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第二章国内生产总值:国内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之和。

引力模型:两国之间的贸易规模和两国的GDP成正比,与两国的距离成反比。

发展中国家:指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

贸易协定:指两个或多个国家之间调整他们互相贸易关系的一种书面协议。

服务外包:曾经必须在一国内完成的服务现在可以在国外实现。

第三世界:指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在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地位比较低的国家和地区,主要为发展中国家。

第三章比较优势:一国生产一种商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商品的机会成本,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

生产可能性边界:在技术不变和资源充分利用的情况下,社会或单个厂商把全部资源充分有效率地用于生产商品所能获得的最大产量组合。

绝对优势:一国能够以少于其他国家的劳动投入生产同样单位的商品是,这个国家在生产该商品上拥有绝对优势。

相对需求曲线:表示某种产品的相对价格同市场相对需求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相对供给曲线:表示某种产品的相对价格同市场的相对供给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曲线。

机会成本:得到某种东西所需要放弃的其他东西的最大价值。

相对工资:该国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同外国工人每小时工资的比值。

贫民劳动论:在国际贸易中,如果来自外国的竞争使建立在低工资的基础上,那么这种竞争使不公平的,会损害其他参与竞争国家的利益。

(对李嘉图模型的误解,以本国自己的劳动衡量,与外国低工资率无关)派生需求:指因为某种需求的初始增加而引起的其他需求的增加。

贸易所得:一个国家从国际贸易中获得的利益。

一般均衡分析:一般均衡是指在一种价格体系下,整个经济中所有相关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的状态。

研究一般均衡的理论和方法。

局部均衡分析:分析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时,单独分析某一经济当事人或某一市场的价格和供求变化的经济分析方法和理论。

非贸易品:指不进入国际贸易的商品和服务。

李嘉图模型:以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不同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的贸易理论模型。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自我意识:是一个对自己的意识。“我”可以分解为主体我和客体我。自我意识就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
社会自我:指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属性的意识,包括对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权利、人际距离等方面的意识。
生理自我:指个人对自己的生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外貌、体能等方面的意识。
心理自我:是个人对自己心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的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及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意识。
群体思维:指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
从众:是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即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众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服从:是指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者别人的意志而作出的行为。
感染:是一种情绪传递的过程,它通过言语、表情、动作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
言语直观:指在形象化的言语作用下,通过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型)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强度律:作为知识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实物、模象或言语)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
差异律: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影响着人们的感知效果。
活动律: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
模仿:是指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而引起一种与他人的行为类似的行为。
集体舆论:是集体成员对某一事件公开表达一致的意见和看法。
集体规范:是指用以约束集体成员的行为和价值的一个统一的标准,使集体成员的认识趋同,最终将认识模式化、固定化的结果。
集体凝聚力:是集体对成员的一种吸引力,也就是集体成员愿意留在集体中的倾向。
心智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属于动作经验,不同于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

名 词 解 释 大 全

名 词 解 释 大 全

名词解释大全爱憎分明:喜爱什么,憎恨什么,界限十分清楚明白。

安然无恙:恙,疾病,也指灾祸.平平安安地没有遭遇任何损害.拔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只能事与愿违.跋山涉水:形容旅途上艰辛劳苦.百看不厌:班门弄斧:比喻在内行面前卖弄本事.搬弄是非:把别人的话传来传去,从中挑拨,制造纠纷.变本加厉:原意是指变得比原来更深一层.后指变得比原来更严重.变幻莫测:变幻,没有规则地改变.该词指变化奇特,不可预测.别具匠心:匠心,高明而巧妙的构思.该词指具有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或地位\辈分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不可救药:药,治疗.该词比喻人或事物已经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不可思议:思议,想象,理解.该词指对事物\情况\言行等难以想象,不能理解.不能自已:已,停止.该词指不能控制住感情.不屈不挠:屈挠,弯曲,比喻屈服.该词指在压迫或困难面前不低头,不屈服.不速之客:速,邀请.该词指没有受到邀请而自己来得客人.不屑置辩:不言而喻:喻,明白.该词指不用说什么就能明白.不约而同:原意是事先没有约定而一齐前来回合.后指没有事先商量约定而彼此的看法或言行相同.不折不扣:折\扣,商品照标价减去十分之几,叫几折或几扣.该词指丝毫未打折扣.形容完全十足,没有减少或走样.畅所欲言:畅,尽情\痛快.该词指痛痛快快地把要说的话都说出来.车水马龙:车像流水,马如游龙.形容车马来来往往的热闹景象.称心如意:称,适合.如,符合.该词指完全合乎心意.承前启后:承,接续.启,开创.该词指承接前代的,开创以后的.多用于事业\学术等领域.诚心诚意:诚,真实\诚恳.该词指真挚诚恳.触景生情:触,触动.该词指被眼前景物所触动而产生了某种感情.触目惊心:触目,目光接触到的.该词指看到的情况,引起内心震惊..穿凿附会:穿凿,勉强进行解释。

附会,将毫无关系的事物生硬地联系在一起。

该词指在论争中勉强解释、生硬联系。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大全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大全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大全现代汉语名词解释大全1. 爱情:指人与人之间互相喜爱、关心、尊重和亲密交往的感情。

2. 安全:指人的生命、财产和身体得到保护,没有受到威胁和危险的状态。

3. 环境:指人类生活和工作的周围条件,包括大气、水、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及社会、文化等人为因素。

4. 教育:指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学习,培养人的知识、能力、品德和态度的过程。

5. 人权:指人类共有的、不可分割的自由和权益。

6. 政府:指治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组织机构,负责管理公共事务,维护社会秩序和提供公共服务。

7. 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艺术作品等的综合体。

8. 健康:指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状况,即没有疾病和痛苦,身心正常运转的状态。

9. 知识:指人们通过学习和实践所掌握的有关事物的信息和技能。

10. 消费:指人们购买和使用商品和服务的行为。

11. 媒体:指传播信息和传播意见的工具和机构,如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12. 建筑:指为人类活动而建造的房屋、公共设施和工程。

13. 交通:指人和物在不同地点之间流动的方式和工具,如道路、铁路、航空、海运等。

14. 科技:指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体,包括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

15. 文学:指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和意境的艺术形式。

16. 历史:指过去发生的事件、人物和事物的纪录和研究。

17. 经济:指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一系列活动。

18. 政治:指社会组织和管理权力的活动和制度。

19. 心理:指人的思维、情感、意识等心理过程和状态。

20. 卫生:指人的健康保健和疾病预防的措施和活动。

21. 军事:指国家用来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武装力量和战争活动。

22. 农业:指种植农作物和养殖家畜的生产活动。

23. 玩具:指供儿童玩耍和学习的物品。

24. 电影:指用电影摄影技术制作的艺术作品。

25. 社会:指人类的群体组织和关系,以及人们在其中生活和互动的活动。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真种子:植物学上所定义的种子,整个籽粒由胚珠发育而成.2、农业种子:农业种子:在农业生产上,种子泛指播种材料,即凡是由于播种的植物器官,统称为.3、种脐:是种子成熟后从种柄上脱落时留下的疤痕,或说是种子附着在胎座上的部位,是种子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从母体流入子体的通道.4、发芽口:又称种孔是胚珠时期珠孔的遗迹5、脐条:又称种脊种脉,是倒生,半倒生胚珠从珠柄通道合点的维管束遗迹.6、内脐:是胚珠时期合点的遗迹,位于脐条的终点部位,稍呈突起状.7、种子寿命:8、外胚乳9、内胚乳10、糊粉层11、种子活力:种子活力:指决定种子和种子批在发芽和出苗期间活性强度及该种子特征的综合表现。

12、盾片13、自由水14、束缚水15、无胚现象16、多胚现象17、无性种子18、临界水分19、安全水分:能够保证种子安全储藏的种子含水量范围。

20、平衡水分21、酸价22、碘价22、碘价23、油质酸败:油质或油质种子保管不当或贮藏过久,会产生一些醛,酮,酸类物质,从而产生不良气味,称~~~~。

24、种子败育25、种子休眠26、硬实27、种子休眠期:从种子收获到发芽率达到80%所经历的时间.29、种子生活力30、种子活力31、种子劣变32、发芽指数(GI)33、活力指数(VI)34、种子寿命35、种子萌发36、种子容重37、种子比重38、种子千粒重39、种子堆孔隙度40、种子堆密度41、静止角42、自流角44、种子干燥曲线45、种子发热46、种子结露47、种子加工48、种子包衣与丸化50、种子自动分级51、扦样52、初次样品53、混合样品54、送验样品55、种子净度56、品种纯度: 本品种粒数占检验总粒数的百分数.57、发芽势58、发芽率59、种子水分60、人工种子:指通过组织培养获得发育完全的植物个体,将其用适当方法加以保护,以代替天然种子传播的结构。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即对专业名词的解释。

简单来说,就是解释一个词语。

名词是一个词语,意思是表示人或事物以及时间、方位等的词。

“名词解释”的意思是:对概念的内涵或语词的意义所做的简要而准确的描述。

一、读音:míng cíjiěshì
二、举例:1、学校:教授某一项或一些专门技术的地方。

2、司机:机动车驾驶员。

3、菊花: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卵形有柄,边缘有缺刻或锯齿,秋季开花。

由于人工培育,增加了很多品种,颜色、形状和大小变化很大。

有的品种可入药。

4、厨师:以烹调为职业的人。

5、袋鼠:哺乳动物的一科,形似鼠而体大。

前肢短小,后肢粗大,善于跳跃,尾巴粗大,能支持身体。

雌的腹部有一育儿袋。

种类多。

如大袋鼠、树袋鼠等。

分布于澳洲各地。

三、名词解释与概念定义区别:名词解释:是对一个名词的分析解说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

是把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椎孔:椎体与椎弓围成的孔。

2.椎间孔:椎骨迭连时,上位椎骨的椎下切迹和下位椎骨的椎上切迹所围成的孔。

3.胸骨角:胸骨柄于胸骨体相联接处形成的突向前方的横行隆起。

4.椎间盘:连接在相邻的两个椎体之间,由纤维环和髓核构成。

5、咽峡:是由腭垂、左右腭舌弓和舌根围成的狭窄区域,为口腔通向咽腔的门户。

6、肝门:即指肝下面的横沟,有门静脉、肝固有动脉、肝左右管、淋巴管和神经出入。

7.体循环:血液往返于心和身体各器官之间的循环,其途径是,动脉血自左心室经主动脉及其分支流至全身各组织器官的毛细血管,然后静脉血经各级体循环静脉,最后经上、下腔静脉回流至右心房。

8.视神经盘:视网膜后部的圆形隆起,是视神经起始和视网膜中央动、静脉出入处,无感光作用,为生理性盲点。

9.黄斑:是位于视神经盘颞侧,距视神经盘3.5mm处得一黄色区域。

10.肺循环:血液往返于心和肺之间的循环,其途径是,静脉血自右心室经肺动脉及其分支流至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转化为动脉血后,经各级肺静脉回流至左心房。

11.静脉角:是指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的汇合处的夹角。

12.翼点:在颞窝区内,是额、顶、颞、蝶四骨的会合处13.灰质:在中枢神经内,神经元胞体连同其树突集中的地方,因色泽灰暗、称为为质。

14.白质:在中枢神经内,神经元轴突集中的地方,因颜色苍白,称的白质。

15.神经核:指中枢神经内皮质以外的灰质块、内含功能相同的神经细胞体集团16.神经节:在中枢神经以外,神经元细胞体聚集的地方,形状略显膨大。

17..传导束(纤维束):中枢白质内,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聚集在一个区域内行走,称为纤维束18.神经:在中枢神经以外,神经纤维集成大、小不等的集束,由于同数目的集束集合在一起行走,即为神经。

19.中央凹:为黄斑中央的凹陷,是感光最敏锐的地方。

20..膀胱三角:是膀胱底内面的一个三角形区域,位于两个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三者连线之间。

该区无论膀胱膨胀或空虚时,粘膜经常保持平滑状态。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阵点:晶体中的质点抽象位规则排列于空间的几何点。

2.空间点阵:阵点在空间呈周期性规则排列,并具有完全相同的周围环境,这种由它们在三维空间规则排列的阵列称为空间点阵。

3.空间格子:用来描述空间点阵的三维几何格架。

4.简单晶胞:只有在平行六面体每个顶角上有一阵点的晶胞。

5.复杂晶胞:除在顶角外,在体心、面心或底心上有阵点。

6等同点:晶体结构中物质环境和几何环境完全相同的点。

7.合金: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经熔炼、烧结或其他方法组合而成,并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8.组元:组成合金的基本的、独立的物质。

9.相:合金中具有同一聚集状态、同一晶体结构和性质并以界面相互隔开的均匀组成部分。

10.单相合金:有一种相组成的合金。

11.多相合金:由几种不同的相组成的合金。

12.固溶体:以某一组元位溶剂,在其晶体点阵中融入其他组元原子(溶质原子)所形成的均匀混合的固态溶体,它保持着溶剂的晶体结构类型。

13.中间相:两组元A 和B 组成合金时,除了形成以A 为基或以B 为基的固溶体外,还可能形成晶体结构与A,B 两组元均不相同的新相。

由于它们在二元相图上的位置总是位于中间,故通常把这些相称为中间相。

14.中间相的分类:正常价化合物、电子化合物、与原子尺寸因素有关的化合物(间隙相和间隙化合物、拓扑密堆相)固溶体根据溶质原子在溶剂点阵中所处位置,分为置换固溶体和间隙固溶体。

按固溶度分类:有限固溶体和无限固溶体。

按各组元原子分布的规律性分类:无序固溶体和有序固溶体。

15.置换固溶体:溶质原子置换了溶剂点阵的部分溶剂原子的固溶体。

16.极限电子浓度:最大溶解度时的电子浓度数值接近位1.4。

17.间隙固溶体:溶质原子分布于溶剂晶格间隙而形成的固溶体。

18间隙相:当非金属X和金属M原子半径的比值r x/r M<0.59时,形成具有简单的晶体结构的相。

19.间隙化合物:当r x/r M>0.59时,形成具有复杂的晶体结构的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蒸发: 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蒸散发: 来自地球表面的蒸发和植被的蒸腾的总和.径流: 没有被蒸发的那部分降水.在地面上(地面径流)或在土壤内(表层径流或壤中流)流向河流的那部分降水。

雨水资源化:在自然赋存和人为干预下,将降水的时空不连续性、不稳定性转化为具有持续供水能力的有用水源的过程.土壤水库:土壤是一个非均质的、多相的、分散多孔的系统.黄土高原深厚的土层宛如一巨大的蓄水库:黄土性土壤依赖其25%~30%的持水孔隙蓄纳天然降水,使之转化为土壤水.深厚多孔的土体,可形象地称为土壤水库.水资源可利用量:是在不造成水量持续减少,水质恶化及水环境被破坏等不良后果的条件下,可开发利用的水量。

可供水量:是通过各种工程措施后,可提供的水资源量。

从水资源数量分析,水资源量必然多于可利用量,而可供水量则主要取决于工程措施的数量和质量。

缺水量: 是即可供水量减去需水量.可供水量:是通过各种工程措施后,可提供的水资源量。

从水资源数量分析,水资源量必然多于可利用量,而可供水量则主要取决于工程措施的数量和质量。

缺水量: 是即可供水量减去需水量.缺水率:是缺水量除以需水量,以百分数表示.干旱(Drought)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常有三类干旱指标,包括气象指标、水文指标和农业指标。

气象上常用降水量距平百分率的多少来划分干旱的强度。

洪涝(Flood)洪水和雨涝的简称。

洪涝灾害形成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是降水量偏多。

寒潮(Cold wave)冷空气的南下可以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和大风、雨雪天气。

如果降温幅度达到一定的标准时,就称为寒潮。

常用的一个标准是最低气温下降到5︒C以下,日平均气温24小时内最大降温达到10︒C以上。

各地区根据当地情况差异, 标准也可有所不同。

雪灾(Snow-related hazard)与降雪有关的一种自然灾害,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牧区常见的因为积雪过厚而发生“白灾”;其次是风吹雪;以及雪崩。

沙尘暴(Dust strom)大量尘土沙粒被大风吹起, 空气变得浑浊,能见度下降, 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称为沙尘暴。

强沙尘暴发生时, 有时能见度甚至为零, 俗称“黑风”。

气候(Climate)狭义地讲是“平均天气”,严格地讲是气候要素如气温、降水在相当长时间(如30年)内的平均值及变率的统计特征。

为确定气候特征,世界气象组织(WMO)统一规定,以1961~1990年30年平均为标准(normal),并建议从现在开始逐步改用1971~2000年平均。

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一般指30年平均气候特征的变化。

从成因上可以分为自然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两类。

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中的“气候变化”专指人类活动的影响。

通常如果不专指自然气候变化时,这个名词包括两种成因所造成的气候变化总和。

气候系统(Climate system)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冰雪圈、陆面及生物圈。

气候系统各成员之间有复杂的相互作用,但系统也受外部强迫影响,例如太阳辐射变化、火山爆发、大气成分变化,土地利用均可能影响整个气候系统的运作。

气候变率(Climate variability)气候变化不仅仅包括平均值的变化,也包括变率的变化。

最经常接触到的是年际变率(interannual variability),年代际变率(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当然也还有更长时间尺度的变率,如千年变率(millennial variability)气候极值(Climate extremes)气候变化不但包括平均值的变化及变率的变化,气候的极端值也有变化。

极端值是小概率事件,如每年的绝对最低气温。

极端值的变化幅度往往远高于平均值的变化。

例如20世纪气候变暖年平均气温上升的速率为0.6℃/百年,极端最低气温上升的速率可达6~10℃/百年。

1.潜在植被:在现代气候条件下,当植被与气候条件达到平衡时所应发育的植被,称潜在植被,或自然植被。

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目前地球上大部分地区的植被已经不代表潜在植被了。

2.实际植被:指目前所观察到的植被分布状况。

经过人类干预,许多地区的植被已明显脱离了潜在植被状态,目前以各种次生状态发育。

3.原生植被:指在人类显著干预之前,与当时气候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自然植被。

由于不同地区人类显著干预植被的时间有早有晚,各地本底植被可以出现在古生态史上的不同时刻。

4.本底植被:笼统指在没有人类干预情况下的自然植被,因此它包涵了潜在植被和原生植被。

5.气候生产力:一个地区的气候生产力指在一定的气候、土壤及农业技术水平下,农业生产或具体作物可能达到的最高生产能力,它是由一个地区的气候条件(包括辐射、温度、降水等)决定的,是决定一个地区环境承载力的基础。

对农业生产和具体作物而言:生产力有光合生产力、光温生产力、光温水(气候)生产力和土地生产力等4个层次的含义。

其中光合生产力是产量理论上限,是一种期望值;光温生产力是高投入水平下在一地可能达到的产量上限;光温水生产力则是在自然降水条件下可能达到的产量上限;而由一地气候、土壤和地形条件所决定的生产力称为土地生产力。

6.土地承载力:也称土地潜在人口承载力,指某一地域的土地在一定生产条件下潜在产出所能维持一定生活水准的人口数量的能力。

估算土地承载力,必须以土地生产力研究为基础。

7.自然保护区:指为了自然保护的目的,把存在着保护对象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水域划分出来,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

有些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是为了保护好物种,特别是珍贵、稀有濒危物种。

有些自然保护区建立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有代表性的完整的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另外一些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典型的地质剖面、特殊地貌、有价值的化石群等。

8.森林恢复:森林恢复是指受破坏的森林,逐步恢复成原来的面貌,即未受干扰前的原始状态或接近于原始状态。

生态地理分区是将地表按其生态地理的差异划分为不同的区域。

气候模式(Climate Model)气候模式是对气候系统的数值描述,它建立在气候系统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反馈过程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基础上,解释气候系统已知的全部或部分特征。

气候模式被作为研究工具用来研究和模拟气候,研究气候的理论体系,但也用于业务目的,包括月、季、年际气候预测。

年代际气候变化(Inter-decadal Climate Change)根据IPCC,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指气候平均态或其变率持续时期较长(如十年或更长时间尺度)、统计上显著的变化。

气候变化可能由于内部自然过程或外部强迫,或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在大气成分或土地利用中的持久稳固的变化。

年代际气候变化是指时间尺度(周期)在十年或十年以上(—百年以内)的气候变化。

可预报性( Predictability)根据《大气科学词典》,天气和气候预报时效的理论界限。

预报不可避免有误差,一般它随预报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当误差超过一定标准时,预报失去意义,相应的期限称为所研究过程的可预报性期限。

理论研究中常取两个随机要素场的均方差作为误差标准。

这个期限的长短决定于:(1)预报对象的类型,特别是尺度;(2)初始误差的特征和数值;(3)预报方法的质量,例如数值预报模式的分辨率,模式对各种物理过程描写的精确程度等。

区域气候情景( Regional Climate Scenario )气候情景是一个似乎合理且经常简化的、对未来气候的描述。

它是基于一个固有的、内在一致的驱动强迫和重要关系而被构造出来直接用于研究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的可能结果,经常用作输入资料来影响模式。

气候预测结果经常被作为未加工的原材料来构造气候情景,但是气候情景通常需要额外信息如关于当前气候的本底状态(baseline)。

在有限区域上设计的气候情景即是区域气候情景。

气候植被分类气候植被分类是基于植被与气候之间的相关性,利用常规气象资料计算的生物气候指标进行的植被分类或分区,既揭示了一定的植被类型,又反映了产生该类型的热量和降水的数值幅度,是气候的生物作用与植被相结合的产物。

可能蒸散可能蒸散是指从不匮乏水分的、高度一致并全面遮复地表的矮小绿色植物群体在单位时间内的蒸散量,包括从所有表面的蒸发与植物蒸腾。

植物净第一性生产力植物净第一性生产力是指绿色植物在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上所能累积的有机干物质,包括植物的枝、叶和根等生产量及植物枯落部分的数量。

植物的气候生产力植物的气候生产力是指某一地区植物群体、土壤、气候处于最佳状态下植物所能达到的最大的第一性生产力。

生态地理分区生态地理分区是将地表按其生态地理的差异划分为不同的区域。

全球气候系统全球气候系统是一个高度复杂由5个主要的分量组成,这5个主要分量包括大气圈,水圈,冰雪圈,陆地岩石圈,和生物圈。

其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外强迫如太阳活动,火山爆发以及人类作用等的影响都是造成气候变化的原因。

人类活动(人为作用)由于人类的各项活动如工业排放,伐林,等产生与造成的结果。

一般环流模式(GCM)和中国区域气候模式用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方程组描述全球气候系统的模式,包括全球大气环流模式(AGCM),全球海洋环流模式(OGCM),海冰与积雪模式,陆地生物圈模式,大气和海洋化学模式,等。

当把大气环流模式建立在中国范围内,称中国区域气候模式。

气候敏感试验考虑由于影响气候变化的某个(某些)物理因子如排放温室气体等的不同变化,利用气候模式作数值试验,称气候敏感试验。

空间与时间尺度气候是在大的空间和长的时间尺度范围内发生变化,其空间尺度范围从区域尺度到洲际大陆尺度和全球尺度;时间尺度可能涉及到从季节到几亿年的范围。

本书主要涉及的空间尺度是中国西部范围,时间尺度是10~100年。

太阳黑子11年周期太阳黑子活动存在大约11年左右(在9到13年之间)的准周期特征。

名词解释:外流河河水可以注入海洋的河流,多为较大水系,河水流量大,大多为常流河,水分循环为外循环,把大量泥沙带入海洋。

中国外流区占全国领土的64%。

内流河又称内陆河,河水不能流入海洋的河流,大多分布在大陆内部干燥地区,或发育在封闭的山间高原、盆地内,一般支流少而短小,多数河流单独流入盆地,缺少统一的大水系,水量少,多数为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矿化度由上游向下游增加。

河水最终消失于沙漠或注入内陆湖泊沼泽中,为内循环水系。

水资源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水,包括水量(质量)、水域和水能资源,一般指可更新的水量资源。

河川径流河床中流动的水流,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是重要的地表水资源,是城市居民饮水与工农业用水的重要水源。

湖泊陆地上内外动力作用形成的蓄水洼地。

按成因,可分为构造湖、火山湖、冰川湖、堰塞湖、喀斯特湖、泻湖和人工湖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