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十七年小说(
十七年小说

二、柳青
2、《创业史》 A、情节与主题 B、人物形象 C、艺术特色
A、《创业史》情节
《创业史》是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 路的长篇小说。它落笔于1929年,陕西大旱,关中 地区饿殍遍野。坐落于渭河南侧的下堡村,涌来无 数灾民,蛤蟆滩佃农梁三从中带四一个拖带小孩的 寡妇,偶合成家。从此,梁三继承父辈遗愿,决心 创立家业。他租种田地,拼命苦干10年,结果一身 重病,创业失败。渐渐长大的养子梁生宝,又继承 梁三之志,继续创立家业,但地租沉重,兵荒马乱 ,又宣告了他们创业的幻想破灭。
梁三老汉
梁三老汉是《创业史》塑造得最精彩的中国老一 代农民的典型。在旧社会他经历了发家成梦的辛 酸史,解放后他凭直觉感激新社会给他带来新的 希望,但这希望仅仅是做一个"三合头瓦房院的长 者"。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观念的小生产者,他 倾向于个人发家致富。当梁生宝不愿听从他的安 排而组织起互助组时,他便自发地反对集体事业 ,同妻子大吵,发泄对儿子的不满,暴露了自私 、落后、狭隘、保守的小生产者意识。
B、人物形象
《创业史》在探索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同时,还描写了合作化 前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与尖锐激烈的矛盾斗争,试图反映农村社会 主义改造的复杂过程,其基本内容是遵循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摹写原则 的。小说围绕四条线索展开了50年代前期农村广阔的生活与斗争的画 面。一是梁三老汉、王二直杠等贫苦农民,迷恋旧时代的创业道路, 企图依赖传统的生产方式发家致富,而与互助合作运动格格不入。二 是富裕中农郭世富,凭借优厚的经济实力,与互助组公开较量,顽固 维护私有制,幻想再度雇工剥削。三是富农姚士杰,刻骨仇恨新社会 ,暗中施展阴谋,妄图扼杀互助组,实行阶级报复。四是党员、村代 表主任郭振山,热衷个人发家,幕后支持互助组的反对势力,曲线干 扰、抵制互助合作运动。这四种力量自觉不自觉地相互交织、纠合, 阻碍着合作化运动。然而,梁生宝、高增福等积极分子,依靠集体力 量冲破重围,最终使蛤蟆滩农民放弃私有制,接受公有制,走上了合 作化道路。
十七年小说

5、表现手法单一化 片面追求民族化、大众化,注意故事的完 整、情节的生动和语言的通俗,注意通过人物的 言行、外貌,用环境气氛的烘托来塑造形象,忽 视了丰富多样的艺术技巧,作家的创作个性也没 有得到更好地体现。 6、作家队伍非专业化 作家往往借助自己熟悉的历史和生活写作, 具有历史再现性质,文学创作的修养不够,许多 成为了“一本书作家”,如杜鹏程、杨益言等, 作家的文学素养不能够支持长期的创作。
•
作品举隅: 严志和跟朱老忠说了会子话,有些累了,头晕晕的。懵里懵懂地又睡着了。恍恍惚 惚听得门响,睁开眼一看,是江涛回来了。江涛说:“明天就上济南去,忠大伯嫌坐火 车花钱多,要脚下走着。忠大娘正在蒸干粮。” 严志和试着抬了抬身子,说:“咳!我还是想站起来。你们明天要走,扶我去看看 咱的‘宝地’吧!” “‘宝地’卖了?”江涛才问这么一句,又停住。他想:“卖了就卖了吧!”他又 想起“宝地”,那是四平八稳的一块地,在滹沱河南岸上,土色好,旱涝保收。严志和 说:“这是你爷爷流下的血汗,咱们一家人依靠它吃穿了多少年,象喝爷爷的血一样呀! 老人家走的时候,说:‘只许种着吃穿,不许去卖。’如今,我成了不孝的子孙,把它 卖了,我把它卖了!今天不是平常日子,我再去看看它!”涛他娘说:“天黑了,还去 干吗?你身子骨儿又不结实。”
• 故事发生时间:清末民初 • 故事发生地点:冀中平原锁井镇 • 主体线索: • 朱老巩、朱老忠及严志和两家农民三代 人与冯兰池一家地主两代人之间的斗争。
主要人物: 大贵
朱老巩
朱老忠
二贵 运涛
春兰
严萍
严老祥 冯兰池
严志和 江涛 冯贵堂
• 情节提要: • 冯兰池砸钟、朱老巩大闹柳树林 • 朱老巩含恨离世 • 小虎子(朱老忠)远走他乡 • 朱老明状告冯兰池,惨败而终 • 若干年后,朱老忠携妻儿归乡 • 孩子们与冯兰池的斗争 • 冯兰池派人捉大贵去当兵 • 运涛参加革命,大革命失败被捕 • 江涛走上革命道路,参与反割头税斗争 • 朱老忠等人入党 • 二师学潮,江涛被捕,朱老忠等人逃出魔掌
第二章 十七年时期的小说创作(1949-1966)第一节、概述

五、别样情调,人性美的战争小说《百 合花》
作者简介:茹志娟(1925— 1998), 1958年在《延河》 发表《百合花》。新时期发表 有对历史、现实进行反思,批 判极左路线的作品《剪辑错了 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 作品内容: • 人物: 十九岁的小战士、新媳 妇、文工团的 “我”。 • 情节:小战士向新媳妇借被子, 为救老百姓牺牲。(请叙述)
•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农 民英雄朱老忠从不成熟 到成熟,(现代成长小 说),发起反割头税斗 争。 •情节跌宕起伏,从第一 代朱老巩(自发)保卫 锁井镇48亩公田失败, 吐血身亡;到第二代朱 老忠远走他乡多年后回 乡复仇(自觉革命); 到第三代江涛、大贵遇 到共产党,成长为无产 阶级战士。
•艺术上:气势宏伟,结构 庞大,有民族气魄。家族小 说与阶级斗争建构相结合, 朱、严两家三代农民的不断 奋争; •锁井镇乡土气息浓郁,日 常生活化叙事特点明显,具 有北方农村风俗画、风景画 特征。
炼》
1、作者简介: 1906—1970,原名赵 树礼,山西人,很小就受民间戏剧、戏 曲的影响,是《讲话》后实践毛泽东文 艺思想的最佳作家。1943年发表《小二 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 1944年后,发表《李家庄的变迁》。建 国后主编《说说唱唱》,创作了长篇 《三里湾》、短篇《锻炼锻炼》、《登 记》,及戏剧、谈创作经验的文章。作 品追求大众化,语言通俗、风趣。是一 个置身于农民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写作的 作家。与马烽、西戒、孙谦、胡正等一 起形成“山药蛋”派。
三、周立波及其《山乡巨变》
1、作者简介
1908—1979,湖南益阳人。1934开始创作。 1946创作写东北地区土改的《暴风骤雨》,与 丁玲作品一起获得斯大林文学奖金。解放后创 作了表现湖南地区1955—1956合作化运动的 《山乡巨变》(1958发表上篇,1960发表下 篇)。1978年后发表《湘江一夜》,获全国优 秀短篇小说奖。以及以故乡农村为背景,写得 很秀美的《山那面人家》。
第二章 1949-1976年小说

上述创作,1957年夏天之后受到批判; 二十多年后,“重放的鲜花”。 这些作品主要是两方面的动向,一类 是“干预生活”,揭示官僚主义的,另一 类是对人性人情的深入触及。
“干预生活”类: 刘宾雁的《在桥梁工地上》革命意志衰退, 明哲保身的官僚主义者形象罗立正。 刘宾雁的《本报内部消息》思想僵化专制武 断的官僚主义者形象陈立栋 。 李易《办公厅主任》装死躺下的官僚主义者 形象。 耿简(柳溪,女作家)《爬在旗杆上的人》 沽名钓誉的官僚主义者形象朱光 。
作品写了战争和人性的矛盾,战争的胜利是 以人性的必要牺牲作为前提的,但是健全 的人性是战争进行的目的和动力。作者肯 定了战士为了战争而对个人情感的牺牲, 但更着重写了人性的珍贵和美好。 批评者认为,这篇小说“实际上在某些读者 的心灵深处也形成了一个‘战役’,在那 里攻击了工人阶级的集体主义,支援了个 人温情主义,并且使后者抬起头来”。
平地一声雷,震动锁井镇一带四十八村: “狠心的恶霸冯兰池,他要砸掉古钟了!”
严家:严老祥 严志和 严运涛、严江涛 冯家:冯兰池(冯老兰) 冯贵堂
Βιβλιοθήκη 《红》展示了好多条农民的革命斗争道路 和形式,展示了他们由自发到自觉的历程。 1、赤膊上阵——“古钟”事件 2、打官司——“对簿公堂” 3、“一文一武”的韬略 4、反割头税斗争 5、“保二师”学潮
建国以来,以侧重表现农村生活的代表性作 家主要是赵树理、周立波、柳青、马烽、李准、 王汶石、浩然等。 从取材的地域分布来看,“北方”成为这一 时期农村小说的主要艺术资源和表现对象。 形成了两个比较突出的作家群体。 一个是以赵树理为中心的山西作家群,包括马 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有“山药 蛋派”之称。 另一个是以柳青、王汶石为代表的陕西作家群。
十七年小说定

荷花淀派
时间:50年代 地域:京、津、冀 人物:孙犁、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 房树民 名称由来:以孙犁作品和创作地域为名 创作特色:取材于冀中平原地区的乡村生 活,以孙犁为榜样,以诗的意境和散文的 笔法为主要特征,描写冀中平原清新秀美 的水乡风光和民风民俗,表现人性美、人 情美。 艺术风格:朴素自然、清新柔美。 结局:1957年孙犁病倒,从维熙被错划为 右派,韩映山、房树民转而从事编辑工作, 荷花淀派风流云散。
?其特定含义仅限于十七年小说创作。
?两大题材创作发达的原因。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的官方文艺的需要:一方面需要革命历史题 材的小说为中国革命提供历史的合法性叙述, 另一方面需要农村题材的小说为官方提供现 实执政的合法性叙述。
其他题材小说的创作情况:工业题材、知识分子题 材等。
总体特征:单一。(题材,风格,写作方式等)
茶子花派
时间:20世纪50年代—80年代 地域:湖南 人物:周立波、周健明、韩少功、谢璞、孙健忠、古华、 叶蔚林、彭见明等 名称由来:湖南籍作家为主及浓郁的湖南特色。 创作特色:乡土化与诗意化结合,既强调对时代风云和 社会变革的记录,更强调对自然风光、历史传统,特别 是南方农村的婚丧嫁娶、节令习俗、迷信禁忌等民俗风 情的表现。 艺术风格:风俗画和田园诗风格。
第二节 农村小说
一、概说: 十七年是指1949-1966,建国后到文革前。 十七年文学中,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作家 最多,作品最多,成绩最突出。 创作兴盛的原因:当时文艺政策的提倡和 重视。农村是整个社会变革的中心。 ?与现代乡土小说的不同:强调政治运动 和斗争;作家立场被要求与农民的完全一 致。
成绩:对当代农村生活的反映,对农村中 “新人”形象和“中间人物”形象的塑造, 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大众化风格。 代表作家:“山西作家群”(赵树理、马 烽、西戎等)、陕西作家(柳青、王汶石 等)、还有周立波、李准、浩然等。代表 作家作品: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 《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 柳青的《创业史》。
第二章 十七年时期的小说

一、5作题材: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 (三)创作成就
1、一批有一定艺术价值,反映历史和现实的作品 出现,新的创作群体出现。 2、作家以自己的创作,以各种方式曲折艰难的影 响和抵制着左倾的政治思潮和对文艺的干预。 (四)本阶段文学的缺陷:文艺政治化、题材单一 化、手法简单化、形象扁平化、作家非专业化
冲破禁区,表现爱情题材的小说有:邓友梅的《在悬崖上》 (对婚姻和爱情、对人性隐秘的探讨)、宗璞的《红豆》(对 少女初恋心态的探讨,以及个人情感与事业的关系探讨,揭示 的革命和祖国高于一切的主题)、丰村的《美丽》、李威伦的 《幸福》、刘绍棠的《西苑草》(写大学生恋爱的故事)陆文 夫的《小巷深处》(对旧社会一个妓女在新社会追求爱情的故 事,写出了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的复杂心灵)等
二、主要作家作品介绍
柳青 梁斌 杨沫 李准 茹志鹃 孙犁 赵树理
三、干预生活冲破题材禁区的作品
干预生活的作品如白危的《被围困的农庄主席》、刘绍棠的 《田野落霞》、耿简的《爬在旗杆上的人》、李准的《灰色的 帐篷》、何又化(秦兆阳)的《沉默》、李国文的《改选》、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对官僚主义的批判和对青春的 呼唤。刘世吾与林震)等。
第二章十七年文学创作的风貌与特征

第二章十七年文学创作的风貌与特征一、文学的抒情时代,歌颂的表达方式⏹1.语境:新中国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郭沫若《新华颂》⏹2.革命浪漫的情绪:歌颂方式⏹3.主题:歌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4.思想揭示:单一的文学主题: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5.艺术风尚:明朗雄奇,抒豪情、寄壮志的浪漫英雄主义二、人物⏹十七年文学创作中人物的特征——⏹1、无产阶级的英雄人物代替了普通人的形象⏹2、有形的现实追求遮敝了无形的精神揭示⏹3、英雄人物的完美化与美学实用性:⏹A.英雄人物的定型化倾向⏹B.对英雄的理解塑造,体现绝对的观念⏹C.“歌颂”表达方式第三章“十七年”文学时期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一)概述⏹50、60年代的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
⏹在历史和现实两类题材方面⏹1.在历史题材方面,本时期小说以反映民主革命为主,描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各个历史阶段。
⏹四部反映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和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峻青的《黎明的河边》、茹志娟的《百合花》⏹2.抗日战争和20、30年代的革命斗争作为小说的题材⏹孙犁《风云初记》、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冯志的《敌后武工队》、冯德英的《苦菜花》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高云览《小城春秋》、欧阳山《三家巷》⏹梁斌《红旗谱》⏹3.反映中国抗美援朝战争⏹路翎《洼地上的“战役”》(二)《保卫延安》、《红日》和《林海雪原》⏹——英雄史诗的追求与乐观英雄主义基调的确立⏹中国当代文学的红色经典——⏹革命战争历史题材:《保卫延安》、《红日》革命成长主题叙事:《青春之歌》、《红旗谱》革命斗争题材:《红岩》、《小城春秋》一、关于“英雄史诗”⏹文学作品既要有史的价值,又要有诗的造诣,全面地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历史风貌。
⏹史诗叙述的是全民族的大事,它的史诗力量的根源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
二、《保卫延安》《红日》⏹描绘战争的宏大图景,确立了十七年文学对宏大题材、宏大叙事的史诗性追求。
29783大纲

高纲0865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29783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江苏教育学院编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一、考试要求1.学习并掌握中国当代文学发生与发展的主要过程、历史分期以及各个时期文学的基本面貌、主要创作成就,进而把握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2.学习并掌握中国当代文学各个历史时期重要的文学思潮、文艺思想论争以及文学流派产生与发展的基本状况,全面而客观地总结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3.学习并掌握中国当代文学各个历史时期的创作概况,特别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主要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客观而准确地评价其创作成就、历史地位和文学贡献。
二、考试内容引言1.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形态特征。
2.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学科特点。
3.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情况以及“三分法”的具体内容。
第一章十七年的文学运动1.掌握一次文代会的基本情况、重要作用及历史意义。
一次文代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
2.了解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的大体情况;这场运动的消极影响。
3.了解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主义的批判的大体情况。
4.了解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的大体情况。
5.掌握“双百”方针的提出及文艺界所出现的新气象的基本情况。
6.了解文艺界的“反右派”斗争的大体情况。
7.了解“大跃进”时期的文学运动的大体情况;文艺“大跃进”的问题和弊端。
8.了解“两结合”的提出与讨论的大体情况。
9.了解对“修正主义文艺思想”的批判的大体情况。
10.掌握20世纪60年代初期党的文艺政策的调整以及文艺界出现新的转机的基本情况。
11.了解八届十中全会后文学运动的大体情况。
12.对十七年文学运动的基本认识与评价。
第二章十七年的小说一、十七年小说创作发展概述1.了解十七年期间长篇小说的主要作品。
了解1959年前后长篇小说创作进人高潮的原因。
掌握十七年长篇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
2.了解十七年期间中篇小说的主要作品。
3.了解十七年期间短篇小说的主要作品,十七年短篇小说创作的主要收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 共。”作者的写作动机是想借对战争年代圣洁 的人际情感的回忆和赞美,来表达对现实生活 的感慨。 它以战争为背景,描写了部队年轻的通讯员与 一个过门才三天的农村新媳妇之间近于圣洁的 感情交流。作品取材于战争生活而不写战争场 面,涉及重大题材而不写重大事件。战争的枪 林弹雨只是为了烘托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诗 意化的人际关系。
(三)《红岩》中的现代革命 1、“革命不回家”:《红岩》时代家庭失去 了它固有的血缘与亲缘的意义,让位于更加现 代的“同志”意识。如成岗和成瑶、华为和成 瑶、江姐和彭松涛、双枪老太婆和华子良的关 系等。它体现出政治生活中爱情的位置,爱情 必须从属于政治,游离于政治之外的爱情不但 不具有合法性,更重要的是它还指向反动的政 治。 这种对家庭的拒斥并不是十七年文学的独创: 五四时代将“个人”与“家庭”对立——十七 年“大集体”与“小家庭”对立——文革中家
(二)《红岩》的文本结构 讲述四五十年代之交中国历史黑暗和光明交替 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不畏个人牺牲,领导革 命走向胜利。 小说的主要篇幅放在狱中斗争上,但同时也涉 及中共在城市的地下组织所领导的革命运动, 并组织了表现四川华蓥山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和 农民运动的另一条线索。1948年至1949年国 共战争的情势,国民党军队的溃败和政权的瓦 解,在小说中做了充分的描述。
第二章:十七年小说(一)
一、概述(革命历史小说)
革命历史题材在十七年的小说创作中占 有很大的份量和极重要的位置。 一方面,作为这一段革命的“亲历者”, 极愿意回顾这段光荣的历史;另一方面, 这一写作过程不仅是作者个体经验的表 达,也是对革命的经典化过程的参与。 这一题材的写作,既有文学史的意义, 也有现实政治的意义。
2、关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道路的选择。 小说在否定戴愉、余永泽、白丽萍等的选择的 同时,通过林道静的“成长”来指认知识分子 唯一的出路:在无产阶级的引领下,经历艰苦 的思想改造,从个人主义到达集体主义,从个 人英雄式的幻想,到参加阶级解放的集体斗 争—也即个体生命只有融合、投入以工农大众 为主体的革命事业中去,他的生命价值才可能 得到真正实现。
一组对比: 江姐面对丈夫彭松涛的死亡——战友、 同志、丈夫的排序中的意识形态内涵, 江姐的冷静 甫志高的叛变过程:不顾警告回家与被 捕叛变 “家”的变形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国家——阶级”对“个人”的冲击 同志关系的建立及对“自我”的放弃和超越。 同志之爱的神性历史本质必然排斥个人的情感, 包括恐惧、男女之爱甚至家庭亲情。 3、肉身的被排斥 肉身成了肮脏、邪恶的化身,常常成为对精神 的考验 对肉身的排斥也是对凡俗的日常生活的排斥
(二)小说的艺术成就: 1、通过生活的侧面写生活中的普通人, 写日常生活中的“家务事”、“儿女 情”。 2、有意回避对英雄形象的正面塑造,写 英雄的平凡的一面。 3、善于运用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 神面貌 。 4、女性视角的运用
五、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激情 叙事
1、《青春之歌》:其中的激情是通过对 个人话语和日常生活的抛弃来表达的。 2、《红岩》:象征性叙事及其激情传 达——文革文学的先声。
二、杨沫的《青春之歌》
(一)关于文本本身: 《青春之歌》既是写“革命历史”,又是写知 识分子成长的长篇。 带有“自叙传”色彩。有作者30年代个人生活 的痕迹。除个别章节以外,全书以主人公林道 静的经历作为描述的线索: 抗拒养母为她安排的做官太太的道路,逃离家 庭;在北戴河屡遭挫折对前景绝望的时刻,得 到余永泽的救助;当时的抗日烽火和学生运动 的感召,卢嘉川、江华等人的阶级启蒙教育 ;
4、刑讯中的心理战:精神与肉身之间的 战争 施虐与受虐中的权力表达与快感产生 渣滓洞的春节与狱中的乐观主义氛围
四、 战争小说与人性美:《百 合花》
(一)文本情况:短篇小说《百合花》写作于 1958年初春 “反右”斗争的高潮时期,许多 作家知识分子都经受了不同程度的打击,作家 本人在当时的时代环境里也感受到一种无形的 压抑,在高度政治化的时代氛围中,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相比之下,战争硝 烟之中的淳朴真挚的人际关系则更加令人怀恋。 “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 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 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 就
认识到余永泽的平庸、自私,在政治道 路上出现分歧而与之决裂;投身于抗日 救亡运动,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者。 故事发生的时间,在1931年的“九 · 一 八”事变到1935年的“一二 · 九”运动 之间。这个时期的社会政治风云和事变, 构成人物生活道路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二)文本解读 1、革命历史的经典化:叙述中国共产党 人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如何自觉地承担 起决定民族命运的“历史责任”,组织 民众,不避个人受难和牺牲进行英勇斗 争。这是胜利者对其历史所作的确认。 这种确认,在小说中主要通过对英雄形 象,卢嘉川、江华、林红等的创造来达 到。
革命历史小说的主要作品: 长篇:《铜墙铁壁》(柳青1951)、 《风云初记》(孙犁1951-1963)、 《保卫延安》(杜鹏程1954)、《铁道 游击队》(知侠1954)、 《小城春秋》 (高云览1956)、《红日》(吴强, 1957)、《林海雪原》(曲波1957)、
《红旗谱》(梁斌1957)、《青春之歌》 (杨沫1958)、《战斗的青春》(雪克 1958)、《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 1958)、《烈火金刚》(刘流1958)、 《敌后武工队》(冯志1958)、《苦菜 花》(冯德英1958)、《三家巷》(欧 阳山1959)、《红岩》(罗广斌、杨益 言1961)等。短篇小说方面,孙犁、茹 志鹃、刘真、峻青、王愿坚等,发表了 不少这一类型的小说。
林道静的成长: 对旧家庭旧道德的背叛; 接受五四启蒙主义,与余永泽同居; 理论马克思主义者卢嘉川的启蒙与革命话语的 入侵; 实践马克思主义者江华的引导与林道静成长的 完成。 五四知识分子话语与革命话语在30年代特殊背 景下的不同处境。
3、《青春之歌》的情爱叙事:关于女性的命 运 女性作为男性的捕获物而存在:“政治”被作 为手段,“性”是最终结果。 政治与性的神奇结合:既不是纯粹的“政治小 说”,也不是纯粹的“言情小说”。 爱情的被改写:女性社会身份的选择所面临的 困境往往通过性对象的选择表现出来。
三、《红岩》:“红色圣经” 中的现代革命
(一)《红岩》的写作方式 1、集体写作的诞生:《红岩》约十年的成书 过程,是当代文学“组织生产”获得成功的一 次实践。这种方式在戏剧、电影的制作中是经 常使用的,在文学体裁中并不常见,但在后来 的文革中,则几乎成为重要作品的主要生产方 式。 2、这种创作的动机是充分政治化的。作者从 权威论著、从更掌握意识形态含义的其他人那 里,获取对原始材料的提炼、加工的依据,放 弃个人的不适宜的体验,代之以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