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评价第三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合集下载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知识要点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知识要点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知识要点1、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1)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他心理现象产生的基础;(2)感知觉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基本手段。

2、研究婴儿感知觉经验的方法:(选择)视觉偏好法(呈现至少两种刺激,观察婴儿偏好哪一种);习惯化方法(测量婴儿感知觉能力最普遍的方法,反复呈现刺激物,使得婴儿对刺激物越来越熟悉,直到对刺激物不再做出反应。

去习惯化:即婴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化后,随着另一个新刺的出现,反应又会增强,习惯化便立刻消失的现。

);诱发电位法(给婴儿呈现一种刺,激励其看到刺激时脑电波的变化);高振吸吮法(分析婴儿的吸吮动作,研究其对感知环境的反应)。

3、出生后3周,婴儿能将视线集中在物体上;出生2个月的婴儿能够追随水平方向移动的物体;出生3个月的婴儿能追随物体做圆周运动。

4、视敏度是指视觉精确地辨别细微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5、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

颜色视觉与颜色的三个特性有关,即颜色的明度、色调、饱和度。

(选择)6、触觉:是皮肤受到机械刺激时产生的感觉,是皮肤感觉和运动觉的联合。

7、婴儿一出生就表现出明显的味觉偏爱。

8、知觉大小恒常性:是指不管物体离眼睛距离多远,及其在视网膜上成像的大小变化如何,都能够认识到物体的大小尺寸不会变化的能力。

9、从4岁开始,幼儿区别各种色调细微差别的能力才逐渐发展。

5岁儿童不仅注意到色调,而且注意到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

10、婴儿的视觉偏好:喜欢轮廓清楚的图形、喜欢有环形和有条形的图形、喜欢同心圆的图形多于非同心圆的图形、喜欢较复杂的图形多于较简单的图形、喜欢人脸多于其他图形、喜欢正常的人脸,不爱看眼鼻嘴位置歪曲的人脸。

11、婴儿的形状知觉发展很快,3岁儿童基本上已能正确地找出相同的几何图形。

3个月的婴儿会区分能抓握的物体和不能握住的过大物体。

幼儿方位知觉发展的顺序是上下、前后、左右,通常3岁儿童仅能辨别上下方位,4岁儿童开始能辨别前后方位,5岁儿童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6岁儿童虽然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4个方位,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辨别仍未达到完善。

学前心理学第周第三章 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

学前心理学第周第三章 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

学前心理学第周第三章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1. 儿童感觉发展的基本特征1.1 感觉器官的发育儿童的感觉器官在出生后就开始发育,在经历了几个月的时间之后,它们开始发挥作用。

例如,视力和听力是两个大多数人很容易认可的感觉,但是直到孩子六个月大的时候,他们的眼睛和耳朵才能完全发育完成。

1.2 儿童的感觉区域在儿童身上,感觉器官像他们的肌肉、关节等之类的身体部位一样,都比成年人的要小。

这意味着,当儿童感觉到某种刺激时,他们所感觉到的范围也会比成人更小。

1.3 儿童易受外部刺激的影响儿童的感觉器官比较脆弱,因此儿童对外部刺激的照射很敏感。

比如,在弱光和弱声音的环境下,孩子们能够看到和听到的东西更加清晰。

而在强光和强声音的环境下,他们可能会不适应或产生不良反应。

2. 儿童知觉发展的基本特征2.1 儿童知觉发展的特征儿童在认识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他们的知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不断经历各种不同的刺激之后,他们逐渐的认识到了一些基本的概念,并从中学习到了一些知识和技能。

2.2 儿童知觉误差儿童的知觉并不总是正确的,他们可能会犯一些知觉误差,而这些误差多半是由于他们庞大感觉器官范围的缘故。

比如,当一只鸟在树上飞过时,孩子们可能会觉得它从下方飞来,而不是从上方飞来。

2.3 儿童从感觉到认知儿童的感觉和认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孩子们通过感知来获取信息,同时,这些信息也在不断地改善和调整儿童的直觉和认知。

3. 儿童感觉和认知的发展需求3.1 多样化的感官体验孩子们需要不断地接触各种类型和不同强度的感官刺激,这样可以促进感觉器官的成长和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也必须学会接受新的经验,从而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3.2 探索和尝试孩子们需要尝试新的事物和事情,比如摆弄新的玩具、探索陌生的环境、观察不同的人或事物。

这样就可以让他们的感觉和认知逐渐得到发展。

3.3 展示和分享孩子们需要分享他们的感觉和认知经验,通过与别人交流和分享,可以获得不同的观点和反馈。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
第三,要采用各种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或方法,帮助幼儿 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以逐渐扩大他们注意的范围。
整理课件
16
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二)注意的稳定性与幼儿的活动 幼儿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及幼儿的自身状态都有关
系。 注意的稳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注意:
◆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注意:
1.活动开始时,运用多种方式引起幼儿的兴趣,让幼儿的注意转移到当前活 动中来。
2.活动中,运用语言指导让幼儿明确活动的目的,主动转移注意。
3.引导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能帮助发展其注意转移的能力 。
整理课件
18
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
(四)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集中到两种或两种以上
第一节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三)婴儿注意的发展 1. 1-3个月
(1)偏好复杂的刺激物多于简单刺激物 (2)偏好曲线多于直线 (3)偏好不规则的图形多于规则的图形 (4)偏好轮廓密度大的图形多于密度小的图形 (5)偏好具有同一中心的刺激物多于无同一中心的刺激物 (6)偏好对称的刺激物多于不对称刺激物 (7)偏好熟悉的刺激物 (8)偏好新奇的刺激物
整理课件
10
整理课件
11
整理课件
12
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三、幼儿注意的发展
(一)幼儿无意注意的发展
1.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 2.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有密切关系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 无意注意的原因 3.幼儿的无意注意随年龄增长不断稳定和深入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3.幼儿时间知觉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1)时间知觉的精确性与年龄呈正相关; ( 2 )间知觉的发展水平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呈正相关; ( 3 )幼儿对时间单元的知觉和理解有一个从中间向 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 ( 4 )理解和利用时间标尺的能力与其年龄呈正相关。 注意 : 幼儿经常以空间关系代替时间关系。 发展幼儿的时间知觉,在此基础上形成幼儿的时间观 念,养成遵守时间,有效利用时间的习惯,是幼儿期 的一项重要任务。
◆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一)儿童听觉的发生
1.胎儿的听觉反应
2.新生儿的听觉能力 (1)能听见 (2)区分声音的高低、强弱、品质和持续时间
(二)听觉的发展 1.对声音辨别——偏爱; 2.听力随年龄增长不断提高(儿童期);
3.儿童听觉定位呈现U形发展
4.注意事项:疾病、噪音、滥服药物
5.(我国学者张劲松)幼儿的语音听觉能
的恒常性。
实验表明,幼儿对不同几何图形的辨别有程度上的差异
●形状知觉发展的特点: (1)形状辨别能力逐渐增强
(2)开始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并逐渐掌握名称
(3)将掌握的几何图形概念运用于知觉过程,使
形状知觉概括化。
知觉认同—归入标准—塑造模型
2.学前儿童大小知觉的发展 大小知觉的正确性和难易程度与知觉对象的形状特 征有直接关系。 苏联的研究认为,6个月前婴儿已能辨别大小。 鲍厄(1966)研究说明在有一定背景的条件下,婴儿 已有物体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杨期正等的实验(1979)说明,幼儿用词概括形状的 能力,比知觉的概括发展晚。 2.5——3岁是儿童大小知觉发展的关键期。
(3)系统性 小幼儿只能看到零碎、孤立的印象,不能发现内部联 系,如小班的幼儿表面的、明显的、个别的部分。 实验表明:儿童的观察,从最初的无秩序的活动,逐 渐变成首尾一贯的朝着一定方向的活动。即从最初杂 乱无章逐渐发展成为有组织、有系统的综合的知觉过 程。 (4)概括性 观察的概括性意味着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它在幼 儿初期还没有很好地发展 看图说话:从有什么、是什么 在做什么、怎么 做的、为什么这么做。 观察方法 观察方法的形成,是幼儿期知觉发展的又一重要表 现。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教案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教案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特点及规律。

2. 掌握促进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教育方法。

3. 提高教师对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观察和指导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感知觉的定义及分类。

2.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特点。

3. 感知觉发展的影响因素。

4. 促进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教育策略。

5. 感知觉发展障碍及干预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感知觉的定义、分类和发展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探讨感知觉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教育策略。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感知觉发展障碍及干预方法。

4. 实践操作法:设计感知觉发展活动,进行实际操作。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2. 课件:感知觉发展相关图片、视频等。

3. 活动材料:感知觉发展活动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引发学生对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思考。

2. 讲解:讲解感知觉的定义、分类和发展特点,分析感知觉发展的影响因素。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讨论感知觉发展的教育策略。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感知觉发展障碍及干预方法。

5. 实践活动:设计感知觉发展活动,进行实际操作。

6.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六、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3. 实践活动报告: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操作能力和对感知觉发展策略的应用。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2. 网络资源:有关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研究报告、教育文章等。

3. 视频资源:有关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实验、教学案例等。

4. 活动材料:感知觉发展相关教具、玩具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第1周:讲解感知觉的定义、分类和发展特点。

第2周:分析感知觉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教育策略。

第3周:案例分析,讨论感知觉发展的教育策略。

《学前儿童发展》第三章考点手册

《学前儿童发展》第三章考点手册

《学前儿童发展》第三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考点9 感知觉的作用及其研究方法(★★二级考点,选择、名词)1.【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

3.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4.婴儿能分辨面孔、同心圆、报纸。

这属于视觉偏好法。

5.【习惯化】是对婴儿反复呈现刺激物,使得婴儿对刺激物越来越熟悉,直到不再对刺激物做出反应的方法。

6.感知觉是2岁以前儿童认知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7.研究婴幼儿感知觉的经验方法(1)视觉偏好法;(2)习惯化方法;(3)诱发电位法;(4)高振幅吮吸法。

8.【视觉偏好法】研究者给婴儿同时呈现至少两种刺激,观察婴儿是否对其中的一种更感兴趣。

9.【去习惯化】即婴儿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化后,随着另一个新刺激的出现,反应又会增强,习惯化便立刻消失的现象。

10.【诱发电位法】是给婴儿呈现一种刺激,记录他们看到刺激时脑电波的变化。

11.【高振幅吮吸法】即让婴儿吮吸一个里边镶嵌有电路的特殊奶嘴,研究者通过分析婴儿的吸吮动作,研究他们对感知环境的反应。

12.测量婴儿感知觉能力最普遍的方法是习惯化方法。

考点10 视觉的发展(★三级考点,选择、名词)1.视敏度是指视觉精确地辨别细微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

2.【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别的能力,也称辨色力。

3.视觉是儿童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4.【视觉集中】是指通过两眼肌肉的协调,能够把视线集中在适当的位置观察物体。

5.胎儿已经有听觉反应。

考点11 触觉的发展(★三级考点,选择、名词)1.【触觉】是皮肤受到机械刺激时产生的感觉,是皮肤感觉和运动觉的结合。

2.皮肤感觉包括触压觉、冷觉、温觉、痛觉和震动觉。

3.儿童从出生起就有触觉反应。

4.甜味能减少婴儿哭泣。

5.与苦、酸、咸或者中性的液体相比,他们吸吮甜味液体频率更快。

6.婴儿视觉和触觉的协调一般出现在出生后5个月左右。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发展是他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基础。

感觉是我们从外界接收信息的过程,而知觉则是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理解和解释的能力。

在学前阶段,这两个方面的发展会逐渐成熟,从而促进他们的认知和语言发展。

首先,学前儿童的感觉发展从出生开始就开始了。

他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感觉器官来接收外界的刺激。

在出生后的几个月,他们的感觉器官会逐渐发展和成熟,从而更加敏感地察觉到周围环境的变化。

例如,他们学会了注视和追踪移动的物体,能够分辨不同的声音和触摸的强度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的感觉发展也进一步提高。

他们开始对复杂的刺激作出反应,并具备差异判断的能力。

例如,他们能够在一堆玩具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特定物品。

此外,他们还能够区分颜色、形状、大小和纹理等特征,并将这些感觉信息与其他认知能力结合起来。

与感觉发展相对应的是学前儿童的知觉发展。

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整合和解释的过程。

通过不同感觉的整合,学前儿童能够从环境中获取更丰富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理解。

例如,当他们触摸一个物体时,他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其质地和温度,还能够将其与以前的经验进行比较,从而形成对这个物体的认知。

此外,学前儿童的知觉发展还表现在对空间和时间的理解上。

他们能够感知和理解物体之间的关系,如前后、上下、左右等。

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他们也能够发展出对时间的概念,如日夜的交替、季节的变化等。

总结起来,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发展是他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基础。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感觉器官不断发展和成熟,从而能够更敏感地察觉到周围环境的变化。

通过感觉的整合和解释,他们能够从环境中获取更丰富的信息,并形成对物体、空间和时间等概念的理解。

这些感觉和知觉的发展也为他们的认知和语言发展奠定了基础。

因此,在教育学前儿童时,我们应该重视他们的感觉和知觉发展,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和探索环境的机会,以促进他们全面的发展。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三章 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三章 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婴儿还喜欢看清晰的图像。 婴儿还喜欢看活动的和轮廓多的图形。 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新生儿更喜欢注视曲线,
不喜欢注视直线或角。
形状知觉—幼儿
形状知觉:幼儿的形状知觉发展很快,一般在小班时 就能辨认圆形、方形和三角形;中班时能把两个三角 形拼成一个大的三角形,把两个半圆拼成一个圆形; 大班时还能认识椭圆形、菱形、五角形、六角形和圆 柱形,并把长方形折成正方形,把正方形折成三角形。
研究表明,幼儿掌握形状的次序:由易到难依次是圆 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菱形-平行 四边形。
2、大小知觉
对图形大小判断的正确性,须依图形本身的 形状而定。(如:圆形、正方形、等边三角 形的判断较容易)
有的研究认为,儿童从2岁半到3岁,判别 平面图形大小的能力急剧发展。
实验证明,婴儿已具有物体形状知觉和大小 知觉的恒常性。
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视觉
(二)新生儿对光有察觉 新生儿出生后能立即对光有所察觉,还 能区分不同明度的光,只是敏感度低 于成人。在头两个月里婴儿对光的明 度的明感性发展很快,新生儿能觉察 移动的灯光。
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视觉
(三)视敏度的发展 视敏度是眼睛区分对象形状和大小细微 细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研究对象:1-15周的婴儿 研究过程:研究者给被试呈现几种复杂程度
不同模式图。 研究结果:婴儿对复杂程度越高的图形,注
视的时间越长。 研究结论:儿童天生偏爱观察复杂的模式。
学前儿 二、视觉的发展
(一)视觉集中 1、在胎儿4、5个月时已经有视觉反应能力。 2、新生儿已具备一定的视觉能力,但还不成 熟,但是新手儿运用他们有限的视觉能力 对环境进行探索。
儿童的颜色视觉有个别差异,也有性别差异。 一般来说,女孩的颜色辨别能力比男孩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觉的选择性
你看到一个老 头还是一群人?
你能看到三张脸 吗?
你看到的是奖杯 还是人脸?
二、感知觉的分类和特性
(四)知觉的特性
2.知觉的整体性
虽然事物有多种属性,由不同部分构成,但 是人们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的几 个部分,而倾向于把它们组合为一个整体。
知觉的整体性
二、感知觉的分类和特性
和远近等的知觉。
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延续
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想一想】
为什么在幼儿园的故事教学中需要配 上教学挂图或者表示角色的动物玩具?
二、感知觉的分类和特性
(四)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在某一瞬间,人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
觉对象,与此同时把其他事物作为知觉背景,这 就是选择性。
二、感知觉的分类和特性
(二)感觉的特性
2.感受性的变化 (4)联觉
联觉是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红、橙、黄——温暖感、接近感、沉重感 兰、青、紫——寒冷感、深远感、轻快感 视味联觉——红色更甜,无色不甜
如:温暖的色彩,尖锐的声音等
二、感知觉的分类和特性
(三)知觉的分类
空间知觉包括对对象的大小、形状、立体
知觉的恒常性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生与发展 一、学前儿童感觉的发生与发展 二、学前儿童知觉的发生与发展
一、学前儿童感觉的发生与发展
(一)视觉的发生与发展
1.婴儿视觉的发生
婴幼儿一出世就有了某些视觉活动。比如眨 眼反应。
2.视觉集中
视觉集中是指通过两眼肌肉的协调,能够把 视线集中在适当的位置观察物体。
3.视敏度的发展
视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物体在形体上最小差 异的能力,俗称“视力”。
一、学前儿童感觉的发生与发展
(一)视觉的发生与发展
2.视觉集中
出生后2~3周内,眼肌不能很好地协调运动 出生后3周,能将视线集中在物体上 出生2个月,能够追随在水平方向移动的物体 3个月,能追随物体做圆周运动 视觉集中的时间和距离逐渐增加,能够注视距离较远的物体,
二、感知觉的分类和特性
(二)感觉的特性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3)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感觉大小与刺激强度之间有着直接的关联。
(4)阈下刺激的心理效应 当刺激强度低于阈限时,我们感觉不到刺激的存在
,但它还是会对人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感知觉的分类和特性
(二)感觉的特性
2.感受性的变化 (1)感觉适应
(四)知觉的特性
3.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用过去 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经验,对感知对象进行加工理 解,并以概念的形式标示出来。
知觉的理解性
不可能图形 隐匿图形
二、感知觉的分类和特性
(四)知觉的特性
4.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条件发生变化时,知觉的印象仍然保 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大小恒 常、形状恒常、亮度恒常、颜色恒常。
当刺激持续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适应。
明适应、暗适应:进电影院 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肤觉适应:抗冻的日本小孩 听觉适应:小区里的卡拉OK
二、感知觉的分类和特性
(二)感觉的特性
2.感受性的变化 (2)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是指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作用下,感受性 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
床上睡觉,并有每天
20美元的酬劳。他们
可以自己决定何时退
出实验。
空气调节装置
扬声器
记录生理 数据的导线
护目镜 耳机 麦克风 手铐
感觉剥夺实验
实验结果 实验过程
大多数被试在实验开始后 24—36小时内要求退出,几乎
没有人坚持72小时以上。
睡觉
厌倦、不安 制造刺激
唱歌 吹口哨 自言自语
出现幻觉
一、什么是感知觉
(一)感觉
•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 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知觉
• 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 整体属性的反映。
一、什么是感知觉
客观事物 个别属性 感官

形状
颜色

大小
滋味

气味

质地
肤觉 嗅觉
味觉
视觉
重量
皮肤
温度
整体属性
知觉
一、什么是感知觉
(三)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4.颜色视觉
出生后2个月,能够区分那些视觉正常的成人所能区分的颜 色中的大部分
4个月时,在光照条件差异很大的情况下,仍能保持颜色识 别的正确
4~5个月以后,颜色视觉的基本功能已接近成人水平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评价
主编:张文军
开篇名言 对所有的人来说,思想和行为都源
于一个出处,这个出处就感觉。
(罗马)爱比克泰德
第一节 感知觉概述 一、什么是感知觉 二、感知觉的分类和特性
感觉剥夺实验
赫布和贝克斯顿在
美国麦吉利大学所做
的感觉剥夺研究,募
集了大学生志愿者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为参加实验的人。
观察窗
志愿者每天躺在
对周围环境的观察更具主动性
一、学前儿童感觉的发生与发展
(一)视觉的发生与发展
3.视敏度的发展
新生儿的视敏度在20/200到20/600的范围内 6个月时,发展到大约20/70左右 1岁时,与成人相当接近 7岁左右,发展最快 学龄中期,增长速度又有些加快
一、学前儿童感觉的发生与发展
(一)视觉的发生与发展
同时对比:万绿丛中一点红、黑白对比、月朗星稀 先后对比:先吃糖再吃苹果,觉得苹果是酸的
二、感知觉的分类和特性
(二)感觉的特性
2.感受性的变化 (3)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之 间发生相互影响,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比如:过烫的食物会破坏人的美味,噪声会降低人的视 觉感受性,轻微的音乐减轻人的疼痛。
二、感知觉的分类和特性
(二)感觉的特性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绝对感觉阈限。 感官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绝对感受性。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 通常我们将能觉察差异的刺激量的最小差别量称差
别阈限,能够觉察刺激物最小差别量的能力称差别 感受性。
二、感知觉的分类和特性
(一)感觉的分类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肤觉、味觉和嗅觉 感觉 内部感觉——机体觉、痛觉
本体感觉——运动觉、平衡觉
人的八种感觉
【想一想】
为什么“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 鱼之厕久而不闻其臭。”、“盲人视觉能力能 力丧失,听觉、触觉能力特别发达。”、“从 楼顶看人并未将其知觉小矮人。”、“万绿丛 中一点红好找,一只青蛙难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