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报刊

合集下载

抗战时期八大报刊八大事件

抗战时期八大报刊八大事件

抗战时期八大报刊八大事件《群众》周刊1937年12月11日,《群众》周刊在汉口创刊。

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第一个机关刊物。

它是一份全国性的党报,以巩固和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自己的使命。

《群众》周刊的署名编辑兼发行人是潘梓年,实际负责人是许涤新,后为乔冠华。

设有“社论”、“短评”、“抗战言论”、“经济与民主”、“民众动员问题”、“文化与教育”、“国际”、“军事”、“宣言与来件”、“纪念日”、“通讯”、“访问记”、“读者问答”、“漫画”等栏目。

抗战时期,该报及时分析抗日战争形势,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和主张,评介抗战和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发展趋势和和前途,反映人民的抗日要求,着重宣传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思想,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

坚定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

建国后停刊,共出143期。

新华日报《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乃至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发行的唯一党报。

它筹备于南京,出版于武汉,后迁重庆。

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最顽强的报纸,在战火迁移中从未中断过出版。

1937年,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中共与国民党当局商定,在南京公开发行中共党报《新华日报》。

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

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兼任董事长,社长潘梓年,总经理熊瑾汀,总编辑华岗。

该报4开一大张。

时值日寇侵华,半壁河山沦陷,国难当头,《新华日报》创刊词的中心内容就是抗日,宣称“本报愿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的战斗中作一个鼓动前进的号角。

”主要内容是及时报道抗日战争的形势,报道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敌的战绩,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引导读者正确认识这场战争的性质。

晋察冀日报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机关报,该报初名《抗敌报》,于1937年12月11日创刊于山西五台,1940年11月7日改为本名。

它注重评论和典型报道,设有“社论”、“军区要闻”、“一周时事”、“国际风云”、“边区生活”等栏目,还有《海燕》、《老百姓》等副刊。

报纸分类

报纸分类

报纸分类:一、报纸可以分为:1.党报、机关报2.军报3.都市报4.晚报5.生活类报6.文摘报7.群体报8.企业报9.行业报二、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抗日战争时期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发行的大型机关报,也是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唯一公开出版的大型日报。

1937年10月筹备于南京,因故未能出版。

迁武汉后,社址先设成忠街53号。

1938年1月11日正式创刊,报社迁设于汉口大陆里。

发行部则设大陆里临街的平房内(原建筑已改建)。

该报在武汉期间,属中共长江局领导。

1938年8月1日迁至汉口府东五路(现前进五路)150号办公(新华日报社旧址现位于汉口民意一路大陆里4-9号)。

同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报社迁重庆出版。

社长潘梓年,总经理熊瑾玎。

历任总编辑有华岗(华西园)、吴克坚、章汉夫等。

1945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决定在上海设总馆,在南京、重庆设分馆。

其中,重庆分馆改为四川省委机关报。

后因国民党当局阻挠,上海﹑南京两版的出版计画未能实现。

重庆分版先后由傅钟、张友渔任社长,熊复任总编辑,于刚任经理。

继续出版至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当局封闭。

新华日报社旧址《新华日报》1940年1月6日版因社论被国民党当局强令删去﹐被迫“开天窗”宣传内容《新华日报》针对国民党统治区的实际情况﹐正确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努力把马列主义的真理传播到人民群众中去。

宣传的内容﹐在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是﹕宣传全面抗战和持久战的路线﹔反对片面抗战和投降倒退。

宣传中国共产党实行民主政治﹑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反对国民党当局的独裁专制和特务统治。

在国际问题上﹐支持苏联以及英美等国的反法西斯战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宣传的主要内容是﹕宣传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反对内战的方针。

揭露并反对国民党独裁的反动政策﹐反对美国的侵略阴谋。

支持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

这些真实﹑正确的宣传报导﹐教育了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群众﹐赢得了广泛的同情和支持。

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报刊

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报刊

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报刊抗战8年中,国民党统治区报刊随着战局和政治斗争形势的变化,大体可以分作3个阶段。

1、抗战初期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国报业集中地的上海,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抗日报刊出版的中心。

新办的抗日报刊达数十种。

主要有: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主办的《救亡日报》,邹韬奋主编的《抗战》三日刊,上海编辑人协会办的《文化战线》,上海职业界救亡协会办的《救亡周刊》,陶行知主持的《战时教育》,进步文化工作者办的《战线》五日刊,几家刊物合并出版的《战时联合旬刊》等。

原有的几家报纸纷纷派出战地记者加强军事新闻报道。

《大公报》记者长江、秋江的战地通讯,曹聚仁为《立报》采写的"战地特讯",引人瞩目。

上海、南京沦陷后,抗日报刊出版中心转移到武汉。

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在汉口创办,除原有国民党办的《武汉日报》、《扫荡报》外,新出版的报刊还有:邹韬奋主编的《全民抗战》(由《抗战》三日刊和《全民》周刊合并而成),《大公报》汉口版,《战时旬刊》,《战时青年》,《抗战文艺》,《抗敌新闻》,小型通俗刊物《救中国》,东北救亡总会刊物《反攻》等。

1938年3月,全国性新闻团体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在武汉正式成立,组成广泛的新闻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抗战中期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国民党政治统治中枢的"陪都"重庆,成为国统区报刊出版中心。

原在沿海城市出版的大批报刊相继向内地迁移,加上原有地方报纸,重庆报纸最多时达23家。

主要有:《新华日报》、《中央日报》、《扫荡报》、《大公报》、《新民报》、《时事新报》、《新蜀报》、《国民公报》、《商务日报》、《西南日报》等。

还有《群众》、《全民抗战》等大批期刊。

此外,桂林、西安、成都、昆明等城市,亦是报刊出版比较集中的地区。

许多报纸增设分版,如《中央日报》以重庆版为总社,先后出有湖南、贵阳、昆明、成都、广西、福建、安徽等10多个分版。

抗战时期八大报刊八大事件

抗战时期八大报刊八大事件

抗战时期八大报刊八大事件《群众》周刊1937年12月11日,《群众》周刊在汉口创刊。

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第一个机关刊物。

它是一份全国性的党报,以巩固和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自己的使命。

《群众》周刊的署名编辑兼发行人是潘梓年,实际负责人是许涤新,后为乔冠华。

设有“社论”、“短评”、“抗战言论”、“经济与民主”、“民众动员问题”、“文化与教育”、“国际”、“军事”、“宣言与来件”、“纪念日”、“通讯”、“访问记”、“读者问答”、“漫画”等栏目。

抗战时期,该报及时分析抗日战争形势,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和主张,评介抗战和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发展趋势和和前途,反映人民的抗日要求,着重宣传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思想,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

坚定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

建国后停刊,共出143期。

新华日报《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乃至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发行的唯一党报。

它筹备于南京,出版于武汉,后迁重庆。

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最顽强的报纸,在战火迁移中从未中断过出版。

1937年,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中共与国民党当局商定,在南京公开发行中共党报《新华日报》。

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

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兼任董事长,社长潘梓年,总经理熊瑾汀,总编辑华岗。

该报4开一大张。

时值日寇侵华,半壁河山沦陷,国难当头,《新华日报》创刊词的中心内容就是抗日,宣称“本报愿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的战斗中作一个鼓动前进的号角。

”主要内容是及时报道抗日战争的形势,报道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敌的战绩,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引导读者正确认识这场战争的性质。

晋察冀日报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机关报,该报初名《抗敌报》,于1937年12月11日创刊于山西五台,1940年11月7日改为本名。

它注重评论和典型报道,设有“社论”、“军区要闻”、“一周时事”、“国际风云”、“边区生活”等栏目,还有《海燕》、《老百姓》等副刊。

试析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国统区创办的报纸_以_新华日报_为例

试析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国统区创办的报纸_以_新华日报_为例

问题给他们, 如斗智斗勇的: 诸葛亮 《三国演义》我自己就看了很多遍 , 课外读物, 把课外阅读与课文教学、
的空城计, 七擒孟获是斗智的典范; 不然怎么能去指导学生呢? 通过为 写 作 教 学 以 及 听 、说 、读 、写 等 方 面
关云长的单刀赴会, 过五关斩六将, 学生服务, 我也受益匪浅, 这种活 有机结合起来。
由于革命与反革命斗争的极端 人运动的报纸。还有《明报》。“中国
版后, 与国民党当局进行了多种多 复杂性, 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 左翼新闻记者联盟”于 1932 年 3 月
样的合法斗争, 并在中国抗日战争 办的报纸不多。在国统区, 《中央日 20 日 成 立 , 由 瞿 秋 白 、邓 中 夏 等 参
2、《新 华 日 报 》的 成 长 与 停 刊
报 刊 中 心 : 上 海 、武 汉 、重 庆 、桂 林 。 后改为《列宁青年》。各地下党组织
2.1 《新 华 日 报 》的 创 办 及 其 初
主要报纸有: 《申报》、《新闻报》、《大 也出版了自己的机关报。在国统区 期的发展
公 报 》、《时 事 新 报 》、《救 亡 日 报 》、 除 了 共 产 党 秘 密 出 版 了 一 些 报 刊
一律。
发 起 创 办 了 《越 铎 日 报 》、上 海 的 《市
我国在抗日战争时期, 共产党、
上海沦陷后, 日军实行新闻检 民报》、《江南晚报》。1938 年 3 月在
国民党、日本帝国主义及其汉奸走 查, 新、申两报停刊以示抗议。《时事 汉 口 成 立 青 年 记 者 协 会 , 全 国 有 16
狗三种政治势力, 分别统治三个地 新报》拒绝检查, 迁武汉。《大公报》 个分会, 全国有一半新闻记者参加,
交涉, 后经周恩来据理力争, 两天之 检查, 在发行上反封锁, 在物资上反 炮声中, 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

试析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国统区创办的报纸——以《新华日报》为例

试析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国统区创办的报纸——以《新华日报》为例

试析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国统区创办的报纸——以《新华日
报》为例
乔菊英;赖继年;王宁飞;韩文具
【期刊名称】《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年(卷),期】2008(000)007
【摘要】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创办了一些报纸.其中最主要的是《新华日报》,它诞生在抗日战争的炮声中,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角和旗帜。

《新华日报》出版后.与国民党当局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合法斗争,并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许多的国统区人民在它的指引下走上抗日的道路。

【总页数】3页(P60-61,54)
【作者】乔菊英;赖继年;王宁飞;韩文具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武汉市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5.3
【相关文献】
1.《新华日报》:抗日战争时期先进文化的代表--略述武汉时期的《新华日报》在抗战中的突出贡献 [J], 姚德超
2.试论抗日战争时期《新华日报》对国统区中间落后势力的斗争——以回击张君劢和《商务日报》的攻击为例 [J], 蒋炜;徐旭阳;周厚清
3.从《新华日报》看抗战时中共在国统区的政治宣传 [J], 李迪
4.试析周恩来新闻工作理念——基于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的《新华日报》[J], 张磊
5.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在国统区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话语分析——据于对《新华日报》和《群众》的文本分析 [J], 潘何琴;吴小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周恩来与抗战时期的《新华日报》

周恩来与抗战时期的《新华日报》

《党史博采》│2022第08一、周恩来指导了抗战时期国统区第一份共产党公开报纸的创办全面抗战爆发后,周恩来立即带着《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飞抵上海,准备在这里会见民主人士后,转赴庐山与国民党当局就红军改编等问题进行谈判。

1937年7月10日,周恩来在上海同中共党员夏衍谈话,要他今后以进步文化人士的身份留在国民党统治区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强调指出工作方式可以多样,“要在国民党统治区办一张党报”。

周恩来还与上海文化界人士进行了会谈,向他们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筹办党的机关刊物的意愿,明确提出:“在国民党统治区域,要做的事很多,我们要办一张党报,昨天已经决定了,由潘梓年和章汉夫负责。

”周恩来与国民党当局谈判后,最初达成了中共可以在南京出版《新华日报》的协议。

周恩来还和朱德一起探望了时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请他为《新华日报》题写报头。

这样,在周恩来的精心领导下,潘梓年、章汉夫、钱之光、吴敏(杨放之)、徐迈进、袁冰等人成为了新华日报社最早的一批报人骨干。

他们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在南京开始筹办《新华日报》,不足一个月,机器、纸张就置办齐全,可是当报纸送审时却遭到了国民党当局的无理阻挠。

按当时国民党的规定,注册报刊杂志需要先交付保证金,国民党当局故意提高报纸的保证金金额来阻止共产党办报。

上海、南京抗战时局吃紧后,1937年10月,报社筹备成员也转移到汉口,周恩来继续《党史博采》│2022第08期与国民党当局交涉《新华日报》的出版问题。

1937年12月21日晚,周恩来等人就国共两党关系问题同蒋介石进行会谈。

周恩来再次向国民党代表团提出出版日报的要求,这一次《新华日报》终于获准办理了注册出版手续。

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终于在汉口正式创刊。

周恩来为创刊号题词:“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旗帜鲜明、言简意赅地道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的同时,也明确地指出了《新华日报》的任务和目标。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以“读者来信”专栏为研究视角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以“读者来信”专栏为研究视角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以“读者来信”
专栏为研究视角
张红;郑思颖
【期刊名称】《临沂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4(46)3
【摘要】在抗战时期,《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发行的
唯一机关报,成为青年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

《新华日报》将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
引领视为重要任务,通过开设“读者来信”专栏与青年学生紧密联系,以循循善诱解
疑释惑、拨开迷雾正向指引、揭露现象建言发声、发起讨论集思广益等多种方式,
成为青年学生的知心者、引路者、代言者和助力者,在鼓舞、启发和团结青年学生
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的开展,以及巩固和扩大青
年爱国统一战线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总页数】11页(P94-104)
【作者】张红;郑思颖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9.29;D23
【相关文献】
1.抗战时期大后方青年宣传工作研究--以《新华日报》“青年生活”专栏为例
2.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青年学生成长研究3.隐性教育视角下沂蒙
精神融入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研究4.民族类院校在新媒体条件下对青年学生思想引领研究——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报刊抗战8年中,国民党统治区报刊随着战局和政治斗争形势的变化,大体可以分作3个阶段。

1、抗战初期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国报业集中地的上海,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抗日报刊出版的中心。

新办的抗日报刊达数十种。

主要有: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主办的《救亡日报》,邹韬奋主编的《抗战》三日刊,上海编辑人协会办的《文化战线》,上海职业界救亡协会办的《救亡周刊》,陶行知主持的《战时教育》,进步文化工作者办的《战线》五日刊,几家刊物合并出版的《战时联合旬刊》等。

原有的几家报纸纷纷派出战地记者加强军事新闻报道。

《大公报》记者长江、秋江的战地通讯,曹聚仁为《立报》采写的"战地特讯",引人瞩目。

上海、南京沦陷后,抗日报刊出版中心转移到武汉。

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在汉口创办,除原有国民党办的《武汉日报》、《扫荡报》外,新出版的报刊还有:邹韬奋主编的《全民抗战》(由《抗战》三日刊和《全民》周刊合并而成),《大公报》汉口版,《战时旬刊》,《战时青年》,《抗战文艺》,《抗敌新闻》,小型通俗刊物《救中国》,东北救亡总会刊物《反攻》等。

1938年3月,全国性新闻团体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在武汉正式成立,组成广泛的新闻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抗战中期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国民党政治统治中枢的"陪都"重庆,成为国统区报刊出版中心。

原在沿海城市出版的大批报刊相继向内地迁移,加上原有地方报纸,重庆报纸最多时达23家。

主要有:《新华日报》、《中央日报》、《扫荡报》、《大公报》、《新民报》、《时事新报》、《新蜀报》、《国民公报》、《商务日报》、《西南日报》等。

还有《群众》、《全民抗战》等大批期刊。

此外,桂林、西安、成都、昆明等城市,亦是报刊出版比较集中的地区。

许多报纸增设分版,如《中央日报》以重庆版为总社,先后出有湖南、贵阳、昆明、成都、广西、福建、安徽等10多个分版。

《扫荡报》出有重庆、桂林、昆明版。

《阵中日报》在国统区10个战区均出有分版。

这个时期国民党加强新闻舆论控制。

一面强化其党报舆论,《中央日报》等社论统一由党报社论委员会撰写供稿,刊载新闻全部由中央通讯社统一发布。

一面利用战时新闻检查制度,对《新华日报》等共产党和持不同政见的进步报刊,多方箝制。

1941年"皖南事变"后的两年中,《救亡日报》、《全民抗战》等500多家报刊被查封。

3、抗战后期 1943年以后随着国统区民主运动的发展,各政治派系创办一批报刊,主要有中国劳动协会的《中国工人》月刊,黄炎培主持的《宪政》月刊,章伯钧主编的《中华论坛》,《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机关刊物》《民主》周刊等。

进步文化思想界出版了《戏剧月报》、《中原》季刊、《文汇》周报、《青年文艺》、《大公报》周刊等刊物。

各地新出版的报纸有湖南沅陵的《力报》、西安《秦风日报》与《工商日报》合并而成的《秦风工商日报联合版》等,连同原有的地方实力派报纸《华西时报》、《华西晚报》、《新蜀报》、《云南日报》,以及发展进步中的《新民报》、《大刚报》等,继续抗日宣传。

1944年6月,重庆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访问延安,对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是一次有力冲击。

1944年10月,国统区报纸由1939年的400多种增至1100多种,恢复到抗战前夜的数量。

(张之华)《阵中日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事委员会领导出版的报纸。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创办于河南,分北战线版和东战线版。

总编辑陆印泉,社长张佛千。

设有《每周一论》、《为军人服务》、《军人魂》等栏目。

郭沫若、老舍、陈铭枢、陶希圣、臧克家、谢冰莹等曾为该报撰稿。

后又相继创办第一、二、四、九战区版。

最后,国民党军队建制划分为10个军区,除江西上饶第三战区用《前线日报》名称出版外,其它9个战区均出版有《阵中日报》战区版,由各战区司令长官政治部主持编印,免费发行,以所辖战区居民为主要阅读对象。

一般为对开或四开铅印日报,随战局变化辗转迁徙,有时缩版为四开或八开三日刊或晚报,甚至油印小报。

创刊于广东曲江的第四战区的《阵中日报》,曾支持香港三报工人反汪精卫卖国半争的义举,1944年元旦在广西柳州复刊后,中共党员张兆麟(刘乐扬)任编辑主任,进步人士郑家宏(洛克)任总编辑。

(张之华)《救亡日报》中国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机关报。

1937年8月24日创刊于上海。

四开4版日报。

初期由共产党和国民党共同派人筹办。

报纸编辑委员会由27人组成。

郭沫若任社长,夏衍任总编辑。

钱杏邨、林林实际担任编辑主任。

该报不登中央社和外国通讯社消息,以特写、评论、战地采访和文艺作品为内容。

宋庆龄、何香凝、冯玉祥、邹韬奋、胡愈之、郑振铎、陶行知、黄炎培、沈钧儒、田汉等为它撰稿。

以鲜明的团结抗日方向,精辟的战局分析和实际的战地采访,迅即赢得读者信任。

一创刊即日销千份以上,最多时达3500多份。

1937年11月22日上海沦陷停刊。

1938年1月1日该报在广州复刊。

郭沫若写复刊词《再建我们的文化堡垒》宣告:"救亡就是我们的旗帜,抗战到底就是我们的决心,民族复兴就是我们的信念"。

广州版接受中共香港地下组织的领导。

原在该报的国民党人相继离去。

新增一批广东籍编辑有华嘉、陆紫秋、谢加因、蔡冷枫等。

欧阳山、草明、司马文森、黄新波等采写战地通讯。

不少知名教授、文化工作者经常撰稿。

以刊登长篇文章、文艺作品为主,新闻性较弱。

1938年10月21日日寇副近广州时停刊。

1939年1月10日,《救亡日报》在桂林复刊。

夏衍继续任总编辑。

桂林版对版面编排和经营管理实行改革,精编新闻,压缩社论篇幅,除固定副刊《文化岗位》外,增出音乐、戏剧、美术专刊,多发"本报特稿",文风力求通俗易懂。

1939年底销量近8000份,发行到湖南、江西、广东、四川、香港和东南亚等地。

"皖南事变"后,1941年2月28日,被国民党当局查禁停刊。

抗战胜利后,改名《建国日报》晚刊,1945年10月10日在上海复刊,同月22日被国民党市党部下令查封。

(张之华)《大刚报》中国现代较有影响的报纸。

1937年11月9日创刊于郑州,对开日报。

次年6月8日迁信阳出版,改为四开小报,同年9月18日暂告停刊。

创刊第一年,国民党人毛健吾出任社长。

总编辑刘人熙,主笔侯载萄(侯桐,共产党人)。

这一时期在宣传抗战,反对投降方面,起了一定的鼓舞民气作用。

1938年11月1日迁衡阳复刊,由官办转为同人合办的民营报纸。

在衡阳出版时期,编辑部内进步力量逐渐占居优势。

杨潮(羊枣)、俞颂华、叶启芳相继任总编辑。

严向天任主笔。

范长江主持的国际新闻社经常供给星期论文和战地通讯。

发行数由数千份增至1.5万份以上。

曾两度出版《大刚晚报》(1942年4月和10月),均只出版一两个月即被迫停刊。

还出有八开张敌后航空版小报(1943年底至1944年6月)。

1944年6月19日衡阳版停刊。

同年7月10日迁柳州复刊,王淮冰代理总编辑,严问天仍主持笔政,因1946年元旦编印两版反内战增刊,2月28日被迫停刊。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1月9日出版汉口版,王淮冰任社长,董祚楷任总编辑,李龙牧主笔。

1946年1月9日出版南京版,国民党当局加入官股,改组成立"大刚报股份有限公司",由陈立夫、陈果夫分别担任董事长和监事长。

毛健吾任总经理兼社长,陈立夫指派其秘书祝麟出任总编辑。

从此,南京版成为国民党CC派控制的舆论工具。

汉口版在中共地下党的影响和社内进步人士主持下日益发展,成为反对内站、争取民主、反映人民呼声的重要阵地。

1949年5月武汉解放后继续出版。

1950年9月实行仅私合营后,李尔重任董事长兼社和长,陆天虹任总编辑。

1951年12月31日终刊。

(张之华)《老百姓报》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通俗小型报纸。

1937年11月12日创刊于西安。

周报。

初为八开两版,后扩大为四开4版。

西安少数中学教员集资创办,并依靠陕西各界进步人士和读者捐款出版。

李敷仁任主编。

参与发起和编撰、发行工作的,有何寓础、张寒晖、武伯纶、田克恭、余海波、郑竹逸等。

以宣传抗战和民主,反映老百姓的生活和心声为宗旨,以工农大众为基本读者对象。

内容深入浅出,文字通俗易懂,采用地方方言和土语写稿,体裁除社论、新闻、通讯外,常用民歌、民谣、民谚等形式,为老百姓喜闻乐见。

销数从创刊初的1000多份迅速增至1万多份。

同时出版小丛书15种。

发行国内13个省区。

与国内外180多家报刊建立了交换关系。

1940年4月18日被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下令停刊,共出版了113号。

(张之华)《群众》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的公开机关刊物。

1937年12月11日创刊于汉口。

16开本周刊。

中共中央南方局(先是长江局)领导出版,受《新华日报》编辑部指导。

社长潘梓年,实际主编先后为许涤新、章汉夫,主要编撰人有于刚、戈宝权、周而复、朱世纶等。

武汉时期,宣传促进群众抗日和民主运动的开展,鼓舞民众抗日斗争的信念。

同时,亦受到王明右倾机会主义的干扰。

出版到第二卷11期后停刊。

1938年12月迁重庆复刊。

1943年1月起改周刊为半月刊。

重庆版主要宣传中共全面抗战路线,分析战局的文章形式该刊一大特点;介绍陕甘宁边区和其它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成就,及敌后军民英勇抗击日寇的事迹;揭露国民党当局的腐朽;刊登介绍马列主义的译著和文章。

1946年6有起迁上海出版,1947年3月后停刊。

上海版由半月刊恢复为周刊。

章权夫主编。

减少理论和学术性文章,加强新闻报道和评论。

1947年1月香港版创刊。

中共中央华南局香港工委领导,章汉夫主编。

进一步实现党刊"报纸化"的要求,及时报道解放战争的进程,并经常不定期绘制战局态势图,随刊附送,加重国际时事述评和新闻通讯。

发行除香港外,主要销往华侨比较集中的东南亚地区,并远销纽约、旧金山、伦敦、巴黎等地。

1949年10月20日出至143期后停刊。

(张之华)《新华日报》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的机关报。

这是中共在全国公开发行的第一张党报。

1938年1月11日创刊于汉口。

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

周恩来具体指导并撰写重要言论。

潘梓年任社长。

熊瑾玎任总经理。

第一任总编辑华岗。

历任总编辑吴克坚、章汉夫。

夏衍和张友渔相继代理总编辑。

武汉时期主要编撰人有章汉夫、吴敏、楼适夷、陆诒、石西民、何云等。

《新华日报馆章程》称:"本报以报道新闻、发扬文化、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宗旨"。

创刊初对开4版。

以报道公正、消息灵通、干预时政、见解独到而深受欢迎。

销数创刊初约为1.2万份,半年多后即突破两万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