-1)=x+1,求f (x )的解析式。 2) 待定系数法 如:若f{f[f(x)]}=27x+26,求f (x )的解析式。 3) 换元法 如:f (1 x )=x+2x ,求f (x )。 4) 消参法 如:如果f (x )满足af (x )+f (x 1)=ax ,x ∈R ,且x ≠0,a ≠+1,求f (x )。

5) 特殊值法 如:设f (x )是R 上的函数,f (0)=1,并且对任意实数x 、y 有f (x-y )=f (x )-y (2x-y+1),求f (x )。 6、函数最大(小)值 ○1 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配方法)求函数的最大(小) 值 ○ 2 利用图象求函数的最大(小)值 ○ 3 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函数的最大(小)值: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 ,b]上单调递增,在区间[b ,c]上单调递减则函数y=f(x)在x=b 处有最大值f(b);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 ,b]上单调递减,在区间[b ,c]上单调递增则函数y=f(x)在x=b 处有最小值f(b); 练习: 1.已知f(3x+1)=4x+3, 求f(x)的解析式. 2.已知221)1(x x x x f +=-, 求)(x f 的解析式.

3.设)(x f 是一元二次函数, )(2)(x f x g x ?=,且212)()1(x x g x g x ?=-++,求)(x f 与)(x g . 4.设函数)(x f 是定义(-∞,0)∪(0,+ ∞)在上的函数,且满足关系式 x x f x f 4)1(2)(3=+,求)(x f 的解析式. 5.设)(x f 是定义在*N 上的函数,若1)1(=f ,且对任意的x,y 都有:xy y x f y f x f -+=+)()()(, 求)(x f .

高一数学反函数的概念

4.5反函数的概念 一、教学内容分析 “反函数”是《高中代数》第一册的重要内容.这一节课与函数的基本概念有着紧密的联 系,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接受、理解反函数的概念并学会反函数的求法,又可使学生加深对函数基本概念的理解,还为今后反三角函数的教学做好准备,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设计 (1)理解反函数的概念,并能判定一个函数是否存在反函数; (2)掌握求反函数的基本步骤,并能理解原函数和反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3)通过反函数概念的引入;函数及其反函数图像特征的主动探索,初步学会自主地学习、 独立地探究问题;掌握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试验研究的方法;体验探索 中挫折的艰辛与成功的快乐,激发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反函数的概念及求法;反函数的图像特征;反函数定义域的确定. 四、教学流程设计 五、教学过程设计 1、设置情境,引出概念 引例:在两种温度度量制摄氏度(C )和华氏度(F )相互转化时会发现,有时两人选用相同的数据,如下表,所建立的函数关系和作出的图像完全不同,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点拨:指导学生观察上面两个函数的异同,引出反函数的定义.介绍反函数的记号 )(1x f y ;了解)(1x f 表示反函数的符号,1 f 表示对应法则. 2、 探索研究,深化概念 ①探求反函数成立的条件. 例1(1)2x y (R x )的反函数是 (2)2x y (0 x )的反函数是 (3)2 x y (0 x )的反函数是 学生活动:讨论函数反函数成立的条件(理论根据为函数的定 义):对值域A 中任意一个y 值,在定义域D 中总有唯一确定 的x 值与它对应,即x 与y 必须一一对应. ②探求求反函数的方法.(课本例题) 例2.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 (1)24 x y (2)13 x y (3))0(12 x x y (4))2 1,(2413 x R x x x y [说明]:学生分四组完成,教师巡视,把典型错误及正确解法投影. 学生活动:探求求反函数的方法. (1) 变形:解方程,)(x f y 得)(1y f x ; (2) 互换:互换y x ,的位置,得)(1 x f y ; (3)写出定义域:注明反函数的定义域. ③观察反函数的图像,探讨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关系.

高中数学_函数解析式的十一种方法

高中数学:函数解析式的十一种方法 一、定义法 二、待定系数法 三、换元(或代换)法 四、配凑法 五、函数方程组法 七、利用给定的特性求解析式. 六、特殊值法 八、累加法 九、归纳法 十、递推法 十一、微积分法 一、定义法: 【例1】设23)1(2+-=+x x x f ,求)(x f . 2]1)1[(3]1)1[(23)1(22+-+--+=+-=+x x x x x f =6)1(5)1(2++-+x x 65)(2+-=∴x x x f 【例2】设2 1 )]([++= x x x f f ,求)(x f . 【解析】设x x x x x x f f ++=+++=++= 11111 11 21)]([ x x f += ∴11)( 【例3】设33221 )1(,1)1(x x x x g x x x x f +=++=+,求)]([x g f . 【解析】2)(2)1(1)1(2222 -=∴-+=+=+x x f x x x x x x f 又x x x g x x x x x x x x g 3)() 1(3)1(1)1(3333 -=∴+-+=+=+ 故2962)3()]([24623-+-=--=x x x x x x g f 【例4】设)(sin ,17cos )(cos x f x x f 求=. 【解析】 )2 (17cos )]2[cos()(sin x x f x f -=-=π π

x x x 17sin )172 cos()1728cos(=-=-+ =π π π. 二、待定系数法:在已知函数解析式的构造时,可用待定系数法。 【例1】 设)(x f 是一次函数,且34)]([+=x x f f ,求)(x f 【解析】设b ax x f +=)( )0(≠a ,则 b ab x a b b ax a b x af x f f ++=++=+=2)()()]([ ∴???=+=342b ab a ∴????? ?=-===32 1 2b a b a 或 32)(12)(+-=+=∴x x f x x f 或 【例2】已知1392)2(2 +-=-x x x f ,求)(x f . 【解析】显然,)(x f 是一个一元二次函数。设)0()(2≠++=a c bx ax x f 则c x b x a x f +-+-=-)2()2()2(2 )24()4(2c b a x a b ax +-+-+= 又 1392)2(2+-=-x x x f 比较系数得:?????=+--=-=1324942c b a a b a 解得:?? ???=-==312 c b a 32)(2 +-=∴x x x f 三、换元(或代换)法:已知复合函数[()]f g x 的表达式时,还可以用换元法求()f x 的解析式。与配凑法一样,要注意所换元的定义域的变化。 【例1】 已知x x x f 2)1(+=+,求)1(+x f 【解析】令1+= x t ,则1≥t ,2)1(-=t x x x x f 2)1(+=+ ∴,1)1(2)1()(22-=-+-=t t t t f 1)(2-=∴x x f )1(≥x x x x x f 21)1()1(22+=-+=+∴ )0(≥x

沪教版本高中高一数学等差中项重点学习的重点学习的知识点重点学习的重点学习的.doc

沪教版高一数学等差中项知识点 高一数学等差中项知识点总结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a1+(n-1)d 或an=am+(n-m)d 前 n 项和公式为: Sn=na1+[n(n-1)/2]d或sn=(a1+an)n/2 若m+n=2p则: am+an=2ap 以上 n 均为正整数 文字翻译 第n 项的值 =首项 +( 项数 -1)* 公差 前 n 项的和 =( 首项 +末项 )* 项数 /2 公差 =后项 - 前项 高一数学等差中项练习及解析 1.已知等差数列 {an} 的首项 a1=1,公差 d=2,则 a4 等于 () A.5 B.6 C.7 D.9 答案: C 2.在数列 {an} 中,若 a1=1,an+1=an+2(n≥1) ,则该数列的通项公式 an=() A.2n+1 B.2n-1 C.2n D.2(n-1) 答案: B

3. △ABC三个内角 A、B、C成等差数列,则B=__________. 解析:∵ A、B、C成等差数列,∴ 2B=A+C. 又A+B+C=180°,∴ 3B=180°,∴ B=60°. 答案: 60° 4.在等差数列 {an} 中, (1)已知 a5=-1 ,a8=2,求 a1 与 d; (2)已知 a1+a6=12,a4=7,求 a9. 解: (1) 由题意,知 a1+ 5-1 d=-1 ,a1+ 8-1d=2. 解得 a1=-5,d=1. (2) 由题意,知 a1+a1+ 6-1 d=12,a1+ 4-1d=7. 解得 a1=1,d=2. ∴a9=a1+(9- 1)d=1+8×2=17. 一、选择题 1.在等差数列 {an} 中, a1=21,a7=18,则公差 d=() A.12 B.13 C.-12 D.-13 解析:选 C.∵a7=a1+(7-1)d=21+6d=18,∴ d=-12. 2.在等差数列 {an} 中, a2=5,a6=17,则 a14=() A.45 B.41 C.39 D.37 解析:选 B.a6=a2+(6-2)d=5+4d=17 ,解得 d=3. 所以 a14=a2+(14- 2)d=5+12×3=41.

2020高一数学:反函数的定义

【文库独家】 反函数的定义 设函数y=f(x)的定义域是A,值域是C.我们从式子y=f(x)中解出x得到式子x=φ(y).如果对于y在C中的任何一个值,通过式子x=φ(y),x在A中都有唯一的值和它对应,那么式子x=φ(y)叫函数y=f(x)的反函数,记作x=f-1(y),习惯表示为y=f-1(x).注意:函数y=f(x)的定义域和值域,分别是反函数y=f-1(x)的值域和定义域, 例如:f(x)=的定义域是[-1,+∞],值域是[0,+∞),它的反函数 f-1(x)=x2-1, x≥0,定义域为 [0,+∞),值域是[-1,+∞)。 2.反函数存在的条件 按照函数定义,y=f(x)定义域中的每一个元素x,都唯一地对应着值域中的元素y,如果值域中的每一个元素y也有定义域中的唯一的一个元素x和它相对应,即定义域中的元素x和值域中的元素y,通过对应法则y=f(x)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那么函数y=f(x)存在反函数,否则不存在反函数.例如:函数y=x2,x∈R,定义域中的元素±1,都对应着值域中的同一个元素1,所以,没有反函数.而y=x2, x≥1表示定义域到值域的一一对应,因而存在反函数. 3.函数与反函数图象间的关系 函数y=f(x)和它的反函数y=f-1(x)的图象关于y=x对称.若点(a,b)在y=f(x)的图象上,那么点(b,a)在它的反函数y=f-1(x)的图象上. 4.反函数的几个简单命题 (1)一个奇函数y=f(x)如果存在反函数,那么它的反函数y=f-1(x)一定是奇函数. (2)一个函数在某一区间是(减)函数,并且存在反函数,那么它的反函数在相应区间也是增(减)函数.

函数解析式的表示形式及五种确定方式

函数解析式的表示形式及五种确定方式 函数的解析式是函数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示方法,本文重点研究函数的解析式的表达形式与解析式的求法。 一、解析式的表达形式 解析式的表达形式有一般式、分段式、复合式等。 1、一般式是大部分函数的表达形式,例 一次函数:b kx y += )0(≠k 二次函数:c bx ax y ++=2 )0(≠a 反比例函数:x k y = )0(≠k 正比例函数:kx y = )0(≠k 2、分段式 若函数在定义域的不同子集上对应法则不同,可用n 个式子来表示函数,这种形式的函数叫做分段函数。 例1、设函数(]()???+∞∈∞-∈=-,1,log 1,,2)(81 x x x x f x ,则满足41)(=x f 的x 的值为 。 解:当(]1,∞-∈x 时,由4 12= -x 得,2=x ,与1≤x 矛盾; 当()+∞∈,1x 时,由4 1log 81=x 得,3=x 。 ∴ 3=x 3、复合式 若y 是u 的函数,u 又是x 的函数,即),(),(),(b a x x g u u f y ∈==,那么y 关于x 的函数[]()b a x x g f y ,,)(∈=叫做f 和g 的复合函数。 例2、已知3)(,12)(2 +=+=x x g x x f ,则[]=)(x g f ,[]=)(x f g 。 解:[]721)3(21)(2)(2 2+=++=+=x x x g x g f [][]4443)12(3)()(222 ++=++=+=x x x x f x f g 二、解析式的求法 根据已知条件求函数的解析式,常用待定系数法、换元法、配凑法、赋值(式)法、方程法等。 1待定系数法 若已知函数为某种基本函数,可设出解析式的表达形式的一般式,再利用已知条件求出

沪教版高一数学上册1.1 区间的表示方法和集合相关概念 讲义

第一讲:集合与区间的概念及其表示法 知识点一、区间的概念 设 a ,b 是实数,且 a <b ,满足 a ≤x ≤b 的实数 x 的全体,叫做闭区间, 记作 [a ,b ],即,[,]{|}a b x a x b =≤≤。如图: a , b 叫做区间的端点.在数轴上表示一个区间时,若区间包括端点,则端点用实心点表示;若区间不包括端点,则端点用空心点表示. 全体实数也可用区间表示为(-∞,+∞),符号“+∞”读作“正无穷大”,“-∞”读作“负无穷大”,即(,)R =-∞+∞。 知识二、元素与集合:指定对象的全体叫“集合”,简称“集”,用大写英文字母A 、B 、C 等表示,其中的每个对象叫“元素”,用小写英文字母a 、b 、c 表示 1.集合元素的特性: 集合中元素的从属性要明确 反例:大树、好人 集合中元素必须能判定彼此 反例:2,2 集合中元素排列没有顺序 如:{1,2,3}{2,1,3}= 例1、判断下列各组对象能否组成集合: (1)不等式的解; (2)我班中身高较高的同学; (3)直线上所有的点; (4)不大于10且不小于1的奇数。 练习1.给出下列说法: (1)较小的自然数组成一个集合; (2)集合{1,-2,3,π}与集合{π,-2,3,1}是同一个集合; (3)若∈a R ,则a ?Q ; (4)已知集合{x ,y ,z }与集合{1,2,3}是同一个集合,则x =1,y =2,z =3 其中正确说法个数是( ) 例2.集合A 是由元素n 2-n ,n -1和1组成的,其中n ∈Z ,求n 的取值范围。 例3.已知M={2,a,b }N={2a,2,}且M=N ,求a,b 的值 练习2.已知集合M={a,a+d,a+2d},N={a,aq,aq 2},a≠0,且M 与N 中的元素完全相同,求d 和q 的值。 320x +>21y x =-2 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