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追寻生命的意义》有感教学文案
读《追寻生命的意义》有感

读《追寻生命的意义》有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追寻生命的意义读《追寻生命的意义》有感将我像封条一样置于你的心上,爱,就会像死一样强壮。
——弗兰克尔以前从未认真思考过生命存在的意义,活着的意义,当我读了弗兰克尔的《追寻生命的意义》之后,我感触很多,我想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新的定位,新的认识,新的理解。
我认为书中所贯彻的思想是弗兰克尔深信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并为之而奋斗一生,倾尽心力。
他将找到生命意义的方法总结成了三点:创造和工作,体验某种事物或爱一个人以及受苦。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生命的意义,能在创造和工作中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人是幸福的,能在体验某种事物或爱一个人中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人是快乐的,能在受苦中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人是幸运的,所以正在苦难中的我们,要好好活着,不为自己,只为上帝在芸芸众生中选择赐予我们的那一份幸运。
在任何情况下,即使是在最悲惨的境遇中,生命始终具有其潜在意义。
当长期处于一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人的所有价值都被摧毁,时刻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下,这时人们的心理会在高压下发生什么样的改变?这种痛苦无望的生活还有任何意义吗? 二战期间因弗兰克尔犹太人身份,遭纳粹逮捕,在奥斯维辛、达豪等集中营度过了三年艰难的岁月。
除了妹妹,父母、兄弟、妻子都集中营死亡,不仅如此他每天还要经受着饥饿、寒冷和拷打的折磨,生命已经被集中营摧残地破败不堪,但是,他仍旧坚持活着,直到最后从集中营走出来。
并且花了很长时间完成了《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富有特殊意义的作品。
因为他知道活着的意义,正如尼采说的一句话:知道为什么而活着的人,几乎能承受任何怎样活着的问题。
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一个人被剥夺到只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他仍然有自由选择用怎样的态度面对环境,是积极地艰难地利用每一个条件活下去,还是放弃生的欲望,向命运低头。
态度的选择,就是唯一的全部的尊严和意义。
对妻子的爱以及完成这本书愿望就是支撑作者活下去的理由,对妻子的思念和爱,让他在脑海中无比清晰地勾勒出了她的形象,并与她生动有趣地谈笑。
读《追寻生命的意义》有感

读《追寻生命的意义》有感读《追寻生命的意义》有感篇1一口气读完了《敬畏生命》一文,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我被种子强烈的精神感动了。
我掩卷深思。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因为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谁不万分珍惜它?但是查理?辛普森在自己非常年轻的时候,用自己弱小的身躯、微薄的力量,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地方。
这究竟是为什么?是他不懂得生命的意义吗?不是,他对生命的意义了解得最清楚、最深刻。
他知道,一个人活在世界上,绝不仅仅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他人的生命变得更美好,这样的生命,才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生命。
但是,现在,有些人却不是这样的。
他们认为人的一生太过短暂,比不上行乐就会让生命的火焰白白地燃烧。
因此,他们拼命地追求钱财和快乐,完全不顾他人的利益。
站在我们的身上,我们根本看不到闪闪发光的生命,只会看到黑乎乎的灵魂。
有些青少年虽然不是这样,但是他们追求享乐,谈到穿的、吃的,他们的兴趣爱好…他们只顾自己,这样的生命难道有意义吗?没有。
《生命的意义》一文,我深受启发。
虽然生命很短暂,但是,如果我们在短暂的生命里做出有意义的事情,就会让我们的生命体现出价值,放射出光芒。
生命中的人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有的人一不顺心就轻生,白白糟蹋自己的生命…这些都是不负责任的生命态度。
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我们决不能让他白白流失!同学们,让我们像查理?辛普森那样用爱心为他人带来温暖和幸福时,我们的人生也将更有意义。
生命短暂,愿我们的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读《追寻生命的意义》有感篇2尼采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在维克多《追寻生命的意义》的这本集中营自传小书中,叙述了奥斯维辛俘虏的苦难生活,以及表达“意义治疗法”的积极态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个普通人的一生将要追寻其独特的理想,普通人自有他所存在的意义。
那假如是换成一个每天生活在集中营里的俘虏,失去了人身自由,经历了各种磨难,那他的人生还要追寻所谓的生命意义吗?而维克多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那些集中营的俘虏们的心理历程与人生故事。
2024年读《追寻生命的意义》心得体会模版(2篇)

2024年读《追寻生命的意义》心得体会模版知道为什么而活着的人,几乎能承受任何怎样活着的问题。
当长期处于一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人的所有价值都被摧毁,时刻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下,这时人们的心理会在高压下发生什么样的改变?这种痛苦无望的生活还有任何意义吗?奥地利心理学家弗兰克尔,以二战集中营幸存者的身份,在《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自传体的书中,讲述了那种极端环境,给普通囚徒的心理状态带来的深刻影响,以及囚徒们为了自己和朋友能活下去,而进行的残酷的生存斗争。
作为一名敏锐的观察者和亲历者,他进一步从这些惨痛真实的经历中,引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我们生命的意义在哪里?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而活着?在集中营中,囚徒的所有财产和权利都被剥夺,不仅饥寒交迫,而且随时会有死亡的可能,被判定体弱有病的囚徒很快会进毒气室,在这里,生命显得格外渺小脆弱。
可是据弗兰克尔观察,身体不那么强壮,却有丰富的精神活动的人,似乎更容易幸存下来,他本人就是实例。
对妻子的思念和爱,让他在脑海中无比清晰地勾勒出了她的形象,并与她生动有趣地谈笑。
爱,超越了时空甚至生死的阻隔,给拥有爱的人带去了内心的充实和强有力的支持。
“将我像封条一样置于你的心上,爱,就会像死一样强壮。
”过去的甜美回忆,同样能给困境中的人们带来安慰,也许只是曾有过的微小的成功,也许只是一次普通的家庭聚会,可曾感受到的喜悦和满足,留在了这些回忆中,弥补和滋润了人们在现实中的空虚痛苦,更重要的是,指向了未来的希望:将来,我们会再次拥有这些幸福时刻!为了活下去,囚徒们小心地节省食物,从死者身上“交换”衣物,调换转移到其它集中营的名单(这更像是命运的赌博),冷漠地注视着其它人的痛苦和死亡。
即使在这种文化和道德“冬眠”的环境里,人们在动物式的生存本能外,却神奇地保持了对艺术和大自然之美的热爱,甚至感受更为强烈。
“一位囚徒冲了进来,招呼我们去操场观看精彩的日落。
站在外面,我们看见险恶的云在西边闪闪发光,整个天空布满了从铁红到血红、形状和颜色不断变化的云,……然后,在几分钟的寂静后,一位囚徒对另一位囚徒说:‘世界多美啊!’”在艰难绝望的环境里保持对爱和美的感受,在____中不懈寻找光明和希望,我想,这就是人之为人的特殊之处吧!也正是这种特殊性,反过来,给绝境中的人们带去了活下去的力量。
追寻生命的意义书籍读后感

追寻生命的意义书籍读后感追寻生命的意义——书籍读后感1、文章的简介和背景介绍《追寻生命的意义》是维克托·弗兰克尔于1946年出版的一本心理学著作,是他根据自己在纳粹集中营中的经历和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所写的。
弗兰克尔是一位犹太人,他通过亲身经历认识到人生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成为这本书的主题。
《追寻生命的意义》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思考启示,成为了心理学领域中的经典之作。
2、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感受阅读《追寻生命的意义》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思考。
书中描述了弗兰克尔在集中营中看到了生活的极限,他发现那些在绝境中能够找到生命意义的人们更有可能幸存下来。
这一点深深触动了我,使我重新审视了生命的意义。
在阅读中,我仿佛能够感受到弗兰克尔作为一个犹太人在集中营中所经历的痛苦和无助。
他在书中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描述了这段经历,让我感受到了那种压抑和绝望。
但是弗兰克尔并没有陷入消极的情绪中,他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觉悟,找到了追寻生命意义的方法,为他自己和他周围的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勇气。
3、文章或书籍的重要性《追寻生命的意义》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一本心理学著作,更在于它对每个个体来说都具有启发和指导的作用。
这本书通过真实的亲身经历,向读者展示了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困境,追寻生命的意义都是每个人内心最深处的渴望。
这本书还提醒着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追求物质和个人利益的时候,应该反思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
它提醒我们要放下对外在成功的追求,而将目光转向内心深处的成长和提升。
它给予了我启示,在一切追求和挑战中,寻找和坚持生命的意义才是最重要的。
4、创新的思考和观点《追寻生命的意义》给我带来了许多创新的思考和观点。
通过书中的描述,弗兰克尔指出人们往往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的生命意义,而生命的意义却可以通过承担责任和找到对自己有价值的事情来实现。
这一观点提醒着我们要对自己的生活负责,要通过寻找生命意义来充实自己的内在世界。
读《追寻生命的意义》有感

读《追寻生命的意义》有感读《追寻生命的意义》有感《追寻生命的意义》是维克多·弗兰克尔创作的一部哲学著作,它以作者在纳粹集中营中痛苦的经历为背景,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人类存在的价值。
阅读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人可以通过面对困境和苦难来探寻生命的意义。
弗兰克尔坚信,人可以在任何环境下都能找到意义,包括在最严苛的条件下。
纳粹集中营给予囚犯的生活条件可谓极度恶劣,人们被剥夺了自由,甚至连基本的尊严都没有。
然而,弗兰克尔认为,尽管人失去了一切,但是依旧保持了一种自由,那就是如何通过对目前的困境做出反应。
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无论处境多么困难,都可以以积极的方式回应,从而寻找到生命的意义。
在我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弗兰克尔的观点所触动。
他认为,一个人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并不是来自外部的物质,而是来自内心的精神追求。
无论我们是否能够改变环境,我们总是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
这个观点让我意识到,我们的内心掌握着我们生活的关键,我们可以通过塑造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克服困难,找到生命的意义。
我以前曾经对生命的意义持有一些疑问。
在现代社会,我们经常面对许多挑战和压力,我们常常感到迷茫和失落。
然而,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弗兰克尔告诉我们,生活中的苦难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经历来锻炼自己,发现自己内心的力量和勇气。
这些困难不仅仅是消极的经历,它们也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机会。
《追寻生命的意义》还提及了另一个重要的主题:对于生命的责任。
弗兰克尔说:“生活不是只靠获取幸福,而是实现一种价值。
”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
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同时也要关心他人和社会的需要。
我们不能仅仅追求个人的利益,而应该思考我们对世界的贡献。
这本书给我提供了许多思考的材料,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观。
它提醒我要关注内心的声音,坚守自己的信念,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024年读《追寻生命的意义》心得体会范本(2篇)

2024年读《追寻生命的意义》心得体会范本读完了弗兰克尔的《追寻生命的意义》,思绪有些乱,也许是让我触动处太多,无从一一思考。
但总感觉有东西要冒出来,虽然不成熟,但还是写了下来。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以物质来衡量成功的社会里,但对这种成功的追求与获得并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满足,反而使人们心底的空虚感日益加强。
常常脑海中会冒出这样的问题“我这样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生活能够给予我什么?……”,若像这样不能找到生活的意义,不知道目标,人就会逐渐地迷失在生活中,又因为目前社会人们生存压力加大,竞争日益增强,人们会逐渐产生消极的观念,抑郁的情绪。
也许应该像弗兰克尔提到的,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转变,我们要这样问自己“我们能够给予生活什么”,明白生活对我们的期待,然后认真生活下去,让生活来慢慢揭示答案。
这让我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留给瑞德的信,“希望是件好事情,也许是世间最好的事情,好的事情从不会逝去”。
正是安迪对生活的希望,对自由的追求,才让他在监狱里能够默默承受冤屈而生活了二十年。
另一点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弗兰克尔提出的“人的存在的自我超越”的观点,人越是投身于所爱的事业或人,对自己越是遗忘得多,他就越能实现自我。
这可以从《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书的成功看出来,本是准备匿名发表的这本书比作者其它以真名出版的著作取得了更大的成功。
越是执着于对成功的追求,反而离成功越远;越是看重自我,追求自我的实现,那么就永远实现不了自我,只有超越自我后,才可能做到实现自我。
这与阿德勒在《超越自卑》中提出的合作精神相似,在生活中的三个主要问题,职业、社会和性上,人只有对其充满兴趣,乐于合作,而不是把中心都放在自己身上,把自己看得高于一切,那么最终就会取得成功。
人的潜力是无限的。
我想每个看到这本书的人,当想象若自己在这样的集中营生活,肯定没有几个能够相信自己可以活下来,但是实际有人做到了。
只要你想,你就可以做到。
就像当初看《肖申克的救赎》一样,没有人相信安迪能够用一把小锤子凿出一条可以逃生的道路。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追寻生命的意义》是一本让人反思的书籍,我读完之后受益匪浅。
这本书主要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目的和追求。
首先,这本书帮助我意识到生命的意义并非显而易见,而是需要我们主动去寻找的。
通过作者的引导,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更加明确了自己想要追求什么,以及如何去实现这些追求。
其次,《追寻生命的意义》让我更加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和需求。
作者强调了内心的声音和直觉在寻找生命意义中的重要性。
我开始更加倾听自己的内心,尊重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关于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观点和理论。
这些观点和理论都很有启发性,让我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人生。
同时,我也通过比较和对比这些观点,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命观。
总的来说,《追寻生命的意义》是一本启发人心的好书。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这不仅让我更加珍惜现有的生活,也让我更有动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不断地追寻生命的意义,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前言《追寻生命的意义》是维克多·弗兰克尔的一部心灵成长类的著作。
这本书以作者作为纳粹集中营幸存者的亲身经历为基础,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对自己和生命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生命的目的与意义在《追寻生命的意义》中,作者弗兰克尔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即每个人都拥有追寻生命的意义的权力与能力。
不同于其他心灵成长类书籍强调的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的意义,弗兰克尔强调每个人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独特的意义。
作者通过自己在集中营的亲身经历,向读者展示了追寻生命意义的重要性。
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弗兰克尔发现,那些找到了自己追寻生命意义的人更能够在绝望的环境中坚持下来。
与此同时,那些失去了追寻生命意义的人往往容易迷失,甚至选择自杀。
追寻生命意义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标准的模板可以套用。
每个人都需要通过深入的自我反思和探索,找到与自己内心灵魂的共鸣。
只有找到了追寻生命意义,我们才能够在生活中找到方向,克服困难,实现自身的价值。
自由意志的力量弗兰克尔在书中也强调了自由意志的力量。
尽管环境和外界条件对于我们的限制很多,但我们仍然拥有选择的自由。
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困境,如何回应挑战,以及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
作者通过自身经历告诉读者,尽管身处集中营中,弗兰克尔仍然可以选择如何面对这种极端困境。
他决定不让环境对自己产生压倒性影响,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和乐观的心态来对待困境。
这种自由意志的力量,使得作者能够保持心灵的坚韧和向上的斗志。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和挑战。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体会到自由意志的力量。
我们可以选择笑对困境,积极应对挑战,改变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
无论环境如何,自由意志都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力量。
生命的平衡与和谐在《追寻生命的意义》中,作者还通过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生命的平衡与和谐对于追寻生命意义至关重要。
在集中营中,弗兰克尔发现那些找到了生命平衡和和谐的人更容易在极端环境中保持对生活的把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没有杀死我的,终将使我强大。
——尼采在老师第一次讲到弗兰克尔的时候,我首先感到的是茫然,因为我对这位意义治疗大家的一无所知。
作为一个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我感到愧疚。
而当我读完弗兰克尔的《追寻生命的意义》后,我为弗兰克尔的辛酸的生活经历所讶异,为他在逆境中的坚忍和乐观所折服,也为他在纳粹集中营所感悟到的生命的意义深深地感动。
我从未很深刻的去思考过人生还有人生的意义,我也一度认为人生的意义离我的生活过于遥远。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我所经历的每一天都如此的平凡,而平凡的人的一生大约是与有意义的一生无缘的,有意义的人生只留给那些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他们的人生似乎总是充满了传奇的色彩。
现在想来,我的理解过于狭隘了,历史的长河从不是一个人写就的,我们的人生牢牢地把握在自己的手中,也许对于整个世界而言,大多数的人都渺小如蝼蚁,但是我们依然能在短暂的一生中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舞台,描绘出我们自己的精彩,属于我们自己的意义人生。
《追寻生命的意义》就像弗兰克尔在我们的耳边讲述他自己的故事——在集中营的点点滴滴,在走出那片暗无天日的天地后,自己对心理治疗的感悟。
这本书既是一部不完整的自传,又是心理学的专业著作。
本书的前半段里面,弗兰克尔把自己在集中营里度过的三年的时光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我可以感受到人们在集中营里挣扎的绝望,他们像被判了无期徒刑的囚犯,不知道战争什么时候会结束,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可以被放出去。
唯有对未来残存的一丝期盼成为他们厚实的支撑。
而在书的后半部分,弗兰克尔从自己人生这一段无比黑暗但也让他无限感慨的经历中,看到了不一样的心理学的治疗方法,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人所需要的实际上不是一种无焦虑的状态,而是为了一个有价值的目标所作的努力和斗争,一种自由选择的任务。
他所需要的不是不惜一切代价地排遣焦虑,而是呼唤一种等待他完成的潜在意义”。
我喜欢这本书。
在这样一个浮躁的年代,我们需要这样一本书,它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我们不曾体味的世界,一个更能窥探人性的平台。
我无法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弗兰克尔和他在集中营里人们的生存状态——胆战心惊地生活在一日复一日的恐惧中,从惊恐到冷漠,以至于当重获自由时,他们甚至于丧失了感受快乐的能力。
我们的时代是和平的,我们不曾历经战争,没有切身体会过寒冷与饥饿,也不曾经受肉体和灵魂的双重折磨,而在最黑暗的深渊中,弗兰克尔凭着爱、希望和乐观活下来,苦难也是人生的意义——“如果一个人不能改变造成他受难的环境,那么,他仍能够选择他的态度”。
这本书有许多细节让我唏嘘不已。
弗兰克尔不仅是一个伟大心理学的大师,他细腻而饱含感情的笔触也让人折服。
当他描述自己最初被一列火车送入集中营时,他写道“火车的鸣叫带着一种离奇的声音,就像是为怜悯那些注定走向地狱的不幸的人而发出的求助呼喊”,当他们在集中营劳作了一整天看到落日时,他写道“险恶的云在西边闪闪发光,整个天空布满了铁红到血红、形状和颜色不断变化的云,荒凉的灰色泥屋提供了鲜明的对比,泥泞土地上的积水倒映着闪闪发亮的天空”,而当他走出集中营后,我仿佛也能感受到在奔向自由后,弗兰克尔的内心的欢乐,“百灵鸟飞向了天空,我可以听见他们欢乐的歌声”。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心境的喜悲感染着人们的一言一行。
当回忆起这样一段岁月时,在在弗兰克尔的笔下,我没有看到抱怨,没有看到愤怒,我看到的是他对命运的毫无保留的接受,弗兰克尔将苦难当做生活的洗礼,他对生活的爱流露在每一个细节中,火车的汽笛,天边的落日和云,不美好的回忆最后变成了生活的馈赠,苦难酿成一坛甘甜的美酒。
而最让我不能释怀的是弗兰克尔在描述集中营生活中,在面对无望的生活时展现的人生百态。
当所有人失去了他们的姓名和身份,区别个体的只用一串冰冷的编号;当原来睡眠很浅的人学会了在鼾声震天,拥挤的木板上熟睡;当人们想尽一切办法只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健康,从而保住自己的性命;当值班医生用镊子撕去12岁男孩冻坏的脚趾,而旁观者依然变得漠然——“集中营的囚徒不敢做出任何决定或者采取任何主动性行为,这是因为,他们强烈的认为,命运是他们的主人,他不应以任何方式影响它,相反地,他应听从命运的安排”。
我想,他们曾经也是会想要反抗的,可是面对荷枪实弹的敌人,他们的力量太过于渺小,除了顺从,他们别无他法。
在自己的生命都无法的保全的时候,他们无暇顾及他人。
他们没有暖和的衣服,没有齐备的医疗设施,没有充足的食物,他们冻伤了脚,冻伤了手,却只能忍住疼痛,让自己看起来和常人无异。
而仅仅一小块面包,或者汤里多出的几颗豌豆都能让他们欣喜不已。
人性在最赤裸的现实面前显得那样的不堪一击。
我们似乎很难在这样的环境中看到生命的意义,但是在弗兰克尔看来,人们在苦难中的所遭遇的一切——这样残忍的画面本身就是生命的意义。
在生命温饱都无法保证的情况下,同情、怜悯、自尊的存在似乎都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人们用冷漠包裹自己,保全自己的性命,卑微至斯。
“人们只能通过指望未来才能生活,这是人的一种特性”——但是集中营里面的大多数人都不再看到希望和未来。
弗兰克尔写道“大多数的囚徒生活在他们将在圣诞节时再次回到家里的天真幻想之中。
随着时间的推进,没有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囚徒们就丧失了勇气,失望战胜了他们。
这严重降低了他们的抵抗能力,许多人因此死去。
”他们总是在期盼生活会带给他们什么,他们的希望落空之后,终于绝望,也许正如弗兰克尔所说的那样,他们更应该去思考,他们可以给生活带来什么,也许换一种角度,他们会有不一样的人生。
还记得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篇藤叶》,故事里的女主人公看到了那片历经风雨仍然没有掉落的藤叶,燃起了活下去的希望。
可是集中营里的囚犯们最终没有等到他们自己没有掉落的“藤叶”,他们放弃了活下去的勇气。
在众生百态中,弗兰克尔展示着他倔强的灵魂,从他决定放弃去美国的签证而留下的一刹那,在冥冥中他也成就了自己的使命和未来!在集中营的日子给了弗兰克尔很多关于关于生命还有生命的意义的思考。
我也看到了让我触动很深的一句话——“人的拯救是通过爱与被爱来实现的。
在世界上不再拥有任何东西的人,只要他拥有短暂的时间来思念他的爱人,他就可以理解幸福”。
在集中营里,所有人都被迫和自己的亲人分开,当时的弗兰克尔也许不知道她的妻子已经死在集中营。
但是这份爱却成为了他活下来的支撑。
爱是人们最磅礴的感情,父母与子女,丈夫与妻子,人们与自己的祖国......哪怕只有一点点的爱,它也可以慢慢地弥漫开来,充满人们的胸腔,让人觉得幸福和温暖。
弗兰克尔不仅用这样坚定的爱与勇气来鼓励自己,他也向集中营的囚徒们宣扬着这份爱与信念,让他们看到绝望中盛放的希望之花。
他告诉同在集中营的囚徒,“不仅我们的经历,而且我们所作的一切,不论我们可能拥有什么样的伟大思想,以及我们曾经遭受的,所有的这一切不会失去,尽管他们已经成为过去,我们使他们成为了一种存在”——我们的过去是我们已经拥有的财富,它们深深烙在我们的灵魂中,没有人可以夺走。
“没有人能够知道未来会带来什么,时间越近,就越不能够”,我们无法预知我们的未来,但是我们却可以把握住我们的现在,而未来也终将成为过去,只要我们在黑暗中依然心怀美好和希望,所有的牺牲和磨难终究会有存在的意义。
即使是受难,我们也要骄傲的去承受!弗兰克尔想要让集中营里那些看不到希望的囚徒,发现生活的全部意义。
在读到这本书的第一部分结尾的这样一段话时,我的眼泪几乎夺眶而出,“当他登上一辆无轨电车,向着多年来在他意识中不断出现的家狂奔,按响门铃,正如他在一千次梦中所盼望的那样,但是结果却发现,应该给他开门的人不在那里,并且将永远不在那里”。
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境中,我们似乎都应该为即将出现的不幸做好准备。
这样的场面我无法仅凭想象去构造,我怀疑那样撕心裂肺的痛苦,已然是生命所能承受的极限。
当一个人再回到自己的故土的时候,一切早已物是人非,一如弗兰克尔,这场噩梦夺走了他所有的家人,最后只剩下他自己,独自感悟生命。
《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是弗兰克尔对自己的意义治疗的概述。
这本书的第二部分不再是一个长长的自述的故事,它里面夹杂着一些个案,还有弗兰克尔自己的感悟。
其实在读完整个第二部分之后,我依然不敢确定我是否真的读懂了弗兰克尔的理论。
我把这本书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但是还是只能浅浅的表达一些我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意义疗法是结合了弗兰克尔自身经历和感悟的一种特殊的疗法。
意义疗法的很多思想源于弗兰克尔在面对集中营生活时的有感而发。
虽然弗兰克尔早年师从弗洛伊德,但是意义疗法不像精神分析那样执着于病态的人格和过去,意义疗法更强调未来。
它在治疗策略上着重引导来访者寻找和发现生命的意义,树立明确的生活目的,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来面对生活的心理治疗方法。
这一疗法就是要让人们找到生命中存在的意义,懂得自己“为了什么”而生活,面对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挫折,追求生命的意义,从中体验到人生的目的与意义。
意义治疗学的重心不是心理层面或社会层面,而是存在的意义层面,只有个人存在的意义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人才能够更好地发展。
弗兰克尔单独将“精神动力”作为一个小章节放在这本书中,他写道“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生命中存在着意义更能帮助人在最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几乎能承受任何怎样活着的问题”。
这就是精神动力的强大之处。
我们知道我们承担的使命,我们知道我们要活着去爱那些爱我们的人,我们的生命要延续因为我们我们还有未完成的梦想。
在弗兰克尔看来,焦虑并不是一件坏事,适当的焦虑可以更好的帮助来访者看到问题的结症。
比起焦虑,现在的人们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更普遍的状态——这种状态被弗兰克尔称之为“存在的虚空”——我认为,这也可以被翻译成“无聊”。
原因是因为越来越多的自动化将给普通工人带来大量的空闲时间,但是许多人不知道利用这些新获得的时间干什么。
这种状态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而这种空虚给人们的内心带来了极大的空洞,因为在这种空虚中,人们感到无所适从,生活的内容是如此的贫乏,他们在虚空中看不到生命的意义。
而意义疗法可以让人们重新开启生活,填补存在的虚空。
因此创造和工作也成为了实现人生意义的第一种途径。
“人不应该寻求抽象的生命意义,每一个人在他的生活中都拥有需要完成的特定的事业或者使命。
因此,他的个体不能被替代,他的生活也不能被重复。
因此,每个人的任务与他实现这一任务的特定机会一样,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从来不会在某一刻停留,每个人有自己的人生,生命的意义也因人而异。
无独有偶,埃里克森的生命八阶段向我们勾勒出了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使命和不同任务,每个人都承担着自己的各自的和共同的使命,我们要成为一个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人,看到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
就好比现在的世界,有着形形色色的人,而形形色色的人做着形形色色的事情,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情在我们的生命中聚拢,交叉,分离,构成了我们独一无二的人生,每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生又构成了这个独一无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