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十七年小说概述
第四讲 十七年小说概述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

(3) 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描写,如杨朔《三 千里江山》
2:初步收获。(1953-1956) 农村题材:赵树理《三里湾》、李准《不能 走那条路》 战争题材:《地道战》、《铁道游击队》、 《保卫延安》; 抗美援朝题材:《上甘岭》、《洼地上的 ‚战役‛》
3:文学干预生活之后,政治对文学干预 (1956-1957) 干预生活作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改选》、《入党》 突破爱情禁区作品:《爱情》、《小巷深 处》、《在悬崖上》
目的:以对历史“本质”的规范化叙述,为新的社 会真理性作出证明,以具象的方式,推动对历史的
既定叙述的合法化,也为处于社会转折期中的民众,
提供生活准则和思想依据。
“英雄史诗”
——文学作品既要有史的价值,又要有诗的造诣,全面地
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历史风貌。
中国传统文学中,杜甫诗被称为“诗史”,即“善陈时事,
小说家的分化与重组:
(一)‚自动‛隐退的作家
张爱玲、徐訏、沈从文、钱钟书、张恨水、废名、茅
盾等
(二)调整步伐主动适应的作家 巴金、张天翼、艾芜、沙汀等
(三)‚受挫‛的作家
丁玲、肖军、路翎
(四)继续创作的作家 赵树理、孙犁、周立波、柳青、周而复等
(五)‚新出‛的作家 杨沫、茹志娟、曲波、王愿坚、峻青等
①揭示毛泽东思想和军事路线的伟大胜利,用描写 战争普及现代革命历史和中共党史;
②歌颂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气概,“压倒一切敌人而 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在“二元对立”的战争思维模 式确立中,淡化消除了人物自我灵魂的搏斗过程。
《红日》的文学史贡献
1)宏大的现代战争场面的描绘替代传统战争小 说中的传奇性故事。 2)小说对战争环境中人物性格丰富性有较好的 刻画,突破了当时同类创作中存在的局限。 3)小说在战争与和平场景的相互对照、转换的 描写中,既在叙述上体现了适度的节奏感, 又在战争观念上隐含了对时代共名的某些 偏离。
第四讲 十七年小说概述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教材

两核心观念: 以“为政治服务”为核心的文学观念 以阶级论、革命论为核心的“人”的观念
工业、农业、军事——重大题材领域。
写当前政治运动与中心任务——如抗美援朝、农业 合作化、人民公社、大跃进,属于“重大题材”, 被高度重视;其他是“非重大题材”。
小说批评价值的判断——以所写内容与中国 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联程度为标准。
“十七年” 小说
“十七年”小说
第一节 小说的题材和形态 第二节 中国农民的历史 第三节 革命历史小说 第四节 《青春之歌》与革命成长叙事
一 小说的题材和形态
(一)、小说家的分化
四十年代重要小说家流失 (茅盾、沈从文、张恨水、张爱玲、徐訏、钱
钟书等)
废名:“写作热情我是有的,但写起来也有困难。表现 个人的思想感情变化还容易,也能表现得真实,但事实不是 工农兵也喜欢看呢?怎样达到普及的目的,是个问题。另外, 我所掌握的语言在汉语中是很美丽、很有效果的,但是,是 不是适合表现生活,也是个问题。”
文化素养的缺乏并不影响在这个年代里的成功:
杨沫、杜鹏程、吴强、梁斌、峻青、冯德英,以及 李准、王汶石、王愿坚、茹志鹃、刘绍棠、王蒙、 陆文夫、邓友梅、高晓声等人。
“为政治服务”、“工农兵英雄人物”、“社
会主义现实主义”、“典型化”、“本质”、
“阶级性”、“革命性”。
——本时期
文艺创作中心话语。
(五)“新出”的作家 杨沫、茹志娟、曲波、王愿坚、峻青等
被体制认可的解放区作家:
赵树理、周立波、刘白羽、杨朔、草明、孙 犁、欧阳山、柳青、周而很多作品。
解放后走上文坛青年作家,多参加过革命战争或来 自生产斗争第一线,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与素材
十七年短篇小说概述

十七年短篇小说概述短篇小说是十七成绩比较突出的文学门类,作品数量多,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和主要从事短篇小说创作的有自己特色的作家,十七年中我国的政治,经济人情风俗上发生了变化,往往在短篇小说中得意体现,短篇小说创作和文艺运动,文艺思潮之间的关系比文学其他门类显得更为密切。
一、十七年短篇几个基本主题1. 抒写革命战争年代的斗争业绩,表达胜利之后喜悦和怀念之情孙犁《山地回忆》《吴召儿》以回忆的方式写了八路军于根据地人民的鱼水情茹志鹃《百合花》十七年最好的短篇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王愿坚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他善于观察生活,从点滴小事中发现深刻的主题,一速写式的手法展现生活《党费》《七根火柴》是革命斗争生活的速写热情刻化了长征时期英勇悲壮的共产党员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影响。
《党费》写主人公女共产党员黄新的故事。
2. 描写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展示农民的命运变迁。
最架大都来自农村,对农村有天然的情切感。
赵树理《登记》写解放后农民生活的变迁,为响应《婚姻法》的颁布而写,这部小说被以《罗汉钱》的名字,分别改遍为秦腔、豫剧、粤剧、评剧、沪剧等剧种。
《锻炼锻炼》1958年歌颂大跃进。
孙犁《铁木前专》中篇写乡村中木匠黎老东和铁匠傅老刚的友情和友情的破裂。
两家曾又婚约和媒约,铁匠的女儿九儿于木匠的儿子六儿。
战争后木匠家的地位提高了,开始不满于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两家关系破裂。
这种破裂,深刻地反映了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农村各阶层的思想情感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变化涉及有关农村两条道路的主题。
财富的积累导致人的思想变化。
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针对1958年农村浮夸风而作,作品塑造了一歌塌实肯干,实事求是的干部老田。
马烽1922年生,山西孝义县人。
小学未毕业参加了八路军,战争期间从事晋绥边区报纸,出版社编辑工作,1945年与西线合写了章回体小说《吕梁英雄专》电影剧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传记文学《刘胡兰》3. 小说试图进入更深广的生活领域,以表现更丰富,更复杂的社会现实用今天的眼光看这类作品更又价值,它反映了十七年的社会状况,在创作上哟扑所突破,可分两歌主题:A. 敢于正视现实矛盾,揭露社会生活和工作中阴暗面的干预生活的作品。
第四章十七年散文

第二节 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 杨朔、秦牧、
杨朔、秦牧、刘百羽是当时评价最高 杨朔、秦牧、刘百羽是当时评价最高 的散文家,被认为是17年最著名的三 的散文家,被认为是17年最著名的三 大散文家。
杨朔的散文
杨朔(1913--1968) 杨朔(1913--1968) 原名杨毓晋,字莹叔,蓬 莱城里人。抗战爆发以后到延安参加革命。 1938年开始尝试各种创作。 1938年开始尝试各种创作。 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 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 有散文集《亚洲日出》 有散文集《亚洲日出》、《东风第一枝》、 东风第一枝》 《生命泉》 生命泉》 散文代表:《香山红叶》 散文代表:《香山红叶》、《雪浪花》、 雪浪花》 《荔枝蜜》、《茶花赋》等 荔枝蜜》 茶花赋》
五十年代中期 双百方针提出,散文创作出现高潮。标志 是: 1、抒情散文大量出现,追求个性化的情感 表达; 老舍的《养花》,丰子恺的《 老舍的《养花》,丰子恺的《南颖访问 记》、《庐山面目》,钦文的《鉴湖风景 庐山面目》,钦文的《 如画》,方令孺的《在山阴道上》 如画》,方令孺的《在山阴道上》,姚雪 垠的《惠泉吃茶记》,叶圣陶的《 垠的《惠泉吃茶记》,叶圣陶的《游了三 个湖》,端木蕻良的《传说》 个湖》,端木蕻良的《传说》
杨朔的散文
散文特点:充满诗情画意,具有诗化 的特点; 托物寄情,营造意境。内容曲折委婉, 跌宕起伏,讲求结构,总体上是一种 优美含蓄的风格。很多散文在结尾处 升华。
秦牧的散文
秦牧(1919--1992 )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 秦牧(1919--1992 )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 1919年 19日生于香港。童年和少年时代 1919年8月19日生于香港。童年和少年时代 在新加坡侨居。13岁回国后,先后在澄海、 在新加坡侨居。13岁回国后,先后在澄海、 汕头、香港等地就学。 1938年开始在广州 1938年开始在广州 报刊上发表作品。 有散文集《星下集》 有散文集《星下集》、《贝壳集》、《花 贝壳集》 城》、《潮汐和船》、《艺海拾贝》 潮汐和船》 艺海拾贝》 代表性作品:《土地》 代表性作品:《土地》、《古城战春晓》 古城战春晓》
第四章:十七年小说(三)

3、对战争中美好的人性和人的毁灭的痛 惜 这是一种稍有“异端”意味的声音。十 七年的战争文学,基本上都是歌颂忠勇、 表现战争正义性的模式,人情味一向属 于“禁区”。
(二) “双百方针”与文艺界 的短暂繁荣
1、“双百方针”的提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56年 5月由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宣布“在艺 术方面的百花齐放的方针,在学术方面 的百家争鸣的方针,是必要的”,“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 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 不去干涉他们”。
(三)王蒙:《组织部新来的 年青人》
1、文本本身: 讲述了一个对新中国和革命事业抱着单纯而真 诚的信仰的年青人林震,来到北京市某区委组 织部工作后所遭遇的矛盾和困惑。 2、当时的解读: 当时人们认为这是一部旨在揭露和批判社会主 义条件下官僚主义作风的小说。刘世吾的形象 被认为是一个颇有深度的官僚主义的典型。
2、“双百方针”的主要成果: (1)它鼓舞了一大批来自“五四”新文学传 统下的老作家的创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 了自第一次文代会以来。“五四”新文学传统 和当代文学传统之间的隔阂。 (2)理论方面提出了反对教条主义、提倡现 实主义的广阔道路论,提倡文学写人性、恢复 人道主义传统。 (3)出现了一批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矛盾 的创作。
2、小说取材角度: 这篇小说十分敏感地撷取了革命成功、 革命大军由乡村进入城市之后,不同文 化背景和经历的人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 以及由此引发的矛盾。小说真实地表现 了知识分子与工农之间思想感情与生活 方式上的差异和隔膜这一生活的现实。
“我”对城市生活是如鱼得水,对新的生活感 到非常兴奋,而妻子却处处看不惯城市生活, 不满意“我”认同城市的生活方式,立志改造 城市;两人在审美观上的分歧在城市生活中也 表现了出来。妻子看不惯城市里的女人“那么 冷的天气也露着小腿!怕人不知道她有皮衣, 就让毛儿朝外翻着穿!嘴唇血红红,像吃了死 老鼠似的,头发像个草鸡窝!那样子,她还觉 得美的不行!坐在电车里还掏出镜子来照半 天!”
十七年文学之小说概观

“十七年”的小说(下)
二、十七年长篇小说的叙述逻辑 (一)革命话语 (二)革命话语之外 1、传奇性 传统章回小说的借鉴 传统与革命伦理的冲突 2、日常生活与人性气息
“十七年”的小说
第二节 百花小说 一、含义、代表作 二、代表性作品
1、孙谦《奇异的离婚故事》 2、耿龙祥《明镜台》 3、李国文《改选》 4、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5、宗璞《红豆》 6、陆文夫《小巷深处》 7、陆翎《洼地上的战役》
“十七年”的小说
第三节 茹志鹃和孙犁 一、二人创作的意义 二、茹志鹃 (一)茹志鹃生平 (二)创作特点 a、历史题材 1、取材上 2、英雄性格 3、细节描写 4、女性视角 b、现实题材
“十七年”的小说
二、取得的成就 (一)取得成就的原文学传播方面原因 3、从文学发展的历史角度而言 4、文学形象自身的规律 5、从作家个体角度而言
“十七年”的小说
(二)取得成就的表现 1、理论上的表现 2、创作上的表现 (1)百花小说 (2)历史题材短篇小说的短暂繁荣 3、长篇小说的繁荣
“十七年”的小说
三、孙犁 (一)孙犁生平 (二)中短篇创作 (三)《铁木前传》 1、人物设置 2、人道主义情怀 3、两种话语的交锋
“十七年”的小说
第四节:赵树理小说创作 一、赵树理方向 二、建国后的创作 三、赵树理小说评价史 四、山药蛋派
“十七年”的小说(下)
第一节:十七年长篇小说概述 一、长篇小说种类 1、革命历史题材 军事战争、农村革命历史、地下政治斗争历史、知识分子革 命历史、潮流之外 2、现实题材 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城市社会主义改造
十七年文学之小说概观
“十七年”的小说(上)
第一节:概述 一、存在的问题 (一)体裁:长短篇发达中篇衰落
4第四章 十七年小说

二三十年代革命斗争: 二三十年代革命斗争:
• • • • 梁 斌,《红旗谱》 杨 沫,《青春之歌》 欧阳山,《三家巷》 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短)
• 抗美援朝类: 抗美援朝类:
• 杨 朔,《三千里江山》 • 陆柱国,《上甘岭》; • 巴 金,《团圆》,改编成电影《英雄儿 女》。
• 3、十七年军事题材小说特点。 、十七年军事题材小说特点。 • (1)、纪实性的品格。 )、纪实性的品格 )、纪实性的品格。 • (2)、作品无一不表现了英雄主义、 )、作品无一不表现了英雄主义、 )、作品无一不表现了英雄主义 集体主义、理想主义的精神追求。 集体主义、理想主义的精神追求。
2.十七年小说的代表作品
• • • • • • 抗日战争类: 抗日战争类: 孙 犁,《风云初记》 知 侠,《铁道游击队》 冯 志,《敌后武工队》 冯德英, 《苦菜花》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
• • • • • •
解放战争类: 解放战争类: 杜鹏程, 保卫延安》 杜鹏程,《保卫延安》 红日》 吴 强,《红日》 林海雪原》 曲 波,《林海雪原》 罗广斌、杨益言, 红岩》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黎明的河边》 峻 青,《黎明的河边》
(二)、代表作品简析 )、代表作品简析
• “农民的贫穷在我幼小时的头脑里就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 ” • 1. 《不能走那条路》 • 李准的第一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 在《河南日报》上发表,这是最早反映 土改后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作品。 • 宋老定 东山
“想在农村新人的精神面貌上,新的性格 想在农村新人的精神面貌上, 想在农村新人的精神面貌上 形成上,进行一些探索” 形成上,进行一些探索”。
2.创作背景:
• 赵树理于一九五一年春天,回到了他熟 悉的根据地太行山长治专区,先后参加 了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及老社的扩建工 作,在群众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 材。《三里湾》就是从山西长治地区试 办、扩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现实生活中 汲取题材的。
第七讲 十七年小说概述 现实生活题材创作

后期致力研究,创作较少。仅完成 《陶渊明写<挽歌>》和《广陵散》,发 表后影响广泛。在“文革”中被迫害, 于 1969年去世。
三、孙犁、周立波、柳青的小说
• 孙犁《铁木前传》: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 动的优秀作品。
– 木匠黎老东、铁匠傅老刚;六儿、九儿;小满儿
三、孙犁、周立波、柳青的小说
• 周立波《山乡巨变》:反映湖南农村的农业 合作化运动的佳作。
– 党支书李月辉,合作社社长刘雨生。中间人物亭 面糊(盛佑亭)、陈先晋;落后人物菊咬筋(王 菊生)
农村题材小说
• 分类
• (一)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 • (二)以孙犁为代表的河北作家群 • (三)以柳青为代表的陕西作家群 • (四)以周立波为代表的湖南作家群
赵树理与“山药蛋派”
山药蛋派
赵树理创作影响一批山西作家,如马烽、西戎、 孙谦、束为等人,形成具有近似风格的地域性作家 群,称之“山药蛋派”。 创作特色: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注重作品社会 功效,农民的立场,问题小说特征。 • 艺术风格: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格。
三、《创业史》分析
• 艺术特点: • 1.结构复杂,气势恢宏; • 2. 善于将细节描写、心理描写与哲理性议论结合 起来塑造人物群像; • 3. 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在矛盾冲突中突出和展示 人物性格。 • 局限:政治理念过重,有图解政治之嫌;对人物 主要采取阶级分析法,人物的丰富性和矛盾性展 示不够。
茶子花派
• 创作特色:乡土化与诗意化结合,既强调对时代 风云和社会变革的记录,更强调对自然风光、历 史传统的表现。特别是南方农村的婚丧嫁娶、节 令习俗、迷信禁忌等民俗风情的表现,努力追求 一种风俗画和田园诗的风格。 • 艺术风格:风俗画和田园诗风格 • 其代表作家主要有周立波《山乡巨变》、周健明 《柳林前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十七年小说概述
本章概述:
十七年小说的创作虽然受到错误政治指导思想的干扰,但是整体上还是发展良好,并且新中国一大批影响广泛的小说名著都出现在这一时期,比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里湾》、《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旗谱》、《红日》、《红岩》、《保卫延安》等等。
了解这段时期小说创作的得失以及其在思想、创作上的艺术特征,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内容:
十七年小说的基本情况、主要特征、主要创作发展过程、当代评价,以及十七年小说要注意的主要问题;重点难点是十七年小说的主要特征。
一、十七年小说的基本情况;
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新文学开始进入当代文学的新阶段。
会议明确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通过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在这个背景下,十七年的小说创作,长、短篇均有可观的数量和较高的质量。
长篇小说尤以写革命历史题材的佳作较多,如《红旗谱》、《红日》、《红岩》、《保卫延安》等。
短篇小说创作的题材和风格日趋多样化,其中,茹志鹃、峻青、王愿坚、马烽、王蒙等人的创作成就更为突出。
二、十七年小说的主要特征;
十七年小说总体上来说,无论在艺术上还是思想上,都追求史诗性的价值与效果为目的,这是其基本特征,在创作题材上,反映历次中国革命与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创作占据首位。
就具体艺术特征来说,主要有以下四点:1、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作品与时代同步,人物贴近生活;2、对民族化大众化的执着追求;3、语言通俗、平易、简洁流畅,运用方言而不生僻;4、作品的格调质朴、明朗、富有幽默感,充满喜剧色彩。
三、十七年小说的主要创作发展过程;
1、建国初期(1950—1953年)的现实主义小说;
a.革命战争题材的小说创作的高涨,代表作有《铜墙铁壁》、《风云初记》等等;
b.农村题材的小说创作也层出不穷,主要有赵树理及山西诸作家(马烽、西戎、孙谦、
朱为、胡正、韩文洲)的早期作品;c.此外出现《我们夫妇之间》、《洼地上的“战役”》等另一形态的现实主义小说;
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提出后(1953.9—1957年)的小说创作;
a.反映农村合作化的小说,如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康濯的《春种秋收》,赵
树理的《三里湾》及其他小说,孙犁的《铁木前传》及“荷花淀派”;b.军事题材小说的新收获,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峻青、王愿坚的短篇小说;c.《在和平的日子里》、《百炼成钢》等工业题材的小说;d.五十年代中期“干预生活”、触及灵魂的现实主义小说,如王蒙等人“干预生活”的小说,宗璞、邓友梅、陆文夫等描写爱情、婚姻的小说;
3、“两结合”创作口号的提出与确立后(1957—1966年)的小说创作;
a.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初期小说创作的繁荣:第一次长篇小说创作浪潮,长篇
佳作涌现,如《红旗谱》、《红岩》、《红日》、《青春之歌》、《山乡巨变》、《创
业史》、《上海的早晨》等,短篇小说创作也丰收,如李准的《李双双小传》、《耕耘记》等,“带着微笑看生活”的王汶石的短篇小说,茹志鹃与刘真描写革命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b.1961—1962年间小说创作出现转机:一批短篇历史小说的产生,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一部);c.受“左”倾思潮影响的几部长篇小说:《艳阳天》(浩然)、《风雪》(陈登科)、《欧阳海之歌》(金敬迈)。
四、十七年小说的当代评价;
十七年小说作为十七年文学最主要的反映载体,一样存在从属于政治的弊病。
从属于错误的政治的文学作品固然应该否定,但十七年的政治并非都是错误,而且文学都是现实的反映,对于反映和歌颂当时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文学作品,也仍然需要作出具体的分析,而不应不分青红皂白地全部否定。
我们要看到十七年政治的核心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个大方向是不能否定的,反映在当时长篇小说中,无可厚非。
即使是那些全部或部分地歌颂了错误的政治的作品,比如对当时很多政治路线和观点的小说式图解,也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
如果其中有的作品在艺术创造方面,超越于前人,对文学的艺术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那也不能全盘否定。
文学作品毕竟不同于一般的宣传品。
作家在作品中如果生动地真实地描写了现实生活,即使政治倾向有错误,也不能就简单地一笔抹煞。
恩格斯对巴尔扎克、列宁对列夫·托尔斯泰的分析,在指出他们政治立场和思想倾向方面的错误与局限的同时,又充分地肯定和赞扬了他们在艺术创造方面的伟大成就,这为我们做出这种有分析的科学评价树立了典范。
五、十七年小说要注意的主要问题;
以往对十七年小说的探讨与研究往往局限在旧有的定论之中,因此造成观点陈旧,观念老化,几乎是几十年一贯,致使人们对它失去了兴趣,于是关于这部分的文学的研究常常被人们忽视甚至放弃,造成了文学艺术的巨大浪费与损失。
那么如果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应该提倡标新立异,丢弃不合时宜的陈词旧调,以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标准来看待和分析十七年小说,只要在分析研究中给它注入新的血液,以新代旧,定会使老树开出新花。
要做到以新代旧就要求首先掌握大量的文学艺术的新知识,了解当今文学批评的新思想、新手段,并以现实人生、现实眼光重新关照十七年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在历史的文学与现实的文艺之间搭上一座桥梁,使历史与现实接轨,那样我们才能重新认识十七年小说的价值。
重点难点:
十七年小说的主要特征
十七年小说的主要特征是其史诗性。
史诗性的文学作品往往都具有概括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并描述重大的历史事件,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因此分析研究此类作品,首先要抓住背景,这是充分了解作者创作意图和小说主题等宏观把握作品的关键;其次十七年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往往以其结构的严谨宏伟和情节发展的迅速造成宏大的气势,一般都讲究结构严密,前后照应,完整统一,雄伟壮观,这也值得注意;再次,十七年小说非常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常以众多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来突出其史诗性的特征。
总之,要分析十七年小说的主要特征,必须要在题材内容、表现形式、表现手法、以及结构组织、语言表达等方面都进行细致的分析。
教学指导:
讲授
本章讲授的重点是十七年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的主要特征以及艺术上的得失,并且教会学生在特定的政治历史背景下正确评价当时文学创作,不拘泥于定论,以新的观念、思维方式和标准来看待和分析十七年小说。
本章练习:
十七年小说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在表现形式上,十七年小说基本上都属于革命现实主义的作品,以现实主义作为创作的基调,同时或多或少地融进革命浪漫主义的因素。
在表现手法上主要运用传统的手法与技巧,往往借鉴中国古代章回小说的形式,在一个章节中相对集中的叙述一个事件,描写一个人物,而整篇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又有连续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大都是以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肖像等传统型的细节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在人物形象的设置上又常以英雄人物作为主人公,以革命英雄的高大完美的形象作为审美的主要对象,并对英雄的主人公进行突出的集中的描绘。
而次要人物的配置则常常是以突出和衬托主人公为目的的,为表现主人公服务的,是众星捧月式的。
在语言表达上,十七年小说基本上都以民族化、大众化、生活化、口语化为主要审美特征,追求语言的凝炼、生动、质朴、醇厚,采用大量的方言和人民群众的语汇,强调语言的民族色彩与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