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革命历史小说的认识

合集下载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不灭的,用李云龙的话说都是嗷嗷叫的。 (4)都有一位非常得力的部下(《亮剑》中的大刀队,
《红日》中的特务营)。 (5)都和部下相处非常和睦,而部下也都有那么一点
痞性。 (6)都结实了一位漂亮的女兵,并结为连理。 3、情节 (1)都有老婆战死的情节。 (2)都有部下为抢功劳而与友军发生冲突的行为。
反面人物:凶狠恶毒、生理缺陷 (杨大马棒、蝴蝶迷、座山雕)
许大马棒在火堆旁瞪着马一样的眼睛,双手叉腰, 满脸胡髭有半寸多长,高大肥壮的身体在火光闪 照下一晃一晃的像个凶神。他咬着牙根向被捉的 工作队和村干部狰狞地冷笑了两声道:....(许大 马棒)
要论起她的长相,真令人发呕,脸长的有些过分, 宽大与长度可大不相称,活像一穗包米大头朝下 安在脖子上。她为了掩饰这伤心的缺陷,把前额 上的那绺头发梳成了很长的头帘,一直盖到眉毛, 就这样也丝毫挽救不了她的难看。还有那满脸雀 斑,配在她那干黄的脸皮上,真是黄黑分明。为 了这个她就大量地抹粉,有时竟抹得眼皮一眨巴, 就向下掉渣渣。牙被大烟熏的焦黄,她索性让它 大黄一黄,于是全包上金,张嘴一笑,晶明瓦亮。 (蝴蝶迷)
战争小说精神力量
涟水一战受挫后 ,政委丁元善给战士打气说 :“蒋介石是我们多年的 ‘老朋友 ’,怕他什么东西 ?他是铜头铁胆刀枪不入呀 ?我才不信咧 ! ” 当我军战士俘虏国民党师长甘成城时 ,有人 问 :“是中将上将 ?”秦 守本笑着说 :“不是辣椒酱 就是豆瓣酱 !”
张德来 黎青 刘胜
2、“五虎将 ”模式与《水浒》 108 条好汉模式的影响 :
五虎将模式 :古典武侠或历史演义中以 五种性格(忠诚、勇毅、胆识、粗犷、朴 实 )构成主要英雄人物的基本人物模式;
108好汉模式:各怀绝技,各俱个性。
刘勋苍是个“力大无穷的人,人们向来没看到他 有过什么疲倦……他的两只眼睛机灵灵地扫视着 林中的一切,察寻对他有用的东西,活像一只猛 虎,在森林里猎取食物”,同时因为他的好体格, 被人们称为“坦克”。

《红岩》的读书笔记摘抄(精品7篇)

《红岩》的读书笔记摘抄(精品7篇)

《红岩》的读书笔记摘抄(精品7篇)《红岩》的读书笔记摘抄篇1红岩读书笔记红岩是一部令人心潮澎湃的革命历史小说,讲述了在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地下党员的故事。

这本书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历程,同时也让我们对那个年代的共产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红岩中的角色鲜活、饱满,各有各的个性与特点。

江姐、许云峰、成岗等等,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人难以忘怀。

他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舍弃了自己的家庭和个人利益,毫不犹豫地投身到革命事业中。

他们的形象不仅让人感动,更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从个人观点来看,我更倾向于成岗这个角色。

他的坚定信念和勇气让人钦佩,他在面对生死考验时表现出的从容和淡定,让我深感震撼。

而江姐和许云峰也是非常出色的角色,他们的智慧和领导能力让人敬佩。

在红岩中,作者通过生动的情节和细节,展现了那个年代的斗争环境和地下党员的生活状态。

他们在敌人眼皮底下进行斗争,面临着生命危险,但他们依然坚定地前行。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总的来说,红岩是一部非常优秀的革命历史小说。

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那个年代的历史背景,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认识到了真正的英雄主义精神。

在今天这个物质至上的社会中,我们需要更多的精神支柱来引导我们前行。

我相信,红岩这部作品会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红岩》的读书笔记摘抄篇2红岩读书笔记第一章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红岩》是现代作家罗广斌、杨益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61年12月首版。

《红岩》描写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的形势下,重庆的国民党当局疯狂镇压共产党领导的地下革命斗争。

着重表现以齐晓轩、许云峰、江雪琴等共产党人在狱中所进行的英勇战斗,虽然最后惨遭屠杀,但却充分显示了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红岩》结构错综复杂又富于变化,善于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和烘托气氛,语言朴实,笔调悲壮,作品一经面世,立即引起轰动。

十七年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十七年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参考文献 :
选择的是回避, 是隐让, 而不是抗争, 所以他的追求以失败而 告终, 以牺牲 自己来回避社会现实。 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悲剧意识区别于西方的独特性。

然而诗人在屡屡失意之后并不甘心, 仍要追求下去, 为此 徘徊于南林, 等待时机, 托行云以送怀”来表达未尽之意。 并“ , 也就是说他的人生理想虽然受到现实生活的打击,却并没有 泯灭。现实中的陶渊明虽然无法发挥才干, 为国效力, 但他的 猛志依然存在, 且在隐居生活中也没有拘泥于个人琐事, 这是
梁斌谈创作《 红旗谱》 时直截了当地承认“ 我写这部书一开始 就明确主题思想是阶级斗争,因此前面的楔子也应该以阶级
式—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不懈追求的无限性。 旷达、 超脱、 卓然于世的人生境界,世人皆醉, “ 唯我独醒” 的孤芳 自 在陶渊明身上实际上就是“ 赏, 兼济天下” 的仕途情
节的变形折射。正因为关注社会, 才会为社会的弊病心痛不
“十 七 年 ”的 革 命 历 史 题 材 小 说
吴黎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03级中文系,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 :“ 十七年”文学作为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虽
比重;二是现实的农村生活② 。前者的产生我们可以理解为作
家对现实生活产生了某种看法,作者所要表达的并未在现实 生活中找到素材或者是尚不够典型,于是作家需要调动他的
然题材较窄, 但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题材却受到了当时作家 的广泛关注, 这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一时
期创作的大量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有艺术风格多样、结构宏 大的诗史性长篇作品, 有一些传奇式的更接近现代的“ 通俗小 说”还有具有个人抒情特征的短篇小说。 , 关键词 : “ 十七年” 题材 革命历史小说 焦.i 风格

红旗谱小说赏析

红旗谱小说赏析

红旗谱小说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中学教案、教学活动、评语、寄语、发言稿、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elementary school lesson plans, middle school lesson plans, teaching activities, comments, messages, speech drafts, work plans, work summary, experience,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红旗谱小说赏析这是红旗谱小说赏析,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主题分类1:革命题材小说

主题分类1:革命题材小说
次要人物的作用: ①对比或侧面衬托主要人物; ②线索作用,贯穿全文或推动情节的发展; ③次要人物有鲜明的性格特点,与主要人物一起丰富、深化小说主旨; ④暗示或交代社会环境,(次要人物往往是社会环境的体现者和代表者);
• 7.请简要分析文中“我”的作用。(6分) • ①情节上:推动情节的发展。小说围绕着“我”要为父亲认定
2.主题思想——在彰显革命性的同时,不能忽视永恒的人性;
教材解读
3.写作特色——思想性与审美性同等重要,要有语言、结构、修辞等艺术
手法上的美; 做题时关注结尾——如《记念刘和珍君》的结尾:“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 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读文时品析语言美感。教材收录的革命文学作品体裁多样,有通讯报道、 报告文学、杂文,还有诗歌、散文与小说等,它们在表达创新上各有所长。 除了常见的慷慨激昂的笔调,通讯报道《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事 例典型,以言见人;《百合花》自然清新,优美柔和;《小二黑结婚》与 《荷花淀》,一属“山药蛋派”,富有泥土气息,一属“荷花淀派”,充 满诗情画意。
• 8.小说结尾关于“弹壳”的相关情节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加 以分析。(6分)
• ①情节上:在即将放弃的绝望时刻,弹壳这一线索的出现,迎来柳 暗花明,使故事于结尾处再起波澜,使情节更加跌宕起伏,使故事 更完整一体。
• ②人物上:父亲手握弹壳这个有力的证物却不去找组织要待遇, 更丰富了父亲大公无私的人物形象。
内容概括
★1.写作特色: 个体与群体 2.主旨情感
• 3.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 ①运用景物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当天的天色与天气情况,让人
如临其境。 • ②带有浓郁的象征色彩,寓示着郑瑾即将壮烈牺牲,同时衬托
了林道静和俞淑秀悲伤的心情。

从革命历史题材看十七年小说创作的史诗性追求

从革命历史题材看十七年小说创作的史诗性追求
仅 是 作 家 在 进 行 长 篇 小说 创 作 时 所 追 求 的 目标 , 同 时 也 是 批 评 家用来衡量长 篇小说所 达到的思想 艺术 高度 的标准 。早在 2 0 世纪3 0 年 代 ,茅盾等 人的创作就呈 现出 “ 大规模 地描写 中
国社会现象 ”和 “ 反 映出这个时期 中国革命的整个 面貌 ”的 自觉意识 。五六 十年代 ,这种 艺术 目标得 以继续 ,作家 的时 代 意识更加强烈 ,反映伟 大时代 ,写 出史 诗性 的作 品成 为作 家 崇高的责任 。这种高度 责任 感 ,在革命 历史题材 小说的创
美的历程 2 0 1 4 . 2 . B
从 革命历 史题材 看 十七 年小 说 创作 的史 诗性 追求
魏汉武
当代 小说创作 中一直存在着 史诗性追求 的倾 向 。这种追 求 主要体现 为表 现 民族 、时代的精神风貌 ,反 映历 史演进 的 客观 内在规律 ,力求全面 、深入 、细致地 描绘社会 历史 ,塑 造 杰出 的英雄 人物形 象,凸显崇高 的美学风格的另一 体现形式 。小说 以对战争全 局的 把 握来 关 照具 体 的、局 部 性 的战争 和人 物 的活动 ,以持 续 的、紧张的节奏 来塑造周大 勇、李诚 、王 老虎 等一大批英雄 人物 ,并且为英 雄安排 了苦 战、退却 、流 血死 亡等 “ 检验 ” 战 斗意志的逆境 ,这些人物广泛 涉及高级将领 、基层指挥 员 和 普通 战士 。通 过 对这 些近 乎 完美 的高 大形 象 的塑造 , 自 始至终 保持着英雄 主义的高 昂情 绪。此外 ,在 虚构性 的文本 中,还 涉及真实 历史人物彭德怀 的形象 ,小说 正面对他作为 政治家和 军事家 的高瞻远瞩 、运 筹帷幄进行 了描述 ,同时又 竭力展现他作为普通人和蔼淳朴 、平 易近人 的性格 。 《 红旗 谱 》 自出版就 被誉 为 中 国共产 党领 导 下 的农 民 革命运 动的壮丽 史诗 。这部作 品以大革命前后 十年为历 史背 景 ,以 “ 反 割头税 ”和 “ 保二师 学潮 ”为主要事件 ,在广 阔 的历史背 景下展开对 中国华北农村社 会生活画面 的描绘 ,反 映 了党领 导革命农 民和革命知识分子 进行英勇 斗争的壮丽 图 景 。冯健 男评价说 :它 “ 概括 了我 国第 一次 国内革 命战争前 后的伟大历 史图景 ,反 映了全 国劳动 人民和革命知 识分子在 中 国共产 党领 导 下 , 向帝 国主义 、封 建主 义 、官僚 资 本主 义 的罪 恶统 治 ,进行 英 勇不 屈斗 争 的最初 十年 的伟 大 历史 现 实 ”。L 6 此 后 ,冯 牧和黄 昭彦也对 《 红旗谱 》有很高 的评 价: “ 这部 小说是充满 了那样震撼人 心的艺术力量 ……全面 地 概括 了整 个民主革命 时期中 国农 民的生活和斗争 ,在 艺术 成 就上也达 到了相当 的高度和 深度 ,是 十年来我 国文学 创作

浅谈新历史小说的革命叙事

浅谈新历史小说的革命叙事
发生在 风云变幻 、新 旧冲突强烈
刺 的是 ,当黑娃 回归传 统 、学为
好 人 并成 为朱 先 生 最 好 的弟 子 时 ,白孝 文在精神上彻底 断绝 了 自己与仁义 传统的关 系 ,成 了一
个彻 头彻尾的投机者 。但最后黑
的革命 年代 ,故 “ 白鹿精魂 ”在 文 中又具体化为儒 家传统文化 的
关键词 : 白鹿原 丰乳肥臀 革命传统
《 白鹿原》 与 《 丰乳肥 臀》 分别是 当代作家陈 忠实与莫言 的 长篇 小说代 表作 ,也是 兴起于上 世纪九 十年代 的新历史 小说 中的 佼 佼者 。 《 白鹿原》在 卷首引用
了 巴 尔扎 克 的 名 言 “ 说 被 认 为 小
一 .
虑。
物 、风土人情 、历史变迁 和民俗
传统。
来 ,已有研究 指出 了新历史 小说
在解构 “ 革命 ”权威 、还 原历史 原 貌 上 所 做 出 的 贡 献 。 但 只 “ ” 不 “ ”显 然 是 不够 的 , 破 立
如果说 自鹿原上 美丽神秘 的 “ 白鹿精魂 ”是传统文 化的象征 ,

“ 义 ”为 核心 的儒 家 传统 和 立 仁 身纲 纪 中找 到精神慰藉 。今天 的 人们 已经 明白在 当时 的社 会条件 下 ,革命是历 史发展 的必然 。但
我 们 也 必 须 理 性 而 清 醒 的 认 识
她 本人虽然 没有政治觉 悟 ,但她 生 养的孩子 及其 构成 的庞大家族
革命与 “ 白鹿 精 魂 ”
色彩 。同时不遗 余力地描写 白嘉 轩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领 族 人 翻 修 祠 堂 、修 补 乡
约 、求雨祈福 的前因后果及具 体 过 程 ,极力渲染 宗族仪式 的神 圣 庄 严与族长 的恪尽 职守 , 目的就 是将族长 的众望 所归与革命 中 良

210978817_最难的就是“好读”——论《千里江山图》与长篇革命历史题材创作

210978817_最难的就是“好读”——论《千里江山图》与长篇革命历史题材创作

评论孙甘露出版于2022年的《千里江山图》是“主旋律”或“主题创作”吗?是也不是。小说书写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地下共产党人的奋斗与牺牲,很明显属于这个范畴,但却没有一点同类创作常有的生涩、僵硬。《千里江山图》是“纯文学”吗?同样是也不是。小说的整体氛围端庄肃穆,但作品中谍战、推理、动作甚至幽默的成分又要将其推向“类型”与“通俗”的范畴……这是一部颇为“矛盾”的作品,它的情节、人物关系充满张力,题材、写法、叙事更是充满不确定性。某种程度上,《千里江山图》是一个“异类”,是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佳作。开篇:山雨欲来的艺术《千里江山图》(下文简称为《千》)开篇意外地“好读”,言外之意是很多长篇小说的开头都“难读”。所谓“难读”在文学史和文学现场的意思并不相同。今人再看《巴黎圣母院》时代的作品,会觉得开端连篇累牍的环境描写实在让人费解、烦躁,这种“难读”缘于其所诞生的时代风气,是事实上的阅读难度。而在文学现场,我们能看到很多长篇小说是写着写着才“渐入佳境”的,开篇部分仿佛“试水”,由于创作时间紧,作者又很难在终篇后回头再将开篇重写一遍,于是,读者在阅读时会一头雾水,这种“难度”纯粹变成了创作上的问题。相比之下《千》的开篇着实出彩:地下党上午十点接头,以骨牌和骰子为信,地点是图书馆后面的密室;地下党中有叛徒,行动已败露,侦缉队、巡捕房只等人齐就抓捕。如果不细数,读者可能很难意识

最难的就是“好读”——论《千里江山图》与长篇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刘诗宇

144 评论到在地下党接头之前,叙事转场多达十次,主要人物的特征、大背景与小环境(接头地点的入口、逃生通道、埋伏点)都在风驰电掣间一清二楚。这一过程的清晰、流畅得益于作者极为精准的时间感与整饬的空间感,作者俨然片场导演,手持对讲机,盯着监视器,一切都在他的指挥下按部就班,读者在不同机位的交替旋转中,不知不觉就深陷故事中心。小说开篇的快节奏、对于影像感和“强故事”的追求,很容易让执着于文学严肃性的读者认为,曾经“先锋作家中的先锋”是否改弦易张写起了“通俗文学”。但仔细看就能发现小说的开篇极不寻常,真正深湛的叙事技术羚羊挂角,不着痕迹。与谍战相关的题材,往往要求作品中接连出现反转,反转多了就容易出现情节上的硬伤,《千》的开篇不仅抓人,还经得起重读,两个打入共产党内部的叛徒,即崔文泰、卢忠德(在小说中有“西施”“易君年”等多个代号,下文统一写作卢忠德)身上都有反常笔墨,其反常的程度拿捏精准,初读时它们只化为情节上细小的刺,直到重读时读者才会为作者的深谋远虑叹服——例如崔文泰曾扛起菜场的一爿猪肉遮面,逃脱后担心是否会被上线误认为偷窃,初读时读者至多以为共产主义战士未免过于拘泥公德,重读时才会发现这是卧底时刻自我省察的表现。卢忠德在被抓捕前收起接头用的骰子,只有了解后续情节,才能理解这个行为既是为了进一步骗取同志信任的障眼法,也是身为叶启年嫡传弟子,卢忠德有意阻碍游天啸这种攀高结贵的“假学生”占据头功。中场:“明牌”叙事的魅力扑克中有一种玩法是“明牌”,如果玩家对自己的牌和技术十足自信,可以选择这种高赌注玩法。牌局会因此更加刺激,小说创作也是如此。卢忠德打入共产党内部,整部小说的矛盾都围绕这个角色展开。共产党方想完成“千里江山图”计划,就必须揪出这个卧底;国民党方之所以没有第一时间把逮捕的共方情报人员处死,就是因为相信卢忠德能放长线钓大鱼。《千》正文共377页,但在第49至51页处就先让卢忠德露出马脚,不像《风声》这一类作品,直至终篇才揭晓卧底身份。卢忠德刻意打探同伴的身世,又在获取了信息之后有意中断讨论,这至多算是作者留给我们的伏笔。《千》总体是第三人称叙事,部分使用“POV”手法,即小说会以不同视点人物呈现故事。视点人物的思考、感受必须为“真”,因此只能隐瞒部分信息而无法欺骗读者。当其他视点人物都主观上怀疑过其他人为卧底,只有卢忠德一人对此讳莫如深时,叙事学上的条件限制就证明他的卧底嫌疑最大。作者这么早揭示底牌似有“失误”之嫌,但随着情节推进,这种“明牌”叙事的魅力便逐渐浮现。地下党员在卧底面前暴露了信息,读者会替书中人着急;怀疑的视野触及卢忠德,也会让读者随之欣喜;更重要的是,因为早早亮明底牌,读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革命历史小说的认识
答:1. 革命历史小说的内涵:叙述1921共产党成立到1949 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区间,以共产党为叙事主体从事各种改变社会、改变人、改变历史的活动。

包括史诗性革命历史小说《保卫延安》《红旗谱》《红岩》,传奇性革命历史小说《林海雪原》,个人追忆革命历史小说《百合花》《青春之歌》《三家巷》。

2.写作者的身份:亲历者。

例如《保卫延安》的作者杜鹏程1938年到延安参加过革命
3. 革命历史小说的叙述形态的差异:
全景式、史诗性,重大史实加入虚构人物事件,试图揭示历史本质,借鉴西方及苏联卫国战争小说。

例如《保卫延安》作品的总体构思就是以对“战争全局”的把握来关照具体的、局部性的战事和人物的活动。

在虚构性艺术文本中,将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在这里是高级将领彭德怀)作为艺术形象加以正面表现。

小型战斗、非正规军战斗,浓重的传奇色彩,故事性强,借鉴古代演义小说,接近现代通俗小说,有草莽英雄+政委的结构模式。

例如曲波的《林海雪原》以“奇袭虎狼窝”“智取威虎山”等经典小说情节创造出人物的“传奇性”,赋予了人物性格“浪漫”色彩。

追溯回忆、抒情化的写作。

例如孙犁的《铁木前传》表达了在对于农村“阶级分化”的描述中,作者所表达的忧虑,是有关真挚、美、纯朴友情在“时间”中不可逆转的磨损、变异的事实。

回忆,是他小说的框架和情感基调。

4.写作的目的:以对历史‘本质’的规范化叙述,为新的社会的真理性出示证明;以具象的方式,推动对历史的既定叙述的合法化;为处于转折其中的民众提供生活准则和思想依据。

5.革命历史小说的时间与叙述
1)进化论的历史观,西方的进化论历史观取代中国传统的循环论历史观。

2)从胜利走向胜利,小说往往从灾难或失败开始到胜利结束。

人物关系的时间化。

革命历史小说忠奸邪恶两极分化是新旧二元对立的转移,
6. 战争文化观念下的审美模式:歌颂赞美英雄;两军对阵的思维模式二元对立的艺术模式;
由于战争是以辉煌胜利告结束的,战争帮助人们实现了建立新的社会秩序的美好愿望,所以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创作基调被作为固定的审美模式,并以此形成了统一的审美风格特征。

试以某具体作品为例,分析十七年农村题材长篇小说的主要特点
答:这个时期收获的农村题材长篇小说,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是它的题材覆盖面广,从经济恢复、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到三大改造以及后面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都被纳入长篇创作的题材范围。

构成一部完整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形象发展史。

第二、它的人物形象塑造比较成功,这期间的长篇创作,特别是那些优秀的作品,往往塑造了一些比较成功的和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这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众生百态的人物图画。

第三、它的艺术表现方法的多样。

虽然总体上说都是属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范畴,但它们各自选择了不同的具体的叙事方式和角度。

这构成了在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支配下的不同艺术表现形态。

第四、作品的矛盾冲突的设置和人物关系的处理仍不买受制于一定的理论政策和阶级本质的限定,以至于与其它作品想比较时,其人物类型大多雷同。

这里以风俗变迁为主体叙述的长篇小说《三里湾》为例,
《三里湾取》材于农业合作化运动,基本上涉及了这个运动的全过程。

严格的来说也属于以社会运动为主体叙事的长篇小说。

同时该长篇小说对一些处于中间状态或转变之中的农民形象进行刻画,比较深入地揭示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在中国传统农民身上所引起的革命性变化,以及他们告别私有观念走向社会主义的艰难历程。

也也塑造了一些典型人物,如,马多寿等众多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因着眼于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所引起的风俗变迁,该作品在众多家庭及其成员之间设置了矛盾冲突。

通过复杂的婚姻、爱情关系表现新旧思想的对立和斗争。

充满了戏剧色彩。

这部作品叙事的侧重点不完全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进程本身,而是把这一运动看做是激发生活变革的历史动因,重点反映由它引起的风俗习惯和世态人心的转换与变化。

农业合作化在作品中只是作为一种结构的线索和框架。

当然《三里湾》也存在如同上述以社会运动为主体叙事的长篇类似的局限,虽然在切入生活的角度和艺术结构方面有所突破,但矛盾冲突的设置和人物关系的处理仍不买受制于一定的理论政策和阶级本质的先定,以至于与其它作品想比较时,其人物类型基本相似。

这无疑会影响到作品反映生活的深广程度和艺术创造力的有效发挥。

试论述老舍剧作《茶馆》的艺术成就
答:老舍的茶馆是一部现实主义杰作,也好似建国后的优秀剧作之一。

它通过裕泰茶馆近五十年的变迁和出没与茶馆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命运变化,反映了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和抗战胜利后三个历史时期的朝廷腐败、帝国主义入侵、军阀混战、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以及人民的苦难生活。

揭示“埋葬旧时代、暗示光明的到来”的深刻主题。

其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一、《茶馆》中人物众多,主要分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无关紧要人物等三个类型,各个角色都做着自己的事,说自己的话,相互之间没有十分尖锐的矛盾冲突,但都与时代发生了某种联系。

二、《茶馆》的结构:属于“冰糖葫芦”式结构。

突破了“一人一事,一线到底”的传统戏剧结构,在剧中,没有贯穿全剧的戏剧冲突,只有许多矛盾的接触点;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有许多离奇的小故事;也没有贯穿全剧的中心人物,只有许多鲜明生动的人物速写。

三、《茶馆》的语言特色:简练、生动、幽默、富于个性化。

老舍善于用可笑的言语揭示深刻的道理,让人们在笑声中否定、批判可笑、丑陋、可鄙的事,揭露社会黑暗。

就这三个大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