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小说之国统区沦陷区的小说

合集下载

抗战时期的文学

抗战时期的文学

抗战时期的文学一.文学救亡运动(一)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建立1.国共合作,建立军委会第三厅,负责抗日宣传。

2.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

(二)抗战文学思潮形成1.文学大众化民族化A.大众文艺运动内容的报告文学化——形式上的小型化、通俗化、实用化B.民族形式的讨论林冰的“民间形式”观——葛一虹的“五四新文学”观——郭沫若的“综合统一”观。

2.抗战文学论争关于“暴露与讽刺”问题的论争——关于“与抗战无关”论的论争——关于“战国策”派的论争。

3.现实主义主潮(并存浪漫派文学和现代派文学)(三)区域文学的出现1.国统区文学2.解放区文学3.沦陷区文学二.抗战时期的散文(一)报告文学兴起1.报告文学:战时散文的主流2.报告文学创作的分化:国统区趋于限制——解放区走向发展(二)杂文繁荣1.“鲁迅风”杂文派2.“野草”杂文派(三)散文的演变1.初期的战斗合唱:慷慨悲歌,热情呐喊2.后期的多样深化:战乱流离生活、后方社会弊端的记叙——“在暗夜里呼号”的抒情——领悟自然的游记、闲适悠然的小品三.抗战时期的诗歌(一)战斗的号角1.街头诗、朗诵诗兴起2.艾青与田间(前面已有专题讲述)3.晋察冀诗人:陈辉等(二)何其芳与柯仲平1.何其芳:从《预言》到《夜歌》A.思想情感的转变《预言》:关闭在超现实的唯美氛围中的青年的内心抒唱——歌唱迷离、甜蜜而痛苦的爱情,怀念逝去的往事,咏叹渺茫的人生前途转折点:《成都,让我把你摇醒》——抗战的呼喊《夜歌》:诅咒黑暗,歌颂光明——歌唱解放区新生活,颂扬推翻旧世界的人民革命战争,剖析自我的弱点B.诗风的转变由华美、雕饰、晦涩的风格转向朴素、自然、明朗的风格,由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诗风转向现实主义诗风。

2.柯仲平A长篇叙事诗:《边区自卫军》《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促进了解放区叙事诗的繁荣B优秀抒情诗:《哀诗人闻一多》《延安与中国青年》(三)胡风及“七月”诗派1.胡风(1902 —— 1985),原名张光人,湖北蕲春人。

四十年代小说

四十年代小说

四十年代小说国统区和沦陷区小说一、初期抗战小说(一)“前线主义”小说——抗战纪实小说的极致及时反映抗战前线的战事和军民心态新闻性和纪实性,更多关注事件而不是人物塑造集报告文学的典型化和小说的报告文学化与一身《华北的烽火》(二)姚雪垠《差半车麦秸》——抗战小说的主题深化表现工农群众在抗战烽火中得到锻炼,改造旧有的国民性性格,并成长为“新人”丘东平描写淞沪战争题材的作品《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直面现实的残酷,洋溢抗战初期的时代气息,富有战地实感,壮美与悲剧性;同时具有浓重的主观感情气质。

特征:一、纪实性二、通俗化:1、采用民间传统文艺形式,“旧瓶装新酒”;2、不直接套用旧形式,只采取其中易为大众接受的叙事手法二、社会剖析和世情讽刺小说(一)张天翼——《华威先生》批判的尖锐和内涵的深远、讽刺笔调的冷峭、叙事节奏的明快、短篇体制的圆熟,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准。

华威先生:作风浮夸、生活腐化、假公济私的国民党中小官僚的典型代表。

直到今天也还有典型意义。

漫画式的速写:1、运用夸张手法间接勾勒人物的外在特征言行2、让人物言行青苔前后构成夸张式的对比,达到揭露和讽刺的目的。

(二)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沉郁厚重的讽刺美学品格《防空——堪察加的一角》/“三记”《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严谨客观的描写手法,将作者隐藏到人物、事件背后;让场面自身凸显人物的简洁手法;善于在夸张的戏剧性情节中运用生动的细节,刻画众多喜剧形象;语言极具个性化,比较口语化,富有地方色彩,幽默质朴;继承了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传统,深受五四乡土文学影响,有认真借鉴了果戈里等以苏俄文学为主的外来文学经验,促进了现代讽刺小说的民族化艾芜——《故乡》《山野》《石青嫂子》消退了浪漫风格,转向暴露批判(三)钱钟书——《围城》结构方式:1、流浪汉小说的结构以方鸿渐人物的命运为主线发展方鸿渐的四种失败:教育、爱情、事业、婚姻现代性:表现了现代社会理性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瓦解,普遍性:以一人代表大部分现代人,以最狭小的一面代表最广泛的层面2、复调小说(1)主题上:“围城”,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的矛盾性在希望中奔走的无望,在无望中奔走的希望(2)结构A、情感关系:鲍小姐、苏文执、唐晓芙、孙柔嘉与自己的斗争过程四个女子构成了一个围城B、地点的转移上海—国外—上海—内地—上海—内地的往返路程(求学、事业、爱情)每一次往返都是对前一种的否定不断肯定和否定的模式(西西弗斯神话模式)主题:一部新儒林外史,一近代中国新型的知识分子为表现中心,对中国知识分子和中国化的西方文明,从哲学和思想的多重角度进行了审视。

中国现代文学 第十九章 小说(三)

中国现代文学  第十九章 小说(三)

2、 “救亡”中续写“启蒙”的故事--抗战文学大众化成功的范 例
(三)其它作家
A、 “东北作家群”:李辉英《北运河上之《地下》、谷斯范的《新水浒》 C、军旅作家:彭柏山、吴强等
第二讲 抗战后期的中长篇小说
(一)茅盾的《腐蚀》,张天翼、沙汀、艾芜的小说
第一讲 解放区小说创作主体
1、来自国统区较多受到“五四”新文化传统影响的左翼作家:如 丁玲、周立波等。 2、生长在北方农村较多受到传统文化影响的作家:如赵树理等。
第二讲 独具特色的小说家
(一)赵树理--评书体小说
1、两类农村题材 A、描写农民平凡的日常生活,反映社会变动。 《小二黑结婚》描写解放区农村的个性解放:歌颂新人形象小 二黑、小芹--批判封建传统思想(二诸葛、三仙姑)--打击 农村恶霸势力(金旺兄弟)。
[例]《荷花淀》(节选)
后面大船来的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 止住心跳,摇撸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的哗哗,哗哗,哗哗! “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际的密密层层 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 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地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几只 野鸭扑楞楞飞起,尖声惊叫,掠着水面飞走了。就在她们的耳边响 起了一排枪! 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 了,一齐翻身跳进了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 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
3、 《政治委员》:塑造团政委员吴毅做思想工作的感人形象。
第三讲 丁玲
(一)《讲话》前:抨击解放区生活中的旧的思想意识
1、 《我在霞村的时候》--通过农村女子贞贞的命运,批判旧习惯 势力。

1940年代的作家与作品

1940年代的作家与作品
❖ 短篇《差半车麦秸》(1938)“差 半车麦秸”。
❖ 二、讽刺暴露小说
❖ 1、张天翼:《谭九先生的工作》、《华 威先生》和《新生》说,后结集为《速写 三篇》,1943年由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
❖ 《速写三篇》标志着张天翼讽刺和幽默的 喜剧才华的新发展,其中,《华威先生》 是作家本人、也是中国现代小说颇负盛名 的讽刺名篇。
❖ 台湾作家吴浊流:长篇小说《亚细亚的孤儿》 (1945年)在台湾、大陆和日本的广阔生活 背景下,以主人公胡太明的曲折经历为线索, 表现“孤儿”般的台湾人民在日寇统治下的 苦难和他们的觉醒,被称为“一部雄壮的叙 事诗”。
❖ 第二节、解放区其他作家的小说
❖ (一)孙犁、康濯、刘白羽等的短篇小说
❖ 孙犁:(1913.4.6-2002.7.11)原名孙树勋, 曾用笔名芸夫,河北安平人。现、当代小说 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是赵 树理之外在解放区出现的最重要的短篇小说 家。
❖ 短篇《荷花淀》
❖ 孙犁小说艺术论评:
❖ 1、摄取“日常事、儿女情”提炼蕴藉主题, 表现时代风云。;
❖ 2、注重人物对话和生活细节的白描,使作品 具有丰赡的生活实感和浓郁的生活韵味。
❖ 3、散文的章法、严谨的结构; ❖ 4、清新的意境和浓郁的抒情气氛。
❖ 《荷花淀》的抒情性表现在整个作品的基调 之中,渗透在人物刻划、情节安排、场境描 写和语言运用等诸方面。
❖ 艺术手法方面:
❖ 沙汀常常采用寓批判、讽刺于冷峻的现实主 义描写之中的手法;而张天翼的讽刺小说则 具有洗炼、泼辣、明快的风格,善于在人物 活动的过程中,运用漫画式的手法描绘人物 的外貌举止和心理,凸现人物形象。
❖ 4、张恨水 (1895--1967):原名 心远。安徽潜山人。“在近三十年 来,运用‘章回体’而能善为扬弃, 使‘章回体’延续了新生命的,应 当首推张恨水先生。”(茅盾《关 于〈吕梁英雄传〉》,《中华论丛》 第2卷第1期,1946年9月1日)

四十年代国统区与沦陷区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研究的开题报告

四十年代国统区与沦陷区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研究的开题报告

四十年代国统区与沦陷区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在四十年代,中国处于战争年代。

虽然战争的终结漫长而难以预测,但是一批充满理想与热情的知识分子依然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国家的建设事业中。

不论是在国统区还是在沦陷区,他们都无比热衷于用自己的智慧和聪明才智助推中国的发展与进步。

小说作为一种生动的文学表现形式,将知识分子们的思想和理想呈现得格外生动具体,让我们更为深刻地领略到了他们的价值与意义。

因此,本文拟对四十年代国统区与沦陷区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对这个时代的知识份子形象有更为精深的理解与认识。

二、研究意义四十年代是中国国家的重要时间节点,也是一个充满理想与信仰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知识分子们的责任和担当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本文拟对四十年代国统区与沦陷区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进行深度分析,对于认清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和信仰具有显著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知识分子是一个宝贵的文化资源,在这个时代的各行各业都需要他们的才华与智慧。

因此,对于本文研究的结果,也有利于深入挖掘四十年代知识分子的内在世界,以利于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本文将选取四十年代国统区与沦陷区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进行深入研究,具体的内容包括:1)知识分子作为创作者的角色形象探究。

2)知识分子在国家与社会建设中的价值和意义。

3)小说中对知识分子的抒发与评判。

2.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文本分析法予以结合,对于选定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度分析,探讨知识分子形象在其中的呈现方式和内涵。

对于研究结果,将通过理论分析和实例论证的方式,深入挖掘知识分子的价值意义与精神内涵。

同时,通过比较研究的方式,探究国统区沦陷区小说中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而带来的差异和特殊意义。

四、研究进度安排第一周:确定论文选题、撰写开题报告。

第二周:搜集文献、整理相关研究材料。

第三周:深入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开始构思正文大纲。

第四周:根据构思的大纲,撰写论文的第一章节。

抗战时期的文学概述

抗战时期的文学概述


我有飞来的候鸟和鸣鸟,从你那儿带着消息飞来 我有如珠的繁星的夜,和你共同在里面睡眠的繁星 的夜 我有如桥的七色的虹霓,横跨你我之间的虹霓 我,似乎是一个弃儿然而不是 似乎是一个浪子然而不是 海面的波涛嚣然地隔断了我们,为了隔断我们 迷惘的海雾黯澹地隔断了我们,想使你以为丧失了 我而我以为丧失了你 然而在海流最深之处,我和你永远联结而属一体,连 断层地震也无力使你我分离 如同其他的孤岛,我是小小的孤岛,你底儿子,你底 兄弟
3.分析代表作《金锁记》
A人物形象:曹七巧,一个心灵裂变、人性沦落的家 庭“女暴君”。 B思想内涵:封建礼教和拜金主义的枷锁,人性的扭曲 和毁灭。 C艺术特色:单线结构——兼用传统白描手法和西方现 代派技法(意识流、心理分析)开掘人物心理——文笔俗 白流丽。 [例2] 金 锁 记 (节选) 张爱玲
(二)杂文繁荣
1.“鲁迅风”杂文派 2.“野草”杂文派
(三)散文的演变 1.初期的战斗合唱:慷慨悲歌,热情呐喊 2.后期的多样深化:战乱流离生活、后方社会弊端的记 叙——“ 在暗夜里呼号 ”的抒情——领悟自然的游记、闲 适悠然的小品
三.抗战时期的诗歌
(一)战斗的号角 1.街头诗、朗诵诗兴起 2.艾青与田间(前面已有专题讲述) 3.晋察冀诗人:陈辉等 (二)何其芳与柯仲平
(三)现代戏剧的全盛时期
1.历史剧 A 阳翰笙的剧作:《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等 B 阿英的“ 南明史剧 ”:《 碧血花 》、《 海国英雄 》和《杨娥传》
2.现实题材剧 A 于伶代表作:《夜上海》 B 宋之的代表作:《雾重庆》 C 吴祖光代表作:《风雪夜归人》
3.喜剧 A 沈浮的剧作 :《 重庆二十四小时 》、《 金玉满堂》 B 杨绛的剧作:《称心如意》、《弄假成真》 C 丁西林的剧作:《三块钱国币》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第一学期,每周4课时上编(1917-1949)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1、中国文学现代化起点的大致时间(1898年)2、民族生存危机引起传统思想根基的动摇和瓦解,严复、梁启超的反思。

3、回顾思想变化的背景原因:先是寻求社会组织的变化,继而影响到文化,从而影响到文学的变化过程。

4、“小说界革命”及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点出此口号是小说这一文类在近现代取得显赫地位的理论开端。

5、现代化发生阶段梁启超的功绩,“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口号的提出及身体力行。

6、略述戏剧观念的更新。

“言文合一”观念下最初的“白话文运动”及具有现代意义上文学观的王国维及周氏兄弟。

7、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20年(1898-1917)各类文体中成就最大的是政论、散文和小说8、小说的成绩,谴责小说的盛行(四大代表作品)。

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吴趼人与“鸳鸯蝴蝶派”的关系。

民初初徐枕亚的《玉梨魂》,鸳蝴派的“五虎将”。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1、中国文学进入现代化的标志性事件:五四文学革命。

2、新文化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关系。

新文化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国内外的形势。

3、创作实绩:小说,鲁迅、叶圣陶。

诗歌,胡适、郭沫若、沈尹默、刘半农4、陈独秀与《新青年》及“德先生”、“赛先生”。

《新青年》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作用和地位。

5、理论建设: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及“八事”。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及“三大主义”。

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中的观点及对新文学健康发展的意义。

6、外来文艺思潮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重要意义,简述五四时期外国文艺的类别及对当时创作的影响。

7、新文学社团与流派概述。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新月社。

其他流派的蜂起:语丝社、未名社、湖畔诗社等。

8、二十年代文学论争概述。

新文学阵营对林纾的批判。

新文学阵营与复古派《学衡》《甲寅》的对立。

9、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1、20 年代小说概况。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大纲

第一章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1917—1927)【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了解《新青年》杂志在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领会“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和意义,领会新文学与封建复古思潮的论战及其意义,掌握“五四”文学社团和创作思潮流派情况,重点把握以鲁迅、郭沫若等为代表的新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五四”时期新文学在诗歌、小说、话剧、散文创作方面的成就。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第一节概述(一)识记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

2.《新青年》杂志在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3.胡适、陈独秀、刘半农、周作人等人在文学革命讨论中的代表性文章和重要观点。

4.文学革命最初的创作实绩,代表性作家作品。

5.“五四”时期各文学社团代表性人物、主要刊物。

6.文学革命论争中的守旧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7.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的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基本情况。

(二)领会和简单应用1.“五四”文学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

2.“五四”文学革命与守旧的文学思想发生的冲突和斗争。

3.“学衡派”、“甲寅派”。

4.“文学研究会”。

5.“创造社”。

6.“语丝社”和“语丝文体”。

(三)综合运用1.“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2.“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刻、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鲁迅(一)识记1.鲁迅的生平和创作道路。

2.鲁迅文学创作概况。

3.《狂人日记》发表时间和刊物。

4.《呐喊》和《彷徨》的成书情况和题意。

5.作为“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的《故事新编》。

6.写于1922—1926年的《补天》、《奔月》、《铸剑》。

7.写于1934—1935年的《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

8.写于1926年,带有回忆性质的叙事散文《朝花夕拾》,最初陆续刊载于《莽原》,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成书时改为现名。

9.鲁迅杂文创作的基本情况。

(二)领会和简单应用1-鲁迅的思想特点。

2.《狂人日记》,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从问世起就引起的巨大反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艺术表现上采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 。
张爱玲说,她不是“采取善与恶、灵与肉的斩钉
截铁的冲突那种古典的写法”,而是用能“衬出 人生的素朴的底子”的“参差的对照的手法”来 写。 因此她笔下都是些“没有悲壮,只有苍凉”的不 彻底的人物,将现代都市的日常人生和心灵与沧 桑的历史感、切实的现世感相融会。
不同于“激流”三部曲透析时代变迁中大家庭的崩
塌,《寒夜》通过汪文宣与曾树生的新式家庭的 家庭悲剧,谛视着寒悲时世中小家庭的磨毁。
巴 金 《 寒 夜 》 手 稿
《寒夜》笔调蕴藉绵密,是一部关于小人物、小 家庭的悲凉史诗,那种身心的煎熬与磨杀,那种 庸常灰色人生中无力的挣扎,那种“寒夜”里的 凄凉悲郁,力透纸背,感人肺腑。
寓居上海的京派作家师陀(笔名芦焚)有短篇集《果
园城记》,笔触遥指故乡中原小城,书写各种小人
物的命运,展开一张张风俗风情画,或深婉悲凉,或 亲切温馨,喟叹中渗着思悟,连出一串小城历史与性 格的剪影。
4、与流徙经验相联系的漂泊者小说
在40年代的中国,漂泊不仅意味着一种现实的生活
状态,同时也内化为深层次的心理情感经验。 渗透着痛楚的激情、思悟与智慧,正构成战时中国 漂泊者小说艺术之三极,分别以路翎、冯至和钱钟 书的创作为代表。
徐訏的《风萧萧》
将多角恋爱与间谍战 相混合的浪漫传奇。 曾列1943年“全国畅 销书之首” 。
无名氏《北极艳遇》、
《塔里的女人》等。 前者是充满异域情调 的浪漫传奇,后者是 充满浪漫唯美与感伤 幻灭色调的哀艳故事。
上海老外滩
二 人生安稳中的心灵苍凉:张爱玲
张爱玲(1920-1996),原名张瑛,原籍河北丰润,
沙汀的特色更在于民俗化、 地域风的显著。家乡川西 北农村的乡风民俗、积弊 痼疾是孕育沙汀小说艺术 的生活土壤。
短篇《在其香居茶馆里》在一个“吃讲茶”的世
俗画场面里,让小镇各色人等轮番上场,揭开国 统区兵役的黑幕,暴露大后方基层的弊政。 乡绅邢幺吵吵,联保主任方治国
茅盾长篇小说《腐蚀》以女特 务赵惠明内心独白的日记形式来 书写,既是一部具有鲜明现实批 判色彩的“政治暴露书”,同时 又是一部探询人物灵魂挣扎的 “心理暴露书” 女主公:赵惠明
生于上海,出身晚清巨宦世家。 1943年,23岁的张爱玲在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 上连续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和《沉香屑:第 二炉香》,引起文坛注目。 1944年出版了最能代表其艺术个性与特色的小说集 《传奇》,同年还有散文集《流言》和长篇连载《 连环套》,一举成为当时上海文坛最走红的作家

抗战爆发后,通俗小说家张恨水的民族忧患意识高
涨,以《八十一梦》(1943)为标志,他走向了严 峻的社会讽喻与批判。他还写有堪称新“官场现形 记”的《五子登科》,谴责上层社会无官不贪的黑 暗,吐露“群乃知政府不足与图治”的冷峻辞义。
3、以都市或乡土为背景的体验小说
离乱动荡的境遇,使人们的城乡经验注入痛楚的味道。
《沉香屑 第一炉香》 映射着作家自我的女性沪港传奇 清高孤傲的上海小姐葛薇龙来香 港求学,却渐渐沉溺于姑母梁太 太所安排的洋场交际生活,沦为 那个富孀吸引男人的诱饵。
《封锁》似一则都市日常 生活的寓言。 通过一个富有包孕性的时 空(戒严时刻停使的一列 电车),恰到好处地点染 出平凡都市男女的情欲冲 动与失落,其中的偶然与 必然,正体现着日常人生 的本来性。 关于“封锁”和“释放” 的都市体验——在外部生 活被封锁的瞬间,人心就 释放开来;而这种外部封 锁一旦解除,人又总是回 到原来,将自己封锁起来。
小说也体现了作家文体探索意识的自觉,正如茅盾
当年所言:它“不象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但 “它于这‘不象’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 些比‘象’一部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 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王瑞版画《呼兰河传》。画面除鲁迅和肖红像以外,其它
都是小说《呼兰河传》、《生死场》中的人物。
40年代国统区、沦陷区小说的突出现象: 以老舍、巴金为代表的家庭小说的拓展; 以张爱玲为代表的都市女性写作的兴起;
以路翎为代表的“七月派”小说的初步形成;
钱钟书的“现代智者小说”《围城》的出现 ;
1、社会与文化的反思小说
以“家”为视角展开社会与文化反思,成为一部
分小说家自觉而又饱含着痛楚的艺术选择。 路翎《财主底儿女们》:苏州巨室蒋捷三家族 在风雨飘摇时代里的分崩离析; 师陀《无望村的馆主》:书写三类富家的败落, 隐含民族衰亡的忧思 ;
在人物形象刻画上蕴含讽刺性。 在情节设置上强化讽刺性。 在语言风格上饱含讽刺性。
一是运用反复的段落和语言加深讽刺 效果。

二是运用虚假和矛盾的语言加深讽刺
效果。 三是描写主人公对不同人物的不同语

言加深 讽刺效果。
以讽刺著称的张天翼也是
一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 其童话作品《大林与小林 》(1933)、《宝葫芦的 秘密》(1958)等给很多 孩子带来无穷的乐趣。
而关于家国,关于自我,关于身与心,会荡起愤激, 也会酿出乡愁,蕴育心灵的沧桑。这构成了40年代体 验者小说的多样与丰富。
上海“孤岛” -沦陷区:张爱玲、苏青、师陀; 女性写作 :张爱玲、苏青、梅娘;
“东北作家群”的新开拓:萧红、端木蕻良、骆宾基 ;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长篇代表作,以细腻的抒 情笔调展开童年的回忆,在“城与人”的叙说中寄 托深婉忧郁的乡愁与思考。
以祁家为主;钱家、冠家等为辅;其他人家串
联。 人物两两对比: 老一代北京市民:祁老人和钱墨吟; 新一代北京市民:祁瑞宣、祁瑞全、祁 瑞丰;钱仲石;招娣等。
老舍的“文化”视角。
巴金此时已经渡过了热情奔放的“激流”阶段,笔 调转为冷静深沉,在一贯的抒情性风格中又注入了 忧郁的沉思,本时期的主要作品是中篇《憩园》和 长篇《寒夜》。
《四世同堂》是老舍历时五年完成的史诗性巨 构,包括《惶惑》、《偷生》《饥荒》三部,共 80余万言。 小说以北平城小羊圈胡同祁家为中心,展开1937 年“七七”事变至1945年日本投降八年间北平市 民生活的广阔画卷,倾吐古都人民国破家亡的苦难 历史与不可征服的民族魂。——痛史、愤史、反抗 史 这是一幅北平社会的全景图,街头巷尾,三教九流, 头绪繁多,多向辐射,却又组织得浑然一体、舒卷 自如,体现了老舍小说艺术走向宏大圆融的精进。
《饥饿的郭素娥》
封面。那迎风昂首 的健壮女子,双唇 微起,仿佛诉说、 期待着什么……
5、契合大众趣味的都市浪漫传奇小说
在40年代,写出契合大众的流行小说又不循旧派通
俗文学老路的,是徐訏和无名氏。他们的创作被称 为“现代罗曼司”,以浪漫传奇、都市气息、时髦 趣味以及异域情调风靡一时。 徐訏曾在“孤岛”时期留居上海,无名氏是光复期 海上文坛的重要作家。他们以与张爱玲、苏青等女 性作家不一样的都市写作,共同构成了新一代海派 文学的绚彩流光。
第二章
40年代的小说
第二节 国统区和沦陷区的小说

关 键 词

《华威先生》 《寒夜》 《呼兰河传》 张恨水 路翎

《倾城之恋》 《金琐记》 “参差的对照的手法” “现代智者小说” 方鸿渐
一、维艰时世中小说的丰富流向
在战争状态的维艰时世,中国小说家们写出了一批
体现时代氛围并具有深邃历史感和文化意识的优秀 作品,这一时期的中国小说在沉郁凝重的整体格局 中呈现出丰富流向。 在国统区、沦陷区形成的五种主要小说形态 社会与文化的反思小说 干预现实的讽喻、剖析小说 以都市或乡土为背景的体验小说 与流徙经验相联系的漂泊者小说 契合大众趣味的都市浪漫传奇小说。
张爱玲1954年摄于
香港蓝心照相馆。 1984年,她在洛杉 矶搬家整理行李时 看到这张照片,自 题“怅望卅秋一洒 泪,萧条异代不同 时。”
1946年上海山河版《传奇》增
订本封面,据张爱玲介绍,这 是其好友炎樱女士设计,它 “借用了晚清的一张时装仕女 图,画着个女人幽幽地在那里 弄骨牌,旁边坐着奶妈,抱着 孩子,仿佛是晚饭后家常的一 幕。可是栏杆外,很突兀地, 有个比例不对的人形,像鬼魂 出现似的,那是现代人,非常 好奇地孜孜往里窥视。如果这 画面有使人感到不安的地方, 那也正是我希望造成的气氛。”
路翎(1923-1994,生于江苏南京,原名徐嗣兴 ) 是“七月派”最重要的小说家,其小说多呈现高强 度的心灵搏斗。
中篇《饥饿的郭素娥》着力开掘了矿区苦难生活
与人物悲痛心灵。
长篇《财主底儿女们》奔泻出精神的狂潮。这部
曾称为是“中国的《约翰· 克里斯朵夫》”的小说, 上半部描写苏州巨富蒋捷三家族的分崩离析,下半 部重点展现第二代蒋纯祖的漂泊颠沛生活与心灵挣 扎历程。

声 音
“《寒夜》是牢牢植根于日常生活 中的创作。读者在目击男主角一步 步走向身心交瘁的境地时,简直不 忍卒读。因为和一般中国家庭生活 太过逼肖,所有柔和、伤痛的场面, 遂具备了动人的力量。凭着这一小 说,巴金成为一个极出色的心理写 实派作家。……《秋》是巴金所写 的表达愤怒最好的小说,《寒夜》 则是他创作的最伟大的爱的故事。 因为爱能够超越愤怒,代表了较为 广泛的了解,《寒夜》的成功,因 此更见高明,更见成熟。”
中篇《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
——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 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下遇见了……流苏, 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 心。” ——在日常性的人生底色上,交织融会着 “逝者如斯”的古典沧桑意味与文明末世的现代历 史感。 “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 白流苏的“倾城之恋”,是李延年《佳人曲》“一 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现代剥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