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十七年小说概述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教材

合集下载

第二章:十七年小说(

第二章:十七年小说(



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 共。”作者的写作动机是想借对战争年代圣洁 的人际情感的回忆和赞美,来表达对现实生活 的感慨。 它以战争为背景,描写了部队年轻的通讯员与 一个过门才三天的农村新媳妇之间近于圣洁的 感情交流。作品取材于战争生活而不写战争场 面,涉及重大题材而不写重大事件。战争的枪 林弹雨只是为了烘托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诗 意化的人际关系。


(三)《红岩》中的现代革命 1、“革命不回家”:《红岩》时代家庭失去 了它固有的血缘与亲缘的意义,让位于更加现 代的“同志”意识。如成岗和成瑶、华为和成 瑶、江姐和彭松涛、双枪老太婆和华子良的关 系等。它体现出政治生活中爱情的位置,爱情 必须从属于政治,游离于政治之外的爱情不但 不具有合法性,更重要的是它还指向反动的政 治。 这种对家庭的拒斥并不是十七年文学的独创: 五四时代将“个人”与“家庭”对立——十七 年“大集体”与“小家庭”对立——文革中家


(二)《红岩》的文本结构 讲述四五十年代之交中国历史黑暗和光明交替 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不畏个人牺牲,领导革 命走向胜利。 小说的主要篇幅放在狱中斗争上,但同时也涉 及中共在城市的地下组织所领导的革命运动, 并组织了表现四川华蓥山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和 农民运动的另一条线索。1948年至1949年国 共战争的情势,国民党军队的溃败和政权的瓦 解,在小说中做了充分的描述。
第二章:十七年小说(一)
一、概述(革命历史小说)


革命历史题材在十七年的小说创作中占 有很大的份量和极重要的位置。 一方面,作为这一段革命的“亲历者”, 极愿意回顾这段光荣的历史;另一方面, 这一写作过程不仅是作者个体经验的表 达,也是对革命的经典化过程的参与。 这一题材的写作,既有文学史的意义, 也有现实政治的意义。

第四章十七年小说概述

第四章十七年小说概述

第五章十七年小说概述本章概述:十七年小说的创作虽然受到错误政治指导思想的干扰,但是整体上还是发展良好,并且新中国一大批影响广泛的小说名著都出现在这一时期,比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里湾》、《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旗谱》、《红日》、《红岩》、《保卫延安》等等。

了解这段时期小说创作的得失以及其在思想、创作上的艺术特征,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内容:十七年小说的基本情况、主要特征、主要创作发展过程、当代评价,以及十七年小说要注意的主要问题;重点难点是十七年小说的主要特征。

一、十七年小说的基本情况;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新文学开始进入当代文学的新阶段。

会议明确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通过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在这个背景下,十七年的小说创作,长、短篇均有可观的数量和较高的质量。

长篇小说尤以写革命历史题材的佳作较多,如《红旗谱》、《红日》、《红岩》、《保卫延安》等。

短篇小说创作的题材和风格日趋多样化,其中,茹志鹃、峻青、王愿坚、马烽、王蒙等人的创作成就更为突出。

二、十七年小说的主要特征;十七年小说总体上来说,无论在艺术上还是思想上,都追求史诗性的价值与效果为目的,这是其基本特征,在创作题材上,反映历次中国革命与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创作占据首位。

就具体艺术特征来说,主要有以下四点:1、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作品与时代同步,人物贴近生活;2、对民族化大众化的执着追求;3、语言通俗、平易、简洁流畅,运用方言而不生僻;4、作品的格调质朴、明朗、富有幽默感,充满喜剧色彩。

三、十七年小说的主要创作发展过程;1、建国初期(1950—1953年)的现实主义小说;a.革命战争题材的小说创作的高涨,代表作有《铜墙铁壁》、《风云初记》等等;b.农村题材的小说创作也层出不穷,主要有赵树理及山西诸作家(马烽、西戎、孙谦、朱为、胡正、韩文洲)的早期作品;c.此外出现《我们夫妇之间》、《洼地上的“战役”》等另一形态的现实主义小说;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提出后(1953.9—1957年)的小说创作;a.反映农村合作化的小说,如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康濯的《春种秋收》,赵树理的《三里湾》及其他小说,孙犁的《铁木前传》及“荷花淀派”;b.军事题材小说的新收获,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峻青、王愿坚的短篇小说;c.《在和平的日子里》、《百炼成钢》等工业题材的小说;d.五十年代中期“干预生活”、触及灵魂的现实主义小说,如王蒙等人“干预生活”的小说,宗璞、邓友梅、陆文夫等描写爱情、婚姻的小说;3、“两结合”创作口号的提出与确立后(1957—1966年)的小说创作;a.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初期小说创作的繁荣:第一次长篇小说创作浪潮,长篇佳作涌现,如《红旗谱》、《红岩》、《红日》、《青春之歌》、《山乡巨变》、《创业史》、《上海的早晨》等,短篇小说创作也丰收,如李准的《李双双小传》、《耕耘记》等,“带着微笑看生活”的王汶石的短篇小说,茹志鹃与刘真描写革命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b.1961—1962年间小说创作出现转机:一批短篇历史小说的产生,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一部);c.受“左”倾思潮影响的几部长篇小说:《艳阳天》(浩然)、《风雪》(陈登科)、《欧阳海之歌》(金敬迈)。

第二章 十七年时期的小说创作(1949-1966)第一节、概述

第二章 十七年时期的小说创作(1949-1966)第一节、概述

五、别样情调,人性美的战争小说《百 合花》
作者简介:茹志娟(1925— 1998), 1958年在《延河》 发表《百合花》。新时期发表 有对历史、现实进行反思,批 判极左路线的作品《剪辑错了 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 作品内容: • 人物: 十九岁的小战士、新媳 妇、文工团的 “我”。 • 情节:小战士向新媳妇借被子, 为救老百姓牺牲。(请叙述)
•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农 民英雄朱老忠从不成熟 到成熟,(现代成长小 说),发起反割头税斗 争。 •情节跌宕起伏,从第一 代朱老巩(自发)保卫 锁井镇48亩公田失败, 吐血身亡;到第二代朱 老忠远走他乡多年后回 乡复仇(自觉革命); 到第三代江涛、大贵遇 到共产党,成长为无产 阶级战士。
•艺术上:气势宏伟,结构 庞大,有民族气魄。家族小 说与阶级斗争建构相结合, 朱、严两家三代农民的不断 奋争; •锁井镇乡土气息浓郁,日 常生活化叙事特点明显,具 有北方农村风俗画、风景画 特征。
炼》
1、作者简介: 1906—1970,原名赵 树礼,山西人,很小就受民间戏剧、戏 曲的影响,是《讲话》后实践毛泽东文 艺思想的最佳作家。1943年发表《小二 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 1944年后,发表《李家庄的变迁》。建 国后主编《说说唱唱》,创作了长篇 《三里湾》、短篇《锻炼锻炼》、《登 记》,及戏剧、谈创作经验的文章。作 品追求大众化,语言通俗、风趣。是一 个置身于农民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写作的 作家。与马烽、西戒、孙谦、胡正等一 起形成“山药蛋”派。
三、周立波及其《山乡巨变》
1、作者简介
1908—1979,湖南益阳人。1934开始创作。 1946创作写东北地区土改的《暴风骤雨》,与 丁玲作品一起获得斯大林文学奖金。解放后创 作了表现湖南地区1955—1956合作化运动的 《山乡巨变》(1958发表上篇,1960发表下 篇)。1978年后发表《湘江一夜》,获全国优 秀短篇小说奖。以及以故乡农村为背景,写得 很秀美的《山那面人家》。

十七年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十七年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参考文献 :
选择的是回避, 是隐让, 而不是抗争, 所以他的追求以失败而 告终, 以牺牲 自己来回避社会现实。 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悲剧意识区别于西方的独特性。

然而诗人在屡屡失意之后并不甘心, 仍要追求下去, 为此 徘徊于南林, 等待时机, 托行云以送怀”来表达未尽之意。 并“ , 也就是说他的人生理想虽然受到现实生活的打击,却并没有 泯灭。现实中的陶渊明虽然无法发挥才干, 为国效力, 但他的 猛志依然存在, 且在隐居生活中也没有拘泥于个人琐事, 这是
梁斌谈创作《 红旗谱》 时直截了当地承认“ 我写这部书一开始 就明确主题思想是阶级斗争,因此前面的楔子也应该以阶级
式—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不懈追求的无限性。 旷达、 超脱、 卓然于世的人生境界,世人皆醉, “ 唯我独醒” 的孤芳 自 在陶渊明身上实际上就是“ 赏, 兼济天下” 的仕途情
节的变形折射。正因为关注社会, 才会为社会的弊病心痛不
“十 七 年 ”的 革 命 历 史 题 材 小 说
吴黎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03级中文系,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 :“ 十七年”文学作为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虽
比重;二是现实的农村生活② 。前者的产生我们可以理解为作
家对现实生活产生了某种看法,作者所要表达的并未在现实 生活中找到素材或者是尚不够典型,于是作家需要调动他的
然题材较窄, 但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题材却受到了当时作家 的广泛关注, 这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一时
期创作的大量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有艺术风格多样、结构宏 大的诗史性长篇作品, 有一些传奇式的更接近现代的“ 通俗小 说”还有具有个人抒情特征的短篇小说。 , 关键词 : “ 十七年” 题材 革命历史小说 焦.i 风格

中国当代文学课件4十七年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课件4十七年小说
李准 《李双双小传》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A.干预现实的作品: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 人》、李国文《改选》、刘绍棠《田野落霞》、 白危《被围困的农庄主席》、耿简《爬在旗杆 上的人》。 这些小说贴近现实、针对性强、对现实生 活中一些不健康甚至阴暗的东西,如官僚主义、 革命意志衰退、主观主义、教条主义、逢迎领 导、欺压群众、强迫命令等进行了揭露、针砭 和讽刺,具有批判的锋芒和积极的意义。
异样的孤独 整个中国文坛在“文革” 前夜最凄美的“天鹅绝唱”
一、民间立场: 赵树理VS张爱玲
二、书写农民:
赵树理VS鲁迅
三、“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又称“白洋淀派”,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 的一个重要作家群体,因孙犁 40年代发表短篇小说 《荷花淀》而得名;代表性作家和作品有孙犁的《风云 初记》《铁木前传》、 刘绍棠 的《运河的桨声》《蒲 柳人家》《瓜棚记》、 从维熙 的《鸡鸭委员》、韩映 山的《作画》等;他们大多描绘冀中人民的生活变迁、 民情风俗、英勇斗争和纯美心灵,描绘白洋淀、北运河、 冀中平原优美的自然风光;在风格上追求诗的意境和散 文的韵味,强调文学的现实主义品格而又在其中渗透着 浪漫主义气息,在当代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此时期也出现工业题材小说。周立波《铁水 奔流》、艾芜《百炼成钢》,周而复《上海的 早晨》,草明《乘风破浪》,杜鹏程《在和平 的日子里》。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3.突破“禁区”的小说 1956年,由于“双百”方针的提出, 文艺界出现了空前的活跃景象,许多作 家敢于正视现实,独立思考,创作的题 材领域也有所拓展,出现了一批干预生 活和爱情题材的作品,主要是短篇小说, 在读者中引起广泛反响。
第四讲 十七年的小说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第二章十七年小说

第二章十七年小说

• 2、他提出了新的创作要求:新、短、通。
《三里湾》
• 1.作品性质 《三里湾》我国第一部描写农业合作化 的长篇小说。
2、主要内容
• 小说讲述了三里湾这个华北老解放区模范 村在社会主义改造中遇到的各种阻力与思 想障碍,通过对马多寿、范登高、袁天成、 王宝全四户人家之间错综复杂的纠葛的描 写,其间还穿插了几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婚 姻情节,揭示出农业合作化对于农村经济、 农民思想诸方面的巨大影响,描绘了一幅 农业合作化初期农村生活的生动场景。 •
幻想到社会上寻找个人出路,然而残酷
的现实使她的希望破灭,最后只能以死
抗战。这是当时知识分子走投无路的写 照。
• 二是追求探索阶段。在共产党员卢嘉川的启 发教育下,通过对马列主义的学习和实际斗 争的锻炼,她克服了软弱思想,和余永泽彻 底决裂,走上了 革命的人生里程。 • 三是锻炼成长阶段。在近乎严酷的革命暴风 雨中,她经历了生与死的严峻考验,克服了 小资产阶级思想,铸造了崭新的灵魂,成为 一名自觉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
短篇小说:茹志鹃《百合花》、峻青 《黎明的河边》、孙犁《山地回忆》、路翎 《洼地上的“战役”》、王愿坚《党费》。
2.农村题材
A.写土地改革后农民观念变化。马烽《一架弹花 机》、赵树理《登记》、谷峪《新事新办》
B.写农业合作化运动。短篇小说:李准《不能走 那条路》、秦兆阳《农村散记》、康濯《春种秋 收》;长篇小说:柳青《创业史》、赵树理《三 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
计地从中阻扰。
4、赵树理的创作特色
• 1. 擅长以人物的外号来突出人物的个性。 • 2. 作品语言的口语化明显,从而使作品 明了易懂。 • 3.强调故事的连贯性与完整性。 • 4.浓郁的生活气息,健康、幽默的情趣, 是作品的另一特色。

1.2 新中国十七年的小说创作(4课时)

1.2 新中国十七年的小说创作(4课时)
务来对待。城市生活与文化,知识分子的世界尤其是
他们的爱情等个体性世界,属于小说题材的边缘与危
险地带。 美学上,这一时期的小说特别追求一种阳刚、明朗与 粗犷豪迈的风格和状态。
想象新时代的农村
1、动因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 ,这一观念建国后基本未变。毛 泽东关于‚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 农民革命‛,革命文化即‚大众 文化‛、‚实质上就是提高农民 文化‛的权威观念,也从战争年 代延展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 决定了以农民、农村和农业为对 象的创作将长期是当代中国文学 的中心任务之一。
《创业史》反映的是50年代初中国农村一场深刻的 历史变革——集体所有制代替个体所有制,选取了 一个富有时代意义的重大主题。 《创业史》成功 地塑造了农民梁生宝形象。 围绕梁三老汉和梁生宝的评价,当年曾引发争论。
《创业史》(第一部)讲述了陕北一个名叫蛤蟆 滩的小村庄,在1949-1952年间,从成立互助组 到建立初级合作社的故事。小说以梁生宝互助组 为一方,以郭世富、姚士杰、郭振山等单干势力 为一方,以双方的矛盾冲突为主线,表现农村的 阶级关系和社会矛盾。
王蒙:《感受昨天——中国新文学大系(1949-1976)小说卷序》
‚柳青对现实的把握过多依赖时代政治的规范,悉心领 会‘上级指示’则转移或替代了独立思考,无视原型人
声 音
物的物性欲念和人性特征,仅仅是夸张其阶级的属性,
突出其政治的特征,把人与人的矛盾上升为无产阶级与 资产阶级的矛盾,把人与人的冲突视作路线斗争和阶级 斗争。结果导致《创业史》出现众所周知的内在矛盾: 既表现了生活真实又存在概念化和部分虚假的问题。‛
社者,批评、嘲讽了自私自利者。
作品充满喜剧色彩,而总体基调是善意的,公私
两种思想、集体与单干两条路线的对立、斗争也

十七年短篇小说概述

十七年短篇小说概述

十七年短篇小说概述短篇小说是十七成绩比较突出的文学门类,作品数量多,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和主要从事短篇小说创作的有自己特色的作家,十七年中我国的政治,经济人情风俗上发生了变化,往往在短篇小说中得意体现,短篇小说创作和文艺运动,文艺思潮之间的关系比文学其他门类显得更为密切。

一、十七年短篇几个基本主题1. 抒写革命战争年代的斗争业绩,表达胜利之后喜悦和怀念之情孙犁《山地回忆》《吴召儿》以回忆的方式写了八路军于根据地人民的鱼水情茹志鹃《百合花》十七年最好的短篇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王愿坚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他善于观察生活,从点滴小事中发现深刻的主题,一速写式的手法展现生活《党费》《七根火柴》是革命斗争生活的速写热情刻化了长征时期英勇悲壮的共产党员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影响。

《党费》写主人公女共产党员黄新的故事。

2. 描写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展示农民的命运变迁。

最架大都来自农村,对农村有天然的情切感。

赵树理《登记》写解放后农民生活的变迁,为响应《婚姻法》的颁布而写,这部小说被以《罗汉钱》的名字,分别改遍为秦腔、豫剧、粤剧、评剧、沪剧等剧种。

《锻炼锻炼》1958年歌颂大跃进。

孙犁《铁木前专》中篇写乡村中木匠黎老东和铁匠傅老刚的友情和友情的破裂。

两家曾又婚约和媒约,铁匠的女儿九儿于木匠的儿子六儿。

战争后木匠家的地位提高了,开始不满于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两家关系破裂。

这种破裂,深刻地反映了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农村各阶层的思想情感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变化涉及有关农村两条道路的主题。

财富的积累导致人的思想变化。

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针对1958年农村浮夸风而作,作品塑造了一歌塌实肯干,实事求是的干部老田。

马烽1922年生,山西孝义县人。

小学未毕业参加了八路军,战争期间从事晋绥边区报纸,出版社编辑工作,1945年与西线合写了章回体小说《吕梁英雄专》电影剧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传记文学《刘胡兰》3. 小说试图进入更深广的生活领域,以表现更丰富,更复杂的社会现实用今天的眼光看这类作品更又价值,它反映了十七年的社会状况,在创作上哟扑所突破,可分两歌主题:A. 敢于正视现实矛盾,揭露社会生活和工作中阴暗面的干预生活的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核心观念: 以“为政治服务”为核心的文学观念 以阶级论、革命论为核心的“人”的观念
工业、农业、军事——重大题材领域。
写当前政治运动与中心任务——如抗美援朝、农业 合作化、人民公社、大跃进,属于“重大题材”, 被高度重视;其他是“非重大题材”。
小说批评价值的判断——以所写内容与中国 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联程度为标准。
“十七年” 小说
“十七年”小说
第一节 小说的题材和形态 第二节 中国农民的历史 第三节 革命历史小说 第四节 《青春之歌》与革命成长叙事
一 小说的题材和形态
(一)、小说家的分化
四十年代重要小说家流失 (茅盾、沈从文、张恨水、张爱玲、徐訏、钱
钟书等)
废名:“写作热情我是有的,但写起来也有困难。表现 个人的思想感情变化还容易,也能表现得真实,但事实不是 工农兵也喜欢看呢?怎样达到普及的目的,是个问题。另外, 我所掌握的语言在汉语中是很美丽、很有效果的,但是,是 不是适合表现生活,也是个问题。”
文化素养的缺乏并不影响在这个年代里的成功:
杨沫、杜鹏程、吴强、梁斌、峻青、冯德英,以及 李准、王汶石、王愿坚、茹志鹃、刘绍棠、王蒙、 陆文夫、邓友梅、高晓声等人。
“为政治服务”、“工农兵英雄人物”、“社
会主义现实主义”、“典型化”、“本质”、
“阶级性”、“革命性”。
——本时期
文艺创作中心话语。
(五)“新出”的作家 杨沫、茹志娟、曲波、王愿坚、峻青等
被体制认可的解放区作家:
赵树理、周立波、刘白羽、杨朔、草明、孙 犁、欧阳山、柳青、周而很多作品。
解放后走上文坛青年作家,多参加过革命战争或来 自生产斗争第一线,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与素材
作家分流
茅盾撰写长篇的计划流产; 巴金、老舍曾去朝鲜前线生活,前者短篇《我们会见了彭德
怀总司令》,后者长篇《无名高地有了名》都不成功; 沈从文离开文坛; 钱钟书放弃小说,专事学术研究; 张爱玲、徐訏离开大陆去香港、美国; 张天翼儿童文学《宝葫芦的秘密》不是《包氏父子》那样成
长篇小说大量涌现:如《创业史》、《苦菜 花》、《红日》、《红岩》、《红旗谱》 等。
5:在历史的隧洞里摸索。(60年代初) 作品:《广陵散》、《杜子美还家》等
此时期有较高文学价值,受人们普遍好评作品八个长篇。
“三红一创”:《红旗谱》《红日》 《红岩》

《创业史》

“青山保林”:

《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
熟的讽刺艺术; 丁玲、萧军、路翎等在50年代受挫,创作中止。
小说家的分化与重组:
(一)“自动”隐退的作家 张爱玲、徐訏、沈从文、钱钟书、张恨水、废名、茅
盾等 (二)调整步伐主动适应的作家
巴金、张天翼、艾芜、沙汀等
(三)“受挫”的作家 丁玲、肖军、路翎
(四)继续创作的作家 赵树理、孙犁、周立波、柳青、周而复等
(↑)作家曲波
《 林 海 雪 原 》
新 旧 剧 照
再现战争的 艺术画卷
革命历史题材范畴
革命历史
民主革命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抗美援朝 其它历史
革命历史题材
1、民主革命
《小城春秋》 《青春之歌》 《三家巷》 《红旗谱》 《党费》 《七根火柴》
(一)革命历史题材
2、抗日战争
《风云初记》 《铁道游击队》 《敌后武工队》 《野火春风斗古城》 《苦菜花》
走那条路》 战争题材:《地道战》、《铁道游击队》、
《保卫延安》; 抗美援朝题材:《上甘岭》、《洼地上的
“战役”》
3:文学干预生活之后,政治对文学干预 (1956-1957)
干预生活作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改选》、《入党》
突破爱情禁区作品:《爱情》、《小巷深 处》、《在悬崖上》
4:物质的贫困和精神的收获 (1958-1960)

《林海雪原》
二、两重大题材小说创作 1 农村题材的小说 2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一)革命历史小说
——英雄史诗的追求与乐观英雄主义基调的确立
重构历史:对“历史”的 规范化叙述,为新社会的 真理性提供证明。
为什么革命——怎样革 命——革命胜利

( ) 作 家 吴 强
(↑)1979年杜鹏程摄于西安东木头市
目的:以对历史“本质”的规范化叙述,为新的社 会真理性作出证明,以具象的方式,推动对历史的 既定叙述的合法化,也为处于社会转折期中的民众, 提供生活准则和思想依据。
中国小说传统中占最大比重的日常生活、儿 女情长,在五六十年代小说创作中失去踪影。
本时期小说体裁状况
1、状况:趋向两极即短篇与长篇
2、形成原因:
由于自身的“功能”
A、短篇
文学刊物的增刊
对短篇形态学的讨论
专事短篇写作的作家
B、长篇
C、评价
(二)本时期小说形态
“单一化” 总体特征。表现在:
1、言情、武侠小说失去合法化地位 2、讽刺、幽默小说不能继续推进 3、诗化、散文化小说没了生存空间 4、小说风格的单一:
奔放、雄伟、刚健、热烈
“十七年”小说概述
1 建国之初:历史的转折和美学的断裂。(1949-1952) 创作成就:总体水平不高。 (1) 表现婚姻、家庭、爱情的小说,如马
烽《结婚》、赵树理《登记》
(2)对战争岁月回忆,如孙犁《风云初 记》
(3) 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描写,如杨朔《三 千里江山》
2:初步收获。(1953-1956) 农村题材:赵树理《三里湾》、李准《不能
短篇小说: 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 峻青《黎明的河边》 茹志娟《百合花》
革命历史小说
概念: 在既定的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
历史题材,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的目 的 ”。它主要讲述“革命”的起源的故 事,讲述革命在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之后, 如何最终走向胜利。
(黄子平《革命 历史 小说》,牛津大学出版社 ( 香 港 )1996年版)
革命历史题材
3.解放战争
《保卫延安》 《红日》《红岩》 《百合花》 《党费》 《黎明的河边》
代表作品
长篇小说:
杜鹏程《保卫延安》、知侠《铁道游击队》、 曲波《林海雪原》、吴强《红日》、梁斌 《红旗谱》、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杨 沫《青春之歌》、欧阳山《三家巷》、李英 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志《敌后武工 队》、冯德英《苦菜花》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