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国民党最强20军全解

合集下载

抗战胜利后的国共军力对比

抗战胜利后的国共军力对比

抗战胜利后的国共军力对比原载于《国家人文历史》2016年第10期(总第154期),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抗战的胜利,使国民政府主席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的声望达到巅峰,但当蒋介石调遣部队开赴日伪军占领区受降时,却严命中共领导的武装不得参与受降,这种单方面抢夺抗战胜利果实的行为遭到中共方面的强烈反对。

为了获得更多的占领区,尤其是华北和东北地区,国共双方大打出手。

从1945年9月开始到1946年6月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国共两军的战事从未停止,由美国出面促成的军事调停小组几乎形同虚设,使得原本应该在战后转入建设的中国失去了和平的机会,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蒋介石败退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

那么,蒋介石为什么要在取得来之不易的抗战胜利果实之后,又坚定地继续发动“剿共”战争呢?又是什么原因使得蒋介石对3个月内“剿灭共匪”盲目充满信心呢?我们不妨来探讨一番。

一边整军一边备战为了限制中共军队在抗战胜利后的发展,蒋介石在8月13日,也就是抗战胜利的前两天就做出了新的军事部署,他命令第1战区所属部队向洛阳推进,第2战区所属部队向太原推进,第3战区所属部队向杭州推进,第5战区所属部队向郑州、开封、新乡推进,第6战区所属部队向武汉、宜昌、沙市推进,第7战区所属部队向汕头推进,第9战区所属部队向南昌推进,第10战区所属部队向徐州、海州推进,第11战区所属部队向保定、石家庄、北平、青岛、济南、德州推进,第12战区所属部队向察、绥、热三省推进,第2方面军所属部队向广州推进,第3方面军所属部队向南京、上海推进,第4方面军所属部队向长沙、衡阳推进,新组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负责东北的接收。

不仅如此,蒋介石还下令向解放区推进,美国政府也调动大量运输舰和运输机帮助国民党军队向南京、上海、北平、济南等地输送军队,为蒋介石在全国各地的接收创造有利条件。

蒋介石的一系列举措不仅遭到了中共方面的强烈抗议,还遭到大量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的反对,全国人民普遍要求和平民主,反对内战和独裁。

国军精锐: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何以全军覆没

国军精锐: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何以全军覆没

国军精锐: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何以全军覆没1937年12月7日,日军攻抵南京光华门前,国民党军队最精锐的部队——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奋起抵抗。

四日后,时任南京城防司令的唐生智下令撤退。

12月13日,渡江的官兵在下关一带江面遭到敌舰敌机的射击和冲撞,死在江中的约有三四千人,情况极凄惨,目不忍睹。

成立仅一年,这支号称国军最精锐的部队在长江边全军覆没。

本文作者何仁勇,原题为《国民党军最精锐的部队为何在南京战役全军覆没》。

南京保卫战期间南京城郊的日军战车国民党军队中有一支非常特殊的部队——中央军校教导总队。

这支部队虽然隶属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但由于从北伐开始,中央军校就有以教导部队编成实战部队参战的习惯,所以,这支部队实战能力非常强。

而且,因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是蒋介石的起家的本钱,蒋介石非常看重这所学校,最新的装备、训练课程与部队编装往往先由中央军校实验,这就使得中央军校教导总队能够装备当时国军最新锐的武器。

基于上面两点原因,中央军校教导总队被称为国民党军队最精锐的部队。

1936年12月12日教导总队成立。

抗战全面爆发之时,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的总队长为桂永清。

1937年11月,他率领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参加了上海战役。

11月6日,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到达上海,直接投入苏州河畔八字桥阵地接替第一军阵地,桂永清与参谋长邱清泉均在第一线巡视,教导总队死守阵地,日军敌前以橡皮艇强渡,被杀的血染河水。

直到11日金山卫被突破消息传来,总队才奉命撤退。

教导总队原本奉命直接撤到湖南,结果唐生智找何应钦吵架,吵到蒋委员长面前,硬是将教导总队留在南京。

教导总队撤到南京后,又加入南京卫戍部队序列,参加南京保卫战。

12月7日,日军攻抵南京光华门前,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奋起抵抗。

8日,守军第二团吴幼元营长被日军空袭重伤,第二团团长谢承瑞亲临督战。

桂总队长闻讯,亲率医官到光华门火线救护吴营长,并要求第二团官兵效法岳家军精神,不为日寇捍动。

10日拂晓,敌人占领老虎洞阵地后,即开始集中兵力向紫金山第二峰、孝陵卫之西山主阵地攻击。

川南和平解放

川南和平解放

川南和平解放作者:欧应开来源:《四川党的建设》2013年第07期潜伏在国军高层的将军郭汝瑰,重庆铜梁人。

1907年生,成都联合中学(石室中学)毕业。

1927年4月在黄埔军校时就受吴玉章指示,回四川到堂兄郭汝栋(时为国民革命军第20军第2路司令)部任职,阻止杨森出川配合蒋介石攻打武汉。

不久,郭汝瑰在綦江任营长,由袁镜铭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0年,郭汝瑰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后分别在日本士官学校和中国陆军大学学习军事。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郭汝瑰在淞沪会战、武汉会战中展现出惊人的军事才能,为国民党高层所青睐,曾两度出任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厅长,陆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兵团司令兼军长等要职。

但他对国民党的腐败黑暗深感不满,一直在寻找机会与共产党恢复联系。

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任廉儒转达联络,1945年5月和1946年3月,郭汝瑰两次密见董必武,除提供国军全面“打内战”的最高级情报外,还要求去延安。

但董必武再三鼓励他说:“我和恩来认为,你在老蒋这边做高官,比在延安贡献大,你要为中国革命下一着远棋。

”郭汝瑰牢记在心。

解放战争时期,诸如国军战斗序列、山东战场部署情况、大别山作战计划、国军江防计划等国民党最高级军事情报,统统由郭汝瑰及时传递到了中共手中。

中國人民解放军也逐渐由劣势转为优势,进入全面战略反攻的新阶段。

假意决战川南1949年初,郭汝瑰任国民党第72军军长,驻军川南。

不久,又兼叙泸警备区司令,权辖川南40余县。

当董必武把郭汝瑰决心在川南起义的信息传给进军西南的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时,刘伯承十分惊喜。

1949年8月11日,二野联络部侦察科长赵力钧等两位同志扮作商人,由上海到川南在宜宾茶馆密见郭汝瑰,并请教郭汝瑰准备用哪种方法起义。

郭汝瑰微笑着说:“兵临城下,我一不死拼,二不投降,三用‘逼迫起义’的方法最佳。

”为保证赵力钧两人安全出入四川开展联络侦察活动,郭汝瑰任命二人为72军驻重庆办事处的军官。

但蒋介石安派到郭汝瑰身边任72军参谋长的军统特务许亚殷密设了监视郭汝瑰的专用电台。

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北伐军)

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北伐军)

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北伐军)孙中山于1924年在苏联支持下,在广州创立黄埔军校。

1925年7月,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

8月1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辖下各地方军队名目取消,统一名为「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

由黄埔军校训练的军官组成的黄埔军校校军为第一军,军长蒋介石。

「建国湘军」为第二军,「建国滇军」为第三军,「建国粤军」为第四军,(福军)为第五军。

初期的国民革命军依照苏联体制,在军、师两级设党代表及政治部。

1926年1月,改编湖南的「攻鄂军」为第六军,军长程潜。

1926年3月,改编广西军队为第七军,军长李宗仁。

1926年6月,湖南的唐生智参加国民革命,部队改编为第八军。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当时的国民革命军为八个军约十万人。

总司令蒋介石(蒋中正)军事总顾问加伦;总参谋长李济深;总参谋次长白崇禧;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总政治部顾问铁罗尼第一军:军长蒋介石;党代表缪斌;付军长何应钦;顾问切列巴诺夫第二军:军长谭延闓;党代表李富春;付军长鲁涤平;顾问预不罗甫斯基第三军:军长朱培德;党代表朱克靖;付军长王军;顾问马赤意利克第四军:军长李济深;党代表廖乾吾;付军长陈可钰;顾问巴罗第五军:军长李福林;党代表李朗如;顾问叶林第六军:军长程潜;党代表林伯渠第七军:军长李宗仁;党代表黄绍竑;顾问予金第八军:军长唐生智;党代表刘文岛;顾问奥依尼其北伐初期,国民革命军的四、七、八军分别在湖南、湖北击败了吴佩孚;一、二、三、六军则在江西、江苏一带击败孙传芳及张宗昌。

1927年4月26日发生宁汉分裂,北伐一度中断。

国民党分裂成左派的武汉及右派的南京两个国民政府。

以蒋介石为首的右派在南京成立政府,开始进行清党,将共产党人从军队内清除,并且取消国民革命军内党代表及政治部编制。

至7月,宁汉复合;蒋介石於8月辞去总司令职。

孙传芳乘机发动的反攻被何应钦、李宗仁在龙潭击败。

经过26年冬和27年春的整编扩大,又增加了:九军,彭汉章,贵州军阀,顾祝同、上官云湘。

国民党陆军各个军战斗力排名

国民党陆军各个军战斗力排名

国民党陆军各个军战斗力排名第一档次:五大王牌、71军、52军新1军74新6军5军71军18军52军第二档次:能得拿出手经得起打的部队8军(李弥)10军(方先觉)7军(广西的一号牌)1军(胡宗南的一号牌)2军(李延年王凌云)13军(汤恩伯的一号牌)54军(陈诚的二号牌)西北30军、42军(孙连仲系统)82军(马步芳)4军(薛岳家底)35军(傅作义)西北59军、77军(宋哲元系统)14军(卫立煌家底)青年军201师、204师、206师、207师第三档次:其他部队中有一些战斗力的(有的派系的各个军之间有差异,只取该派系的平均水平)85军(汤恩伯的二号牌)92军(李仙洲)陈诚(75、79、87、94、99)青年军其他师(202、203、205、208、209)100军(李天霞)广西(31、46、48、84)回(11、81、K5)胡宗南(16、27、36、76、80、90、91)西北刘汝明(68军)没有划分归类系统的25军(黄百滔)、6军(甘丽初)、前66军(张轸)、后66军(宋瑞轲)、40军(庞炳勋)、15军(刘茂恩)等;第四档次:其他部队中战斗力较弱的(占国民党军队的绝大多数)广东(62、63、64、65、66)湖南(28、70、73)西北韩复渠残余(12、55、56,最后压缩成55)西北石友三(69军)云南(58、60、93)东北(49、51、53、57、67、K2)陕西杨虎城的残余(12、38、96,最后只有38)四川(番号很多,内部还可以分好几派)山西(番号也很多)上面没有划分归类系统的3军、9军、89军、97军、新5军等;第五档次:安抚旧北洋或地方势力的临时组合;新兵17军、22军、26军、39军等;所有暂编军,应该说第一、第二档次是反映某个军的名次,第三、第四档次只是整个派系(地方)的平均水准。

这里讨论的是军(整编师)这级建制,青年军的师含有旅建制,属于军级,所以在讨论范围内。

暂22师只是师级,不在讨论范围。

川军抗战简介 川军是何时由谁带领下出川抗日?

川军抗战简介 川军是何时由谁带领下出川抗日?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川军抗战简介川军是何时由谁带领下出川抗日?导语:二刘大战结束后,刘湘即在成都宣誓就任四川“剿匪”总司令,奉蒋介石之命,先后对付入川的红四方面军和中央红军。

10月,刘湘将川中各军编为二刘大战结束后,刘湘即在成都宣誓就任四川“剿匪”总司令,奉蒋介石之命,先后对付入川的红四方面军和中央红军。

10月,刘湘将川中各军编为六路,分别以邓锡侯、田颂尧、李家钰、杨森、王陵基、刘存厚出任一至六路总指挥,对红军各方面军展开围攻,然而,却遭到失败,刘湘先后将刘存厚、王陵基撤职查办。

1934年间,刘湘又在南充设立四川“剿匪”总部前方军事委员会,推出“神仙”军师刘从云为委员长。

结果被红军击溃二十多个旅。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蒋介石想趁此机会派出中央军十个师到四川“援助”刘湘,电邀刘湘到南京面商机宜。

刘湘到汉口时,即与从上海约来的邓汉祥密商,决定无论如何,要阻蒋介石派兵入川。

10月20日,刘湘抵达南京。

经过反复磋商努力,取消了蒋介石派兵入川的提议,达成了三项决定:一、仍由刘湘担任四川“剿匪”总司令,负计划、指挥全责,中央尽量补助饷款弹药;二、改组四川省政府,以刘湘为主席;三、组成南昌行营驻川参谋团,任命贺国光、杨吉辉为该团正副主任。

12月10日,刘湘返加四川。

1935年间,刘湘在蒋介石派去的参谋团的监督之下,积极参与了对红军的堵截和围追。

1935年5月,蒋介石主力部队进入四川,形成了中央军控制四川的局面。

6月,参谋团着手整顿川军,规定各军、师一律按现额缩减三分之一,军费减发三分之一。

8月,参谋团又成立点验委员会,点验川军,核实名额。

11月1日,蒋介石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四川和西南各省的控制,改设军委会委员长重庆行营,以顾祝同为主任,贺国光为参谋长,参谋团即行撤销。

生活常识分享。

廖政国的军事能力如何?每个团都故意配一弱营,打起仗来却所向披靡

廖政国的军事能力如何?每个团都故意配一弱营,打起仗来却所向披靡

廖政国的军事能力如何?每个团都故意配一弱营,打起仗来却所向披靡本文导读:20军的前身是华野一纵,廖政国任华野一纵司令的时候,就非常有名,他是新四军出身,善于动脑,许多与其交过手的国民党将领对其有很高的评价。

廖政国很早的时候就参加了红军,在鄂豫皖红军反围剿的时候,他就领导红军取得了骄人的战绩,赢得了张国焘、徐向前等人的赞扬。

后来在转战四川的时候,廖政国又为前锋,多次击败了敌军。

因为其作战勇敢,所以他便很快升到了团长的位置。

西路军失败后,廖政国等人受命到延安抗大学习,直到抗日战争爆发。

在延安抗大的学习中,廖政国刻苦努力,制定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战争方略。

新四军成立,廖政国受命分到了第三支队担任营长,由于作战勇敢,受到了张鼎丞等人的重用,解放战争中,他又担任华野一纵司令,成为了粟裕、陈毅领导下的一员悍将。

孟良崮之战,廖政国协助兄弟部队歼灭了国民党的王牌军74师,为华东野战军在淮北站稳脚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廖政国在治军方面很有一套,这或许是他常打胜仗的原因,在任纵队司令和二十军军长的时候,他先后下连队考察。

他将各团分为强弱,兼以运用。

在团级序列里,廖政国将一个团分为两个强营和一个弱营,以一个团三个营的标准划分。

他将两个强营武装用于啃食国民党军队中的硬骨头,而以弱营则派团级指挥者加以领导。

经过优秀指挥官的引导,弱营也变得勇猛无比,并成为了自己全团的一把钢刀。

在淮海战役中,廖政国军曾有一个营俘虏国民党军队一个团的例子,这在解放军战争史上是没有的。

强营的作用体现在硬字上面,而弱营就体现在勇字上面。

强营本身作战经验丰富,又多为老兵,自然在战争中以啃食硬骨头为主,而弱营多为新兵,战斗经验不足,才更要有优秀的指挥官来带。

弱营突现勇,指挥官是团级下放干部,宣传能力,调动部队向心力更是一流,是为攻击战术打我首选。

这种团营级之间的战术方略是廖政国任团长的时候想出来的,随着自己职位的升迁,廖政国将其先后也运用到了各师、各旅当中,师中分强旅弱旅,旅中分强团、弱团,这样的军队才构成了华东野战军的主力,于是20军在解放战争中战无不克。

20军

20军

我军历史上的70个军—第20军[作者:佚名发表时间:2004-9-14 19:07:01 阅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

1945年11月10日,从苏浙皖边北撤的新四军苏浙军区第2、第4纵队和苏中军区教导旅,在江苏省涟水组成新四军第1纵队。

叶飞任司令员,赖传珠任政治委员,谭启龙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贺敏学任参谋长。

苏浙军区第4纵队编为第1旅,苏中军区教导旅编为第2旅,苏浙军区第2纵队编为第3旅,共2.2万余人。

纵队成立后,开赴山东作战,属津浦前线指挥部领导,参加津浦路阻击战,在兖州、泰安、大汶口等地,歼灭拒降的日伪军和国民党军各一部。

1946年1月7日,改称为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

6月,收复泰安、大汶口。

7月,和鲁中军区部队一起,在胶济路反击国民党军进攻的作战中,取得文祖战斗的胜利。

后奉命移师鲁南、淮北,12月,参加宿北战役,协同兄弟部队歼灭国民党军第69师。

1947年1月;参加鲁南战役,协同兄弟部队全歼国民党军2个整编师和1个快速纵队。

1947年2月,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

叶飞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何克希任副司令员,谭启龙任副政治委员,张翼翔任参谋长,汤光恢任政治部主任。

第1、第2、第3旅依次改称为第1、第2、第3师,同时辖由中原突围至华东的中原军区第1纵队第1旅改编的独立师,共2.3万余人。

2月,在莱芜战役中,协同兄弟部队歼灭国民党军李仙洲集团。

5月,参加孟良崮战役,担任穿插分割任务,为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作出了贡献。

6月底后,出击鲁南,连克费县、峄县、枣庄,后转战鲁西南。

9月下旬,进军豫皖苏边区,攻克尉氏、鄙陵、逍遥镇等城镇。

10月,北上定陶地区休整。

11月,参加陇海路破击战,破击砀山至黄口段铁路,在砀山城歼国民党军1个旅。

12月,挥师西向,解放永城、涡阳、亳县、柘城等地。

12月底,独立师改归晋冀鲁豫军区建制。

1948年2月,在豫北濮阳进行新式整军运动,并抽调部分领导干部参加先遣一支队,准备进军江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战时期国民党最强20军第一名:74军编制:3个整旅(师),3万余人代表人物:王耀武,张灵甫王耀武是74军的精神核心,74军则是王耀武物质力量的核心。

在淞沪会战中,面对日军海陆空三军的联合攻击,王耀武指挥有方,沉着应战,率57师(74军前身一部)像钢板一样牢牢地顶住日军,使其寸步难行、伤亡惨重。

这是淞沪战役中表现最好的部队,超过当时的国军德械部队36师、87师和88师,一战成名。

74军在国共内战开始时,战斗力排全国第一名。

这个基本没有什么好解释的。

虽然有人提出74军的种种问题,可是细究起来,没有任何一只军队在同样处境中,表现会超出74军。

74军在八年抗战中几乎打遍华中战场所有硬仗,而且全以主力使用,战功彪炳。

从淞沪会战的开始,1937年的南京战役,1938年兰封会战,武汉会战,1939年南昌会战,长沙会战,冬季攻势,1940年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上高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1942年浙赣会战,1943年鄂西会战,几乎是马不停蹄,席不暇暖。

国民党在抗战时期有陆海空军武功状,作为对部队团体之最高褒扬,该军即独得四轴。

第74军在1940年以最新装备进行整编,改为所谓的攻击军,直属军事委员会,作为各大战场的紧急预备队。

日军对这支国军中的王牌部队深为畏敬,并以“三五部队”称之。

链水之战重创共军王必成部。

虽然最早被共军歼灭,可共军上了五个第一流的主力纵队围攻,牙齿也蹦松了,双方损失接近1:1。

比起“五大主力”的另外四个,被歼灭时的表现强多了,不愧第一主力。

即使后面重建的74军,仍堪称国军精锐。

这是近代史中非常少见的。

第二名::18军编制:3个整旅(师),3万余人18军代表人物:陈诚,胡琏18军是陈诚的起家资本,也是五大主力中建军最早、历史最长,在军阀混战、抗日作战、国共内战中屡立战功,为蒋介石与陈诚所心爱之嫡系部队。

淞沪罗店拉锯战、石碑要塞保卫战、湘西雪峰山会战等均显奋勇。

解放战争中,整编第11师一直充当着救火队,哪里有难便投入哪个战场,取得了辉煌战绩。

大王庄一战为淮海战役最惨烈的战斗。

提到18军,就必须介绍一下国军名将胡琏。

胡琏,字伯玉,老黄埔出身,毕业后就在学长陈诚、罗卓英的十八军手下服役。

其人在战场上的表现确比其同僚们略高一筹,他有张灵甫的“悍”,但无张灵甫的“骄”;其“忠”不比黄百韬少,其“谋”绝对比黄百韬多。

胡琏被誉为“虎性”与“狐性”的结合体(毛主席老人家便谓其“狡如狐,猛如虎”)还是恰如其分的。

许多老三野认为,胡琏的整11师(18军),综合战力仅略逊于整74师。

从其几次避免了被歼的命运,而且是“五大主力”中最后一支被歼灭的部队来看,说胡琏“能战”,不算是溢美之词。

据网友介绍,18军在与解放军作战时,是唯一一支胜多败少的国民党军队。

在解放战争时,18军有四次被优势的解放军包围,即1946年6月被刘伯承邓小平的三个纵队围攻,8月被陈毅的四个纵队围攻。

1947年2月被刘伯承三个纵队围攻,1947年8月在南麻战役又被优势的解放军围攻,但胡琏很坚定的利用地形,全部打退了解放军的围攻。

1947年8月,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将整11师包围于山东南麻,志在通吃,再获围歼整74师的辉煌。

总攻发起后,天降暴雨,弹药受潮,部队于泥泞水洼中苦战四日无果,敌增援部队迫近,不得已撤出战斗,打了一次不划算的消耗仗。

胡琏由此而声名更噪。

“南麻大捷”随即被吹上了天,列为国民党“十大武功之一”,后于台北圆山忠烈祠,以浮雕壁画作纪。

18军先后产生了5个一级上将,4个参谋总长,两任海军总司令,1个空军总司令,1个勤联总司令,20多个军长,为各军出产人才第一。

第三名:5军编制:3个整旅(师),3万余人5军代表人物:杜聿明,邱清泉杜聿明一度担任东北的国军保安司令长官,以少击多,各个击破,打得林彪狼狈不堪,望风而窜。

一直占据着东北的主动态势。

直到陈诚来抢功不成,共军才在远方和朝鲜的大力支援下逐步扭转局势。

在辽沈战役中,杜聿明又成功地骗过林彪,将52军等部顺利转出东北,将死棋子变成活棋子。

邱清泉则是留学于德国柏林陆军大学的高才生,又是老蒋的小同乡,对老蒋极其忠诚。

邱性格狂妄,作战指挥风格大胆,别号“邱疯子”。

5军200师前身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直属战车营,杜聿明担任该师首任师长,为我国第一个机械化师,经昆仑关大捷而一举成名,这也是5军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战斗。

后再次作为远征军参加滇西反攻。

华东作战,大大小小无数战斗,败仗很少。

5军在一年里转换指挥部就达300次以上,可见其转战的频繁。

邱清泉的“逢五不战”就来源于此。

46年进攻苏北解放区,参加徐州以西扫荡作战,重创豫皖苏部队,5军主攻连续攻克濮阳、大名等重要城市,给解放军根据地造成了重大损失。

淮海战役中,在陈官庄附近被解放军包围,困守40多天。

5军成军以后,老杜便提出“训练场就是战场”、“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要求5军具有“五除”(除骄、惰、伪、欲、恶)、“三习”(习精、诚、勤)。

在39年军事考核中被军委会评选为全国第一。

该军战术多变,最擅长的不是爆破而是炮火,且步炮协同密切,攻击时一般采用多梯队纵深配备,以密集队型波浪冲锋,攻击时间常常选择拂晓和中午,在山地常用多路攻击和迂回(如豫东战役战役解黄百韬之围),在平原和村落多采用正面攻击,中央突破。

第一次印缅战役同古保卫战“成功虽无把握,成仁却有决心”的铿锵豪言最终流传开来,成为那个时代的经典。

点评:8军和5军实际差不多,按照粟裕的说法是,第5军邱清泉,一直是华野寻歼的对象。

5军战斗力比74师稍差,与18军不相上下,各有所长。

由于邱清泉好打滑头仗,跟友邻关系不好,并考虑到粟裕曾高度评价胡琏狡猾(部队的战力和主管的战役指挥相关)故18军排到前面。

第四名::新6军编制:3个整旅(师),3.4万人新6军代表人物:廖耀湘印缅远征驻印军主力。

新6军的骨干班底为新编22师,在编入新6军之前还是5军的主力,昆仑关的胜利也有新22师的汗马功劳。

42年底,5军回国,新22师留印(当时隶属于新1军,军长郑洞国)换装美式装备,在兰姆伽整军经武,刻苦训练。

缅甸反攻战役中,新22师给日军的王牌18师团以毁灭性打击,攻克八莫、南坎、芒市,打通了鲜血遍染的滇缅公路。

作为驻印军的主力,新6军异域扬威。

第一次滇缅作战失败后,几经曲折与磨难,在印度的蓝姆伽重获新生,打出了国威、军威,赢得了世人的尊重、赞扬。

新6军成为首批进驻南京的部队。

1946年远赴东北,进东北后所向无敌,多次以一个团大败东野一个军,威远堡门进攻击败3纵,沙岭防守完胜4纵,沙后所大败2纵4师。

第五名::新1军编制:3个整旅(师),3.4万人新1军代表人物:郑洞国、孙立人驻印军主力“天下第一军”。

新1军的前身为新38师,由财政部税警总团改编而来。

41年入缅甸作战,仁安羌一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日军,救出了7000多名英军和记者,由此声名大振。

第二次印度缅甸战役,凭借武器新颖精良,智取强攻,歼灭野人山敌寇,孟拱之战,围攻密支那、八莫,在整个反攻战役中战果辉煌。

缅北与滇西的反攻战,是八年抗战中,国军取得彻底胜利的一次歼灭战。

四平之战在新6军的配合下终于第一个攻进四平,重创东北民主联军。

德惠守卫战充分显示了其不凡的战斗力。

此战前,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发出的口号是“吃菜要吃白菜心,打仗要打新一军”。

此战后,口号稍微修改了一下:只要不打新一军,不怕中央百万军。

点评:新1军、新6军为何在五大主力中只能垫底?国军接受美军装备后,虽号称美式装备,实际重武器却不足美军相同编制的1/3,而且美军各部作战都有飞机助战。

新6军和新1军在缅甸的表现,和美军的参战是分不开的。

此外,新6军和新1军回国后,大批热血青年退伍离队,到东北的部队成分已发生很大改变,悍不畏死的精神传承不多。

更主要的,部队在东北作战中被分拆,这对部队的战力影响太大。

本来新1军的底子和新6军不相上下,可是新1军分散使用,而新6军基本集中使用,所以新6军出动时对四野的威胁超过新1军,将新6军排在前面。

第六名:第52军编制:3个师,3万余人52军代表人物:关麟征、刘玉章汤恩伯的主力,关麟征在抗日战争中打造的英雄部队,在抗战前期大显神威。

被称为国军的第6大主力。

1933年,52军第一次施展其千里奔袭的本领,7天时间行军900公里参加长城抗战,和中央军第2师、83师一起在长城古北口要塞和日寇血战一个多月。

52军主力25师几乎被打残,但也给予了日军重创。

回到内地整编后,又参加了台儿庄战役,长沙会战等。

“兵贵神速”,速度就是战斗力,52军主力25师无论是增援还是奇袭都快捷迅速,甚至撤退都能很快摆脱敌人追击。

渐渐的,“千里驹师”叫响,52军的名气也跟着大了起来。

坂垣征四郎评价说:“关麟征的1个军应视为普通支那军10个军。

”蒋介石在武汉珞珈山军官训练团讲话时说:“中国军队如都像52军那样战斗力强,打败日本军队是不成问题的。

”作为52军主力的25师战斗力可见一斑。

抗战后期,“千里驹师”随52军南下驻防中越边境,后又到越南受降,驻军越南。

于是,这匹“千里驹”在中国大地上南北驰骋,甚至跑到了国外。

内战时期,光头将军刘玉章任52军军长,这位出身黄埔四期的将领,说话粗鲁,颇有点巴顿的风格。

他率领52军猛攻山海关,打开进入东北的大门,尔后又参加了打营口、四平的战斗,都有不俗的表现。

刘喜欢大纵深、长驱直入的进攻,在东北战场,象一只奔腾的骏马奔跑在辽阔的黑土地上,被共军视国军中少有的硬骨头。

东北战场失利,在多数部队被歼的情况下,52军能成建制的撤出,已属不易。

后成为中原战场的主力,也是为数不多成建制退回台湾的军队之一,52军最后成为蒋在台湾的头号王牌。

第七名::25军编制:3个整旅(师),约3万人25军代表人物:黄百韬黄百韬整理的老部队,能攻善守。

黄百韬接任军长后,该军在抗战中先后参加1939年冬季攻势作战、第二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以及湘鄂赣边区作战、赣西追击战,是三战区的主力部队。

论攻,在山东赶得许世友的华野9纵满地跑,在豫东(据说把1纵和4纵打残废了)和淮海都让粟裕难受。

论守,碾庄被围后,坚强的防守使粟裕部下的进攻几乎要坚持不下去了。

排第7不算过分。

黄百韬是个将才,打出来的国军主力,配备快速纵队后火力更为强大、凶猛。

第25军在解放战争中表现异常突出。

研究国军历史的资深网友公认,在国军的兵团司令中,黄百韬指挥能力屈指一数。

第八名:第7军编制:2个师,3万余人大名鼎鼎的桂系王牌,号称“钢7军”,比铁四军还牛。

第7军是李宗仁、白崇禧的看家部队,也是国军中的精锐。

擅长山地作战,以近战夜战出名,战斗力相当强,战术也很灵活。

龙潭之役一战解决孙传芳,是北伐战争中战功最高的部队。

跟华东粟军作战时就是不好对付的,到大别山后更是赶得刘邓满地走。

到解放战争后期,仍能教四野主力牙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