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清朝皇帝的龙头最难剃

合集下载

2023年河北老龙头景点导游词

2023年河北老龙头景点导游词

2023年河北老龙头景点导游词2023年河北老龙头景点导游词1各位来宾请看,这是历代长城上唯一的一座临海楼阁,也是老龙头景区的标志性建筑——澄海楼。

楼为九脊歇山顶,两滴水层楼,雕梁画栋,重檐翼舒,它耸峙于高昂的龙头之上,犹如点睛之作,衔领长城,面海背山,历来是瞻海观潮看日出的好地方,这里集自然、人文之精粹的雄伟气势,远胜于一般的湖山胜境。

登上澄海楼,在回廊四望,处处美景。

迎面,碧海波澄,海鸥翩翩,云帆点点。

回顾,长城起伏,直走角山,倒挂云端。

东望,海上姜坟,雁阵环绕,依依不去。

西眺,潮涌港阔,鸽群回旋,万国梯航,好似置身人间仙境,顿感心旷神怡。

清康熙九年,山海关管关通判陈天植曾盛赞澄海楼“面临巨壑,背负大山,高枕长城之上,波澄万里,峰叠千重”,就连彭蠡、洞庭、会嵇、山阴等诸胜都不足以与其相媲美!据地方史志记载,澄海楼的前身叫“观海亭”,是明朝初年修筑的。

此亭虽小,名气很大。

每值海风呼啸,亭内游人丝毫不觉,此景被称为“海亭风静”,名列古“榆关八景”之一。

万历三十九年(1620_年),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王致中将观海亭改建为二层的楼阁式建筑——澄海楼。

明清时期,澄海楼是文人墨客、帝王将相登临的佳所,仅清代就有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位皇帝11次登楼观海。

其中,清高宗乾隆就4次登临,楼内现存的匾额楹联、诗词联句均出自他们之手。

一楼悬挂的“澄海楼”匾、楹联“日耀月华从太始,天容海色本澄清”及横额“元气混茫”,均为清高宗御笔所题。

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对澄海楼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匾额中“澄海”是“大海澄清、海不扬波”之意。

“海不扬波”是3000多年前的一个典故,象征圣人治国,天下太平。

楹联为集句联,其中“天容海色本澄清”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六月二十夜渡海>>诗中的一句:“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上联“日曜月华从太始”:是说太阳、月亮的光辉来自原始的大自然界,暗喻清王朝的强大。

老龙头导游词讲解大纲(优质20篇)

老龙头导游词讲解大纲(优质20篇)

老龙头导游词讲解大纲(优质2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工作计划、活动方案、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演讲致辞、观后感、读后感、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work plans, activit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ersonal experiences, speeches, reflections, reading review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老龙头导游词讲解大纲(优质20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2024年龙抬头为什么要理发

2024年龙抬头为什么要理发
上海的风俗里没有正月不剃头这种说法,只不过为迎新年,多数人会选择在年前的腊月底理好发,这样正月里理发的人就明显少了,但没有正月不能理发的限制。
龙抬头其他习俗:
“二月二,家家人家接女儿”。旧时,正月新娘不回门,媳妇不走娘家,正月不空房。同时还有“出嫁的闺女正月不能看娘家的灯,看了娘家的灯死公公”的迷信说法,因而正月出嫁的女儿不准回娘家。一个多月的时间,闺女想娘,娘想闺女,所以到了二月二,不仅已经出了正月,而且又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所以各家都接女儿回娘家。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食俗:
普通人家在这一天要吃面条、春饼、爆玉米花、猪头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与龙有关,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1、吃芥菜饭
农历二月二吃芥菜饭是温州民间广为流传的习俗,并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旧时,老百姓生活贫困,卫生意识淡薄,再加上缺医少药,皮肤病(如疥疮)患者多,且易传染。芥菜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及维生素C,经常食用富含叶绿素及维生素C的蔬菜,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增强抵抗力,对人的皮肤有好处。故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
“正月剃头死舅舅”是误传
其实正月不能剃头在民间还是有多种说法,最有说服力的是清军入关后汉人以“正月不剃头”来表达对明朝的思念,意为“思旧”。
当时清军入关就有一种说法,叫“留头不留发”,当时的江浙一带对于留发这种制度非常的抵触,就在民间流传了一种“正月里不剃头,正月里剃头死舅舅”的民谣。“正月理发死舅舅”是民俗文化的误传,“死舅”实际上是“思旧”、“思舅”,正月里理发了就会“死舅”没有一点科学依据。
其实,“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一说实为讹传,其中的“死舅”其实是“思旧”的变音,这种说法的起因也与沈阳有关。清朝成立后,当时不少汉人为怀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发以表示“思旧”,但又不敢公开与清朝政府对抗,于是就有了“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并一直流传下来。

河北老龙头的导游词范文5篇

河北老龙头的导游词范文5篇

河北老龙头的导游词范文5篇河北老龙头的导游词范文5篇(一)老龙头坐落于山海关城南的临海高地,依山襟海,长城耸峙海岸,优越的地理形势,加上精心建造的军事防御工程,气势之大,海岳天开,被喻为“人类历史上的千古奇观”。

我国具权威的长城学界泰斗——罗哲文先生,用“天然的长城博物馆”来赞美、评价山海关长城,其中老龙头长城功不可没。

这里的入海长城、滨海长城与天下第一关段的平原长城以及角山一带的山地长城、三道关的山谷长城、九门口的河道长城,一起组成了中国长城建筑史上的神来之笔、明代万里长城的精华地段——山海关长城。

老龙头长城的修筑始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当时是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抵御元朝残余势力的侵扰,由大将军徐达在此修建的山海关前卫哨城。

明代中、后期,明代防务的重点由蒙古转向女真,由陆路转向海路。

老龙头作为海上防御的前沿,经抗倭名将戚继光、兵部尚书孙承宗、巡抚杨嗣昌等数位重臣名将的督师经略和增修加固,成为拱卫京师的海防要塞。

老龙头历经明清两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担负着不同的历史责任。

终明一代,它是严密的海陆军事要塞,清代顺治至嘉庆时期则是观海览胜的佳绝处,自1840年以后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老龙头重又担负起抵御帝国主义入侵的海防重任。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军事建筑,使老龙头具有万里长城任何地段也不能替代的军事功能。

现在对外开放的老龙头占地面积600亩,由宁海城、澄海楼、入海石城、南海口关、龙武营、海神庙等28处景观组成。

这里有万里长城中唯一的一段入海石城、唯一的一座海上敌台、明代长城东部的第一个垛口、第一道关口、第一座观海楼阁以及现存完整的明代海防兵营。

沿着脚下的马道缓步登城,一幅绚丽的长城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让我们逐一欣赏,慢慢品味。

河北老龙头的导游词范文5篇(二)大家站的这个地方,清代有一座“御诗亭”,亭内镶卧碑,雕刻了清代诸皇帝的诗眩但1920xx年八国联军侵华时,都给毁坏了,连澄海楼也毁于一旦。

乌拉纳喇氏剪发遭废

乌拉纳喇氏剪发遭废
乌拉纳喇氏没有想到乾隆帝如此冷 酷无情,在巨大的打击之下,身体迅速垮 了下去,很快便病入膏肓了。乾隆三十一年 (1766年)七月十四日,乌拉纳喇氏病逝于 自己的宫中,年仅48岁。此时,乾隆帝正带 着皇子与大臣们在承德避暑山庄举行一年 一度的围猎活动。当他听到从京城传来的 乌拉纳喇氏去世的消息,竟然没有丝毫难 过的表现,仅仅命令陪同在身边的永 回 京为母亲料理后事,自己与其他人依旧玩 得不亦乐乎。更令所有人吃惊的是,乾隆帝
自古以 来,皇 帝废 后 都 不是 那 么简 单。更何况,乾隆帝废除皇后的理由是考 虑皇后身患重疾,不宜操劳过度。如此儿 戏的借口在朝堂上顿时掀起了轩然大波, 几乎引起了满朝文武的集体反对。一些大 臣甚至效仿古人,以死相谏,请求乾隆帝 收回旨意。但乾隆帝并没有退让,而是毫 不心慈手软,进谏态度好的大臣该罢免罢 免,态度不好的大臣该发配发配,以死相 谏的则直接关进牢里。谁曾想,在乾隆帝 的高压措施震慑之下,大臣们竟然没有一 个退缩的,反而激起了更多人的上谏。乾 隆帝发觉此事无法硬来,便换了手段,暂时 保留了乌拉纳喇氏的皇后名号,对之前被 惩罚的大臣们也是减免宽宥。一个多月后, 事情渐渐平息下来,乾隆帝下旨,将乌拉纳 喇氏册封娴妃、娴贵妃、皇贵妃、皇后的四 份册宝全部收回。册宝,乃是妃嫔们在后 宫身份、职分与地位的象征,有了册宝,才 是正式的妃嫔,若没有了册宝,所谓的妃 号,不过是一个空头虚名罢了。失去册宝的 乌拉纳喇氏虽然仍旧居住在自己宫中,却 与被打入冷宫没什么两样了。
娴静不争,册为继后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二月,乌拉纳 喇氏出身于佐领那尔布的家中。十三四岁 时,乌拉纳喇氏参加了雍正帝为儿子弘历 举行的选秀,被选为弘历的侧福晋。雍正 帝驾崩后,弘历继位,年号乾隆。乾隆帝册 封妃嫔时,正福晋富察氏自然被封为皇后, 而乌拉纳喇氏则被封为娴妃,过了几年又 晋升为娴贵妃。在封妃的册文中,是这样 形容乌拉纳喇氏的:“娴妃纳喇氏,性生婉 顺,质赋柔嘉,秉德罔愆,协衍璜之矩度, 服勤有素,膺 翟之光荣。”乾隆帝作为乌 拉纳喇氏身边最为亲密之人,对她了解极 深,知其天性淡泊,品德极好,因此特意选 择了寓意着沉静文雅的“娴”字作为她的 妃号。

乾隆皇帝与钱塘堤岸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乾隆皇帝与钱塘堤岸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乾隆皇帝与钱塘堤岸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清朝年间,⼀天,⼀⾏官船旌旗招展,⼀路南下,傍晚时分来到嘉兴府境内的江南古镇⽯门镇。

这是乾隆皇帝第五次下江南。

不过乾隆皇帝这次下江南会遇到什么事情呢?下⾯我们⼀起来看看吧! ⼗⽄钱塘 清朝年间,⼀天,⼀⾏官船旌旗招展,⼀路南下,傍晚时分来到嘉兴府境内的江南古镇⽯门镇。

这是乾隆皇帝第五次下江南。

此次下江南的⽬的有⼆:⼀是近年来钱塘江两岸多处塌⽅,造成⽔灾,淹没良⽥,涂炭⽣灵。

乾隆早有⼼将其修复,却⼀直苦于没有合适⼈选;⼆是顺道再去盐官陈阁⽼府第看看陈⽼夫⼈,以慰思念之苦。

龙船停稳后,乾隆⾛出船舱,见天⾊已晚,下旨在⽯门过夜。

得知乾隆在⽯门过夜的消息,附近的达官贵⼈备⾜了⾦银珠宝,前来进献给皇上。

然⽽,就近的⼤⼩官员都来了,唯独不见⽯门县令冯应柳。

乾隆不免有些⽣⽓,⼼想:朕路过⽯门地界,照理说,当地的⽗母官该第⼀个前来觐见才是,可这个冯应柳连脸都没露⼀下,是不是藐视朕哪? 冯应柳是⽯门县⼩⼩的知县,他哪敢藐视皇上!其实,他是⼿头拮据,拿不出像样的东西作见⾯礼,才迟迟没有动⾝的。

乾隆看过官员们送的厚礼之后,准备⽤膳,这时,只听得随从太监⾼声叫道:“⽯门县令冯应柳前来觐见皇上,礼‘⼗⽄钱塘’。

” 乾隆在后舱,听了⼀愣:什么不好送,却送来“⼗⽄甜糖”!这个冯知县,看来是有点不把朕放在眼⾥了。

冯应柳来到后舱,见到乾隆,便“扑通”⼀声跪下,⼤声道:“⽯门县令冯应柳迎驾来迟,请皇上恕罪!” 乾隆朝底下⼀看,只见⾯前跪着的那个⼈,官服旧且不说,还打了⼏个补丁。

乾隆咳嗽了⼀声,问道:“冯知县,你送朕的‘⼗⽄甜糖’是何希罕之物?味道如何,朕倒要亲⼝尝尝。

” 冯应柳“咚”地朝船板上磕了⼀个响头,回答道:“回皇上,⽅才太监说的是‘⼗⽄钱塘’,⽽不是‘⼗⽄甜糖’。

” 乾隆听了有些不悦:“‘⼗⽄钱塘’?钱塘江⾃古⽓势恢宏,潮⽔奔腾,⼀泻千⾥,岂能说成是‘⼗⽄钱塘’?真是荒唐!” 冯应柳吓得脸⾊发⽩,语⽆伦次。

端方的“西洋镜”

端方的“西洋镜”

决定 增 派 尚其 亨 、李盛 铎会 同 载泽 、戴鸿 慈 、
端 方 继 续 前 往 西 方 各 国 考 察 政 治 。新 的 五 大 臣
分两 批 次—— 载泽 、 尚其亨 、李 盛铎 为一 路 , 主要考 察 日、英 、法 、 比各 国 ; 戴鸿 慈 、端 方 为 一路 ,主要考 察美 、德 、奥 、俄等 国。 平 心而论 ,五 大 臣出洋考察 活动对 于 晚清
击 。五 大 臣 中 的 载 泽 、 绍 英 受 伤 ,此 事 顷 刻 轰
端方 还 以满臣 的特 殊 身份 向慈 禧和 光绪提
交了 ( 平满汉 畛域密折 》 ( 请 ,建 议 : 请 降 明 诏 , “
举 行 满 汉 一 家 之 实 , 以 定 民 志 而 固 国 本 。 可 ”
【 笑林 广集 】 北宋初年, 田元均任三 司使 ,主 管财赋 ,请他 办事的人很 多,他常装 出一副 笑脸来应酬,
归 国后 ,仅端方 、戴鸿 慈就 向朝 廷提交 了
请 定 国 是 以 安 大 计 折 、 ( 改 定 全 国官 制 以 《 请
零距 离接触 中国之 外的另一 处全新世 界 ,演 成
了他 整 个 官 宦 生 涯 的 一 个 华 彩 乐 段 。 10 9 5年 , 清 政 府 迫 于 内 外 压 力 , 终 于 决
和加速 政体 改革才能 消弭革命 ,延 续清政府 的
国祚 。 10 5年 1 9 0月 2 t 清 政 府 再 发 上 谕 , 6E,
年 ,他 还 只 是 一 个 道 台 , 但 四 年 之 后 ,他 已经 接 替 张 之 洞 为 代 理 湖 广 总 督 。 其 后 ,先 后 任 闽 浙 总 督 、两 江 总 督 兼 南 洋 大 臣 、直 隶 总 督 兼 北 洋 大 臣 ,成 为 一 方 响 当 当 的 封 疆 大 吏 。 端 方 的 思 想 极 其 开 通 , 百 日维 新 运 动 中 , 在

中国的世界遗产五年级单元作文12篇

中国的世界遗产五年级单元作文12篇

中国的世界遗产五年级单元作文12篇中国的世界遗产五年级单元作文【篇1】寒假期间,爸爸妈妈带着我去北京游玩。

虽说北京是一座古都,有很多历史建筑,但是我却对皇家园林——颐和园情有独钟。

颐和园是乾隆给母亲庆贺寿辰时所建,占地二十九公顷。

虽然在晚清落成,却依然荣登世界遗产的宝座,这是因为它集中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精华,容纳了不同地区的园林风格,堪称园林建筑博物馆.它继承了中国历代皇家园林的传统,又汲取了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艺术菁华,兼具北方山川雄浑宏阔的气势和江南水乡婉约清丽的风韵。

我们从东宫门进入,东宫门前两侧各有一只铜狮,且分雌雄。

首先看到的便是仁寿殿。

仁寿殿是宫廷区的主要建筑之一,乾隆清漪园时期称“勤政殿”,建于1750年,意为不忘勤理政务。

再往里走,我们便到了长廊。

果然是绿漆的柱子,红漆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长廊的每根廊枋上都绘有大小不同的苏式彩画,共14000余幅。

内容有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

从长廊远远望去,就看到了一座大阁楼,那就是大名鼎鼎的佛香阁,走了长廊的一半,我们改道去了佛香阁。

先到了排云殿,一排排的宫殿闪闪发光,金碧辉煌,让人恋恋不舍。

登上好几百级台阶才到佛香阁。

我站在佛香阁的楼梯上向下望去,全园的美景尽收眼底,秀美的昆明湖占了颐和园四分之三的地方,呈寿桃形,听说是皇上有意设计的,意思是让其母亲长命百岁。

佛香阁里有一尊高大的观音塑像,全铜打造,庄严肃穆,让人心生敬畏。

走出了佛香阁,下了万寿山,继续走未走完的长廊。

我一路上还看到了鼎式香炉,是皇家建筑的特征之一,体现皇权,象征威严。

每遇大朝,炉内点燃檀香藏火,青烟缭绕,香气袭人。

虽然在颐和园只游玩了半天,但却让我印象颇深。

颐和园,不愧是皇家园林!中国的世界遗产五年级单元作文【篇2】颐和园,北京古代皇家园林,是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百银在这里改建的,颐和园前身为清漪园。

咸丰皇帝时,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皇帝重建,改称颐和园,作为皇家消夏游乐地;光绪皇帝时,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上,清朝皇帝的“龙头”最难剃?英国人1843年创作的铜版画,描绘了当时中国人的理发场景?清代街边理发摊“二月二,龙抬头,家家男子剃龙头”……今年是龙年,更让“二月二”这个特别的日子多了许多美好的含意:龙年龙抬头,大家都欢喜。

2月20日,著名民俗学家刘振超告诉记者:“二月二,剃龙头”始于清朝。

民间有着“正月不剃头”的俗信,二月初二刚出正月,又是“龙抬头”的吉祥日,所以人们赶在这天理发,是讨吉利的一种方式。

那么,为什么不是“二月一”呢?专家的解释是,这和中国人喜欢双数有关。

一唠起“二月二”的趣闻轶事,刘振超有讲不完的传说故事。

他说,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把龙视为吉祥物,不少习俗也多与龙有关。

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开始讲究过“二月二”了,当时称为春龙节、青龙节、祭龙节、龙兴节等。

明代沈榜《宛署杂记》载:“二月引龙,熏百虫。

……乡民用灰自门外委蜿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

用面摊煎饼。

熏床炕令百虫不生。

”《明宫史》载:“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以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熏虫。

”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也说:“二月二日,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

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

”《中华全国风俗志》载:“二月初二日,焚香水畔以祭龙神。

”同时,民间约定这一天太阳出来之前不得到江河挑水,以免损伤“龙神”。

于是,又有炒吃爆米花或黄豆之类食品的习俗。

正如民谣所唱:“二月二,吃豆豆,人不害病地丰收。

”除了这些民间的活动,那么,皇帝是不是也过“二月二”,也要“龙抬头”呢?刘振超肯定地说:“当然,皇帝也不能脱俗。

”皇上的头剃不好就要命民间的说法:因为正月里不准剃头,所以大家都期待着“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

刘振超说,在所有理发的人中,清朝皇帝的头是最难剃的。

你完全可以想象,谁敢在皇帝的脑袋上动刀?清朝皇帝剃头的讲究特别多,剃头的时间要选在太阳升到东南角时,意为:如日之升。

清宫还特别给为皇帝剃头的人定了几条硬性戒律:剃头师每次当差,进宫时必须要经过检查,脱掉自己的衣服,换上皇家特制的服装,然后被太监领到皇帝面前叩头,请刀子。

皇帝专用的剃头刀用一个檀木盒盛着,外套黄云龙套,由皇帝的侍卫捧到剃头师手上。

在给皇帝剃头过程中,侍卫站在旁边要死死地盯着剃头师拿刀的手。

宫里还规定,剃头师只许用右手持刀挨着皇上的头皮,绝不允许用左手按皇上的任何部位。

也就是说,右手要悬空干活,左臂下垂不能动。

若用手捏了龙头,那就是犯下了大罪。

如果给皇帝剃头时不小心割个刀口,流一点血,立刻交给内务府慎刑司拷打。

无论给皇帝剃头还是刮脸,只许顺刮,不许逆刮。

剃头师要屏住呼吸,绝不许向皇上头上喷秽气……可以说,凡是给皇帝剃头的人,每次当差都要吓得战战兢兢,一不留神就会大祸临头。

每剃一次头下来之后,两条腿都会发软吓个半死,几天也缓不过劲来。

当然,如果皇帝满意,给剃头师的赏钱也相当多。

民间有一个故事说,有一年刚出正月,清乾隆皇帝去江南游山玩水,农历二月初一路过天津卫,住在北马路五彩号胡同的龙亭里。

第二天清早起来,乾隆问随从太监:“今天是什么日子?”太监说:“启禀皇上,今儿个是二月二。

”乾隆听了很高兴:“今天是龙抬头啊!我要剃头、整容,取个吉利儿,一路平安。

”于是,太监急忙请来当地一位手艺最好的剃头师,先教他一套参拜皇上的礼法和剃头的规定,然后才领他面见乾隆皇帝。

这个剃头师,听说要给皇上剃头,早就慌了神;再听了几条规定后,更吓得六神无主。

想不剃,可又怕犯了杀头的“抗旨”罪。

剃头师心里发慌,手就越哆嗦,结果,没剃两下,手一抖在乾隆皇帝的后脑勺上划了一个口子,立刻被拉出去砍了头。

乾隆把太监骂了一顿,命令再请一个手艺高的剃头师来。

第二个剃头师心里也怕个不行,剃了没三下,又在乾隆的脑门子上拉了一个口子。

乾隆更恼了,护卫们又把这个师傅砍了。

太监慌里慌张地跑进剃头棚,再想找剃头师时,几乎所有的人都逃走了,只剩下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徒弟,太监只好带着他去交差。

由于小徒弟的基本功扎实,手头灵巧,动作轻快,干净利索,不大会儿工夫就给皇帝剃完头,刮完脸,梳好了辫子。

乾隆皇帝拿起镜子一照挺高兴,不由地称赞:“真不愧是剃头的小神童!”这时,小徒弟才敢接话:“启禀皇上,其实那两位师傅都比我手艺高,他们害怕给您剃坏了,手就哆嗦,才伤了您的龙头。

”乾隆听了这话,后悔把剃头师错杀了,只好命地方官办理了善后。

为此,乾隆还封小徒弟为五品随驾官,专给自己剃头整容。

传说,清代皇帝雍正的头上长有癞疤,很难剃,为此不少剃头师被杀。

有一个人主动为他剃头,剃得很好,只是脖子上出现一道红圈,而那道红圈是为皇帝治癞疮的。

从此,雍正答应不再杀剃头师,并敕封剃头师为“半副銮驾,小执事”,还赐一副对联:“做天下头等事业,用世间顶上功夫”。

“二月二”皇帝亲自耕作“自留地”“二月二”也是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的一个日子,“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这首民谣寄托了古代人祈祷获得好收成的希望。

今天,北京故宫博物院里收藏着一幅年画《皇帝耕田图》,画面上阳光灿烂,春风拂煦,头戴皇冠、身穿龙袍的皇帝正手扶犁把耕田,身后跟着一个大臣,手提着竹篮在撒种,牵牛的是身穿长袍的七品县官,远处是挑篮送饭的皇后和宫女。

画上还配有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

”刘振超说,在龙抬头的时候,皇帝亲自犁田,确有其事。

明清时,皇帝每年都要亲自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躬耕一番,以给天下百姓做一个重视农业生产的榜样。

当时,明清皇帝都有自己的“自留地”——“一亩三分地”。

那么,这“一亩三分地”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在明清时的祭农之礼已十分完备。

每年皇帝都要到京城的先农坛祭祀先农,然后再到观耕台前的亲耕田进行示范性耕耘,以完成对先农崇祭的全过程。

皇帝亲耕的田地,据说在周代时是“千亩”,也许是怕皇帝累着了,后来才变成了“一亩三分地”。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一直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从大舜时就有用象耕田的记载,战国时管子说:“先王者,为民兴利除害,故天下之民归之。

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者也。

”《礼记》记载,周时已开始这种祭祀先农的“耕礼”,叫“耒礼”,是封建社会十分神圣和重大的国典。

清代从顺治皇帝时延续了明代的“耕礼”的仪式,“顺治十一年(1654年)二月,朝日于东郊。

始行耕藉礼。

定每年仲春亥日行耕藉礼。

”也称之为皇帝“亲耕”。

康熙皇帝把“演耕”(即亲耕)作为法律固定下来,于每年春季都举行“演耕”之礼,亲自率领三公九卿和诸大臣扶犁耕地。

有一幅《皇帝祭先农图》描绘的就是雍正皇帝亲自扶犁,另有六大臣身着蓑衣也扶犁而行,还有24个60岁以上的老年农夫,也着蓑衣扶犁而行。

这幅画真实纪录了当时的皇帝亲耕的场面,以及四周围观的王公大臣。

也可以说,皇帝耕田基本上就是作秀,并且还有一套严格程序。

明代时,皇帝右手扶犁、左手执鞭,往返犁地4趟;清代时改为往返犁地3趟,名曰“三推三返”。

皇帝亲耕完毕,就登上观耕台观看王公大臣们耕作了。

据《宛署杂记》记载,每次“圣驾躬耕”,地方政府都要筹备至少一个月时间,搭建一座巨大的耕棚,供皇帝和大臣们休息,要为他们精心准备膳食,还要找数十名经验丰富的老农进行礼仪培训。

皇帝的耕田必须是筛过的细土,以便让皇帝犁起来能省些劲儿。

有意思的是,嘉庆二十年(1815年),嘉庆皇帝亲耕时,碰巧所备耕牛不驯服,让嘉庆皇帝无法驾驭,御前侍卫十余人上前帮忙,才勉强耕了三个来回。

为此,嘉庆皇帝大怒并发了上谕:“耕藉为劭农大典,顺天府供备牛只,平时不勤加演习,玩忽从事。

著将专司供办之大兴县知县沈守恒、宛平县知县张洽俱先行革去顶戴,交部严加议处;顺天府府尹费锡章系专辖之员,著交部严加议处……所有此次一切例赏,概行停给。

”本来是皇帝亲耕自己没秀好,却让手下的人都倒了霉。

二月初二“迎富贵”据记载,历史上的不少朝代,在“二月二”这天都有相应的活动。

唐朝时,二月初二被视为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要“迎富贵”,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些点心类食品。

据《资治通鉴》卷209记载,唐景龙三年(709年)二月二日,唐中宗登上宫城北面的玄武门楼,“与近侍观宫女拔河”。

次年,中宗又在禁苑西面的梨园球场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拔河比赛,把老臣拉扯得东倒西歪。

宋代宫廷在这一天也进行专门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南宋时说,二月初二这一天,宫中有“挑菜”御宴。

宴会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种植一些新鲜菜蔬,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放在斛下,让大家猜。

根据猜的结果,有赏有罚。

到了元朝,“二月二”被明确称为“龙抬头”。

《析津志》在描述元大都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

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有烙饼,叫做“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

总之,凡是食物,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

无论是正月不剃头,还是“二月二,龙抬头”,都与沈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过春节,清宫里张灯的时间要比明宫张灯时间长很多,一直到二月二“龙抬头”,二月初三才撤灯。

另外,在清代人的眼中,“二月二”是个吉日。

据史书记载,崇德八年(1643年),清世祖福临继承皇位,尊母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为皇太后。

顺治元年,大清迁都北京,皇太后定居紫禁城。

顺治六年(1699年)四月十七日,皇太后驾崩,遗体被运回盛京(今沈阳),并于顺治七年二月二日与皇太极“合葬”于沈阳的昭陵,顺治帝撰写了祭文。

沈阳日报记者陈凤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