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小说

合集下载

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1949—1966)(一)概述一、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1、建国前夕在北平召开2、内容:成立了“文联”(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确定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文艺工作的总方针,为工农兵服务为总任务3、意义:是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两支文艺队伍胜利会师的盛会。

标志着在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文艺工作即将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

当代文学由此开端。

4、不足:对新形势和环境估计不足,简单照搬解放区的经验和做法,产生了简单化的趋向;对毛泽东《讲话》作了教条式的理解;对国统区的文艺成就评价欠公正,造成两种文艺的裂痕。

二、50年代前中期,文艺领域一系列思想批判运动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开始了政治过多干预文学的局面)2、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俞平伯)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斗争三、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1956年毛泽东提出2、内容:不同的形式风格可以自由发展,不同的流派可以自由讨论3、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目的,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和科研部门工作领域的表现4、为文艺界解放思想、繁荣创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在其影响下,一批敢于揭露社会阴暗面或真实描写人性、人情的作品冲破“禁区”应运而生;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也摆脱教条,产生了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钟惦棐《电影的锣鼓》等有一定独立见解的文章。

四、第二次文代会1、1953年在北京召开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确定为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的最高准则五、1958年,毛泽东提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六、小说创作流派1、“山药蛋派”以赵树理为代表,由马锋、西戎、孙谦、胡正、李束为等作家组成的山西作家创作群落。

他们长期为农民文化所浸润,恪守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作品质朴无华、幽默活泼,极富山西农村的乡土气息。

2、“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包括刘绍棠、从维熙、林斤澜等作家。

第七章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

第七章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特点:
(1)人物脸谱化 (2)正中反人物冲突结构 (3)语言通俗,不加修饰

山药蛋派(P85-86)



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 地域:山西太行山一带 人物:赵树理、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 名称由来:乡土音调,山西籍作家,以《火花》为 基地,因此又叫山西派、火花派。 创作特色: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注重作品社会 功效,农民的立场,问题小说的特征。 艺术风格:以民间文艺形式和古典小说为养料,表 现出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格。在叙事手 法、结构安排、人物刻画、语言


时间:50年代 地域:京、津、冀 人物:孙犁、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 名称由来:以孙犁作品和创作地域为名 创作特色:取材于冀中平原地区的乡村生活,以孙 犁为榜样,以诗的意境和散文的笔法为主要特征, 描写冀中平原清新秀美的水乡风光和民风民俗,表 现人性美、人情美。 艺术风格:朴素自然、清新柔美。
《锻炼锻炼》



这篇小说是全国都大跃进,文坛也要放卫星, 人人是诗人,每县一个郭沫若的形势下对农村 情况的反映。 在举国狂热的年头,虽凭个人的力量不足以挽 回既倒之狂澜,但他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良心 和忧国忧民的责任心,迫使他知其不可为而为 之。他不愿独善其身,袖手旁观。 但小说发表后,批评却来势汹汹。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创作概况
鲜明的时代特点:农村合作化运动 鲜明的风格特点:农村新生活的情调和两条 道路斗争的观念。 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农民形象:四类形象—先 进人物、中间人物、异己分子、地主富农。 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文学流派特点:山药 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

农村题材小说创作

十七年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十七年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参考文献 :
选择的是回避, 是隐让, 而不是抗争, 所以他的追求以失败而 告终, 以牺牲 自己来回避社会现实。 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悲剧意识区别于西方的独特性。

然而诗人在屡屡失意之后并不甘心, 仍要追求下去, 为此 徘徊于南林, 等待时机, 托行云以送怀”来表达未尽之意。 并“ , 也就是说他的人生理想虽然受到现实生活的打击,却并没有 泯灭。现实中的陶渊明虽然无法发挥才干, 为国效力, 但他的 猛志依然存在, 且在隐居生活中也没有拘泥于个人琐事, 这是
梁斌谈创作《 红旗谱》 时直截了当地承认“ 我写这部书一开始 就明确主题思想是阶级斗争,因此前面的楔子也应该以阶级
式—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不懈追求的无限性。 旷达、 超脱、 卓然于世的人生境界,世人皆醉, “ 唯我独醒” 的孤芳 自 在陶渊明身上实际上就是“ 赏, 兼济天下” 的仕途情
节的变形折射。正因为关注社会, 才会为社会的弊病心痛不
“十 七 年 ”的 革 命 历 史 题 材 小 说
吴黎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03级中文系,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 :“ 十七年”文学作为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虽
比重;二是现实的农村生活② 。前者的产生我们可以理解为作
家对现实生活产生了某种看法,作者所要表达的并未在现实 生活中找到素材或者是尚不够典型,于是作家需要调动他的
然题材较窄, 但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题材却受到了当时作家 的广泛关注, 这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一时
期创作的大量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有艺术风格多样、结构宏 大的诗史性长篇作品, 有一些传奇式的更接近现代的“ 通俗小 说”还有具有个人抒情特征的短篇小说。 , 关键词 : “ 十七年” 题材 革命历史小说 焦.i 风格

上编第二章+十七年文学时期的小说

上编第二章+十七年文学时期的小说

成就较高的是写农村生活和革命历史的:如“三 红一创”、《山乡巨变》、《青春之歌》、《林 海雪原》等。
原因:作家的生活积累。俄苏文学的影响。长篇 小说的创作特点。 ?十七年作家的“史诗性”情结
二、小说家的困境: 离开或主动放弃。 创作逐渐失去影响,被遗忘。 改变风格以适应新的要求。 创作受到批判,不能继续。 成功的中心作家同样面临各种创作困 难。
林道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旧 家庭旧社会的反抗。对爱情的软弱缠 绵。对革命的狂热。在革命者的引导 下,逐渐克服自身弱点,告别“旧 我”,成为一名比较成熟的无产阶级 革命战士。 “林道静不是我自己,但有我个人的 生活在内”
4)艺术特点:
结构上,以林道静为中心,全面展示 了当时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复杂 的社会关系。
2)人物: 朱老忠:跨越新旧两个时代的农民,寄托 了作者关于新时代农民的理想。是一个有 胆识、有韧性、有谋略、有坚定信念的农 民英雄的典型。他从一个自发的反抗者经 过革命的洗礼而转变为自觉的农民革命者 的过程,揭示了中国农民要走的革命道路。 ?理想化的农民英雄。当代“英雄人物” 的完美典型。
3)鲜明的“民族气魄”:
2)、主要作品:
50-60年代:《百合花》、《静静的 产院》、《春暖时节》等
70年代末-80年代:《剪辑错了的故 事》、《草原上的小路》等
3)艺术特点(十七年时期)
不正面描写时代的大风大浪,往往从 细小处入手。
精巧的故事和细节描写。表现女性特 有的细腻、温婉、清新,余味悠长。
4)代表作:《百合花》(1958)
b、独特的语言和叙述方式:
叙述语言的书面化,叙述方式的夹叙 夹议。大段的抒情性和哲理性的议论。

4)评价:
60年代上完成了新的意识形 态对新中国文学的期盼。 新时期以来,毁誉参半。

点亮历史记忆的明灯——评《热风时节——当代中国“十七年”小说史论(1949-1966)》

点亮历史记忆的明灯——评《热风时节——当代中国“十七年”小说史论(1949-1966)》

的 公 式化 、概 念 化 等 问题 ,人物 和题 材单 一 化 问题 , 以及如 何 借 鉴古 今 中 外文 学 经验 ,都有 十 分认 真 的思 考 和较 为活 跃 的讨 论 。 对此 ,作 者 并 不像 以往 一 些 “ 七年 ”文 学 史研 究者 那 十
样 ,站 在 意识 形 态 的单 向立场 上 , 以情 绪 化 或简 单 化 的处 理 方 式 否定 或 者忽 视 文 学的 自身特 征和 发展 规律 。相 反 ,她 做 到 了最 大 限度 的 理解 和 宽 容 ,尽 力 还原 当时 的文 学创 作 所 处在 的 政治 环 境和 时代 背 景 。使 我们 自然 地理 解 了那 段部 分 还原 的文 学 历史 背景 。 新 中 国 初期 小说 在 题 材选 择 、 表现 手法 和 语 言 运 用 方 面 , 都体 现 了素 朴 、 平实 而 不 尚 奢 华 的文 风 。 当时 影响 较 大 的作 品 有 萧也 牧 的 《 我们 夫 妇之 间》 、马 烽 的 《 架 弹花 机 》 与 一 《 婚 》 、刘真 的 《 结 我和 小 荣 》等 作 品 ,都 是 当 时文 坛活 泼 生 动 景象 的 写照 。作 家们 普 遍地
收 稿 日期 :2 1- 1 3 0 10— 0 作 者 简 介 : 胡 莎 , 女 , 江 西 省 新 余 市人 , 北京 语 言 大 学人 文 学 院2 O 级 硕 士 研 究 生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现 当 08
代文 学。
第1 期
胡 莎 : 点 亮 历 史记 忆 的 明 灯
重温 那 段尘 封 的历 史记 忆 。
首 先 引起 笔者 关 注 的是 作 者心 中对 “ 七年 ”文 学那 份 沉 甸甸 的历 史情 感 。她 并非 要雄 十

从革命历史题材看十七年小说创作的史诗性追求

从革命历史题材看十七年小说创作的史诗性追求
仅 是 作 家 在 进 行 长 篇 小说 创 作 时 所 追 求 的 目标 , 同 时 也 是 批 评 家用来衡量长 篇小说所 达到的思想 艺术 高度 的标准 。早在 2 0 世纪3 0 年 代 ,茅盾等 人的创作就呈 现出 “ 大规模 地描写 中
国社会现象 ”和 “ 反 映出这个时期 中国革命的整个 面貌 ”的 自觉意识 。五六 十年代 ,这种 艺术 目标得 以继续 ,作家 的时 代 意识更加强烈 ,反映伟 大时代 ,写 出史 诗性 的作 品成 为作 家 崇高的责任 。这种高度 责任 感 ,在革命 历史题材 小说的创
美的历程 2 0 1 4 . 2 . B
从 革命历 史题材 看 十七 年小 说 创作 的史 诗性 追求
魏汉武
当代 小说创作 中一直存在着 史诗性追求 的倾 向 。这种追 求 主要体现 为表 现 民族 、时代的精神风貌 ,反 映历 史演进 的 客观 内在规律 ,力求全面 、深入 、细致地 描绘社会 历史 ,塑 造 杰出 的英雄 人物形 象,凸显崇高 的美学风格的另一 体现形式 。小说 以对战争全 局的 把 握来 关 照具 体 的、局 部 性 的战争 和人 物 的活动 ,以持 续 的、紧张的节奏 来塑造周大 勇、李诚 、王 老虎 等一大批英雄 人物 ,并且为英 雄安排 了苦 战、退却 、流 血死 亡等 “ 检验 ” 战 斗意志的逆境 ,这些人物广泛 涉及高级将领 、基层指挥 员 和 普通 战士 。通 过 对这 些近 乎 完美 的高 大形 象 的塑造 , 自 始至终 保持着英雄 主义的高 昂情 绪。此外 ,在 虚构性 的文本 中,还 涉及真实 历史人物彭德怀 的形象 ,小说 正面对他作为 政治家和 军事家 的高瞻远瞩 、运 筹帷幄进行 了描述 ,同时又 竭力展现他作为普通人和蔼淳朴 、平 易近人 的性格 。 《 红旗 谱 》 自出版就 被誉 为 中 国共产 党领 导 下 的农 民 革命运 动的壮丽 史诗 。这部作 品以大革命前后 十年为历 史背 景 ,以 “ 反 割头税 ”和 “ 保二师 学潮 ”为主要事件 ,在广 阔 的历史背 景下展开对 中国华北农村社 会生活画面 的描绘 ,反 映 了党领 导革命农 民和革命知识分子 进行英勇 斗争的壮丽 图 景 。冯健 男评价说 :它 “ 概括 了我 国第 一次 国内革 命战争前 后的伟大历 史图景 ,反 映了全 国劳动 人民和革命知 识分子在 中 国共产 党领 导 下 , 向帝 国主义 、封 建主 义 、官僚 资 本主 义 的罪 恶统 治 ,进行 英 勇不 屈斗 争 的最初 十年 的伟 大 历史 现 实 ”。L 6 此 后 ,冯 牧和黄 昭彦也对 《 红旗谱 》有很高 的评 价: “ 这部 小说是充满 了那样震撼人 心的艺术力量 ……全面 地 概括 了整 个民主革命 时期中 国农 民的生活和斗争 ,在 艺术 成 就上也达 到了相当 的高度和 深度 ,是 十年来我 国文学 创作

另一扇窗的风景_解读_十七年小说_中女性转化故事的三种形态

另一扇窗的风景_解读_十七年小说_中女性转化故事的三种形态

但是在叙述人物被转化的过程时却形成了三种典型 的故事形态:积极转化、被动转化、逃脱转化。柳 青的 《 创业史》 ( 长篇)、赵树理的 《“ 锻炼锻 炼”》 ( 短篇)、孙犁的 《 铁木前传》 ( 中篇)是 五六十年代具有经典意义的农村题材文本,其中素 芳、 “ 吃不饱”、小满儿三位女性的转化故事在 “ 十七年小说 ” 中最有代表性, 恰好代表了女性转化 故事的三种形态。 我们可以通过解读这三个文本, 从 另一扇窗去捕捉 “ 十七年 ” 作家在貌似强大统一的 “ 创作意图 ” 中包裹着的思想碎片, 探求一种 “ 关于观 念形态的真相, 被意识形态所压抑的真相 ” 。
"

柳青笔下素芳的遭遇是悲凉的,她十六岁被一 个饭铺堂倌诱奸怀孕后,被迫嫁给鲁笨的贫农栓
学硕士。 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 * +)%
"#
杨沫: 《 杨沫文集・卷 / ・英华之歌》,北京十 月文艺出版社,+22’ 年版,第 ’)’ 页,第 /2/ 页。 杨沫: 《 大河与浪花》, 《 杨沫散文选》,北京出 版社,+23’ 年版。
! “ 某种时代主题支配了一个时期的思想文化 ” ),
栓,文本中的叙述者对她非常同情。这个叙述者是 一个异故事的高高在上的第三人称人物,他 “ 看 到”素芳 “ 脸上带着一种日子过得并不快活的忧 郁”;他 “ 知道”为了让素芳规规矩矩地过光景, “ 公公常常三娘教子式地训她,男人曾经打得她多 少日子下不了炕”。他 “ 目睹”了素芳被堂姑父 “ 富农”姚士杰诱奸的情景,不仅感叹 “ 不幸的女 人……她怎么还不如在场的禽畜呢”,但是,叙述 者对素芳又抱强烈的批判态度,不仅是因为她与姚 士杰有暧昧关系,还因为这个不幸女人的一点点 “ 越轨”念头—— — “ 幻想着和生宝在一起相好”, 接近梁生宝。他巧妙地透过他所信赖的先进青年梁 生宝和欢喜的视角来评论这件事。面对着送袜子的 情意绵绵的素芳, “ 生宝气得冒了火,很不客气地 申斥她: ‘ 素芳!你老老实实和栓栓叔叔过日子! 甭来你当闺女时的那一套!这不是黄堡街上,你甭 败坏俺下河沿的风俗!就是这话!’”欢喜则为素 芳的行为感到羞耻,他认为 “ 要是有人给他说素芳 婶子这样的贱货,他宁愿打光棍一辈子”。 作为虽不现身,但 “ 声音”很强的 “ 缺席的在 场者”,这个叙述者主观而又权威地挖掘素芳 “ 堕 落”的根源。首先, “ 旧中国小市镇庸俗、低级、 灰色的生活环境,轻而易举地损毁了这个幼小的灵 魂”;接着,瞎眼公公 “ 毫无阻碍地行使家长职 权,不让她参加群众会、妇女会和其他社会活 动”。他这样总结, “ 当一个女人还没有阶级觉

十七年小说的图像

十七年小说的图像

“十七年”小说的图像叙事龚奎林内容提要封面、插图、地图等图像内容作为一种空间符号系统已经成为文本叙事的载体,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和文本价值,也具有史料学价值。

“十七年”小说通过封面、插图、地图等图像叙事建构新中国政权的合法性和正当性,促进小说文本的传播和革命意义的认同。

关键词“十七年”小说图像叙事革命意义“十七年”小说常常通过封面、插图、地图等图像副文本与小说正文本一起建构新中国政权的合法性和正当性,通过革命意义的经典化打造和价值诉求的革命认同教育、宣传和鼓舞读者。

而且随着历史语境的变迁与差异,这些图像也会随之修改和出版。

封面、插图、地图等图像内容作为一种空间符号系统已经成为文本叙事的载体,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和文本价值,也具有史料学价值。

《文艺报》1959年第18期(9月26日出版)是“庆祝建国十周年专号”,对建国十年来的各类文学艺术进行了总结,其中专门刊载了彩色《文学作品插图九幅》,从9部优秀小说中选出了9幅最优秀的插图,它们分别是:吴静波画的《三里湾》和《山乡巨变》插图各1幅,古元作《灵泉洞》1副,侯逸民作《青春之歌》1幅,俞沙丁作《草原烽火》穷人反抗图1幅,孙磁溪作《林海雪原》杨子荣智战小炉匠图1幅,张德育作《苦菜花》母亲喂奶图1幅,黄润华《红旗谱》贾湘农农协演讲图1幅,凃克、刘旦宅作《红日》首长骑马图1幅。

这9幅插图分别是从9部小说插图中抽取出来的代表作品,不仅呈现出各位艺术家的最高水平,而且呈现出正面形象的英勇果敢与坚强不屈的革命性格。

可以说,封面画和插图画建构出绘画个体对时代与文本的自我认同和价值诉求,通过图像语言和文学语言的转换与交融,在文本内容的表达、文学形象的丰富、艺术审美价值的独立性上都有各自特色,促进小说文本的传播和认同。

但是不少封面和插图在革命话语的规训与改造中不断进行修改。

如马忆湘的小说《朝阳花》由中国青年出版社1961年出版,由艺术家王盛烈做4幅国画插图,第一幅画的是主人公“我”因父欠债被迫抵押给地主烂眼公公、油嘴婆婆家做童养媳,受尽欺凌,被关在柴房里没有饭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十七年小说第一节十七年小说概观一、小说家的分化1、“现代”的小说作家,在进入50年代之后,其写作情况发生了许多变化。

主动或被动的放弃了小说创作。

(沈从文、张爱玲、徐訏、钱钟书)2、另外一些小说家,开始了他们在取材、艺术方法、作品风格上的改造,以适应新的文学时代的需要。

(老舍《龙须沟》、萧军在被整肃之后创作《五月的矿山》))二、小说体裁的状况1、两极分化现象:长篇和短篇。

2、出现分化的原因:长篇可满足史诗情结和表现伟大的时代的需要,短篇能迅速、敏捷地反映生活。

对长篇和短篇的重视,各有其“功能”上的根据。

三、小说题材的分类和等级1、题材的分类作为分类的尺度,有社会生活“空间”上的工业、农业、军队、学校等,有时间上的历史题材、现实生活题材等。

这一分类,在实质上包含着“阶级”区分的类别背景,同时,也表现了以社会群体的政治生活(而非“个人日常生活”)作为题材区分的根本性依据。

2、等级的确立不同的题材类别,被赋予不同的价值等级;即指认它们之间的优劣、主次、高低。

类别的严格区分,与等级上的清楚排列,是紧密关连的。

划分等级的原则:工农兵生活优于知识分子或非劳动人民的生活,公共生活优于私人生活。

3、小说创作情况在50年代初期,长篇小说创作显得较为沉寂。

《铜墙铁壁》(柳青)、《风云初记》(孙犁)、《保卫延安》(杜鹏程)等,是比较重要的几部。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长篇出版的数量大为增加,且出现了一批体现这一时期小说创作水准的作品。

因此,这个阶段,常被当时和后来的批评家称为长篇小说的“丰收”(或“高潮”)期。

红色经典:“三红一创保青山(林)”另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姚雪垠的《李自成》浩然的《艳阳天》等四、十七年小说特点——形态的单一化趋向1、内容的单一化A在40年代后期,对言情、侠义等主要类型的现代通俗小说的批判,使“通俗小说”在当代失去其存在的合法性。

B体现对“最积极”的生活现象(如英雄人物、先进事迹)的正面评价的小说,处于最值得肯定的位置上。

C揭露、批判性质,或幽默、嘲讽的小说,其价值地位受到怀疑。

2、表现形式的单一化A写英雄典型、写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设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线索的小说的主张,取得绝对统治地位,成为衡量作品价值的主要尺度。

B受到怀疑、拒绝的小说形态,包括a“诗化”、“散文化”小说,即使有这样的作品出现,难以获得较高的评价。

b侧重表现心理活动、尤其是复杂心理矛盾的那种作品。

c冷静的、“观照式”的“写实”风格作品。

第二节革命历史小说一、革命历史小说概述1、革命历史小说的内涵:是“在既定的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到既定的意识形态目的”。

它主要讲述“革命”的起源的故事,讲述革命在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之后,如何最终走向胜利。

2、繁荣原因:1)亲历革命斗争这一历史进程的作家的情感需要。

2)新生的政权理所当然地要求文学为政治服务。

3)东西方冷战、中苏意识形态的论战、以及当时流行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解放全人类”的思想观念的影响。

3、代表作品:(两极分化)A长篇《铜墙铁壁》《风云初记》《保卫延安》《铁道游击队》《小城春秋》《红日》《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战斗的青春》《野火春风斗古城》《烈火金钢》《敌后武工队》《苦菜花》《三家巷》《红岩》B短篇《山地回忆》(孙犁)、《百合花》(茹志鹃)、《黎明的河边》(峻青)、《党费》(王愿坚)、《三月雪》(萧平)、《万妞》(菡子)等。

4、长篇创作高潮期的成就与特色(教材317页)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被当时和后来的批评家称为长篇小说的“丰收”期。

时代局限性5、叙述方式:1)一些作家,在长篇小说中追求对于历史的“史诗性”把握。

2)另一些作家,则加入一些“传奇”因素,而接近现代“通俗小说”的模式。

3)个别作家更愿凸显他的现实处境下的情绪,以之作为对往事回忆的触发点。

如《百合花》。

6、战争文化背景下的美学观念:首先表现在作家不再以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立场视角去描写战争。

其次,战争形态使作家养成了“两军对阵”的思维模式。

其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创作基调被作为固定的审美模式,并以此形成了统一的审美风格特征。

二、战争小说的巨构性探索:《红日》1、作家和作品概况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是最先引起广泛影响的战争小说,但艺术上比较粗糙,远逊于之后吴强《红日》。

这部长篇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的,在用艺术形式表现重大战役方面作了较好的探索。

它以1947年山东战场的涟水、莱芜、孟良崮三个连贯的战役作为情节的发展主线,体现出作者对现实战争小说的“史诗性”的艺术追求,即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景式的描写展示出战争的独特魅力。

2、艺术创作的独特之处:小说在战争观念和小说美学上体现出来的创新性和探索性。

首先,以宏大的现代战争场面的描绘替代传统战争小说中的传奇性故事。

(与《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等小说不同,由写游击战转写阵地战,从微观到宏观)其次,小说对战争环境中人物性格丰富性有较好的刻画,突破了当时同类创作中存在的局限。

如没有把解放军官兵刻画成完人,也没有对敌人一味地丑化。

第三,小说在战争与和平场面的相互对照、转换的描写中,既在叙述上体现了适度的节奏感,又在战争观念上隐含了对时代共名的某些偏离。

(如过于热衷战争本身,本身就会体现出一种战争狂人心态。

张爱玲: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与注重人生安稳的一面,后者是前者的底子。

)3、缺陷:缺乏对战争本体的深层思考――共性问题。

*中西战争小说区别:(《三大战役》与《拯救大兵瑞恩》)西方战争小说,重在通过战争表现对人类的命运,通过对个体命运遭遇的观照体现对人的存在意义和生命意义的思索,中国战争小说重在表现战争中的群体风貌、战争的整体和现实结果。

与此相应的是,中国作家对战争中大量存在的暴力、血腥的回避,对英雄之外的大量普通个体命运和生命价值的忽视,这都是现代战争文化规范对作家主体的制约的结果。

三、战争小说的传奇性:《林海雪原》(“虚构契约”与“事实契约”)1、作家情况以及主要内容:作家曲波曾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团指挥员,指挥过解放军的一个小分队在东北牡丹江地区的林海雪原的剿匪战斗。

《林海雪原》反映了作家的这段生活经历,即描写一支由36位侦察兵组成的解放军小分队,在东北长白山林区和绥芬草原追剿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土匪的故事。

2、创作特点:1)对英雄人物的塑造是《林海雪原》的一大特色,在人物性格配置上又受到了民间传统小说的“五虎将”模式这一隐形结构的支配。

(《三国演义》中蜀国五虎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杨子荣:“智取威虎山”在官匪、红黑、“正反”之间辗转腾挪的一个角色。

与座山雕第一次交谈:(黑话/红话)座山雕:天王盖地虎。

(你好大的胆!取来气你祖宗。

)假胡标(杨子荣):宝塔镇河妖。

(要是那样,叫我从山上摔死,掉河里淹死。

)座山雕:脸红什么?假胡标:精神焕发。

座山雕:怎么又黄啦?!假胡标:防冷涂的腊。

八大金刚:么哈?么哈?假胡标:正晌午时说话,谁也没有家。

无法将英雄人物完全纯净化。

2)在结构布局上,《林海雪原》也带有比较明显的“两军对阵”的思维模式,而且在传奇的意义上更加夸张了所谓“好人特别的好,坏人特别的坏”的模式。

杨子荣形象的塑造体现了这种模式的矛盾性所在。

3)《林海雪原》虽然也暴露了土匪极其残忍的本性和描写了解放军战士的英勇牺牲精神,但在描写主要英雄人物时始终洋溢着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基调。

3、缺陷和不足:过于夸张和煽情的描写,过于陈旧的表现英雄人物的模式。

四、战争史诗性的追求:《红旗谱》1、作家情况以及主要内容:梁斌著。

《红旗谱》通过在大革命失败前后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下,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

2、故事背景3、三代农民:朱老忠的形象意义:承上启下,是当代文学中一个跨越新旧两个时代的农民革命英雄的艺术典型。

豪爽仗义、不断提高的革命觉悟。

4、成就:首先是史诗气度。

小说写北方农村各阶级的人物,波澜壮阔的画面,从大革命一直写到“九·一八”,指出了自发斗争的失败的必然性,得出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才能有革命的成功。

其次是人物形象的时代性、革命性和民族性。

再次民族风格的探索。

1、故事内容、人物风貌、生活风习、自然风光→地方色彩、民族风格2、继承古典小说及国外的手法和形式,形成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①故事性强②人物性格特征用行动和语言来刻画③章法、结构继承我国古典小说,5、不足:作者梁斌想把它写成史诗,却写成了一部革命传奇。

五、家族与历史的命运结合:《三家巷》1、作家情况以及主要内容:1959年出版,欧阳山著。

以20年代的广州为背景,将个人的成长道路、家族的兴衰沉浮与历史的风云变幻融为一体。

描绘出中国革命初期既轰轰烈烈又错综复杂的时代画卷。

2、取材的典型化与生活化还原《三家巷》的叙事是从《子夜》模式发展而来,书中每个人物都是某种阶级的典型。

但其间的多元复杂关系,尤其是对不同阶级出身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多元复杂关系的描写,打破了一般现代历史小说把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简单化庸俗化的思维定式。

作家选取三家巷中周、陈、何三个家庭来着笔,生活化地显示出中国买办资产阶级的生成(陈)、官僚地主阶级的发迹(何)和世袭工人的觉醒(周)。

3、周炳性格的复杂性打铁出身(阶级基础)的知识分子(思想包袱)。

憨直、软弱、幼稚、温情而不切实际、富于幻想等性格弱点。

与周炳性格构成直接有关的是两个女性:区桃(用心最深)和陈文婷(着墨最多)。

4、艺术特色选择了对重大的历史事变的侧面描述的角度。

人物创造上,有着性格复杂性的人物5、争议:侧重日常生活情景和亲友、恋人之间纠葛的描述,重视社会风俗的细致描写,以及周炳、陈文婷等的行为和思想感情状态。

六、革命历史中知识分子的成长——《青春之歌》1、作家与作品内容:杨沫(1914—1995),其《青春之歌》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可以看到以作者30年代的生活作为写作素材的明显根据。

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之间的社会政治风云和事变。

与《芳菲之歌》(1986)《英华之歌》(1990)共同构成“青春三部曲”。

(有三部曲的通病)2、主要情节与林道静形象:不断追求,三次决裂:与封建家庭决裂、与余永泽决裂、与小资产阶级自我决裂。

在终于找到最终的追求目标之前,林道静告别了没有亲情的亲人(亲情)、告别了不可爱的爱人(爱情),告别了旧的小我,最终回归大我,忘掉自我,成为一张典型的革命面孔。

究竟是一个找到自我的人,还是一个失去自我的人?找到了共性,失去了个性。

甘心做革命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

3、小说特殊的因素。

首先,它同时是关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道路的故事: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如何成长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

能否被许可或承认则是另外一回事,多少有点一厢情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