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1949-1976小说创作概说

合集下载

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
• 小结:文学成为了政治斗争阴谋的工具
当代文学
第一章1949—1976文学思潮
1949--1976年文学划分为两个阶段
• 1、十七年文学:1949—1966年, • 2、“文革”文学:1966—1976年, • 3、两个阶段的不同:政治、经济、文化 不同, • 4、两个阶段的一致性:强调文学的无产 阶级与社会性质,把文艺服务于现实政 治、配合国家意识形态作文文学的基本 目的,
样板戏作品
• 把其他地方剧团上演过的作品指定一个 写作班子按照“三突出”模式加工改造, 最后定型为八个“样板戏”。现代京戏 《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 山》、《奇袭白虎团》、《龙江颂》、 《海港》,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 子军》、《白毛女》。
样板戏特点
• 样板戏主题政治化,人物类型化,结构 模式化。基本内容不离阶级斗争和路线 斗争,艺术上打磨精致,但对生活高度 净化和美化,审美上苍白贫血。
样板小说及电影话剧:
• 样板小说:炮制了图解政治纲领,煽动 造反派与走资派斗争的阴谋文艺: • 小说《初春的早晨》、《虹南作战史》 《第一课》、《牛田洋》、《千重浪》、 《较量》、《暴风雨》、《西沙儿女》 (浩然) • 电影;《欢腾的小凉河》、《春苗》、 《决裂》等, • 话剧《盛大的节日》等
文革文学小结
文艺政策的调整
• 始了文艺政策的调整。
第二节文革文学思潮
• 文革文学:单调、样板化、政治性强、 文 学创作几乎停止 文革文学:样板戏、样板小说 样板戏:指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 大会推出的一批优秀作品,本是广大文 艺工作者智慧的结晶
四、艺术争鸣
• 二、50、60年代文艺运动逐渐由艺术争 鸣演变为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 • 双百方针(“百家齐放,百家争鸣”) 的提出 •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 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 针。

1949—1976年小说创作概述(1)

1949—1976年小说创作概述(1)

长篇小说代表作: 长篇小说代表作: 徐光耀的《平原烈火》 孔厥、袁静的《 徐光耀的《平原烈火》、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 雄传》、马加的《开不败的花朵》、柳青的《铜墙 雄传》 马加的《开不败的花朵》 柳青的《 铁壁》 孙犁的《风云初记》 陈登科的《 铁壁》、孙犁的《风云初记》、陈登科的《活人 知侠的《铁道游击队》 杜鹏程的《 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杜鹏程的《保卫延 安》
(4)显示了新的艺术探求与创造 创业史》 上海的早晨》为代表的以社 ① 以《创业史》和《上海的早晨》为代表的以社 会运动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会运动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的长篇作品 三里湾》 山乡巨变》为代表的以风俗 ② 以《三里湾》和《山乡巨变》为代表的以风俗 变迁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变迁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的长篇作品 红旗谱》 青春之歌》为代表的以人生 ③ 以《红旗谱》和《青春之歌》为代表的以人生 历程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历程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的长篇作品 林海雪原》 红岩》为代表的以革命 ④ 以 《林海雪原》 和《红岩》为代表的以革命 英雄传奇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 英雄传奇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赵树理的《 锻炼锻炼》 、 李准《 李双双小传》 、 赵树理的 《 锻炼锻炼 》 李准 《 李双双小传 》 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 西戎的〈赖大嫂〉 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西戎的〈赖大嫂〉等是本 阶段革命现实题材的短篇佳作。 阶段革命现实题材的短篇佳作。
二 、 50 年代中期的探索阶段 : “ 干预生活 ” 、 写真实” 潮流影响下小说题材内容的开拓—— “ 写真实 ” 潮流影响下小说题材内容的开拓 “百花小说”(双百小说) 百花小说” 双百小说) 百花小说 一方面是反映与社会政治有关问题的政治小说: 一方面是反映与社会政治有关问题的政治小说:王 是反映与社会政治有关问题的政治小说 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李国文的《改选》 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李国文的《改选》、白 危的《被围困的农庄主席》 耿简的《 危的《被围困的农庄主席》、耿简的《爬在旗杆上的 刘绍棠的《田野落霞》等短篇小说。 人》、刘绍棠的《田野落霞》等短篇小说。 另一方面,以爱情为题材的爱情小说。 另一方面,以爱情为题材的爱情小说。诸如宗璞的 爱情小说 红豆》 邓友梅的《在悬崖上》 陆文夫的《 《红豆》、邓友梅的《在悬崖上》、陆文夫的《小巷深 等小说,都张扬了人道主义精神。 处》等小说,都张扬了人道主义精神。

第二章 十七年时期的小说创作(1949-1966)第一节、概述

第二章 十七年时期的小说创作(1949-1966)第一节、概述

五、别样情调,人性美的战争小说《百 合花》
作者简介:茹志娟(1925— 1998), 1958年在《延河》 发表《百合花》。新时期发表 有对历史、现实进行反思,批 判极左路线的作品《剪辑错了 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 作品内容: • 人物: 十九岁的小战士、新媳 妇、文工团的 “我”。 • 情节:小战士向新媳妇借被子, 为救老百姓牺牲。(请叙述)
•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农 民英雄朱老忠从不成熟 到成熟,(现代成长小 说),发起反割头税斗 争。 •情节跌宕起伏,从第一 代朱老巩(自发)保卫 锁井镇48亩公田失败, 吐血身亡;到第二代朱 老忠远走他乡多年后回 乡复仇(自觉革命); 到第三代江涛、大贵遇 到共产党,成长为无产 阶级战士。
•艺术上:气势宏伟,结构 庞大,有民族气魄。家族小 说与阶级斗争建构相结合, 朱、严两家三代农民的不断 奋争; •锁井镇乡土气息浓郁,日 常生活化叙事特点明显,具 有北方农村风俗画、风景画 特征。
炼》
1、作者简介: 1906—1970,原名赵 树礼,山西人,很小就受民间戏剧、戏 曲的影响,是《讲话》后实践毛泽东文 艺思想的最佳作家。1943年发表《小二 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 1944年后,发表《李家庄的变迁》。建 国后主编《说说唱唱》,创作了长篇 《三里湾》、短篇《锻炼锻炼》、《登 记》,及戏剧、谈创作经验的文章。作 品追求大众化,语言通俗、风趣。是一 个置身于农民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写作的 作家。与马烽、西戒、孙谦、胡正等一 起形成“山药蛋”派。
三、周立波及其《山乡巨变》
1、作者简介
1908—1979,湖南益阳人。1934开始创作。 1946创作写东北地区土改的《暴风骤雨》,与 丁玲作品一起获得斯大林文学奖金。解放后创 作了表现湖南地区1955—1956合作化运动的 《山乡巨变》(1958发表上篇,1960发表下 篇)。1978年后发表《湘江一夜》,获全国优 秀短篇小说奖。以及以故乡农村为背景,写得 很秀美的《山那面人家》。

第二章 1949-1976年小说

第二章  1949-1976年小说

上述创作,1957年夏天之后受到批判; 二十多年后,“重放的鲜花”。 这些作品主要是两方面的动向,一类 是“干预生活”,揭示官僚主义的,另一 类是对人性人情的深入触及。
“干预生活”类: 刘宾雁的《在桥梁工地上》革命意志衰退, 明哲保身的官僚主义者形象罗立正。 刘宾雁的《本报内部消息》思想僵化专制武 断的官僚主义者形象陈立栋 。 李易《办公厅主任》装死躺下的官僚主义者 形象。 耿简(柳溪,女作家)《爬在旗杆上的人》 沽名钓誉的官僚主义者形象朱光 。
作品写了战争和人性的矛盾,战争的胜利是 以人性的必要牺牲作为前提的,但是健全 的人性是战争进行的目的和动力。作者肯 定了战士为了战争而对个人情感的牺牲, 但更着重写了人性的珍贵和美好。 批评者认为,这篇小说“实际上在某些读者 的心灵深处也形成了一个‘战役’,在那 里攻击了工人阶级的集体主义,支援了个 人温情主义,并且使后者抬起头来”。

平地一声雷,震动锁井镇一带四十八村: “狠心的恶霸冯兰池,他要砸掉古钟了!”



严家:严老祥 严志和 严运涛、严江涛 冯家:冯兰池(冯老兰) 冯贵堂



Βιβλιοθήκη 《红》展示了好多条农民的革命斗争道路 和形式,展示了他们由自发到自觉的历程。 1、赤膊上阵——“古钟”事件 2、打官司——“对簿公堂” 3、“一文一武”的韬略 4、反割头税斗争 5、“保二师”学潮
建国以来,以侧重表现农村生活的代表性作 家主要是赵树理、周立波、柳青、马烽、李准、 王汶石、浩然等。 从取材的地域分布来看,“北方”成为这一 时期农村小说的主要艺术资源和表现对象。 形成了两个比较突出的作家群体。 一个是以赵树理为中心的山西作家群,包括马 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有“山药 蛋派”之称。 另一个是以柳青、王汶石为代表的陕西作家群。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四章—第六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四章—第六章

1949——1976年的文学第一章1949——1976年的文学思潮第一节“十七年”文学文艺新方向的确定1、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2、确立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的文艺方向的总指针二、建国初期的文艺风波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评2、对《红楼梦研究》的批评(俞平伯《红楼梦辨》)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评(胡风反革命集团)三、在“左”与“右”之间的沉浮1、“双百”方针的提出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出现了《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王蒙)、《红豆》(宗璞)、《小巷深处》陆文夫、《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秦兆阳、《论人情》巴人、《论文学是人学》钱谷融、《电影的锣鼓》钟惦棐2、“反右”斗争扩大化作家、艺术家陷入罗网,被当做“毒草”。

3、文艺政策的调整1958年,文艺界“全名写诗歌运动”(新民歌运动)1960年,纠正左倾错误,文艺界“新侨会议”4、左倾思潮的泛滥1962年冬,毛泽东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口号,一些作品受到批评第二节文革十年文革十年1966.5——1976.101、1965年,江青、张春桥、姚文元评历史剧《海瑞罢官》2、1966年2月,江青、林彪炮制了《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三突出”“三结合”3、八部“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浜》、《龙江颂》二、两类文学1、不完全遵从政治之命的文学:《万山红遍》(黎汝清)、《李自成》(姚雪垠)、《山呼海啸》(曲波)、《闪闪的红星》(李心田)、《机电局长的一天》(蒋子龙)2、地下文学:《第二次握手》(张扬)、诗歌《秋歌》、《团泊洼的秋天》(郭小川)、《船》《春夜》(舒婷)、“天安门诗歌”第二章1950、60年代的小说第一节概述道路曲折、成绩显著、题材较为广泛、长篇小说大面积丰收。

第二章1949-1976诗歌创作概述

第二章1949-1976诗歌创作概述

(二)诗歌创作特点 1、政治抒情诗特别发达 是积极对现实政治做出呼应而充分体现 了时代激情的一种诗歌潮流。这一概念 的提出,约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这一诗体在建国初期就已出现,进入60年 代由郭小川、贺敬之两位诗人的艺术实践 而走向成熟。
(1)时代的颂歌 这是影响最大的政治抒情诗。 郭沫若《新华颂》 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艾青《我想念我的祖国》 王莘《歌唱祖国》 贺敬之:《放声歌唱》 《桂林山水歌》
3、长篇叙事诗林林总总特别繁荣 (1)人物典型、历史进程 闻捷《复仇的火焰》 李季《杨高传》 郭小川《将军三部曲》 田间《赶车传》 王致远《胡桃坡》 韩起祥《翻身记》
(2)历史或英雄人物的史诗 李冰《刘胡兰》《赵巧儿》、臧克家 《李大钊》、贺敬之《雷锋之歌》、未 央《杨秀珍》、 高缨《丁侑军》 (3)根据神话传说创作的长篇叙事诗 公刘《阿诗玛》、白桦《孔雀》、韦其 麟《百鸟衣》、梁上泉《红云崖》、 戈壁舟《山歌传》、李冰《巫山神女》、 张永枚《白马红仙女》
《天山牧歌》 是闻捷的短诗代表作诗集。它以歌唱新疆 少数民族的新生活而在当代诗坛独树一 帜,是具有独特韵味的新生活颂歌。特别 是其中的爱情诗,把年轻一代热爱劳动、 建设家乡同对美好爱情的追求结合起来, 拓展了当代诗史上爱情诗的天地。诗人通 过对爱情生活的咏赞,揭示了人们美好纯 洁的心灵,激励人们积极向上,为建设美 好的生活而献身。
(2)军旅生涯 未央《祖国,我回来了》 公刘《西盟的早晨》《边地短歌》 张永权《骑马挂抢走天下》 李瑛《野战诗集》 胡昭《光荣的星》 (3)农村、林区生活 阮章竟《山野新歌》流沙河《农村夜曲》 陈残云《农村散曲》傅仇 “森林诗人” 《伐木者》 《森林之歌》 《雪山瑶》《告别林场》
(4)边疆和兄弟民族生活风情 闻捷《天山牧歌》 白桦《金沙江的怀念》 公刘《边地短歌》 梁上泉《喧腾的草原》《云南的云》 韦其麟《百鸟衣》 包玉堂《歌唱我们的民族》 毛依罕《铁牦牛》 纳·赛音朝克图《幸福和友谊》

第一章 1949-1976年文学概况

第一章 1949-1976年文学概况

3.“革命样板戏” 1967年5月,人民日报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 板》。 第一批的“八个革命样板戏”:现代京剧《智取 威虎山》、《红灯记》、《杜鹃山》、《海港》、 《奇袭白虎团》、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 女》,交响乐《沙家浜》 政治的乌托邦想象和大众文艺形式的结合。
4.其他文体创作: 诗歌:直接配合政治运动的工具 小说:基本停滞
2.1950年代初的三大文艺批判: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1):创作 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1954):学术 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952-55):理论
3.“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反右斗争扩大化(1956- 1957) 1956年5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正式宣布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党发展科学、繁荣文 学艺术的指导方针。 文艺出现短暂繁荣:理论 创作
1972年后,文学创作有限度的恢复。但创作手法 严重扭曲,文学成就整体不高。 艺术水平不完全一致。浩然、谌容、古华、黎汝 清、张抗抗等
四、 另一种文学:
异端的、潜在的、秘密的 存在方式:手抄本、手稿(文学事实) 1.地下诗歌: (1)诗人的地下诗歌: 七月诗人:曾卓、绿原、牛汉、流沙河等。“牛 棚诗抄” 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1975) 穆旦最后的诗(1975-1976) 在80年代公开发表。
3.文学的传统继承和外来影响: 重点翻译介绍苏联的文艺理论和作品 总体倾向:文化上的“闭关锁国”
二、主要的文艺政策和文艺论争:
1.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和总方向的确立: 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的意义(中国当代文 学起点)。延座讲话精神。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 为工农兵服务。普及第一。 1953年9月,第二次文代会。确立社会主义现实 主义为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文艺黑线专政论: 《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首次提出了“文艺黑线专政论”这一概念,这条黑 线就是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现代修正主义的文艺 思想和所谓三十年代的文艺的结合。并以此清算以 周扬为首的文艺界,将优秀的作家、艺术家捆绑在 这一概念上,统统打倒。直到“文革”结束后,文 艺界人士才挣脱了这条铁链。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运动和思潮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运动和思潮

(七)左倾思想升级和阶级扩大化 对文艺的进一步伤害
• 1962年9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把阶级斗争进一 步扩大化和绝对化 • 1963年12月12日和1964年6月27日,毛泽东分别 对文艺工作作了两个批示,批示中全面否定文艺 界的成绩,对文艺组织管理工作表示强烈不满。 • 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在《文汇报》上发表了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全国各大报刊相 继转载,吴晗等一大批作家和学者遭到株连。左 倾思潮越演越烈,严重摧残文艺,点燃了遗毒甚 广的“文化大革命”。
• 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 郭沫若为主席,周扬、茅盾为副主席 • 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选举茅盾为主席, 丁玲、柯仲平为副主席
• 影响: • 新中国文艺以此为起点。 • 以此确定了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建国后的统 治地位。 • 确立了以延安文艺作为当代文学的理想模 式。 • 确立了对文艺工作的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也确立了政治对文学的权威作用。
• 在理论探索上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现实主 义创作原则的探索,以是对人性人情在文学中的价 值和地位的探索。 • 1956年九月,秦兆阳发表了《现实主义——广阔的 道路》: “现实主义的思想性和倾向性是生存于它 的真实性和艺术性的血肉之中的”。“现实生活有 多么广阔……现实主义文学的视野、道路。内容、 风格就可能达到多么广阔……” • 1957年1月,巴人(王任叔)发表《论人情》 • 1957年5月,钱谷融发表《论文学是人学》
• 局限: • 实质上是解放区文学统一国统区进步文学,把解 放区文艺政策、文艺价值、文艺经验推广到全国, 作为以后文艺发展的借鉴和遵循。 • 忽视了国统区进步文艺的价值和文艺运动经验的 总结和介绍。 • 文艺队伍“和而不同”,具有教条主义、宗派主 义的倾向,为后来的文艺斗争留下了后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艺术成就 1、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人物形象 朱老忠: 《红旗谱》对农民英雄典型的刻画, 突出地体现在作者对朱老忠的创造上。 朱老忠是作者向当代文学贡献的一个跨 越新旧两个时代的农民革命英雄的艺术 典型。 民族性、时代性、革命性
朱老忠的性格特征: ①嫉恶如仇,勇敢刚强的反抗性格。 ②慷慨仗义,正直无私的英雄精神。 ③深谋远虑,坚韧不拔的个性特征。 超越了一般的农民,具备了现代农民英雄 的性格气质。 ④老一代农民中的最先觉悟者。 待他“扑摸”到共产党,接受了党的 教育后,个人的复仇决心,便上升为阶级 的革命觉悟了。
保持现实主义的基本面貌: • 黎汝清的《万山红遍》、李心田的《闪闪 的红星》、孙雄飞的《难忘的战斗》、克 非的《春潮急》、李云德的《沸腾的群山 》、姚雪垠的《李自成》 • 文革“地下文学”小说 小说以手抄本形式在地下流行 当年在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手抄本 小说就是《梅花党》 和梅花党故事有关 的《一只绣花鞋》。 故事情节以恐怖诡谲著称 。
五、小说创作的总体特点 (一)同步反映时代的发展
题 材 和 主 题 与 现 实 同 步
刘白羽《火光在前》 解放战争: 柳青《铜墙铁壁》 杜鹏程《保卫延安》 杨朔《三千里江山》 抗美援朝: 陆柱国《上甘岭》 巴金《团圆》路翎《初雪》 李准《不能走哪一条路》 农村合作化 赵树理《三里湾》 刘树德《桥》 经济 草明《原动力》 工业化 周立波《铁水奔流》
(三)军人题材 • 战争历史为题材的作品: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 吴强的《红日》 曲波的《林海雪原》 刘流的《烈火金刚》 • 短篇小说主要有 孙犁《嘱咐》 茹志鹃的《百合花》 峻青的《黎明的河边》 王愿坚的《党费》
• (四)知识分子题材: 杨沫《青春之歌》 欧阳山的《三家巷》 • (五)另一条战线的共产党传奇: 罗广斌、杨益言 《红岩》 李英儒 《野火春风斗古城》
一、确立现代历史叙事模式 (一)现代历史题材创作的特征。 以近代以来的革命历史为线索,用艺术 形式来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必然性与正确性、普及与宣传中国 共产党的历史知识和基本观念叙事文学作 品。
一、确立现代历史叙事模式 • 共名:即某种时代主题支配了一个时 期的思想文化。 • 无名:是指一个时代并存着多种主题, 各种各样的文学艺术作品都反映了时 代的一部分主题。
文 张扬《第二次握手》 革 同 靳凡《公开的情书》 反“四人帮”的同步作品 步 赵振开《波动》 性 性 黎汝清《万山红遍》 质 克非《春潮急》 不 同 姚雪垠《李自成》 与正确的思想和精神同步 曲波《山呼海啸》 前涉《桐柏英雄》 孟伟哉 《昨天的战争》
《金光大道开 人物的性格 。 二、 偏重于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 来表现人物性格。
历 史 现实
展开人物性格
朱老忠是老一代农民中最先觉悟, 最先走向革命道路的人。但作为新时 代的英雄性格,还没有得到展开。 第一,作品没有通过具体的斗争 事件充分表现出来。小说主要描写了四 场斗争。 第一场 是朱老巩“大闹柳树林”,但朱老 巩只是朱老忠的父亲,不能代替主人 公自身的斗争。
(一)1950年代初: 内容:新人新事;革命的回忆; 总体风格:对新的社会的热爱和歌颂 新的写作规范的创立:《我们夫妇之间》
(二)1956-1957:“百花文学”时期 内容: 触及社会中的矛盾、问题,揭露生活 “阴暗面”。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 人》 杜鹏程《在桥梁工地上》 突破题材禁区,描写人性人情、爱情 题材。《红豆》、《在悬崖上》 • “毒草”--《重放的鲜花》(1979)
第二节 第三节
再现战争的艺术画卷 重建现代历史的叙事
历史叙事:再现型史传小说 再现型史传小说: 是用传统的叙事方法叙说历史事 件、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的小说。 这种历史小说又有两种情况: 叙述现代历史生活的 叙述古代历史生活的
再现型史传小说特征
采用传统的第三人称叙事 整个故事都建筑在意识形态的二元对 立的基础上
反面人物
农村 英雄人物 人 物 结 构 模 式
《三里湾》 青年男子 王金生 老农民 马多寿
中间人物 反面人物
青年女性
蜕化变质 范登高
灵芝
军事 《保卫延安》 《林海雪原》 领导人物 人 物 结 构 模 式
彭德怀 周大勇
少剑波 杨子荣
小白鸽
英雄战士
特殊性格人物 王老虎
(四)主要运用现实主义方法反映现实 具体的叙事方式和角度又呈现多样化
第二章 1949-1976年小说 第一节 1949-1976 小说发展特点概论
一、 1949-1976的小说概述
1949-1976 这期间小说创作是现实 主义一元化的小说创作,它一方面继承了 “五四”、三十年代左翼文艺的现实主义 传统,一方面又继承了解放区的现实主 义传统,尤以后者为主。题材仍然狭窄。 革命历史题材及农村题材的作品居多。 工业题材很少。
–受批判的小说家:路翎 –有解放区背景继续产生影响的小说家 赵树理、孙犁、周立波、欧阳山、 周而复、马烽。 • (二)新出现的小说家: 1、有革命经历的小说家:杜鹏程、吴强 曲波、茹志鹃 2、年轻的小说家:李准、王蒙、刘绍棠 邓友梅、陆文夫、高晓声
二、1949-1976年 小说创作的四个创作阶段:
(三)1950年代后期1960年代初期: 长篇小说创作丰收期 成就较高的是写农村生活和革命历史的: 如“三红一创”: 梁斌《红旗谱》、杨益言罗广斌《红岩》 吴强《红日》、柳青《创业史》 周立波《山乡巨变》、杨沫《青春之歌》 曲波《林海雪原》
原因: 作家的生活积累 俄苏文学的影响 长篇小说的创作特点 十七年作家的“史诗性”情结
高级社《三年早知道》
人民公社《李双双小传》
整风整社《甸海春秋》
成长历程: 《青春之歌》林道静 《三家巷》周炳 《李自成》李自成 《红旗谱》朱老忠 《高玉宝》高玉宝 《保卫延安》周大勇 《红日》石东根 《林海雪原》杨子荣 《创业史》梁生宝
(三)题材和人物形象有类别性和系列性 人 物 形 象 塑 造 类 别 性 英雄人物 正面人物 中间人物 革命英雄 建国后 历史人物
三、十七年小说的主要题材类型 • 工农兵生活成为十七年小说的主流题材 • (一)农村题材: 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 孙犁的《铁木前传》 周立波的《山乡巨变》 柳青的《创业史》 以农民为主人公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红旗谱》。
(二)城市题材 • 主要有两个主题: • 一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 • 二是城市工人阶级的新生活和新的精 神 面貌以及新社会的新面貌 艾芜的《百炼成钢》。
(二)注重对历史和现实反映的历程性
民 主 革 命 的 历 程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红旗谱》《三家巷》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苦斗》《朝阳花》 抗日战争《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 解放战争《红日》《红岩》 抗美援朝《三千里江山》《上甘岭》
互助组发端《不能走那条路》 互助组《迎春曲》 合 作 化 进 程 初级社《前途似锦》
建国初期由三支作家队伍组成: 解放区作家、国统区作家、部队作家。 后来由于政治原因,国统区作家全方位 退场,出现题材单调狭窄的现象,整个 文坛流行两类题材:即战争(硝烟)与 农村(乡野),一曲革命英雄主义的大 合唱。
1949-1976的小说 (一)现代成名小说家的分化: – 放弃小说写作的小说家:茅盾、沈从文、 钱钟书、张恨水 离开大陆的小说家:张爱玲、 徐訏 继续小说创作的小说家 巴金出《英雄的故乡》、《李大海》 张天翼《罗文应的故事》、《宝葫芦的 秘密》 艾芜《百炼成钢》《夜归》 《南行记续篇》沙汀
二、《红旗谱》 (一)讲述革命起源的故事: 老一辈:朱老巩、严老祥 旧式农民英雄的典型 第二代:朱老忠、严志和 代表了从自发反抗走向自觉革命的一 代农民。 第三代:朱大贵、朱二贵、 严运涛、严江涛 新一代先进农民
通过三代农民的生活和斗争道路,表现 了农民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步 摆脱为争取经济利益的自发反抗,走上一 条推翻反动统治,进行政治斗争的全新的 正确的革命道路。 描述二三十年代在中国的乡村和城市革 命运动最早的孕育和开展。 --革命的起源
(四)1960年代——“文革”
• 文革期间,四人帮的核心思想是 “根 本任务论”以及“三突出” 的创作原 则,将文学创作引入死胡同。 • 三突出创作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 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 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 根本任务论:塑造无产阶级英雄人物形 象是社会主义文学的根本任务。
三、现代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 三种叙事模式: 3、《财主的儿女们》模式,则是 一种以个人心理历程反映时代发展 为特征的叙事模式。
梁斌的《红旗谱》 一、梁斌:1914-1996 梁维周 河北 蠡县人。1934年开始创作小说。他的 小说多是根据亲身经历写成的。 主要作品: 《红旗谱》(多卷本小说。1953年开始 创作,1958《红旗谱》1963《播火记》 1983《烽烟图》) 一部描写农民革命战争的壮丽史诗
(一)作家将文学创作与革命历史传统 教育结合起来,使文学作品体现强烈 的政治目的。 (二)现代历史题材创作在新文学史上 有比较多的经验积累 二、五六十年代现代历史题材创作发达的 原因
三、现代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 三种叙事模式: 1、《子夜》模式,是一种以阶级性与典型 性相结合,并通过人物的阶级关系来展示 社会面貌,带有鲜明的中共党史的叙事立 场。 2、《死水微澜》模式,是一种以多元视角 鸟瞰社会变迁为特征,突出了民间社会的 生活场景与历史意识。
小说斗争的中心人物从第一代的朱老 巩一下子过渡到第三代的运涛、江涛两 兄弟,作为主要塑造的英雄朱老忠完全 被架空了。 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叙事内容、文本与 阅读产生了错位。 作者主观上想塑造“完善”、“理想” 的中国农民英雄的典型形象,但这种 “完善”、“理想”的形象只是通过作 家的理性分析和人物的主观抒情来完成 的。
手抄本长篇小说《归来》(即后来正式出 版的《第二次握手》)作者张扬于1975年1 月7日被“四人帮”逮捕。 险些被判死罪。 1979年1月,胡耀邦从《中国青年报》的一 期“情况反映”中获悉此事,亲自予以平 反 。 三、十七年小说的主要题材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