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专题二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
高中语文专题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课件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3.文本赏读
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尤其是边塞之作,奇气益著。 《白 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奇而婉,侧重在表现边塞绮丽瑰异的风光, 给人以清新俊逸之感;这首诗则是奇而壮,风沙的猛烈、人物的 豪迈,都给人以雄浑壮美之感。诗人在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 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他便写了这首诗为封送行。
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
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极力渲染、夸张环
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诗中运用了比喻、夸 张等艺术手法,写得惊心动魄,绘声绘色,热情奔放,气势昂
扬。
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这次出征 将经过走马川、雪海边,穿进戈壁沙漠。“平沙茫茫黄入 天”,这是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色,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 蔽日,迷迷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开头三句无一“风”字, 但捕捉住了风“色”,把风的猛烈写得历历在目,这是白天的 景象。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
走。”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
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狂风像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 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
写风。
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 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平沙茫茫”句写天,“石乱走”句写 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2.文题背景
天宝十三载(754年),岑参再度出塞,入安西北庭都护府封
常清幕府中任职约三年,当时诗人任节度判官,与上级、同僚 的关系都很融洽。尽管边塞生活比较艰苦,自然环境恶劣,岑
参的心情却乐观开朗,充满了昂扬进取的精神。他这一时期所
写的诗,多为献给封常清的颂扬之作,以及幕友间的道别之 作,思想性并不强,但却都是其边塞诗的代表作。封常清曾出 兵西征,他便写了这首诗为封送行。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第二专题《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案设计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歌行体的特点,以《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为例,学生反复诵读能感知换韵在诗词节奏、内容、情感表达等方面的作用。
2.能知晓岑参边塞诗送别的特点,除了赞美判官、将军外,用笔深处皆是陪衬的景物,其诗以写景取胜。
3.通过本课所学边塞诗人代表作,学生能初步感知王昌龄边塞诗以言情胜,高适边塞诗以用意胜,岑参边塞诗以写景胜的特点。
【学情分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岑参笔下奇丽的边塞风景;“大漠孤火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王维笔下雄奇壮观的塞外风光。
学生对于边塞诗早在初中就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更多地停留在浅层地理解上,对于边塞诗的特点及主要作家岑参、王昌龄、高适等创作风格更是所知甚少。
学生对于“歌行体”这种体裁了解甚少,对于换韵在诗词节奏、内容、情感表达等方面的作用所知甚少。
在前面讲析了高适的《燕歌行》基础上,本节课的教学,教师旨在由分析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拓展到高适的《燕歌行》、王昌龄的《出塞(其一)》《从军行(其四)》等边塞诗,不断诵读品悟,让学生能初步感知王昌龄边塞诗以言情胜,高适边塞诗以用意胜,岑参边塞诗以写景胜的特点。
【教学重点】1.了解歌行体的特点,以《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为例,学生反复诵读能感知换韵在诗词节奏、内容、情感表达等方面的作用。
2.能知晓岑参边塞诗送别的特点,除了赞美判官、将军外,用笔深处皆是陪衬的景物,其诗以写景取胜。
【教学难点】1.通过本课所学边塞诗人代表作,学生能初步感知王昌龄边塞诗以言情胜,高适边塞诗以用意胜,岑参边塞诗以写景胜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边塞诗人高适的《燕歌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外一位边塞诗人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希望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我们能对边塞诗派有更深入地了解。
(【板书】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二、解题岑参边塞诗系列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歌送封大夫出师西征1.读准诗题“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明确: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2.大家可以从老师所给出的三首边塞诗中看出岑参边塞诗题有何特点?明确:由岑参这三首经典的边塞诗可以看出,他的边塞诗大都是送别判官、将军的,当然有赞美之词。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高中语文 专题二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案 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教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高中语文专题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案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教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课题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派2、明确赏析方法:词句分析法形象分析法重点明确赏析方法:1.词句分析法2.形象分析法难点归纳特征教法诵读,赏析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风头如教学过程一、什么是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
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二、全诗可分四局部。
前五句是第一局部,写西域风沙的险恶,表现行军的艰苦。
开始两句先点明行军的路线:走马川、雪海边,向前眺望是风沙迷漫的大沙漠。
“莽莽〞二字写出了沙漠无边无际的昏暗景象,“黄入天〞那么写出风卷沙土弥漫天空的颜色。
句中无一“风〞字,却处处见风之猛烈。
这是白天的景象。
后三句写风在夜晚的景象,“轮台九月风夜吼〞,一个“吼〞字道出风声之大,又是在夜间,就更能渲染出可怕的气氛。
“大如斗〞,形容碎石之大。
“石乱走〞中的“乱〞字生动形象地写出风力之猛,连那些大如斗的碎石都被刮得满地滚动。
几句诗虽短,却把环境的险恶渲染得形象、可感、淋漓尽致,足见行军的艰苦。
六、七、八三句是第二局部,写敌人侵犯,封常清出征。
敌人养兵蓄锐,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向唐边境发动了进攻。
为了保卫边疆,抗击侵略,“汉家大将〞出师西征。
“烟尘飞〞三字表现敌人已经逼近,一路上屯军的炊烟同兵骑奔跑扬起的尘土弥漫天空,足见敌人的来势汹汹,因此大将要出师西征。
九至十四句是第三局部,描绘封常清冒雪出征,一路不畏苦寒的情景。
岑参出身仕宦家庭。
早岁孤贫,遍读经史。
20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波京洛,漫游河朔。
天宝三载〔744〕中进士。
八载、十三载两次出塞任职。
回朝后,任右补阙、起居舍人等职。
大历间官至嘉州刺吏,世称岑嘉州。
高中语文 专题二 第二板块 燕歌行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学案 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教

高中语文专题二第二板块燕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学案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教燕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对应学生用书P12一、字音识记1.金(chuāng)2.旌旆.(pèi)3.逶迤..(wēi)( yí) 4.碣.石(jié)5.塞草腓.(féi) 6.远戍.(shù)7.玉箸.(zhù) 8.蓟.北(jì)9.草檄.(xí) 10.砚.水(yàn) 11.虏.骑(lǔ) 12.伫.立(zhù)二、词语释义1.汉家烟尘..在东北:烽烟和尘土,此处指敌军入侵2.男儿本自重横行..:指在战场上纵横驰骋,与敌军作战3.天子非常..赐颜色:特别4.扌从金伐鼓...下榆关:指行军时的金鼓和鸣。
,撞击5.旌旆逶迤..碣石间:蜿蜒不绝的样子6.校尉羽书飞瀚海..:沙漠7.大漠穷秋..塞草腓.:穷秋,深秋。
腓,病,枯萎8.玉箸..应啼别离后:玉筷,此指思妇的眼泪9.边庭飘摇..那可度:随风飘荡的样子10.绝域..苍茫无所有:极偏远的地方11.死节..从来岂顾勋:即为国家献身。
节,气节12.幕中草檄..砚水凝:起草讨伐敌人的文书13.虏骑闻之应胆慑.:恐惧14.车师西门伫.献捷:久立等待三、名句背诵1.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2.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3.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4.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5.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6.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7.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战火烟云起于东北边关,将士们辞别家乡前去攻打残敌,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男子汉大丈夫本来就应该驰骋沙场,何况天子亲自检阅赐予颜色。
了浩荡皇恩。
[句解:貌似赞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那么隐含讥讽,预伏下文。
]金伐鼓鸣金擂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大军奔赴山海关,旌旗蔽日绵延行进于碣石间,校尉的紧急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军书从大漠那边飞快传来,报告说单于入侵的战火已烧到了狼山。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二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含答案

一、诗人名片岑参(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
他二十岁后有十年时间,出入京洛求仕,三十岁应举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官至嘉州刺史,秩满罢官后卒于蜀中。
自天宝八年始,岑参两度出塞,经历了长达6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一个边塞诗人。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爱国壮志。
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
岑参诗常用的表现手法是:丰富的想像、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
诗体形式上,岑参长于七言古诗,容量大,内容丰富,气势充沛。
二、诗词故事赤亭峰教子公元752年,一天,岑参在武威办完军务,赶回西域途经赤亭,戍边的士兵请他题词、赋诗。
岑参发现在他写完诗后,挤在士兵中的一个男孩随口吟了出来。
他询问缘故。
这个回鹘族放羊娃告诉他,他的爷爷早年流落到这里,用回鹘文教他读《论语》。
岑参没吱声,给放羊娃题了一幅字:“论语博大,回鹘远志。
”不料,第二天,放羊娃的父亲找到岑参,恳请他收孩子为义子,教以成人。
岑参很喜爱这个聪明的孩子,就收下了,并把小孩的原名也更改为“岑鹘”。
就这样,岑鹘随岑参参军入伍,在岑参的悉心教导下,岑鹘不仅聪明干练,而且精通汉语和回鹘语,为军队培养了许多翻译人才。
三、文题背景《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作《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作于天宝十三年(754)九月,是岑参奉送封常清出师平叛的一首祝颂诗。
当时作者在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幕中,封常清奉命西征,岑参写此诗送行。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豪迈的气概,通过对西北边地艰险环境的生动描绘,热情地歌颂了出征将士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征战的爱国豪情。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该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韵位密集,换韵频繁,节奏急促有力,声调激越豪壮,诵读时注意体会这一特点。
君不,走马川/行/雪海,平沙/茫茫/黄入/。
轮台/九月/风/夜,一川/碎石/大/如,随风/满地/石/乱。
匈奴/草黄/马正/,金山/西见/烟尘/,汉家/大将/西出/。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专题教案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专题教案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专题教案引导语: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这首诗主要表现了军队在莽莽沙海、风吼冰冻的夜晚进军情景。
教学设想:《唐诗宋词选读》分为12个专题。
第二专题是“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该专题有6首诗,4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
本课要学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系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
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诗歌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
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专题目标: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张九龄、李颀、王维、孟浩然、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本课目标:1、初步熟悉岑参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基本风格,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2、初步感受盛唐边塞诗的特征。
初步感受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3、理解、背诵,并进一步学习诗歌的赏析。
4、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时设置:1教时过程:一、导入上一课我们学习了边塞诗人高逋的代表作,这一课我们学另一位边塞诗人岑参的代表作《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岑参(715-770),江陵人,自幼家境贫寒,二十岁时到长安求仕,天宝三年(七四四)中进士,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后出为虢州长史,关西节度判官,嘉州刺史。
大历五年卒于成都。
他二十岁后有十年时间,出入于京洛求仕,三十岁应举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以后又任右补阙、虢州长史等官,后转嘉州刺史,秩满罢官后卒于蜀中。
有《岑嘉州诗集》。
自天宝八载至至德二年春,岑参曾两度出塞。
第一次赴安西(今新疆库车),为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僚属,第二次入封常清幕府,在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呆了三年,经常往来于北庭和轮台之间。
高中语文 专题二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语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学过程一、什么是边塞诗:二、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
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三、全诗可分四部分。
四、前五句是第一部分,写西域风沙的险恶,表现行军的艰苦。
开始两句先点明行军的路线:走马川、雪海边,向前眺望是风沙迷漫的大沙漠。
“莽莽”二字写出了沙漠无边无际的昏暗景象,“黄入天”则写出风卷沙土弥漫天空的颜色。
句中无一“风”字,却处处见风之猛烈。
这是白天的景象。
五、后三句写风在夜晚的景象,“轮台九月风夜吼”,一个“吼”字道出风声之大,又是在夜间,就更能渲染出可怕的气氛。
“大如斗”,形容碎石之大。
“石乱走”中的“乱”字生动形象地写出风力之猛,连那些大如斗的碎石都被刮得满地滚动。
几句诗虽短,却把环境的险恶渲染得形象、可感、淋漓尽致,足见行军的艰苦。
六、六、七、八三句是第二部分,写敌人侵犯,封常清出征。
敌人养兵蓄锐,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向唐边境发动了进攻。
为了保卫边疆,抗击侵略,“汉家大将”出师西征。
“烟尘飞”三字表现敌人已经逼近,一路上屯军的炊烟同兵骑岑参出身仕宦家庭。
早岁孤贫,遍读经史。
20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
天宝三载(744)中进士。
八载、十三载两次出塞任职。
回朝后,任右补阙、起居舍人等职。
大历间官至嘉州刺吏,世称岑嘉州。
后罢官,客死某某旅舍。
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答之作。
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
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
如《感遇》《精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
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
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
火山云,天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刀面如割”是表现全军上下冒凛冽寒风而斗志不减的威武阵容。
唐诗宋词选读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第二专题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专题导引】盛唐诗歌就时间上来说,是指开元、天宝至大历初年的诗歌。
就诗歌特征来说,主要是指盛唐诗人所创作的具有昂扬雄浑、阔大恢宏的盛唐气象的诗歌。
所谓“声律风骨兼备”是就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而言的。
盛唐诗歌的风骨主要包括:①诗人们能从观察宇宙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高度对时代与人生进行积极思考;②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的道路上,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心和铮铮傲骨;③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这使他们的追求功名的热情少了些庸俗气,具有了理想的光彩。
盛唐诗歌的声律完备主要是指律诗体裁的成熟和普及,诗人们已经能娴熟地使用这一体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到了极致(杜甫是典型代表)。
古体与律诗的截然划分,以及歌行与绝句的兴盛,都是盛唐诗歌达到高潮的标志。
盛唐是流派纷呈,风格众多,体裁和形式成熟、完备的时代。
社会各方面的现实生活,都在诗人的笔下以各种体制和风格得到充分的反映,文学史家习惯按题材来划分流派,他们有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人,描写幽静、宁谧的自然世界;有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歌颂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慨。
最杰出的代表:李白、杜甫如果以创作方法来划分这个时期的诗歌流派,成就最大,影响最远的,无疑是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
李白和杜甫各以自己的诗歌天才、广博而精湛的艺术修养以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认识,运用不同的创作方法,建立各自的艺术风格,从各方面表现了这个伟大而变动的时代,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推向高峰,他们不仅是唐代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也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中这两个流派的最杰出的代表。
【学习目标】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能结合本专题诗歌,深入阐述“盛唐气象”的内涵。
2、初步熟悉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能结合有关思考题,深入认识本专题所选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表达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一、诗人名片
岑参(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
他二十岁后有十年时间,出入京洛求仕,三十岁应举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官至嘉州刺史,秩满罢官后卒于蜀中。
自天宝八年始,岑参两度出塞,经历了长达6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一个边塞诗人。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爱国壮志。
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
岑参诗常用的表现手法是:丰富的想像、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
诗体形式上,岑参长于七言古诗,容量大,内容丰富,气势充沛。
二、诗词故事
赤亭峰教子
公元752年,一天,岑参在武威办完军务,赶回西域途经赤亭,戍边的士兵请他题词、赋诗。
岑参发现在他写完诗后,挤在士兵中的一个男孩随口吟了出来。
他询问缘故。
这个回鹘族放羊娃告诉他,他的爷爷早年流落到这里,用回鹘文教他读《论语》。
岑参没吱声,给放羊娃题了一幅字:“论语博大,回鹘远志。
”不料,第二天,放羊娃的父亲找到岑参,恳请他收孩子为义子,教以成人。
岑参很喜爱这个聪明的孩子,就收下了,并把小孩的原名也更改为“岑鹘”。
就这样,岑鹘随岑参参军入伍,在岑参的悉心教导下,岑鹘不仅聪明干练,而且精通汉语和回鹘语,为军队培养了许多翻译人才。
三、文题背景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作《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作于天宝十三年(754)九月,是岑参奉送封常清出师平叛的一首祝颂诗。
当时作者在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幕中,封常清奉命西征,岑参写此诗送行。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豪迈的气概,通过对西北边地艰险环境的生动描绘,热情地歌颂了出征将士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征战的爱国豪情。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该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韵位密集,换韵频繁,节奏急促有力,声调激越豪壮,诵读时注意体会这一特点。
君不见
△,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
△。
△,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
△。
△,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
△。
△,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
△,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
△,车师/西门/伫/献捷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该诗热情地歌颂了戍边将士勇敢、坚毅的精神,也表达了诗人必胜的信念和乐观奔放的感情。
所以,朗读时应激情澎湃,豪迈有力,犹如一支战斗进行曲。
二、悟读,诗情画境
走马川、雪海边,向前眺望是一望无际的大沙漠。
塞外的雪夜里,狂风怒吼,飞沙走石。
气候环境之恶劣令人望而生畏,但在诗人眼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
三、品读,鉴赏评析
1.该诗可分为几部分?并概括其大意。
答案全诗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前六句):写西域环境的险恶,表现行军的艰苦。
第二部分(七至九句):写敌人侵犯,封常清出征。
第三部分(十至十五句):描绘封常清冒雪出征,一路不畏苦寒的情景。
第四部分(最后三句):表现对封常清出师必胜的信心。
2.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尤其是他的边塞诗,这一特点非常突出。
诵读《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找出其中的“奇语”,并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答案如“平沙茫茫黄入天”,写出了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象。
“轮台……石乱走”,形象地写出了风的强劲与狂暴。
“将军……面如割”,生动地写出了军情的紧急和天气的恶劣。
“马毛……砚水凝”,通过细节的描写显现了边塞天气的寒冷和将士们的豪迈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