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小说
第四章十七年小说概述

第五章十七年小说概述本章概述:十七年小说的创作虽然受到错误政治指导思想的干扰,但是整体上还是发展良好,并且新中国一大批影响广泛的小说名著都出现在这一时期,比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里湾》、《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旗谱》、《红日》、《红岩》、《保卫延安》等等。
了解这段时期小说创作的得失以及其在思想、创作上的艺术特征,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内容:十七年小说的基本情况、主要特征、主要创作发展过程、当代评价,以及十七年小说要注意的主要问题;重点难点是十七年小说的主要特征。
一、十七年小说的基本情况;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新文学开始进入当代文学的新阶段。
会议明确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通过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在这个背景下,十七年的小说创作,长、短篇均有可观的数量和较高的质量。
长篇小说尤以写革命历史题材的佳作较多,如《红旗谱》、《红日》、《红岩》、《保卫延安》等。
短篇小说创作的题材和风格日趋多样化,其中,茹志鹃、峻青、王愿坚、马烽、王蒙等人的创作成就更为突出。
二、十七年小说的主要特征;十七年小说总体上来说,无论在艺术上还是思想上,都追求史诗性的价值与效果为目的,这是其基本特征,在创作题材上,反映历次中国革命与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创作占据首位。
就具体艺术特征来说,主要有以下四点:1、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作品与时代同步,人物贴近生活;2、对民族化大众化的执着追求;3、语言通俗、平易、简洁流畅,运用方言而不生僻;4、作品的格调质朴、明朗、富有幽默感,充满喜剧色彩。
三、十七年小说的主要创作发展过程;1、建国初期(1950—1953年)的现实主义小说;a.革命战争题材的小说创作的高涨,代表作有《铜墙铁壁》、《风云初记》等等;b.农村题材的小说创作也层出不穷,主要有赵树理及山西诸作家(马烽、西戎、孙谦、朱为、胡正、韩文洲)的早期作品;c.此外出现《我们夫妇之间》、《洼地上的“战役”》等另一形态的现实主义小说;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提出后(1953.9—1957年)的小说创作;a.反映农村合作化的小说,如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康濯的《春种秋收》,赵树理的《三里湾》及其他小说,孙犁的《铁木前传》及“荷花淀派”;b.军事题材小说的新收获,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峻青、王愿坚的短篇小说;c.《在和平的日子里》、《百炼成钢》等工业题材的小说;d.五十年代中期“干预生活”、触及灵魂的现实主义小说,如王蒙等人“干预生活”的小说,宗璞、邓友梅、陆文夫等描写爱情、婚姻的小说;3、“两结合”创作口号的提出与确立后(1957—1966年)的小说创作;a.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初期小说创作的繁荣:第一次长篇小说创作浪潮,长篇佳作涌现,如《红旗谱》、《红岩》、《红日》、《青春之歌》、《山乡巨变》、《创业史》、《上海的早晨》等,短篇小说创作也丰收,如李准的《李双双小传》、《耕耘记》等,“带着微笑看生活”的王汶石的短篇小说,茹志鹃与刘真描写革命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b.1961—1962年间小说创作出现转机:一批短篇历史小说的产生,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一部);c.受“左”倾思潮影响的几部长篇小说:《艳阳天》(浩然)、《风雪》(陈登科)、《欧阳海之歌》(金敬迈)。
第四讲 十七年小说概述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

(3) 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描写,如杨朔《三 千里江山》
2:初步收获。(1953-1956) 农村题材:赵树理《三里湾》、李准《不能 走那条路》 战争题材:《地道战》、《铁道游击队》、 《保卫延安》; 抗美援朝题材:《上甘岭》、《洼地上的 ‚战役‛》
3:文学干预生活之后,政治对文学干预 (1956-1957) 干预生活作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改选》、《入党》 突破爱情禁区作品:《爱情》、《小巷深 处》、《在悬崖上》
目的:以对历史“本质”的规范化叙述,为新的社 会真理性作出证明,以具象的方式,推动对历史的
既定叙述的合法化,也为处于社会转折期中的民众,
提供生活准则和思想依据。
“英雄史诗”
——文学作品既要有史的价值,又要有诗的造诣,全面地
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历史风貌。
中国传统文学中,杜甫诗被称为“诗史”,即“善陈时事,
小说家的分化与重组:
(一)‚自动‛隐退的作家
张爱玲、徐訏、沈从文、钱钟书、张恨水、废名、茅
盾等
(二)调整步伐主动适应的作家 巴金、张天翼、艾芜、沙汀等
(三)‚受挫‛的作家
丁玲、肖军、路翎
(四)继续创作的作家 赵树理、孙犁、周立波、柳青、周而复等
(五)‚新出‛的作家 杨沫、茹志娟、曲波、王愿坚、峻青等
①揭示毛泽东思想和军事路线的伟大胜利,用描写 战争普及现代革命历史和中共党史;
②歌颂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气概,“压倒一切敌人而 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在“二元对立”的战争思维模 式确立中,淡化消除了人物自我灵魂的搏斗过程。
《红日》的文学史贡献
1)宏大的现代战争场面的描绘替代传统战争小 说中的传奇性故事。 2)小说对战争环境中人物性格丰富性有较好的 刻画,突破了当时同类创作中存在的局限。 3)小说在战争与和平场景的相互对照、转换的 描写中,既在叙述上体现了适度的节奏感, 又在战争观念上隐含了对时代共名的某些 偏离。
第四章十七年小说概述

第四章十七年小说概述第五章十七年小说概述本章概述:十七年小说的创作虽然受到错误政治指导思想的干扰,但是整体上还是发展良好,并且新中国一大批影响广泛的小说名著都出现在这一时期,比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里湾》、《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旗谱》、《红日》、《红岩》、《保卫延安》等等。
了解这段时期小说创作的得失以及其在思想、创作上的艺术特征,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内容:十七年小说的基本情况、主要特征、主要创作发展过程、当代评价,以及十七年小说要注意的主要问题;重点难点是十七年小说的主要特征。
一、十七年小说的基本情况;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新文学开始进入当代文学的新阶段。
会议明确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通过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在这个背景下,十七年的小说创作,长、短篇均有可观的数量和较高的质量。
长篇小说尤以写革命历史题材的佳作较多,如《红旗谱》、《红日》、《红岩》、《保卫延安》等。
短篇小说创作的题材和风格日趋多样化,其中,茹志鹃、峻青、王愿坚、马烽、王蒙等人的创作成就更为突出。
二、十七年小说的主要特征;十七年小说总体上来说,无论在艺术上还是思想上,都追求史诗性的价值与效果为目的,这是其基本特征,在创作题材上,反映历次中国革命与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创作占据首位。
就具体艺术特征来说,主要有以下四点:1、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作品与时代同步,人物贴近生活;2、对民族化大众化的执着追求;3、语言通俗、平易、简洁流畅,运用方言而不生僻;4、作品的格调质朴、明朗、富有幽默感,充满喜剧色彩。
三、十七年小说的主要创作发展过程;1、建国初期(1950—1953年)的现实主义小说;a.革命战争题材的小说创作的高涨,代表作有《铜墙铁壁》、《风云初记》等等;b.农村题材的小说创作也层出不穷,主要有赵树理及山西诸作家(马烽、西戎、孙谦、朱为、胡正、韩文洲)的早期作品;c.此外出现《我们夫妇之间》、《洼地上的“战役”》等另一形态的现实主义小说;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提出后(1953.9—1957年)的小说创作;a.反映农村合作化的小说,如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康濯的《春种秋收》,赵树理的《三里湾》及其他小说,孙犁的《铁木前传》及“荷花淀派”;b.军事题材小说的新收获,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峻青、王愿坚的短篇小说;c.《在和平的日子里》、《百炼成钢》等工业题材的小说;d.五十年代中期“干预生活”、触及灵魂的现实主义小说,如王蒙等人“干预生活”的小说,宗璞、邓友梅、陆文夫等描写爱情、婚姻的小说;3、“两结合”创作口号的提出与确立后(1957—1966年)的小说创作;a.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初期小说创作的繁荣:第一次长篇小说创作浪潮,长篇佳作涌现,如《红旗谱》、《红岩》、《红日》、《青春之歌》、《山乡巨变》、《创业史》、《上海的早晨》等,短篇小说创作也丰收,如李准的《李双双小传》、《耕耘记》等,“带着微笑看生活”的王汶石的短篇小说,茹志鹃与刘真描写革命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b.1961—1962年间小说创作出现转机:一批短篇历史小说的产生,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一部);c.受“左”倾思潮影响的几部长篇小说:《艳阳天》(浩然)、《风雪》(陈登科)、《欧阳海之歌》(金敬迈)。
谈谈我对十七年长篇小说的认识

谈谈我对十七年长篇小说的认识十七年长篇小说定义:十七年小说专指1949年到1966年里出版的中国大陆的长篇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有多种分期。
最常见的就是三分法,按照政治来分期1949-1966(文革前)为十七年文学时期,1966-1976是文革文学时期,1978-?是新时期文学。
十七年文学时代风格政治色彩浓烈。
服务于政治,服从于政治。
十七年文学的说法本来就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它的划分是以政治分期为标准的。
当时,中国的革命事业刚刚胜利。
毛泽东曾经总结革命胜利的经验时说过,革命的胜利靠的是“枪杆子”和“笔杆子”。
新中国成立后,关于文学在社会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起什么作用,被提到了政治的高度,中央十分重视文艺的发展方向。
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1949年后逐渐成为指导全国文学艺术工作的唯一正确的文艺思想。
这时期的文艺路线是:文学为政治服务,文学为工农兵服务。
文学别无选择的充当了生活教科书的任务。
十七年长篇小说的类型一方面出于对中国革命胜利的喜悦,更重要一方面出于要符合当时的文艺路线,把政治与艺术统一。
此时的长篇小说的类型是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统一的“两结合”型文学。
一方面从革命现实出发,但是另一方面在革命现实中展现的是美好胜利的明天。
所以此时一切批判、暴露社会黑暗,存在消极思想的文学一律没有生存的空间。
此时的文学体现的就是歌颂革命胜利,歌颂社会主义建设,将这种美好的革命理想反应在作品中,让人们对美好的胜利的明天充满信心。
所以十七年的长篇小说从题材的摄取,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安排,细节的细节,直至创作的全过程,用革命理想来指导对现实发展的描写,以此来激励人们前进。
在十七年的长篇小说中,作品成就高,称作文学界用八个字来概括了这八个优秀经典长篇“三红一创,青山保林”。
“三红一创”即《红日》(1957)、《红岩》(1961)、《红旗谱》(1957)、《创业史》(1960),“青山保林”即《青春之歌》(1958)、《山乡巨变》(1958)、《保卫延安》(1964)、《林海雪原》(1957)。
十七年小说

第二章十七年小说第一节十七年小说概观一、小说家的分化1、“现代”的小说作家,在进入50年代之后,其写作情况发生了许多变化。
主动或被动的放弃了小说创作。
(沈从文、张爱玲、徐訏、钱钟书)2、另外一些小说家,开始了他们在取材、艺术方法、作品风格上的改造,以适应新的文学时代的需要。
(老舍《龙须沟》、萧军在被整肃之后创作《五月的矿山》))二、小说体裁的状况1、两极分化现象:长篇和短篇。
2、出现分化的原因:长篇可满足史诗情结和表现伟大的时代的需要,短篇能迅速、敏捷地反映生活。
对长篇和短篇的重视,各有其“功能”上的根据。
三、小说题材的分类和等级1、题材的分类作为分类的尺度,有社会生活“空间”上的工业、农业、军队、学校等,有时间上的历史题材、现实生活题材等。
这一分类,在实质上包含着“阶级”区分的类别背景,同时,也表现了以社会群体的政治生活(而非“个人日常生活”)作为题材区分的根本性依据。
2、等级的确立不同的题材类别,被赋予不同的价值等级;即指认它们之间的优劣、主次、高低。
类别的严格区分,与等级上的清楚排列,是紧密关连的。
划分等级的原则:工农兵生活优于知识分子或非劳动人民的生活,公共生活优于私人生活。
3、小说创作情况在50年代初期,长篇小说创作显得较为沉寂。
《铜墙铁壁》(柳青)、《风云初记》(孙犁)、《保卫延安》(杜鹏程)等,是比较重要的几部。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长篇出版的数量大为增加,且出现了一批体现这一时期小说创作水准的作品。
因此,这个阶段,常被当时和后来的批评家称为长篇小说的“丰收”(或“高潮”)期。
红色经典:“三红一创保青山(林)”另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姚雪垠的《李自成》浩然的《艳阳天》等四、十七年小说特点——形态的单一化趋向1、内容的单一化a在40年代后期,对言情、侠义等主要类型的现代通俗小说的批判,使“通俗小说”在当代失去其存在的合法性。
b体现对“最积极”的生活现象(如英雄人物、先进事迹)的正面评价的小说,处于最值得肯定的位置上。
十七年小说

山药蛋派
创作特色: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注重作 品社会功效,农民的立场,问题小说的特征。
艺术风格: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 格。在叙事手法、结构安排、人物刻画、语 言运用都方面都形成了共同的特点。
荷花淀派
创作特色:以诗的意境和散文的笔法为主要 特征,描写冀中平原清新秀美的水乡风光和 民风民俗,表现人性美、人情美。 艺术风格:朴素自然、清新柔美。
把党在农村各方面的变革中所起的决定作用忽 视了,因此,纸上的软英是脱离现实的软英, 纸上的封建地主是脱离现实的封建地主,于是 看了这篇小说就好象看了一篇《今古奇观》差 不:记得当时就有人说过,赵树理在作 品中描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严重不纯, 描绘了有此基层干部是混入党内的坏分子, 是化装的地主恶霸。这是赵树理深入生活 的发现,表现了一个作家的卓见和勇敢。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红旗谱》:梁斌以大革命失败的前后十 年为历史背景,以雄健豪放的笔触勾画 了这部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绘制了 中国共产党旗帜下的农民英雄谱。贫农朱老忠和他 的死对头地主冯老兰令人印象深刻。 《山乡巨变》:周立波描绘了湖南清溪乡 农民们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巨变,时 代特色鲜明,南国的风情民俗赋予了小说 特殊的韵味。
《邪不压正》
小说描写的是中农王聚财一家及其闺女软英在 婚事上的四次波折。
小说发表后《人民日报》同时刊登了两篇读后 感: 这部小说不论从政治上艺术上都是相当成熟的, 它把解放区近三四年来的农民翻身运动绘出了 生动的画面,从面体现了党的政策出现了怎样 的偏差,又怎样得到了纠正…… ——韩北生
(刘少奇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赵树理的缺陷, 认为光知道一点老百姓的东西不够,还要学 习一些外国的东西。)
中国当代文学课件4十七年小说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A.干预现实的作品: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 人》、李国文《改选》、刘绍棠《田野落霞》、 白危《被围困的农庄主席》、耿简《爬在旗杆 上的人》。 这些小说贴近现实、针对性强、对现实生 活中一些不健康甚至阴暗的东西,如官僚主义、 革命意志衰退、主观主义、教条主义、逢迎领 导、欺压群众、强迫命令等进行了揭露、针砭 和讽刺,具有批判的锋芒和积极的意义。
异样的孤独 整个中国文坛在“文革” 前夜最凄美的“天鹅绝唱”
一、民间立场: 赵树理VS张爱玲
二、书写农民:
赵树理VS鲁迅
三、“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又称“白洋淀派”,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 的一个重要作家群体,因孙犁 40年代发表短篇小说 《荷花淀》而得名;代表性作家和作品有孙犁的《风云 初记》《铁木前传》、 刘绍棠 的《运河的桨声》《蒲 柳人家》《瓜棚记》、 从维熙 的《鸡鸭委员》、韩映 山的《作画》等;他们大多描绘冀中人民的生活变迁、 民情风俗、英勇斗争和纯美心灵,描绘白洋淀、北运河、 冀中平原优美的自然风光;在风格上追求诗的意境和散 文的韵味,强调文学的现实主义品格而又在其中渗透着 浪漫主义气息,在当代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此时期也出现工业题材小说。周立波《铁水 奔流》、艾芜《百炼成钢》,周而复《上海的 早晨》,草明《乘风破浪》,杜鹏程《在和平 的日子里》。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3.突破“禁区”的小说 1956年,由于“双百”方针的提出, 文艺界出现了空前的活跃景象,许多作 家敢于正视现实,独立思考,创作的题 材领域也有所拓展,出现了一批干预生 活和爱情题材的作品,主要是短篇小说, 在读者中引起广泛反响。
第四讲 十七年的小说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浅谈十七年小说的总体特征

十七年小说还具有肯定歌颂现实的特征,多以农民、革命兵为主体,在党的领导下参加斗争争取个人的提升,人生得到升华的特点。
总而言之,十七年小说总体特征较多,个人的视角不同,所得的总体认识也就不同。上述内容只是个人对十七年小说总体特征的一些认识。
其次,十七年小说具有“史诗”创作情结。陈平原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中分析了“史传”、“诗骚”入小说的中国古典小说传统。他分析道“中国小说形式的发展受到历史著作的深刻影响,以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等在评《水浒传》、《三国演义》、《金瓶梅》时,无不以《史记》相类比”,十七年小说创作便受到中国小说的“史传”传统影响。另一方面,这种“史诗”创作情结还受到外国的影响,尤其是前苏联“史诗”创作的影响,如托尔斯泰的创作,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的史诗性和英雄主义的影响。小说《保卫延安》便体现出了“史诗”创作情结,在对保卫延安那段历史进行重新想象、追忆中,再现了革命历史的辉煌和波澜壮阔,弘扬了革命的英雄主义。作品中的战斗场面规模宏大,战事跌宕起伏,高级将领的重大决策到基层连队的战斗场景,以及人民、游击队的斗争描写,都展现出革命历史的辉煌,形成一部壮丽“史诗”之作。
十七年小说还具有英雄崇拜心理的特征,重于讲述革命历史过程中塑造英雄形象,喜欢表现革命英雄主义和创作英雄典型,突出英雄人物的不可战胜的“超意志力”。在对正反面人物的描写刻画上极端化,正面的革命者坚韧、超能力,几乎没有缺点,而相对立的敌人则丑陋、狡诈,毫无人性。在《红岩》中,许云峰、江姐等英雄人物的“英雄意力”对英雄的崇拜都有表现,许云峰为实现暴动越狱,用双手挖出一条生还的通道,在挖掘过程中,手指被磨破流满鲜血,依然坚持,体现出超强的意志力。江姐受到敌人严刑拷打,受尽酷刑的折磨,仍然不泄露组织的机密。这两者在面对死亡时从容淡定,超然的态度也无不散发出“英雄意力”的光彩。在绝大多数的十七年小说中都塑造了英雄形象,《保卫延安》中的周大勇、《林海雪原》中的少剑波和杨子荣等都是受人崇拜的英雄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2.农村题材 A. 写土地改革后农民观念变化。马烽《一架弹花 机》、赵树理《登记》、谷峪《新事新办》 B. 写农业合作化运动 。短篇小说 :李准《不能走 那条路》 、 秦兆阳《农村散记》 、 康濯《春种 秋收》 ; 长篇 小说: 柳青《创业史》、赵树理 《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 C. 描写大跃进时期农村的现状。李准《李双双小 传》、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茹志鹃《静 静的产院》、赵树理《实干家潘永福》。
三、《创业史》分析
人物形象分析: 梁生宝: 梁生宝是作家刻划的一个理想的农
村新人形象,是农村大变革中涌现出来的既踏 实肯干又公道热情的基层干部的典型。粱生宝 性格顽强坚毅,忠厚善良,坚持走集体致富的 道路。在他身上处处体现着农民式的质朴与革 命者为理想而献身的热忱。带有明显的英雄化、 理想化色彩。
二、重点分析作品
农村题材小说:《创业史》 革命战争题材小说:《林海雪原》 突破“禁区”的小说:干预生活《组织 部 新来的青年人》、人性人情《红豆》
三、《创业史》分析
作者简介:柳青(1916-1978),原名 刘蕴华,陕西吴堡县人。青年时代参加 革命活动, 1938 年赴延安,解放后担任 过陕西长安县委副书记。30 年代开始文学创作。 1953 年,柳青离开北京,举家迁到陕西长安县 皇甫村,安家落户达 14 年之久。在皇甫村的岁 月,柳青创作了《创业史》的第一部和第二部 的部分章节。 主要作品: 《创业史》 《种谷 记》《铜墙铁壁》《狠透铁》。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青春之歌》:林道静的成长代表着一 个“小资”的知识分子在向共产党靠近
的
过程中从软弱到坚定的必然经历,杨沫 用革命、爱情、理想谱写了这首飞扬的青春赞 歌,曾是一个时代年轻人的必读书。 《保卫延安》:杜鹏程多写重大题材,这 部小说写的就是解放战争中的延安保卫 战。以周大勇连长的英雄事迹为核心, 描绘了人民战争的历史画卷。
十七年的小说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十七年小说在题材上以革命历史斗争题材和 农村变革题材为主。 1. 革命历史战争题材。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 政治斗争史、革命战争史,充满激情的歌颂革命, 缅怀战友。 长篇小说:梁斌《红旗谱》、曲波《林海雪 原》、吴强《红日》、杨沫《青春之歌》、杜鹏 程《保卫延安》、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短篇小说:茹志鹃《百合花》、峻青《黎明 的河边》、孙犁《山地回忆》、路翎《洼地上的 “战役”》、王愿坚《党费》。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B.表现人情人性的作品:萧也牧《我们夫妇之 间》,邓友梅《在悬崖上》,宗璞《红豆》, 丰村《美丽》,陆文夫《小巷深处》。 这些小说写“家务事、儿女情”,写悲欢 离合,借以拨动人们的“情弦”,歌颂高尚的 情操,歌颂新社会;抓住爱情生活所特有的内 容,揭示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大胆探索人物 内心的隐秘;鞭挞自私和丑陋的灵魂,批判旧 世界,发人深思,对 50 代前期颇为流行的概 念化、公式化的作品是一个强有力的冲击。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此时期也出现工业题材小说。周立波《铁水 奔流》、艾芜《百炼成钢》,周而复《上海的 早晨》,草明《乘风破浪》,杜鹏程《在和平 的日子里》。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3.突破“禁区”的小说 1956 年,由于“双百”方针的提出, 文艺界出现了空前的活跃景象,许多作 家敢于正视现实,独立思考,创作的题 材领域也有所拓展,出现了一批干预生 活和爱情题材的作品,主要是短篇小说, 在读者中引起广泛反响。
三、《创业史》分析
蛤蟆滩三大能人 郭世富:中农的代表,顽固维护私有制,对封建 主义还存有幻想的落后农民典型。是改造的对 象。 姚士杰:富农的代表。仇恨新社会政权,阴险狡 诈,妄图扼杀新生政权的敌对阶级代表。是专 政的对象。 郭振山:农民中的两面派,幕后支持农村合作化, 落后的农民干部典型。是争取的对象。
三、《创业史》分析
梁三老汉:是一个具有传统美德和狭隘小生产 者观念的旧中国农民的典型。苦大仇深,思想 保守,狭隘自私,但又勤劳善良,热爱土地, 体现出农民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中国老一代 农民的代表。作家着重从精神上、心理上揭示 他从旧的创业道路向新的创业道路迈进中的复 杂历程,这一历程在他与梁生宝的矛盾过程中 得到了生动的表现。粱三老汉形象表现了“几 千年来个体农民的精神负担”在新的时代如何 得到升华的深刻主题。
三、《创业史》分析
故事梗概:分两部,下部未完成.写两 代农民创业立家的故事。 小说主题:作者通过梁家两代人不同创 业道路及其结局,概况了中国农民的生 活历程,反映了他们要求改变苦难命运的强烈 愿望,指出了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社 会主义方向,走共同富裕的集体化道路,农民 才能够彻底翻身,实现自己的创业理想。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此时期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受到人们的普 遍好评的作品是八个长篇。 “三红一创”:《红旗谱》《红日》 《红 岩》《创业史》 “青山保林”:《青春之歌》《山乡巨变》 《保卫延安》《林海雪原》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红岩》:罗广斌、杨益言合著的这部小 说自1961年出版以来,印数已超过352万 册。江姐、许云峰等英烈坚贞不屈的事 迹代代流传。 《红日》: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消灭了蒋 介石的74师及其师长张灵甫,吴强的小 说《红日》写的就是这段“战史”,是 一部纪实与虚构兼备的不可多得的战争小说。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红旗谱》:梁斌以大革命失败的前后十 年为历史背景,以雄健豪放的笔触勾画 了这部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绘制 了中国共产党旗帜下的农民英雄谱。贫农朱老 忠和他的死对头地主冯老兰令人印象深刻。 《山乡巨变》:周立波描绘了湖南清溪乡 农民们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巨变,时 代特色鲜明,南国的风情民俗赋予了小说 特殊的韵味。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A.干预现实的作品: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 人》、李国文《改选》、刘绍棠《田野落霞》、 白危《被围困的农庄主席》、耿简《爬在旗杆 上的人》。 这些小说贴近现实、针对性强、对现实生 活中一些不健康甚至阴暗的东西,如官僚主义、 革命意志衰退、主观主义、教条主义、逢迎领 导、欺压群众、强迫命令等进行了揭露、针砭 和讽刺,具有批判的锋芒和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